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76|回复: 0

[准提咒] 准提法要\首愚法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0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準提法要\首愚法師

大道皆在平常中

一句準提神咒看起來很平常,但是要把它唸得好就不容易了。就淨土法門而言,一句阿彌陀佛要念得很純熟,往往盡其一生的性命,甚至有人還不能完成它呢!所謂「一句佛名,萬德莊嚴」誠良有以也。

佛門有句話說:「方便為究竟」許多修行人都好高騖遠,善根利智者更喜歡談玄說妙,不著邊際。根器本是個人三世因果來的,個人多生累劫薰陶佛法,褔慧雙修,根器自然較他人為利。以個人的根器而言,就有所對治,因為每個人的性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因之而異,所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由於每一個人的根器各異,方法不同,而方法本身即是方便。善巧方便是為了去適應自己的根器,使自己少走一些冤枉路,故說「方便為究竟」。換言之,不懂善巧方便,就要多繞幾個圈子。雖說兜圈子沒有什麼不好,你想多學幾個法門也無可厚非,只是一個人肚子餓了,總會想辦法先把肚子填飽,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非常飢餓的狀態下,是不可能再去挑東撿西的!以這個比喻來做詮釋,一句咒語就是最善巧方便了。

何以說「方便為究竟」呢﹖當然,我們也不能小看一句準提咒語,咒語念得成就與否,明眼人一聽即能了然,不用再去看你的氣象,也用不著知道你的見地。由念誦的音聲即能瞭解你的程度大概到那裏,而你的問題又在什麼地方,所以金剛念誦念得好,必然得清淨,得清涼,褔慧圓滿!因為褔慧不圓滿,不可能顯現清淨相。音聲是個相,音聲不清淨,講話也不俐落,這一切都需要集中福慧的。

金剛念誦念得好,別人一聽必然心生歡喜,甚至會讓別人感染到空靈的境界。所以金剛念誦以淨土中修持的次第而言,有所謂「持名念佛,觀相念佛,觀想念佛及實相念佛。」一句咒語即可從持名念佛直接到達實相念佛,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唸一句咒語好像很平常,可是能耐得住平常,此人的褔德智慧盡在其中矣!

凡夫太無常,起心動念,行住坐臥瞬息萬變,這是凡夫境界。一個人非常平常,這人就成功了!有人問馬袓道一襌師說:「何者為道﹖」禪師答:「平常心是道」,一點也不錯,最高深的道理,往往都是在最平常中顯現的。不能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體會,又到那裏去找「道」呢﹖「道」在那裏﹖佛菩薩又在那裏呢﹖縱使佛菩薩在你面前,你有智慧去認識嗎﹖

也許有人會說:「我學佛幾十年了,都看不到佛,連個影像也沒有,不是太不相應嗎﹖」對佛法僧三寶的精神內涵都沒認識清楚,如何現前呢﹖是你自己相應力不夠,誠心不夠,怪得了誰呢﹖所以一句「南無颯哆喃」也是萬德莊嚴,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重重無盡的。

法門無有高下,眾生根器才有利鈍、一切唯心造,皆因個人的福德、智慧、因緣而有所不同!所以說,佛法非常平常,能夠認識到平常,你就有道了,否則道在找你,你也在找道,相逢永無期!打坐很平常,吃飯很平常,睡覺也很平常。睡覺正好可以大休息,清淨圓滿,但問你是否有本事在睡覺時一動不動,幾個小時下來一個姿勢都不變,那你即「定在其中」因此,精進與否,不能完全從表相來衡量,大道皆在平常中哪!

心月孤懸.氣吞萬象

準提法所觀想的心月輪,本來就是一盞明燈,這盞燈點得好,必然隨時在清淨法喜當中,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經常保有這盞明燈來照明自己。

南師還在台灣,逢春過年時,他老人家總會應一些道友的要求寫一些春聯,當時在十一樓襌堂裏南師曾寫了這樣一幅對聯:「月到上方諸品淨,心持半偈萬緣空。」

當你把心月輪觀想出來時,種種境界,乃至一切妄念都會安息下來,就像《壇經》告訴我們的「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一樣,此時此刻,隨其心淨國土淨,心中清淨無瑕穢,便是「月到上方諸品淨」的道理所在。

至於「心持半偈萬緣空」,禪宗經常向人開示:「佛法無多子」,能對佛法體會到一偈半偈便可受用無窮了。事實上,講到「空」,我們真能悟空嗎?再說,能做到真正的慈悲,那也受用不盡了。對佛法的理念而言,若是「慈悲喜捨」算是一偈,則確實能做到「慈悲」便是半偈了;對一部經典裏的某一句話體會得特別深刻,這句話也將在你的身上產生效力,使你身心得到受用,所以說,「心持半偈萬緣空」。

有一年我去香港,正好身體不太健康,南師也非常關心,可說是考工夫,也可說是一種加持,他對觀想心月輪方面有所提示,他說:「心月孤懸,氣吞萬象」。誠然,能把心中那盞心月展現出來,必然可以氣吞萬象的。心月輪可說是整個準提法在升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關鍵所在,能把它點亮起來,展現出來,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了。至於如何點它,當然還得需要有些基礎,從口密唸咒,金剛念誦做起,念個十萬,二十萬遍,甚至九十萬遍,乃至一百萬遍,從基礎上打好根基,要耐煩,要持之以恒。所以還是需要計數,口袋裏經常帶串念珠,每天能念個十圈,一年下來就有四,五十萬遍了,兩年以後,最保守的估計,應該也達到百萬遍之譜了。要以這種精進之心來做加行(密宗很講究加行的),各位不妨試試!

這麼修法的加行就有了,然後觀想應該就會越來越清明,整個準提法的儀軌理念也必然會越來越清晰。由局部慢慢達到整體,有了整體觀念以後,慢慢的,整個準提法由升起次第到圓滿次第,都能把他消化,吸收,融合為一體。如此,則你心中那盞明燈就會逐漸呈現出來,那力量之強大,是足以把煩腦化為烏有。所以準提法的確是個無上大法,無上妙法,關鍵在你自己的恭敬心與精進心而已。

當然,這盞燈會隨著你的心念,你的智慧有時明亮,有時(被自己的無明)熄滅,可說是時亮時晦的。或許有朝一日,當你覺得自己的起心動念,行住坐臥都能打成一片時,氣象也就不同於尋常了。凡夫總是念念無常,在生生滅滅之中,卻又是有盡的,唯有到達「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時,這無盡燈才會出現。進而言之,當你感受到自己那盞無盡燈已經點亮起來時,你的身心與週遭的一切人事比起從前,皆已不可同日而語了,那也將是你慈悲喜捨普現的時刻了。

所以說,「無盡燈」不是一句空洞的話,它自有其實際的精神內涵境界,它是隨著個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的工夫才能展現智慧的「般若燈」。每一個人修行的目的,無非希望有那麼一天,能夠「心空及第歸」,而事實上,也唯有到那時刻才是真正無盡燈點燃起來的時候。

修法信念

在這裏參加共修,每個人的心得都不一樣,如何能夠將準提法修得好,必然與對本法了解的程度深淺,和對佛法的體驗及平常個人心行如何,而有所不同。所以說,準提法本身具有高深的內涵,包括見地,修證和行願。如果在佛法這三方面不夠深入,那麼對準提法的契入也就無法含融周遍,修行起來也就事倍功半了。尤其修準提法,必須具備崇高的行願精神,行者一定要發菩提心,否則感應有限,因為準提法本身屬於無上密法,如果心胸狹窄,僅僅是為了個人的私利而修,終究不能與諸佛性海相應。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告訴我們,修準提法的條件是先悟「毗盧法界」(一真無障礙法界),然後還要依悟修滿普賢行願海,跟華嚴整個普賢行願的精神相應,才算圓滿準提法的修證次第。而悟「毗盧法界」則必先見到空性,亦即般若的初步成就;禪宗古德曾告訴我們:「悟後正好起修」。經論上亦常云:「根本智易開,後得智難得」。過去南師也曾訓示:「悟道容易修道難,修道容易成道難,成道容易行道難」,可見修行階梯的昇進一步比一步艱難,千萬不可得少為足。每一個人都想開悟,只要切實依教奉行,遇到善知識,或自己的根器夠,看到般若金剛等諸經,自己開發本明覺性,但是要進一步行道就不是那麼容易了。「修道行道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是這個道理。若是證了阿羅漢果後,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就向這個世界道聲「再見」,一下躲進深山裏去,或進入涅槃的清淨無為境界,這樣能算是圓滿了嗎?禪宗袓師呵斥這般人罵得很高明,稱之為:「擔板漢」,意思是說他們好比肩上擔著一塊木板,視野僅有一邊,只見到空的一面,看不到妙有的一面,若要證得法界重重無盡,理事圓融,事事無礙的究竟境界,還必須要發起廣大道心,迴向無上菩提呢!

心氣合一與金剛念誦

以上為有關修準提法應具備的基本信念。另外準提法中也有一種善巧有效的念誦法門,以前南師曾一一傳授過,那就是「心氣合一金剛念誦法」,要想速消業障,在生理心理上能更上一層樓,此種寶貴的方法,值得大家好好修習。為什麼說金剛念誦會那麼殊勝呢!所謂「金剛」是代表堅固不壞的,它能摧毀一切,等於一把犀利(澈見自性)的般若慧劍,能毫不猶豫的斬斷自己貪、瞋、痴、慢、疑等煩惱。金剛念誦在「相」上說,是「意念專一」「唇齒不動」,真念得好,嘴唇和牙齒自然不動,看似沒在念,而實則純一雄渾的聲氣連屋頂都似乎要被震跨了,此有助於心念的澄淨專一,利於觀想成就。從「體」上來看,那就是心月輪的觀想匯於見地上的清明空靈,轉入實相無相的般若慧觀,直接透入自性本源,至此,這種金剛念誦就完全不樣了。

金剛念誦念得好,一點妄想都起不來,身心都在一片空靈中,但並不是說唇齒不動,就是真正的金剛念誦,那只不過是一種現象而已,否則為什麼每個人念的聲音都不一樣,效果也不同呢﹖由此心氣合一,金剛念誦,配合觀想,再加上踏實的行願,就可以凡有所求,必有所應了。

信心清淨

再從「理」上說,準提法本身就是個心地法門,所謂「南無七俱胝佛母大準提王菩薩」,「佛母」即「般若」,「般若」即「心地法門」,亦即「宇宙生命之本源智慧」。我們為了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本,所以希望藉著學佛修行得以悟道,修道,成道和行道。襌宗告訴我們「即心即佛」,《觀無量壽經》,亦講「是心作佛」,只要大家在佛法上多聽、多看、多研究、多實證,必然能夠具備這種理智的信仰。修證功夫上的信仰是屬於經驗問題,譬如以心氣合一金剛念誦法來修準提法,覺得身心有所轉化,心能轉物,世法人事上漸有進境,且更得心應手,因而對此種法門產生甚深的信仰,而這種信仰還是依個人見地的深淺差別而有不同的效果。

金剛經云:「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事實上信心清淨本身就是實相,實相無相,能見地透澈,究竟了脫,才能信心清淨。清者毫無不明之處,淨者遠離染污;若對佛法一知半解,僅有一般宗教信仰之情,此種信心,時進時退,遇身心不適或遭挫折磨難,即很容易對佛法產生懷疑,這是信心不清淨,也是見地上不透澈之故。

行願成就

再者對佛法有「信」後,尚須有「願」,願心是從信心而起,信仰不夠深切,願力也必然無法廣大。若修法之目的僅在求祈一己一家之世間一般褔報,很顯然的是信願不足。

昔日梁武帝以他學佛所行問達摩袓師:「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袓曰:「無」。武帝當下愣住了。原來以有所求之心建廟布施,助人修道,僅能稱之為人天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是無常的褔報,不是佛法究竟功德。真正的功德應是明心見性,能與般若相應者。雖是褔報大者,仍不離人天有漏之因,最後只能「招得來生不如意,褔報盡,還墮落」。這是說有褔報而無智慧,當生難免驕矜奢侈,道德頹敗,褔報一享盡,往後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唯有褔報與智慧相應,成了功德,才能澈見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者,安住自性法體,不被一切生滅現象所惑。生命的現象,有生即有滅,有生有滅即有苦,如此生滅輪迴不已。若能見到實相無相,生滅本妄,而起心動念均迴歸至自性法體,則心性清明,和光同塵,對任何順境或逆境皆能了無礙滯。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如是(世間)一切,無復相隨,唯此(普賢十大)願王,不相捨離」,此乃因願與心性相應之故,而學佛欲得無所得的大成就,還須擁有此種無量無邊之大法界心。另外關於行一項,行者行為,乃我人實際行履,包括身行、口行、意行三者,乃善惡二業之造因。願與行本為一體,若氣量狹窄,如剛才講僅為個人健康,家庭平安,兒女成器等而有所祈求者,乃屬小行;或只為求個人之解脫而修襌定,尋一僻靜之處閉關修持以為得道,係屬中行;大行者,如大行普賢菩薩之十大行願,處處為利眾生而行;唯此大行,若無真正見地者,是無法做到的,同時也須見地明澈,方不致在所做所為上有所差失,損人損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 15: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