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24|回复: 3

[般若] 清净道论导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前言:台湾现今的修行风气极其昌盛,海外的华语系教区也有繁荣的景象。今日华人英姿勃发,正以豪爽有力的姿态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修行方法五花八门,有够热闹,这就是台湾创新的生命力。有依古不依今的,有古说今唱的,有的自创品牌,有的自创宗派,有的制造新佛,还有超越佛陀的。

读者享受自由选择,但也面临选择的迷惑,特别是宗教乱像不断,也让空虚的人们犹豫不前。

禅修,活现了生命的自在,多么迷人,但又那么令人不解。朋友们,尝尝真理的滋味吧。

《清净道论》是古今中外共认的禅修宝典,佛法的百科全书。作者的原意就是为了铺陈清净的生活之道,破除真理的迷障,在渐次升进的历程指引修行。

它以戒、定、慧三学总摄一切佛法,也以三学的阶梯带领修行,指明各环节的关卡,破除各环节的障碍。

‘来!看看法’,来验证一下‘清净道’,实践看看。特别是今日台湾的佛教已成华语系佛教的心脏,试试原味的佛法吧。

《清净道论》的作者觉音尊者,约五世纪人,遍注经律论,奠定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方向与内容。

《清净道论》就是他批注巴利三藏的核心,最生动、体系的杰作。学习《清净道论》就可以通达佛法,清楚禅修的各种技巧,

确认持戒、修止、修观的分际与升进,可以破除修习止观禅的障碍。既可选定适合自己个性的修行法门,也懂得如何选择、亲近禅师,它也可以当作禅师的教学手册。

禅修,而没有受用《清净道论》之类的修行教导,真是可惜。本书的写作原则,力求简明清晰。不涉入该论百科全书式的征引、讨论。

以明确的纲骨,带领血肉,方便大家品尝精髓。为易于通览阅读,尽可能不放入任何外文,不另作注,适度地作现代诠释。

对于古今的禅修法门,也在相关脉胳厘清其分际。《清净道论》已有叶均的中译本,嘉惠中文世界,本书也有引用。

但译文质朴,加以《清净道论》本文的叙述繁杂,非常不易读。我们就分层次,以论题的方式,逐项解释,并编号依序说明。

请读者循线贯穿,慢慢地延路拾宝。有些段落若觉陌生,可以先略过。体认戒学与定学的要义之后,就可进入‘修定的注意事项’。

撰写本书,再次体认佛法的尊贵与超越。怀着修智慧波罗蜜的喜悦,引介本论与国人分享,愿以此书与广大华人分享殊胜的佛法。

导读序论:《清净道论》全书是为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内结与外结,人被结绑住,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

‘结’是贪爱的意思,绑住人们的东西。爱有物质方向和内心方面,六根引发的烦恼都是结。结犹如苦行者纠缠的头发,很难打开。所以,如何打开生死轮回的网结呢?

全书的回答可以表达如下:“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住戒是戒学,修心是定学,修慧是慧学,这三学就是本论的全部内容。

本论名为《清净道》,就是导至涅盘的道路。‘清净’是已净化垢秽的涅盘,‘道’是到达涅盘的方便,本论就是以戒、定、慧三学来导引清净道。

三学可以从九个不同角度解释:三增上学,戒是增上戒学,定是增上心学,慧是增上慧学。

三种善教,戒是阐明初善,定是阐明中善,慧是阐明究竟善。

成就究竟解脱的原因,戒是三明的原因,定是六神通的原因,慧是四无碍解的原因。

避二边而行中道,戒是避免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避免自我折磨的极端行为,慧是中道正行。


超越三界的方法,戒是超越恶趣的方法,定是超越欲界的方法,慧是超越一切轮回的方法。

三种断烦恼的层次,戒是以各种善来对治各种烦恼,定是镇伏压住烦恼,慧是断尽烦恼。

三种对治的方法,戒是诸惑违犯的对治,定是缠的对治,慧是随眠的对治。

三种杂染的净化,戒是恶行杂染的净化,定是爱杂染的净化,慧是恶见杂染的净化。

得到圣果的原因,戒是初果、二果的原因,定是三果的原因,慧是四果阿罗汉的原因。只有初果、二果的人圆满戒,三果的人才圆满定,证阿罗汉称为慧圆满。

《清净道论》全书的结构,可以三学或七清净来划分。依三学分为三个部分,戒学、定学、慧学。论中以树为喻,解释整体‘清净道’。

戒学的持戒与定学的修心,是树根。而戒又为定的基础,没有树根将没有树。慧学,须先听闻思维智慧所要了知的真理;

譬如蕴、处、界、根、谛、缘起,这犹如种树的大地,若没有大地泥土,树就会枯死。

修习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观,修毗婆舍那观就像树干;树干是透过树根,攀稳深入泥土中,在泥土中摄取养分;

修观就是清净道的骨干,它的必要对象是‘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大地,然而,这是以戒、定为根基的。

清净道的目的地,就是证悟涅盘,犹如树的果实。总之,‘清净道’就像大树,壮健的骨干透过清净有力的根,深入大地吸取养分,成熟丰美的果实。

《清净道论》就是七种清净的七阶段。一:戒清净就是戒学,二:心清净就是定学,其余五清净就是修慧的骨干:

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它们是观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

可见,七清净是对三学修行次第的进一步说明。前六阶段都只是世间的,第七阶段才是出世间的圣道与圣果。

本书如何安排解释《清净道论》?全论有一个纲要的序论,二十三章的正文,简洁的结论;本书也有一个序论,九章的正文,结论。

本书戒学部分,包含《清净道论》的第一、二章,在第一章中解释。定学部分,包含全论的第三章到第十三章,是本书的第二部分。

慧学部分,包含全论的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三章,属于第三部分。全论的最后有结论,本书也于最后总结说明。

《清净道论导读》第一章:戒学

导论开始提到,走完清净道必须是‘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戒学教导如何住戒,是清净道最初步的根基。

《清净道论》以七个问题通说戒学。第一:什么是戒?第二:什么是戒的语义?第三:什么是戒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

第四:什么是戒的利益?第五:戒有几种?第六:什么是戒的杂染?第七:什么是戒的净化?

第一:什么是戒?(1)思戒,是遵守身业口业的戒。(2)心所戒,是遵守意业的戒。

(3)律仪戒,是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戒)、保护六根的律仪、智律仪、忍耐的律仪、精进的律仪。(4)不犯戒,是身口不犯戒。

第二:什么是戒的语义?戒就是戒行。分两方面来说,正持,是身、口、意业而不杂乱。确持,是建立一切善法的基础。

第三:什么是戒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戒的特相,是正持三业和确持善法。作用是摧毁恶行。现起是身、口、意业清净。近因是惭愧心,有羞耻心。

第四:什么是戒的利益?持戒会得大财富,善名远播,有尊严,命终时意识清楚不昏昧,死后投生到好地方。持戒的人,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尊敬!

第五:戒有几种?可分成五重解释。1:以一种解释的,就是自制、自我调整。

2:以二种解释,有七项:(1)作持是应该作的事,止持是不应该作的事。

(2)等正行,是身、口业的正行。初步的梵行,是进一步的道梵行。(3)离戒,是离杀生、偷盗等。不离戒,是其余的思等。

(4)有条件的戒,是祈求生天或清净。无条件的戒,是出世间戒。(5)暂时的戒,是一段时限内持守的戒。终身戒,是一辈子奉持的戒。

(6)有限制的戒,是为求利养、出名、亲戚赞美、身体健康、长寿而持戒,无限制的戒,是即使没有利养等还是持戒。

(7):世间戒,是会轮回的戒。出世间戒,是不再轮回的戒。

3:戒分成三种的,有五项:(1)下、中、上三等。下等,是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中等,是为求自己解脱而持戒。上等,是为一切众生解脱而持戒。

(2)三种增上:我增上,是为了自重而持戒。世间增上,是为了尊重世间而持戒;法增上,是为了恭敬法而持戒。

(3)执取、不执取、安息。执取戒,是以爱见而执取与持戒。不执取戒,是与圣道相应与持戒。安息戒,是与圣果相应的戒。

(4)有疑、不清净、清净。有疑,是不清楚是否违犯戒而生疑。不清净,是犯了戒而不忏悔。清净戒,是圆具不犯戒或如法忏悔所犯戒。

(5)非学非无学、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是世俗人的持戒。学,是与七种有学圣人相应的戒。无学,是与四果阿罗汉相应的戒。

4:戒分成四种的,有四项。(1)退、住、胜进、决择。退分是违反戒,住分是以戒自满,而不进求修禅定。

胜进分,是为求修定而持戒。决择分,是进而求解脱轮回而持戒。(2)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居士。

比丘戒,是比丘僧应受持的戒。比丘尼戒,是比丘尼应持守的戒。未具足戒,是沙弥、沙弥尼应持守的戒。居士戒,则是在家男女持守的戒。

(3)自然、传统、超俗、宿因。自然戒,是自然而不犯戒。传统戒,是种族、地方、宗教等各自规定的戒。超俗戒,是超越一般世俗人的戒。宿因戒,是前世的习气而持戒。

(4)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遍净、资具依止。

别解脱律仪,是保护言行的戒,行为端正,不到易招染烦恼的处所,微细的罪过也见到怖畏;换言之,它维持出家人的水准,是以信而成就的。

根律仪,是保护六根门的戒,确保眼、耳、鼻、舌、身、意,正知外境,而不被牵引随逐。换言之,它可以遮防邪念,是以正念而成就的。

活命遍净戒,是以正当的方法,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戒,它是依精进而成就的。出家人的四种生活必需品是:食、衣、住、医药。

资具依止戒,是正当使用生活必需品的戒,它是以智慧而成就的。关于这项解释,《清净道论》有深刻的阐释。

5:戒分成五种解释的,有两项。(1)有限制遍净、无限制遍净、圆满遍净、无执取遍净、安息遍净。

有限制遍净戒,是指未受具足戒者,受持有限制的戒。无限制遍净戒,是指受持一切戒。

圆满遍净戒,是指未悟道的善良之人,尽全力持的戒。无执取遍净戒,是指有学圣者持的戒。安息遍净戒,是指阿罗汉的戒。

(2)断、离、思、律仪、不犯。断,当知是杀生、偷盗等的舍断。如《无碍解道》中说:‘五戒,为杀生的舍断戒、离戒、思戒、律仪戒、不犯戒。

不与取的…邪淫的…妄语的…两舌、恶口、绮语的,贪欲的,嗔恚的,邪见的。以出离对治爱欲的,以无嗔对治嗔恚的,

以光明想对治昏沉睡眠的,以不散乱对治掉举的,以法差别对治怀疑的,以智慧对治无明的,以喜悦对治不乐的;

以初禅对治五盖的,以二禅对治寻、伺的,以三禅对治喜的,以四禅对治苦乐的;以空无边处定,对治色想、有对想、种种想的,

以识无边处定,对治空无边处想的;以无所有处定,对治识无边处想的;以非想非非想处定,对治无所有处想的。

以无常观,对治常想的。以苦观,对治乐想的。以无我观,对治我想的。以厌恶观,对治喜爱的。以离贪观,对治贪爱的。

以灭观,对治集的。以舍观,对治执取的。以尽观,对治厚聚想的。以哀观,对治行作的。以变易观,对治恒常想的。

以无相观,对治相的。以无愿观,对治愿的。以空观,对治我执的。以增上慧法观,对治取坚固执的。

以如实知见,对治痴暗执的。以过患观,对治爱着的。以抉择观,对治无抉择的。以还灭观,对治结合执的。

以须陀洹道,对治邪见及相应烦恼的。以斯陀含道,对治粗显烦恼的。以阿那含道,对治微细烦恼的。以阿罗汉道,对治一切烦恼的。

舍断戒、离戒、思戒、律仪戒、不犯戒,如是等戒,是令心至无懊悔,至喜悦,至喜、至轻安,至乐;习行,修习,多作,多习行,庄严;

具备禅定的资粮、眷属(根本因),圆满定;一向厌离,离贪,灭,寂静,神通,正觉,乃至涅槃。
  
这里的‘舍断’,除了上述的杀生、偷盗等的不发生之外,更无他法可说。以杀生等的舍断,而住于善法,为确持之义。

又不使其动摇,为正持之义,此实合于前面所说的确持、正持的戒行之义,故名为戒。
  
关于其他的四法,即杀生等的‘离’,彼等的‘律仪’,与此离及律仪两者相应的‘思’,

以及不犯杀生等的‘不犯’,都是依心的转起自性而说,彼等戒的意义已如前说,这便是舍断戒等的五种——待续
作者:护法法师、陈水渊(已出家,法名观净)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道论导读(续)


第六:什么是戒的杂染?毁犯破损戒,就是杂染。第七:什么是戒的净化?善持不犯,就是清净。

常思维破戒的过患与具戒的功德,有助成就净戒。结语:持戒之后,就跑在涅盘的高速公路上。过程如下:

持戒→→律仪行→→不后悔→→愉悦→→欢喜→→轻安→→快乐→→禅定→→如实知见→→舍离→→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涅盘。

第二节:头陀行——1、头陀行:头陀的字义是抖落,头陀行也就是抖落烦恼的方法,有助于简单地生活,少欲知足,但不是佛陀制定的戒。

2、佛陀对头陀行的态度:佛陀未制定头陀行作为修道应遵守的戒,但他的态度是开放的,准许修行者适宜地自由选用。

头陀行者不可强迫他人也持用头陀行,更不应该自我标榜。佛陀开导的修行是中道,不是头陀苦行,也不是纵欲的乐行。他甚至指出头陀苦行会障碍修行的提升。

3、头陀行进入教团的原因:因为佛陀时代,苦行的风气很盛,有些苦行者来佛陀的座下出家,仍习惯于苦行的修法,所以佛陀随众自由地持守苦行。

因此,佛陀虽准许大家自由受持,但绝不准许强迫别人接受。例如提婆达多要求佛陀制定五种苦行的戒:

(1)住森林,(2)住树下,(3)只准托钵,(4)只穿捡回来的破衣服,(5)吃全素,佛陀拒绝他的要求,但准许自由选用。

4、头陀行的内容:完整的头陀行,一共有十三项,修行者可以随适宜而选择其中几项。

(1)粪扫衣,只穿路边、坟墓、垃圾堆捡回来的衣服。

(2)三衣,只穿出家人的三衣:重复衣、上衣、下衣。

(3)常乞食,一定要托钵。

(4)次第乞食,挨家挨户乞食。

(5)一座食,在同一座位上食用。

(6)一钵食,用同一钵。

(7)食后不食,食后不再食用其它食物。

(8)阿兰若住,只住在森林里。

(9)树下住,只住在树下。

(10)露地住,住在没有遮盖的地方。

(11)冢间住,住在坟墓附近。

(12)随处住,随别人所给的处所而住。

(13)常坐不卧,不躺下去,俗称不倒单。

《清净道论导读》第二部分:定学——1、定学在清净道的地位。序论的开头提到: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戒学己教导住戒,这里的定学,则教授修习心的方法。修定必须以持戒为基础。持戒,调理适切良善的人际关系与端直庄重的行为,

排除了外在重显的烦扰。以此为基石,才可能进一步修成定学,成就柔软安乐的身心,作为修习智慧的资粮。

2:定学的八个问题。清净道论以八个问题说明定学:第一、什么是定?第二、什么是定的语义?

第三、什么是定的特点、功能、生起、依因?第四、定有几种?第五、什么是定的杂染?第六、什么是定的净化?

第七、怎样修习?第八、修定有什么功德?比较戒学,定学增加了‘怎样修习?’

这是定学最重要的部分,详细教导初习者各种修定的方法,是本论的一大优点,占定学最大的篇幅。

3:本书对定学的章节安排。第二章是定学的一般教导,第一节将解答前六个问题,乃定学的基础知识。

第七个问题的解答依次分成七个重点,前六个重点是修定的准备事项,属于第二节;重点七就是定的修习法,第三节将教导修定的共通方法。

第三章分别说明修定的四十业处(法门)的各别,这是第七个问题的剩余部分。第四章说明修定的功德,也就是回答第八个问题。

第二章:定学的一般教导——本章的第一节是定学的基础知识,将解答定学的前六个问题。

第二节是修定的准备事项,解答第七个问题的前六重点。第三节是定学的共通方法,乃第七个问题的第七重点的通论部分。

第一节:定学的基础知识——清净道论关于修定的前六个问题,说明了定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什么是定?定就是善心聚于一境的特性。也就是一心不乱,而不是恶心或散乱的状态。

第二:什么是定的语义?善巧保持心与心所,在同一对象(目标或所缘)上,使心不杂乱。

第三:什么是定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定的特相是不散乱,作用是消除散乱,现起是消除散乱后的不摇动,乐是定的近因。

第四:定有几种?可分五重解释。1、以一种的解释,就是不散乱。2、以二种的解释,有四项:

(1)近行定,是修习行至接近定的状态,安止定是已到达定。

(2)世间定,是三界内的善心聚于一境。出世间定,是超越善心而与圣道相应。

(3)有喜,是定中伴随着喜(行蕴)。无喜,是定中没有喜。

(4)有乐,是定中伴随着乐(受蕴)。有舍,是定中伴随着舍(舍受)。

3:以三种的解释,有四项:(1)下是初得到禅定,中是达到禅定的某种程度,上是已善巧发展禅定。

(2)有寻、有伺,是有寻找又有伺察。无寻、唯伺,是已无寻找只剩伺察。无寻、无伺,是既无寻找又无伺察了。

(3)有喜,是定中伴随着喜。有乐,是定中伴随着乐。有舍,是定中伴随着舍。

(4)小,是指近行定。中,是指色界、无色界的善心一境。无量,是指与圣道相应的定。

4:以四种的解释,有六项:(1)苦行道、迟通达,是修定的过程苦且通达观慢。苦行道、速通达,是修定的过程苦而通达观快。

乐行道、迟通达,是修定的过程乐而通达观慢。乐行道、速通达,是修定的过程乐且通达观快。

苦乐或快慢,取决于渴爱、无明、烦恼的轻重,以及六根的利钝。(2)小定小所缘、小定无量所缘、无量定小所缘、无量定无量所缘。

小定,是不熟悉定且不能进展。小所缘,是所缘不能改变也不能进步。无量定,是可以进展的定。无量所缘,是所缘可以自由改变又可进步。

(3)初禅,是镇伏了五种盖住禅定的障碍,而得到初禅的五种成分:寻、伺、喜、乐、一境性。

二禅,是离寻、伺,唯有喜、乐、一境性。三禅,是乐与一境性。四禅,是一境性与舍的感受。

(4)退分,是生起定的障碍。住分,是住于定。胜进分,是定的增长。决择分,是进求解脱。

(5)欲界定,是欲界的近行定。色界定,是色界的善心一境。无色界定,是无色界的善心一境。离系定,是出世间的定。

(6)欲定,是强力的愿心得到的定。勤定,是精进得到的定。心定,是强的心力得到的定。观定,是强力观想得到的定。

5:以五种的解释,有一项:初禅是寻伺喜乐定,二禅是伺喜乐定,三禅是喜乐定,四禅是乐定,五禅是定舍。

第五:什么是定的杂染?杂染是退分。第六:什么是定的净化?净化是胜进分。

第二节、修定的注意事项:这节开始解答‘怎样修习定的方法?’修定的方法,依次分成七个重点,本节提示前六点,就是修定的各种注意事项。

1、破除十种障碍修定的因缘:这些障碍,使人没时间修定或不能专心禅修,初学者应当避免。

1.1:住所。有三种人,住所会形成修定的障碍:热心从事修建等事的人。好积存物品的人。以任何原因而贪着于住所的人。

1.2:家。管家是很累的事,每天忙着布施等好几个事情。

1.3:供养。忙着应付信徒的人。忙着接受供养的人。忙着度众生的人。

他们若要修禅定,应该避开这些熟识或不熟的信众。

1.4:学众。忙于教授学众佛法,好为人师,以致没有时间禅修,应该离开学众,找个安静的场所修定。

1.5:盖道场。忙于盖道场,以致没有时间修行。对于想要获得解脱之人,不该因此而荒废道业。

1.6:旅行。忙着朝山朝圣,穿梭于道场法会之间,此应当避免。

1.7:看护法友或父母的病。照顾师父、道友、徒弟,或父母的病,这是不能推托的义务,但病愈之后即应破除障碍。

1.8:生病。为病所苦。

1.9:读书。研究经典,迷于戏论,此当避免。应在了知法义后,实践于法。

1.10:神通。若执着于神通,会障碍解脱生死轮回。

2:亲近禅师(教授禅法的善友)。禅修是实际的体验,不只是文字知识,修禅而没有善知识指导,会经常迷路或者盲修瞎练。

2.1:可教授禅修的善友,最好兼具六个优点:可爱,值得尊敬,循循善诱,善于倾听,能作甚深论说,不作无用的引导。

2.2:善友的优先级: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得禅定的凡夫、善持三藏者、善持二藏者、善持一藏者;

精通一大部经典及其注释,而又知自我反省的人。这些人是以佛陀的教法为准量,以传承佛陀正法为依皈,不会自我标榜,自创品牌。

2.3:如何亲近善知识。亲近如法的善知识,是为了修行求法,应先具备两种态度,抱着贡献自己给佛陀或阿阇梨的心态、怀着欢喜心。

到了善知识驻钖的道场,应善巧服侍善知识,善知识经验丰富、观察敏锐,待其问:‘为什么来这里?’再告诉来的目的。若至十天善知识仍未询问,则应自行请法。

3:认识自己性格的方法。修禅定,是为了集聚善心于一处,透过调伏自己粗强的烦恼,或强化既有的优点,身心才可能初步安住下来。

认识自己的性格倾向,选择适当的禅修方法,调整个性上明显的负面情绪,或者活化善良的面向,有利于修定的开展。

这里先来认识自己的性格倾向。3.1:性格的种类。人的性格倾向有六类,贪、嗔、痴、信、觉、寻,可分成三对。

贪心的人,对于善行有信心,所以贪与信是一对。嗔心的人,对于善行觉察清楚,所以嗔与觉是一对。

痴,是混乱、疑惑,而不能够决定或确立。而寻,乃是因为不断寻求,而不能够确立。因此,痴和寻是一对。

3.2:造成性格的原因。根本性格是长期造成的,它的差异取决于过去世的业,结生心的作业,是其决定之因。

3.3:辨别性格的方法。性格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与心态,有五种辨别性格的方法。

(1):姿势,例如贪心的人,走路优美有序。嗔心的心,走路急促。痴心的人,走路散乱。

(2):做事情,例如贪心的人,做事系统有序。嗔心的人,做事快速。痴心的人,做事笨拙混乱。

(3):饮食,例如贪心的人,喜欢吃甜美的食物,细尝慢食。嗔心的人,喜欢吃酸辣的东西,满口快食。痴心的人,没有一定嗜好,散乱其心,不知如何下箸。

(4):见,例如贪心的人,即使见细小的喜悦事物,亦惊愕而久视不息;有大过错,亦不计较。

嗔心的人,即使见细小的不如意,亦感不悦。若见小过,亦生嗔恨。痴心的人,则常依他人的意见,无智慧去取舍与辨别。

(5)心理状态的生起。性格贪的人,常生起如下的心态:谄、诳、恶欲、大欲、不知足、淫欲炽盛、轻佻。

嗔心的人,则常有恶念、恨、覆、恼、嫉、悭。痴心的人,则常有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执取、固执。

信愿强的人,则有施舍、欲见圣者、欲闻正法、多喜悦、不诳、不谄、信于可信乐的事。

觉心强的人,则有和霭、可为善友、饮食知量、正念正知、努力不眠、未雨绸缪。寻求的人,常有多言、乐众、不喜为善而努力、心不确定。

3.4:如何辨别自己的性格。上述的五种方法,可以辨人的性格,敏锐的人,透过自我观察,渐渐地可以确定性格,调整行为与心态。

亲近善友,请法禅修,能力具足的善友,可以看清某人个性的症状,对症下药,提供禅修的方法。确实服用,必可药到病除。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道论导读(续1)


4:选择适当的修行法门。《清净道论》提出四十种禅修业处,作为修习世间禅定的法门。

所谓业处,依文解义就是工作的处所。就实际修定而言,是指心的作业所焦聚的对象。

另外,业处也可以称为所缘,就是心的目标(对象)。业处或所缘,都是禅修的术语,乃修心的对象,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论所讨论的认识对象。

4.1:业处的内容有四十种,它们的名称有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

十不净: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念呼吸、寂止随念;

四梵住:慈、悲、喜、舍;四无色: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一想:食厌想。一差别:四界差别,第三章会教导四十种法门的各别修法。

4.2:性格与四十业处的顺适关系。修禅定旨在调适心绪达到安住,重在对治性格偏差,或增长潜在的善心。

贪行者适合十不净及身随念。嗔行者适合四梵住及青黄赤白的遍处。痴行者与寻行者,适合入出息随念。

信行者适合前六随念。觉行者适合死随念、寂止随念、四界差别、食厌想。

其余六种遍处与四无色定,适合一切性格的人。虽有上述的顺适关系,修成任何一种法门都可镇伏盖障。

5:适当的住处。禅修要选择适当的住处作为助缘,不是一开始便来个‘不执着就好’。可以与能教授禅法的善知识共住,是最好的。若不行,得另选适当的住处。

5.1:不适合禅修的住所有十八种。(1)大的道场:常有人事的纷扰。(2)新道场:会有很多新的工作。(3)古寺:常需要整修。

(4)路旁的道场,日夜常有客人来访。(5)泉边的道场:常有人们来汲水。(6):有菜叶的精舍:常有人们来摘取菜等。

(7)有花的精舍:人们会经常来此游玩或采花。(8)有果树的精舍:人们常来游玩或采果子。

(9)著名的道场:常常会有朝圣的信众。(10)近于城市的道场:经常是声色交杂。(11)近于薪林的道场:常会有人们伐材。

(12)近田的道场:农人经常走动,常有农事。(13)有不和合者共住的道场:常有诤斗的事情。

(14)市集附近。(15)不信佛法的边地。(16)国界处的道场:易有战事。(17)常有异性或非人的地方。

(18)不得善友的道场:这个是大过失。从今日看来,经忏道场、事业型道场、公寓式道场等等,都是不适合修定的住处。

5.2:适当的禅修处所,须具备五种条件:离乞食地远近适中,日间不愦闹而夜间安详,无蚊蛇或强风烈日,食衣住医药无缺,有善友可解答修行的问题。

6:破除小障碍。住在适当的寺院中,得要进一步断除细小的障碍。例如剪除长发及爪毛,补缀旧衣,洗净污秽的衣服,钵生垢则应烧煮,以及清洁床椅。

第三节:修定的共通方法:怎样修习定?前六个重点己于上节说明,这节开始教导重点七:定的修习法。

本节先说明修定的共通方法,四十业处的各别修法待第三章进行。在定学中的修法只教导降伏烦恼的世间定,慧学才开示导至彻底解脱的出世间定。

禅定的经验,超越世间欲乐的享受,它有渐次安住,与喜乐的进阶过程,以及净化提升心的方法。

本节的第一项,提示修行至初禅的三阶段,行者就不会迷失;第二项说明四种禅的规定,为求实用,只详说初禅。

第一项:修行至初禅的三阶段:1:修准备相直到取相成就。1.1:制作准备相。已了知修止的注意事项,初下手习止禅,

依性格确认适合的业处,作为修行的对象,准备制作好所选定的业处,这就是准备相。

有的业处不须制作特别的准备相,如‘入出息念’业处,是直接置心于鼻端念息,即是准备相。

须制作业处的方法,依不同对像而有不同的方式,以修地遍为例,地遍的制作有诸多注意事项。

地遍有两种,自然之地,是非人为的地、自然的地,如耕地;以自然土地作为对象,这只适合前世曾于地遍生起禅定的人。

人为之地是人造的地,一般人修地遍禅定,宜用人为之地。制作人为的地遍相,应当用河泥的颜色,不适合用青、黄、赤、白之泥的混合。

地遍相的大小,是约为直径二十公分的圆状。它的位置可以是固定的,每次取地遍的相,就必须到固定的地方。移动的准备相可以随身携带,方便取相。

1.2:修准备相,修习的方法,就是置心于准备相上,反复将注意力,集中在制作好的准备相上。

刚开始调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就如调伏醉像,须耐心,精诚以进,不断地忆念外在的对象,百次,千次,努力不懈。

以修地遍为例,念取对像前,先将身体与地遍调整为适当的位置,以舒服方便取相为宜。

取地遍相时,眼睛张开不宜太大或太小,开起来看了之后就自然闭上,试看看外在的对象,能否现于眼前。

如此开与合,反复忆取对象,百次、千次,乃至万次。直到闭眼时,外在的相也来现于心中,就像是开眼的状态,这时才是取相成就。

取相的过程,可以配合默念‘地、地、地...’,以助成取相,这类似于念呼吸之初可以数息。

1.3:取相成就,直到闭眼时其相状现于心,犹如开眼时,这时已有初步的安住与身心轻柔。

2:修取相直到似相成就。2.1:修取相。取相成就之后,安坐修习,专心致志,数数思维专注取相,修习再修习。

太掉举、动摇时,宜放松放缓,太低沉、不明显时,宜集中专注。渐离掉举与昏沉,对取相越来越感亲切,

觉得好玩,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有兴味。取相渐次趋于清净、明显、柔软,不须用力造作就能够轻安,镇伏五盖时就是似相成就。

2.2:似相成就,就是近行定。似相时,对象极其清净、明显、柔软,镇伏了五盖,以近行定等持其心。

取相与似相的区别,前者的相犹有模糊还不明净,后者犹如明镜、出云翳的满月,极其清净实百千倍于取相。

3:修似相直到安止定成就。修似相的方法,就是如何保护似相,成就安止定就是初禅。从近行定达到安止定,有三类的修行方法。

3.1:调整七种适不适合的生活事项。(1)住所,选择定境易生起的地方。(2)容易托钵的地方。

(3)避免三十二种无用的谈论,例如政治事务,品评男女,世俗的学说等;适度地谈论有助于解脱的知见,

少欲、知足、远离烦恼、不执着、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十事也是修行的次第。

(4)接近持戒有德的人。(5)食物,有的人以甜为适合,有的以酸为适合。(6)气候,有的人适合冷,

有的人适合热,食物与气候因人而有不同的适合。(7)姿势,有些人适合经行,或以住、坐、卧为适宜。

3.2:调心为主的十种安止定善巧。(1):令事物清净,净化自己的身体,洁净生活用具与住所。

(2)使五根平衡发展。五根(信、精进、念、定、慧)的偏重发展,心就不易安住平等相续,所以五根的均衡发展有助生起安止定。

(3)于相善巧,熟悉各种生起、发展、保护所缘的技巧。(4)昏沉时当策励心,可以用择法、精进、喜觉支来活化心。

修择法觉支的方法,如远离恶慧的人、亲近有慧的人、观察蕴处缘起等。修精进觉支的方法,如思维恶趣的怖畏、

思维解脱的功德、思维随佛而行不能懈怠、思维正法的伟大、作光明想、远离懒惰的人、亲近精进的人、观察四正勤。

修喜觉支的方法,修佛、法、僧、戒、施、天、寂止随念,亲近慈爱的人。(5)掉举时当抑制心,可修轻安、定、舍觉支来降伏心。

修轻安的方法,如受用悦意的食物、受用舒适的气候、选择轻松的姿势、用中庸的加行、远离暴恶的人、亲近身轻安的人。

修定觉支的方法,如适时抑制、适时策励、不干涉平等的正行、远离无定之人、亲近有定之人、观察禅与解脱。

修舍觉支的方法,如中庸对待有情、中庸的对于诸行、远离爱着的人、亲近平等心的人。(6)不乐修定时,如何喜悦心:可以观察八苦而使心惊醒,

或念三宝的功德。(7)功用均等时当行舍心,如马夫对于平均进行的马,只任其自由奔跑。(8)远离无等持的人。(9)亲近等持的人。(10)专心致志于定。

3.3:精进平等,是成就安止定的总原则。修定以平等正行努力修定,远离昏沈与掉举。

犹如外科医师的实习生,昏沉迟钝的人不敢动刀,一事无成;伶俐掉举的人急速下刀,造成伤害;修行者当如远离沉掉的医生,适切用刀,正中要害。

《清净道论》教授修成安止定的方法非常丰富,生动,切用。但于修成似相的阶段提示较少,或可依这里的三类方法来助成。
发表于 2013-8-5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师兄前面也发过几篇清净道论,不知道与这几篇是否是同类内容,不知道合并的是否合理,如有异议,请及时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8: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