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日不厌, 习则一日不去, 故意日日尝试, 使之生厌。惟尝试时, 与他人不同, 彼必不肯轻轻放过, 必自考其力量, 与夙昔如何, 自问其贪爱执取, 较前何似, 则精进之力日强。至对根本未明之人, 切记慎言, 勿与妄谈般若, 宗下习气, 恒多此病, 误以为此即平等, 人人可以方便, 而不知其大不方便也。
十八问修道人于男女之际应如何? 答: 男女即是夙习, 为生死最坚固难拔之根, 欲爱不断, 决难入道, 但修道人怕欲而不言断, 只言制而不言化, 此欲爱所以永不除也。修道人要练得此心, 说止就止, 说断就断, 到力量充足时, 仿佛毫无气力功用, 不是废却功用也。古人谓制心如悬崖勒马, 到万不可止时, 能截然而止, 是何等力量。故下手处在临时常用一忍字。但事过急将忍字舍去, 不可再受法缚。平时常用一化字, 此中妙谛, 在人自觉, 包括观空转念等法, 非可予人以巧, 此即般若之用, 久久自然纯熟。于欲爱事, 最不易截然止念, 果能于此时见功, 肯一化而空, 则断分段生死不远。然尚得以般若扫荡余习, 方有几分把握。又居士与比丘不同, 切勿压制, 亦勿流浪, 此亦非恶事也, 当体会之, 勿拘执可矣。
十九问比丘与居士修持如何? 答: 比丘与居士, 环境不同, 故比丘以淫戒为首, 居士以杀戒为重也。以闭户清净自修论, 比丘为宜, 以试验磨练除习论, 则居士为便。今如有人, 其病畏风, 因医而愈, 若不见风, 不能考验, 但比丘则无再见风之机会矣, 因此最后一关, 极难透过。
二十问如何可以不惑? 答: 上上根人, 直证心源, 本无阶级。惟不妨假立一次第, 行者先练空境, 外不惑于境也。次练空心, 内不惑于见也。至此根本已得, 而夙习尚在, 则时时运用般若以扫荡之, 斯名不惑。
二十一问如何可以证三昧? 答: 不惑者, 一切不受之谓也。一切不受, 斯名正受, 又名正定。此在一门深入, 由体起用, 开般若后, 即可证入, 即见实相。
二十二问如何可以见实相? 答: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实相。此在一门深入, 能起般若妙用, 了达一切万有, 本体平等, 尽从缘生, 此即实相。经云, 实相者, 即是非相, 以慧力谛观而空之, 曰见实相。
二十三问证三昧见实相后, 是否即名成佛? 答: 是。成佛之义, 乃在开觉。世人不识成佛为何义, 以为成佛必如弥陀释迦。不知树之开华结实, 亦有层次, 初为下种, 次为萌芽, 次为成树, 次为华果, 而果之由小而大, 由生而熟, 亦必待时。佛法无时间相, 能下种即算成就, 及已结果, 虽小而生, 不得名为非果也。如其人证得三昧, 已显法身, 即是法身成佛。惟习气不除, 为诸障所覆, 神用未开, 诸缘不具, 必待时而熟, 方可如过去佛之报化身圆满。密宗即生成佛者, 在此生先显法身, 根本无明初破, 即名登佛位是也。
二十四问学佛功用, 究应如何下手? 答: 学佛原不可但凭理解, 不重事修, 虽不能离功用, 却不可著功用。故下手时先宜因地决定, 最初勿猛, 中途勿怠, 在后勿疑。若有所得, 切勿喜欢自是而生骄慢, 独发愿宜宏, 以无限量之勇猛心, 承当自己法性与佛不二。此是第一关。老实修持, 一门深入, 不疾不徐, 百折不回, 自可精深严密。此是第二关。及至大事已明, 会入不二, 宜注重涵养, 去其燥急, 功夫纯熟, 自然炉火纯青, 幽光显发, 处处圆润。此是第三关。故学佛易, 承当难; 承当易, 老实难; 老实易, 养道难。惟不用其所长, 即常觉其所短, 日进于道, 必无退转。然承当与自大不同, 老实与死执不同, 养道与守法不同。譬如宝器, 第一取材, 以品质精纯为主, 第二雕琢, 以手工细致为贵, 第三打磨光润, 第四入土, 以去火气为宝。盖不经多年蕴藏, 宝光不显发也。学佛亦然。故心中若有一毫法见蕴积於内, 即不肯不露, 骄慢生于不觉, 此何异仰天登山, 不顾脚下, 到处是生死坑, 岂不危哉。此段切宜注意。
二十五问参语录或答公案, 往往不契时如何? 答: 此亦被境夺, 不知脱卸, 彼先有一胜负心, 必得心, 工文字者, 更有文字习, 此尽属生死, 故契不契, 不在对方公案, 而在内证, 是即一切都是, 不是即一切不是, 如能根本透澈, 即不参语录, 处处是语录, 不答公案, 在在是公案, 何必借他以为己有, 况他人是他人的, 未必是我的, 会即本来具足, 不关自他契不契也。故禅有禅病, 密有密习, 修净土切忌有死气, 以不是死了往生, 就算究竟也。修禅宗切忌有标气, 以标则喜不自胜而近于狂, 狂则轻他而入于慢, 非真禅定也。修密切忌有法气, 以密法乃一时之借用, 非如道士之捉妖, 手不离符剑以为究竟也。若执於法, 即看处处都非法, 徒自生恼, 则又三密清净之谓何, 非究竟也。深望同学者, 时时顾到自己习气, 不要有此等气味, 并不要有火气, 令人不可近, 亦不要有冰气, 自缚枯寂如寒蝉, 常体察我平日之习气, 自然相契。
二十六问宗下语录, 可用功乎? 答: 学佛本旨, 在去执见, 众生习气, 在见境即被夺, 自无主张, 流浪生死, 此其根也。故必练习此心, 不被流转, 所以二六时中, 不杂用心, 处处回顾本来。宗下法门, 先令其开悟, 悟个本来, 既悟已, 然后加以考试, 出其不意, 忽来一问, 伊如照顾得到, 暗箭亦可接, 若照顾不到, 即当面错过。如问如何是佛, 彼必著了佛, 或思躲避, 说如何不是佛, 不知还是著了佛。如真见性人, 著亦无碍, 暗箭来时, 接亦得, 躲亦得, 圆转自如, 皆无定法。故参公案, 应在明心之后, 借以考练心地, 非藉公案即可发明心地也。近有人关门死参公案, 终不得要领者有之。有心地已明, 乐于禅昧, 反被法缚者有之。有死执公案以为法, 不知随处音声言事, 乃至鄙俚俗话, 一切动作, 尽是实相, 乃生种种分别者有之。故法无定法, 当机为上, 义无定义, 善用则得。以密宗融通禅要, 直证心田, 以般若扫除禅病, 归於不二, 说教说宗, 两无染习, 言显言密, 尽得融通。如此广大微妙法门, 开千古未有之奇局者, 其惟吾师大愚师尊一人而已。其能认识此理, 推崇至再者, 亦只诺那上师一人。近世人始稍稍领悟, 知学佛最初之决定, 惟在明心见性, 欲开般若, 先证心田, 虽心中心法, 未必个个当机, 人人可学。但上根人, 具有智慧而无法开启, 或苦修各宗而仍无出路者, 则莫如修心中心法, 较为简捷。至证三昧, 见实相后, 般若门开, 然后借公案以为印证。譬如下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