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6|回复: 7

[其它] 净公上人关于痴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1224203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痴的讲记敬摘点滴


...在临走的一两天之前,我们看得很多;一个月前晓得的,相当功夫。一年前告诉人的,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是一年前,他也不是明明白白的告诉人,派他的徒弟到国恩寺去修塔,有这个举动;一年前派人去修塔,那个塔是预备他自己的后事。我们从这个迹象上判断,他一年前知道,但他自己没说。自己毫无功夫,给人家说我三年之后往生、两年之后往生,这是大妄语。大妄语是什么样的罪?都是堕三恶道。佛教导我们不妄语,为什么要以这个妄语去戏弄别人?让别人对于三宝、对于佛法产生了疑惑,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过失。三年、五年之后你不能往生,不是变成大笑话。而使许许多多人对佛法产生怀疑,甚至于不能接受,这个因是你自己种下的,这叫做断众生法身慧命,这个罪过就更重了。
所以这种想法、说法、作法是决定错误的,我们要知道避免。自己有这个期望,不必跟人说,认真努力去修学。《往生传》、《净土圣贤录》这一类的书籍,它的目的是增长我们信心,教导我们见贤思齐。你看这些人念佛都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都到极乐世界作佛了。他们能够有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应当发愤努力跟进,默默的去修行,不必宣扬。喜欢对外面宣扬,那一种人没有一个成就的;成就的人,决定不会给人宣扬。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办了一个莲社,有一百二十三个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他在那个地方曾经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到他往生那一天,他才说出来,这种态度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们现在这些人,见到一点点瑞相,唯恐别人不晓得,大肆宣传,让人家来赞叹你,「你了不起,你见到瑞相,你见到金光,你见到佛了」,自己很得意,这哪是修行人?这哪里像一个修行人?我们听人家讲这些,我们一笑了之,说不定他是打妄语,骗人的,眼睛产生幻觉,自以为是,不可靠。真正见到瑞相的,人家见如不见,绝对没有异常的现象,绝对不会随便对人讲,没这个道理。这些地方我们要留意,不要引起别人误会,也不要障碍自己的清净心,破坏自己的功夫,非常重要。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净公上人·开示集九]念佛人的欲望
念佛人的欲望
1 人在这个世间都有欲望,如果你没有欲望,你不会到人间来,你也不会到六道里轮转,六道众生统统有欲望。
2 欲望,是烦恼的根本,一定要觉悟,要把它连根拔除。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所谓“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这些都是佛法没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人所说的。
3 欲望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我们不希望来生再搞生死轮回,这的确是要把它拔除;你不拔除,决定不能超越轮回。佛法修得再好,来生还是要轮回。
4 我们修行修什么?首先把你的欲望舍掉,贪嗔痴慢,要把这个舍掉。千万不要以为欲望不能舍,别人都在追求,我们怎么能舍掉?
5 佛为什么叫我们舍尽这一切欲望,有道理。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搞生死轮回,就是欲望在作祟。没有欲望,就没有轮回了。
6 佛叫我们断一切欲望是真的,名闻利养统统不能要,一点都沾不得。五欲六尘,沾了就是生死轮回,就搞这一套。
7 欲望没有止尽,那个不得了,只要我们对于五欲六尘起一念贪心、起一念嗔恚心就堕落。
8 烦恼,是感情欲望的冲动,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它自然会动作。尤其是现代社会,所谓开放的社会,也就是自由的社会,没有约束,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
9 诸位要懂得克服自己的烦恼,克服自己的欲望,凡是有这些事情冲动引发起来,自己要马上想到后果。贪嗔痴慢的后果在三途。
10 古人所谓“刀头舐蜜”,锋利的刀,刀刃上涂一点蜜,你去舔,甜头尝到了,可是舌头也被割掉了,得不偿失。何况是不是有真乐?决定没有,你所得到的是苦。
11 现前得到的是苦,将来更苦,有几个人知道?世间人迷惑颠倒,他不晓得这是苦,把苦当乐事,后面还有大苦在等着他,三途果报。
12 世间人讲“欲海难填”,人的欲望没底!所以佛叫你要知足。你要不知足,你的欲望永远不会如意,你是永远苦恼无边。
13 无论是物质上的生活,精神的生活,财富、眷属、权位,一定要“知足”,一定要晓得回头,不必越分地去希求。最好不求,一切顺其自然,那个福报是最大的。为什么?你心里面没有贪求。
14 你有希望,就有失望,你就很苦,所以没有希望。我们有愿望,没有希望。
15 愿望跟希望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望里面没有妄心去求,是让它自自然然圆满;希望是有个妄念在求,求它赶快现前,那很痛苦,为什么?求不得苦!
16 有希望的人就有求不得苦,他希望 越多,求不得苦就越多,就这么来的。所以无求就知足。无求,你就如意了,你的生活就自在了。
17 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不需要去追求,一味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折福的,纵然你有福报,福报也在这里折尽了。
18 如果我们把念头转过来,为众生造福,为社会造福,完全不为自己,那就乐在其中,那真乐!
19 为自己有得失,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乐。得到怎样?又常常忧虑不能保住。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时候拼命去追求,追到之后又怕失掉,那个心很痛苦。
20 我为社会,为大众,不为自己,自己没有得失。换句话说,成功了,大众有福,我们很高兴;失败了,我们已经尽心尽力,我们于心无愧。缘不成是大众没有福报,不是我们没有尽心尽力,所以心安理得,没有不自在的。
21 欲望要知足,知足就常乐,知足就心安理得。“知足常乐,心安理得。成就一心,不退菩提”,我们要修这个。一个修道人一定要做到这四个条件,能做到这四条,你佛号一定念得好,一定得力。
22 今天我们的佛号念不好,我们的妄念伏不住,那就是你不知足,常常苦恼,常常忧虑,患得患失,你的心不安,理不明白,所以你这句佛号念不好。
23 真正做到知足常乐、心安理得,佛号怎么会念不好?你的生活怎么会不自在?怎么会不快乐?一定是非常快乐,这样才能够修到一心,才能修到不退转。
24 心清净、心平等、心专一,决定没有欲望,心就清凉、自在。欲望没有止境,那就苦不堪言!你要能知足就常乐,知足就快乐,不可不知足。
25 知足,要到什么程度才知足?实在讲,只要我们生活能过得去就应当知足,不应...(●[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
27 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 越迷越深。
28 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29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30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
31 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
32 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33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34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
35 “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36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
37 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38 我们除了学佛之外,还要面对社会的现实。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来处事待人接物,如何来过我们现前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恒顺众生”,这个日子过下去才没有障碍。
39 要顺他,不能不顺。顺的里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顺,是要有理性的顺,这样才没有错。
40 “恒顺众生”,众生无论作善作恶,你要能够忍得过,你要能够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就是“恒顺众生”。
41 唯有恒顺众生,心里才不起烦恼,心才会平静。众生恶,旁敲侧击诱导他,实在不能的,随他去!几时他回心转意,几时再来度他。
42 “普皆回向”是总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同生净土。
43 “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净无为。
44 “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
45 “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46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将无量劫的恩人、冤亲债主都包括在其中,这是最圆满的回向。
47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
48 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净公上人·开示集九]忍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古今圣贤都重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的。“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大局群众利益,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竞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为什么无敌?何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忍辱,不但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何时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愚痴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完成空。
△“嗔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慎言与自省
慎言与自省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惩尤猬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疑终究会说出蠢话来。
△三缄其口为宜!世人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人说一句诺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诺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为强出头。
△从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为人与处世
为人与处世
古今达士之...(●[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积德、惜福与感恩
积德、惜福与感恩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得放宽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顺知退,好景须留日后看。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多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可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持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有这样的境界的人,官做得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只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功名,为了钱。
△ 有人问我是否要钱,或希望受到重视等等,我说,如果是这些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的话,我是不会拒绝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求之不得而失望。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
△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满足,是至高无上的财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利益。安详,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知足,绝非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不求进取而消极的意思,而是告诉我们不要驰逐于色声等五欲,不要玩物丧志,而要省欲除奢,俭以养廉。这样的人才会有作为,才能对人类社会有大的贡献。
△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想来总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要用淡泊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好比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来取舍万物,则清净心不为物所染。儒家所谓: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人生短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知足,过着心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
△清高的人格,是由于能视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我们能对物欲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增强一分。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万般随缘过,一切随缘了。只见活人论是非,不见死人道丑好。世人都为不忙之事忙碌,只要三寸气在,名利争执不休,殊不知无常期到,请问能带走多少?皇帝一死,江山也丢,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时间是无头无尾无影无踪的,无论你拥有多大的权力与财富,拥有多高的学问与地位,都不可能挽回一分一秒的生命。
△时时思及人生岁月匆匆,何必汲汲营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常的一切。
△茫茫生死事难知,碌碌终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修?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易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人身难得,人命只在呼吸间,一失人身,万古难得。
△看破、放下不是消极的,教人家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不认真,不是教你不负责,不是教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看破放下后,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比如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但都不必起贪爱心,要心无所住,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并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管,而是要你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东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厌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就得自在。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
从许多事情看,一个人作恶作善,不但佛菩萨和天地鬼神都知道,并且多少年也不会消失,好象有个档案袋,详细记下善与恶,随着业识一世一世地流转,切不可说因缘果报是迷信,正象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物成有败日,人生有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奉劝一切世人,法性本来空寂,时时反省为要,因果丝毫不爽。每日动念行为,自做还是自受,检点功过多少,谁也替你不了。
△白日青天不可欺,举心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直心直受直福,巧计巧来祸因。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青天。
△应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无可逃避。
△“因果”是真正的不二价...(●[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没有放下自私自利的时候,我们的智慧都变成烦恼。若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私自利,无量无边的烦恼马上就转变成无量无边的智慧。佛经上讲:“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生死即涅槃”,这是一桩事情。佛菩萨何以有智慧?佛菩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念念为一切众生,这就是佛菩萨;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就是凡夫,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我们真正清楚、明白了,在学佛过程当中,才能做到“转恶为善”,这是第一个阶段。
我们从第一个阶段,提升到第二个阶段“转迷成悟”;希望再提升到第三个阶段“转凡成圣”。何谓凡圣?虽然转迷成悟了,但是还无法脱离六道轮回,那还是凡,脱离六道轮回才称作圣。六道以外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此四种人是小圣,这还在十法界。佛法有小乘、大乘,这是小乘的圣者。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圣,即《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圣的观念跟小圣不一样,小圣慈悲、爱护、服务的对象,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所以他的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圣的心量更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的一切众生,为他慈悲、爱护、服务的对象,这就是佛法讲的大乘。超凡入圣是世尊、诸佛如来教导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作大圣,而非作小圣。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大圣的心量。这两句话,虽然读的人、念的人很多,但心量还是放不开,还是不能脱离自私自利,只是用这两句话来赞美释迦牟尼佛及诸佛如来,这两句话永远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是我们的过失。这两句是真实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量,都是包虚空法界的。由此可知,遍虚空法界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本有的心量。佛说我们迷惑了,把这么大的心量迷失了,现在变成很小的心量,连两个人都容纳不下。听人家造谣、毁谤,就几天都睡不著觉,这个心量多小!
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自己要知道。上根人拓开心量,中下根人改过迁善,从事相上逐步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想法、看法。上根利智之人从根本修,根本是观念,即现在学术里讲的人生观、宇宙观;观就是看法,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从根本修是将过去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立刻扭转过来,与诸佛菩萨同一知见,《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只要观念转过来,思想、见解、言语、行为全部就转过来了,这是佛家讲的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之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能否做到上根利智,佛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没有难处,总在遇缘不同。实在讲,虽然说没有难处,但还是有条件的。第一是名利心要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满足,粗茶淡饭的生活能过得很自在、很快乐,这是好条件。第二是要遇到善知识,或者没有遇到善知识,能遇到佛法,喜欢读经。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长时薰修,钝根也会变成利根,愚痴也会变成智慧,周利槃陀伽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薰习成上根利智,只要依照佛的教诲去做,向古大德学习,他们在一生当中能成就,我们在一生当中也能成就。所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愿意过最低水平的生活,再加上一个“好学”就行了。好学一定是向佛学习,向菩萨学习,向祖师大德学习,这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烦恼少,智慧开;烦恼断了,智慧就圆满。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爱心,圆满的服务,佛家称作大圆满。这样的人是少,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我们今天很幸运,因缘具足,所以希望同修们要认真努力,我们一切为法界苦难众生,我们不成就,他们就多受一天苦;我们早日成就,早日为他们服务,他们就早日脱离苦难。要常存此心,勉励自己,勇猛精进,才能圆满菩提。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净公上人对爱情的开示
净公上人对爱情的开示
1 佛家不讲爱情,佛讲慈悲。
2 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3 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 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5 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6 佛菩萨这个爱心叫做慈悲,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7 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8 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9 凡夫的爱情,这个爱里面不平等,这个爱里面没有真诚。为什么没有真诚?那个爱会变的,靠不住。
10 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1 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12 世间人把爱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正当的,这个都是迷惑颠倒。
13 惟独佛菩萨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轮回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14 果然能把爱情看破、放下了,你决定超越六道轮回。
15 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如果爱情这一关看不破,还是不能往生。
16 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爱欲不断。
17 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18 把爱情断掉绝对不是绝情无义,跟诸位讲穿了,你那个爱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虚情假意。
19 怎么知道是假的?今天爱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后天又离婚了,你看这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
20 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 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18 把爱情断掉绝对不是绝情无义,跟诸位讲穿了,你那个爱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虚情假意。
19 怎么知道是假的?今天爱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后天又离婚了,你看这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
20 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21 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
22 古人结婚是为道义,为人伦,为家族幸福,不是为爱情。
23 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是脆弱的,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
24 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
25 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晓得,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
26 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
27 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做爱情,叫慈悲。
28 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
29 一定要转烦恼成菩提,你才能够悟入佛法,你才能脱离六道轮回。
30 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31 佛法讲“慈悲”,佛菩萨是真正爱世人,他是真正有爱有情。
32 慈悲是真正的爱情,永恒不变。
33 慈悲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那个根源不变,所以流出来的作用、现相也不变。
34 六道凡夫都没有真心,都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爱。
35 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36 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37 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说的话都靠不住,不要当真,你要当真,决定要上当。
38 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
39 今天我对这个人好,明天我又对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还能靠别人吗?
40 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
41 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42 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 越淡越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
43 你爱情太重,往生就发生障碍。
44 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
45 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
46 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47 这个事实的真相,你要看破,你从此以后,这一切恩恩怨怨要把它舍弃。
48 不要想爱情,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就好。 南无阿弥陀佛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净公上人对结婚的开示
净公上人对结婚的开示
1 结婚,你看我们中国祖先造的这个字,充满了智慧!中国文字是智慧的文字,叫你看这个字你就开智慧了。
2 你看结婚,吉是很吉祥,旁边乱七八糟给你绕,绕了多少层。婚是什么?见到女人头就昏了。所以,头脑清醒不会干这个事情,这是糊涂事情,不会干的。
3 你看中国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结婚这个词叫你觉悟,你不要昏,不要被这个缠绕了。你就想到中国古圣先贤对子孙的爱护、教训,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无微不至。中国文字里头充满了智慧,所以这个文字不能改,改不得。
4 有的人觉得学佛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为什么?学佛都没有爱了。没有爱还得了?恐怖得不得了。其实学了佛,佛里头那是真正的爱,那不是假的。
5 世间人,虽然你们觉得爱很可贵,但都是假的,虚情假意,不是真爱,是假爱。爱的时候结婚了,过两天听说又离婚了,那不是真爱,它会变的!
6 不像佛菩萨,佛菩萨那个爱永远不变。你尊敬他,他爱护你;你毁谤他、陷害他,他还是爱护你,从来没有变过心,这叫菩提,这叫真的。所以真正的爱是在佛法里头,世间没有。
7 世间虚情假意,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上当。所以叫你要理智,不要轻易去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觉,要以理智作主。
8 虽然有感情,情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不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生的,不是从迷执里面生的,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佛法讲的是这个。
9 这个通常我们不讲爱,换个名称,叫慈悲,慈悲就是爱。换句话说,理性的爱叫慈悲,从分别执着情识里面生的就叫做爱。一个是迷的名称,一个是觉悟的名称,不相同在这个地方。
10 有一年,一名居士写了一封信给我,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想结婚,问我好不好?我就回他明信片,写了一个“婚”字寄给他,叫他好好地去看一看。他也能体会这个意思,回了一封信给我,他说:我不结婚了。
11 他不结婚这种做法对不对?他还是不对,还是错了。佛法讲中道,不能落在两边!你迷惑颠倒昏了是落在这一边,你要是不结婚又倒在那一边去了。这是教你什么?你结婚的时候不昏,这个才对,这才是中道!
12 你看这个“婚”字,见了女人,头就昏了,他要不昏,他不会结婚,昏了就会结婚。中国古礼,婚礼在黄昏以后举行,绝对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举行的。
13 你去念《礼记》,你就晓得,中国那一套过去人的生活非常有味道...(●[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要想爱情,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就好。 南无阿弥陀佛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净公上人对结婚的开示
净公上人对结婚的开示
1 结婚,你看我们中国祖先造的这个字,充满了智慧!中国文字是智慧的文字,叫你看这个字你就开智慧了。
2 你看结婚,吉是很吉祥,旁边乱七八糟给你绕,绕了多少层。婚是什么?见到女人头就昏了。所以,头脑清醒不会干这个事情,这是糊涂事情,不会干的。
3 你看中国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结婚这个词叫你觉悟,你不要昏,不要被这个缠绕了。你就想到中国古圣先贤对子孙的爱护、教训,真的是无微不至。中国文字里头充满了智慧,所以这个文字不能改,改不得。
4 有的人觉得学佛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为什么?学佛都没有爱了。没有爱还得了?恐怖得不得了。其实学了佛,佛里头那是真正的爱,那不是假的。
5 世间人,虽然你们觉得爱很可贵,但都是假的,虚情假意,不是真爱,是假爱。爱的时候结婚了,过两天听说又离婚了,那不是真爱,它会变的!
6 不像佛菩萨,佛菩萨那个爱永远不变。你尊敬他,他爱护你;你毁谤他、陷害他,他还是爱护你,从来没有变过心,这叫菩提,这叫真的。所以真正的爱是在佛法里头,世间没有。
7 世间虚情假意,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上当。所以叫你要理智,不要轻易去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觉,要以理智作主。
8 虽然有感情,情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不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生的,不是从迷执里面生的,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佛法讲的是这个。
9 这个通常我们不讲爱,换个名称,叫慈悲,慈悲就是爱。换句话说,理性的爱叫慈悲,从分别执着情识里面生的就叫做爱。一个是迷的名称,一个是觉悟的名称,不相同在这个地方。
10 有一年,一名居士写了一封信给我,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想结婚,问我好不好?我就回他明信片,写了一个“婚”字寄给他,叫他好好地去看一看。他也能体会这个意思,回了一封信给我,他说:我不结婚了。
11 他不结婚这种做法对不对?他还是不对,还是错了。佛法讲中道,不能落在两边!你迷惑颠倒昏了是落在这一边,你要是不结婚又倒在那一边去了。这是教你什么?你结婚的时候不昏,这个才对,这才是中道!
12 你看这个“婚”字,见了女人,头就昏了,他要不昏,他不会结婚,昏了就会结婚。中国古礼,婚礼在黄昏以后举行,绝对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举行的。
13 你去念《礼记》,你就晓得,中国那一套过去人的生活非常有味道,它确实能跟整个大自然配合,所以中国人这个生活的确是非常有情趣的。
14 “家”不能不要,但是不能迷,叫你要觉悟!那个“家”字的写法,上面是房子,房子里面是什么东西?一看就晓得,是一只小猪,猪是愚痴!叫你看到这个,你要觉悟,不要被它迷了。
15 中国文字的确是很深的智慧,譬如你成家了,成家而不迷在这个家里头,它就是这个意思。提醒你,不是不叫你成家,不是不叫你结婚,叫你不要迷!不要迷在这里头,这才是佛法所讲的中道第一义。
16 这个世间,人与人在一起,说老实话没有爱,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认为真正是有爱,那真是愚痴。怎么晓得是假的?他那个爱会变!
17 今天爱了,明天就不爱了,今天爱得不得了,两个人结婚了;过两天离婚了,对簿公堂离婚了。可见得爱是假的,不是真的。
18 佛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自己意思真的不能相信,它千变万化!
19 佛法讲修行,第一个要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真诚之心永远不变。凡是会变的心,这个心是假的。你们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
20 佛法的的确确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讲理智,它不是感情,希望同修们很冷静地去体会这个意思。
21 佛以及我们中国圣人并不是完全反对男女结婚,不是的,也并不反对。为什么?你不愿意出三界。
22 不愿意出三界,那就行世间法,虽是世间法也要不昏,这是圣贤对我们的教训,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对我们的期望。
23 夫妻的结合,在古代不是爱情,古代是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生跟太太从来没见过面的,他们怎么谈恋爱?没有恋爱。
24 古时候人结婚是为什么?两个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标,互相协助,达到共同的理想目标。说实在的话,那个目标不是爱情。
25 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今天的结婚是感情的结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
26 古人是为道义,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应该尽的义务,所以他是义理的结合。这是现代婚姻跟古代婚姻完全不同之处。
27 从前结婚非常慎重,自己年轻不懂事,父母长辈的经验丰富,他们来帮助你选择对象,那是关系你一生的幸福!
8 从前的婚礼非常繁杂,为什么要这样子繁文缛节?就是告诉你结婚不容易,千万不可以离婚。你这个家好,国才好,家是国的基础根本。
29 现在民 主开放,如果你还能保持古圣先贤这个理念,那你的家庭一定非常幸福美满。
30 结婚,要以生活目标,为思考的第一个重要的标准,不能够迷在感情上,迷在感情上一定会痛苦。
31 因为感情变化太大了,一个人早晚情绪都不一样,哪保得了明天是什么样的心态!所以说感情变化太大,靠不住。世间人这个感情会变的,千变万化,靠不住的!
32 我们学佛的人头脑比较冷静一点,你说你喜欢我、爱我,我点点头,不会相信你。为什么?知道那是假的,虚情假意。所以千万不要当真,你要当真那你就吃亏了,你就上当了。
33 就是他本人,他也不知道他那个心。今天喜欢,过两天就讨厌,他不晓得,自己对自己都把握不住。所以他欺骗别人,不能怪他,他连自己都欺骗了。
34 爱是假的,是千变万化的;慈悲是真爱,永远不会变的。这佛菩萨靠得住,世间人不可靠,所以我们要学佛。
35 结婚,这不是你...(●[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2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