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650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1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身边的人都说他不好。但是威王并不是听了那么多人就信,他派人到即墨去看他治理的状况,结果是治理得非常好。反而阿地的大夫,身边很多人都说他好,派去一勘察荒于政事,甚至鱼肉乡民。后来了解到,身边这些人都是受他的好处,帮他讲好话的。不能用的,都是很多人说他好,你就觉得他贤,就用他了。所以他过失在都用了这些世俗称誉的人,而不是得到真正的贤才。在《了凡四训》当中有讲到,一般的人都觉得乡愿很好,都不得罪人那种人。其实正直的人,真为国家办事的人,哪有说不得罪人的道理?难免都会让一些人看不顺眼,为什么?他既得利益。你为公、为国家,有时候可能他感觉会让他失掉利益,他是私心作祟,就攻击这些正直的人。所以这个时代要把事做好,哪有不被人批评的道理?可是这一批评,这国君就要判断,他是分析得很正确的,还是他私心作祟?所以这里把根源点出来,过失问题出在国君假如只用这些世俗赞誉的人,可能就不能用到真正贤德之人。
文王很好学,请教问题都问得很彻底。所以我们接着看在书上讲到的,「文王曰:好用世俗之所誉者何也」,所谓喜欢用世俗赞誉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太公接着说,他假如都只有听这些世俗的赞誉,可能他会判断错误。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所有人都说他好,你也要冷静去判断;所有人说他不好,你也要去了解清楚。尤其政治腐败的时候,那些真正想改革的人,大部分的人都骂他,那他不好吗?所以不能很冷静的去分辨的话,「或以非贤为贤」,不是贤德的人,你把他认定为贤德。「或以非智为智」,他不是有才智的人,你还以为他有才智,因为这些既得利益的人都说他好话,你就判断错了。「或以非忠为忠」,他不是忠心以为他忠心;「或以非信为信」,他不是真正诚信,以为他诚信。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赞誉的就觉得他贤,很多人批评毁谤的就觉得他不肖,就是不贤德。国君假如这样来看待事情,可能会形成什么现象?「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就是搞党派的人受到提拔,反而不结党营私的被排挤掉,几千年来很多朝代都有党争,问题就出在这里。从下属来看私心没有去掉,从皇帝来看是他没有能判断邪正、忠奸的能力,再深一点,喜欢听好话赞誉,不喜欢听忠言,喜欢被巴结谄媚,才会判断错误了。「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明明看起来在用贤德之人,怎么最后国家愈来愈纷乱,讲得很清楚了。用错了人,这些既得利益者结党营私,就排挤贤德之人,甚至忠臣被陷害,死于无罪。而邪臣都以这些虚誉,都是不实的称赞美名取得了爵位,这样的人一得到位置,都谋他的名闻利养,哪会为国家办事?所以世乱愈甚。
「故其国不免于危亡」,这国家就很难不败亡。其实不止是治国如此,我们在举办一些好人好事,举办一些活动我们在肯定这些善人的时候,都必须要很实际的、低调的去了解,他们是不是真正是有实德,真正做的都是善事?不能是听别人讲而已。那些讲的人有时候跟他关系很好,就帮他做疏通工作。假如推出来的,道德模范是有名无实的,反而老百姓心里就很难认同。这个时候要公正来举道德模范、举贤才好,不然就失人心、失公平了。所以做什么事,都要做得非常扎实才好,不然好意最后感得人民的失望、不信任,就麻烦了。
「文王曰」,文王接着又请教,怎么样才能真正举到贤才?「举贤奈何」,太公接着说,「将相分职」,将军、宰相各司其职。「而各以官举人」,分层负责,每个官位依他的职责权限来推举人。「案名察实」,依照他的职分来考察,他有没有尽到他的本分,尽到他的职守。从这样依据他应该尽的本分职责,来考察他的才德能力。所谓「选才考能,令能当其名,名得其实」,就整个考查要很准确,看他有没有名符其实。「治本在得人」,《资治通鉴》里面讲,政治要办得好要得人才,「得人在慎举」,推举的时候要慎重。而怎么样推举能慎重?「慎举在核真」,能考核正确真实的状况,不会误判,能确定这个人是名符其实就对了。所以这是「则得贤人之道」,就是考察清楚,名符其实。「文王曰,善哉」,这文王好学,把这个举贤的道理,都能了解得透彻清楚。
接着我们看四十五句是在第九册,这一段话,我们看到是在一千一百一十一页中间的位置,在第七行。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
一个为人君者假如侮辱了他的臣子,侮辱了他的臣民,那有智慧的人不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因为你不尊重他。所以孔子讲「君使臣以礼」,国君对待臣子以礼相待,尊重他;「臣事君以忠」,臣子事奉国君就会尽忠诚,这是互相交感的。所以你侮辱他,士可杀,不可辱,那他不愿意出来。『辩者不为使』,有辩才,有很好口才的人,他也不愿意代表国家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他就不愿意冲锋陷阵,为国家的危难去出力。这个有勇猛的人他特别讲道义,你侮辱他、不尊重他,就很难感得他的忠心。所以智者假如不为国家出谋划策,『社稷』就是国家就很危险了,「社稷」代表国家。那决策都错误,危难很快就来了;智者不出来,就愚昧的人当权了。「辩者不为使」,有辩才的人不出使,国家的外交做不好,跟很多国家不能办好外交,甚至发生一些误会,都是国家的危险。『勇者』,勇猛威武的人『不为斗』,不为国家冲锋陷阵,『则边境侵』,边疆就受到侵略,甚至国家都有可能被占领。所以人君侮辱臣子,感来的结果,是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
而这段话,其实是一位臣子劝他的君王谈出来,这个臣子叫做虎会,他劝他君王也非常善巧。我们看到这一页的一开始讲到,「赵简子上羊肠之阪」,赵国国君赵简子,他要上山坡路很狭窄不好走,其它臣子都赶紧偏袒,就把衣袖卷起来帮忙一起推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