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9|回复: 4

净公上人关于三学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826192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三学的讲记敬摘点滴


...往生,没有她三十年的护持,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三十年,她给我一个安定的环境,每天可以学习经教,可以有讲台练习讲经,听众不拘多少,从五、六个人到几百个人。这在过去在台湾前面三十年,没有这三十年,哪来的成就?所以,这个护法功德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每天讲经都给他们回向。老师是指路,帮助我们解除经典上的疑难;护持重要,不护持,你身心不安,你怎么能把心定下来学教?所以护持功德非常大。诸位要是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才真正相信经上这两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才真正相信,才体会到这两句话的深义。
摘自《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七十七集
2014年7月16日讲于台湾台南极乐寺标签:净公上人

囍[佛教问答]何谓“六根清净”?

时间:2014-7-26 7:30:06  发表:妙音  来源:学佛社区网14308  查看:460  评论: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江浙佛教网 制图:区燕)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於什么叫做六根,什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

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於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

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作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什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於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於六根的作用。

人之流转於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

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於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

事实上,凡是贪逐於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

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根,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

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於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标签:六根清净

囍[六道因果]老和尚记得前两世,一世屠夫一世猪

时间:2014-7-26 7:26:50  作者:纪晓岚  来源:《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善巧劝诫》  查看:820  评论:0

赞分享按钮
  老和尚记得前两世,一世为屠夫,一世为猪
  
  内阁学士汪晓园先生说:有位老和尚路过屠宰场,忽泪流满脸,非常悲哀。人们觉得奇怪,有人便去劝慰,并询问他为何如此?
  
  老和尚说:说来话长啊...(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十种业得丑陋的果报,十种业得多病的果报)


...处转S301进入安徽省。更多动态请关注:
佛母寺官网:圣空甘露http://www.skamrta.com/
圣空甘露公众微信号:skamrta
佛母寺楞严实修总群号:234782352(共修学习交流、楞严咒报数)
征服2——2014 年佛母寺徒步托钵乞食路线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9b46f0101lyvs.html
视频:【2014征服】圣空法师途中随缘开示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1844161.html
专辑: 2014年征服2——纪实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2499805.html

囍[圣严法师]出家是为逃避问题 还是出离生死?

时间:2014-7-23 8:20:48  作者:圣严法师  来源:《学佛群疑》  查看:479  评论:1


编者按:最近这段时间,有一位美女大学生剃度出家,又在微博发布学佛心得,一时名声大噪爆红网络,有人称赞,有人诋毁,有人批评。不少人都感叹,这位姑娘年纪轻轻、花容月貌,为什么要遁入空门?有什么想不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了解出家的真正意义。出家原是一种自由选择,是为出离世间,是为解脱生死,是为证道成佛,绝非看破红尘、逃离世间。人生道路万千,出家求道也是其中之一,没什么大不了。古人曾说,出家修行乃大丈夫之事,绝不是为逃避问题。

出家后的才真旺姆:更爱佛法庄严之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
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着逃债甚至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着恐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着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
《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
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苦的目的。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
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标签:出家 是为 逃避 问题 还是

囍[孝亲德行]永远别和父母说的话

时间:2014-7-23 6:31:35  发表:妙音  来源:学佛社区网14274  查看:1168  评论:0


    1、好了,好了,知道,真罗嗦!
  
  2、有事吗,没事?那挂了啊。
  
  (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4、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一些他们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5、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
  
  6、叫你别收拾我的房间,你看,东西找都找不到!
  
  (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收拾好,不收拾,也不要拂了父母的好意)
  
  7、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夹了!
  
  (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总想把所有关心融在特意做的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就好)
  
  8、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啊!
  
  (他们一辈子的节约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
  
  9、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说了,烦不烦10、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
  
  (他们总想把跟我们成长有关的东西都收藏起来,也许占满房间,多年后,看到自己还是婴儿时的小棉袄,难道不是很惊喜吗?)标签:永远 父母 说的 的话

囍[孝亲德行]决定女人的幸福因缘

时间:2014-7-23 6:26:57  发表:妙音  来源:学佛社区网14273  查看:1670  评论:0


决定女人的幸福因缘
  女人的美丽通常都在于细节。那种翩若惊鸿的美只能在刹那间震慑人们的目光,而细节处才能散发出动人的光辉。细节女人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细节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捕捉细节的眼睛。细节是对生活的一种滋润,是我们内在情感的外在体现,由于女人生性腼腆、敏感、多思、所以女人更懂得细节。
  
  在这个讲究品位、追求品位的年代里,一个女人到底能活出多少品位,很多的细节对她的品味能昭然若揭。那么,做一个精致有魅力的女人,做一个备受人们欣赏的女人,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一、言谈:说话稳重,谈吐不俗,出口成章。无论在什么场合,也不管你讲的是普通话、外语、还是方言,吐字要清晰,音量要适度,绝对不要在人前讲无聊的成人笑话。
  
  二、举止:站、坐、行都要横平竖直,给人以自信和精神饱满的感觉。就餐时要尽量不发出声音(譬如:静静地喝汤,轻轻地移动坐椅等),喝酒要适度。聚会时仪态要落落大方,避免左顾右盼、抓耳挠腮等不雅动作。
  
  三、表情:微笑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本,女人的微笑最动人,微笑是写在女人脸上的名片,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
  
  四、着装:衣服的款式、面料、做工永远比品牌重要。记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合体的款式、柔和的面料、精细的做工能将女人独有的韵味展现出来。
  
  五、发...(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十种业得丑陋的果报,十种业得多病的果报)


...日成熟及启建第三届121天楞严实修训练。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历2014年6月23日),从佛母寺出发徒步托钵乞食至安徽九华山朝礼地藏王菩萨,全程持金钱戒,不带钱,不用钱,不要钱,不带手机,不用手机,全程约1600公里。圣空法师开示:我们今天遇到这些居士,通过他们的供养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这也是我们内心所显现的妙用福德智慧,法身所显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妙用。你的心清净庄严,你的心如果不立知见习气断尽,随着你心想事成,这就叫妙用,这就叫大智慧,如果你不明白,你用你的知见,随着你心想事不成有求不应,那是无明那是业障,那是你的知见。那为什么不灵呢?人家都说有心则灵,你用的不是真心,你用的是你的知见。所谓三心不可得,是你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念,这三念是妄想。我们现在这三念全不用,用真心自性,真心自性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如果你不用真心自性,你用这三念,就称为三世因果。中午在法海禅寺休息一路上都是莲花,真是名符其实的“白莲之乡”天降甘露,炙热的天气顿时凉爽了许多扎完帐篷已经天黑了广场上很多蚊子,师父也被咬了行进路线:沿G206国道途径赣州市、石城县、抚州市广昌县、南丰县等北上穿过整个江西省进入安徽。更多动态请关注:圣空甘露公众微信号:skamrta
佛母寺楞严实修总群号:234782352(共修学习交流、楞严咒报数)
征服2——2014 年佛母寺徒步托钵乞食路线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9b46f0101lyvs.html
视频:【2014征服】圣空法师途中随缘开示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1844161.html
专辑: 2014年征服2——纪实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2499805.html

囍[孝亲德行]如何善待亲友

时间:2014-7-21 17:04:17  作者:tozicaocao  来源:学佛社区网14236  查看:244  评论:0


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五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若有布施先给亲友──亲友如果有欠缺,我们要先想到他的困难,给他一些救济,给他一些帮助,给亲友多一点欢喜。
  二、温和爱语恭敬礼遇──给亲友钱财,有时还不如对他温和爱语,就是说些尊重他的话、看得起他的话。若对人恭敬,从使金钱也好,东西也好,虽然他同样是获得,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以礼来相对待他。
  三、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么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亲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亏就由他,这样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会有好亲戚来往的。
  四、困难之事助他解决──人在世间上,都会有困难。别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他解决;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帮你解决。所以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很要紧。
  五、诚实相待不可欺骗──无论朋友、亲戚,大家来往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你常常说谎,妄语骗他,你们的友谊,便不会很长久;不欺骗,对人诚实,做人是好人,做任何事都讲求有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善友。

囍[学佛体会]如何获得佛法正见

时间:2014-7-21 16:52:19  作者:tozicaocao  来源:学佛社区网14235  查看:176  评论:0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作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佛性论》所说,学佛要“以正见为先行”,因为正见总摄了戒定慧三学。陈兵教授把“得正知见”做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依经论和古德的开示,断言“无正见而修,称为盲修瞎炼”。
  龙树菩萨把正见对于学佛修行的作用比喻为我们走路的时候要“先以眼见道而后行”,如果不能先认清道路,就会步入歧途。唯有正见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圆满解脱,《正法念处经》说:“出世涅槃,正见为本”。只有正见才是我们超脱生死苦海,证得涅槃的保证。相反“一切世间愚痴凡夫根本系缚,所谓邪见。一切众生以邪见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邪见只会使我们沉溺于无尽的轮回。《杂阿含经》说:“邪见者,谓此岸;正见者,谓彼岸。”
  就像农夫如果拥有了一块良田,就可以在上面种出甘美的果实。当一位佛弟子具备了正见就可以出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佛陀在《大宝积经》里说,只有具备了正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佛弟子,“若正见者名真佛子。”所以佛法的修行,所谓道谛,实质是以正见为体的。
  既然得到正知正见如此重要,那么佛弟子怎样才能获得正见呢?依据各种经论的论述,我们把获得正见的途径整理为前提、助缘、正行三个方面,共九个项目。
  一、获得正见的前提
  1、皈依三宝,具足净信
  要真正获得佛法正见,必须要以正信为前提,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只有皈依三宝,建立正信、净信,才能产生正见,进入佛法。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一个人如果不相信佛陀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具足十力、四无畏等无上功德,不相信佛陀说的法是宇宙间最彻底究竟的真理,不相信佛的圣贤弟子们是佛法真理的实践者和证明者,那么他对佛法就不能真正认同和接受,当然就无法真正理解,产生正见了。没有建立正信的人,哪怕精通三藏十二部,于佛法也只会是入宝山而空手还,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如佛陀所说:“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这正是因为没有对三宝的信仰,也就失去了获得正见的前提和基础。
  近代以来,一些教内外人士提出佛法“去宗教化”,想要把佛法化约为一种哲学思想,认为这样才符合现代社会理性化、科学化的“袪魅”特质。殊不知,如此一来就会像在狮子身上放入虱子,实质是毁坏佛法根本和众生慧命的错误主张。《华手经》说:“如是诸经违逆不信,不受不赞,不如说行,名坏正见。”没有信仰,恰恰是正见的最大敌人。建立对佛法的宗教信仰,具足三皈依,护持戒体,既是佛弟子的本份,也是产生正见的根本前提。
  2、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众生修行成佛的种子和本因。《大日经》说“菩提心为因”,大乘佛法一切修行成就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失去了这个修行成就的种子。《华严经》说到菩萨有十种魔业,第一就是“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
  佛弟子只有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动机、立场和方法去追求无上菩提,才有可能获得正见。只有当一个人发菩提心时,才具足正见成就的根本条件。《大集经》说:“为菩提心而听法者即是闻声;至心忆念菩提之心是善思惟;观菩提心是名正见。”真正的菩萨既因发菩提心而得正见成就,又因菩提心和慈悲心,为救度众生而为他们宣说正见,令入正道。
  3、严持净戒
  戒定慧三学的因果关系和修行次第是因戒生定,由定生慧。严持净戒是定慧二学成就的前提。以如实知见的智慧为本性的正见,既是建立在戒定二学的基础之上,又含摄了戒学的内容。《大集经》说:“从他闻法生于正见。所谓闻者持戒威仪,威仪具故戒聚具足,戒聚具足已定聚具足,定聚具足已慧聚具足,慧聚具足已解脱聚具足,解脱聚具足已解脱知见聚具足。”一位真正具足正见的人,必然会持戒清净。同样,要想获得圆满正见,也必须要持戒清净。
  二、获得正见的助缘
  在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善恶因缘。做为佛弟子要学会去判断利弊,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去抉择什么是有利于正见成就,什么是不利于正见成就的环境和条件。
  1、远离恶缘
  依据各经论所说,佛弟子要获得正见,就必须远离各种会增长愚痴、破坏慧命的外缘,必须要不毁谤三宝,不否定佛教的根本法印,对佛法不生疑悔,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恶见,远离恶友,不以外道及其典籍为究竟,不从事算命占卜的行当,对佛法的闻思修不放逸懈怠,不浅尝辄止生增上慢,为人不奸欺谄曲,具足十善业道。
  2、修诸善业
  佛弟子要获得正见,除了要远离各种恶缘和过错,还要修集福德智慧,修习身口意善行,培养增长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华严经》说:“是诸众生成就身善业、口善业、意善业,不逆贤圣,信受正见,行善业因缘故,身坏命终生于善处。”
  《成实论》中说有四个条件可以使人增长善法,成就解脱。第一是住善处,指生于有佛法流行的地方,远离五难之地;第二是依善人,指能够生值佛世。第三是宿殖善根,指没有聋哑等残疾。第四是自发正愿,指学习佛法,得到正见。这四个条件总结起来,其实就是要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习正法。佛弟子们都知道,这其实是非常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如果想要满足这个条件,依《大智度论》,说到底还是要“自行正见,亦教他正见”。《大智度论》:“是菩萨常乐为他说法,亦深爱善法故,得随意善众生共生,所谓为中国。人于中国不生邪见家。何以故?是菩萨世世常自行正见,亦教他正见,赞正见法,欢喜赞叹行正见者,是故不生恶邪见家。”
  三、获得正见的正行
  对于如何修行才能获得正见,小乘大乘经论一致都说要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修习止观,渐次生发闻慧正见,思慧正见和修慧正见,如实了知四圣谛,亲证诸法实相,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而获得圆满正见。如《增一阿含经》说:“有二因二缘起于正见,云何为二?受法教化,内思止观。”《瑜伽师地论》说:“从他闻音,展转发生闻慧正见。为欲断除所治法故,又为修习道资粮故,方便观察。次依闻慧,发生思慧。复依思慧,发生修慧。由此正见,于诸邪见如实了知此是邪见,于诸正见如实了知此是正见。”
  1、依善知识
  《华严经》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杂阿含经》记载,佛陀曾对弟子们说只有善知识能令我们产生正见,增长正见。因此,我们对于真正的善知识应该恭敬承事,请问听受,随顺不逆,如法依止,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见的教诲和传授。
  我们在依止善知识以前,应该尽量观察其是否有德有证,应该依经论所述善知识的德相多方考察。在现时代,佛弟子堪为依止的善知识,最起码应该具备正知见,对佛法的核心有着透彻准确的把握,善于观察弟子根性,对修行的道路具有正确的判断。佛弟子对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应该生起决定的信心,能够从其见地、修证、行为、人格等方面,强烈地感受到佛法的巨大力量。一旦决定依止,要视善知识如父如佛,不再以怀有成见和苛求之心,刻意去寻觅其过失,要对其教诫,信受奉行,依经论开示作圆满亲近。
  2、听闻正法
  ...(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十种业得丑陋的果报,十种业得多病的果报)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