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3|回复: 4

[其它] 净公上人大般若经纲要讲记十七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6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大般若经纲要讲记十七集


大般若经纲要  (第一集)  1997/2  台湾台北华藏讲堂  档名:09-028-0001

  《大般若经纲要》。诸位同修,今天我们在此地要给大家讲解《大般若经》。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古大德为我们分判为五个时期。第一是世尊示现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是在定中所说的,与会的大众皆是法身大士,不但我们凡夫见不到,即使小乘圣者、权教菩萨也没有分,只有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入佛的境界,才能听到这样的大法。第二时是世尊从定中出来之后,看看娑婆世界的众生,大众的根性,还不能够接受《华严》一乘圆满的大法,于是世尊就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为他们讲阿含。阿含好比是佛教的小学,从浅显的这些教理,逐步逐步来提升。阿含讲完之后,第三时讲方等。方等也讲了很多年,这是大乘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大乘的始教,一个是大乘的终教。始是开始,终就像将要到毕业了,彷佛是中等学校,我们以中学来做比喻好懂,大乘始教就好比初中,大乘的终教就好比是高中。第四时就是给我们讲《般若经》,般若好比是大学,讲的时间最长,一共享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讲《大般若经》。最后讲法华、涅盘,开权显实,那就好比是研究所,结归到一乘大法,一乘法就跟《华严》无二无别。所以《华严》开端,到最后还是归到《华严》。这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大致的情形。

  从这个地方我们明了,佛法的中心确实就是在《般若》。「般若」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把它直接翻作智慧,还要用般若这个名词?这在过去译经体例上有所谓「五不翻」,在五种状况之下用梵音音译,不用意译。「般若」是属于尊重不翻,不是它不能翻,为了尊重这椿事情,所以还是用梵音,它的意思就是智慧。不过这个智慧,讲的是真实的智慧、究竟的智慧、圆满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可惜我们迷失了自性,虽有而不能够现前,也就是不能起作用。所以跟我们一般观念当中所体会到的智慧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我们要说,它就是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像一般宗教家赞美上帝、赞美天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全能的智慧。实在讲,这种赞美正是佛家讲的般若智慧,佛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宣说这个法门。由此可知,我们人人虽然本具,迷失得实在是太深、太久了,不是几句话能令人觉悟的。所以佛是反复的说,用许许多多善巧方便,希望我们能在他的言下大彻大悟。

  而这部经译成中文的分量最多,总共有六百卷。诸位现在拿到这个本子,在全经就像这样的本子,这么厚、这么大,是二十四册。因为经太大了,不但现代人看到这么大的部头不想看,阅读的兴趣就没有了,古人也有这个情形,否则的话,怎么可能有纲要的出现?这个纲要的出现,诸位看前面序文就晓得,清朝康熙年间(这是清朝开国不久),有一位居士,他姓葛,叫葛彗。这个彗字现在很少用,彗的意思是小鼎,鼎大家都知道,小的鼎叫做彗,他叫葛彗。康熙年间,大概就是看到《般若经》太大了,一般人很难读诵受持,他发了个大心,用了二年的时间去节录,节录成这样的一个本子,他节录得很好。

  我们从《纲要》里面去看,从第一卷一直到六百卷,每一卷他都节录了那一卷里头最重要的句子,等于说把它抄出来。每一卷、每一品都记载的很清楚、很明白,如果诸位不怕麻烦的话,你看它的卷数跟品数,可以照原经对照。六百卷《大般若经》好像我们基金会也曾经印过,我们印的把字缩小了,所以没有这么大的分量。而实在说,只要抓住纲要就行了。葛居士节录的《纲要》,我们还是嫌多了,这个《纲要》如果说一句一句跟大家来解释,三年也讲不完。所以这一次我跟诸位同修在这里做研究讨论的方法,是采取它的精华,我们不讲全部的《纲要》,讲里面的片断。这个片断,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修持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学了立刻就有用。《纲要》节录得好,我们在好里面再挑选精华,这样我们才能得受用。

  就全经来说,古大德常说,「《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全经的纲要」。所以《金刚经》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古人把这一卷抽出来单独流通,流通得非常之广。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大德讲这部经、批注这部经,所以留下来的注疏、著书非常丰富,超出一切经论之上。而《金刚经》我们在去年曾经讲过一遍,也讲得很详细,我想有不少同修听过这个录音带。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这是看到这些年来,大家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念了这么多年,功夫不得力。如果你要问,功夫为什么不得力?找这个原因,就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口念阿弥陀佛,心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牵肠挂肚之事,这个佛号怎么能得力?怎么可能有成就?这才想到《般若经》重要。所以六百卷《大般若》,要把它归纳成一句话,就是《般若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智是能知,得是所得,这就是告诉我们事实真相,能知的心跟所得的法都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这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其实这个真相,在《金刚般若》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很透彻了。由此可知,世尊二十二年不厌其烦,屡次宣说,希望唤醒我们,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深太深了。

  《金刚般若》虽然说过了,看看大众好像还是没觉悟,我们才特别选这一部经,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选这部《纲要》。这个本子是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的时候得到这个本子,我看到非常欢喜,虽然是木刻版,刻的字刻得好,非常清晰。我在香港带回来两本,平常有一本是我自己看的,有一本保存得很完整,里面没有做记号,我就交给我们基金会,让基金会把它印出来流通。这样好的版本,应当要保存下来。印的时候,稍微放大了一点。原本,我手上拿的,诸位看原本,这个本子三十二开,小。你们现在这个本子放大了,字也放大了,看得就更清楚、更舒服,希望大家珍惜。

  葛居士用两年的时间去摘录,这都是替我们做了好事,我们今天得到这个本子,要用心的珍惜。至于我们应当讲哪一段?我选了一些。其实你们同学也可以选,你们本子看到哪一段,你觉得挺好,你要我讲也可以,告诉我第几页从第几行起,也行。所以大家平常可以看。好,现在前面介绍完了,我们现在就选段了。这个书下面有一个总的页数,阿拉伯字写的,就是底下,总页数。旁边这个页数,它一共是十卷,是每一卷的页数。我们看总页数,现在这十卷我们合订在一起,从前它是十本。诸位看五十三页倒数第三行:

  【卷三(学观品)】

  他把卷数、品题都节录上了,所以我们要跟原文对照非常方便。在这一段里面,文字不太长,我们把它念下去。

  【尔时世尊知诸世界若天。魔。梵。】

  这个『若』字是贯下来的,若天、若魔、若梵。

  【若诸沙门。乃至龙神。若诸菩萨住最后身。绍尊位者。若余一切于法有缘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尔时』是缘起品讲完之后的这个时候。『世尊』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他观察大众的根机,知道这个世界,世界称『诸世界』,指这世界之多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世界。世界也就是世间,这个世间里面有诸天,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二十八层天;『若魔』,这个「魔」是讲天魔;『若梵』,这个「梵」是讲的梵天、大梵天,这三个字就是将欲界、色界全部都包括了。还有『沙门』,「沙门」是修行人、修学佛法的人。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提到沙门都是佛教修学的人。如果是在印度,这个名词不一定是学佛,其它宗教徒出家修行都称之为沙门。所以沙门是修行人的通称,它的意思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叫沙门。『乃至龙神』,这是举一个代表,佛经上讲的八部鬼神,这里面有不少是发心护持佛法的。除这个之外,还有『菩萨』,「菩萨」里面范围就非常之广,像《华严经》上,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住最后身,绍尊位者』,这一句是讲的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弥勒菩萨都是属于这一类,他在菩萨是最后身,再往上去他就成佛了,所以他是菩萨的最后身。除此之外,还有一切与佛法有缘的这些『人非人等』,可见得这个法会无比的庄严。这些大众我们肉眼能见的不多,八部鬼神我们见不到,诸天我们也见不到,大菩萨我们也见不到,可是他们都参与这个法会,『皆来集会』。

  【便告舍利子言。】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候告诉『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舍利弗,诸位在《心经》里面念到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他在世尊十大弟子当中代表智慧第一,《般若经》是讲智慧,必须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跟他谈《般若》,所以以他来做代表。佛告诉他说:

  【若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句话非常重要。『菩萨摩诃萨』,将世尊大乘法的学生全部都包括尽了。我想我们同修当中,有不少人都受过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小行菩萨。就好像菩萨里面,你是幼儿园的菩萨,一年级还不够格,这是小菩萨。但是虽是小菩萨,你发的心很大,你曾经发了四弘誓愿,你发愿要普度一切众生。不过,愿是发了,没做到;做到了,你就是大菩萨,就不是小菩萨。总算你是发心了。可是佛在这里教给我们,发心之后,你要想『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一切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也是我们平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一切法。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我们对于自己了解多少?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环境认识多少?这个心不能没有。而佛在此地说的「等觉」,觉是觉悟,对于一切法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觉;等是跟一切诸佛平等。佛的觉悟是究竟圆满,我们也要达到究竟圆满,要跟一切诸佛平等的觉悟一切相。「一切相」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发这个心叫做菩提心,没有发这个心,那不叫菩提心。发这个心就叫菩萨,没有发这个心,纵然你修行得很深的禅定,见思烦恼断尽了,你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你不叫菩萨。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发菩提心,也就是说没有发心想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没有发这个心,发这样的心是菩萨。佛在这里教给我们,你发了这个心,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你应当要学『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般若经》,你要修学这个法门,你才能够圆满菩提心,才能达到平等觉悟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这句话很重要。佛这么一提起,底下舍利弗尊者就说话了。

  【舍利子白佛言。云何菩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尊者不是他不明了,而是我们不明了,他是代我们请法的,要求世尊把这桩事情给我们详细说明,否则这句话我们读了觉得很笼统,也不晓得从哪里下手。所以他就问了,『云何』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菩萨想在一切法里面,平等觉悟一切法相,要学『般若波罗蜜多』?这一问,我们想想正是我们自己要问的,非常难得,尊者代我们问出来了。下面世尊为我们解释,这个开示就重要了。

  【佛告舍利子言。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你看跟《金刚经》上讲的一样。所以,古人说《金刚经》是六百卷般若的纲要,这个话没说错。应无所住,『无住』太重要了,「无住」就是你心里面不能有一丝毫的念头,你有念就住了,你有住,你就有我相。我们起心动念,谁起心动念?我起心动念,你就有我相,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我对立的就有人相,那么《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就具足了。我相、人相是怎么来的?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相出来了。现的这个现相,在这个世间它能够停住多少时间,寿者相现前了,寿者相是讲时间。四相具足是凡夫,不是菩萨;换句话说,是迷惑颠倒,没有觉悟。这佛在金刚般若会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非菩萨是什么?凡夫一个,凡夫就要搞六道生死轮回,跟菩萨的见解不一样。

  所以佛在此地特别提醒,你要想学菩萨,先学无住,无住就是清净心。你看禅宗,过去六祖大师他老人家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无住,他的心清净,一切时、一切处所,他一念不生,这就是住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无住。所以,佛在此地讲『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小菩萨跟大菩萨,都应当要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怕不善学的人听了之后错会了意思:我什么都不住,什么都不住就是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结果怎么样?还是有住,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上。般若波罗蜜多也不能住,那才叫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你要把般若波罗蜜多又当作你的住处,就坏了。所以底下讲:

  【能住所住不可得故。】

  这才叫真住;换句话说,住跟无住是一不是二。这个话很不好懂,难在哪里?难在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我们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在我们观念当中,住、无住是两桩事情,决定不相同。你有这样的分别、执着,你就在十法界,你就在六道轮回。所以六道从哪来的?六道从执着来的。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从分别来的。如果我们把分别心、执着心舍掉,六道轮回跟十法界就没有了。没有以后是什么境界?佛经上不得已假设一个名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人就是无住。由此可知,佛这个地方对我们讲住,就是住六道轮回、住十法界。住六道轮回是什么?你心里头住执着,你住执着,你就住六道。你住分别,我不执着,但是有分别,分别就是十法界。分别、执着、妄想统统不住,那你就成佛了。

  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千言万语就是讲这么一桩事情。这桩事情我们听起来好像容易,做起来是真难。难在哪里?无始劫来的习气断不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会起心,还是会动念,白天打妄想,晚上睡觉也不老实,还是打妄想,作梦,作梦就是打妄想。可见得我们制造六道轮回、制造十法界,从来没有间断过。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制造六道轮回,制造十法界,叫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制造来给你受的,不是,自作自受。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明了之后,你就不会怨天尤人,这个事情是自己搞出来的,还得自己去解决。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只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破而已。他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个事情不是他制造的,是你自己制造的。你自己制造的,你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佛在那里看得很清楚,把事实真相说破。你要是真正觉悟,我从今天起不再造了,问题就解决。怎么个不造法?我不再执着,六道就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我不再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我不再打妄想,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法身菩萨位次没有了。《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为什么会有四十一个位次?妄想没断。妄想要断了,四十一个位次没有了,叫圆满菩提。

  这是世尊把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所以告诉你,『能住所住不可得故』。《金刚经》上说得很细,能住不可得。「能住」,《金刚经》上讲的三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看你妄想、分别、执着是那个心,佛说心不可得,能住不可得。「所住」的是境界、是诸法。佛说,诸法缘起,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所住不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能所都不可得,这个道理你明白,事实真相通达了,就叫做看破,你看破了。看破之后,再不打妄想、不分别、不执着,那叫放下。所以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事实真相看清楚了,这放下了。能看破、放下,这一句阿弥陀佛求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跟华严会上文殊、普贤没有两样。于是这才知道般若对我们的利益,般若就教我们这桩事情,世间没有一样是真的。《金刚经》后头这个比喻是教我们观,智慧的观察,观察世出世间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如梦幻泡影」,这就告诉你,没有一样是真的;「如露亦如电」,是讲梦幻泡影存在时间的长短,跟你讲真的,剎那生灭,根本不存在。所以,你感觉到这个现象的存在是怎么回事情?相续相。相续相的存在也不长,所以用露水来做比喻。露水存在的时间比闪电要长,这是讲的相续相,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不能执着,执着就吃亏了。执着你就在造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本来没有,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所以在此地跟你讲,能住所住不可得,住跟无住不二,才叫真正的无住。

  「应以无住而为方便」,这个话意思很长,住跟无住不二,那就方便了。你要是执着个无住,我什么都不住,你住着什么都不住,你还是住了。总而言之,你动个念头,你就住了,不管你这个念头是有念、是空念,你都住了。你有一法,你住有;一切都没有,你住空。这是《般若经》的难处,一定要细心去观照,不能思惟。为什么?思惟就打妄想,不可以思惟,思惟落在意识里头。所以佛法叫你参,不叫你研究。研是什么?研落在意识里头,意识会想、会思惟。智慧里头没有想、没有思惟,所以叫你观照。观照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的,里面痕迹都不落,就是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它照得清清楚楚,这叫观照。你会用观照,那你就是佛菩萨;你不会用观照,还用思惟去研究,你是凡夫。你修得再好,也不过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而已,你没有离开意识心,你在生活当中还是意识心做主宰。意识心也有觉与迷,迷了就搞六道轮回,觉悟了就是三乘菩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出十法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再看下面经文,下面经文是教给我们具体的修学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样去学般若波罗蜜。

  【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这教给我们修布施。你看,布施不是要舍吗?他开头讲『无舍』,这个意思是一定要舍,舍不能有舍的念头。你修布施,你还有布施的念头,错了,那你不是修的般若波罗蜜,是连布施的念头都没有。这底下讲:

  【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这叫三轮体空,要这样的修布施,你的布施心清净。不是修了布施:我今天布施多少财物,哪些人接受我的,我多少供养布施。你的心里面分别、执着、妄想一大堆,这有没有什么好处?有一点点好处,你修的是世间有漏的福报,与般若波罗蜜毫不相干,你是修的世间福,不是学菩萨行。菩萨行的布施是一念不生,决定没有分别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些什么,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没有这个念头?因为自他一切法当体皆空,俱不可得,所以他修布施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样修布施就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换句话说,这就叫做般若波罗蜜,这就叫真实智慧。这一段讲的是六度,这一句是布施,再看第二句:

  【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诸位要知道,这个里面所说的不是六道众生,也不是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头有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如果以天台家的讲法,藏通别圆,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没有离十法界。这一段经上讲的,不是他们的境界,这是法身大士,《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境界。所谓法身大士,就是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现前了。你的清净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正觉的心现前了,这是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护』,「护」是护持戒律,还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了。有这个念头是妄想,你的戒律怎么会清净?你还有妄想,怎么会清净?这个妄念没有了。所以,「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圆满了。

  犯戒、不犯戒的相都不可得,为什么?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了不可得故,这是持戒波罗蜜圆满了。这个境界很高很高,我们如果到不了这个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里面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没有这么高的境界,要想学这些菩萨,那就错了。为什么?你学得不像,你学错了,学到最后的结果是堕阿鼻地狱。你问为什么?因为你着相,你没离相,你还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一样都没有空,一样也没有放下;换句话说,在持戒的教学里面你就有持、有犯。这是决定不能够误会的。可是你要懂得,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才达到究竟圆满。十法界不究竟,十法界里头佛都不究竟,何况菩萨、声闻。再看第三忍辱波罗蜜:

  【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

  动的相跟不动的相不可得。所以从每一句的结论,我们就明了,这叫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入一真法界,这个境界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境界。这也是《般若经》难懂的地方,也是《般若经》容易误会的地方,所以讲不能不讲清楚。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头说得很多,修学大乘不能不修《般若》,《般若》不能不详细说明,《般若》不能够误解。误解了,那有很大的副作用,什么副作用?拨无因果,那还得了吗?所以这是修行里头最高级的修行法。

  『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取」是取舍。取与无取不二,舍与无舍不二,这是真的放下了,真正的看破了,他才能得圆满的忍辱波罗蜜。这个地方用的『安忍』,「安忍」在六度里面是正确的翻译,而古来翻经的大德把安忍翻作「忍辱」,是有特别的用意。这个意思就是中国从前的人(不是现在的中国人,古时候的中国人),对侮辱看得非常重,古人文章里面常常有「士可杀,不可辱」,就看得这么重。士是一个读书人,现在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可以的,把侮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经的法师,你们把这个事情看得这么重,好,忍辱,辱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所以把安忍翻作忍辱,这种翻法特别是为中国人翻的。这是忍波罗蜜得圆满了。

  忍,这个心动,动相。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你受了侮辱,叫你忍;要忍,很难忍。忍,心有动相;不动,你是功夫深,虽然受侮辱,你心很平静就不动。不管是动相、不动相,俱不可得,也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你仔细想想就晓得,因缘所生法,缘起性空。《般若经》上常讲,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心得清净。再看底下一句:

  【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这里头意思不要搞错了,搞错了:「精进、懈怠都不可得,那我们就懈怠一下好了」,这样你就错会了意思。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精进的,换句话说,绝对找不到一个懈怠、懒惰的。他为什么要勇猛精进?菩萨勇猛精进是因为他于究竟圆满的智慧没证得,也就是我们讲的,他还没有成佛,他要努力证得无上的佛果,所以他要精进。证得佛果之后,他随类化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当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永远没有休息。什么力量在推动他?愿力。他曾经在初学的时候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成了佛,这个愿不能不兑现,成佛之后一定要兑现。所以愿力、慈悲心在推动他,永远没有懈怠,永远没有厌倦。

  虽然如此,他的心常清净。不像我们,我们分别精进之相、懈怠之相,我们分别这些。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里头说,『身心勤怠不可得故』,是讲的这个意思。所以他勤奋,心里头决定不执着自己在精进、在勤奋,没有这个念头。所以,『以无勤而为方便』,他是真勤快、真精进,「无勤」就是不作是念,他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的精进,就跟普贤菩萨一样,永远是无有疲厌,他没有疲倦、没有厌倦。我们凡夫如果每天干一样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干久了就厌倦。佛菩萨天天干一样的事情,愈干愈有精神,什么道理?他没有动这个念头。这也正是佛在大经上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不可思议。而六道是凡夫的心想生,什么心想?执着的心想;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是从心想生,什么样的心想?妄想、分别的心想,都是从心想生。唯有真实的智慧,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他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舍掉,住般若波罗蜜多。住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住一真法界,在净土宗里头就是住实报庄严土、住常寂光净土,这个名词不相同,意义、境界都相同。再看下面一句,末后一行:

  【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

  这句是讲的禅定,六度里面的第五度。禅定也叫做思惟修,所以经上讲,『应以无思而为方便』。什么叫思,什么叫想?中国的文字很微妙,中国的文字是充满智能的符号。你看,思是你心上画了界限,这个界限就是分别的意思,你有分别了,心里头画了许多格子。想是你心上有了相,你看你想一个人,它就有人相,想一桩事就有事相,想一个房子它就有房子相,想是什么?心里头有了相。有了相比那个思更严重,相是执着,执着就有相;思还没有执着,思是分别,还没有执着,到执着就现相了。「无思」,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当然没有执着,这个禅定波罗蜜才成就。『圆满静虑波罗蜜多』,「静虑」是禅定的中文翻译。由此可知,禅里面它不是死定,静就是定,心里头一念不生。如果只有一念不生,他堕在无明里头,他什么都不知道,那不叫定;一念不生又清清楚楚,所以它底下有个「虑」字,虑是讲清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而一念不生,这才是禅定。

  所以六根的作用,不但没有失掉,而且更聪明、更伶俐。当心地上一念不生的时候,你看东西,我们现在看一个人,只看他的表面,如果你心里真的一念不生,他里面内脏你都看得很清楚,那个眼睛就跟X光一样,这是本能,神通,叫天眼通,其实是本能。我们今天能力为什么失掉,只看到外面这一层,里面就看不到?因为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把你的功能减少了。如果你真的是分别、妄想、执着都没有了,你的能力就恢复了,这是静虑。『有味无味』,禅里头有味,这个味是什么?感触,有非常美好的感触。我们凡夫每天要喝水、要吃饭,才能维持这个生命,欲界天都没办法离开饮食,愈往上面去,他饮食愈少。可是到初禅以上就不要饮食,用什么东西来滋润身体?禅悦为食,就是禅味。这个东西就是滋养身体的,比我们人间饮食、养分不知道要高明多少。我们的饮食还有很多的副作用,带来什么?带来疾病,所谓病从口入。四禅天的人,他不要人间这些五谷杂粮的饮食,禅悦为食,永远不生病,没有副作用。「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这是高级的禅定。再看后面这一句:

  【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无着』就是无住,以此为方便。『方便』就是在日用平常之中,我们现在讲在日常生活里面,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里,你运用这些原理原则、运用这些方法,称之为方便。一切都不执着,这就是『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不执着?因为『诸法性相不可得故』,不但是相不可得,性也不可得。性相有没有?性是决定有,它真有;相是妙有、是幻有、是暂有,如梦幻泡影一样。相会变,性不会变,但是要知道,决定不可得。

  到这个地方是把六波罗蜜说出来了,平常我们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日常生活的六个纲领、六条守则,怎样跟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这是说出来了。如果与般若波罗蜜多不相应,这六个原则是修福,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是修福;如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那你是福慧双修,这跟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我们要学会了,学会了就学会过日子,就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工作、学会了应酬,你过的日子是菩萨的日子,不是凡夫。没学会,你过的日子,还是凡夫的日子,你还是搞六道轮回。学会了,你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决定不再搞六道轮回,那你在造什么?你在造的是净业,你造的是一真法界,不但不是六道,也不是十法界,这样就对了。我们把下面这个文念一念,做为一个总结:

  【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一切法。如是诸法不可得故。】

  因为诸法不可得故,才是真正的圆满。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六波罗蜜多。得大果报。】

  这个『大果报』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上所讲的毘卢遮那的华藏世界,你得到了。念佛的人往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果报,你真正会得到。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行一波罗蜜多。能满五波罗蜜多。】

  这个跟《华严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一个能圆满一切。所以这六条,无论修哪一条,只要与波罗蜜相应,你修一条就圆满其余的五条,统统圆满了。

  【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此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希有功德。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是佛在末后勉励我们的一句话,由此可知,般若重要。那么般若怎样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我们每天工作里面,表现在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这应酬方面?这具体的表现就是《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般若波罗蜜落实在生活里面。所以我们两面讲的经是一部经不是两部经,这个地方讲的理,那边讲的事,让你了解般若应该怎么做法。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般若经纲要  (第二集)  1997/2  台湾台北华藏讲堂  档名:09-028-0002

  请掀开经本五十六面,看经本下面阿拉伯字的页数,五十六面,从第一行看起。第一行第二句,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2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