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007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蕅益大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天亲菩萨造 明代 蕅益沙门智旭解
此於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一中略录名数,而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者,盖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补特伽罗无我,犹妄计有心外实法。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若於一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也。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此借圣言以徵起也。法名轨持,我名主宰,今既言一切法无我,须遍於一切法中通达二无我义也。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法既称为一切,则何所不摄,设欲广说,穷劫莫尽。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为略。略虽五位,已收一切世出世间假实色心主伴罄无不尽。何者?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为诸法,第五无为,收世出世无为法性,就前四中,前三是实,第四是假。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有主必有伴,伴不离主,有心必有色,色不离心。有实必有假,假不离实,有有为必有无为,无为亦岂离有为而别有自性哉。於此五位百法,求所谓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补特伽罗无我,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无我也。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此申明百法列为五位之次第,即显离心别无自性,故一切惟心而无实我实法也。心法,於一切法中最胜,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也。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也。不相应行,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故不离心心所色也。无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有为法所显示故,亦与四有为法不一不异也。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依於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依於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依於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依於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依於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之
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梵语末那,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然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绩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於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则应常无变易,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於善恶无记三性,遍於三界九地,遍於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与八识心王相应也。一、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二、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三、受者,领纳顺违非顺非违境相,以为体性,起於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之爱,以为业用。四、想者,於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五、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於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所缘境事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一、欲者,於所乐境希求冀望,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以为业用。二、胜解者,於决定非犹豫境,印可任持,而为体性,不可以他缘引诱改转,而为业用。三、念者,於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四、三摩地者,此翻为定,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而为体性,智依此生,而为业用。五、慧者,于所观境,简别决择,而为体性,断疑而为业用。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一、信者,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治不信,乐求善法而为业用,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复於三宝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又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由斯对治不信实德能之恶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二、精进者,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三、惭者,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贵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贤善,羞耻过恶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四、愧者,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愧,通亦息诸恶行,以为业用。五、无贪者,于三有及三有资具,无所染著,而为体性,别则对治贪著,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六、无瞋者,於三苦及三苦资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