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回复: 7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李越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6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李越老师主讲  (第一一四集)  2013/5/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14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共学班的家人们,网络前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在座的朋友,今天我仍然是奉蔡老师之命,把我们《群书360》礼乐的部分,和大家在这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继续来分享。因为有谈到礼乐,有一个乐字,可能我们今天来到课堂,就有看到这台上摆的一把古琴,都有看到。大家就问我说,是不是我待会要弹古琴?实在很惭愧,还没有这个功夫。但是总而言之,你们今天会听到非常美妙的古琴音乐就对了。

  我们继续接着上一堂课程礼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学习。上节课我们最后谈到,「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上节课结束的时候稍微有点仓促,这一段我们没有作详细的解说。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礼的教化,它好像看上去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它可以止恶防非,让我们能够断恶修善,每日都能够远离罪恶,人心向善,让我们在这样一个不知不觉当中得到道德的熏陶,和起到这样的教化作用。就好像我们口中含了一个糖果,不知不觉就化了。这是礼所能够起到的一个作用。所以我们的先王非常重视礼的教化。上节课因为又过了至少半个月以上,大家可能在想,上节课到底讲什么,接到这里?大家能想起来吗?能想起来。有些朋友在点头,有些朋友就笑了,上节课到底在讲什么?我们翻开笔记,我们再翻开我们的《360》,大约我们都知道,我们到底学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所以接下来,二百二十六条,《易经》就讲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易经》就告诉我们,君子要慎于开始,假如我们没有谨慎行事,哪怕是差若毫厘,可是就会相差甚远。这个慎于始,在我们上堂课,我们有没有观看一场传统的汉服婚礼,慢慢回想起来了,有。当时我们看完都深受感动,现在开始恢复那堂课的记忆。您看男女的相处要不要慎于开始?从婚礼慎于开始。我们讲古代的婚礼有六道礼仪的程序,从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要经历这么多的程序,这是不是慎于始的态度?慎于始的开始,让彼此对婚姻这件事,提起的是一分责任、一分使命,提起的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不忘其初心,不忘婚姻真正内在的含义,就是要「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起着这样承先启后的作用。这样郑重其事的举行婚姻仪式,不仅仅是婚姻仪式的当天慎于始,是两个人相处的整个过程都慎于始。包括当事人双方的生辰八字,都要请来放在祖先的牌位前,要放个几天,就是郑重其事的还要向祖先禀告。您看是多么郑重其事的一个态度。所以两个人成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关乎着整个的家族,关乎着整个家族家道、家业、家风的承传,更关乎着整个民族的兴衰。我们往大的去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您看古人的这些礼,都是一个慎于始的态度。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在今后婚姻的日子里,彼此都会珍重对方、珍惜这样的一分姻缘,会和睦的相处,感受这样一分责任,就不一样。

  到了成家之后,怀孕要不要慎于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胎教的民族,这个胎教在古代的时候早就开始了。所以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出生以后才开始,而是在怀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慎于始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历代的圣君明王,我们看到的这些圣贤君子,都是因为有圣母,才有圣人。我们看到周文王是圣人,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您看是不是慎于始的开始?所以文王出世之后,他的气象就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当时太王看到了这个孙子,未来是可以继承王位的,可以堪当国家的大任、重任,所以就有一个心愿,觉得这个王位应该传给这样的子孙。就是因为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慎于始,给予他好的教育。

  所以我们就了解这段历史,泰伯、仲雍就借着到山上采药的机会,被发纹身就到了少数民族的地区。因为他们看到了父亲的这分心思,有意把王位传给这个季历,这样进而就可以传给文王,这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所以周朝之所以能够兴旺八百年,是历史上绵延最长久的一个朝代,就是因为有圣母太姜、太任、太姒,这样的圣母称之为太太,在胎教的时候就给予这些教育。所以这个慎于始的态度,其实在我们每天一睁开眼睛,就要有慎于始的态度,时时刻刻都能够不逾越礼的标准、礼的要求,戒慎恐惧的去生活。好像我们在经典当中就看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所以真正的君子,他的德行是在人们看不到他的地方,更加注重自己的品行,不愿意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所以就有慎独,谨慎的独处。所以这个慎于始,是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要有这样的一分态度,让自己不轻慢、不随便、不放纵,这样才能够保有我们美好的做人的德行,才能够真正护持我们的正念、正行,不让我们走向邪恶。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态度。

  所以礼是什么?礼是我们的护身符。在历史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叫魏公子牟的人,他要去山东。有一个叫穰侯的人,就问魏公子牟说:先生您就要去山东,您有没有一些教诲给我提醒?魏公子牟说:假如你不提醒的话,我差一点就忘了。他说:官位不与权势相约,权势自然会到来;而权势不与富裕相约,富裕自然会到来;而富裕不与尊贵相约,尊贵自然会到来;尊贵不与傲慢相约,傲慢自然会到来;傲慢不与罪恶相约,罪恶自然会到来;罪恶不与死亡相约,死亡自然会到来。当时这个穰侯听了这段话之后,连连点头,说得好,说得好,先生我一定会记着您的教诲,照着去做。在座的朋友,我们听完这段话,我们开悟了没有?我们悟到了什么?您看,一个人有权位的时候,往往会怎么样?许多有权位的人,是不是忘乎所以?就开始利用职权,假公济私。不知不觉,因为他有了这个官位,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就有了权力,就会用自己的权力谋取一己之利。不知不觉,您看他有利在手,小人就会巴结谄媚,他就得到人们对他的敬重。其实这样的敬重是真的是假的?是有利可图。不知不觉,别人有求于他,他就开始傲慢,傲慢就一定无礼,无礼自然就会做出逾越礼数的行为,就会超越做人的最低的底线。当一个人不能守礼法、礼数的时候,自然就会侵犯到国家的法律,超越了做人最低的底线,自然就会犯罪,犯罪很严重的时候,自然就会处以死刑。

  我曾经在海南的各大监狱劳教,我们因为在推行《弟子规》圣贤教育的这种工作,我们常常和这些叫职务服刑人员,坐在一起交谈、交流好多次。他们这些人年纪都很长了,至少都在六十岁以上,那么大的年纪在监狱里服刑是很辛苦的,头发花白。可是他们曾经所谓的在世间都是让人们仰慕的大官,他们在位的时候可以说都是门庭若市,围着他们转的人可不少。可是为什么数年之后成了阶下囚?住在高墙电网之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没有一个慎始的态度。

  我曾经在听他们分享的时候,一位服刑人员(他是个官员),他就讲到,他说:我过去在内陆,我们是单位派到海南,海南岛建省成为一个特区,内陆的很多企业、单位都会到这里来开发海南做生意。他说:我来的时候真的还是一颗红星,所谓的就是真正还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希望把上级交给他的工作能够做好,因为外派千里迢迢。他说:我因为从小就是一个三好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思想品行能够过得硬的,领导非常信任和重用他。可是来到了海南,海南当时最热的是地皮,那个地皮他们因为来得早,就有买下很多的地皮,别人就来跟他买,他们再要卖出去,最值钱的就是地皮。当他没有打算卖给别人的时候,他说别人私下里就要给他回扣(红包)。他说:第一次他拒绝了,他觉得不可以这样。但是之后不知不觉,不知不觉在这种大染缸当中就被怎么样?自己守不住这种金钱享受、欲望的诱惑,就不知不觉陷在其中。开始了第一笔的交易之后,没有被人发现,接二连三,第二笔、第三笔还是没有被人发现。当没有被人发现之后胆子会愈来愈大,最后就会东窗事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说:想不到居然还是被抓了起来。他就非常的悔恨,我过去是一个真正人们评价还算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为什么今天会落到这样的地步?皆是什么?原因在哪里?皆是我们失掉了圣贤的教育。

  所以我们在上节课讲到,所有古代的礼仪活动都是起到对人心不断的提醒和教化,时不时我们参加一场婚礼,就得到了提醒,让我们不忘初心;参加一场乡饮酒礼,让我们处处都能够敬重长辈;参加一场祭祀之礼,让我们慎终追远,不忘祖先的恩德。您看,时不时参加这样一场大型的礼仪活动,都是在起到对我们人心的提醒,让我们时时能够潜移默化受到这种道德的熏陶,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失掉了圣贤教育,必然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我们说,官员堕落是在官位到手之时,病情加重是在病情好转之时,灾祸降临是在麻痹大意之日,孝心减弱是在娶妻生子之后。有没有道理?

  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他早晨起来,天蒙蒙亮,开着车出去要做生意。他就觉得马路上根本没什么人,所以开起车来像玩一样的。因为麻痹大意,所以一个手开着车,一个手去拿面包吃,拿了面包还去开饮料。他觉得没事,畅通无阻,所以那些动作就变得很随意、很轻慢,结果在低头拿这些食物的过程当中,方向盘就歪了。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浮躁。既然这么早可不可以停下车来吃?或者可不可以在家吃好?或者可不可以车到了目的地再来吃?人们心浮气躁,所以就去低头拿那个食物,方向盘一歪,车就撞在了一棵很粗壮的大树上。我们知道车的速度又那么快,一下撞到了树上,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当下他就整个的腿脚不能行走,至今还是需要人照顾。谁来照顾?他年老的父母照顾他。父母现在也都一一不在了,人生活得是非常的痛苦。您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因为没有谨慎的一个态度。您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让身边的家人,父母、亲人,因为他而要付出多少的艰辛。这个是我了解到的。

  我们刚才讲,病情加重都是病情好转之时。我也亲自看到有一个病例,一个癌症的病人,真的经过一个中医的治疗,病情好转了。一好转之后,他就觉得没事了,就开始拼命的做一些工作,种菜、种地、干家务,就这些体力活都干起来。因为他在化疗的时候,其实身体也是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还是很虚弱,虽然中药调整有好,可是他就轻忽了自己的病情。我们往往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没事了,您放心。我记得好像我小的时候也是生了一场病,完了之后,我就觉得好了、没事了。所以同学来看我,我又跟他们出去玩,结果一下又受风又感冒。那病情再复发的时候,就会更加的严重。所以都是我们没有一个敬慎的态度。所以这样的一个态度对我们的一生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刚才提到的那四件事,我们要时时的牢记。当我们孝心减弱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娶妻生子,我们更多的可能去关心了自己的妻儿,而忘记了自己的父母。所以,我想这些故事、这些典故,都会给我们人生带来非常大的启发。

  礼是什么?我们形容如卫生防御,叫治未病;而法律如手术割治,是治已病。所谓的卫生防御,我们说最高的治病是什么?是养生,养生最高的境界是养心。这是一种譬喻。所以礼就是防患于未然。所以这底下就讲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我们在上节课也提到,礼是我们做人最低的底线,一旦冲破了这个底线,我们人的行为可能肆无忌惮,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时时要用礼守住我们的这颗心。这是一个譬喻。在佛家来讲叫戒律,在儒家就叫礼,在今天就叫科学的办事精神和方法,这样我们比较更容易的来理解什么是礼。佛家,出家人早晚都要读诵戒律。早晨读一遍,晚上读一遍,原因在哪?原因就是读诵戒律,早晨是提醒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天所有的行为都不能犯规。戒律就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讲得清清楚楚。

  儒家就有礼,而儒家的这个礼,可以说在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我们上节课讲到从汉朝建立就制定了礼乐的制度。在史书当中有「礼乐志」,人们的吃饭穿衣、行住坐卧,所有的生活行为都有礼的标准和规定。包括不同阶层的人,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颜色,皇帝穿什么,这些大臣穿什么、大夫穿什么、诸侯穿什么,都有规定。庶民百姓穿什么,它都有规定。那个规定很细腻、很细微,人们都会遵礼而行,不逾越做人的标准。所以社会就会呈现非常祥和的景象。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不同?我们看到穿的这个衣服就能辨别他的身分、地位,便于人们去行礼,什么样的身分角色,我们就去行什么礼。所以人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生活安定自在,因为它有标准。现在我们把它比作科学的办事精神和方法,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个规矩在《孟子》当中「离娄篇」就讲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是黄帝时期的一个人,他的眼睛非常明亮,百步见秋毫之末,百步之远他能够看到鸟兽身上的毫毛。我们能不能看到?我们的眼睛就没有那么好。公输子是鲁班,他的手很巧。可是有明亮的眼睛,有很巧的手,假如不用规和矩来衡量物品,还是不能成就方圆的器物,更何况我们普通的人,所以万物皆有规矩。您看,桌椅板凳有没有规矩?我们生活中用的所有的物品,皆有规矩而成。师旷是一个乐师,他非常的聪明,天性就是对音乐很有那种天赋和敏感度。可是他有这么好的音乐的才华,仍然还要用六律来正五音,Do、Re、Mi、So、Ra。六律是古时候调音的调音器,他还要用这个来调音的准确度。所以我们做人何以能没有规矩?

  所以礼真正的意义,就是礼制定了我们人类言行的规则,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言语行为一定要有规则、有标准,这个就是礼所规定。假如没有规定,墨子就讲,「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我们人类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依自己的标准,自己的意思去行事,也就是遵循自己的需要。这个需要是什么?可能更多的是我们自私自利的需要、好恶的需要、欲望的需要,而做为我们人生的价值观、为人的准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行为准则,请问,人与人之间是不是会冲突、会对立?您看,今天一个家庭两口之家,容不容易和睦相处?我们不要说三口之家,更不要说我们古时候的大家庭。古时候的大家庭几百号、上千口人,为什么能够和睦相处?因为就是有礼,有家规、有家风,有家范、家道。

  「夫礼,德之范也」,道德的规范,「教人尊上训下,履行人伦规矩也」。礼就是道德的规范,教导我们要能够循着伦常去行事,守规矩。所以我们不要说两个人了,天天吵吵闹闹,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我们讲的共识。为什么现在无论企业、团体、单位,都说要建立共识、加强思想教育?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没有达成共识,我们看到一家三口人,只是一个生活的合作所,好像有人跟我这么讲过。您看三个人在一起生活,甚至两个人在一起生活都是同床异梦。您看三口之家能够坐在一起安心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有的吃饭要看电视,一个吃饭要上网。因为没有共同的语言,家里要商量一件事情,很难彼此把话说到一起。我们一些朋友在底下就笑了,因为我讲到这里,一些朋友可能深有感触,真的是如此。所以您看先生回来之后,晚上洗漱,早上穿干净就走了,早出晚归,跟家人都说不了几句话。为什么?一说出来,大家的见地都不一样,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想法、处理的方法也不一样,不一样就吵起来,干脆就不理不睬,随他去。所以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太太也觉得很无聊,干脆就牵着宠物去遛狗。孩子跟父母也没有话可讲,所谓的代沟、叛逆等等的名词都来了,是不是?完了就钻到自己的房间上网。您看这样的生活快乐幸福吗?皆是因为失掉了做人的标准!

  所以做人的标准在哪里?中华文化它涵盖了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我们做人基本的标准、规范就在这三本的经典。《弟子规》是儒家的,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感应篇》是道家的;《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这些就是我们做人的规矩、规范,做人的准绳、标准。假如我们失掉了这三部经典,我们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倡导三根的教育?就在于此。曾经,我们尊敬的净公上人老教授,面对几位也算是国学的大师,跟他们交流就讲到,把《四库全书》和《弟子规》摆到天平上孰轻孰重?一样重。《弟子规》是根,四书五经乃至《四库全书》是枝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够叶茂,这是必然的道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也」。所以说一个人他能够对四书五经很通达,但是《弟子规》没有落实,算不算是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老人家说,还比不上那个四书五经并不通达,但他把《弟子规》完全做到的人。所以圣贤的教育它不是智识、不是技能,它是什么?它是智慧,它是真正让我们要去效法圣贤人的存心和行谊,是要把它做到,要力行。这三部经典就是礼,就是我们做人的规则。所以现在提倡的就是学圣贤教育,必须先把三个根扎好。

  这些规则是不是圣贤人自己杜撰的?不是的。我们看到这些经典朗朗上口,是不是圣贤人他们自己凭心来撰写出来的?不是的。他们是效法天地之德,所以这些经典是圣言量,是圣贤人的言行还有身教的写照,是言教、身教的体现。它不是人们杜撰出来的,是我们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累积所呈现出来的。这个规则来自哪里?我们讲来自天地的这些规律。所以在《礼记.乐记》当中就讲到,「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皆别」。礼是来自天地的秩序。天有什么?日月星辰,我们看到日月星辰也是运行不悖。大地上又有山海平原高下相宜,春夏秋冬的四季也是生生不息的在运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运行。这个是不是天地自然的秩序?您看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年十二个月,有四季;一个月有三十天、三十一天,不等;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有十二个时辰。您看这个是不是自然的秩序?这个秩序我们能不能人为的去改变它?不能。这就是天道的一个规律。而人就是效法天道的规律制礼作乐,制定了我们人类彼此相处的秩序和行为。因为有秩序,万物都可以区隔开来,「故群物皆别」,它不同而有序。所以我们人在一起相处,人类的秩序是什么,我们知道不知道?就是五伦的关系。处在不同的角色,就要尽不同角色的一个本分。虽不同,但是它有序,各尽其分就会和睦的相处。所以朱熹夫子就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天理所呈现出来的天道规律,转化为我们人世的规则、仪则。这样我们就知道,礼是效法天地而来,「本于天,殽于地」。

  我们明白礼是来自于天地。我们接下来,就进一步的来学习《360》当中礼乐的部分,这里就告诉我们: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富』是指我们拥有财富;『贵』是拥有地位。拥有财富、拥有地位而又去守礼、知礼、行礼,这个人就不会骄慢,也不会放荡。这个『淫』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沉溺于自己的嗜好,一个就是淫乱。『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贫贱而又知道好礼的话,这个人就不会谄媚巴结,会不卑不亢,做人很有节气。这是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但是富贵而不知好礼,就会放纵、放肆。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富有财富、拥有地位的人,可是他们好不好礼?我们看到不好礼。所以就会看到富而不乐,贵而不乐,人活着非常的痛苦,因为不知礼。所以人们就说,他穷得只剩钱了。而因为不知礼、不守礼,财富挥霍得很快,福报很快就会用完。所以叫富不过三代、富不过二代、富不过一代。现在就有很多的课程要教这些所谓的富二代、富三代,让他们如何守住财富。可是如果没有圣贤的教育,的确都会让这些败家子,一夜挥霍完毕。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

  在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鲁哀公有一次就问孔老夫子说:听说有人得了健忘症,搬家的时候居然把自己的妻子忘带走了,真的有这么回事吗?孔老夫子说:这还不算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就是把自己都忘记的人。鲁哀公一听,很好奇说:真的吗?还有这样的事吗?讲来让我听听看。结果孔老夫子说:夏桀,您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可是他不行仁德,胡作非为,荒淫无度,最后被商汤流放。下场好不好?不好。尤其是他宠信的叫左师触龙,这个人也是巴结谄媚,不行正道,最后被五马分尸,也就是死无葬地,死了都没有地方可葬。他说这些人就是真正把自己忘记的人。您看,富是富有天下,贵是贵为天子,最富最贵的人,因为把自己忘了,所谓的把自己忘了,就是不修仁德,就是不自爱。我们今天没有修养德行,完善自己的道德,其实就是不自爱;我们不能依教奉行,按着经教的教诲去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不自爱。不自爱的表现,就是没有从守礼开始,就是不守礼法、不守规矩。所以这个礼、规矩是我们的护身符,千万不要认为它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这样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在历史上又了解到唐太宗,那也是皇帝、君王,他身边有一个臣子,他非常的信任和重用,叫王珪。王珪生性性情就宽厚、宽和,待人就很有礼法、礼数,又尽守他的职责,所以皇帝重用他。皇帝就把他的女儿南平公主,嫁给王珪的儿子叫王敬直;敬爱的敬,直率的直,这个名字也很好。嫁过去之后,王珪这个臣子就劝谏唐太宗说:公主已经嫁到了我的家里,皇上,您是不是要提醒您的女儿要来行拜见舅姑之礼?我们上一次看那个婚礼都知道,女子出嫁之后要行拜见舅姑之礼。古代是在隔天一早要去拜见舅姑,还要拿礼物给自己的公婆,这些礼数是不能够减掉的。南平公主因为是皇帝的女儿,是千金大小姐,身分多么的尊贵。可是下嫁到一个臣子的家里去做媳妇,这个礼数要不要省掉?能不能因为她是皇帝的女儿就要把这个礼数省掉?这个时候王珪就马上提醒、劝谏皇帝说:这样一来的话,就会给我们这个国家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民看到皇帝的女儿,下嫁到一个普通的臣子家,仍然不失掉这些礼的规矩。人民一定会怎么样?更加的崇敬君王,感受到君王对自己儿女的教育,也是如此的严格,如此的待人,有一颗平等的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没有那种骄慢的态度。这么一提醒之后,皇帝果真去提醒南平公主,南平公主就来见王珪(这位公公),行了洗手敬食礼。我们想想看,这样的一段佳话,自然会在整个社会国家当中传开来,人们对这个国家、国君更加的有信心。您看,这些很小细微的动作,都会影响到民心,这也是教育。

  所以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在上位的人知道好礼,底下的人自然没有敢造次的。我们常常讲到,「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上位有不好的嗜好,在下位的人自然会见机行事、巴结谄媚,他们的行为可能就会比在上位的人所做出的行为更加的过分。在上位的人守礼知礼,下位的人自然会效法他们的行谊。所以这里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我们知道这是《论语》当中的一段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伦常日用之间,在五伦关系相处的过程中,无时无地不立于礼。所以我们无时无地不能不去守住这些礼节、礼貌、礼数,懂得这些应对进退的分寸和尺度,不失我们做人的风范。没有礼就不要去做事,「非礼勿行也」。

  接下来这里又讲到:

  【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

  一个真正的君子,他有礼的话,自然而然他与人们相处的关系就非常的和谐美满,而内心又无怨恨。『有礼』,就是在五伦关系相处的过程当中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基本上有些人这五者的身分都具备。我们为人君,我们在一个单位可能在做领导;我们可能又为人父,我们又做父亲,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庭;我们又可能做一个臣子,我们虽然做领导,还有比我们高的领导;我们的父母健在,我们就为人子;我们成家,我们又为人妻、为人夫,这个角色都有;我们家里又有兄弟姐妹,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为人兄、为人弟;我们与人相处,为人朋友。在这五种不同的关系当中,我们都能够守住我们应尽的本分,不断的要去转换这种角色,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和睦相处。

  曾经我们听蔡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大老板很有钱,因为他做董事长,回到家里来他做儿子,他不懂得转变角色,对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发号施令,那个口气就是官气很浓、很重。学了圣贤教育,有一天说:妈,我来给您洗脚,就去打洗脚水要给母亲洗。母亲吓坏了:你千万不要给我洗,我怎么敢让一个董事长给我洗脚。这个儿子在母亲的眼中是什么?是董事长,不是儿子,所以非常的惧怕他。我们看到一些女官员,这些女官员我们看到很有大男人的豪气,在单位领导一方,讲起话来,一声令号,大家都听她的。结果回到家里,领导先生也是如此,不能够转换成女性的那分柔和、温柔,没有尽妻子的本分,您看那个先生都会很弱,都会很自卑,身体也弱。我就有看到,这个就是天地颠倒。

  所以,我们就是要在五伦关系当中来行道、行礼。「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礼行于君臣矣」。上位的人就要体恤他的员工、他的臣子,自然去体恤关怀;下位的人尽忠职守,您看,这两者的关系就和睦。「定省温凊,出告反面,礼行于父子矣」。我们做儿女的,这些有没有天天做?冬温而夏凊,晨昏而定省,「出必告,反必面」,都在《弟子规》里,我们做儿女的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有没有做到?这就是我们父子之礼。「外内位正,和而有别,礼行于夫妇矣」。男主外,女主内,这个位子要摆正,和睦而又有别,那就有道义,这就是礼行于夫妇。再来,就是「长幼有序,伯友仲恭,礼行于兄弟矣」。您看,做兄长的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时时刻刻以一颗恭敬的心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是兄弟之礼。「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礼行于朋友矣」。也就是朋友在一起相处,要彼此的提醒、帮助,不要在一起闲聊说这些对对方没有帮助的话。您看,现在人们坐在一起、聚在一起就是调侃,完了以后就是戏论,或者就是讲这些市井气的话,黄色的、不好的这些笑话。连朋友相处,都是污染,这就没有尽朋友的道义。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在这五伦当中处处能够谨守自己的本分,人际关系就是一片祥和,内心又无怨。

  所以,「礼以诚敬为体」,诚敬是它的本体;「以威仪为用」,威仪我们叫落地工程,就是实用。我们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细行的威仪就有三千,这是个表法的数字。好像《弟子规》有这么多条,三百六十句,实际上可能我们生活中的细行,远远超过《弟子规》的内容。把《弟子规》展开细行的话,可能就是三千的威仪,它是用,有体、有相、有用。「以中正为则」,中正就是不偏不邪,恰到好处。就是什么?以道义为准绳,行礼要以道义、中正为准绳。「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它的原则。「以谦让为主」,我们学礼之人就是处处谦让。您看,从小教孩子要忍让,不断的提升教谦让,更高的境界是礼让。我们古代的士人(读书人),真正的君子,他是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以食让幼」,有好的食物让给幼者;「以安让长」,能够让一个人安稳的,都让给长辈;「以位让贤」,把这个位子让给贤人,不去争;「以功让众」,有了功劳,就让给众人;「以名让上」,好的名气,都让给自己的领导,让给君王。这就是一个古代读书人的风范,就是让到底,没有这些名闻利养的追逐,这是真正的君子。

  我们在《360》当中,最后礼的部分,就是二百三十三条: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也就是祭祀不可以太繁琐、频繁,假如繁琐、频繁的话,人就会厌烦,生厌烦的心,生了厌烦的心再去行礼就会不恭敬。祭祀又不可以太疏缓,就是太少,少的话人就会懈怠,懈怠之后就会忘记祖先的恩德。所以这个祭祀之礼要恰到好处。我们在读《孝经》的时候,就有「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在春天要去祭祀,为什么?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人们思念自己的亲人,就希望自己的亲人,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还能够再复苏,再回到自己的身边,这些都是孝子的心愿。所以在春天的时候去祭祀,我们看在清明的时候去祭祀,都是表达我们这种思念亲人的一分情感,这个情感藉由祭祀而去充分的体现。秋天的时候,一个真正的孝子到了秋天,我们说冬温夏凊,秋天他就要给父母去换厚的被子,房间的取暖他都要去准备,他这些行为,季节变化他一定要去做。可是当亲人离开了他,到了秋天到来,他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亲人已经不见了、不在世了,他要表达这种感情,也是藉由祭祀的礼仪,来舒缓自己内心这分思念的情感。所以每个礼,它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内涵。

  中国的古代并没有历史教育的名称,却有着历史教育的实质和功效,那是透过什么?透过祭祀来进行历史的教育。《论语.学而篇》就讲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是丧礼,追远是祭礼。假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重视丧礼、祭礼,民风就会淳朴,人心会厚道。丧礼是为了表达、为了追悼刚刚往生的亡者,是为了追悼亡者而设立的礼制,就是丧礼。祭礼是我们缅怀、追思祖先的恩德而制。这些礼的目的、意义、形式不同,但是都是基于一分真挚而深刻的孝思,当我们对已经远去的祖先、亲人能够保有这样忠贞不渝的感情,想来对眼前的父母、亲人哪有不孝敬的?哪有不去珍重这分感情的?您看,这就是慎终追远的历史教育意义。

  宗庙进行祭祀的过程当中,这个礼仪非常的庄重、隆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祭祀礼仪过程中,在那样的仪式之下,人们都会痛哭流涕,都会感念祖先的恩德,对内心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化,洗刷我们的心灵污垢。因为这个片子太长,要四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就没有机会放给大家。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古代的诗、礼、乐是一体,那自然而然就会唱诵《诗经》里的赞美诗。《诗经》里的赞美诗,都是歌颂我们祖先筚路蓝缕、艰辛创业那种付出的美德。那这些赞美诗唱给谁听的?唱给孩子们听的,唱给后代子孙听的,他们在听这些赞美诗的过程当中,就对祖先的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在了解的当下生起一种对祖先崇敬感恩之心,这个心生起来了。这个心生起来就等于是把过去和现在连在了一起,像一串珠子,珠子散在那里,把这个线穿起来,这个珠子就完整了,就不会是散乱的。把这种真挚的感情,延伸到几代人以前。您看,当把这种情感延伸到几代人以前的时候,人们会更加珍重和笃厚现代亲族当中、家庭当中人与人感情的维系。他知道过去,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这个也是慎终追远活泼的生命历史教育。您看就起到了历史的教育意义。

  而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后代、晚辈才会感受到原来我就是历史的延续,我就是祖先的延续。所以,我们既然承接了祖先千年来积累下来的财富,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都承接在我们的手中、交到我们的手中,尤其是文化的遗产,我们怎么能不维护它、珍惜它?进而传递它、发扬它!更不能让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手中葬送掉。所以在这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分责任感当中,他就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到这分价值意义之后,自然会建立起自我人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个就是薪火相传的教育,就是我们马来西亚最著名的一首传灯之歌,这就是薪火相传的教育。

  所以人有了这样的使命感、责任感,他还会失控吗?他还会迷茫吗?他还会自杀吗?曾经我就听到大学生说,他上了大学就失控了,就找不到感觉了、找不到北了。因为小学的目标是中学,中学的目标是大学,到了大学没有目标了,不知道是我上大学、还是大学上我?有了这样的教育,请问还有代沟吗?还有叛逆之说吗?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祖先和我们是一体的。而人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的准则,行为标准,皆以祖先做为榜样去效法,在今后的人生中,他还会迷失吗?我们说八风真的会吹不动,他有坚实的做人根基。这个叫什么?叫连根的教育,不忘其初的教育。这个根连上了,我们的生命就有了养分,父母是我们的根,祖先是父母的根,祖先就像大地,父母就像树根,我们就像枝叶花果。树根不断的从大地当中汲取养分,我们不断的从树根汲取养分,我们的生命是不是非常的丰润美满?这叫连根的教育。如果这种礼仪失掉了,就等于断了根。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人才迷茫,没有人生的方向。

  当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的这些教育,真是充满了智慧,让我们真的是非常赞叹,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你们听这段有没有觉得很了不起?你们觉得了不起要有点掌声,我们才能够继续。真的让我们更加仰慕和敬重我们的祖先!所以今天我们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是因为我们失掉了祖先的教诲、失掉了这些礼,这些教育没有了,所以就断了。这个「儒」,是一个单人旁,一个需要的需。没有礼,就没有儒家的文化,我们要了解。所以礼多么重要!在儒家文化当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子,所以我们不可以轻忽。我们今天需要礼,就如同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而我们的精神世界,无时无刻不能离开礼,「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再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礼的本质。我本来在这堂课,特别希望我们就能听到古琴,结果我这个时间还是没掌控好,我们放到下堂课来赏乐,欣赏美妙的古琴音乐。本来这段礼的本质,我想过去我们都讲过多次,现在还有点时间,我们大约可以复习一下。礼的本质就是「曲礼」一开端讲到的「毋不敬」,对人要尊重,对物要爱惜,对事要礼敬。我们在上堂课讲,一个人失掉了恭敬心,就是孔老夫子、圣贤人来教我们也没有用。所以敬是德之所聚,「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内在有德,外在就会体现出对一切人的敬。

  所以在「曲礼」一开端又讲到,「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俨若思是一个敬者之貌也,若思就是若有所思,一个人的容貌时刻都体现出一种威严。我就看到我们尊敬的净公上人老教授,你看到他非常的亲切亲和,但又非常的有威仪。包括我们跟随蔡老师多年,他时刻面部的表情,都呈现出的是一种庄重,没有随便、嬉笑、乱开玩笑,那种表情没有的,都是时时有一种戒慎的态度。这是我感受到的。安定辞,叫敬者之言,也是一个真正礼敬、恭敬的人,无所不敬的人,他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语,自己的言语不会去造次、不会随便,所说的话都是能够带给别人利益的言语、柔和的言语。绝不会说出的话,是能够污染人心的,甚至挑拨是非的,不善的言语不会讲。一个人有俨若思、安定辞这种言行举止的话,自然而然安民哉,他起到的效果就是跟随他的人心都会安下来。这是在《礼记.曲礼》当中的一段经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在《孝经》当中就讲到,礼的本质就是敬字。礼的行仪,我们说威仪三千,而永恒不变的就是一个敬字。礼在整个历史的长河当中,有增有减,但它的本质是超越时空,永远不变。这个不变所体现的敬,就是自卑尊人,就是自己卑下而礼敬他人,缩小自己放大他人。这是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诲,和我们今天许多的价值观念,我们看到是不一样的。今天恰巧一些观念是要自尊卑人、妄自尊大、看不起人、瞧不起人,那是不一样的。可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哪一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和睦相处?一定是自卑而尊人的态度,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和睦。尊敬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尊敬别人就是自爱。因为我们懂得尊敬别人,自然别人会回馈于我们礼敬,这是必然的道理。

  我们在监狱里头,我们有看到服刑人员,他们一开始都很无礼。他们犯了罪、犯了国法,可是他们不知道悔罪、认罪,还觉得是自己的运气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运气好一点就不可能被抓了起来。所以他们常常切磋的是犯罪的技能。在没有接受《弟子规》的教育以前,他们跟父母打电话不是要钱就是要物,对父母很凶恶,一些服刑人员;可是学了《弟子规》,他们才明白做人的道理。比方说一个服刑人员他给家里打电话,一打去之后父亲接了电话,他说:「爸爸您好。」爸爸说:「你打错电话了」,就把电话扣了。因为他们打电话警官要监听,警官立即又拨通说:「没有打错,是你儿子打来的。」他的父母吓坏了,在监狱我的儿子变了另一个人,原来打来电话连父母都不会称呼,不给送物、不给送钱就把电话甩了,他们还要要烟,这些东西,学了《弟子规》改变了。

  我们在现场也训练他们彼此的鞠躬。刚开始一些服刑人员也低不下头(就是那些做官的职务服刑人员),他们因为做官,在社会上做久了,都是高高在上,那个习气改不了。有两个当时不肯低头,人家都鞠躬,他不肯低头。他煎不煎熬?他的内心很煎熬,因为礼本乎天性,礼是我们性德中本有的。凡是我们随顺习气的,其实我们的内心都很挣扎;凡是随顺本性的行为,都会让我们快乐。所以他很挣扎,被习气牵着鼻子走。最后透过长时间的教化,他们终于愿意低头认罪。所以你看当他们能够鞠躬的时候,甚至他们的亲人来,这个躬鞠下去的时候,他们的亲人都痛哭流涕,因为这个行为就会触动他们的内心,就会内化。这一鞠躬,您看,安了多少父母的心,安了多少警官的心!藉由他们的改变,让我们的国家,也更充满了一种信心。所以一个教育官员就说,连服刑人员都能改变,更何况我们的孩子,怎么能教育不好?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是因为「苟不教,性乃迁」。

  反应在自卑尊人的恭敬,在言语当中,你看称人的姓是贵姓,称人的名,台甫;称自己的姓是敞姓,称自己的名草字。您看,称别人都是贵,称自己就叫敝姓。我们了解,称人家的父母:令尊、令堂大人;称自己家的:家严、家慈。称别人的妻子:令正、尊夫人;称自己的妻子:拙荆、贱内。这个贱内不是说骂自己的妻子是贱内,贱内是指自己,我这个贫贱之人的妻子,这叫自卑而尊人的态度,时时谦卑低下。文字的恭敬,我们写信,父母亲大人慈鉴,写师长尊鉴、函丈,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丈的距离可以指指点点,所以叫席间函丈。您看这些称谓,我们写信恭祝福安,对师长敬请教安,对于长辈敬颂颐安,平辈敬祝春祺(就是美好的意思),同学恭候刻安,女性敬颂绣安。您看,这都是自卑尊人的体现,我们大约了解一下。这是《群书治要》礼的部分,我们大约有个了解。因为礼的内容非常博大,涵盖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我们藉由《群书治要360》礼乐的内容来了解。

  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乐的部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古代圣贤君王教化人民用礼乐。以音乐来教化人民的叫乐志,所以我们学儒不能不了解乐。这个乐,有善性的乐,有恶性的乐,善的音乐叫德音雅乐。我们讲这个音乐,一说到音乐,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喜欢音乐,因为音乐它是一种最能表达我们内在情感的一种艺术。所以人们都会听歌、听音乐,欣赏曲目,Mp3里头下载很多的音乐。但是到底要听什么乐,才能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这个就很重要。您看那些音响设备出来,家家户户都要买这样的一套设备来听音乐。音乐教化的力量是非常的强大。

  这个音乐,底下有声、音、乐。声,我们看到物体之间的摩擦,就会产生出声,单音为声,这个声音出来了。音,是有了宫、商、角、征、羽这样的一个曲,就有了音。音乐我们刚才讲了,最高的乐叫德音雅乐,德音才能称为乐。所以我们在《礼记.乐记》当中看到这么一段,音乐通伦理,音乐它是通伦理道德的。畜生,「知声而不知音」,畜生只能听声。而小人「知音而不知乐」,小人指的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不是坏人,在这里指的是平民百姓。「唯君子为能知乐」,只有君子才能够真正知道这种乐的大礼、乐的道理,就是他能够明白这个德音。所以儒家将内容健康、节奏和谐、纯正感人的音乐称为乐,最高层次的音称为乐。这个最高层次,它一定是符合天道的体现,使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心性,是入德之门。

  所以在世界的各国,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音乐,这个音乐都不同。哪怕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音乐都不同。人们往往都把音乐作为一种欣赏,还有把它作为一种享受、娱乐来听。唯有我们中华传统的教育,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来欣赏。所以它的境界是与众不同,它的境界是这样的高尚,它是入德之门,它是用来教化人心的,不是用来享乐、娱乐的。我们了解这样的一个界定和区隔。所以在《群书治要》当中有这么一段,「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我们一起来诵一遍,「凡音者」,预备起: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音是怎么来的?音是我们感于外物,而内在起了情感,我们这个情感就是我们内在的心声世界。『情动于中』,有了这分情感,比方说我们见到悲的事情,亲人离开了我们,我们有悲的感情,我们自然表达出来就是悲的状态;高兴的事,我们就会有高兴的情感;忧思就会有忧的情感。有这些情感,一定要透过一些方式来把它表达。通过音乐的方式,『声成文』,就是谱成了曲目。您看欢快的音乐,我们一听就会快乐;悲哀的音乐,我们一听就会很沉重。形成了这种弦律、音乐,『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真正音乐是通政事的,在治世、盛世的时候,音乐让人听了就会安和、愉快、快乐。因为它的政治,我们叫政通人和,社会非常的安定。乱世的音乐,在乱世时候所呈现的音乐,就会让人内心起怨恨,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产生愤怒的情感。因为它的政治背离天道,人心自然乖戾,所以人们就会怨恨。『亡国之音,哀以思』。如果是亡国时代的音乐,人们就会非常的哀愁,非常的愁思,很痛苦,哀伤、痛苦。『其民困』,人民就会非常的痛苦、贫困,处在这样一个穷困当中。所以音乐它确实能够表达一个时代的国情、政治。

  我们光是这么说,我们很难感受。古时候我们说听乐,我们说弹琴,这个琴指的就是古琴,君子都要学琴。我们说礼、乐、射、御、书、数,都要学习这个六艺,这个乐就指的要学古琴。我们都知道圣贤、君子、读书人都要学琴。这个琴其实也是有着非常深厚的内涵,不是说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琴,它很普通。它有很丰富的内涵,它有很深的人生的哲理,它有天地的一个道理在其中。因为音乐是来自天地,圣人制礼作乐也是效法天地,所以这里的学问很深厚。我们要去感受,我们要亲自来听一下才能感受。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曾经弹琴,一首曲子弹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都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弹「文王操」,他不知道弹的是「文王操」,一直深入的去弹,去体会这首曲子所反应的内涵是什么?最后他悟出来了,他觉得这首曲子,一定是文王所弹,不是文王弹不出这样的曲目来。他就感受到文王的高大、文王的德行、文王的胸怀,从「文王操」这首曲子感受到这是文王所作。

  我们休息之后,下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古琴的一首曲目,看看我们能不能感受出这个曲目所呈现的一个内涵。因为古琴是我们不能容易见到的,平日里也是很难去欣赏的,因为这种教育断的时间太久,所以它不能成为一个普及的教育。但是当我们听了,我们就要立志,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要把这个音乐承传下来,古乐承传下来,真的要恢复乐教,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这堂课先到这里,我们过一会儿再来欣赏优美的古琴。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2 0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