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目录】---圆瑛大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0-20 17:26 编辑


乙二 正宗分 分二  丙初 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二 助道别详护定要法 丙初分三  丁初 阿难请定  二 如来答定  三 当机获益 丁初分二  戊初 悔闻请定 二 会众愿闻  今初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此去至流通分以前诸文,皆属正宗分,乃一经真正宗要之义,即正说楞严性定宗旨。结名以前为正修,结名以后为助道。此则阿难悔多闻之无功,请成佛之大定。归来见佛,顶礼者:谢垂救之恩;悲泣者,伤循乞之失。恨无始来:恨即悔恨,无始来,言时之久也。一向多闻句,谓一味偏向多闻,不勤定力,未曾从闻、思、修,故所以未全道力,不敌邪咒,道力即定力也。此一‘恨’字,正是阿难,返迷归悟,改过自新之心。
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殷勤启请:诚恳请求也。十方如来为极证人;所成菩提,是极证果。
梵语菩提,此云觉道,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成三菩提之道:
一、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
二、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
三、方便菩提,此以应机施教为道。
真性菩提者。即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又即一真平等之性,生佛不二,众生迷此,诸佛证此,证极此理,法身显现,即法身德。
实智菩提者:真实之智,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此智照理,理无不彻,又名理智,亦名实智;以真实智,照本觉理,即般若德。
方便菩提者:权巧方便,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现他受用报身,为大机说法,又应各种机,现应化身,成就度生,各种事业;又名事智,亦名权智;种种示现,自在无碍,即解脱德。
佛证三德,具三身、成就三菩提也。阿难既恨小乘无力敌魔,思修最上一乘之法,此即发回小向大之心,故有此请。

  妙奢摩他、三去声摩、禅那者: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举常途三种定之别名,加一妙字以拣之。妙字须贯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拣此定,非作意修习之定,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独制识心之定,乃圆含万有之定,故以妙称之。

  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别名;首楞严为定之总名。旧注所云,此意极是。然更当知,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共名,他经亦有故;首楞严为定之不共名,独局此经故。阿难既加一妙字以拣之,是克定请佛指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
佛知阿难问意,已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故摩顶安慰,示之曰:
‘有三去声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首楞严王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不共之定,此定圆含奢摩他等三种别名,成一佛定总名也。此一门超出,即一乘了义修证之法门,方能超出权小,而趣妙庄严路。佛既示总名之后,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于正说全经文中,三段各有标出,界线分明:
第一卷:佛破妄识无处之后,阿难即求世尊,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当知此下,更破妄识非心,妄识无体,乃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以识心乃楞严大定之障碍,识心不去,大定不成,故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以止观不能舍离识心,识心有生有灭,如以生灭心为因,决定不能发明不生灭性,故佛指示根中,不动摇,不生灭之见性,更与会四科,融七大,极于三如来藏,皆开奢摩他路也。要阿难开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之定体,即为著摩他,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微密观照此观非同意识之作观,乃性具即定之慧。佛要阿难,生信发解,圆悟如来藏性,为首楞严定体,文有三卷半,即题中如来密因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开解照了,如来藏性,本具之定体。此四卷后半以去,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此舍识也明矣!
二、决定从根解结。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此用根也,又明矣!
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脱。
然后文珠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佛要阿难,多闻之人,仍向耳门,就路还家。文有三卷余,即题中修证了义是也。
  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得正熏修指三摩教圆修之文,身心快然,获大饶益。’再请禅那修位,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
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
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则安住圆定,称体起用,万行繁兴。双摄前之定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文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为妙禅那,依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乃性具圆融之定慧。
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祗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啐啄无违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0-20 18:01 编辑






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不动摇,不生灭,即是天然本定,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即为得成菩提之因地心,故为最初方便
三摩为初方便,以三摩中,如来问诸圣文云:‘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以此而观,悟理为最初方便奢摩他悟圆理,修行为初方便三摩修圆行,独选耳根,反闻入流,得证圆通,而登初住,而为初发心住之方便,故为初方便。禅那为方便,以禅那中,已得圆证,定慧均等,中中流入之行,为入萨婆若海之方便。
论云:‘十地菩萨,满足方便,得成菩提。’故以圆定行位为方便,正由如来巧答,乃见阿难之巧问也。佛教以方便为门,今奢摩他最初方便,是悟门;三摩初方便,是修门;悟修超出生死之门,禅那方便,是证门,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涅槃之门也。

  又三种别定,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妙奢摩他,以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
会四科全事即理,说七大全相即性,为初方便;究三种生续之因,明五大圆融之故,为方便;
是圆悟三如来藏理性之方便。
妙三摩,以建立道场,加持神咒,为最初方便;
佛嘱以不生灭之根性,为因地心,为初方便;
文殊为选耳根,反闻自性,一门深入,为方便;
乃圆修证入初住之方便。
妙禅那,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由戒生定;
干慧地,是合十信为干慧,为初方便;
五十五位为方便;是证入妙觉之方便。从始至终,如分九品,行布昭然,方得圆满无上菩提。
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
余前云,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非谓天台止观之不善,余先习天台教观,十分敬佩,后见台宗,宏法人多,贤宗少人提倡,故复学贤首,二宗并重,绝无门户之见。实因研究本经正文,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二决定从根解结,必宜取真常根性,入涅槃门。此皆如来金口所宣,学者未可抗违。
天台止观固善,但以经旨不合,故不可以止观,解释三定别名。台宗先哲,解释本经,以如来藏为体,不生灭因果为宗,此解极好。若以止观释定名不特与经旨有违,与此体宗,亦复相背矣!初悔闻请定竟。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0-21 11:09 编辑

戊二 会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于时,即阿难请求佛定之时。而成佛之法,三乘共仰,故云复有恒沙菩萨、罗汉、辟支,以及天龙八部、王臣等。俱愿乐去声闻者:常随云集之众,于此无上妙法,同愿乐闻。如华严云:‘如病思良药,如饥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者:请法必具礼仪,启请已毕,退归本位而坐,息虑虚心,默然静听: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承受圣旨:即钦承领受,法王圣教之旨意。初阿难请定竟。
  
丁二 如来答定 分二  戊初 正说妙定始终  二 通示全经名目 戊初分四  己初 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  二 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  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四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今初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去声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文现时流通本,皆不在此处,乃在破七处,第一番破执心在身内文中,举例辩定之后。佛问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下列此文此下是即例反难之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细究此文,横隔在彼二段之中,与彼上下文,全无丝毫关系,反令割断文意。佛之说法,绝对不会在此问答未竟之中,突告定名,此其一也。
  又阿难请佛,为说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以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但以寻常所知三种共定之名,加一妙字以拣之,拣非三乘所修之定。佛一闻便知阿难,不知佛定之名,故即先为告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此乃请答相应,先告以佛定总名即总三定所成一定,随即许说诫听,后乃逐答三名;而问最初发心者,即密示最初方便也。若将此文,安在破执心在内文中,此则问答请许,不相接续,彼则上下文意,有所隔碍,此其二也。从上诸贤,未必无见于此,乃以尊经故,明知抄写之误,而不移动,余不避弥天大罪,祗求经义文意之贯串,而知我罪我,一任具眼者之品评也。兹将文义讲解如下:
  尔时,即阿难请说佛定之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佛全体阎浮檀金之色,故臂亦金色。,摩阿难顶,以表慈悲摄受之意。阿难已能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之心,请求佛定,故即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此即佛定之总名。三摩提:又云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者,定慧均等;持者,任持自性,亦是定之总名。而佛定,则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总前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定别名,成此一定总名。又云三昧,译云正定,称真如正理,而起之定,不动摇,不生灭,彻法流之源底,为三昧中王,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而能出生一切三昧;如如意宝王,能雨一切宝故。大佛顶首楞严,解见名题中。具足万行者:以首楞严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万行,以一真湛寂,具足六波罗密,所谓一乘寂灭场地,不贪、不染、不嗔、不懈、不动、不昏,讵非具足六波罗密耶?既具六波罗密,则万行悉在其中矣。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者:文殊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斯门,即根性法门;又即妙耳门,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超出生死之门:此一门,即斯门也。又即阿难请入华屋之门,乃悟后之修门也。如来为开无上乘,妙修行路,此超出妙庄严路,即疾趣妙庄严果海,所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以自性定慧,庄严自性,所以称妙。佛嘱阿难大众谛听!阿难顶礼,伏受如来,大慈心中流出法旨。上爱下则摩顶,下敬上则礼足;以至尊之头,顶礼如来至卑之足,谓之顶礼。上爱下敬,足见楞严会上,师资契合,堪为万古良箴。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竟。
楞严经讲义第一卷终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第二卷
· 返回目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卷
选择字号 1215182124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己二 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 分二  庚初  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  二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庚初分二  辛初 如来破妄显真  二  阿难明心生信 辛初又分二  壬初  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  二  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壬初又分三  癸初 取心定判  二  正与斥破  三  终归其判 癸初又分二  子初 问取见相发心  二  普判众生误认  今初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同也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此科以阿难启请,最初方便,故如来审问最初发心。要知最初方便,即在最初发心,若明不生不灭之真心,依之为本修因,此即最初方便。然心有真妄之分,未知阿难,最初发心,是依真心耶?妄心耶?故有此问,一探便知。佛告阿难三句,先叙世情。阿难乃白饭王之子,四王八子之一,为佛堂弟。因同祖之气脉,故曰同气。世教父子兄弟,名为天合之伦,故告阿难曰:汝我既同一祖气脉,其至情即同天伦,犹言无异同胞手足也。当初下问发心,大凡发心出家,必有所见,故问阿难,当初发心出家,于我佛法之中,见何者胜相,而能顿舍世间父母之深恩?妻儿之重爱?若不见佛法殊胜,决不能割恩断爱,出家为僧。此处佛虽问所见何相,实欲探能见之心也。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此阿难据事直答。仰白佛言,我见如来三十二相,此相,是佛百福庄严相,因中修百福,果上成一相,始从肉髻相,终至足下平满相,详如三藏法数。胜妙殊绝者:轮王不及曰胜,相相明显曰妙,殊特绝伦,为胜妙至极之谓也。形貌体质,内外明透,故曰映彻。琉璃此云青色宝,内映外彻,佛身如之,故以为喻。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合也。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常自思惟:此思惟,即第六识,思想分别,便是妄心;所谓无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难一向误认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维。此相指佛三十二相,乃戒、定、慧熏修所成,故曰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下,即征释非是所以。欲气粗而且浊,腥臊交遘释粗义,脓血杂乱释浊义。所以不能发生,庄严佛相。清净之极曰胜净,光明无比曰妙明,全体阎浮檀金之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故曰紫金光聚。由是心生渴仰,从佛剃落须发,出家学道。此能发之心,即攀缘心也。下所破者,即是此心;不是破发心出家不好,乃破见相发心。如《圆觉经》所云:‘以爱舍爱,还滋爱本’岂能尽善?又认此为心,不知别有真心,楞严大定何自而修?佛已探得阿难病源,故下文征而破之,正欲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耳。初问取见相发心境。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0-23 08:56 编辑

子二 普判众生误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言善哉阿难!此赞善有二意:一、喜得病源,可以施教;二、欲加斥破,先示安慰。汝指阿难,等指大众。当知者:当以智知,不可以识知也。此段真妄双举,而判定者,是欲当机,取真舍妄,为最初方便也。一切去声众生,包括凡、外、权、小;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依惑造业,依业受报;于果报身,再起惑造业,依业受报,生死死生,相续不断,其故何也?都由迷故,则生死不休。不知者,即迷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所迷之真。竖穷三际,不生不灭,曰常住;法界一相,无伪无妄,曰真心。性净者:其性由来清净无染,不是浣涤而后净;性明者:其性自古灵明不昧,不假功用而后明。体,即真心本净本明之体,此心虽迷,体犹不失。

  用诸妄想:诸字助语词,妄想即所执之意识妄心,亦即上文见相思维之心,下文缘尘分别影事。此想不真二句,下文佛告阿难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言其本非真心,错认为真,被其赚误,轮回流转,于生死苦海,浩劫莫出也。此中常住真心,即二种根本中真本,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用诸妄想,即二种根本中妄本,为无始生死根本是也。一切众生,迷真所以执妄,起妄惑,造妄业,受妄报,所以轮转不息!初取心定判竟。

  癸二 正与斥破 分二  子初 如来备破三迷  二 大众知非无辩  子初又分三  丑初 破妄识无处  二 斥妄识非心  三 推妄识无体  丑初又分四  寅初 教以直心应征  二 双征能见能爱  三 征诘心目所在  四 所执七处咸非  今初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此文是佛,欲斥其缘心虚妄,故先勉以直心酬答。研者求也,谓汝今有欲研求,无上菩提之道,必须真实发明,自己本具,不动摇不生灭之根性,则无上菩提,斯可希冀。发即开发,明即悟明,性即六根中性,亦即如来藏性;此性为楞严定体,若真发明,即开圆解;圆解不开,圆行不起,则圆定不证,圆满菩提之极果,安望其得成哉?此即如来密示定之最初方便也。又真实发明,根中妙性,不动摇,不生灭,具足如来藏。发明,即微密观照,开解照了。此性为天然定体,即奢摩他;蹑解起行,一门深入,即三摩;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即禅那。三定不出一心,如果上根利智,观见如来胜相,不于所见,分别染净,而于能见,得个消息,不认妄识为心,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矣!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者:佛以阿难,见相思惟,分染分净,于依他起性,更起遍计执性,全同凡夫情见,正属生死根本,故勉以应当直心酬答,欲令舍遍计执,而取圆成实也。

  直心者:不隐讳,无虚假;直心正念真如,又直心是道场。故举十方如来,皆同一道为证;一道:即直心之道,故曰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直则言直,言者心之声也,心言直为直因,依因感果,因果相符,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以发心为始,究竟为终,中间经历诸位,皆中中流入,不著二边,故永无委曲相,即是直果。设或因地不真,难免果遭纡曲。初教以直心应征竟。

  寅二 双征能见能爱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0-29 11:05 编辑

**二 双征能见能爱
**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去声
**  此处双征,能见能爱,即是如来,要审出阿难,以何者所以能见?是谁能生爱乐?审查既定,方可施破。所见二字,不可作色尘解。良以凡迷取舍,多皆颠倒,佥以肉眼为能见,爱乐为真心,观下阿难答处自知。此中将何者所以能见,是要阿难认真见;谁为能生爱乐,是要阿难明妄心,可惜阿难,不能领会。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  阿难被佛一审即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此二句心目浑答,下三句分解。由目观见如来胜相,此分明认见属眼;心生爱乐,此分明认识为心,全同凡迷颠倒,遗真取妄。劾验取舍已定,下文如来破识显根,一卷半之文,皆以此三句为张本。故我发心,愿舍生死者:因见相爱乐,发心出家,愿舍生死。其志愿可谓不错,而不知能爱之心,正生死本;即下文二种根本中之妄本,以攀缘心为自性者。
**  又根识难分,凡愚莫辨。目中能见之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体,在阿难日用中,放光动地。阿难终日承渠恩力,不知这个就是主人翁,就是真心,而反认见属目,终取爱乐为心。此即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矣!二双征能见能爱竟。
**  寅三 征诘心目所在
**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  上科如来审问,都从向上一著提撕,曰:‘将何所见?’曰:‘谁为爱乐?’若能向能见处得个消息,则大事毕矣!无奈阿难未离常情,祗知合尘,不知合觉,曰由目观见,心生爱乐,则心目双迷,辜负世尊甚矣!此科佛欲施破,先为按定其说曰:‘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则应知心目所在。下四句反言,若使不知心目所在,就不能降伏尘劳。尘有染污义,劳有扰乱义,尘劳即本、末烦恼也。若不识知心目所在,此心即六识,此目即肉眼,肉眼乃无知色法,本来无见,众生多认见属眼;识心乃生死妄本,本来非心,众生多认识为心。阿难既执此为心目,佛欲索其处而破之,故下举喻国王讨贼。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0-31 18:23 编辑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国王喻本觉真性;贼喻六识妄心;目为贼媒,引识奔走。国贼谋叛,僭号称王,王被贼侵;妄心扰乱,混淆本真,真被妄覆。国被贼侵,发兵讨贼,是兵定要知贼所在,方可捣其巢穴,擒其贼首,国泰民安;若不知贼在之处,则徒费饷需,于事无济。兵喻始觉妙智,全仗始觉有功,方能降贼。昔有僧问善知识云:‘家贼难防时如何?’答曰:‘知之不为冤!’
  又子湖枞禅师,乃于夜起大叫:‘有贼!有贼!’其徒竟起逐之。枞把住一人曰:‘拿住了一个!’其徒曰:‘不是,是某甲。’枞托开曰:‘是则是,只是不肯承当!’若承当得去,贼即是子;不能承当,子反成贼。恁么说话,却与国王讨贼,另是一审播弄,具眼者别之。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故直指生死根本,识为过咎,目亦带言者,以目为贼媒,媒贼相依,责须连带。此曰:使汝流转诸趣,生死长劫不休者,心目为咎也。此破意识,缘佛相好之胜善功能也。前双征见爱,如捉贼追赃,今则见赃,预备擒贼。故特征之曰: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此即第一次征心,下阿难转计,七处咸非,并非七处征心,乃是七番破处。此经只有二次征心之文,第二次在斥破妄识非心文中,佛举金色臂,擎拳验见之后,征曰:‘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当面斥之曰:‘咄!阿难,此非汝心!’
  此处心目双征,有人以为佛既双征,下必双破,实则不然。心目媒贼相依,语须连带。佛之本意,但征其心,而目只带言而已。故下文三番破识之后,即是十番显见,显见即是显真,以见性即真心也。更有一解:阿难既认见属眼,爱乐为心,佛已双责,心目为咎,破心之后,定有破目。当知破心则毕竟,全破其妄,乃至识心五种胜善功能,皆所不取,而破目但带破,与略破而已。或于破识中带破,文曰:‘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此皆破目之文。或于显见中破,第一番显见文云:‘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或于显见后破,十番显见之后,破别业、同分二种见妄,于此诸文,带破与略破,不特令阿难,不认识为心,并不认见属眼矣!三征诘心目所在竟。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1-1 10:58 编辑

**寅四 所执七处咸非 分七  卯初 执心在身内  二 执心在身外  三 执心潜眼根  四 执心分明暗  五 执心则随有  六 执心在中间  七 执心乃无著卯初分二  辰初 阿难引十生同计在内  二 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  今初

**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  此执心在身内。一闻征诘,便白拂言:先称呼佛为世尊,下叙执,则引十生同计,自己不负责任。一切去声世间,三界内六凡世间也。十种类也异生,于十二类众生中,除去空散销沈之无色,与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无想,此二种无心目之可言。其余十类,业报形体,各各差异,故曰异生。同将识得心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佛之眼目,清净修长也广状若青莲,故以称焉。

**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祗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  浮根:即浮尘眼根,乃色、香、味、触四尘所成,非清净四大,所成之胜义根。胜义非天眼、圣眼,则不能见故。阿难云: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祗在我面,与佛无异;如是识得我心,实居色身之内,与十类众生,亦无有异。正脉云:‘只此一计,一切众生,所以囚系胎狱,桎梏肉身,乃至三途苦形,自执妄认,受无量苦,展转不能自脱者,皆由此计,以为障之深根也。’此执心在内,为本计;其余六处,但是因佛一时破夺,迫成转计耳。初阿难引十生同计在内竟。

**  辰二 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 分五  巳初 举例辩定  二 仍存原文  三 即例反难  四 就例攻破  五 正与结破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辰二 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 分五  巳初 举例辩定  二 仍存原文  三 即例反难  四 就例攻破  五 正与结破

**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祗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祗陀林,实在堂外。

**  此段以上文,当机执心在内,乃引十生同计,自以为是,佛不直破其非,且就现前所见能见中,一一举问阿难,令其据事直答,不知所以。文有三番问答,第一番:自佛告阿难下,至实在堂外,此例定内外之境也;第二番:自阿难汝今堂中下,至方瞩林园,此例定先后之见也;第三番:自阿难汝瞩下,至得远瞻见,此例定见外之由也。佛以能例之法既定,然后依例反难,无从伸辩,始知如来说法之巧。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密例心在身内,应同乎此。观祗陀林,今何所在?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林,分明在堂外,故意施问者,佛有深意存焉!要阿难自己说定,至施破时,无所逃遁。故阿难乃答世尊云: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层檐重叠,曰重阁;红尘不到,曰清净;世尊说法之处,标名为讲堂。

**  在给孤园者:园是给孤独长者,布金所买,故以命名。给孤独,是须达多长者之善名,以长者财富无量,乐善好施,生平周给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之人,故人以给孤独称之。堂在园中,密例身在室中,今祗陀林实在堂外,密例一切诸法,皆在身外,此就所见分内外也。

**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  堂中先何所见,亦明知故问,令其自说。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密例心在身内,应先见心肝脾胃,次见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如是由内及外,方瞩林园,密例心在身中,应最后,方见身外,此就能见分先后也。

**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通也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  此定外见,因何而见,亦明知故问也。答以门户□牖开通,故得瞻视也见,密例六根,窍穴通达,故得见外。初举例辩定竟。

**  巳二 仍存原文

**  本科科名,因此段之文,现在流通本皆安置此处,以致上下文,被此段横隔于中,文意不得贯为一气,细究此段之文,是如来告示阿难,佛定总名。因阿难虽求佛定,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乃以平日所闻,三定共名,加一妙字以拣之。佛闻悉,即示以佛定不共之名,亦理所固然,应在阿难求示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大众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之下。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  已将此段,移置于前,为使前文,问答相应,本文不致隔碍,今仍存原文于此,以便后贤参考。二仍存原文竟。

**  巳三 即例反难

**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  此佛告阿难,前五句,是引前文,身在讲堂,例心在身内;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例由五根通达而知外境。中四句故问亦有众生在堂,例心在身内;不见如来,见堂外者,例心在内,竟不知内,而独知外也。后阿难答言下四句,阿难于能例法知谬,以在堂不见堂中如来,独见堂外林泉,决无此理;故曰无有是处。

**  阿难,汝亦如是。

**  此一句,如来即例反难。谓汝阿难所计,心在身内,竟不知内,而能见外者,亦如众生在堂,不见如来,见堂外者,无以异也。三即例反难竟。

**  巳四 就例攻破

**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彼观外物?

**  心灵者:心为万物之灵,又心有灵知之用,凡心在之处,一切皆能分明了知也。若汝现前,所以能明了心,实实是在身内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之腑脏。颇有:犹言可有,此乃诘难;谓世间可有此一类众生,先见身中腑脏,后观外物万象耶?

**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上声、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  此段纵夺兼施。上二句是纵,谓心、肝、脾、胃,皆身内之物,应当有见,或因相处太近,而不能见,如眼不见眉睫,其说似乎近情,故纵许不见。纵后便夺,故云纵不能见心、肝、脾、胃,而爪之生,发之长,筋之转,脉之摇,皆在内与心稍疏者,汝心诚合明了,如何亦不知耶?此夺也。下二句指谬,必定不能内知,心、肝、脾、胃,又不能内知,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云何反能知外耶?四就例攻破竟。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巳五 正与结破

  是故应平声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是不能知内之故,应当知道,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是住在身内,不知其内,断无是处;亦如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岂有是处耶?此一处,乃阿难本计,下之六处,皆属被迫转计。初执心在身内竟。

  卯二 执心在身外 分二  辰初 阿难引灯喻自决同佛二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  今初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阿难见处未真,不免随语生解,闻佛破内,即便计外。故稽首白佛:我闻如来,如是法音,即前云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悟知者:此悟非真悟,以不见身内,悟知不在身内;以了见身外,悟知必在身外,故决之曰:‘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此阿难自翻前执之非,引喻作证。先用异喻,首句征云:所以我说此心,实居身外者,何也?引喻云:譬如灯然室中,此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照出,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以下:此用同喻。以一切众生,都不能见身中腑脏,独见身外诸法,此亦如灯居室外,照明外境,不能照及室内也。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此阿难自负。以灯光居在室外,以喻是心在身外之义,必定明白,将无所疑惑矣!同佛了义二句,其意以此义,同佛所说了义,未知是否吻合,故问得无同前之妄耶?此文观前二句,阿难计心在身外,似有十分把握,观末句耶字,心怀犹豫,还是脚跟不曾点地。初阿难引灯喻自决同佛竟。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辰二  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 分三  巳初 喻明无干  二 验非无干  三 正与结破  今初

**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祗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  此佛喻明,心若在外,则心有所知,身当不觉,犹如彼食,不能我饱。适、才也,谓诸比丘,才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亦名段食,有形段可搏取而食者。,此西域国风,以手抟食。一切众生,依四食住,更有触食,鬼神等触气而食;思食,色天等禅思为食;识食,空天等识想相续。此抟食拣异余三种食故。佛制比丘,行乞食法,为除贪心、慢心故。乞食资身,随缘度日,不贪好食等。又向人求乞,可以折伏骄慢故。又乞食不事积蓄营办,免妨道业也。归祗陀林,我已宿止也斋,又斋毕也。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此故问阿难,令自审知,人分彼此,到底相关与不相关。阿难于喻不迷,答言不也?即一食不能众饱。世尊下征释所以,是诸比丘,虽证阿罗汉道,果缚尚存,须假饮食,各各身躯性命不同,自应各食各饱,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也!

**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  此以法合喻,辨明无干。觉了知见之心,即攀缘心,觉了同前明了。知见者:随六尘境,而起见、闻、觉、知之用。如果此心,实在身外,而身心相外离也,心离于身,身离于心,彼此无干,则内心有所知,而身不能觉,觉在外身边际,而心不能知;如前比丘,彼食而我不饱,我食而彼不饱,如是方许心在身外。初喻明无干竟。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巳二 验非无干

**  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  此验心非外。佛云: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而汝之心生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眼见心知也。佛告阿难:若身心相知者,则并不是无干,亦不相离,云何汝说心在身外?

**  兜罗此云细香,西域有此棉,极柔软色白如霜,佛手柔软似之,亦三十二相之一。今眼见佛手,而心即分别,知是兜罗棉手。眼属身分,心能分别,若心在身外,则是相离,自不相知,若是相知,云何可说心在身外?此正难破。二验非无干竟。

**  巳三 正与结破

**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  是身心相知之故,应知彼此不相离,则知汝言觉了此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二执心在外竟。

**  卯三 执心潜眼根 分二  辰初 阿难以琉璃合眼为喻  二 佛以法喻不齐为破今初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  此转计心潜眼根。如佛所言:引上二科,佛所破之言,不见内之心肝脾胃故,不居身内,此破执心在内之言;身心相知,眼见佛手心即分别,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此破执心在外之言。前二既皆被破,我今思惟,知在一处。此二句,与真妄二心,皆不相应,真心不落思惟,妄心本无处所。今思惟知在一处者,即拣前内外,另计一处也。

**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  首句佛征所在之处。阿难以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就此事实,思惟忖度,欲脱前二之过,遂计潜伏眼根里面。潜者藏也,如鱼潜于渊;伏者处也,如鸟伏于巢。根里即眼根之内,不见内者,因根相隔故;能见外者,有窍可通故。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此阿难恐复招难破,故设喻证明。琉璃此云青色宝,其质明彻,碗即眼镜。此以能合之琉璃碗,喻眼根;所合之眼根喻心。犹如有人,取眼镜合其两眼,虽然有物即琉璃碗合眼,而眼镜竟不留碍于眼,心潜眼根之内,如眼在眼镜之内,而眼根亦不留碍于心,故曰:彼根眼根也随见外物,而心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瞻也视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此阿难法合,以脱前二,昧内知外之过。觉了能知,重举前心,此心不见内之心、肝、脾、胃者,为在根中,不在身内之故,此脱昧内之过;而能分明瞻视外境,而无障碍者,因此心潜在根内,而根如琉璃碗,不相妨碍之故,此脱知外之过。任徙阿难,自恃小慧,善喻善合,由不务真修,皆非自性中流出真知真见,后被如来,一语便破。初阿难以琉璃合眼为喻竟。
  辰二  如来以法喻不齐为破 分三  巳初  正办不齐  二 双开两破  三 正为结破  今初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罩也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此如来依喻问定,故云如汝所言,心潜根内,如琉璃笼眼之喻。法喻本不相齐,如来将欲施破,先为问定。彼人当用琉璃笼眼,琉璃固不碍眼根,当远见山河之时,还近见琉璃否?此故意问定。阿难据事直答: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远见山河时,实亦近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此正难法喻不齐。谓汝心潜伏眼根之里,若同琉璃合者,则是汝心同眼,汝眼同琉璃。喻中琉璃笼眼,当见山河之时,眼见琉璃;法中眼根笼心,当见山河之时,心不见眼。既不见眼,则法喻不齐,而所计潜根者,不极成矣。初正辨不齐竟。
  巳二 双开两破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此双开能见眼,不见眼两途,俱落非量。正所谓:平剖玉环施异饵,任渠左右上吾竿。若见山河时,能见眼者,则眼即同所对之境,非能对之根,则不得成随见,随即分别:此能见眼不极成矣。若见山河时,不能见眼者,则心非潜根,以不同琉璃笼眼故,责曰: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此不见眼,又不极成矣。阿难费尽心机,设立一喻,以期避免斥破,奈被如来,能见眼不见眼一问,则两头俱堕矣!二双开两破竟。
  巳三 正与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是能见眼不见眼两俱负堕之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同琉璃合眼者,无有是处矣!三执心潜根内竟。
  卯四 执心分明暗 分二  辰初 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  二 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  今初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卯四 执心分明暗 分二  辰初 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  二 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此文虽双计内外,确论仍欲曲成,最初所执在内,以明不知内,而能见外之故。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在外身心相知固错,潜根不能见眼亦非,到底还是在内。然心在身内,何以不能见内?因是众生之身,腑脏在中,有藏则暗故;如何反见于外?因是众生之身,窍穴居外,有窍则明故。是众生身三字,双贯下两句。腑脏者,腑同府,即六府也;脏同藏,即五藏也。素问曰:其传化物而不藏者,曰府;能藏精气而不泄者,曰藏。
  《白虎通》云:五脏,即肝、心、肺、肾、脾;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肠为心府、肺府。五脏者:肾为精藏;心为神藏;肝为魂藏;肺为魄藏;脾为志藏。腑脏皆身内之物,故曰在中。窍穴即七窍眼二、耳二、鼻二、口一、为七孔穴,皆面上所具,故曰居外。藏者包藏义,有藏则必暗,窍者通达义,有窍则必明。阿难思惟,此有藏则暗,可脱前昧内之过;有窍则明,可脱前知外之过,故下举事以证。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自释窍明藏暗。以对佛开眼,窍有故见明,名为见外,有时闭眼,有藏故见暗,名为见内。此还同第一番审在内之执,因已被破,未敢自决,故请决于佛曰:是义云何?观阿难此处语气,与前第二番云:‘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两相比较,其勇气又相去几何?初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竟。
  辰二 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 分三  巳初 破所见非内  二 破能见非实  三 正与结破  今初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
  因阿难所执,还同在内,故佛独约见暗破。此就所计,双开对眼不对眼,下分破两途皆非。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
  此破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见暗之时,此暗境界,若与眼对,则暗在眼前,相对于眼,何成在内,名为见内耶?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执眼前之暗,成为见内者,则居暗室中,无有日、月、灯,三种光明,此室暗中境界,都成在内,皆汝之焦腑,岂有是理耶?焦是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脐之间,下焦在脐下,三焦为命府,乃六府之一,故曰焦腑。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此防转计,对既被破,遂计不对,故并破云:若所见之暗,不与眼对,云何可以成见?凡见必定根境相对,此为世间共许。初破所见非内竟。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巳二 破能见非实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此恐阿难救云:我开眼见明,乃直视对外;我闭眼见暗,乃返观对内,不取眼前暗室为焦腑。故先按定,设若汝之见暗,是离直视,对外之见,乃是返观,内对身中所成之见。下二句释此一句,合眼见暗,名为返观身中。则难之曰:合眼既能返观,开眼亦当返观,见是一个,开合理当一致,则开眼见明之时,何不返见自己之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此蹑上,双破见面不见面。若开眼见明,不能反见自面,可证闭眼见暗,亦不能反见身中,则内对之义不成矣。下纵云:开眼见明,反见自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反见汝面,竟成心眼在空之过,何成在内耶?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心眼若在虚空,反见汝面,已离于汝,自非汝之自体。此两句下,应补足其意,汝若定执离体之见,不妨仍是汝体,下接云:即应如来,今离汝体,而见汝面,难道亦是汝身耶?如是则有认他成己过。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如若执如来之见,亦是汝身,则汝眼已知,汝身合当非觉,如是则有身成不觉过。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此恐更转救,眼虽在空,何妨身眼两觉,故破云必汝执言,身眼两皆有觉,则汝一人,应有二个知觉。人身知觉,即是佛性,既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岂有是理耶?二破能见非实竟。
  巳三 正与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是必不能见内之故,则应知汝言,闭眼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四执心分明暗竟。
  卯五 执心则随有 分二  辰初 阿难计心随合随有  二 如来破其无体无定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1-12 19:41 编辑

卯五 执心则随有 分二  辰初 阿难计心随合随有  二 如来破其无体无定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此计心在随合之处。阿难既已四处被破,未敢再逞己见,故下三处,皆引昔教,以为把柄,无奈多闻人,率皆闻言昧义,殊不知昔说,心法互生者,以诸法本无,由心故有,心亦本无,因法故有。所以前二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从心而起;后二句,法生心生,明心不自生,由法而现,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俱无体,乃心法皆空之旨也。
  此四句,通大小乘,故佛常说,阿难常闻,而小教指六识为心,六尘为法。《灌顶》云:‘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曰心生法生;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
  大乘指第八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由业识动故,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使能见故,妄现境界相分:此则法随心生也。复由境界为缘故,起智分别,觉心相续,执取计名,生后七转识:此则心随法生也。《正脉》云:‘今阿难失旨,反证缘心有体有处,在彼心法偶合之处,可谓迷之甚矣!’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此指体标处。以思惟体,认作真实心性,并不知思惟,即缘尘分别之妄想心,乃非真实心性。正下文所谓: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者:随所合何法,心则随何法而有,为心在之处,亦非内、外、中间三处。此句要总脱前过,第一番十生同计在内;第四审见暗名为见内;第二番实居身外;第三番潜在根中。今非此三处,当可总脱前过,岂知心与法合,法在外,而心亦应在外,何得谓非三处耶?初阿难计心随合随有竟。
  辰二  如来破其无体无定 分三  巳初  约无体破  二 约有体破  三 正与结破  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前阿难所引昔教,心法互生四句,其意但取后二句,以前二句,心先有,不可说随合随有,故佛亦怛牒后二句;既法生心生,是心本无体矣,无体则无所合。且根、尘、识三,必各有体,三六和[合]成十八界,若无体而能合者,则十八界外,另有一无体之十九界,六尘外,另有一无体之七尘,与他相合,岂有是理耶?故曰:是义不然。初约无体破竟。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1-13 19:05 编辑

**巳二 约有体破
**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捏也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  此下约无从来,以破随合。因前破无体,恐其转计有体,故复破云:若汝所知心,是有体者,此指心之体;汝且以手,自挃其体,此指身之体。挃者捏也,试看汝所以能知心,为复从内而出?为复从外而入?若从内出,是心在内,还应先见身中腑脏;若从外来,是心在外,现要入身,先合亲见汝面,今二俱不见,则是无所从来矣!既无从来之相,岂能随合耶?
**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  因闻内出,还见身中,外来先合见面,阿难以心能觉了,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故言见是其眼,见是眼家之功能,心但能知而非眼,不可责心令见,故曰为见非义。不知眼不能见,因心有见,观佛喻破便知。此阿难认肉眼为见,更反劣于认识为心耳!一、眼有坏故:少著灰沙,即不能见,不若识心,卒难破坏也;二、眼有碍故:但隔一纸,即不能见,不若识心,驰思千里也;三、眼有限:明前昧后,三分阙一,不若识心遍缘一切也。
**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  知见本来,皆属于心,阿难妄分见属眼,知属心,反谓如来,责心令见为非义。佛言若有眼即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此佛用喻,显见唯心。以阿难喻心,以门喻眼,以室喻身。《正脉》云:‘喻中门虽通见,必有门内之人,而后有见,非人而门岂能见乎?法中眼虽通见,须有具眼之心,而后能见,非心而眼岂能见乎?’则诸已死下,验明眼不能见,若眼能见,眼在皆当有见,故难曰:则诸助语辞世间已死之人,识已离体,尚有眼根存在,应皆见物?下二句恐阿难谬辩能见,又不好唤死人而问,见与不见,故曰若见物者,云何名为死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  此下约无定体,以破随有。先开一、多、遍、不遍四相。文中,共有五个体字,前三个是心之体,后两个是身之体,先要认清楚。一体者,四支共一心体,多体者,四支各有心体,此约数征;遍体者,一心遍满四支之体,不遍者,局在一处身体,此约量征。必有数量,方成有体之宗,下逐一分破。

**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  此约一体破。若四支共一心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皆咸觉。恐阿难谬答咸觉,先辨云:若咸觉者挃应当无有一定所在。下申正破,若挃有所者,但觉一支有挃,则汝一体之义,自不能成。

**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  此约多体破。一人一体,世间共许,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阿难之体?

**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  此约遍体,不遍体破,此遍体,是一心遍满四支之体,与前四支,共一心体,其义相似,故曰同前所挃;若不遍者,谓一心不遍于四支也。若是,则汝头足同时被触,若头有所觉,则心在头不在足,足应无知。文中影略两句,若足有所知,则心在足不在头,头应不觉,如是可云不遍,今汝不然。二约有体破竟。

**  巳三 正与结破

**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  是无从来,无定体之故,应知汝言,随所合处,既无从来,那能随合?又心则随有,既无定体,那能随有?故曰无有是处。五执心则随合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1 13: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