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363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9-17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三果圣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行,在那个地方讲道。所以天上是指这些凡圣同居土。凡间,我们地球上就是凡圣同居土。『见闻者少』,像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所见到的迦诺迦尊者,他有缘能见到,别人见不到,那是在四川一个山上。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大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大圣竹林寺,别人没见到。所以说「见闻者少」,不是很多人都见到。
『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这是讲有这么一个机会见到,见到的时候能够亲近他、能够跟他学的人几乎没听到过。四祖法照禅师见到文殊的时候,在文殊菩萨会上听了一次经,听完之后他向文殊菩萨请教,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器很钝,业障很重,问他修什么样的法门为妥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一问怎么个念法?他就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离开之后再回头去看,那个寺庙没有了,一片荒山。所以要想亲近、常跟菩萨学,不容易!这是说明即使有幸见到、闻到,要想亲近、要想跟他学,不容易。
解【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前面所讲佛前佛后,这一段所讲的佛住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菩萨、罗汉、辟支佛很多,虽然多,数目之多,也不能普遍全世界。像本经所讲,这个讲经的处所,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在这个地方讲了不少经,住了不少年,而舍卫城里面见过佛的,听过佛说法的人,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算是很多了。另外有三分之一,晓得祇树给孤独园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在那里教化众生,可是没去过,没见过面,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有这么一个事情,他没机会接触到。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不晓得,那个时候没报纸,没有广播,佛在舍卫国住那么多年,舍卫国的人居然有三分之一是不知道,何况更远的地方,更远的城市、村庄。
所以大师在此地说,那些菩萨、声闻、缘觉『如珍如瑞』,像珍宝,像祥瑞一样,不普遍。即使是有,不普遍,『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那个众星,晚上看星星是遍满的,微尘是遍满的。这些菩萨们,这些声闻、缘觉不能像微尘,不能像众星。这些话是反显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是讲这些菩萨、声闻、缘觉,就是一生补处菩萨,都像众星、像微尘遍满。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这是讲当年佛在世,菩萨办菩萨的事业,罗汉办罗汉的事业,凡夫在这个世间,各人有各人的行业,彼此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都是念佛,大家都一样。天天都讨论佛法,大家也是一样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行业只有一种。不像我们这个世间行业有许多种,你念书有许多科系,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科系,只有一个行业,那是修念佛法门。这句佛号一定念到成佛,这句佛号一定念到见性,这句佛号一定念到般若智慧现前,成就万德万能。这是在任何佛国土、任何法门里头,都找不到的。他方世界那些诸菩萨们,每一个人学的东西不一样,所作所办不同。
弥勒菩萨专门修唯识的,有的菩萨专学般若的,八万四千法门,各人有各人的行门。你们看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各人修各人的,它不一样!你跟他志不同道不合,就没法子同住。我们要不想学唯识,你跟弥勒菩萨就格格不入,自然就不同住。可是弥勒菩萨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念佛。为什么?《华严》末后所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要是不念佛,他那个唯识不能够究竟圆满。他要想他那个法门究竟圆满,还是要念佛。五十三参不是把这个道理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了?无论哪一个法门,要想究竟圆满,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弥勒菩萨他也想究竟圆满,所以他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常常去,不去不能圆满,这是我们必定要记住。
解【今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特别是第一句,『今』是讲我们现在,『以无漏不思议业』,这个太殊胜了。凡夫不生净土,要想成就无漏不思议业,那到阿罗汉以上才能做得到。阿罗汉是漏尽通,证得无漏,阿罗汉以下的都没有分。可是发愿求生净土的人,一往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是无漏不思议业。他的见思烦恼没断,怎么能称无漏?这个称无漏是因为他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称之为无漏不思议业。烦恼虽然没断,只要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烦恼绝对不起现行,不起作用,虽有也等于没有。我们真正发愿,死心塌地,决心求生净土,你念头一下,决心一下,也等于往生。为什么?这一生决定往生,不会再有犹豫不决了,决定往生。换句话说,你现在所修行的,就是无漏不思议业。这是诸位要记住,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这个念、这个行持,就叫做无漏不思议业。所以这个小注里面讲,「多善根福德因缘」。
『感生俱会一处』,这是感应,与阿弥陀佛感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这些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小注里面讲,「得生彼国」。到那里去之后,跟这些补处菩萨『为师友』。刚才说过,大家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是同参道友。他的道学比我们都高,随时可以指点我们,这又好像是我们的老师,是以学长的身分帮助我们,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他们是这样的关系。
底下这一句是比喻,『如埙如箎』,这个比喻就好像非常要好的兄弟一样。「埙箎」是乐器的名称,是古代的乐器,现在已经没有了。《诗经》里面有所谓「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就是兄弟两个人,在一块吹乐器唱歌,形容他弟兄的和睦,不相舍离的意思。大师以这个比喻来形容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跟一般的人民。譬如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这些补处菩萨就像非常好的兄弟一样,形影不离。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因缘。确实他方世界无论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都找不到的。如果我们连这个意思也不能够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