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27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佛所证得的理,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真正安于佛的教诲上,这叫忍,我们真正照做。没有学佛之前,你叫我布施我很难做到,为什么?赚钱太不容易、太难,哪有那么轻易的给人?学佛之后明白这个道理,再困难我们也会帮助别人。我还有一碗饭,我会分一半给别人,我明天虽然没得吃了,今天还能过得去,我今天也能让一半给别人。没有搞清楚这个道理做不到!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甚至于学一些不正常的方法去取得一些财富,明了之后,这些念头统统断干净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没有跟人化过缘,没有问人要过钱,或者是一切财物,没有。问人要的就是一钵饭,一钵饭不一定是一家供养的,每一家吃剩了还有一点点,给他一点点,才带到第二家去托。佛托钵是规定七家,可以托七家,托一碗饭。如果一家给你给得多,你能吃得饱,就不到第二家去了;七家要是还托不到,你就不必托了,回去,回去有同学供养你。托钵托到之后不是一面走一面吃,不是的,钵有个盖子盖好,回去之后大家在一起,把饭倒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在里面取,自己吃多少取多少。所以「一钵千家饭」,这话是真的,因为佛弟子当年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去托钵,混合在一起真的是千家饭。所以托不到也没有关系,回去一样分到吃的。除这个之外,没有向人求任何一点东西,这个诸位要知道。衣服,衣服是到垃圾堆,人家衣服穿坏了,丢掉、丢弃了,把它捡起来洗洗干净,还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剪下来,不能用的就不要,这样拼拼凑凑缝起来这一件衣。小块的,像我们现在搭的衣,二十五条衣,你看一格一格,那就是各个地方捡起来、凑起来的。布料不相同,颜色不一样,缝制好之后染色,染成这种颜色。这个颜色是红色、黄色、蓝色、黑色混合在一起,叫染色衣。一生不麻烦别人。世尊也允许出家人自己盖一个小茅蓬遮蔽风雨,可以的,在山上砍几棵树,自己动手盖个小茅蓬。砍树三天前要祭树神,请树神搬家,三天之后你才砍这棵树,你要用它,不能够说是不通知,随便去砍,这个不可以。所以你想想佛菩萨的用心,佛弟子们依教奉行。
今天很多人说,我化缘是做慈善事业、做好事。中国古圣先贤跟佛菩萨没有两样,都主张「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你要化缘去做好事,你已经错了!你天天依教修行,把功德回向给十方,这就是你应该做的好事,其它的好事不是你做的。有人把钱送给你了,请你做好事,你怜悯他,他不知道什么叫好事,这个可以做的。最好怎么样?钱不要经手,我教你做什么事情,你去做。印经是个好事,大家都知道的,财施、法施,果报得财富、得聪明智慧,一举两得,好事。我们印《大藏经》,你把钱寄给那个书店,寄给印刷厂,不要给我,我把那个印刷厂的银行号码告诉你,你自己去寄。不用经手,别去找那个麻烦!建道场,再问问,你建的这个场里头真的有道吗?如果有道,大家真的得福,要没有道,那你造罪业,那些人也冤枉,也被你牵连了。为什么?他帮助你造罪业,错了!佛教当初传到中国来,道场、寺院、庵堂是国家建的,那个时候帝王信佛、帝王学佛,他们是佛门的护法,出家人没有到外面去化小缘的。
所以我一生没有建道场。图文巴这个道场,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道场,是大家群策群力发心帮助这一批年轻的出家人,这悟字辈,成就他们,给他们一个安居养道的一个处所。所以这个道场没有经忏佛事、没有法会,这个道场里面只有教学,学习经教。我们在这里向政府注册,政府很难得,同意我们用学院的名义,宗教团体用学院的名义。我们在这里,我听说住了三、四年,政府来看,看完之后他告诉我们,他说你们不是宗教,你们是学校。政府承认我们是学校,学校就得开学招生,是有这个计划,现在就是我们的师资阵容不足。希望在学院,无论是在家出家,认真学习经教,能够真正学好一、二门,你可以教了,我们去招生,正式对外招生。为什么不向外面聘老师?外面聘老师跟我们的知见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不一样,会把这个道场扰乱。换句话说,这个学院是净宗专宗学院,专修净土宗的道场,为净土宗培养弘护人才,这是诸位不能不知道的。唯有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够把弘护人才培养出来,学多了、学杂了不行,他不会有成就。又何况佛在经上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法门通,一切法门都通,学成之后,你将来弘扬任何一宗都可以,只要你再用一些时间,你认真去学习。所以忍就是承认、就是肯定,就是把心安下来。
《大乘义章》九卷有这句话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可见得忍是智慧。智慧从哪来?是从定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人要不能忍就心浮气躁,他没有智慧;人能够忍,他心是定的,定生智慧。所以慧心安住在法上,这个法是你用智慧肯定它的,你安住在法上,这名叫忍。「此上法忍,诸家之说不一,有深浅之别」。这就是第四十七愿,愿文里面所说的忍,只说「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是经上的原文,没有说明这个忍的意义。所以各家,也就是不同的宗派,对于这个一二三忍有不同的解释。念老很慈悲,都给我们举出来,「例如《仁王经》」,《仁王经》讲五种忍,第一个「伏忍」,第二个「信忍」,第三个「顺忍」,第四个「无生法忍」,第五「寂灭忍」,《仁王经》上说五种。《仁王经私记》这是批注,批注的名字,它里头对这五种忍有解释,这五种忍从初地开始,「初地、二地、三地得无漏信,名信忍」,这是第二个。在信忍之前,伏,是把烦恼伏住,也能忍,那功夫浅,到信忍才算是真的得真正信心,不再疑惑了,叫断疑生信。这是第一个,初、二、三地,无漏信就是断疑生清净信心。「四、五、六地趣向无生」,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没证得,向这个方向精进,称为「顺忍」,顺着这个方向去走,顺忍。「七、八、九地,诸念不生,名无生忍」,也叫无生法忍。「十地、妙觉,得菩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