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回复: 6

[其它] 净公上人关于德能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122811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德能的讲记敬摘点滴


...在此地特别指三恶道。其实佛家常讲轮回路险,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六道里面都有邪恶,色界天以上比较好一点,因为他有定功,我们常讲的定共戒,他不造恶。虽不造恶,无量劫来的这些恶习气种子他都在,他没有断掉,只是禅定功夫把恶习种子控制住,它不发作而已。一旦他的定力失掉,恶习力量依旧是很强大,马上就爆发了,所以他堕恶道、堕地狱。我们一般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恶的意念愈是压制,压制是暂时控制住,一旦压不住,爆发起来那就很可怕!这是同样一个道理,何况是在三途?
所以这种现象,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现前的社会状况,大家都明白了。现前社会我们眼所见的、耳所闻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我们六根所接触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岂不就是经上讲的,“夜叉、虎狼师子、蚖蛇蝮蝎”吗?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哪一样不是有毒的?哪一样不是毒害我们法身慧命的?遍地都是。《楞严经》上佛讲我们这一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是此地讲的,‘夜叉、虎狼师子、蚖蛇蝮蝎’这一类的,你看到是个人的样子,心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慢。我们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这是险道。
“如是迷人,在险道中,须臾之间,即遭诸毒”,‘须臾’是很短暂。现在社会尤其可怕,六、七十年之前我们作儿童的时代,社会还相当纯朴,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染污很少,你见不到,你也听不到。我们生长在农村,尤其纯朴,十一、二岁都还保持天真,天真是不懂事,生活在大自然当中。那个时候童年是真正幸福,不懂这些人事。在那个时代,民间小礼、小义这些小节都很尊重,都还很讲究。现代社会变了,不要说再往以前说,就是六十年以前社会,跟现前的社会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现在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完全是诱惑。所以我们观察现在的儿童,一、两岁他就懂事,这个懂事是什么?天真没有了。他就有虚伪,他会讨好大人,他天真的心没有了。他会察言观色,来应付大人,厉害!从哪里学的?电视里学的。还不会说话,一天到晚两个眼睛就瞪著电视,他都学会了。所以现在作父母的对儿女难管教,为什么?他懂得东西太多了。电视实在讲不是一个好东西,它是个很好的工具,可惜现在里面的内容是很糟糕。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明了,经上讲,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我们读到这个经,佛真是字字句句都是说明我们现前生活状况。接著看下面经文:
【有一知识,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
“知识”,我们讲善知识。他有智慧、他有见识,环境里面一切的险恶,他都知道、他都明了,而且他有方法能够解毒。你遇到这些毒,他有方法帮你解毒,“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夜叉诸恶毒等是外面的诱惑,内有贪嗔痴慢的恶习气,外面又有这些诱惑,你怎么会不遭难?险道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你在现前社会,须臾之间你就遭诸毒,就中毒了。你中毒了,将来果报就在三途,决定是事实。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下面说:
【忽逢迷人,欲进险道,而语之言。咄哉男子,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异术,能制诸毒。】
这个知识在此地讲就是指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有智慧、有德能,他确确实实有能力断贪嗔痴,有能力防范外面的邪恶,他有能力。他遇到“迷人”,‘迷人’就是在六道里面造作恶业的这些人。既然造作贪嗔痴的恶业,那就是“欲进险道”。现在你在造业,果报没现前,很快果报就现前了;身死之后必堕恶趣,欲进险道。菩萨看到这些人警告他,“咄哉”是呵斥的意思。接著是问他:你为什么要走这个路?也就是说你为什么缘故造这些恶业?造恶业这些事前面都说得很多,实在说这一些事情我们不难理解,可能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一切的造作。你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这条路是三恶道。内心里面是贪嗔痴慢,言语造作是损人利己,你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就是你想入三恶道。
你入三恶道,你有何“异术”?‘异术’是方法,你有什么方法能够不受这些毒害?这不是凡夫能做到的,菩萨才有,而且这些菩萨还不是一般小菩萨,小菩萨还不行。经上讲法身大士他们行,他们示现在六道当中,跟这些邪恶和光同尘。表面好像跟这些人造作没有两样,其实心地清净慈悲,他的种种造作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所以他“能制诸毒”。在这个境界里面染而不染,相上好像是染污,其实他心里头一丝毫没有沾染,这才行。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就要懂得远离。所以古时候修行人,道场为什么建立在山林之处,人迹罕至之处?这就是与社会隔离。如果不隔离,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免动念、动恶念,贪嗔痴的恶念。所以古人建道场一定要建立在深山里面,让你到那边去相当不方便。你到道场去,你一定是求法,你没有事情绝对不会跑到那里面去,所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它隔绝。
现在在今天社会困难,中国大陆寺院丛林,从前去的时候非常不方便,现在都开了公路,车可以上去,甚至于听说还有缆车更方便,高山上面一样有电视,有无线电的广播。从前是要隔离,现在不但不要隔离,想尽方法来接触,那就是佛在此地讲,你‘有何异术,能制诸毒’?这两句话要对我们现前人来讲很现实,我们要把这八个字常常记住,常常提醒自己,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还是回避一点好。我们的道场虽然每一层楼都有很多电视,这电视跟外界不通,看不到外面的讯息。都是我们内部讲经念佛这些节目,这是我们道场这个作法,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时刻刻我们要做防范的工作。再看下面经文:
【是迷路人,忽闻是语。方知恶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这是比喻众生听经闻法忽然觉悟,知道贪嗔痴慢是自己严重的病毒,知道外面五欲六尘是不良的诱惑,他真的明白、真的觉悟,他晓得那是恶道。起心动念与贪嗔痴相应,决定是造三恶道的业。你今天造恶道的因,哪有不受恶道之果?这个事实要懂得,所谓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一定要受恶报。他知道这是恶道,他自然就退步了。“求出此路”,一定要把恶的缘断掉。断恶修善,把恶的缘断掉,增长自己的善缘,增长自己的善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临命终时善的种子先成熟,你就能够往生善道。一切善因当中佛告诉我们,念佛是第一善,尤其是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果报殊胜极了。这是个真正顿超的法门,所谓是横超三界,即生成佛,当...(●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也不是为求利,也不是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没有;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全面的教学、全面的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我们接著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这段: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著听不见,以前窗户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我们不知道奉事师长,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他就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也不是为求利,也不是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没有;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全面的教学、全面的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我们接著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这段: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著听不见,以前窗户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我们不知道奉事师长,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他就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机’,见到菩萨身你就会礼敬,这属于身业;闻名你也会称念,你会一句‘南无地藏王菩萨’,这口业;你能够身礼拜,口称名,这是意业。
‘机感既成,冥显自应’,下面是举比喻来说。感应道交,有冥应、有显应,在通常我们讲功德利益不能现前,那是冥应,功德利益现前那是显应,显应是你礼敬、称名,你的心行与菩萨相应;换句话说,与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相应,这个感应很明显,就显应。如果我们虽然也礼敬、也称名、也读经,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跟经上讲的不相应,经上讲的我们统统没有做到,佛菩萨的感应是冥应,不显著。也就是说你现前还一样受苦、还一样遭难,甚至于还一样要堕落,依旧搞六道轮回。你不能说没有感应,感是冥应,感应力量很薄,决定有感应,波度不强,很弱。你烦恼习气的波度很强,所以显示不出佛菩萨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你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你能做到,你感的力量很强,佛菩萨应的力量也强,现在就能转业,那就非常明显。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对于我们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这一段大屿山圣一法师,把这品经称为僧宝,他将本经末后归结在三宝,这是古大德没有讲过。圣一法师第一次在九华山讲这部经,末后结归到三宝,讲得非常之好,我对他很赞叹,指归到三宝那才是真实的利益。这部经前后照应得好,经文一开端佛放大光明云,经将结束的时候在此地又放大毫光相。我们读过许多大乘经典,而看到佛在经上讲的放光多半只一次,讲到两次、三次、很多次,这种经不多。佛在这一会上,前后都放光。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尔时”,是世尊讲完依教修行的这个人,得到坚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的拥护,并且把他们拥护这个人的理由宣说出来,说完之后释迦牟尼佛从顶门放光。注解里头也说得好,我们把注解念一念,‘自尔时至告诸大众,皆经家所叙之文’,经家是集结经藏的人,他们叙述这段事,因为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是记录当时的状况。‘恰于地神护法品后放光者,为证前起后,令诸众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议本有之常光也’,这说明世尊放光的用意。证前启后,前面在忉利天宫集会品,序品佛放大光明云,前后呼应,这个地方的用意,大家听经差不多听得接近圆满,让大众见到这个瑞相能开悟。悟什么?世尊所说自始至终都是讲我们的自性,正是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可是本经里面所说的,都是讲的六道三途里面的状况,六道三途从哪里来?自性变现出来的,没有离开自性,这一点要细心去体会。
“顶门”是头顶,从头顶放光,说明这不是常光,放光现瑞。顶门放光注解里面也有说明,表一切种智,这与世尊在楞严会上,放光现瑞的意思相同。注解里面教导我们,让我们体会这个瑞相的意思,‘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礼称念而进于极果’,让我们悟入这个意思。在中国四大菩萨是代表修学的层次,从哪里学起?从地藏学起。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讲,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设,如果不是一个好心,不是一个善心,那就无从修学。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宝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们真心里面含藏著有无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你要能体会得,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开发出来。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孝敬,所以这个经是佛门的孝经。孝敬如何落实?我们在最近讲经常常提起,要把一切有情众生,看作自己‘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要把孝敬落实到这个地步。所有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来的诸佛;自己父母你懂得尽孝,未来诸佛你就能尊师,这是孝敬的落实。我曾经说过,说过很多遍,把它当作还是隔一层,真的是自己的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能把它当作;当作远了,真是。
所以我勉励念佛堂这些护法,念佛堂所有这些护法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每一个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看作诸佛如来。你用这种心情,来服务弥陀村,来照顾念佛堂,你才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经上所讲的诸天的天王、天神都来拥护。什么道理?真诚心感应。这跟一般退休、养老院不一样。今天在这个社会上,你儿女未必能孝顺你,未必能尊敬,你参加新加坡居士林的弥陀村、念佛堂,每一个人把你看作父母,把你看作如来。这个道场为什么会这么兴旺?你们在这边念几天佛,你会感受到这个地方气氛跟其他所有道场不一样,人心不一样,他们看待你们心情不相同,这是其他道场没有的。这个道场人为什么能做到?天天听经,天天闻法,我们天天讲解,天天劝告,渐渐他们觉悟明白,念头转过来了。我们以孝顺心、以恭敬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不仅仅是念佛堂,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都以孝顺心、恭敬心来对待。心转变了,思想转变、见解转变,这就是转凡成圣。
所以建个道场不难,现在大家都有这个财力,难在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孝子贤孙,你到哪里去找?孝子贤孙是谁?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孝子贤孙,这个不容易找到。有这些人护念、有这些人拥护,拥护就是护法,这个道场才殊胜,这个道场才能成就人,一生当中往生不退作佛,所以这个道场希有就在此地,难逢也在此地。有道场,没有人来作详细的说明,深入的讲解,不行,不能相应。这个工作就要靠你们这些出家发心学教的同学们,你们要发心担负起这个使命。这一切大众,怎样与经教相应,怎样与诸佛如来相应,要靠你们认真努力讲解劝化。请看底下这段经文:
【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
一共是十六句,三十二种毫光。这一段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毫光顶门上放出来,毫是指什么?白毫。佛的顶门眉中间有两根白毫,白毫三十二相之一,我们常常念赞佛偈‘白毫宛转五须弥’,佛的报身很大,他这两根白毫是盘旋在一起,在眉间好像一个珠子一样,其实它不是珠子,两根白毫盘转在一起,佛常常白毫放光。注解里面讲‘毫相是一,即用之体。光色不同,即体之用’,这说明十六句是一桩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三十二句,注解...(●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的意,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
由此可知,所有现象怎么来的?缘生的。缘也不是真的,缘的现象是什么?刹那生灭,所以生生不住,这是缘的现象。我们今天得的身也是缘,在这一生当中所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是个缘,一定要晓得所有一切缘都是生生不住,刹那生灭。了解事实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跟人结善缘,绝不结恶缘,所有一切恶缘要化解掉,冤家宜解不宜结。怎么个化解法?遇到冤家对头来折磨我,我欢喜接受,没有一丝毫怨恨心,而且还生欢喜心,为什么?这笔帐了了,还了。他折磨我,他找我的麻烦,为什么不找别人麻烦?所以自己立刻就警觉到是缘;我过去难为他,这一生当中遇到他难为我,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只有明白人、觉悟人欢喜接受,报完了,下一次缘再遇到,那就欢喜了。
纵然杀害,像佛在经上举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段故事,这段故事是出在《涅槃经》里面,佛说得很详细。这是菩萨在山里面修行,这谁也碍不著,歌利王出来打猎遇到,菩萨在修行、在打坐;这个国王打猎的时候带了很多人,这里面也有不少宫女,见到菩萨,看到菩萨庄严、清净、慈悲,向菩萨请教,这就围了很多人。这国王一看到很不高兴,所以就发脾气,将菩萨凌迟处死,凌迟是用刀一片一片的割。菩萨没有一点怨恨心,忍辱波罗蜜圆满,而且菩萨还发愿,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佛说当时那个菩萨,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是谁?憍陈如尊者。这一次遇到,两个关系就处得很好,怨解掉了。世间人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怀恨在心,麻烦!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怜,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傻事情?忍辱仙人对歌利王布施什么?布施慈悲、布施忍辱、布施禅定、布施智慧,这才叫‘适可前人意’;得相好,得白毫相。第二句:
【大白毫相光。】
“大”就比前面意思更殊胜,这三十二句十六对,每一对后面都加一个‘大’字,意思都相同,更为超胜,这是大的意思。第三:
【瑞毫相光。】
“瑞”是祥瑞,古时候是以玉做为祥瑞的一个标志,古人都佩玉,无论是男子、女人,玉是宝石里面的一种。也以玉器做信物,信物就好像现在我们所讲的凭信一样,这是证据、是凭据。在这个地方表六道乘地藏菩萨威神之力,也就是地藏菩萨给六道众生的凭信,依照地藏菩萨理论方法来修行,你就能超越三途、超越六道,这是一个祥瑞的凭信,称之为‘瑞毫相光’。
【大瑞毫相光。】
就不必说了,这是瑞毫相光里面最殊胜,称之为大。第五:
【玉毫相光。】
代表六道众生。“玉”,古代人非常重视它,因为玉的性质温润,所谓温润之德;琢磨可以做出许许多多的用具。凡夫,六道凡夫,性情躁急,所以古时候君子佩玉,玉是珍贵的宝器,你带在身上时时刻刻要保护它,你就不能够轻举妄动,佩玉的用意在此地。你手上带著手镯,如果你要发脾气,一拍桌子,手镯就断,碎掉了,它用意在此地;叫你学到像玉一样的温柔,戒急躁,取这个意思。‘玉毫相光’就表六道里面的凡夫,舍火宅里面的急躁,火宅就是六道,六道里面的习气,不好的习气;增长性德。自性里面的德能不叫习气,为什么?本来具足,它不是薰习而成。凡夫叫习气,习气是薰习成的,不是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叫习性。孔老夫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样,佛法讲得更透彻;但是习性个人不相同。不但是跟你自己的本性远离,你跟一切大众的习性也都有相当的距离,即使你们义气相投,时间不会长。
谚语里面常讲‘花无百日好’,这是从比喻,再好的花没有办法支持三个月,以这个浅近的比喻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好时节就像花开的样子。‘人无千日好’,千日是三年,处久了习气都出来,初见面的时候不知道你习气,对你很恭敬,不错!处久了,毛病习气全出来,恭敬心就衰退,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怎样才能是长处之道?见性,性德流露那就能长处,它不是习气,是习性。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的见解、他们的说法真有学问,所以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持什么态度?淡,‘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则长远,才能保持长久。过分亲近,将来必定疏离,这真天经地义的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玉毫相光’里面所表的,教我们淘汰习气,培养天性,天性就是性德,远离六道,契入圣贤的境界。第七句:
【紫毫相光。】
“紫”色在此地表杂类众生获益。杂类的范围非常之广,刚才说过一切众生习气不同、染污不同、造业不同、果报不同,只要见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得利益的厚薄,也因众生而不相同。这里面的因缘经典里面说得太多,我们要细细去体会。第九句:
【青毫相光。】
这代表地狱,“青”色。为什么用青色来表地狱?小注里头也有说,它表地狱黑业。地狱所造极重的罪业,什么罪业极重?断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的业最重。你杀他的身,在佛法里面讲,他如果罪业要不重的话,四十九天他又投胎来了,六道里面舍身受身,很平常的现象,所以杀人生命罪不重。断人家慧命这个罪重,说得粗浅一点,障碍人求道,障碍人学佛,把大众学佛的机缘破坏,这就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罪重;重在什么地方,诸位一定要清楚。生命舍了之后很快就得到,可能舍掉之后再得一个身,比这个身还好、还要庄严,害人的人他造的恶业,被人害了没造业,没造恶业;杀人的人有罪,被人杀那有什么罪?所以往往被杀被害,一转世比这一世福报还要大,这种例子太多了。可是杀人的人,他要死了以后多半是堕恶道,他的果报不会比这一生好。所以人身,六道的身,生命很容易得到,学佛的机会就难了,不容易得到,开经偈里面所谓‘百千万劫难遭遇’,那是真的。
这么难得的一个机会,他遇到了,你把他破坏,你把他障碍住,你说你这个罪多重?如果这个人闻法,真的清楚明白了,认真修学可能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他作佛去了,你让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成佛作祖的机会把它打断,你这个罪多重?假如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什么样坏事都可以做,决定不要障碍人家修道,特别是念佛。因为你修学其他法门,你这一生当中很难超越轮回,但是人天福报很容易得到,唯独念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当中非常可能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这个机会遇到太难太难,你要把人家这个机...(●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的意,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
由此可知,所有现象怎么来的?缘生的。缘也不是真的,缘的现象是什么?刹那生灭,所以生生不住,这是缘的现象。我们今天得的身也是缘,在这一生当中所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是个缘,一定要晓得所有一切缘都是生生不住,刹那生灭。了解事实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跟人结善缘,绝不结恶缘,所有一切恶缘要化解掉,冤家宜解不宜结。怎么个化解法?遇到冤家对头来折磨我,我欢喜接受,没有一丝毫怨恨心,而且还生欢喜心,为什么?这笔帐了了,还了。他折磨我,他找我的麻烦,为什么不找别人麻烦?所以自己立刻就警觉到是缘;我过去难为他,这一生当中遇到他难为我,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只有明白人、觉悟人欢喜接受,报完了,下一次缘再遇到,那就欢喜了。
纵然杀害,像佛在经上举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段故事,这段故事是出在《涅槃经》里面,佛说得很详细。这是菩萨在山里面修行,这谁也碍不著,歌利王出来打猎遇到,菩萨在修行、在打坐;这个国王打猎的时候带了很多人,这里面也有不少宫女,见到菩萨,看到菩萨庄严、清净、慈悲,向菩萨请教,这就围了很多人。这国王一看到很不高兴,所以就发脾气,将菩萨凌迟处死,凌迟是用刀一片一片的割。菩萨没有一点怨恨心,忍辱波罗蜜圆满,而且菩萨还发愿,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佛说当时那个菩萨,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是谁?憍陈如尊者。这一次遇到,两个关系就处得很好,怨解掉了。世间人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怀恨在心,麻烦!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怜,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傻事情?忍辱仙人对歌利王布施什么?布施慈悲、布施忍辱、布施禅定、布施智慧,这才叫‘适可前人意’;得相好,得白毫相。第二句:
【大白毫相光。】
“大”就比前面意思更殊胜,这三十二句十六对,每一对后面都加一个‘大’字,意思都相同,更为超胜,这是大的意思。第三:
【瑞毫相光。】
“瑞”是祥瑞,古时候是以玉做为祥瑞的一个标志,古人都佩玉,无论是男子、女人,玉是宝石里面的一种。也以玉器做信物,信物就好像现在我们所讲的凭信一样,这是证据、是凭据。在这个地方表六道乘地藏菩萨威神之力,也就是地藏菩萨给六道众生的凭信,依照地藏菩萨理论方法来修行,你就能超越三途、超越六道,这是一个祥瑞的凭信,称之为‘瑞毫相光’。
【大瑞毫相光。】
就不必说了,这是瑞毫相光里面最殊胜,称之为大。第五:
【玉毫相光。】
代表六道众生。“玉”,古代人非常重视它,因为玉的性质温润,所谓温润之德;琢磨可以做出许许多多的用具。凡夫,六道凡夫,性情躁急,所以古时候君子佩玉,玉是珍贵的宝器,你带在身上时时刻刻要保护它,你就不能够轻举妄动,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佩玉的用意在此地。你手上带著手镯,如果你要发脾气,一拍桌子,手镯就断,碎掉了,它用意在此地;叫你学到像玉一样的温柔,戒急躁,取这个意思。‘玉毫相光’就表六道里面的凡夫,舍火宅里面的急躁,火宅就是六道,六道里面的习气,不好的习气;增长性德。自性里面的德能不叫习气,为什么?本来具足,它不是薰习而成。凡夫叫习气,习气是薰习成的,不是本性,叫习性。孔老夫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样,佛法讲得更透彻;但是习性个人不相同。不但是跟你自己的本性远离,你跟一切大众的习性也都有相当的距离,即使你们义气相投,时间不会长。
谚语里面常讲‘花无百日好’,这是从比喻,再好的花没有办法支持三个月,以这个浅近的比喻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好时节就像花开的样子。‘人无千日好’,千日是三年,处久了习气都出来,初见面的时候不知道你习气,对你很恭敬,不错!处久了,毛病习气全出来,恭敬心就衰退,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怎样才能是长处之道?见性,性德流露那就能长处,它不是习气,是习性。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的见解、他们的说法真有学问,所以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持什么态度?淡,‘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则长远,才能保持长久。过分亲近,将来必定疏离,这真天经地义的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玉毫相光’里面所表的,教我们淘汰习气,培养天性,天性就是性德,远离六道,契入圣贤的境界。第七句:
【紫毫相光。】
“紫”色在此地表杂类众生获益。杂类的范围非常之广,刚才说过一切众生习气不同、染污不同、造业不同、果报不同,只要见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得利益的厚薄,也因众生而不相同。这里面的因缘经典里面说得太多,我们要细细去体会。第九句:
【青毫相光。】
这代表地狱,“青”色。为什么用青色来表地狱?小注里头也有说,它表地狱黑业。地狱所造极重的罪业,什么罪业极重?断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的业最重。你杀他的身,在佛法里面讲,他如果罪业要不重的话,四十九天他又投胎来了,六道里面舍身受身,很平常的现象,所以杀人生命罪不重。断人家慧命这个罪重,说得粗浅一点,障碍人求道,障碍人学佛,把大众学佛的机缘破坏,这就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罪重;重在什么地方,诸位一定要清楚。生命舍了之后很快就得到,可能舍掉之后再得一个身,比这个身还好、还要庄严,害人的人他造的恶业,被人害了没造业,没造恶业;杀人的人有罪,被人杀那有什么罪?所以往往被杀被害,一转世比这一世福报还要大,这种例子太多了。可是杀人的人,他要死了以后多半是堕恶道,他的果报不会比这一生好。所以人身,六道的身,生命很容易得到,学佛的机会就难了,不容易得到,开经偈里面所谓‘百千万劫难遭遇’,那是真的。
这么难得的一个机会,他遇到了,你把他破坏,你把他障碍住,你说你这个罪多重?如果这个人闻法,真的清楚明白了,认真修学可能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他作佛去了,你让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成佛作祖的机会把它打断,你这个罪多重?假如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什么样坏事都可以做,决定不要障碍人家修道,特别是念佛。因为你修学其他法门,你这一生当中很难超越轮回,但是人天福报很容易得到,唯独念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当中非常可能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这个机会遇到太难太难,你要把人家这个机...(●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5 09: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