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回复: 1

[其它话题]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7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六集)  2011/7/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16



  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好。我们接着看,「明主者有三惧」,再有一惧是:

  【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听到天下人最好的意见,可以利益国家人民的,听了以后深怕自己糟蹋了这么好的建议,而自己没有去实行。所以这是爱民的心,这也是对于身边的因缘能够珍惜、能够感激,这人也是惜缘。我们冷静想想,人生过程当中,贵人给我们讲的话,我们还记得吗?假如记不了几句,那也是对不起这些贵人给我们的叮咛跟爱护,所以能知缘惜缘不容易。更能知恩感恩,那就更可贵!太宗皇帝在这一点上很可贵,对于别人的劝谏,他非常珍惜。而且常常好的奏折,像魏征劝了他十个重点,魏征常常拿十圆满,不是「谏太宗十思疏」而已。

  还有「十渐不克终疏」,就提醒太宗皇帝,在贞观十三年的时候就十个重点提醒太宗,有十个方面,天子你已经都不一样,不能够保持好的心态,甚至是一百八十度在堕落!这提醒他。而太宗皇帝看完这十条渐不克终,回复给魏征:我假如不照做,我哪有颜面见到你!这个话很可贵,他是天子,但是您看他这个态度是非常尊重,魏征给他的教诲、给他的提醒,以老师、以朋友的态度对待魏征。然后把这一篇文章贴在他住的房子的屏风上,随时看、随时提醒自己。坦白讲太宗皇帝有自知之明,一直看印象才会深,有时候也觉得这些教诲很好,但遇到事情提不起来。怎么能不断的提起来?还要透过长期熏修,一直读经、一直听经到入心了,随时随地都能提起来观照自己,这一句经句就真的受用、真的内化了。学问贵在变化气质,那一句教诲一入心,就跟你的灵魂分不开了。

  这里有提到贞观初年,就贞观元年,太宗对大臣萧禹说到,我从小就很喜欢射弓箭,而且自己觉得好像这弓箭的道理、奥妙,我应该是很清楚。最近我得到良弓十支,然后我把这十支良弓拿给工匠,就是专门做弓箭的工匠看,工匠说皇上,你这十支弓都不好。他吓一跳,他问说为什么?这工匠说,这个做弓的木头它的木心不正,所以它所有的条纹、条理都歪了,不是良弓,因为它的条理歪了,所以射箭不会很直。唐太宗听完感悟什么?他说我从小就拉弓,南征北讨平定天下,觉得自己很懂弓,其实还是不怎么懂。而且我觉得很懂的东西我还不怎么懂,我当皇帝才没多久,根本对治理天下的道理都很浅。所以我对治理天下懂的这些东西,还比不上对弓懂的,弓事实上已经很不懂了,那我治天下真的是还差得太远。所以他下令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流驻在中书省。每天夜里调这些官员,来了解整个京城里面政治的状况,边了解然后边去修正,边去深入这些治国的道理经教,一定要搞清楚百姓的利害,整个政治教化的效果怎么样。所以太宗皇帝很认真,每天都了解整个民情,他是真正要想把政治办好。当然很重要的,这些五品以上的官员来,他都是搬椅子恭恭敬敬赐坐给他们。「闻天下至言」,天下这些最重要的言论是什么?了解民生疾苦这个最重要,对他来讲他最需要很清楚了解,才能进一步做好政治措施,利益人民。

  我们刚刚读的这一段,旁边有一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一千一百三十页第九册。这一句还没讲完你们都收起来了,我知道你们已经放在心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看到,「明主者有三惧,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得意而恐骄」,『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有这样的态度,道德学问一定增长。我们从自身来反思,我今天处在哪个位置,决定不谋名闻利养,决定敦伦尽分,做这个位置、行业的好榜样,就「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得意而恐骄」,在我的工作职位上尽心尽力,当然也会得到很多肯定、赞叹,但是不骄傲,为什么?应该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在我们人生工作的因缘当中,一定会遇到很多贵人,我们也要珍惜他们的提醒教诲,不糟蹋。或者是经典的教诲,我们好好的落实在工作处世待人当中。「闻天下之至言,恐不能行」,我们以这个心境来领受师长的教诲,每一句「如贫得宝」,珍惜它,像久旱逢甘霖那样的欢喜珍惜,然后一听了,提醒自己要落实、要真干,恐不能行。说到这里了我们马上回光返照,师长教诲的哪一句完全做到了?我们自己想,这个别人帮不了。每一句经句都是在提升我们的心性,都要回归到这个心态下功夫。

  而接下来这个故事,完全彰显了刚刚这一句经文。我们看旁边这个故事,大家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我们《古文读本》跟大家一起交流过,我们再复习一遍。师经在鼓琴,他是乐师,在弹着古琴,魏文侯听了很欢喜顺便起舞,跟着音乐跳舞,而且诗兴大发,赋了一首诗就讲话了,「使我言而无见违」,这个意思就是他边唱着,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我讲的话没有人敢违背、我讲的话没有人敢违背,自己在那里唱着。他正唱着高兴的时候,乐师师经抱着他的琴,因为乐师是自己把眼睛弄瞎,他要全神贯注用耳朵听,他的音乐造诣会更提升,而音乐又能移风易俗,古人很可贵,瞎了自己的眼晴去利益老百姓。所以他听着魏文侯这么讲,因为他看不到,他就听魏王的声音,他抱着琴整个人就扑过去撞魏王。当然应该眼睛看不到的人撞眼睛看得到的人,这个魏王还是有闪过去,结果没有撞到魏文侯。

  可是因为突如其来魏王也没准备好,他一闪自己也整个倒在地上,自己戴的帽子都撞到地上。因为君王的帽子,前面都有一串一串的玉珠就是中旒,称为中旒,就撞坏了,那个珠子都掉在地上。魏文侯被这么突如其来一撞很生气,马上对着左右的人讲,撞国君该当何罪?马上响应「罪当烹」,就是这个人要把他活活煮死。马上行动,就把乐师架起来,带着师经才走下楼梯一步,师经说国君,我都要死了,可不可以听我一言我再死?好,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都要死了你说吧。师经他说,过去尧帝、舜帝当国君的时候,就恐人家都顺着他,没有把他不对的提出来,违逆他的意思直接给他直谏、劝谏,都恐别人不直接违逆他错误的意思,这是尧舜之所以为尧舜。而桀纣这样的暴君,他们当君王的时候,就是怕人家违背他的话,全部都得听他的才行。所以刚刚我听到那一段话,好像是这暴君夏桀、商纣在讲话,我是要撞夏桀跟商纣,我不是要撞国君你!

  以前的君王毕竟读过圣贤书,这么一听人家讲得都没错:好,把他放了,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您看马上讲马上接受,然后还有把这个撞坏的古琴放在城墙上,让国人都看到我的过失。我这个帽子坏了不要补,照样戴,我每天看着它坏掉,我就知道我的错在哪里,我就会引以为戒。您看「闻天下之至言恐不能行,得意而恐骄」,师经给他最大的提醒,就是你当君王当得不知天高地厚了,唯我独尊不行的!又劝他,他真的恐不闻其过,听了马上接受,所以这个事例也很精彩。

  我们接着看第二十七句,这是在第七册的九百五十五页中间的位置。我们一起念一遍: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

  『孟子』是对齐国的君王『齐宣王』,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为王者的心境,应该怎么样来反思。说到了,君王假如对待他的臣属、下属,就当手足兄弟一样;那感应来,他的下属会很感动,会很自然的对待他就像自己的腹心一样看重,跟自己的命一样的重视。有感有应,人生说穿了,就是这两个字感应,「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人是感,人恒爱之是应;「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人是感,人敬之是应。所以人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存在的,它都是有道理、有因果、有来龙去脉的。

  接着讲到了,国君假如对待他的臣属、臣民,只像犬马一样使唤,则下属或者是人民看待他,就像一般不认识的人一样,『国人』。不相交的走过也不打招呼的,没有真正的情义,大家注意,现在很多君臣关系很像这个样子。企业领导者把下属当赚钱的工具,你卖命,我给你钱;下属觉得我已经做了,我也领我该领的。下了班你是你、我是我,在百货公司遇到,也不跟你打招呼。这个都是偏离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应该是跟道义相应,人处世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个都已经违背性德。人之初,性本善,好多小孩第一次看到,一条鱼被切了尾巴流血,孩子都流眼泪,他为什么流泪?他感同身受这个鱼会痛。鱼,他都会这么样的疼惜,更何况是人,那是他的本能。怎么长大以后,自私到连父母都伤害?从这里我们看到,教育的伟大,让他的天性终身保持,以至于那一分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孝,延伸到对一切人。

  就像范公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那就是他天性保持,然后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天性保持,发扬光大。可是西风东进,功利主义挂帅,把我们都污染了,什么事情考虑都先考虑利。你说交朋友,跟这个人交往我有没有什么利益?都是这个出发点,不真诚,都带目的;道义,是我怎么样帮助到他、利益到他。所以在这个功利主义之下,人能不受污染很不容易,人要很清醒不能随波逐流。整个东方,尤其佛家、儒家、道家,都是以利人为一个人生的态度。而今天这个人,有因缘到我们的团体里面来,相逢即是有缘。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视的就是伦常,伦常就是一家人,在家父子、君臣、夫妇是一家人。延伸到社会,同事如兄弟,这个行业谁教你的叫师父,还是像父辈一样的恭敬他,所以走到哪都是重情义、重伦常。今天有缘同事了,有缘当我们的下属,我们是藉由这个缘,成就他的幸福、成就他的德行。

  而不是把他当工具一样用,用到身体坏掉了,帮你赚了一大堆钱,身体坏了回家去吧,都不理他了这是不对的。所以人文的关怀处处要能提得起来,念念为身边有缘的人着想,尤其为他一生幸福着想。现在很多企业家听了老祖宗的教诲,他的爱心启发了,赶紧教五伦八德给他的下属,本来离婚率很高,现在没有离婚了,那个都是大功德。您看不只是想到自己的事业而己,想到的是所有下属的人生幸福,这一念心是真正的仁慈、仁爱。这是『君之视臣如手足』,一家人,『则臣视君如腹心』,他就忠了。现在很多人都说,现在人不忠诚,跳槽很多,那是在相上看事情。你不爱护他,他怎么忠?你不教导他,他怎么懂事?所以为人领导,为人父母、老师不能抱怨,问题还得从我们身上来解决,为什么?君仁臣忠。有没有说臣忠君仁?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又不是叫子孝父慈是不?它有道理。这些家庭、团体影响大的人你首先要做对的事,要爱护、要教化底下的人。

  接着讲,『君之视臣如土芥』,国君假如对待下属,把他当尘土、草芥一样糟蹋漠视,下属对待国君就像强盗、土匪、仇人一样看。这一句基本上,一个朝代最后的亡国之君,就差不多都有这个味道。您看夏桀底下的人劝他:国君,你再这样下去会亡国。夏桀说太阳怎么会亡?结果这个话传到老百姓那里,老百姓说太阳什么时候要亡,我跟他拼了。老百姓是这么讲,「吾与汝偕亡」,我跟你一起亡,我跟你一起灭了,我都不能再接受这样的暴政!做人做到人家要跟我们拼了,实在不怎么样,而且真的是太不尽自己的本分。

  太宗在贞观十一年的时候,看到一段历史,看了很感动,就对身边的人讲,春秋战国时代狄人,这个狄人不是华夏的民族,是算接受教化比较少的蛮夷之邦。狄人杀害卫懿公,卫国的国君卫懿公,杀了他还把他的肉吃掉,只剩下肝没有吃掉。他的臣子弘演没有救得了国君,最后看到这么凄惨,对天嚎啕大哭,然后就把国君的肝放到自己身体里面,把自己的肝拿出来,把国君的肝摆进去。然后唐太宗感叹:现在要找这种人可能找不到,这么忠诚。可能讲到这里,有人又说有可能吗?大家注意,「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8: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