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4|回复: 2

[其它] 楞严经的多层学习---恒持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7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楞严经》的多层学习
释恒持开示.二○○八年十月于澳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九六八年的一天,宣公上人升座说法,开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自此,《楞严经》成为焦点,其他的一切都退居其次了。
而我,一个对中文和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也从此被深深地吸引了。我聆听着上人缓缓地念诵一段经文,然后生动地解释其义理。师父巧妙而郑重其事的中文讲说,传达出了他柔和的慈悲,再加上出其不意的幽默,以及对听众敏锐的觉知,这些特质超越了语言的障碍。
然而,直到开始英文翻译,再听着师父的音声,我才真正领悟到含义,而与潜在的智慧发生共鸣,因而得以窥其义理。我小心翼翼地在笔记本上写: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就这样,上人开始教导我们西方人佛法。他不畏艰难,而选择了一部深奥的大乘经典来作为我们的启蒙。他的讲解积极有力,而且毫不马虎放松。他大胆地假设我们具有相当的能力来学习中文──文言文的佛经,以及他的白话文浅释──并且全然能够领悟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独特的经中所宣示的奥理,也能躬行实践。例如:在这期间,有些人开始吃素、吃一餐,我也是其中一位。这对从小习惯美国食物的美国人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上人和《楞严经》的力量帮助我们成长。
不仅上人对我们有如此的期许,我们也开始这样期许自己。当我们学到下列这段经文: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那些像我一样──没有任何中文背景的初学者──已经能认得像“人”、“中”等简单的字汇了,这激发我们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苦苦地询问带领大家进行日常温习的学者同参们,比如英文翻译是怎样与中文对应的──如有可能的话,逐字对照解释;如何使用汉英字典;哪些是佛学术语;当然也问到了一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假设有人用一个标志来表示“中”,在这个“中”的东边看,“中”就变成西了;在这个“中”的南边看,“中”就变成北了。这么一来表体就含糊不定了,同样的道理,说心在“中”,意思也是模糊不清的。
从这段经文以及上人的解释,我们不仅学到一个新字“表”,这个字当名词用时,是“记号”的意思;当动词用时,是“标示”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学到:“心”,一直以来被我们假定为居在身中,可不是像我们所坚信地被安放在这么一个方便的处所。
当上人讲到: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我们也跟波斯匿王一样,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我们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英文的翻译很清楚地传达出这意思:佛说,大王!你的面貌虽然皱了,但是你的见精不会变皱。会皱的是变,不会皱的是不变。会变的就会灭;那个不会变的,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既然这样,这个见精怎么会也和你这个身体一样而受生死呢?
另外,当上人念诵经文时,我们可以用指头指着经文跟上节拍了,而且很高兴我们又认识了更多简单的汉字,比如:言、大王、生死。
对了,我记得有一天当上人读到: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我的指头滑过一行行的字,并认出十二个“见”字,有当动词用的“看见”和当名词用的“见”;五个“吾”字,这是文言文,意思是“我”和“我的”;还有两个“汝”字,也是文言文,意思是“你”或“你的”。
但是,即使透过英文的翻译,我还是不了解这段经文的意思;不过,这反而激励我要更勤奋地学习中文。
这段经文较新的语译如下:
如果见性是个物体,就像其他物一样,那你是不是也可以看见我的这个见呢?假设你说当我们看同一个物时,你看见我的见性了;那么我没有看,你也应该看见“我没有看”这个见,你怎么看不见呢?即使你见得到我“不见”的地方,但这个谈不到你见得到我“没有看见”那个相!既然你看不见我不见那个地方、那种的相,这个“见”自然就不是个物了。所以,你怎么可以说这个“见”不是你的呢?
我们每日专注地听上人讲经,然后在“路上、食上、枕上”温习所学,就这样,三个月的暑期楞严经讲习飞逝而过。我们钻研义理,熟悉术语,获得新的洞察力,同时开始着手试着将所学付诸实践,打坐参禅及探索;但最后,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一字一字地逐渐熟谙了中文佛教用语。
当夏天接近尾声,上人也快讲完整部经时,我们真正意识到《楞严经》是多么丰厚的法施,它清楚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是谁,我们怎么来的,我们现在要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归宿,还有这一切是什么时候开始和何时结束。
《楞严经》的最后章节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的,因为佛陀知道当时的听众无人懂得如何启问。这部分是无上的禅修指南,其中佛陀详尽地描述了我们修行路上可能会遇到的不同境界,并指导我们如何避免落入自我的陷阱。在这部分经文的结尾,佛陀说: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从上人讲解《楞严经》到现在已经数十年了。在这次的中文新版中,我们小心谨慎地誊写和编辑上人的讲解,希望能详实地记录上人所要教导的楞严奥义,使读者了解上人所一再强调的:要不断地学习《楞严经》,依《楞严经》修行;以及上人勉励大家要用心护持《楞严经》,宣扬《楞严经》,因为它是佛陀极重要的教诲。
这些年来,弟子们谨记上人对《楞严经》的重视:背诵《楞严经》,翻译《楞严经》,讲解《楞严经》,行持《楞严经》,护持《楞严经》,宣扬流通《楞严经》;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顿悟其理,但是,每个人都在逐渐熏修其详义。
透过开讲《楞严经》来让我们步入佛教之门,上人不仅给了我们法施,也给了我们无畏施。他对弟子们能力的信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激励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勇往直前。
【编按】恒持法师,美籍比丘尼;持法师是最早跟随上人出家的五位美籍弟子之一,亲承上人教诲廿六年,迄今出家四十年。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经文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的多层学习
释恒持开示.二○○八年十月于澳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九六八年的一天,宣公上人升座说法,开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自此,《楞严经》成为焦点,其他的一切都退居其次了。
而我,一个对中文和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也从此被深深地吸引了。我聆听着上人缓缓地念诵一段经文,然后生动地解释其义理。师父巧妙而郑重其事的中文讲说,传达出了他柔和的慈悲,再加上出其不意的幽默,以及对听众敏锐的觉知,这些特质超越了语言的障碍。
然而,直到开始英文翻译,再听着师父的音声,我才真正领悟到含义,而与潜在的智慧发生共鸣,因而得以窥其义理。我小心翼翼地在笔记本上写: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就这样,上人开始教导我们西方人佛法。他不畏艰难,而选择了一部深奥的大乘经典来作为我们的启蒙。他的讲解积极有力,而且毫不马虎放松。他大胆地假设我们具有相当的能力来学习中文──文言文的佛经,以及他的白话文浅释──并且全然能够领悟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独特的经中所宣示的奥理,也能躬行实践。例如:在这期间,有些人开始吃素、吃一餐,我也是其中一位。这对从小习惯美国食物的美国人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上人和《楞严经》的力量帮助我们成长。
不仅上人对我们有如此的期许,我们也开始这样期许自己。当我们学到下列这段经文: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那些像我一样──没有任何中文背景的初学者──已经能认得像“人”、“中”等简单的字汇了,这激发我们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苦苦地询问带领大家进行日常温习的学者同参们,比如英文翻译是怎样与中文对应的──如有可能的话,逐字对照解释;如何使用汉英字典;哪些是佛学术语;当然也问到了一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假设有人用一个标志来表示“中”,在这个“中”的东边看,“中”就变成西了;在这个“中”的南边看,“中”就变成北了。这么一来表体就含糊不定了,同样的道理,说心在“中”,意思也是模糊不清的。
从这段经文以及上人的解释,我们不仅学到一个新字“表”,这个字当名词用时,是“记号”的意思;当动词用时,是“标示”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学到:“心”,一直以来被我们假定为居在身中,可不是像我们所坚信地被安放在这么一个方便的处所。
当上人讲到: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我们也跟波斯匿王一样,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我们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英文的翻译很清楚地传达出这意思:佛说,大王!你的面貌虽然皱了,但是你的见精不会变皱。会皱的是变,不会皱的是不变。会变的就会灭;那个不会变的,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既然这样,这个见精怎么会也和你这个身体一样而受生死呢?
另外,当上人念诵经文时,我们可以用指头指着经文跟上节拍了,而且很高兴我们又认识了更多简单的汉字,比如:言、大王、生死。
对了,我记得有一天当上人读到: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我的指头滑过一行行的字,并认出十二个“见”字,有当动词用的“看见”和当名词用的“见”;五个“吾”字,这是文言文,意思是“我”和“我的”;还有两个“汝”字,也是文言文,意思是“你”或“你的”。
但是,即使透过英文的翻译,我还是不了解这段经文的意思;不过,这反而激励我要更勤奋地学习中文。
这段经文较新的语译如下:
如果见性是个物体,就像其他物一样,那你是不是也可以看见我的这个见呢?假设你说当我们看同一个物时,你看见我的见性了;那么我没有看,你也应该看见“我没有看”这个见,你怎么看不见呢?即使你见得到我“不见”的地方,但这个谈不到你见得到我“没有看见”那个相!既然你看不见我不见那个地方、那种的相,这个“见”自然就不是个物了。所以,你怎么可以说这个“见”不是你的呢?
我们每日专注地听上人讲经,然后在“路上、食上、枕上”温习所学,就这样,三个月的暑期楞严经讲习飞逝而过。我们钻研义理,熟悉术语,获得新的洞察力,同时开始着手试着将所学付诸实践,打坐参禅及探索;但最后,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一字一字地逐渐熟谙了中文佛教用语。
当夏天接近尾声,上人也快讲完整部经时,我们真正意识到《楞严经》是多么丰厚的法施,它清楚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是谁,我们怎么来的,我们现在要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归宿,还有这一切是什么时候开始和何时结束。
《楞严经》的最后章节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的,因为佛陀知道当时的听众无人懂得如何启问。这部分是无上的禅修指南,其中佛陀详尽地描述了我们修行路上可能会遇到的不同境界,并指导我们如何避免落入自我的陷阱。在这部分经文的结尾,佛陀说: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从上人讲解《楞严经》到现在已经数十年了。在这次的中文新版中,我们小心谨慎地誊写和编辑上人的讲解,希望能详实地记录上人所要教导的楞严奥义,使读者了解上人所一再强调的:要不断地学习《楞严经》,依《楞严经》修行;以及上人勉励大家要用心护持《楞严经》,宣扬《楞严经》,因为它是佛陀极重要的教诲。
这些年来,弟子们谨记上人对《楞严经》的重视:背诵《楞严经》,翻译《楞严经》,讲解《楞严经》,行持《楞严经》,护持《楞严经》,宣扬流通《楞严经》;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顿悟其理,但是,每个人都在逐渐熏修其详义。
透过开讲《楞严经》来让我们步入佛教之门,上人不仅给了我们法施,也给了我们无畏施。他对弟子们能力的信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激励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勇往直前。
【编按】恒持法师,美籍比丘尼;持法师是最早跟随上人出家的五位美籍弟子之一,亲承上人教诲廿六年,迄今出家四十年。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经文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8: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