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672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9-26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境界就现前。愿不愿意契入这个境界,不在别人,这全操在自己手上。实在讲,除自己之外,别人帮不上忙,这个道理总要懂。
后面还有一首偈,总结,「无方大用」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学完了。我们看末后一首偈。
【是名无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难思议。十方一切诸如来。於无量劫说不尽。】
那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的略说,要详细说,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说,说无量劫都说不完,自性的功德。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初句」,第一句『是名无量功德者』,「以德命人」。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是寂,德就是用,寂用无涯。我们现在没功夫,就是心定不下来。这你就晓得,真正佛法修行讲功夫是什么?是禅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德就是智慧,功就是禅定;功是寂,德是照。这是自己,不是别人,「功德者」是你自己。『三昧自在难思议』,这第二句讲「依人显德」。你得三昧,你得正受,三昧就是正受,也是前面讲的正定,你是不是已经得到?得到三昧的人,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也就是身心都是清净平等,这是得三昧的人。我们学《华严》,得三昧叫华严三昧;我们修净土念佛,得三昧叫念佛三昧。华严跟念佛是方法不一样,三昧是一样。好像在学校念书,你拿到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一样,但是博士里面有文学博士,有理工学博士,有很多差别,那个不一样。但是博士是相同的,三昧是一样的。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哪个法门都可以让你得三昧、得正受,就是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帮助你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离苦,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就是离苦。离苦就是乐,乐是自在,这里讲的自在。你才真的知道什么是乐,得大自在是乐,智慧无量,神通无量,相好无量,这得大自在,这是乐,乐在此地。
所以「难思议」,用我们这一段的教义来说,这个难就是寂用。有动,有寂,这还是可以思议。你心定下来,像一般修定的人,阿罗汉就是这样的。你们在这《地藏经》上读到的,光目女遇到阿罗汉,向他请教,她母亲造作的罪业,现在不晓得生在哪里?阿罗汉入定,入定就是寂,出定,寂就没有。入定之后,再出定,告诉她看到了;不入定就看不到,就是他这动跟寂是二,他没有到不二。那不二,不二就更深的定,菩萨。菩萨你问他,他立刻就看到,他不需要去入定,功夫纯了。那就是阿罗汉只放下执著,分别没有放下,所以他必须要入定,要摄心,就是前面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入定就是制心一处,他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才能够看到地狱。他心不能控制在一处,他心是散乱的,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所以法身菩萨,那不一样,实在讲,比阿罗汉高的,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们已经不需要出定入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里还讲有出有入。
所以动寂不二之寂,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寂,法身菩萨的境界。寂跟用,有寂有用,寂用不二,这是菩萨;有寂没有用是阿罗汉,他必须出定才能起作用,不出定他不起作用。菩萨不出定也起作用,出不出他都起作用。凡夫有用无寂,眼耳鼻舌身有用,眼能见,耳能听,有用,但是心是散乱的,心意不能集中,这是凡夫。
我们再讲一个很粗显的例子,用儒家来讲,这个境界还不到阿罗汉,但是什么?我们凡夫学得很受用,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现前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可以做到。这个境界修成了,在佛法里面讲,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与寂用有少分的相应。《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特别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儒家讲的。寂相当於什么?相当於诚意,这是少分的寂。
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曾先生肯定读过佛经,他讲跟佛经意思是一样的,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那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是诚。所以儒家讲功夫,讲「主敬存诚」,敬是尊敬,一切恭敬,毋不敬。外面是敬,里面是诚,所以不诚,那个外面的敬是假的、是虚伪的,不是真的。必须里面有诚意,表现在外面,那是真的恭敬,能感人。所以八目的核心是「诚意」,诚意是性德。
可是现在我们的诚意没有了,怎么恢复法?儒家讲的方法,跟佛讲的方法也是不谋而合,他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格物是放下烦恼,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们没有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所以这是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修养跟佛法很接近。由这里你就晓得,格物是第一个先决的条件,要从这下手。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除,用佛法来讲,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这东西是烦恼,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欲,你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智慧没有离开分别,就变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没有烦恼障,这个所知还是起很好的作用,就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六道里面这种聪明智慧他具足了,他才明了诚意重要,所以努力在这上加强他的修养。修养里头最重要的,修布施、修忍辱,六度里头,布施、持戒、忍辱,他修这个,这才能把心定下来,意诚。意诚之后心就正,也就是说,他的思惟正而不邪,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欲望,他所想的是大公无私,他为众生想,他为国家想、为民族想、为人类想,这不一样,他知见正。邪知邪见是什么?邪知邪见无非是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们家的利益,这都是私心。我这个地区的利益,我们国家的利益,都是私心。
每个人都想到我们国家的利益,国家跟国家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别人也想到我们的利益,这国家跟国家能和睦相处,能互助合作,道理在此地。人跟人都是这样的,你常常想到别人的利益,别人就想到你的利益,你跟人处得非常好,一点冲突都没有。冲突就是我的利益,怕别人占了我的便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念头,人跟人怎么会不冲突?没有不冲突的道理。这是正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