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回复: 1

[其它话题]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第十六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6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十六集)  2000/6/23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23)  檔名:29-028-001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最后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这是这一大段最后的一小段,世尊总结劝勉我们。龙王是我们大家的代表,『汝当于此』是我们对于这桩事情,要做到『正见不动』,「正见」是正确的见解,决定不可以为邪思邪见所动摇,尤其不可以再『堕在断常见中』,「断常见」是古印度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所谓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不相信有来世,不相信有报应,这是决定错误的见解。「常见」,人死了,过二十年之后,投人胎又是一条好汉,这也是错误的。这两种见解广泛的在世间。

  我这次在香港亚视访问的时候,曾经说了一句话。他说:谚语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个不为自己?他说为自己是正当的。我当时就跟他说明,这一句话是错误的,这句话不是正见,误导了许许多多的众生。什么是正见?人应当为社会,应当为众生,这是正知正见,不要为自己。

  新加坡过去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在南洋大家都知道他,他白手起家,发了大财,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年纪老了去检查身体,营养不良,钱到哪里去了?全做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就是他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他自己有钱并不享受。坐飞机的时候,他儿子坐头等舱,他自己坐经济舱,下了飞机跟他儿子讲:「我们同时到达,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钱?」并不是你花那么多钱你就比我早到,我们同时到。所以这老人不一样。听说他儿子有一次被强盗绑票,强盗提出条件要多少赎金。他通知强盗:你把我儿子杀掉好了,我一分钱不会给他,我的钱全部拿来做公益慈善事业,绝不给后代。那个强盗接到通知,把他的儿子放掉了。真正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念念为人想、为社会想,没有为自己。所以今天在南洋提到陈老先生,哪一个不尊敬?这叫正知正见。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可以享一点富裕的生活,他为什么不享受?为什么天天要出去托钵、要树下一宿?告诉我们万缘放下,我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的,为社会的,不是为自己,所以他没有业障。诸位要晓得,为自己就有业障,为众生哪来的业障?我们今天要消业障,把业障彻底消除,这一个念头转过来就消了。所以「为己」是决定错误的观念。菩萨行里面,释迦牟尼讲六个要领,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这就叫布施。持戒是什么意思?守法,遵守佛菩萨的教法,遵守国家的宪法,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规章,除这个之外,有不成文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我们都应当遵守,这叫持戒。佛菩萨每一句话里面,含义都无限的深广。

  我们要常常心住在正见,正知正见,不会为社会种种不善的风气所动摇。凡是心行不定、容易被动摇的,没有别的,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他才会动摇。如果把这些念头放下,他怎么会动摇?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因缘果报的一个现象,佛在一切经里面都是这个说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说穿了就是因果的转变,所以它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因果的循环、因果的相续,这是世出世间、虚空世界一切众生的真相,我们要明了。

  明了之后,底下说『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敬是尊敬,养是供养。种种福田,「田」是比喻,田地能够生长五谷杂粮,这个田能够生福就叫做福田。「福田」,在佛经里面通常讲有三种:第一种是「敬田」,所谓是「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对别人尊敬,别人对我们就尊敬。敬田主要的代表是三宝,我们对三宝恭敬。但是要晓得,必须把对三宝的恭敬,用在一切众生身上,我对佛如何恭敬,我对于一切众生同样的恭敬,这就对了,你这个作法叫普贤行。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不相同的地方,普贤行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看佛跟众生是一律平等,一味恭敬,得的果报不可思议,这叫敬田。

  第二种是「恩田」,恩田是以父母为代表,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知恩报恩。将报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在一切众生身上。佛门的同修,不管你是修哪一个宗、哪一个法门,天天念回向偈,回向偈里面,「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有没有报恩这个心?心尚且没有,哪有报恩的行为?我们用什么报恩?用善心、善念、善行。一生努力修善,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用这个行为报答亲恩,报答老师之恩,报答一切众生提供我们一切生活条件之恩,这是恩田。

  第三种是「悲田」,世间一切苦难众生,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脱离贫困,这里面需要物资的帮助,更重要的需要教学的帮助。诸位要知道,物资的帮助是帮助一时,解决他眼前的痛苦。中国古人说得很好:「济难不济贫」,他眼前有灾难我们要救济他,贫穷没有办法救。贫穷要救的话,那是他一生的事情。可是贫穷怎么帮忙?教育他,教他技术能力,他自己可以独立谋生。所以办学校是济贫唯一的方法,帮助他破迷开悟,他觉悟了就能过圆满幸福的生活。

  古圣先贤,无论中国外国,没有不重视教育的。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德行的教育,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德行教育是教你做人之道,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你懂得怎样做人。在业因果报里面,你会逐步逐步向上升,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会堕落。教你做好人,教你做善人,教你做贤人,教你做圣人,这是教育。其次是言语,正所谓是「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这个在中国古时候,七岁上学就开始教了。在家庭、在群众当中,你知道长幼,你知道辈分,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从小孩的时候就教起,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懂礼!这是古时候的中国人,「礼仪之邦」。礼从什么时候学的?从小学开始教的,言语、行为一定要懂礼。第三才谈政事,政事就是今天讲的技术、能力,训练这些。我们今天讲的职业教育、科技教育,属于这一类。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技能,有发展的条件,教你这个。最后才谈到艺术、文学,那是你已经物质生活富裕,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这是中国古老教学的四个层次,不能颠倒的。

  现在教育没有了,前面两条没有,现在只剩下后头两条,所以社会发生问题。前面两条是根本,后面两条是枝叶花果,今天根本没有了,所以社会看起来很好看,那是什么东西?花瓶里插的花,没有根。所以看起来好看,但是整个社会动摇,整个社会混乱,人人担心世界末日。这是舍弃古圣先贤的教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教学是真正的福田。将来的趋向是怎么样?还是要走老路,谁能够走古圣先贤的老路,谁将来是世界的领导人,是这个世间真正的救护者。凡是新起的这些把戏都不可靠,没有通过实验,古人这个老路子是几千年实验过的,通过实验的。今天你创新一个方法,没有通过实验,不能证明你这个方法到底正不正确。所以我们首先要真正认识福田,我们才晓得怎样去种福,欢欢喜喜尊敬福田,在这里面广修供养。

  佛经里面关于这些事情说得太多太多,世尊在本经下面一段是最精彩的,把这些话具体落实了,教我们「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一句跟祆教的教义完全相同。祆教,我们一般也称它为拜火教,火象征光明、象征智慧,他们的中心教义就是讲求心善、念头善、行为善,跟世尊在这里讲的完全相应。祆教哪一天到我们讲堂来讲经,我们把这一段写出来赠送给他们,跟他们的教义完全相同。我们能够这样做,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1 01: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