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8|回复: 58

[其它]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8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整理)

净修捷要报恩谈 目录
序       
编辑说明       
再版说明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报恩谈               
 第一拜: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       
 第二拜: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       
 第三拜: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       
 第四拜: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       
 第五拜: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       
 第六拜: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第七拜: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       
 第八拜: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       
 第九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       
 第十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       
 第十一拜: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       
 第十二拜: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       
 第十三拜: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       
 第十四拜: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       
 第十五拜: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       
 第十六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       
 第十七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       
 第十八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       
 第十九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       
 第二十拜: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       
 第二十一拜: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       
 第二十二拜: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       
 第二十三拜: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       
 第二十四拜: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       
 第二十五拜: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       
 第二十六拜: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       
 第二十七拜: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       
 第二十八拜: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       
 第二十九拜: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       
 第三十拜: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       
 第三十一拜: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       
 第三十二拜: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       
 结束语       
编辑后记       
附录一:《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附录二:净宗历代祖师略传



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三根普被、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之不可思议法门,印光大师所谓「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法门之总纲,净土群经之首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其存世五译差互颇巨,令行者有遍读为艰、单持挂遗之困,是以宋朝王龙舒、晚清魏默深皆有会集本之作,清代彭际清则出节要本以弘扬之。惜此三本皆有缺欠,未足谓为善本。
逮至民国,夏莲居老居士发大愿心,重行会集,遍参五译三本,苦心孤诣十载,终成精当详赡之善本,是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又复悲心良深,悯末法净业浅学,未谙小本唐译,复不诵净土大经,由不明理而致信愿未深,难得真实受用。遂编集经文,副以祖意,成《净修捷要》,亦名《五念简课》,摄天亲菩萨「礼赞愿观向」五念于每一拜,用力少而收效宏。浅言之,乃修净土大经之快捷方式,入宝王三昧之津梁。深言之,实融净土五经一论于一编,摄禅教净律密要义而无遗。取精用弘,裨益行者,功德殊胜,叹莫能穷!
黄念祖老居士者,莲公传人,梅公亲甥,受莲公嘱咐而着《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广集中外经论祖训百九十余部以释大经,遍摄禅教律密深旨以弘净土,妙铨奥义,畅舒幽玄,厥为净土大经善本之善注,是乃净宗「善中之善」也。复以余暇为众宣讲《净修捷要》,阐法要于顷刻间,发微言于笑谈中,融显密于词组里,解顽惑于妙喻上,是乃净修「要中之要」也。所传世者为其讲解《净修捷要》第三遍之录像,名曰《净修捷要报恩谈》。老人谆谆教诲,恺切叮咛,情深意挚,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今日流通之《净修捷要报恩谈》各种视频音档版本,皆有一定程度之删削,难窥全貌。又闻录像母带不复可寻,遂使校准失据。虽历有净业同修将念公讲解内容记录编整,并付印流通,俾便学修,功德难量!然其于言语匆速处、辨义微细间,仍难免理解疏误,未尽善旨。兹有中华华藏净宗学会同修,遍集六种音档,整理相当完整之文稿。复有北京净宗同修,为熟谙念公口音,深悉讲解意趣,将《净修捷要报恩谈》反复恭聆八、九十遍,于模糊处甚至聆听上百遍。以此至诚精勤之功行,修订华藏整理之文稿,所愿者乃最大限度还原念公之本意,结成《净修捷要报恩谈》之善本,以飨大众,并传后世。其坚毅卓绝,耐烦耐劳,善愿善行,诚难能可贵也!
欣见斯编即将付梓,爰略述其因缘始末,以为之序,聊致赞叹随喜之意焉。
公元二○一五年二月净公上人谨序于香港

编辑说明

《净修捷要报恩谈》是黄念祖老居士非常重要的修行开示。这份开示让大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好地认识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认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认识《净修捷要》、认识夏莲居老居士、认识黄念祖老居士本人。
然而,要准确地整理这份开示并不容易。在念公开示的录像母带已不可复寻的情况下,目前从流通光盘和网络上找到的音档与视频的各种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而诸位前辈大德根据音文件而整理的文字数据,在和音文件对照之下,则发现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非常感谢中华华藏净宗学会听校组的同修们,不辞辛劳地根据六种不同来源的音档,整理出相当完整的文字稿,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校对这份文字稿,有发心的北京同修,将念公的《净修捷要报恩谈》从头至尾反复听了八、九十遍;特别模糊之处,甚至听了上百遍。以这样严谨的态度,将这份文字稿做了必要的修订,为的是尽量还原念公的原意,这份修订稿成为本书的底稿。编者希望本书成为一个「足本」、「善本」,也就是尽可能保持它的完整性,尽可能将错误减到最少。
因此,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尊重念公的原意,除极少数敏感话题之外,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念公的原话,尽量少作改动。诚如念公在《净修捷要报恩谈》一开始所说的:「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哪。」既然如此,我们怎敢为了书面文字的流畅而改动老人家所说的话呢!这是必须请读者诸君谅解的地方。我们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编辑,遇有口语表达显得意思不完整的地方,则依据文义增添字词在括号里,以补足其义。遇到需要附带说明的地方,则在括号里加上「编者按」字样,加以说明。由此读者就可以理解,括号里的字都是编者所加的,括号外的字才是念公的原话。念公解行俱深,特别《净修捷要报恩谈》是其晚年开示,可谓浓缩一生解行之精华,只言词组都蕴含深意。为便利初机学人理解其义,针对关键词语或人物,编者查找资料,加注说明于当页页末,希望能使本书内容更加完备。
念公讲解的过程中,用了许多语气词;这些语气词我们视语意的需要而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一般在编书的过程中,会将语气词删除,以免显得太过口语化。本书则选择保留一些必要的语气词,原因是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重现念公的原意就少不了这些语气词,否则不但意味改变了,有时甚至可能面貌全非。况且,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北京话中语气词具有很大的功能作用,能把表述者所要强调的主次和隐含的重点全都轻松地显示出来。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离骚》当中的「兮」字都去掉,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我们相信,多数的读者更希望看到念公完整的原话,以体会他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去欣赏编者词遣用字的造诣。这是我们这么做的初衷,尽管这样就使本书显得非常口语化,也在所不顾,毕竟「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
本书的编辑尽管历经波折,最终还是以如此的面貌呈现给读者。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十方大德仁者不吝批评指教,非常感恩!
公元二○一五年二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敬识

再版说明

《净修捷要报恩谈》初版付印以来,已经历四个月,承蒙老法师慈悲推荐,各地佛门同修流通踊跃,印制份额很快告罄。趁此再版之际,编者将书中疏误之处尽力修改;于念公提及之人物、事件乃至地名等,竭力搜集参考资料,以及于教理重要处,旁征博引,整理于当页的注释中,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深入意趣,以获得实修实证之益。
为令读者阅读时更加顺畅,今将初版内文中的「编者按」三字予以省略,只留所按的内容于括号内。正如本书《编辑说明》中所解说的,括号里的字都是编者所加的,括号外的字才是念公的原话。因此,略去「编者按」三字不但对于阅读理解方面没有影响,而且能免去此三字所造成文意中断的感觉,这种效果在制作有声书时会特别显著。
念公不仅博通佛门的禅、教、律、密、净各宗,而且国学造诣也很深厚,因此随口拈来的词语,往往都有典故,不能等闲视之。为了不错过老人家所要表达的重要讯息,编者努力从各方面的文献发掘相关资料,附于注释之中,用以补充念公未及言明的意旨。在整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对于念公的精湛学问与实修工夫愈加佩服,对于夏莲居老居士的真实成就愈加肯定,对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与《净修捷要报恩谈》的信心也愈加坚定,对于持名念佛法门之妙法光明能令一切众生消除自身痴暗而得至大安乐之究竟方便更为坚信不疑,对于十方诸佛共同畅演弥陀大法之出世本怀愈加感恩戴德。编辑终了,赫然发现,获益良多的首先就是编者自己。因此也愈加肯定,只要读者诸君用心体会所加注释的意趣,对于念公的《报恩谈》应当会有更加深刻的契会。
此次再版,谨加附录二篇:「附录一」是黄念祖老居士宣读于「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的一篇演讲,以显示《无量寿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附录二」是《净宗历代祖师略传》,乃为响应念公的呼吁,将昙鸾、道绰二位大师列入净宗诸祖。
与初版类似的情况是,再版的过程也是经历一番周折坎坷才完成。由于时间与人力有限,尽管编者已经全力以赴,疏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敬祈十方大德仁者不吝批评指教,无限感恩!

公元二○一五年七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谨识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夏莲居老居士 着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信愿未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庚辰之岁 ,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来,已历四版,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
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如嫌简略,则有大经五念仪,行将脱稿,请益诸方也。适届联合普遍祈祷法会 圆满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请,略题数语,用志缘起云。
净宗学人郓城夏莲居识于燕京 寓庐 欢喜 念佛斋

  香 赞       
戒定真香 虔诚修供养 普令闻熏 善根皆增上       
香气心光 悉遍满十方 诚感佛慈 加护恒吉祥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一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四
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实报庄严净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五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殊胜希有,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六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七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八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九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称赞供养,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一
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虚,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二
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三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四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华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五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六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七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八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九
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数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
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劝诸有情,至心信受,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恒沙世界一切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一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二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三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反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四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五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众尊,华严经主,万行庄严,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不舍因地,遍收玄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愿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六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胜妙吉祥,无垢大圣,愿共众生同生极乐,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七
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授与大乘无量寿经,嘱以弘扬净土法门,现在兜率内院,当来三会龙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福德无边,弥勒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八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诸大尊者,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诸大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九
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净土,诸大
善知识,以及本身皈依、授戒、传法、灌顶,诸位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
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一
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等众,顶礼三宝,求哀忏悔,普代法界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圆种智。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二
  无量寿佛赞       
无量寿佛甘露王 威德愿力难量       
洪名虔称消灾障 化火宅为清凉       
菩提心中接佛光 福慧善根自长       
一向专念莫彷徨 勤熏戒定香       
信愿行三是资粮 苦海得慈航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千声或万声)
  惟愿       
天下和顺 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 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 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 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 民无怨枉 强不凌弱 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 回向法界一切有情       
所有六道四生 宿世冤亲 现世业债 咸凭法力 悉得解脱       
现在者增福延寿 已故者往生净土  同出苦轮 共登觉岸


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九〇年七月讲于北京黄府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哪。所以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一篇,就知道是「序」。(《净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简课》。佛教,这个「天亲菩萨」呀,是「五念法门」哪,这个《净修捷要》里头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就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的功课(《五念简课》),就有两个名字。所以现在,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总之,圆瑛法师啊,讲《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那么我这个第三次也比前两次一比呀,因为它这个老本子,这个里头也有一些记录。这一比之下呢,觉得老的里头,上一次谈得很不足,认识很不够啊。就感佛之恩哪,所以现在我们今天谈的名称,就是《净修捷要报恩谈》 。这些谈话是因为知道有恩哪,感恩哪、报恩哪,这么来谈的 。这个「序」里头,我们不全部把这个「序」统统的介绍完,我们侧(重)它这个重要的部分。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
这一上来它就说:「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呀,是「难信」哪,所以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哪。佛的教法称为「教海」呀,如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讨,(就)要入大海呀,不是在这个岸边上待一待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么能够可以「入」啊、可以「度」啊,怎么样可以……它的边儿有多广大呀,「无边」哪,这种就不知道了。
「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
虽然《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你要学教,到最高峰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最后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嘛。所以净公上人一直到处讲经,到处讲经,到后来讲到《华严经》,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归净土了 。这个最高的经典是《华严经》,但是《华严经》最后就是「十大愿王」都劝众生一起往生极乐世界呀。所以就是说,现在净公上人就是一个例子,就是从这个「十大愿王」也把他导归极乐了(念公讲至此处,不禁开怀一笑),指导的啊,他就是这样。教海里面,他(净公上人)也说这个「教海算沙」很难得出来呀。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归宿」啊。
虽然《华严经》是这样了,有给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个「五念」作为法门。「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所以,全是能修这「五念」的必定往生啊,这是「五念」。天亲菩萨以这个「五念」作为「门」哪,一个指了「归宿」,一个指了这个「门」哪。有「门」就「有门可入」,把「门」告诉了大家了。可是「末法浅学」,现在到了「末法」了,佛灭度已经是两千多年了,按真正的那个佛历来计算,算是三千年了。现在大家所通说的是二千几百年哪,那是按印度的那个「贝叶经文」那个「点儿」数出来的。它集结一次,一年集结一次点个点儿,数「点儿」数出二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 ,外国统治,经过很多、很多战乱,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点儿?不一定;这个点的点儿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损失?也不一定。所以它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很证据确凿,实在是有很大的问号 。但是中国这三千多年怎么来呢?从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那个当时的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时候,是咱们周朝什么什么年,什么什么年。中国用这个「天干地支、甲子丙丁」这么排下来,永远没有错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没有错。那个时候儿折合是对的,到现在应该还是对的。所以就是按中国那个时候儿折合,就是在讲佛的出世到现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啊,是二千五百多年,按着、根据那个「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过去集结,后来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点个点儿,一年一次,数这个「点儿」数的结果。
所以现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灭度以后的)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因此有很多人说「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刚过一千多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哪,所以这个是(法并没有完)。但是到了「末法」,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机愈来愈差。这个时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个「浅学」 ,你这个所学的很浅,你还是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哪。所以就是说,现在有很多自称为「净土宗」,甚至于法师,实际上还都没有深入啊。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怎么才能深入呢?「必须熟读大经」,所以现在的法师有几位是熟读大经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净公上人在这方面,我们很赞叹哪!并不多啊!他带了个头,「熟读大经」而且倡导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你才能够略略的明白一点这个净土法门的「纲要」啊,它的纲领、它的重要之点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义。这样只是略(明),「熟读大经」只是「略明」啊。
「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可是现在的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大率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弥陀经》,不知道念《无量寿经》。于「小本」呢,这个「小本」里头就只诵(《秦译》),现在大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个时候儿南北分,鸠摩罗什在北边,它叫「姚秦」,国号叫「秦」;不是秦始皇那个秦,是六朝时候儿的秦,「姚秦」。读《秦译》就是(读)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现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连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大师他是很聪明啊,他从印度回来时候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了这个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他已经知道,他又翻了,(其中)一部是《金刚经》。《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还有就是《阿弥陀经》,他又翻译了。所以他要翻译的话,它就是说(明),他这里头、他所翻译的本子有重要的补充嘛。但现在大家关于《阿弥陀经》,修净土的人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一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能够持《唐译》,在这个净业里头能够不仅仅持《秦译》,而且能够持诵《唐译》,能读诵玄奘所翻译的本子,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啊。那不但夏老师当时,现在也很难看到啊。现在净公上人重视夏老师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把它列在(净土)《五经》书本里头了。所以这个就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啊。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信愿未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看起来、说起来,说是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所以你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啊。现在修净业者,号称是净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切、迫切这样的发愿的很少啊。信愿不深,而想要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啊,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哪。你念得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啊。你现在理解得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了。
「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的那一年,这个病中就发愿,这是夏老师他自己了。发了一个很大的愿哪,要很恭敬的来集结一些各种经里头的文句。「副以祖意」,这个就是夏老师的净土宗的特殊不同之处,就和印光大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师的意」也结合进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说:「你们一学、一念『净土』,一搞『禅』哪,就是务外了,就是不专了。」这也有必要,因为末法众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门还学不好,你再多加一门就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的「不(是)让你学净土的人,你就不许去碰一碰禅宗」,那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那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戴角虎」了;没有「戴角虎」,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啊。因此夏老师这些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种大家都有说法,都有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印光大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但这点跟夏老师相较,两人有点不同。但是印光大师本人对于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对于蕅益的赞叹,他说:那是佛再作这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所以是大祖师的话,我们是很尊敬、很赞叹 。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说,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点出入。夏老师明白(的)就说,我这里头,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的、禅宗的这一些风格、一些精神融会在一起了。「祖师意」呀,所以常常问,「什么是祖师意呀?什么是西来意呀?」「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在这个《净修捷要》里面。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了净土宗各种经典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里头,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是大家很应当留心的。
那么,作为一个简单的课,拢共 (总共)就三十二拜嘛,很简单,没有几篇儿嘛。「利初机」呀,让初机有得修啊。那么这一个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儿呢?「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修行就是要「感应」啊。「感应」就是我是「自」,佛是「他」,这个「自」和「他」有了「感应」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能得到「感应」呢?我们这个「身」、「口」、「意」,这是我们在作业,这称为「三业」。就在「身」、「口」、「意」这个三业(里头),人就是在这个「三业」里头啊。可是就在这「三业」里头我们能够达到「自他感应」啊。你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安住」于经文的奥义之中,你的身口意以这个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嘛。「括」就是包括,「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这就是「五念法门」。「五念法门」是「礼拜,第二是赞叹,(然后是)观察,发愿、回向」,这是「五念法门」。所以「赞观愿向」,把这个「赞叹、观察、发愿、回向」都在这一个「头」里头。你要就是磕这一个头,可是在之前你就有「一心观礼」,就「观」了;这里头有「赞叹」的话,「发愿」也在里头,「回向」也在里头。所以世亲菩萨 说这个五念的法门,这就是融会在这个修持里头了,所以称为「五念简课」。
这么做的话,「妄想不易乘隙」 呀,妄想抓不着机会,不能钻空子。你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这一个头磕完了,下面又「一心观礼」了。这里文句文句都很紧凑,磕完之后,你又是念佛,念佛中还「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起来又念哪。那「妄想」没有机会,它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啊。「正念自得现前」嘛,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现前嘛,这个就是多么直截了当。「需时既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做完了,时间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啊。
「是以付印以来,已历四版,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
跟别的相比,所以「先后相望,节时省力」,又节省时间,又省精力。所以在现在,大家都忙啊、都紧张啊,而且大家都是这个(精力有限)。就是出家人也不闲哪,有的出家人比我们还忙,他的庙做旅游点了,他这个一早上起来就要把庙打扫干净,然后就是来了游人,就是糖、香烟头儿、包糖的纸……在一天这条帚扫扫,他说,还什么叫用功?腰酸腿疼啊,什么都「动弹都动弹不了了」。大家就是忙啊,时间(有限)。所以出家,(有)人还想出家,我说你到哪去出家去,现在?所以现在就是说,在家也是各种都在忙啊,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啊、在争啊,竞争啊,所以要「专门修持」是很难。就要有这样儿的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嘛。我们要谋求那个高效率的法门哪。
「行者」都「称便」,所以前前后后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岁。我看见一个人,他还在马路上一边修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一边走,一边……他当然不能磕〔头〕,心里观想着我在磕头。
「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
这么样的话,你「果能随文运心」 ,随着这个文,你心就是在这儿随着它(运转),「心之运转」跟《净修捷要》里头的文一致啊。「久习纯熟」,纯熟了之后,你就对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啊。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等到以后要讲,在这文章里头,这很重要啊。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现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这个修持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你这个境界,观想极乐世界种种的「境界」和这个「智慧」,和金刚的智慧不是两样儿的。所以有人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有个矛盾哪,《金刚经》是一切有相都是「虚妄」,你看《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这两个经矛盾哪!这两个经并不矛盾,是你读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境」就是「智」,这些道理我们在以后都要发挥。那么,这个时候再念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你就在顺水在乘船,也顺风啊,帆也挂起来了,直接就渡过了。
「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如嫌简略,则有大经五念仪,行将脱稿,请益诸方也。适届联合普遍祈祷法会圆满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请,略题数语,用志缘起云。」
这底下就不多说了,就再交代一下,说这里头每一条、每一条都是经文哪,不要大意呀,(要)恭恭敬敬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我们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个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就是跟这个经中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杂其它的,就是「无余修」。(第三)「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哪。(第四)「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啊,到我命终了,我才给它念完啊,这叫「四修」。「五念」刚才说的那五种。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个「四修五念」自然就获到「密益」 了。底下不说了,这个(是)主要的,我们也从这里知道,要修净业,要知道读《无量寿经》,要知道夏老师会集的《阿弥陀经》啊,种种的。这个里头最简易的呢,就是《净修捷要》。所以我们今天哪,就开始大家在一起,来共同研究这个内容。

第一拜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 。所以一切都是要「尊师重道」啊,你要是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于「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且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呀 。不但是「导师」,(还)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于父母啊。父母生了我们的这个肉身,是佛生了我们的「慧命」,给了我们「慧命」啊。所以我们要礼拜的话,第一个礼拜(是)礼拜「本师」啊,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下面磕头的时候儿,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的名号,佛是「通号」;都称为「佛」,阿弥陀佛是佛,药师佛是佛,佛是「通号」。但是「释迦牟尼」四个字是「别号」,是单指「释迦牟尼」这个佛所独有的,这称为「别号」。所以这一拜就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
而且我们在拜、在赞叹里头赞叹什么呢?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门」哪。那么,这个大家会不会怀疑呀,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种种的功德,为什么只提这一点哪?是不是因为你是净土宗的立场,所以只谈净土啊?这个里头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善导大师说,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儿,他的教化使得长安的人几乎人人都念佛 。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写经啊,现在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就是人家供养他的钱,他请人家写经,还有他自己写的经 。他非常庄严,看见妇女不露齿笑,笑不露牙齿。所以这个戒律啊,种种的,大家都是(对他非常恭敬)。日本人对他是恭敬极了、也景仰极了。那么都是传说啊,说这是弥陀化身哪。莲池大师说,「大家尊称善导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善导大师,我有一篇文章就是「依止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位大德。中国人不恭敬,因为中国人把历史弄错了,以为他是自杀了。其实记错了,当时给他问话的人,他(在)那儿上了树,跳下来摔死了,善导大师并没有这一回事啊。所以台湾有位忏云,知道这个人吗,忏云法师,前两天不就坐在你这儿?(念公讲至此处,冁然而笑。)我问他这件事,他不知道。他说:「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导大师(自杀)死了,他还以为(善导大师是自杀的)。我把我那个(《善导大师新传》)给他,他说他拿去宣传 。所以这些事情啊。这个善导大师,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如来他所以出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呀,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个大愿的功德海呀。所以,一切佛他出现到人世来,出现到世间来救度众生,他所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哪。所以我们这一点要把净土宗要足够的重视。
我就是说,「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你要想即生要解脱生死、要超出六道轮回,我就可以说是不可能啊」!
所以这个来说,净土法门是大恩大德 。十方的佛都在赞叹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呀?赞叹他能够在这样儿的世界说这样儿的法。所以夏老师这么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鼻孔通气呀。不但和善导大师一鼻孔通气,跟十方的佛也是一鼻孔(通气)。十方的佛就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哪,没有称赞他别的,这《阿弥陀经》里头有。因此我们这也是一样的,先要明白这个精神。所以我们这里头要知道有几个重点:一个重点,我们必须要尊师,我们要依教奉行,这给我们一个启发;第二个就说,这弥陀本愿海,这(是)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这点,也是十方如来所同赞,共同赞叹的。
第一句是「一心观礼」,每一条都有个「一心观礼」。「一心」说得很深的话,「一心」就是离言说了。我们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的、有对待的。所以陈真如 给毛主席上书论佛法 ,说:「你说出来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就跟那个「相对」是一个对立的,所以言语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就是没有对待呀。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绝代佳人那个「代」,是等待、对待的「待」,没有对待了。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跟坏是对待的,邪跟正是对待的,佛跟众生是对待的,你跟我是对待的,男和女是对待的,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所以《维摩诘经》就是「不二法门」。本来不二啊!他有「二」是因为众生胡涂了、妄动了就变成了无明了,无明之后才出现这个「二」。
所以我们最恭敬、最清净就是「恢复到本来」,就「不二」、就是一心哪,最高是如此。现在我们如何下手呢?你在这儿(修),你的心里头把别的都放下,你的心全心全意的、一心一意的在这儿念这个文,在这儿做观想,在这儿拜,这就是「一心」哪。刚下手就(用一心)。这个时候不要再想别的事,还要想今天我这个教案要怎么改一改,这个时候你(要)放下。想教案不是坏事,这个时候你不要想了。想坏事那是更不可以了,一切放下,这个时候就是在这儿专心一意的,这么做也就是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礼」就是礼拜,因为三十二拜,他以「礼拜」为中心拜佛。但是这个礼拜对于我们知识分子很有用,因为现在国外还有许多运动,在国内好多人(没有什么运动)。你这个礼拜,而且不是过量啊,就是身体不好的人,就是病人都可以做呀,可以慢一点拜呀。「拜佛是最好的运动」,不光是佛教徒拜佛,列宁在监狱里头他就礼拜,他是做运动,他说对于身体是有好处,所以我们(要)磕头啊。而且我们这磕头(要)自个儿随心的、恭恭敬敬的。所以「至心一礼,罪灭恒沙」,你以至恭敬的心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从得福说,你好好儿的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一个微尘,你有一个,将来都「转轮王」的位呀。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这「果」是大极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个)问题。(有人说)我这不是什么坏事啊!但是「因小果大」啊!就是说善也是如此,恶也是如此。
「观」,上等的就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下一等的就是「观想」,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低一点的;「观想」还是做不到的话,就先从「想」字入手。这个事,我心里「想」的是什么,现在想的是这个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着这个文字很细的、很(专)心的,没有别的事了,也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文进到「观」里面去了。这一句是什么?我的心就在这个上面;又一句是什么?心里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久而久之,这所谓「观想」的观,就是进到观里面去了。真正到了「观照」,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再到了「照」字,那就了不起了。「照」字,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清清楚楚。男来,就男就现出来;女来,女就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有一根汗毛,它都清清楚楚,秋毫不爽;它也没有爱憎、也没有取舍;谁走了之后,它一点儿不留痕迹;这就是「照」,打个比方什么叫「照」。所以能用到「照」,那就「度一切苦厄」了。我们也念《心经》,念了之后我们照样儿烦恼,一点儿没度,是不是啊?因为你在「想」嘛,「想」没有那么大力量。但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你还是能减轻一些。到了有一天能用「照」,你能用「照」,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有多少种等次啊,大菩萨、小菩萨。所以「一心观礼」就是这样子,这个可以说,可以从初机开始,大菩萨也可以这么修。所以「一心观礼」这四个字,适应度很宽。
我们「观」谁、「礼」谁?「礼拜」谁呢?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含义叫做「堪忍」。「堪」是提土旁,一个甚字儿。我还可以,我还堪能这样子。「堪忍」就是还能忍受,(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虽然种种苦,大伙儿还能够活,还有人还活得很高兴。等到生病来呀,很苦啊,叫啊,叫天哪、叫地哪;等到病过去之后,出来了,又跳舞又高兴了,喝酒了。他可「堪忍」,还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但是还可以忍受,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这个世界它是有善有恶,所以人都在当中啊,一半儿善一半儿恶啊。每个人都带了一些善、带了一些恶,是这样儿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个地球,而(是)具有地球这么一个小的组织,最小的一个基层组织,就有四个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所以(是)四大部洲,它还有它的中心。现在还很难跟那个天体完全能结合在一块儿,反正至少至少是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小世界」呀,(一千个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由于千要乘三次,自乘三次:一千个小千自乘一次,所以三次都要千倍,就叫「三千大千」,不是三千个大千。到了「大千世界」,那就是指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大是大极了,是说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国土,都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那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属于南方。
这是我们的「教主」,佛教。「九界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九界的导师」。「六道」: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这「六道」,这是六种了;再上就是声闻(这是阿罗汉)、缘觉,再上一种就是菩萨,这三种是属于超凡的,是「圣」。加起来,上头有三个,底下有六个,就是九,「九界」,再加上一界就是佛界了。那么除佛以外,下面有九界。释迦牟尼佛他就不光是咱们人的导师,他是天的导师 ;不光是天的导师啊,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导师,这是「九界的导师」。
我们观礼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九界的导师,「如来世尊」。「如来世尊」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了,就以为「如来」就是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如来是「通号」。你比方说这个人是教授、学者,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通号」。你有学问都可以称为学者,你能到大学当老师,给你教授的聘书,都可以称为教授,「通号」。必须加上张某某、黄某某,或者什么,你才知道这是谁。
所以大家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现在很多和尚也都这么(认为)。「如来」是佛的十号里头的第一个号。这个十号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指的比较最广泛一点的说法。第一是「如来」;第二是「应供」,受供养;第三是「正遍知」,无所不知;第四是「明行足」,明也足,行也足,都圆满了;第五是「善逝」,能够善于逝去;第六是「世间解」,这个就解脱了;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天人师」,有的就把这个分成两个,这个地方是《大智度论》里头的分法,这合成一个;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要把这个八分成两个呢,世尊就在十号之外了。分成十号之外怎么办?总体来(讲),称为「佛」;尊重的(讲),「世尊」也是佛的一号。不过总之,这个开列没有什么关系,佛其实也是千号万号都可以。这个十号是大家综合起来的,十种最殊胜的美德,十种美称。「如来世尊」,刚才我不是念过了吗,「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号,「世尊」是十号中最末的一号,所以就不把这十个名号全部写出来,拿一个头儿、一个尾代表全部。所以如来世尊就等于我们说十号圆满的佛;「十号」是什么,文字就简省了。
释迦牟尼佛功德在何处呢?这都是「通号」,共有的,而释迦牟尼佛所独有的功德是什么呢?「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啊,在我们这个世界,所以十方佛所称赞,也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在这种「五浊恶世」能够成道,在这种「五浊恶世」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难哪,称为「甚难稀有」啊!「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时代,这个劫很坏,「劫浊」;「命浊」,大家众生的寿命很短;众生都是坏人多,心都是不良善,众生也很浊;寿命很短,众生烦恼很重,都在烦恼之中。大家知道「烦恼」,不要以为发愁(才)是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狂欢、你在高兴也是烦恼;都使你这个本心不能清净,这都叫做烦恼。有人只知道,我的愁是烦恼,我的欢乐不是,欢乐也是烦恼 ,烦恼很重啊。
更根本的是「见浊」,这个「见」字儿很重要 ,这个「见解」是胡涂的、是混浊的、不清净,颠倒的;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应该得什么,不应该(得什么);要避免什么。这个就是不好教化呀,他不理解,所以五浊恶世就是这个现象。所以大家我们弘法感觉到困难,这个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费了这么大力,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这个就是很难啊。「五浊恶世」,它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种种的。所以,这个事情不是这么容易呀。
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世界中「八相成道」了。「八相成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也是说最普通的。以八种(相),这是成佛的一种规律,这种成佛,就是像释迦牟尼是这样儿成佛的,下面弥勒来也是这样儿成佛。「八相成道」就是说他已经修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到人间一次就成佛,他这个来成佛他就示现是「八相」。所以第一相就是,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是第一相,他本来在兜率,他要从兜率天下降;第二是「入胎」,到母亲胎里头了,入胎了;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是「成道」;第七,「转珐輪说法」;第八,「入涅盘」;这「八相成道」。这里也有「开跟合」 稍有点不同,这无关大雅。我们不再说,(不用)还介绍其它的还有别的不同。在《大经解》里头都非常详细,「十号」各具好多种,「八相成道」各种都介绍了,我们就知道一种就够了。那么在这「五浊恶世」也示现了「八相」成佛。
他是「兴大悲」,兴起了大的慈悲心哪。「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么给你什么,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上头现出一个威猛相,第一个头是红的是阿弥陀佛,第二个头就是青面獠牙、那个玛哈嘎拉的「金刚相」。要给众生「拔苦」啊,所以(是)「大悲」啊。「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于众生把苦拔出来,给他快乐那不就都好了吗?所以慈和悲略有不同。赞叹释迦牟尼佛,是兴了一个不是普通的「悲」呀,是「大悲」 呀,是看众生等同一子啊,都跟自个儿一个独生子一样,这种「悲」。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独生子女,都要救度,平等的救度。所以这是「大悲」呀,而且是要让他们得到彻底救度啊。
「悯有情」,悲悯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众生啊,悲悯这一切呀。那怎么做呢?就「演慈辩,授法眼」。所以「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佛法没有人跟你说,你虽然有智慧,你也不能理解。所以辗转的去「解说、教授」。中间的(传人)很重要,有的时候一缺人,一个时代没有人哪;中间的「虽慧不能解」,所以有的时候佛菩萨就现化身,再来度脱,再来培养一些人 。所以佛来就是要「演慈辩」,要给大家说。这个「慈」是给大家快乐,像慈母的心,而这种的演说就称为「演慈辩」。是出于关怀众生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哪。「授法眼」给众生,把「法眼」给众生。众生离这个「法眼」的程度差得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种,一种是「肉眼」,咱们都有,咱们都是「肉眼」。眼睛很重要,咱们没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怜;什么好的都不知道,花开你也不知道,我这兰花就要开了,你也不知道,(心想:)「啊,花嘛,这个(不就)是;」连录像也没用。眼睛很宝贵,「肉眼」也有肉眼的宝贵,这是最低的一种眼睛。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不用修那就是「天眼」。「天眼就洞达」,他就是(能)从这个星球看到那个星球,没有什么东西能挡住它的,什么墙壁,什么什么大地、山河都不能挡住它。所以「天眼」就洞达嘛,知道嘛。当然「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这是第二等,比人眼、肉眼稍微高一点。再有就是「慧眼」,慧眼就见真,(就是)真实。众生人人都有本心,你本心是什么?都有法身,法身是什么?怎么叫真空?真实。「(慧)眼就见真」。这个见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罗汉也「见真」,阿罗汉就「无我」了,他也证涅盘了,也没有烦恼,断见思惑了,但是他没有彻底就是了。不能说他不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彻底」 。你要真正见到像佛那样的真,那就是大彻大悟了,所以(是)「慧眼」哪。
「法眼」就是知道决策。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就有八万四千(种)药,要应病与药啊。大夫你要知道某人生某种病,你给他什么药。就算大家今天都来学净土法门,当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特点来应症的,应你的根器来做回答,这个要是做错了还是不行的。你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你今天正好伤风感冒,你上火,我给你吃补药;我那个女婿就吃药吃错了,他病刚好他就吃了补药,吐血,现在又住医院了。补药不是谁都能吃的,补药当然是好,最养人,你吃坏了就是毒药;砒霜是毒药,但是你对症是好药,能治病,所以「应病与药」。授法眼者知所决策。「慧眼见真」,那是「根本智」,「法眼」就是「差别智」。所以就是说你能知道哪一些法最好,哪一些法最差,应该学什么。众生哪里有这个水平啊!还能「遍知一切法」!(知道)哪个法最适合于我们?这是佛给我们的,佛告诉我们的,告诉你之后你能够相信,就等于你自个儿有「法眼」一样啊!佛把最好的(给你),(就像)你虽然不懂医,可是我医生告诉你,这个病吃这个最好,你肯吃,那你吃这个药,你和那个懂得医理人的吃不是一样的效果吗?而你这个智慧,不是你从研究医学得到的,是医生给你的。他做了种种的检查,很多科学的、医学各种的设备,又是超声波、又是X光,各色各样、种种的心思都给用了,给你肯定你吃这个最合适。你没有这个能力,但你只要照吃,照吃就好了,这就相当于「授法眼」的意思。「授」,这一个字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我们要感恩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这样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是佛的「恩」哪!佛给了我们这个眼睛。不但给了我们,告诉我们,而且巩固我们;十方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这么给你指出这一点,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这个。你承认了,等于你自己有「法眼」;你承认了也就是信下来了,就跟你自己做对了的一样。比方做数学吧,你自个儿不会做,别人给你做了之后,你自个儿看懂了,你也就会了。(因为)你自个儿做,做不出来呀,这还都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形)。所以佛的恩,授给我们「法眼」。这一步一步深入,这些句子都是《无量寿经》里头的。
「杜恶趣」,就把恶趣(堵塞)。「六道」里头,一般说「三恶趣、三善趣」;畜生、鬼、地狱是「恶」;人、天、修罗是「善」。「恶趣」当然都知道不好,「恶趣」的门给你堵塞。「杜」是堵塞,堵住。这个门给你封起来了,此路不通啊,通「恶趣」的门不通啊。这个地方(的)「恶趣」不能只当三恶趣讲,这个地方的「恶趣」就是指「六道」。《无量寿经》是讲「横截五恶趣」,所以你就是把「天、修罗、人」,这一切一切都列为「恶趣」。为什么说他们是「恶趣」呀?你「轮转不休」啊,你在这个「六门」里头转,转来转去你就会转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外道,(如)基督教、回教,他们以「生天」作为他们最后的目的,生了天在我们佛法看还是「恶趣」呀,这个恶趣就是进一步的恶趣。你总是在这「六道」中轮回的,和往生极乐世界(相比)这就是「恶」。现在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把在「生死中的轮转 」、「六道当中的轮转」,这个路给我们堵住了,我们不会再轮转在恶趣里头去了。所以说是大家在辩论「带业往生」啊怎么怎么,很多人不承认。没有「带业往生」(的话),净土法门就没有了,没有什么殊胜了。就是「带业往生啊」!你本来还要经历六道,经历三恶道,地狱什么、这种「种子」,这种「业」呀,你只要一往生,你都带着好了,到往生全消除了。这个消除是到了极乐世界消除的,不是你先消除才能去,去了之后就消除了。大家很多人对于这个想不通啊。「杜恶趣」就是说,在我们现在就给我们「杜」了,不是说你必须自个儿达到这个「恶趣」的因素你都消灭才能去,这是很多人的一种误解。所以在目前难也(就)难在这儿啊。他有人来干扰你,故意做一种说法,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
「杜恶趣」,「开善门」。这个「善门」就不是「三善道」的门了,这个「善门」就是净土法门与往生极乐世界呀,这个门给你打开了。要出六道轮回,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世间就是这三个情况。最低的是「欲界」,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一些众生、动物那情欲很盛,(包括)人;「天界」,低的天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说,王母娘娘,还有七仙女呀,这都是「欲界」;没有「欲」(的话),怎么会有娘娘,怎么有公主?这都是欲,这是「欲界」。但这个还是低呀。我们一般的知道「欲界」,许多其它的宗教也是只知道到「欲界」这个境界呀。或者再高的知道「色界」,色界就离欲了,这称为梵,「梵天」,清净;就没有这个肉身了,没有肉欲了;但是还有形相,所以称为「色界」,还有各种看得出来的样子。再上就是「无色界」,称为「三界」。要出「三界」才出六道轮回,这个善界、善道。
要出「三界」需要把见惑、思惑全断了。「思惑」就是贪瞋痴慢:贪心、瞋恨心、愚痴、我慢。不但要把「欲界」的、人类里这一类东西断了,(还)要把「天界」的贪瞋痴慢都断干净了。我们一个人自己想想,能够完全没有贪瞋痴慢吗?向往一件好东西,老盼望着买到,这个就是「贪心」哪!不但只是算计人才是「贪心」,你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求之不得,就念念在兹,这都是「贪心」。所以你很难得摆脱。贪、瞋恨、痴,一句话不顺耳,马上心里就不高兴;所以完全免除很难哪!完全不免除你就没法子出三道啊。怎么「杜恶趣、开善门」哪?所以这个往生法门就是殊胜啊。打比方,它是「横出三界」。你要竖着出,像麦秆里头要长了一个虫子,牠要想跑出来,(可是)牠已经生长在里头了。牠生长,麦秆也生长,等牠长成熟,麦秆也形成了。牠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顺着麦秆一节一节、一节一节咬,要咬好多节才出得来;但是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你横着一咬,咬破一个窟窿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就是「横出三界」,就如麦秆里头的虫子,横着咬一个洞;虽然是辛苦一点儿,这个厚一点儿,费一点事儿,咬破一个洞就出来了。那个顺着(的)咬那一个还有一个、一个还有一个,而且在你咬的过程之中,它又长了两节儿,所以很难哪。
现在就是说我们用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出三界」就是「开善门」,大家都是可以(做得到)。当然你竖出也是能达到善门,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啊。所以(佛)普遍为一切众生开了这么个门哪,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成佛呀。有的人念佛,他也没有说想成佛,只是想求一点保佑,这佛就说这是很可怜,佛怜悯大家,佛是希望「人人都恢复你的『本来』呀」 。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胡涂了,你在作梦啊,梦见苦恼,多少人在追你呀,要杀你呀,恐怖极了。你醒来就好了嘛,没有这些问题呀。所以佛并不是只有我成佛,你们都不能成佛,不是要唯我独尊哪,不是那个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彻底觉悟的,所以才开这个「善门」哪。这一气呵成,「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那怎么做呢?就是「宣说易行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了一个「易行难信之法」呀,这是净土法门最大的一个特点。所以也向大家庆贺呀,这个「难信之法」,大家现在能信,这是多生的「善根」哪,这很不容易。《无量寿经》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得的里头的难得,没有再超过这个的了,所以(是)难信之法。而这个难信之法在小本里头是称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光是指人类,就(是)天界种种他们比我们智慧更高,都是难信哪。「一切世间」,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界都是难信。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唐译》),加了个「极」字儿,「极难信法」呀,所以这个是非常难信哪。大家就是说,我就念念佛,我就能够往生,就能出三界?他不敢相信哪。这个道理「极其微妙」。
「易行」就是说这样能出三界、出生死,这跟一切八万四千个法里头来比,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其它都各有各的难。当然「密宗」你如果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净土宗难的地方啊,(就是)你(修)密法,你怎么能认识一个师父啊 !这个师父他不是魔啊!魔就要破坏佛法!这个里头他容易来混、来破坏 。就是这两方面是最殊胜的地方,一个就是「密宗」 ,一个是「禅宗」,这里头他很可以来冒充啊。他「密宗」,(让)你不大理解,其实他们戒律还是很重,他自个儿不尊重啊。他一般都是说,「又是吃荤、又不讲戒律」,所以他这个冒牌起来很容易。「他也不研究经典」;实际上是研究很深的经典,但现在我们不知道。另外「他有显一点什么神通,什么种种的」,所以这一种欺骗性就特别强了,大家认识不清楚,你也没有法子辨别 。(《心声录》中,念公开示说:「在中国大陆解放以后四十多年,即身成就大虹光身(这是密法修大圆满的最高成就,人的肉身化成光明)的有六个人。」)
「禅宗」也是如此,「不涉理路」,随便可以回答你 。古德问佛,「什么是佛?」(答曰:)「麻三斤。」(有学僧请示洞山守初禅师 「如何是佛」?禅师正在厨房量胡麻,便答「麻三斤」)。(还有问:)「什么是佛?」(答曰:)「新娘子骑驴她丈夫牵」;「新娘子骑驴阿家牵 (『阿家』是婆婆的意思。)」;(前一句)就是新娘子骑这条驴,她丈夫在后头赶着这驴,他回答。你这个话冒牌不是很容易吗?随口说吧,谁知道你是深是浅哪,所以他们容易在里头藏身 。
那净土宗,你可以不一定要依靠一个师父,是不是?经典都有,法不(是)都跟这儿(在这儿)嘛,你自己按着这个就好好去念,好好去看书,它就「稳当」嘛。而且净土宗的师父起码他要讲戒律,他要知道经论,懂多少还是你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来观察。所以总(的)说起来,这个容易,又加上「稳」,加上「不易于上当」,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的 。
但是另一点又误会了,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到这个法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松的就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这个又是错误。所谓「易行」者,是和其它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达到佛来接引,你达到往生的目的,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儿了、都替你承当了,能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哪!你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你对于这个娑婆世界无所留恋了。(如果)你很留恋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所以这一切搁在一起的话,我们要好好的「有信有愿」,而且很好的在念经、念佛,真能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真的要自个儿的觉悟、自个儿的努力。
所以这个「易」是比较来说,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若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啊!所以夏老师也是从张宗昌 要抄家,要杀他,他逃亡海外,说他是「宣传赤化」 。张宗昌就是一个军阀,实际是个土匪,他做了山东督军……(夏老师)他就逃亡到日本 ,回到天津又重病 (此时改号「莲居」),那只好闭关修持。这也就是说,到这时候儿才明白啊,「只有净土宗才是真实的」 。所以就闭关修法,很精勤,不下楼,就是一个人在楼上,几年工夫啊,都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
是「易行难信之法」,而这个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阿难跟佛在一块儿,看见佛这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着佛,从来没有见过。他就问佛:「佛今天为什么这样的放光,从来我们都没有见过,是不是佛在念佛呀?」释迦牟尼佛就称赞阿难说:「你问得很好啊!你这个『问』的功德胜过其它做很多很多事情啊。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将来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个问而能够度脱。」因为他这个「问」,佛就说出《无量寿经》来了。所以《无量寿经》也就是重要在这儿,阿难当时「问」的,因为佛放特别「希有的光明」,他跟着多少年没有见过呀!所以他提问为什么放这个「光」啊?佛就称赞啊,也就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从释迦牟尼佛说到现在,包括到我们,包括到咱们以后。「当来」就是以后要来的,那咱们不正是吗?在佛以后来的嘛;「一切」,没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够度脱,都是依照这个法,你都要相信净土、求生净土;要离开这个法,没有法子度脱啊!
「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说这一句就是「赞叹」,赞叹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八相成道,来给我们关闭了恶趣的门,开了善的门。怎么开的呢?就给我们宣说了这个法呀!宣说了这个法,将来一切的有灵性的,「含灵」就是众生,有时翻译为「有情」,连细菌都在内,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所以众生是无量的,无有穷尽的。是「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恩是大恩,不可思议的,没有可以对待的。这样的恩、这样的德,「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这四个字可以翻成「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静,「能仁」是兴一切仁事,仁爱的事情,这也就是度生的事情;也就是寂中、寂默,寂中能照;两个意思,都有很深的道理。
那么这一段念完了之后,就开始又拜了。在这个拜的过程之中,就念三句,这三句跟你那一个拜的时间应当恰好是「一致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从站着开始念这个三句,在念的过程之中完成了磕这一个头。完了之后又站起来了,这又「一心观礼」。所以这个很紧凑,就不给妄想留空隙。你依持、你所念都是专注在这个「殊胜法门」里头。很简单、很易行,而效果是无限大。所以第一拜我们就要拜我们的本师,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也就说明本师我们称赞他,正是他说了这个「净土法门」,正是他告诉了我们阿弥陀佛。所以这个经是释迦牟尼说的,说了之后,我们尊师就「依教奉行」啊。
大家说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念「释迦牟尼佛」,你念「阿弥陀佛」呀?我们听师父的话呀,师父教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呀,师父没有说你们都要念「释迦牟尼佛」呀。所以佛不会见怪,说你们怎么不念我,念「阿弥陀佛」?我们听佛的话呀!所以最要紧的(是)「依教奉行」。真正要遇到了善知识,最要紧的就是依他的这个指导而(好好的)去做。中间可以反复,可以汇报情况,可以做一些调整,但总是都需要很重视。

第二拜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释迦牟尼佛」之后,第二拜就拜「阿弥陀佛」了。这两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导师,阿弥陀佛呢,彼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什么「因缘」、什么「愿力」,然后劝我们去呀。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极乐世界的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在因地,咱们就(是要知道)「有因有果」;我们现在就是在「因地」,我们还没有证果,我们都是在因地,在「因」的这个地位,不是「果觉」、果的地位,将来得果。底下部分有个很特殊的「因果同时」,很不可思议。但是现在先说我们是因地。阿弥陀佛当年,极乐的教主,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因地是什么时候?他是国王,这个国王称为「世饶王」,「世」是很丰富;「饶」是饶足、丰足,世饶王。那个时候有佛,佛叫「世自在王如来」,住世的时间很长。这个国王,他那时是因地,他听见这个佛的说法,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说法,他就不做国王了。所以佛教不是「政教合一」,都是这样,都是王位不要了;不是我又做国王,又当出家人。国位不要了,他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后,他(的)法名叫,底下说了叫做法藏,「法藏比丘」。「因地闻法」,他听了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说法,就发了「无上正觉」之心。「正觉」就是觉悟,无上的、正的觉悟。「觉」就是「菩提」,「菩提」这两个字是Bodhi,是印度话。「菩提」是翻了(字的)音,没有翻意思;我们翻成「觉」就是翻了意思了;所以一个是翻了意思,一个是翻了音。所以「菩提」就是觉,叫做「正觉」。「发无上正觉之心」就是发了「菩提心」。因此我们现在都需要慢慢发起「菩提心」来,就是发起「觉悟的心」,发起「佛的心」。
「住真实慧」,他心住在什么地方?住在「真实的智慧」之上。《无量寿经》有「三个真实」,一个是「真实之际」,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本际;一个是法藏后来就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净土」,他怎么庄严净土呢?住于「真实慧」去庄严这个净土,所以「真实之际,真实之慧」;再有一个是「真实之利」,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是要给众生真实的利、利益。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你或者要做什么幼儿园哪、敬老院哪、种种的,能让众生得到好处;甚至你叫他一人给他一万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这不是他的「真实之利」,他寿命完了之后,他还又要轮回,进一步(的)、后头(的)这个恶梦还无穷无尽哪!你对于他没有帮助啊。所以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
所以「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是因为夏老师的会集出现这「三个真实」。这「三个真实」,我就在里头做了很多的解释,这互相是呼应的。正因为你是开化了「真实之际」,「真实的本体」显露了,所以你才能够流露出「真实的智慧」;因为你有「真实的智慧」,你才能为众生谋求「真实的利益」。除此,你也有好心,也愿意谋利益,你是否做得成功?做得成功之后,那个利益到底有多大?(都是很难说的。)真实的利益是彻底的、永恒的、真实的、究竟的,所以让众生都成佛这是「真实之利」。这个文字就简单了,「三个真实说出一个真实来」。「一个真实」说出来,「智慧是『根本』」,这是从「真实之际」所流出来。
有「真实之慧」,他就可以来拔众生的「勤苦生死之本」。众生这个「生死是苦」啊;「勤苦」是什么?没完没了啊;这个「勤」是它没有停止、没有休息,老是(总是,经常是)苦啊。勤苦生死」不得了,死了咱们再生,有一天总要死,我就近一点了,你们还远一点。死了之后又要生,生了之后又要死,那就没完没了啊,所以这个(是)「勤苦」。这个「勤苦生死」它有个「根本」嘛。他就是发这个心哪,阿弥陀佛要为一切众生拔除所有生死的根本。这个志向大呀!所以我们觉得是,你要是真正信了佛,为佛做一点事情,你这个人生才有意义。不然对不起今天吃的粮食啊,来之不易呀!这是众生的辛苦啊!你怎么报众生啊?只是享受啊!你做的那些工作,对于众生起了多大的好处?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灌输他一些学问、灌输一些什么东西,都是对于「拔除生死勤苦之本」没有什么作用。所以就是说,我们真正的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发起这个大心哪。
在因地之中,他就「弃国捐王」,国家他也让位了,王位他也舍掉了、不要了。「捐」就是捐弃,不要当捐赠讲,(是)捐弃、放弃。出家作「沙门」,「沙门」就是翻译的音。「沙门」和「和尚」这两个字,和尚也是尊称,大家用乱了,不能随便称的。「沙门」也是很高的德行,「识心达本」名曰「沙门」,你认识你的「本心」,你达了你的「本性」,才叫做「沙门」。这个地方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出家做和尚了。这时候他的法名叫做「法藏」,名号叫法藏,以后经中再提到的「法藏比丘」,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
「修菩萨道」,他发了菩提心,所行的是菩萨的行。「菩萨」就是「利他为本」,行菩萨道。「于无量劫」,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劫」是很长的时间,这个(是)时间的名称。这个数字没有法儿说了,十的多少次方,没法儿说了。只能打个譬喻,四十几里的一个大石头,天人穿着比轻纱还轻的纱,多少年下来一次,拿这个纱在石头上这么蹭一下,(直到)把这块石头蹭没了,这个时间叫「一劫」。你去想吧,多长时间?几十里的一块石头,天人那种轻纱,多少年下来一次,拿这个纱在石头上蹭一下。蹭来蹭去、蹭来蹭去,把这个石头蹭没有了,磨完了,这个时间叫「一劫」。所以时间是无(量劫),再(加上)「不解脱」,(加上)再「勤苦生死之根本」,那以后就是没完没了,那个时间你没有法子想了。他就是发了这样儿的「大愿」,法藏比丘,在无量劫中,无量的劫,劫也数不清,都在「积植德行」。所以我们说这个「大恩大德」,佛是做了多少生,多少辛苦的事情为我们哪。这么长久的时间都在那里「积德」呀,「植」就是种,积德、种德。「救度」大家呀!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在这儿一起听,关于阿弥陀佛的法门,都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生中,曾经受到过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已经对我们有恩了,我们得过阿弥陀佛的救,所以这才听见这个法。我们欢喜,我们愿意学。所以(法藏比丘)「无量劫来,积植德行」,救度众生啊。
「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他发了「四十八愿」,他发了这个愿,跑去佛那儿去告诉佛,说我想发一个大愿哪,要超胜一切佛,这个愿可以做得到吗?我要把这个佛国(建设得)比别的各国都好。佛就把所有的佛世界都现给他看,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一一都看清楚了。他于是总结,采取各佛世界的「长」啊,然后才发了一个「四十八愿」。这么发出这个大愿的话,所以称为「愿中之王」啊。「殊胜」,特殊;「胜」,超越其它称为胜。都「圆满成就」了,都成就,「愿」都落实了,不是一个空愿,都成为「实际」了,还是「圆满成就」,没有欠缺。
「名具万德」,「阿弥陀佛」这个名字里头包括无量的德。你看,是「无量劫积植德行」,种「种种(的)德」,这样才成了佛,所以这佛就是无量劫都在积德、培德而得到的成就。所以这个名字是万德所成就的,这个名字里头就包括了这个「万德」,「名具万德」。「声闻十方」,阿弥陀佛「第十七愿」,愿意一切佛都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字。所以你看咱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就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字。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不管你是台湾、美国、香港、大陆,知道「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知道咱们这个世界,咱们的「本师」,知道「释迦牟尼佛」、听到「释迦牟尼」名号的人少。你们想想看,「这是学者、教授」,没说(名字),(就)不知道是谁。他不知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号,他都不熟悉。可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咱们是老太婆、小孩子都知道,啊!「阿弥陀佛」!高兴了,「阿弥陀佛」!骂人也是「阿弥陀佛」!都知道!这个不是个偶然的事情啊。为什么你自个儿学校的老师、校长,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外国有一个学校的校长、跟你毫无关系你倒知道了?不可能;你还老提他,不可能;这个事情是个不可能的事情!这个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阿弥陀佛有这个「愿」哪,阿弥陀佛愿十方的佛都去宣扬阿弥陀的名字,让十方的众生都听到这个名字。十方众生都羡慕这个地方,念这个名字,都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事情是很明显嘛,不是个偶然哪。所以「声闻十方」。刚才在我们这个土的时候儿,释迦牟尼佛就说也正是如此。
所以佛就来,他是「接引导师」。我们本师是释迦牟尼佛,而彼土的导师是阿弥陀佛,我们在阿弥陀佛的名字上加了「接引」两个字。我们就是临终的时候,靠「佛的愿力」,他来「接」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是我们自己能从这个世界去达到那个地方,而是靠佛的愿力「接引」。当然也有,如果你修到跟菩萨同等地位,「自力」可以往生,但是那个是亿亿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正你能够得到上品生,佛来接引,已经是「极其殊胜」了。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又称「接引导师」。「接引」这个事儿,下头有,我就不重复了,以后再补接引是什么含义。这一拜的时候就要拜了,这个拜就拜「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拜三声。这三句念完佛之后就起来了,恢复站着。念是站着念,拜就是一拜,这是「第二拜」。

第三拜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一句「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从我们这个地方起往西边,离开我们这个世界要超过「十万亿的佛土」。一个「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现在这个世界的广大,天文学家已经有点知道了,有的这个天、有的星球在离开我们一百多亿的光年之外。「光的速度」,一秒钟要「三乘十的八次方公尺」,那快极了,世界没有任何东西赶得上「光」的。现在天文学的望远镜什么的,靠近代的这些设备,能知道有一百多亿光年之外的;我们要看见它的光,是一百多亿年前它放出来的,古老的东西了。「天之大」是大,这还是现代的设施、目前的科学水平,将来还会知道得更多。所以佛早就说了,极乐世界离开我们是「十万亿的三千大千世界」,西方在那里。这么进一步说,佛不是「遍一切处」吗?所以说「佛就是在西方」,这是一种「方便」哪,所以善导大师说「指方立相」。为什么你一定要说西方啊?善导大师说,有了示现成这么一个方向,使大家心有一个专向的目的地,就容易摄这个心,管住了这个心,心就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容易「集中」。你告诉他在「西方」,他要专心还不容易;你根本不说「西方」,就是(说)「哪儿都有」,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更没法儿「专一」了。所以这种「指方立相」是一种很殊胜的、度众生的一种「方便」。
「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佛世界,「名曰极乐」,那儿有一个世界名字叫做「极乐世界」。法藏他这个比丘已经成佛了,名号叫做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也叫「无量光佛」。「如来」,那是佛的十号,「如来、应供、正等觉」,这都是佛的「十号」,这里列举三个代表「十号」了,这十号都圆满了。「安隐住持」,在那儿很安稳的住持。那么《无量寿经》在这个地方说得很好、很圆融,「如来者」,问哪:「佛到底成佛没有?成佛多久?」释迦牟尼佛回答:「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从哪儿来、从哪儿去呀?所以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唯以酬愿度生,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本愿」,要来度化众生,所以示现在西方。为了要满足自个儿度生的这个愿望,所以示现了这么一个极乐世界在西方。成佛以来,这个时间是「十劫」了。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正在说法,极乐世界目前也正在说法,我们这儿在讲(《净修捷要报恩谈》),阿弥陀佛也在极乐世界讲堂中说法,「今现在说法」。这就是极乐世界名号与成佛十劫。成佛十劫,这个在咱们《净修捷要》虽然没多讲,在《阿弥陀经》里头有。「今现在说法,十号圆满」。
极乐国土是「具足庄严」,一切庄严的事,完全具足。「威德广大」,这个德,功德大;威德就表示有力量,这些能够破除众生的这种无明啊、闇啊,所以救度啊,消除众生的业力。有威有德,非常广大,不可穷尽。一个「清净」的国土,「清净」两个字是非常重要。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也叫「无量清净」,都是佛的名号。《无量寿经》是「无量清净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心无量清净,所以「清净心」是非常之难得。心中无所思,很干净、很纯,一切放下,这就渐渐能跟佛「相应」了。阿弥陀佛,这就指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住极乐世界,为了酬愿度生,就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在底下说出「法身」了,这么一说,为了满愿,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体」,我们「真实之际」,现在还要「开显」,所以这个就说「法身」了,法身就开显了。

第四拜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法身」是最清净,离一切相,法身的佛。佛是有「三身」,佛是(有)「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在说法的那是「报身」,而报身之本是法身,法身就「遍一切处」。刚才不是说「遍一切处」吗?这个说的是法身。法身,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今天这个地方,我们到处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哪。不但到处是,您的身体里头,我的身体里头,都是阿弥陀佛。如果里头要不是的话,那阿弥陀佛的法身不就缺一块?不能说「遍一切处」啊?所以「遍一切处」,不管是有东西、没东西,都是「法身所在」。不但法身是如此,就是无线电波就是如此,墙也挡不住的。电视机,不管你在(用)什么东西把它扣起来,一开一对应,这些图像就来了。它有个「波」在这嘛,它不就是一切都透过吗?你那里有一个大的东西,它在那个东西的身体里头,那个电波都通过,都在里头,所以「遍一切处」啊。
「法身」本来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所以「八不」,「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我们这两种代替了四种,实际是「八」了,每种是两个。「无生灭」是一对,「去来」是一对。「法身」没有什么叫生、没什么叫灭,因为证到「无生法忍」,没有「生」,不再动念,这「无生」了。「无生」还有什么叫「灭」?它既然遍一切处,都是法身,法身从哪里到哪里呀?都是「自家」。我就说黄念祖从鼻子到嘴,不行啊!鼻子是黄念祖的鼻子,嘴也是黄念祖的嘴,不能说黄念祖从鼻子到嘴。没有「去」、没有「来」;还有「不一不异」,没有一也没有两个;也没有「断」、也没有「常」,就称为「八不」。这四个就作为代表就很深入。这「法身」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不是我们用人的语言,我们这个分别的心、分别的见解,你所能够了知的、所能够明白的。所以「法身」和这一句话,就把凡夫这个语言思想的限度指出来了,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大家都成为口头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是你不能想;「不可议」,「议」是议论,你不可说,不是下禁止的命令,而是说,你说不出,你想不到;不是你的思想、你的言语所能够表达的。「讲诵之徒」,古人是用来批评的话呀。就是说你这些人没有出息,只是会念念、会讲讲!应当是你真能够「开化显示真实之际」,那才真是「沙门」嘛!所以「讲诵之徒」是贬义语呀。「语言分别」,不是这个语言所能表达的。
这样的话,那众生怎么来「酬愿」哪?但是要「酬愿度生」的话,就「现在」,就示现,做一种示现。所以这个「示教」,「示现」跟「示教」的「示」字是一样的;示教的仪器怎么示教嘛、表示(的)啊。是示现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法身在哪里?不是在「实报庄严土」,是在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所以「佛有三身,土有四土」。「三身」是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像咱们这个土示现的释迦牟尼,这样的佛是「化身佛」,应化身佛。「报身佛」,我们众生就看不见了,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个四十里地那么高。「一个由旬」是四十里,高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的沙、沙子,那么多再乘四十里,一根汗毛咱们都看不到一半儿。咱们的视线所能达到的,你能看多远哪?「报身」 看不见,所以我们人所能见的是「应化身」。「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般我们能往生的还都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很不错了。那法身佛呢,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在「常寂光土」。「常寂光」,你看见(没有),「常」,很寂静而放光,它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所以真的是很「殊胜」的境界呀。在「寂」之中,不动一切,而能「照」;在「照」之中,既然在「照」,好像就要有所作,但仍然是「不动」啊。
「法身佛」在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整个儿的「法界」。接引这个「法界」就包括一切了,尽太空之所有,种种的空间。现在不仅仅是「一度空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咱们现在是「三度空间」,可以用三个坐标来表示的,长、宽、厚。不光现在是有了「一维、二维,有了三维,就有四维、五维、六维」。爱因斯坦已经证实了「第四维就是时间」。现在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搞清楚一些了),现在有很多新的概念,空间、时间都不是常数。「相对论」最好的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帮助),可以拿来利用的,就是「物质、空间、时间都是人类的错觉」。所以现在很多人老是说,明明你这是实在的,怎么说它是「空」啊?你说它是「实在」的,我就告诉你,爱因斯坦就告诉你,这就是「人的错觉」。你既然还是人类,你有这个错觉,你就老认为它是实在的,但是你错了。他承认(的)只是空间只有「场」,不是有物质,只是这地方「场强」高(场的强度比较高),跟别的地方不同一点儿。四维空间、五维空间……这些空间,现在据说科学已经证实到十一度空间。所以四维空间的事,你三维空间你不能知道,你只能够推测,你不能了解,就是说,人的头脑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接引法界众生」,这个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一切空间,各种空间,一切有情之类都得接引,都让他离开像娑婆世界这一种「苦」,而能得「究竟的、真实的、彻底的、永恒的、没有变异的」这个乐,「究竟安乐」、「法乐」,没有苦的乐。
有很多「乐」,我小时候看见人狂欢,我就觉得很可悲,我觉得不是欢乐,这东西很可哀。他们在那儿划拳哪、或者跳舞什么什么,我在旁边看了很可悲。当时他本人很高兴,还以为他这是乐。但是以后一天他这个都没有了,钱都花光了,或者他犯了罪,他不能再享受了,一坏他就难过了,那个好日子不再来了,那(是)「坏苦」。所以你是苦,生病长疮,人家打你什么什么(的),这种苦是「苦苦」;你在这儿狂欢、高兴,这个时候你是叫做「坏苦」,这个环境一天没有了,你就「苦」了,它还是苦的原因。所以娑婆世界种种都是苦啊,离开这个苦 ,得究竟的乐,得彻底之乐,得「大乘法乐」。这个「乐」确实是世间一切的东西不能相提并论,你理解不到、你想象不到、你推测不到。只有真实用功,你才能领略啊,所以得到「法乐」,如「踊跃欢喜」。
但是有的人可以触动一下,触动一下你就可以这个体会呀:我看你那个「一切皆成佛」,你就触动了一下,这就是「法乐」了。经常有这个「触动」,你就能够去掉一些东西,去掉一些障碍,因为大家都是有份儿的。但是你不前进,就停止在目前,人人可以享受到的,但是你现在,与你暂时、目前就不相干了。所以「得究竟乐」,我还不仅仅是说到极乐世界真得究竟乐,就在眼前,我们在法上也可以得到「法乐」。这种「乐」,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比较比较,起码这个气氛在那儿,它不是世间这一切同类型的,不能相比。
所以「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一切都是因为阿弥陀佛证了「法身」哪;「成了法身」就事事酬愿度生,来建筑极乐世界,这就有「报身佛」,实报庄严土是报身佛;又应现出「化身」,还有其它的土,来「接引一切众生」啊,这「大恩大德」啊!

第五拜
「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实报庄严净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个就是「报佛的身」,我刚才谈了「法身」,已经知道极乐世界的名字,这是单提(报身)。既然从法身流出报身,就谈「报身的佛」和他的土的境界,这一拜就是拜「圆满报身所居之处」。从法身流现出报身,这是在菩萨地位才能见到佛的「报身」。这个报身所居之处那是「实报庄严土」。所以后头就是有(这一句),你看,「实报庄严净土」。「报身佛」就在实报庄严净土。
「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这个地方永远没有,不但没有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叫「苦」,什么叫「难」,什么叫「恶趣」,什么叫「魔恼」,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啊。所以极乐世界许多「鸟」,说那个极乐世界怎么会有鸟啊,鸟不是畜生吗?彼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连名字都没有,怎么会有「实」?那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极乐世界没有这些「苦难恶恼之名」,也没有「四时寒暑雨冥之异」,雨天、四时、时间、有冷、有热,有下雨,有阴天哪,这些个变化(没有)。所以永远是温和、晴朗。
「宽广平正」,非常广大呀!你去多少人都不会容纳不下呀。「十方的佛国」都劝他们的国的众生都去极乐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往生啊!但是没有说是这个地方容纳不下了、客满,没有这个事儿,多少(人)来都可以,这是「无限大」。「平正」,极乐世界是平的,没有山,没有惊流、急湍,高山大岳,都没有。它是「心净就佛土净,心平就世界平」,人心要平等,世界也就平等了 。所以极乐世界没有高山、深谷,都是平的啊。但是泉池很多,它没有惊涛骇浪,但它有好多泉池,就是池子、流泉、小溪流啊围绕着。你只要住的地方,外头就是有莲花池啊,「八功德水」呀。极乐世界的水可以从下往上流,就围着你的房子流上来转圈儿啊。不是那个喷泉,喷泉很不自然,咱们这个水只能向下,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向上。它没有地心吸引力了,它为什么不能向上?你看在太空里头它就(是)可以飘起来。
「微妙奇丽」,极妙啊,微妙的,妙得你无法说了!「丽」,美丽,这个丽是出奇了。「超踰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这个就是说,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发这个愿的时候,刚才不是说了嘛,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就是想得到一个国土、超越十方,问佛可以不可以,佛说可以的,发什么愿都可以实现的。就是把一切佛土给他看哪,他总结呀,后来就「圆满成就」了。所以他得到的果实也是如此,「微妙奇丽」等等的。「超踰」就是超过了,「踰」是越、超越,越过十方的一切世界。这是一个「实报庄严净土」,这是报身佛所居的,没有一切恐怖、恶难,表示一个「大平等」啊。底下「光寿无量」,这个很重要,这个是第六了。(念公在原始录像中讲到「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的「超」字时,停顿了一下,紧接着说:「这是油印的本子,所以这个『踰』字没了。」 可见当时物质条件之简单朴素。)

第六拜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殊胜希有,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极乐世界教主寿命是无量的,所以是「无量寿佛」,放的「光明」也是无量啊。下面还要讲「无量光、无等光、无对光、无碍光……」十二个称号,「光明」也无量啊。而且不但佛是如此,国中所有的这些菩萨弟子,所有的声闻天人,这个「声闻天人」是指着往生的人。我们说凡圣同居土,你实际还并没有断惑,你见思惑还有,是佛接引而往生的,还是「凡夫」。(虽然)你是凡夫,可是你不再退了,所以最「不可思议」就在这儿。因此从他断惑的水平,他还是「天人、人」。还有的人他只是断了见思惑,还有尘沙惑,还有无明惑,所以他的程度只相当于「声闻」,这个称为「声闻」。
如果他仅仅是发的小乘心,根本不能往生,因此我们就超过了阿罗汉。大家要知道,这个事情就不是一个小的事情。阿罗汉已经不闻他方佛名,也发不起要广度众生的心哪;他只是「般涅盘」、「自了」了,「我了」了,我清净了,我再也没有烦恼了,他就大功告成了。这个确实也很不容易,他「无我」了,没有「我」了,所以叫「人无我」。他「般涅盘」了,他真是没有烦恼了,但是尘沙惑、无明惑都没破呀。这一种无穷无尽,时间、空间都无尽的,要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永远没有休止的,都让他们得到一切彻底的利益,这样儿一个宏大的心胸,阿罗汉没有发起来嘛,所以佛批评(他们)是「焦芽败种」。所以我们现在发心要超过阿罗汉就在这儿,不是只求自己了脱、解脱。这种「声闻」就是说,他这个断惑的水平达到跟声闻平等,但是都是发了「大乘心」。如果不发「大乘心」,只是声闻,不能成就生到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是「一佛乘」,都是大乘发心,都是要成佛的。
「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这个国土的庄严种种超过十方,这个国家的名字到处闻名也超过十方。我们要数他方佛国我们数不出几个来呀,是不是啊?大家知道极乐世界的人很(多)。我们都是佛教徒,我这个总是年岁很多了,你要叫我背一背、知道还有些什么佛国,我也背不出几个来嘛,是不是啊!(念公讲到此处冁然而笑)。这个就是(阿弥陀佛)这名字它「胜十方」,大家容易记得,到处都有人在说,经上都在介绍。
「无衰无变」哪,这个世界它没有在那儿衰退、衰变,没有变化。将来咱们这个整个儿世界就要大爆炸的,决定要毁灭的。所以将来说的那个火灾、风灾,把天都要烧光。实际是个什么?实际就是一个整个儿的,或者是银河,或者是什么,一个大的核爆炸;互相触发,就全部核爆炸了。因此,所谓那个火灾就是「热波」,所谓那个风灾就是「压力波」,这一切都逃不过!所以这个一切世界,现在是有......现在天文学已经证明,有的世界已经是在新生,从这个微尘中又在那儿聚会,要形成世界;有的世界已经衰老了,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那个白矮星就是最后的能量在那儿爆发,最后它就要不行了,整个儿的(毁灭)。所以现在天文的理论,就是一个「大爆炸的理论」。怎么出现的?就是一个大爆炸的产物。那过去当然有世界才会出现一个大爆炸,大爆炸之后这些微尘又聚会,就是「成住坏空」。「成」了之后就存在是「住」;「住」了之后要「坏」;「坏」了之后变成「空」,爆炸就「空」了;「空」了之后又「成」;循环不已,都是在循环。而这种学说科学也承认了。但极乐世界「无衰无变」,因为它不是我们这种微尘所成的世界,研究上讲。咱们是「微尘所成的世界」,它那儿不是微尘所成的世界,所以它「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我(就)说到了这个世界才是真正的保险哪!「殊胜希有,阿弥陀佛」。非常殊胜,非常希有,阿弥陀佛。

第七拜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这一段。亦号无量光,底下就说,「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这是「十二光佛」,从「无量光」起。这「十二光佛」这些佛的名号,也就都是阿弥陀的名号,所以阿弥陀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佛在光中种种的妙用,表现出十二个光的佛,同时都是阿弥陀佛。
「无量寿」是「体」,是指时间,永远不止啊。所谓过去、未来、现在,这个称为「三际」。「三际一如」,三际是如一,没有变化,这是「无量寿」。「无量光」呢?就是「遍一切虚空,遍一切处」。所以一个是「竖」,一个是「横」;时间是竖的,空间是横的 。「无量光」,这个光是一切处都照到,就「遍一切处」了。所以表明这个佛是在竖着去穷三际;过去,你也永远找不着头儿啊;未来,也始终你找不着结束啊;这是「常住」啊,这是「无量寿」;这遍一切处,没有边际,「无量光」。同时这个「无量光」也可以解释为光中的无量功德。同时「无量光佛」也号作「无边光佛」。「无边光」你可以浅近的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这个「边」没有边缘,这是大,你找不着边儿,这极大呀,这个解释很容易。进一步的解释,那个「边」是什么?就是佛教的一个名词,所谓「边」指着见惑里头的「边见」。所以我们都断见思惑,而最大的、最粗的迷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众生就在这个迷惑之中、愚痴之中,这个(称为)「惑」。断了惑才能证到自个儿的真如。
「见思惑」,首先是见惑,初果就破见惑。「见惑」有十样儿东西,就是「身见」,老是爱惜这个身体,老是想养这个身体,恋这个身体。所以现在许多气功、外道,首先就是一个邪见,就叫做「身见」,这是见惑。你留恋这个身体,所以很多妇女她很难得离开她这个身体,因为她非常喜欢她这个身体,觉得很庄严,很什么,这就属于「身见」。「边见」是什么呢?这个「边」就不是边缘的边,就是一个事情可以分两边看,就是「矛盾的一方」。一切事情都有矛盾,矛跟盾,就是矛有一边,盾有一边;有是有非,是是一边,非是一边;一切都有两边。矛盾有两方,这两方在对待、在斗争。实际这「二」的世界就是如此,一切都有二啊。「无边」就是没有对待了,没有这个「边」了。「不二」,一切都不二了,一切都平等了,平等就不对立了嘛。
所以佛最后成为「平等觉」,汉译的《无量寿经》,「无量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的名号,只有佛就到了「大平等」。我们要修,要修「慈悲喜舍」,很多人也就把这些名词、甚至于传法的人也给你讲错了,把这个「舍」,作为要慈悲呀,要慈要悲,要喜欢,要施舍这么去讲,讲浅了,讲得太浅了,不是原义。有好多东西,就都是从和尚嘴里说出来的,有的是十分的荒谬,水平很低呀。这个「舍」是舍掉你那一切分别、一切边、一切对立的矛盾,而能把这些事情看得平等。所以昨天你那(个)问题:「你平等的话,就是说不管你说什么,不管你怎么对待我,(我都是平等对待的。)」所以佛教是「冤亲平等」的,跟我「有冤」和跟我「有亲」这本来两个极端,这是「边」,(学佛就是要知道)这「边见」没有的,冤和亲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在这些地方(学),当然(很不容易,)学不到,但是要努力继续去学。这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要平等啊,而且「冤亲平等」啊,把「冤」字搁在「亲」的上面,这个摆不是随便摆的,就是你真要度的时候,先度「有冤」哪,这是佛教伟大啊!
昨天说的提婆达多,那么害佛,一直到佛这一生还在害佛;而佛感恩哪,我的成就全因为提婆达多,给提婆达多授记呀。这一切,佛之伟大、之智慧、这一切,我们是心悦诚服啊,五体投地呀!这不是个盲目的崇拜,我们就是说,你是个大权威,我拜你之后,你就保佑我,就得到好处啊。这是世俗的一种很低的、很愚痴的一种看法,一种颠倒的看法,是错误的。所以要舍这个「边」。「无边光」,这个「光」它是由于「大平等的智慧」而放出来的,因此见到这个光也就可以加持你放弃这些分别,没有这些「边」了。阿难他已经没有边见了,但是他还有摩登伽女来,还有的时候她拥有咒的力量,(阿难)几乎要破戒,就是因为他不明白,他还是有个「我」呀。所以(是)「无边」,(这个「边」我们)要舍;(这)还不是最高深的事情,还是前面的事情。
「无碍光」,人们都说「自在无碍」呀,没有障碍,能够自在。所以「观自在菩萨」,他自在啊。而且大家可以分析,这个「自」就是你「自性」,你自性是不是当家做主?自性在当家做主,你自在。而你自性没有当家做主,被这个假我(控制),(你就不自在。)现在大家都是这个假我,自己本来跟佛一样的那个「真我」,你自己不承认。而把现在这个叫做黄念祖的,我就把他当作是我。这个他不是,这个是敌人、妄我;或者不要说的这么样,就说是由于「他」而使我不能认识我的「本来」,(从)这个意义说就是敌人。总之,因为他是虚妄啊,由于他在当家做主,所以真正的我们的主人就靠边站了,就不显现了。我们有佛的智慧光明而不能显现,这个程度上有不同,无明的厚薄有不同。所以,我们听了佛的经教,有的人就很感动,接受得很快,他就恢复得很快嘛,就可以恢复;有的他不但不接受,他还毁谤,还要破坏,甚至种种的,那他就是无明的障很重,这都有碍了。「无碍」,一切没有障碍呀。
「无等光」,没有能和它相提并论,没有相等的,这个光绝对的「殊胜」,没有另外一种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无有能与相等者,也称为「智慧光」。这个「光明就是智慧」呀,禅宗也是这么说嘛。在(莲公所作净土诗集)《净语》 里也引了这个话)。《净语》里头《光明颂》引了大慧禅师 的三句 ,「只以此光宣妙法」,只是拿这个光来宣扬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这个法就是禅宗说的传心,这个心法,这个法就是这个光明;「不离是光说此法」,不离这个光明来说这个法。「光明和本心」、「光明和智慧」,在大慧禅师(的话) 里头这就等同起来了。那么大慧禅师这个话在经典也有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涅盘经》,佛要涅盘了,这是最后的遗教,《涅盘经》说,「光明名为智慧」,所以那个智慧就是光明嘛。「超日月明」,比日头还要明,比月亮还要明。《超日月三昧经》就说,「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大的智慧发露到外面来,能够照了法界,这个叫做「光明」。所以「自莹谓之光」,自个儿很干净叫做「光」;能够「照物谓之明」,能够照见别的东西叫做「明」。比方珠子吧,珠子它自己很干净、很莹,这(是)珠子有光;这珠子(的)光,要是很好的珠子,(比方是)夜明珠啊,它就可以照见,都亮了,照见别的了,这个叫做明。所以光明还有两分五十六(「光明既是智慧」,而「智慧光」同时又是「弥陀圣号」)。「光明」,总之它是清净。清净,(举个例子来说),念佛修行的人也常常有时候闪现一点点光,就是看到一点点光;都是在你这个心里头绝对清净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现象。你心只要稍微一动:「唔,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光了」!「好」!还不要这些话,(光就)都没有(了);(就是)你现在刚刚有点感觉不一样,(光)马上就没有了。(这个现象只是发生在)就你心里完全离开这一些(想法)的时候。这也就是说,在自己的修持中(有时候)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这个就是「光明智慧之相」。所以也号「智慧光」,这个光,智慧就是光啊。
「常照光」,寂而常照。「常寂光」,它是寂啊,寂默;没有什么动啊、摇动啊,不定啊;可是常常在照啊,寂而常照,「常照光」。「清净光」,这个清净,《无量寿经》讲,你有一念「净信」,那个一念清净的信心,你只是在这边念一句「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啊。一念「净信」,你念这一句的时候,这功德就极大呀!所以慈舟法师五十七他作《科判》,现在净公上人听到我这儿有,跟我要,我给他拿去了,要这个《科判》。慈舟法师他最大的一个功德,「往生三辈」,他开了一个「一心三辈」。由于一心方面,(比如)你念佛不是就像一般的净土宗,成天成天,像我们似的拿着佛珠老这么(念);他说,你能够达到一心的时候,哪怕你念一句都能往生啊!所以他说「一心三辈」,跟一般的三辈,另外辟了一栏。这跟夏老师的精神都是相合的,这一点很值得赞叹!所以我的《大经解》也是根据这个精神做的批注。一心三辈不同于常情,都是由于清净,你都(是)「一念净信、一念净心」,都用这个净字儿。还有这个清净,天亲菩萨说「三经一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三种庄严」,一种是「佛庄严」,一种「菩萨庄严」,再一种「国土庄严」,一共就有几十项内容,这三种庄严可以会到一个法句里头。这很像禅宗的话,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批注了,什么叫「一法句」呢?「清净句」。所以清净两个字很重要!
我们应当是心中离开(浊乱),「清」就离开了浊嘛,「净」就离开了乱嘛。现在这个世界是「浊乱」哪,所以我们就是要在这个浊乱的环境里头,我们保持内心的清净,这是极大的修持!而这里最好的办法,你就是念佛了。所以搞得这个心里头,随着大家很浑浊、很脏,就是浑浊,就不清啊;他就忙乱,不安定啊,焦躁啊,就不净啊。清净、干净,这个就是说「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呢?「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个智慧的重要啊,真实的智慧。「无为」,我们慢慢底下要注意这个「无为」呀。所以学佛,道场里头常常一开始讲四句偈,「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十方来的一切到这儿都在聚会,来干什么?都到这儿来学「无为」呀!所以《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要学「无为」呀!「此是选佛场」,这是一个选佛的考场。什么人能考取呀?「心空及第归」,你心要空了,你就及第,你就考取,你就可以圆满回去了,得到了结果了。所以(这是)「清净」的重要!
「欢喜」,(像)夏老师(说的)似的,「愿我遇事生欢喜」,所以我们也要常常保持(欢喜),所以经的最后都是「皆大欢喜」呀。因为你真要对于这个事儿分析一下,「皆大欢喜」这个情绪,他对于这个经听了之后,他「踊跃欢喜」,他的感受是什么?而「皆大欢喜」,都个儿个儿是欢喜,而且是「大欢喜」,这是佛的伟大就在这儿。我们老是说,经的最后一句嘛,这就是稍微带过去了,不知道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果实啊!
现在众生就是「苦」啊,就是「烦恼」啊!心里头啊,好不容易有点什么,马上来一件事,叫你心里揪得放不下呀。我们就是要自己对于这一切「看破」,不被这个环境给影响五十八。它是「五浊恶世」,它必然浊嘛,众生必然是恶嘛;他就是有好多不近情理;他要都讲理,那就不叫「五浊恶世」了!必然碰见不可理喻的事、不可理喻的人。既然不可理喻,你还讲什么理呀,讲不通啊!(念公讲至此处,豁然而笑。)就放下啊,就是(要)放下。
而「欢喜」(之后紧接着说)「解脱」,这就「解脱」了嘛,不被东西捆住。它一来、一什么,你跟它一对应,伸了胳臂你就捆住了。茶不思、饭不想,很忧愁、很苦恼。本来好好儿的,忽然添了好些苦恼,所以这就是要「解脱」。「涅盘三德」,成佛之后就是证到这三德,一个是「法身德」,人人本有的;人人本有,但是大家都缠缚住了,我们都是所谓「具缚众生」。我有时给人写个字,自称为「具缚」,我是捆住的,缠缚住的,被这些烦恼把我捆住了。众生都是「具缚」,在「结缚」之中,要解开呀、要解脱呀,不要被捆住啊,「解脱德」。「解脱德」(「解」音jiě,同「姐」),严格念「解脱德」(「解」音xiè,同「谢」)。谁不想「解脱」啊?谁不想「证」?为什么你有「法身」,自个儿有自个儿不知道?缺少智慧嘛五十九。
所以智慧,「涅盘三德」最关键就是「智慧」,智慧非常重要。为什么你被捆住?因为你缺少智慧,因为你这样儿被捆住,你的「法身」就显不出来。因此你要想法儿使这个得到解脱,你要恢复你的「法身」,完全都是靠智慧。我们学佛主要是「学习智能、学习般若」。只要你在学习「般若」,你就称为菩萨,称你菩萨就不过分,但是加一个形容词,叫做「学般若菩萨」。你要发了「菩提心」,就称为你「初发心菩萨」 。跟观音菩萨还有点不同,所以这就是说,他是彻底了,我们还在初步,但是已经可以称为菩萨、称为大士。只是你是在学般若的阶段,在初发心的阶段,所以同中有别,别中有同嘛,就是这样儿。
「安隐光」,《宗镜录》里头说,「安隐快乐」 ,又安稳,又快乐。刚说到「欢喜(光)」嘛,这说到「安稳」。「安稳」就很宁静,「安稳快乐者」,这样的人,「则寂静妙常」,「寂」,是常寂光的寂;「寂静」,静,入静的「静」;微妙的「妙」;真常的「常」。所以「安稳」很重要,「安稳快乐者,则寂静妙常」。
再底下「超日月光」,刚才讲了《超日月三昧经》,佛的光超日月光哪。(它有)两个特殊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是日月的光不能照过铁围山。宇宙外头有铁围山包起来,当然不见得是个山,就好像那个中微子非常多、很密集呀,这空间中微子是多极了,不可数啊!它们形成了比较(密集),会聚在一起成一个铁围山,日光透不过,它反射了,看来是,这是一个事儿。佛光没有能所障碍的,全都可以透过。再有,日月光可以照一切东西,不能照人心哪,不能够给你启发呀。所以「超日月光」,这个「三昧」就比那日月光的光(要)明。日月光已经不得了,你看我们的光明靠它,这一切东西要生长完全要靠太阳嘛,不然就我们没有东西可吃,什么都不活了。但是它就是不能照人心,所以没有人说是晒太阳开悟的?没有。(念公讲至此处,诙谐地笑起来。)
最要紧是「不思议光」啊,这些光是「不可思议」呀!总赞哪,一切是「不可思议」,所以《华严经》这个经称为「不可思议」呀,《阿弥陀经》也称为「不可思议」呀。不是你这个言语、你的头脑所能够达到的,所能理解的。所以「超情离见」,超过大家的这种、我们所谓是「情理、这些情感」哪,超过这个范围;离开这一切「见」。因为众生所有的这些都是称为「成见」,也都是些「谬见」。实际上,这(也是些)「颠倒见」哪。要离开你所有的「见」,你这个头脑中所有的「见」。《四十二章经》是翻译得最早的经,汉朝就翻译来了,四十二段。但是里头有很重要的话:「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你要慎重啊,千万不要相信你自个儿的意思、你的思想啊!这一句就够了嘛,底下还盯了一句(盯,指紧盯着),「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以信哪。所以这个也就告诉我们,你不要太「主观」了。「主观」是非常麻烦的,至少你先客观一点,能够听听旁人的意见,不要只是相信自己呀,主观哪,又自以为是啊。再进一步说,所有这一切,脑袋里头的产物,这一些「见解」,都还是生死中的东西,六道中的东西,不是解脱的东西,不是成佛的东西。
要这样的话,必须要超过这些。「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现在众生都是众生的知见,所以我们学佛的过程,也就是改造的过程,要把我们的众生的知见去掉,而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恢复了我们本心本有的佛的知见。但是你不把你现在这些错误的、当家做主的这一些东西能把它排除开,这一步就达不到。说到我们要把我们(众生的知见)全换成佛的知见,众生谈何容易呀!所以净土法门之「微妙」,这样最伟大的一切工作,你到了极乐世界再去做,接着去做,这也就保险了,再也不退转了,一直到成佛啊,恢复自己的本来的这一切。
所以这「十二光」是「不可思议」呀,念佛就是「不可思议」呀!念佛之殊胜者,它的不可思议就是「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的时候,就把佛的功德全摄成你自己的功德。所以这一句佛念得很诚恳的时候,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劫」是多长的时间,而这个「劫」是八十亿个劫,不是普通的小偷小摸,而是生死的重罪。所以我们不要听到有很多(说法),好像很怕呀,(这些说法就是)我们都要换哪(指换知见)。不行啊!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呀,就有这样儿一个净土法门,往生之后你还是凡夫啊,你这些「情见」还是一直消不掉,虽然念一句就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好像)消了很多业,(实际)消不了多少!过去无量劫来,那个「业」虚空装不下呀!所以说罪业如果真有一个实质的东西在这儿,整个儿太空都装不下呀!因为这个时间太长了,所做的太多了!所以现在(有人)说,必须消了业才能往生,那就没有往生的日子了!
现在有一些事情缠不清!有人说,你给人写篇文章,我说我不参加这个。各随各的缘吧!他有他的缘,有喜欢听他的,那就按他那个办。我们不做他们这种说法,大家有缘的愿意听,那么我们就「带业」了;(念公做了一个高高托举行李的姿势,幽默地笑着说:)「阿弥陀佛都替你托运行李了,你方便多了,不要自个儿背。」所以这一段是「十二光」,无量寿、无量光……佛的「光明」。底下紧接着说这「光」的作用。不然说佛有这么多「光」和我什么关系?关系很深哪!

第八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要观礼呀,「无量光寿,如来世尊」。无量光寿是「别号」,如来世尊是「通号」,就把十号都摆在里头了,就说一个头一个尾做代表了。他们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前头已经有说「无边、无碍」等等的嘛,它是「无量」的嘛。既然是无量、无边等等的,所以又「遍一切处」,又没有障碍,所以没有东西能够挡得住的。「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光明遍一切处,有人就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很不奇怪嘛,是「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啊。这个光是没有离开一切人哪,但是现在你没有(缘)。所以佛就是不能度「无缘」,要是能够这么度的话,那早就没有众生了。所以佛菩萨是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缘」哪,「有缘」你才能够得遇啊。
「(一)时佛在王舍城说法」,王舍城是个大城,在印度;有九十万人,那就是很大的城,古时候。但在王舍城中,佛在王舍城住的时间很长啊,这个城里头见过佛、知道佛的名字的人搁在一块儿,见的人当然少,知道名字的人还是比较多,搁在一块儿也只是三分之二;见过的只是三分之一,而知道名字还没有见过的,三分之一;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更不要说见了,三分之一;真正见到的只是三分之一。佛在(王舍)城那儿待(了)几十年,所以这个「缘」很难。有一个叫做城东老母,她是最没有缘了。佛到东城的时候,她就去西城做买卖;佛到西城的时候,她到东城去做买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说一定要把她摆在一块儿,摆在一块儿,她拿扇子挡着脸。当时见到佛有很多(人),有的人看见佛就是种种光明,种种殊胜,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仅是(普通的样子);有的人看见就是丈六身;有人看就是八尺;有的人看就是黄面比丘,一个黄脸的和尚,没有什么奇怪的;还有人看就是一个「相」,像一个象腿、一个黑的一块东西,一块黑的炭。所以这个「缘」哪,大家的业呀。业呀、缘呀很重要,所以我们要珍视今生的佛缘哪,今生我们大家能够结了佛缘哪,要趁热打铁呀,这个缘很宝贵,我们还要和别人也结缘哪。
这有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和尚很能够说法,经研究得很深,修持很好,(但是)没有人听他的;他要是讲都不听,都走了,没人听。他说我发愿要弘法,没有人听我的怎么办?有一个人给他出主意,你把你所有的东西都把它卖了,卖了之后,你把所有的钱买点粮食,你把这个豆子什么什么都买来;买来之后,你念佛、念咒来加持这些粮食,然后把这些个粮食扔在那草里头虫子多的地方,让这些虫子什么吃、鸟(吃);你发愿希望吃了这些的,将来(他们)、来生都来弘法。他就照着做,二十年后,果然法缘大盛,多少人来拥护参加,都是二十来岁的。就是因为他发了这个心,布施了、结了缘哪。所以这个缘很重要!六十二(这则故事出处有三:《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五卷,智辩法师施食感报;《神僧传》卷第八;《释门法戒录》均有相关记载。)
大家好的因缘再生出好的因缘,那么自个儿呢,也(要)努力。当然不是勉强,要是勉强(就)做了反面工作了。就(要)随缘度脱,彼此能谈得进,有的时候我们把这些道理讲给别人听,种种都是结缘哪,结缘很重要。所以「有缘才能遇着这个光」,因为咱们现在众生都是在睡梦之中啊,「照」,你也不知道。有的时候忽然清醒一下,忽然清醒一下你就「遇斯光」了,你清醒了嘛!但是为什么不老遇呀?因为清醒一下,一会儿又(睡)着了。所以能够遇着之后怎么样呢?「垢灭善生」啊,这个「遇」,遇一次也都是起很大的作用,你的「垢障」,身上很多的脏,它就消灭了,你的善根就长出来了,所以「善」就生了。「身意柔软」,你的身和心,这个「意」指的心,很柔软;「身」呢,人要是死了,就硬了,是不是啊?所以「软的」代表活啊,「意」也是如此。佛就说咱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是「刚强难化」呀,这个脾气,这个个性,他这个见解,非常犟啊!有道理他都听不进,他改不了啊,他掰不过来呀,就是这样子。要柔软才好办哪!身意柔软哪。
「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他种种的疾病、种种的痛苦都「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心中有忧愁、有烦恼都「解脱」;遇见这个「光」的人。
「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样儿的「威神」和「光」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样儿大的神通妙用,而且这样的光明它是「最尊第一」,所以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是。十方的佛都不能及呀。《无量寿经》也说,佛的光明远大,都是在他求愿的时候(就超越诸佛)。(实际上)都是平等的嘛,(但是求愿的时候不同),等到你实践的时候,你所得的就不一样了。你在发愿的时候,就发的是一个普通的愿,那就得普通的情形。阿弥陀佛当初就发的是要超越诸佛这样的(愿),超越做什么?为了能更广的去度众生啊!佛要「名闻十方」不是拉选票啊,「名闻十方」是众生都到极乐世界来受教化嘛、来得度嘛。而且十方的佛,没有谁(说)我要拉个山头儿,我要拉个队伍,你们这儿所有的人民都应该跟我学,都在我这儿。大家都是「送」!所以现在有些法师,有一个人跟、听了另外一个法师,他说你背叛我,不肯往外送。所以跟佛比他就赶不上,还没学好。所以都要学嘛,(这是)他的过程;是个人嘛,他就有这些过程,还得慢慢的改造。这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无量寿」的作用底下还要再讲。
所以阿弥陀佛慈悲啊!你往生之后你就老活着了。我们是苦,就苦在这个「寿命有限」哪!我就常常说,要(是)再给我一个五十年,我做多少工作啊!这看来是不可能啊!不要说看来,绝对是不可能了嘛,是不是!(念公超然地笑起来。)像刚刚自个儿「弄明白」一些问题,怎么样,啊!「弄明白了」 还是很不容易「弄明白」的嘛,这样子。这个时候要继续那不是很好吗?对于「自觉」也是如此嘛,我这时候正可以嘛,正可以再度的前进哪 !不允许了!这就是「苦事」。
那到了极乐世界,它一个特点是,寿命无量啊,哪有不成功的!而且又不退,底下不退我们也要讲。这个世界老要退,好不容易进了一步,进一步你要退九步。所以有了进步之后有退步,大家有时候儿很烦恼。你不要烦恼,这是规律,你这合乎规律。要一直都前进,那就是戴角虎了;还没成就戴角虎之前,那么你进一步底下退九步,极端自然哪。就是难得的有人一步他都不进。所以进了之后有退,这也很常(有)。但是退了之后(就要)再进,不要无止境的退下去就对了。赶紧要剎住脚,就剎车啊,车子往后退赶(就)紧要剎车,加油再往前跑。所以这就说明佛的这个光明的作用。

第九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一段就是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一段是佛把法都说了,阿弥陀佛怎么「成就」了,又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如何如何「苦」,再三告诫。然后佛就问阿难说:「你想看见极乐世界吗?」「你要想看见你就礼拜呀。」阿难就听话,就礼拜,他头磕下去,还是一抬头,极乐世界就现前了。所以大家老是说,这个「极乐世界」,你们都说「极乐世界」,谁看见了?你可以告诉他多少人看见,就这「一会」就是两万人,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的人,父母所生的人,两万。和尚是一万二呀,男居士七千,一万九,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五百,整整两万人,两万人都亲见。还有很多人非人等,还有他方来的菩萨,无量无边,那我们不管了。咱们说地球上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1 0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