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回复: 5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7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一集)  2011/10/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3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0》,进入第二个单元「臣术」的部分。在我们人生当中在家庭,对于父母我们也是臣子、是儿子,臣道、子道;在单位当中,我们面对领导,我们也都扮演臣子的角色。所以人要深入经典,才懂得怎么扮演好人生的角色。

  上一节课我们谈到,臣子要「立节」,树立节操,树立良好的德行。臣子要懂得「尽忠」,尽心尽力辅佐领导者,尽心尽力成就团体的事业、团体的功业。再来强调臣子有劝谏的本分,也有举荐贤才的本分,以前古人当官,戴的帽子叫进贤帽,时时提醒自己要为国、为团体举才;假如为官、当领导都没有能举才,这是失职。所以以前为官者评判他的政绩,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看他举荐多少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自己再有能力,也是一个人的才能而已,他懂得选才、惜才、爱才,可能他一生为官可以帮国家、团体举荐几十,甚至上百的人才。我们在看这些圣贤的传记,包含范公、包含林则徐先生,他们随时都有一本记载人才的本子,抓住每个机会为国家民族举才。所以《孟子》讲到,「为天下得人谓之仁」,他的仁慈表现在哪?时时想到为国家、为百姓举荐贤人,让这些贤人可以教化、可以利益一方。

  我们「劝谏」还有一句跟大家来交流,确实劝谏得当,可能可以让领导者、团体,能免去一个错误的决策方向。有时候决策方向错了,整个团体、国家都有可能会颠覆、会灭亡。所以谏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如何来劝谏?这其中还是要能考虑到,很多的方法、修养,还有一些时机点的考虑。我们翻到第六册八百四十三页第二段的部分,在整个为政君臣关系当中,晏子常常出现,他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忠臣、一个良臣,所以他劝谏君王,也非常有睿智,把握很好的时机。我们来看八百四十三页第二行,这是整段的对话:

  【景公问晏子曰。】

  齐景公向『晏子』询问道。

  【忠君之事君。何若。】

  忠臣应该如何来辅佐国君?『何若』,就是如何来辅佐、事奉国君。接着:

  【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晏子说到,这个国君有危难的时候,忠臣不跟着去死,不跟着共赴这个劫难;国君如果出外逃亡,忠臣连送都不去送行。我们可以想象,『景公』听到这里的时候,一定相当诧异不悦:怎么讲这种话?我们在想,这些当国君的人,身边有很多臣子也都给他讲不少话。所以可能国君,有时候听这么多人讲话,听着听着注意力有时候都不够集中,有时候问一问,是不是左耳听右耳就出去了?所以「晏子」这么一回答,国君就非常诧异,接着就会很注意,到底这是什么意思?你要给我交代清楚,注意去听他底下的话了。所以这也是很机灵,用一切方法让国君能关注他接下来要说的话。他讲完:

  【公不悦曰。】

  「景公」就很不高兴说:

  【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贵之。】

  我国君把地分封给这些大臣让他们享富贵,然后封这些爵位让他们地位尊贵,这么样爱护、这么样照顾,怎么可以是:

  【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

  我对你们这么好了,你们居然我有难的时候,不跟我一起共赴患难,而且我『出亡』,连送都不送。这话到底该怎么解释,该怎么说?晏子: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

  晏子说到,忠臣所给予的谏言,国君能够见用、能采纳,那往往把这些危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它避免了。我们之前说「劝谏」,「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忠臣有智慧,灾祸还没形成他就可以防止;甚至稍微有迹象,他赶紧把它弥补过来,把它化解。当然『言而见用,终身无难』!现在很多的人往往在遇到人生很多问题,都觉得很难解决,都是因为没有防微杜渐,都是很严重了才想要来处理,想要来解决。比方身体的问题,得癌症了想解决那困难度就很高;教育孩子不从小教,等他十几岁了才来伤脑筋。所以现在国君,他专注的是我有困难、我遭难的时候,有没有人肯陪我一起逃亡?他在乎的是这个,这是情感。坦白讲一个国君假如把国家搞得受到大难,就惭愧至极,还在那里想谁陪他一起逃亡。所以您就看一个为领导者,他着眼的地方不能是情感,应该是很理智,有智慧能看得深远,能洞察机先,能防微杜渐。晏子这么一点,也是在提升景公看事的智慧,假如能够接受这些劝谏,臣何必跟你一起去死?根本就不可能会有灾难,『臣何死焉』!

  【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

  所有为国家的这些谋略都能被采用,那国家就很安定,就不可能会造成国君必须出逃的情况,那忠臣又何必去送这国君?

  【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

  如果谏言不被采纳,然后国君有危难了还跟着去死,那这是白白送死,盲目的去送死。

  【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

  进献很多谋略,君王都不采纳,然后君王出逃的时候还去送他,那这样的行为就有一点虚伪。所以:

  【忠臣也者。】

  『忠臣』在哪里体现出来?

  【能纳善于君。】

  能够向君王进谏这些善言,能够早一点引导君王,看到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迹象,然后去化解。

  【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

  忠臣是不能、不愿,与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你忠臣要有智慧,不能让君王跟自己陷到这危险里面去。所以我们看到这段晏子也是非常善巧,用一个说反话,让景公很惊讶,接着这一段话,可能景公一辈子都不会忘,所以劝谏要善巧方便。

  在同样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有一天跟师旷乐师坐在一起。乐师都是眼睛瞎掉,他们为了作更好的曲子,能够教化老百姓,为了专注作曲,有的乐师就把自己的眼睛弄瞎掉。平公就对师旷讲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应该是很墨墨吧?墨汁的墨。当时候这墨墨两个字,就是指你一定很昏暗吧?什么都看不到。师旷听到国君跟他讲这句话:你真可怜,眼睛看不到一定很昏暗。连这样一个机会点都抓住劝谏,接着师旷讲:臣听过五种墨墨,这五种情况才是非常昏暗,我这眼睛瞎了叫小昏暗,这五种情况叫大昏暗,这个才坏事。哪五种?第一,整个国家行贿的风气很多,百姓都受到侵害,受到冤屈没有地方去申诉,这是第一个昏暗。这个应该是在针对晋国的情况一一提醒,但是大家要看到,这忠臣时时都想着,「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相信师旷也不是临时起意的,这个都不知道酝酿多久了,把整个国家情况了解清楚,抓住这个机会点,把情况分析清楚。

  第二点叫忠臣不用,用臣不忠,忠的人不用,用的人都是谄媚、巴结的。没能力的人、没德行的人都处在高的位置,来欺压这些贤德之人,这是第二个昏暗、墨墨。第三,奸臣都是在欺诈,其实国家的财库已经空虚了,这些情况都被他们掩饰起来,国君都不知道。贤德之人都被驱逐,奸邪的人显贵,那整个朝廷就小人当道,就很危险,这第三点。第四,国家贫穷,人民非常困顿,还有疲累,没有照顾好百姓。所以官员跟百姓不和,上下不和,耗钱财,喜欢纵欲,动用武力,动武的时候,旁边又是谄媚的人,这是第四个昏暗。第五个昏暗,治国之道不明,法令不行,官吏行为不端正。就是整个治国之道不明,法令又朝令夕改,官吏又贪污腐败,老百姓每天担心受怕,这是第五个昏暗,第五个墨墨。所以国君,我眼睛看不到,是小昏暗,这五件事每一件都足以危害国家,国君假如没看到的话,这个叫大昏暗。所以意思就是,你这个才叫墨墨,我这个不算墨墨。您看这个时机点抓得这么好!

  晏子太多这样的故事,我们之前跟大家都讲过,我们看了是非常仰慕晏子,这么有德行,又有高度的智能、善巧。所以一讲到这些圣贤故事,我们要期许自己效法他们,为团体、为中华文化进忠言。难怪司马迁先生走过这么多地方,听闻像晏子这样贤德之人的故事,他都感叹到:假如能帮晏子牵马他都非常欢喜。可见司马迁先生那种慕贤,仰慕圣贤人那种心境,为什么他能写出《史记》,能契入这么多圣贤人的心境,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而在晏子的劝谏当中,有一次景公出外,上山看到老虎,到沼泽,这些水泽一带,看到蟒蛇。景公心情很不好,怎么今天连续看到这些东西,是不是很不吉祥?所以回去心里可能不安,看到晏子就请问:我今天遇到老虎,又遇到蟒蛇,是不是很不吉祥?晏子抓住这个机会说:国君,你看到老虎是牠家本来就住在那里,你看到蟒蛇也刚好牠们家也住在那,这不算不吉祥。最不吉祥的,对于国家来讲不吉祥的有三件,就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能不用,二不祥;用而不能任,三不祥。您看景公问一句话,他供养的是治国最关键的举贤、用人,用圣贤之人,人存政举太重要了。我们看「臣术」,第四个就是「举贤」,为国举才这个重点。所以刚刚晏子讲到的,你要知贤,知道之后你要用他,用了以后不管任何情况你要信任他。你不可以人家进谗言,你就否定他,你不能一听这些毁谤的话,你就跳起来,甚至误杀忠臣,这就不行。

  上一次我们有举,孔子跟子贡的一段对话,而这段对话也是非常深刻。到底一个人尽心尽力做事贤德,还是能不断进贤是贤德?当然孔子举了管仲跟子产的例子,这两个都是贤相。而最重要的,是鲍叔牙跟子皮能推荐这样的人,这两个人是完全没有嫉妒心,完全一心为国家,大公无私推荐贤人来做他们的上司,所以进贤才是真正的贤德。孔子也问,管仲有推荐贤德的人吗?子产有推荐贤德的人吗?而举贤还有境界不同,我们来讲一个例子,就很有味道。

  也是春秋时候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有一次向他的臣子李克询问,我们国家谁当国相比较适合?那这是大事,国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家的灵魂人物,栋梁。李克就讲到,他说我是身分低贱的人,最好不参与很高位的人这些意见谋划;我是比较疏远的人,不要参与比较亲密人的谋划;我是比较外面的人,不要参与核心的这些谋划。您看这古人进退都很有分寸,先试探一下是不是真的是要让我讲的?先谦退一下,我身分这么低别问我、别问我。文侯马上说,爱卿,你别这么见外,这么重大的事情,我重用你不就是希望你为国奉献心力吗?这么大的事你赶紧说吧。看国君是这么肯定,那当然要说了,这个说说得很有技巧,国君,你只要从几个地方去看,你就会知道国相应该选谁了。你看连谁都不讲,只告诉国君你自己去判断。

  他说到,你看他显贵之后,他推荐的人是谁?「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他非常有财富的时候,你就看他都跟谁交往,你看他钱都用在哪里。他是用在栽培人才,他是用在照顾老百姓;还是用在为自己谋势力,还是自己的享用,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不为」,他困穷的时候很有气节,不该做的事绝不做,这个威武不能屈。「贫视其所不取」,他贫穷到没饭吃,他都不起贪念,从这几个地方,国君,你自己就可以去判断。文侯也不简单,听完点点头,好,我知道了。李克离开朝廷,就走到翟璜家,翟璜是推荐李克为国君所用的。翟璜大家记不记得?我们之前这魏文侯不是问,我是怎样的国君?每个都说国君,你很仁慈,你很仁慈,仁君。遇到翟璜,翟璜说你上一次打中山国,应该这些地是封给你弟弟,而不是你儿子,你不仁慈,私心太重。魏文侯一听很生气:你给我出去。

  后来气氛有点诡异,气氛有点紧张,魏文侯接着问下一个臣子任座,我是什么样的国君?任座很认真说,你是仁慈的国君。魏文侯这个时候再听不是很舒服,有点毛毛的:你为什么说我是仁慈的国君?询问他,您看这贤臣,为什么遇到这种境界这么稳?他无欲则刚,大不了官不干了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很镇定。国君,我听说仁慈的国君,他底下的臣子特别正直,刚刚翟璜这么正直,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你很仁慈。一听把翟璜找回来,封他做上卿。所以翟璜已经不简单,很正直,又帮国家举了像李克这样的人才。翟璜知道国君是要问他国相的人才,所以李克一出朝廷很有意思,李克直接就到了翟璜家,翟璜就问,国相是谁?李克讲季成子当国相。翟璜不高兴,为什么是季成子?翟璜可能想你推荐季成子,怎么不推荐我?就有点不高兴。李克就说话,他说你怎么不高兴?你推荐我是为国家办事,又不是推荐我要搞我们的党派。而且我也没说推荐季成子,我只是说了几句话让国君自己判断。就讲到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就是这几个判断,因为告诉了这些判断,所以想国君应该是用季成子了。

  翟璜又说了,可是你看你是我推荐的,那个西河太守也是我推荐的,太子的老师也是我推荐的,哪一次战役胜利那个将军也是我推荐的,难道我不为国家吗?我推举了这么多好的人。接着李克讲,你推举的都只能当臣子,季成子推举的都可以当国君的老师。那个时候魏国最有贤德的几个人,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德行都是魏文侯的老师,都是季成子推荐的。而且季成子他十分之九的俸禄,全部都拿来结交这些圣贤人,最后推荐给国君,拿来照顾百姓、推荐贤人,所以我判断,这几句话国君铁定知道选季成子。后来翟璜听完就很惭愧:先生,您讲得太有道理了,我实在无地自容,应该好好调整调整才能向先生学习。正在翟璜在惭愧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季成子当国相。翟璜话才讲到一半在那里惭愧,又听到这个消息,站在旁边,整个脸都是惭愧的脸色。

  我们看古人很可爱,人家讲的有道理,马上很生气转成很惭愧,之后三个月不敢出门,觉得不敢见这些像李克这样有德的人,觉得自己太肤浅了。其实说实在的翟璜推荐这些人,对国家的贡献已经相当不简单。但是一分析,看人家季成子的境界比自己高,还是生惭愧,还是懂得要效法。所以古人这种闻谏言,都能够反思接受,这个不得了,他才能「德日进,过日少」。所以这个进贤它还有层次之分,进的都是智慧足以当领导者的老师的。所以我们看到举贤可以利益整个国家、团队,当然一心为公,他心量非常大,所以他招感来很大的福分,甚至于这些忠臣都庇荫后代子孙。

  我们还要进一步来看,这些忠臣他能够举贤才,主要还是第一他非常认知到,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再来,他也懂得怎么选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比方举孝廉,这就是人才的标准。比方孔子在《论语》里面说的,「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是匹夫之勇的人是人才,是非常冷静、慎重、谨慎的人,这是人才。包含贤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在《大学》当中开解得非常的好。《大学》当中讲到的,「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这一段话就点出来,一个人真的能举贤,最核心的修养都在这段话里面。「秦誓」这一段话从《尚书》来的,所以曾子在注《大学》的时候,也把《尚书》里面这一段话能够开解出来,那也代表治国当中,能有这样一个宽宏大度、求贤若渴的臣子,那这个国家百姓就有福气了。

  这个典故,是秦穆公有一次派兵攻打郑国,一些大臣、老臣劝他不要打,他没有听。郑国在河南,秦国在陕西,而晋国在山西,他们是一个三角关系。而秦国假如攻打郑国河南,慢慢的可能晋国会受到威胁,所以晋国趁着秦国要打郑国的时候先发制人,在地势很险要的地方击溃秦国的军队,那个死伤之惨重。当时候要出兵一些大臣痛哭,因为他们有孩子就在这个军队里面,他们都能看到去之后是大凶,秦穆公没有接受,果然是伤亡惨重。结果回来之后,秦穆公面对自己的错误也难得,他非常的惭愧,讲了这一段誓言,在臣子面前忏悔。然后强调今天他这么样的惨败,就是因为没有听这些贤臣的话,所以他觉得国家最大的福气,就是有贤德的大臣。接着他就讲这一段话了。

  「若有一介臣」,您看这个介字,就是耿介,忠心耿耿,又是非常清廉耿介之臣。「断断兮无他技」,断断兮就是诚实专一很诚恳,一心为国家,做事情全心全力不敢懈怠,就是非常的忠厚老实这叫断断兮。无他技,就是这样的一个臣子,没有什么特殊才能可是他很忠厚老实。「其心休休焉」,休休就是非常善良,一心为人民、为国家,没有其它念头,内心纯善,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容是重点,忠诚老实专一之外,度量非常大,处世能包容他人。而他的包容表现在哪里?「人之有技」,这个人非常有能力,他看到这样的人很高兴,「若己有之」,就像自己有这么高兴,甚至比自己有还高兴,赶紧推荐给国君。「人之彦圣」,彦就是学问很好,读书读得非常通达,圣不只学问好,德行又高。他遇到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其心好之」,他非常的仰慕,非常的佩服,更重要的赶紧推荐给国君。

  「不啻若自其口出」,不啻就是不止,不止是口头上在那里肯定赞叹而已,他的内心那种对他们的仰慕、佩服、尊重,比他讲的更深。所以接着说「实能容之」,他这种心境,不啻若自己口出的心境,是真真实实能够包容、能够重用这些人。有能力的人,有学问、德行的人都被重用了,所以「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秦穆公讲这个话很有味道,你用到这些贤德之人,你的子孙才能保有这个国家,老百姓才能被照顾好。「尚亦有利哉」,差不多一定能够造福于国家人民。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话,就知道一个国君、一个领导者,他最重要的这些臣子可能就两个、三个,这些臣子最重要的,是帮国君能够广泛的去吸纳这些有能力、有贤德之人。可是他假如私心很重,那就变搞私党了,就像宋朝范公画了一个百官图,当时候宰相叫吕夷简,范公画那个百官图,就是画出来很多的大臣都是他的人,那就是心胸狭隘,不是为国举才了。

  所以接着从反面来说到,假如这个大臣嫉妒心很重的话,那国家就要灾难了。「人之有技」,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这么有能力,「媢嫉以恶之」,媢嫉就是看到人家有能力不高兴,一定要把人家比下去他才欢喜,叫媢嫉,嫉妒他。紧接着,恶之憎恶人家,跟人家相处还常常为难人家,叫恶之,嫉妒心又带动瞋恨心了。「人之彦圣」,看到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而违之俾不通」,他就怕人家占了他的位置。违就是处处打击、处处制造挫折给这个彦圣之人,违之俾不通,不通就是让这些贤才没有办法为国君所用,就统统被他给拦下来,下情不能上达,所以「实不能容」,那度量太小。所以为君者,你用错一个人整个朝廷就垮掉,国君他要能够判断,这臣子是不是真正有德、有度量。

  您看《论语》里面讲的,「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举了伊尹,不仁的人都走了,一心为国的,统统被他吸引来了。而事实上领导者、国君,能招感来有度量的大臣也要自己有度量,不然这些大臣讲话他又不接受,不能纳谏,那贤德之人也只好走了,他又不是为了薪水而来的。所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有德此有人」,你要用德行感召才行。不然读了这一段话:用有度量的人真重要。可是我们自己又没度量,也留不住这样的人,所以大家观察以古为镜。商纣王是亡国之君,他亡国那个时候,旁边有没有贤德之人?有,「殷有三仁焉」,商纣王那时候有三个至仁之人,比干、微子、箕子。而且都是商纣王的叔叔辈,他都没有用,不能容,有这么好的大臣,也没有用,所以他亡国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我们再看,秦到汉之间,楚汉相争,项羽跟刘邦,你看一开始拥有的人群军队,刘邦跟项羽比都不能比,拥有的人群不知道是刘邦的几倍,武力,几十个刘邦也打不过项羽,可是最后是刘邦得天下。因为项羽自视甚高,傲慢,他不能听劝言,不能容人,所以人本来在他这里,统统跑到刘邦那里去。您看韩信那是奇才,用兵的奇才,可是本来在项羽那里,最后还是被刘邦所用。而且人家刘邦设坛拜将,设一个坛亲自拜韩信为元帅,对这个人才高度的礼敬,「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项羽到最后等于是众叛亲离,连一个老臣一心为他的范增,最后他也不听他的话,那就被打败了。而且很可悲的,是当他在乌江的时候,楚国这些老百姓、臣子,还想说让他回去可以东山再起,他自己觉得很丢脸不敢回去,最后自己自杀。自杀以前还讲了一句话,「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老天要亡我的,不是我不会打仗。所以我们想象,到这种地步了还不反省,还责怪老天,这样的狂妄、傲慢,难怪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走掉。所以这些历史,都是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

  所以嫉妒心强,不能欣赏人,不能容人,这内心修养不足,「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贤才都被他给排挤,都用一些讨好他、巴结他的搞一个私党,谋自己的私利,结党营私了,那国君的后代跟百姓就要遭殃了。所以「亦曰殆哉」,这个殆就是非常的危急。从这一段话,我们了解到人才的重要,而真正的人才,要有度量,没有嫉妒心。所以人要能真正利益团体,不嫉妒,讲起来很容易,事实上真的我们遇到的时候,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在嫉妒别人,自己不知道。比方跟同仁相处,开始还觉得他挺有优点的,慢慢的不能包容,他几个缺点你念念放在心上,对他一有成见,愈看愈不顺眼,不经意的批评几句,这就很细微了。不能容,我们的言语都有可能造成团体之间,人与人的不和,甚至于还造成其它人对当事人的成见,这就无形当中伤害了整个团体的力量、团体的人和。所以言语绝对没有批评、嫉妒的言语。

  我们要举贤以前首先要修身,修这一颗心才有可能。要修慈悲喜舍,这个喜就是「喜庄严故」,欢喜什么?「见修善者心无嫌嫉」。看到人家有优点,看到人家行善,看到人家有德行,没有任何的嫌弃,没有任何的嫉妒,若己有之,欢喜。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要修,「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怜悯人民、怜悯众生「常不厌舍」,教化人民不会,不耐烦,很有耐性,绝不舍弃百姓、舍弃众生,尽心尽力教化,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这个人舍就是在一切境界当中不要染着。所以「舍庄严故,于顺违境」,不管是遇到顺境还是逆境,「无爱恚心」,顺境不贪爱,逆境不瞋恚。一个臣子要练这个舍心,逆境要当作锻炼自己的好机会,逆境当中能处处都以感恩的心来面对。人家是来成就我,是来考验我,绝对不对立、不冲突。李炳南老师也说「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都是非常好的教诲。不然我们不好好的契入这些心境,可能不经意的嫉妒、批评的言语,就有可能造罪业。我们来到团体,来到弘扬文化的单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我们的一种信念。问题是有这个信念,还得要在心上下功夫,有瞋恚、有嫉妒、有傲慢,铁定有过,不可能无过。所以目标确立好了,一心为公,接着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要调伏这些习气。

  而在历史当中我们也看到,陷害忠良的人,他的结果都非常凄惨。我们看唐朝有「安史之乱」,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当时候的宰相李林甫,他也是嫉贤妒能,把这些好的人都排斥,甚至还叫皇帝要用胡人。当时候有很多非常好的大将可以镇守边疆,但是他就觉得这些人能力比他好,以后可能会占他的位置,就推荐胡人,最后连安禄山这种人、史思明这种人都用了,差点唐朝就灭了。结果李林甫就因为这样,所谓的贬正排贤、倾人取位,排挤这些人,然后让这些正人君子都被贬到边疆去了。最后他也被判刑,他纸包不了火,很多的罪业都浮出来了,就被处死。而且当死了以后,因为那些罪行愈来愈多,最后是以怎么处置?就鞭打他的尸体。可能那个已经是引起公愤,最后是开棺鞭尸,这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而他的这些子孙,统统被流放到边疆去了,祸延子孙。

  李林甫去世了,经过百年之后到了宋朝宋孝宗,宋孝宗淳熙初年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女子被雷给劈死,这个女子的身上有朱笔写的字。上面写的大意就是说,李林甫犯的罪业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为妓女,七世为牛,而且以后还要长久沉沦在水族,就是去做水里面那些鱼虾。上天有好生之德,居然在这个人身上显现出这一段话,也是劝后世的人,不要再干这种嫉贤妒能、祸延国家人民的事情。所以这些在历史当中都有记载,真的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菜根谭》开篇就讲,「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我们讲到要进贤,念念想着为国举才,宋朝可以说是贤德之人被广泛重用,其中有个大臣叫谢沁,他每次给皇上荐人才,写好了送出去,然后都对着皇帝住的宫阙恭敬的礼拜,期望这个推荐能成,国家就有福,王旦、范仲淹都是他推荐的。他这一心为公,我们说聪明正直、光明正大谓之神,所以他年老了自己沐浴更衣,洗好澡坐着没多久,没有病就坐化了。他那个灵性就往上提升,一点病痛都没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我们接着再来看下一句,是在第八册一千零四十七页第四行,这段话也是在这一页的一个典故,就在第一个故事,我们来看一下,这整个故事的过程,也就包含这一句经句。「解狐与邢伯柳为怨」,解狐跟邢伯柳他们两个结过怨。「赵简主问于解狐曰,孰可为上党守」,赵简主就是赵简子,也是个很好的国君,就请问解狐,谁可以当上党这个地方的长官?就像县长,去上党这个地方来治理百姓。「对曰」,解狐就说到,「邢伯柳可」,邢伯柳可以。「简主曰」,赵简子说到,「非子之雠乎」,邢伯柳不是你的仇人吗?「对曰」,解狐接着说,「臣闻」,臣听说: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

  解狐讲到,忠臣举荐贤才,他是不会去计较私仇,只要这个人有贤才,哪怕跟自己有仇恨,也要为公忘掉这私仇。他废黜这些无德才之人,也是『不阿亲近』,就是不徇私偏袒跟自己关系好的人,秉公处理。我们俗话讲「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而内举不避亲,是说真的亲近自己的人,很有贤德,也不避讳人家说三道四,还是用;外举,就不避跟自己有仇恨的人。我们看刚刚讲到,『废不肖也』,罢黜这些没有德的人、没有才的人,也不顾及交情。不然就是以人情做公家的事,这不妥当的,而且流弊非常大。这风气一开都是讲人情,都是私而忘公,就要天下大乱了。

  而范仲淹先生当时候他在审核官员,考核哪些人要升级,哪些人可以留任,哪些人要罢黜。当时跟富弼,富弼也是同朝的大臣,富弼对范公非常景仰,心里上应该都把范公当老师,他们一起在处理官员的这些任免问题。结果看到范公把一些官员划掉,不行的砍,富弼在一旁就说了,大人,你这一笔划下去,可能这一家人就要哭,你划下去他免职,他家可能就不好过,没收入了。接着范公讲到,一家哭,总比这整个省、或整个县的人民都哭好。假如讲人情用了一个不好的官,那哭的可能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成千上万的家庭。所以您看仁慈的人,他还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讲原则,该下决心、下狠心。所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哪些人一定要罢黜这是仁慈的人做得到的,他不会妇人之仁,确实是「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

  接着赵简子说,「简主曰,善」,讲得太好!「遂以为守」,就下令让邢伯柳当了上党的这个长官,去守护这个地方。「邢伯柳闻之」,邢伯柳知道这件事了,「乃见解狐谢」,去给解狐道谢,是他举荐他的。「解狐曰,举子公也」,推荐你是为公家,为秉公处理,「怨子私也」,我跟你曾结过冤仇这是私仇,私下的事。好,已经推荐你,「往矣」,以后「怨子如异日」,怨恨你还是跟以前一样,公归公,私归私,很有味道。古人很理智,私跟公绝对不混淆在一起的,当然最好还是原谅他,也是同事,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过恨一个人还能这么公私分明,其实也是相当有功夫了。

  我们刚刚也讲到,王旦很有度量一个贤臣,在位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整个北宋的兴盛,跟王旦很有关系。确确实实做到《大学》的经文讲,「若有一介臣,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他当宰相时间比较长,寇准常常对他的施政有意见,给皇帝谏言,批评王旦。就批评次数多了,有一天皇帝就跟王旦讲,寇准都说你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诸位朋友,假如你是王旦怎么回答?你看他是一个宰相,他的回答影响的层面大!他的内心假如从此记恨寇准,那朝廷纷争不就出来了吗?可是他一包容,那他的度量会感化整个朝廷的读书人,所以愈高位者的修养影响的层面愈大。王旦回答,皇上,我当宰相这么久,一定有很多疏漏,所以寇准批评他是为国,他是为公。不止没有不高兴,还肯定寇准的忠心。假如寇准还夹杂一点嫉妒来讲这些话,王旦这个态度一传回去,铁定让寇准惭愧。

  所以在历代这样修养的臣子,真的是代代都有,比方我们说唐朝狄仁杰,这也是贤相。当时候皇帝跟他讲,哪些人一直批评你,你要不要知道他们是谁?狄仁杰说不用,不用跟我讲,我心里不要落他们的成见。同样是唐朝张嘉贞也是宰相,人家批评他,告他造反,告人家造反最后确定没有的时候,这个告的人可以同罪,就是可以以造反罪处理那个诬告的人。结果皇帝问张嘉贞这个情况,你看张相说,皇上,不要怪罪他,度量很大。不要怪罪他,可能一判他的罪以后没有人敢劝谏就不好了,原谅别人还为大局着想。张嘉贞后来他的后代就连续三代都是宰相,这样的家族也是稀有,所以你看这个家道传承得多好。

  王旦这么一说,皇上也说这个宰相度量真大。后来有一次寇准去跟王旦讲,希望他推荐他做宰相。我们想,寇准其实也是很直率的,他也是很有能力,希望能多帮国家做些事。王旦很严肃的跟他讲,宰相的位置哪是就这样要要来的?就泼他冷水。寇准听了以后也是心里不好受,被人家一口回绝了。后来王旦临终生病了,病重要走了,皇帝请示什么人做宰相适合?王旦推荐寇准。后来寇准上任,皇帝有一天就跟他讲,你知不知道谁让你做宰相的?寇准说,不是皇帝,你让我当宰相的吗?他说不是,是王旦推荐你做宰相的。当下那种对寇准内心的震动,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想而知,而这不止震动了寇准,这个故事一传开来,文武百官没有不效法王旦的德行的。所以这都是历代让我们非常仰慕的榜样。「举贤」做为「臣术」第四个重要的纲,也是期勉我们每个人往后发掘人才、爱护人才、栽培人才、成就人才,都是我们每个为人臣应该尽的本分。好,「臣术」的经句在这里告一段落。

  而我们为人臣要尽本分,其实不外乎有德、有才,德才兼备,这才是做事的能力,这德是品德、德行。只有才没有德,那这是小人,「才胜德谓之小人」,很容易结党营私,祸延国家。所以我们也要很冷静,我们读过「才德论」,要冷静下来,我们是德胜才,还是才胜德?良好的个性胜过卓越的才华。因为很多很有能力的人由于傲慢,最后很可能会造成整个国家团体的败亡。我们看宋朝王安石先生,他没才华吗?他没能力吗?他很高,可是他度量不足。你说他的变法好不好?思虑也很周密,种种提议都是针对国家的流弊、弊端,不简单。可是面对一些给予意见的、给予批评的这些言论,他没有很好的去包容。所以就造成一些老臣他没有重用,然后就用了一些新的人,这新的人又没有老臣的德行,最后这些人就作乱了。后来不行了,找司马光回来了,司马光回来,也没有去批判王安石他们这些人。国家已经够乱了还批判什么?一般说旧的人一起来了,赶紧再处罚这些人,有德行的人不这么做的。朝廷上位者都这么争、斗来斗去的,底下的老百姓哪有好日子可以过?

  所以我们得冷静看,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才华,掩盖了我们德行上的不足,自己没发现。狂妄、傲慢、嫉妒,这都会是把团体搞乱一个很严重的习气。我曾经也遇过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他已经跟人家冲突得很严重,我赶紧拿相应的句子给他看,希望看了之后他冷静下来反思,才不会让这个冲突,继续恶化到没有办法收拾。他看了我给他的句子,马上很愤怒的说,对,对方就是这样。我是要提醒他这些就是他严重的问题,他完全看别人,劝不进。你看再高的才华,只要他有傲慢的习性,他有再高的才华最后还是会让团体整个混乱。良好的个性胜过卓越的才华,什么是德行、品德最好的标准?什么是才能?展现他做事能力的标准在哪?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跟大家,从我们整个经典当中找出来再来交流、探讨。这一节课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2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