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回复: 0

普贤行愿品疏(第二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9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疏  (第二十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20



  请掀开四十三页最后一行,第八段「常随佛学愿」:

  经【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实际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说愿只有七条,前面从第一到七是七种大愿,后面这三条都是属于回向。所以注子交代得也很明白:

  疏【自此至十,三科皆是回向。】

  就是第八、第九、第十,这三愿都是属于回向。

  疏【前二是别义。】

  是回向当中的『别义』,就是这一条以及底下一条的「恒顺众生」,这两愿是回向的「别义」。

  疏【如其不然,何以下重颂中,颂第七愿竟,便颂回向?以其欲收前二,属回向故。故知前二,即是别义也。】

  这就本经在后面偈颂里面能够很明显的看得出来,后面偈颂是属于重颂,就是重复说十大愿。这是佛经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长行文,所谓散文,便于说理,能够把这个事情,理论、方法、境界,不受任何拘束,讲得清清楚楚、痛痛快快,让大家能够明白。可是这些事理、境界,说老实话,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要记不住的话,试问你怎么个修行法?你没有法子修。就是你要把它变成日常生活,那你条条都要记住;记不住,你就没法子做到。要记诵的话,长行文就不方便,要把它背起来很困离,文字太多、太长,也不好背。所以经文后面有偈颂,偈颂就是便利于你背诵。偈颂可以入谱,等于都是歌词一样,可以谱成曲来唱的,而且多半都是押韵的。这就很容易记诵,不要硬记,唱唱就唱会了,你就会记住。所以偈颂全都是歌词。意思都是前面所说的,所以叫重颂。

  由此可知,佛门教学比儒家还要重视音乐,应当在什么?经讲到后面偈颂的时候,大家都来唱,也就不是讲,都是来唱!一面唱,一面讲着,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非常之理想。重颂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讲经它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都得要来;讲经毕竟不同学校,所以听众有先来后到,有讲了一半他才来的,一半来的前面没听到怎么辨?后面偈颂会重复再略说一说。所以后来的人前面重要、精要的意思他也能听到,便利于后来的,顾及他们。所以讲经它这个方法确实是为听众设想得很多,因此往往长行文后面都有偈颂。如果长行文很重要的话,立刻后头就有偈颂。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的许多不同种的体裁,要晓得它的用意之所在。

  在本经偈颂里面,这偈颂相当之长,重颂前面十愿,它只颂到第七愿,第八它就是回向。所以此地没有明说回向,偈子当中很明白的把它都归纳在回向里面。所以我们晓得,它这个十愿前七是愿,后三是回向。后三,末后一条「普皆回向」,那个没有话说,那个意思太明显了。所以,「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是回向当中的别义,这个两条也是非常重要的。批注里面也说得很明白,比如四十四面第一行,末后这一句起,我把它念一念:

  疏【即是所修二利之行体。】

  完全讲修行,行门。行门之体就是这个两条: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你们把这两句多念几遍,看看能不能体会到里头的意思。我们今天道业不能成就,第一个不肯随佛学,跟佛所学的背道而驰;第二个绝对不肯恒顺众生,顺自己就好,不肯随顺别人。所以你看,这是完全相违背。你要想道业成就,不能随顺自己,要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是真修行,随顺众生里头学什么?学佛。佛不离开众生,菩萨不离开众生,离开一切众生,菩萨道不能成就。这个在此地要讨论这个问题了。

  疏【此科属自利。】

  就就常随佛学属于『自利』。

  疏【第九属利他。】

  第九恒顺众生属于『利他』。

  疏【至第十,将此二利功德,及前七科行愿之福,尽皆回向三处也。】

  第十愿是总回向,这个两愿是自利利他,二行之体,不能恒顺众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随佛学就不能自利。佛教一切的设施是为众生的,不是为他自己的。所以佛教的设施是因时、因地、因一切众生机宜而有所不同,不是一样的。原理是一样的,决定修觉正净,这个是一样的;但是在形式上来讲,就是仪式上,不一样。我们今天在全世界看,每个国家的佛教不一样,在仪式上不一样,甚至每个地区不一样,乃至于每个寺庙有每个寺庙修行的作风也不一样,的确它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怎么晓得它原则原理是相同的?譬如所依的经论,理论依据不一样,各人有各人依据的经论,经论这么多,但都是佛说的,没有话说。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样,修什么?诸位要晓得,修三皈依。你看看古今中外,只要是佛教,他们统统不一样,你问问他晚课诵里头有没有三皈依?统统都有,只有这个是一样的,三皈依是一样的,古今中外学佛的人三皈依是一样的。你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修的什么东西?修的是觉正净。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净,净而不染,决定相同。就是方法、手段尽管不相同,仪式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它修觉正净相同的,这个就是佛法。由此可知三皈依的重要,离开了三皈就是外道,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入门从三皈依开始,就是先把修行的宗旨告诉你,你一生就是修的这个东西,千经万论也是说的这个东西,这是三宝,三宝是讲自性三宝。这讲『回向三处』,「三处」就是菩提、众生、实际,就是这个三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8: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