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广化老法师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永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今于篇末,依有部律,酌定说罪之文。若承用时,未可铺缀仪章,增减字句。是为圣制,不须僭易。
十、末世已来,受皈戒者,多宗华山三皈五戒正范。曲逗时机,是彼所长;惜其仪文,颇伤繁缛。灵峰受三皈五戒法,颇称精要,承用者希,盖可怅叹(陈熙愿谓此法惟约受者自说,而略录之;若师前受,仍依华山。寻绎斯言,实出臆断;戒事法式,宜遵圣教。若以西土常规;目为略录,别宗异制,偏尚繁文,是非混淆,若为安可!恐怀先惑,聊复辨陈)。是编集录,悉承有部(具云根本说一切有部。唐义净三藏法师留学印度二十余年,专攻此部。归国以来,译传此部律文凡十九部,近二百卷,精确详明,世称新律),宗彼律文,出其受法,简捷明了,不逾数行。西土相传,并依此制,匪曰泥古,且示一例。可用与否,愿任后贤。
【注】《戒律学纲要》云:五戒的受持时限,也有不同的说法:《成实论》中说:“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这在广律中也可找到根据。《十诵律》卷二五,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名亿耳者,从大海求宝脱险而归,在归途中于一夜间,宿一大树下,窥见有床出、男人出、女人出,颜貌端正,着天宝衣冠,共相娱乐,但至夜尽天晓,即时床灭,女灭,有群狗来,啖此男子,肉尽骨在;第二夜亦复如是。亿耳即予询问,始知那个男子生时为屠夫,因日间杀生造罪,无暇行善,后由迦旃延尊者教他:“汝夜间受五戒,可获微善。”接着,亿耳又于日间在一大树下,见有床出、男人出、女人出、乃至一到夜晚,有百虫出,啖此男子,肉尽骨在。亿耳问之,始知这个男子生时邪淫他人之妻,耽乐不能自抑,后由迦旃延尊者教他:“受昼五戒,可获微善。”这是说明五戒可以一日受或一夜受,可以单受日间或单受夜间,只要受了,就有功德,就有善报。
但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论》卷一中则说:“若受五戒,必尽形寿。”在《四分律》中也主张五戒必须尽形寿——直到老死为止,一受永受。不遇,有一折衷的解释:戒有受法,也有舍法,受了再舍,舍了再受,则未尝不可;受戒之后,必须持戒,如果舍戒,虽作恶业,亦无犯戒之罪,以前持戒的功德,仍然存在。所以,我人受五戒,不妨作尽形寿想,如果不能持,随时可以舍,可以逐条舍,也可全部舍。
《萨婆多论》中说:“遇恶因缘,逼欲舍戒者,不必要从五众边舍,趣得一人即成。”要想舍戒,随时找得一个解语的人,一说“我舍某戒”,即成舍戒。如于舍后,再想受戒,亦不为难。《义钞》中说:“若自染心,将欲犯戒,宁可舍已为之,后还忏受,亦得。”以此可知,受五戒的时间长短,当不是严重的问题,只要明白受与舍的道理规矩就行了。
【注】《五戒表解》云:“五戒必须尽形寿受。受三皈依者应随分修学五戒,受五戒者应随分修学八关斋戒及优婆塞菩萨戒。三皈为破迷启悟,明慧之源;五戒为断恶修善,行持之本。受五戒后,应于每日朝暮诵念五戒戒相(即:一者,不杀生;二者,不偷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病时、遇鬼魅时、遇障难时,亦应诵之。”
  
  
说罪法
【注】受戒之后,护持净戒,是佛弟子所应为。若遇殊缘而有所毁犯,应须悔罪,还复清净。今集说罪法数章,以供忏罪之参考。
【补】若犯上品不可悔罪,依小乘法,则永弃佛海,名为边罪,不许忏悔,不得更受五戒,亦不得受八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惟依大乘法修取相忏(取相忏,当依《梵网合注》附刊之<梵网经忏悔行法>)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得重受五戒等(若杀生身父母阿罗汉圣人,即成逆罪,准《梵网经》现身不得戒)。若犯中品、下品者,应忏悔。忏悔,新译作说罪(义净三藏云:旧云忏悔,非关说罪,乞他容恕,皆云忏摩,即容忍致谢意也。若悔罪者,本云阿钵底提舍那,阿钵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言说罪)。犯中品者,向清净大小乘僧众三人前说罪。犯下品者,向一人前说罪。或无三人,止向二人、一人亦得灭罪。倘无清净大小乘僧众堪向说罪者,但殷重自誓终不复犯,罪亦得灭。若有人可向说罪者,必不得自誓灭也。
五戒,三品拣别,具如《五戒相经笺要并补释》委明。八戒中,六、七、八三事,悉属中品可悔罪,其方便等流,属下品可悔罪;如饮酒戒,例彼可知。说罪之文,依有部律酌定如左:先作礼敬已,蹲踞合掌(注:即长跪合掌),作如是说:“大德存念!我优婆塞(夷)某甲,有故杀蚊虫命(随其所犯称之),犯下品可悔恶作罪(突色讫里多,此云恶作),及此方便恶作罪(凡所犯罪,无论根本、方便、等流,皆有方便罪。说罪时,应并说之),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前,从清净来(注:从受戒以来),并皆发露,不得覆藏,由发露已,便得安乐。”(如是三说)
所对比丘问言:“汝见罪否?”
答言:“我见。”
又问:“将来诸戒能善护不?”
答言:“能护。”
所对比丘言:“善。”
答云:“尔。”
案僧众犯罪已,不即说罪者,应得覆藏罪,于说罪时,一并说悔。若在家二众,若律中虽无明文,然犯罪已,不应覆藏,当即说罪。若因故不得已,覆藏多日乃说罪者,应心生大惧,痛自呵责,否则即是轻慢圣教,宁谓无边,慎之慎之!
【注】《佛名经》卷八云:“若优婆塞(夷)犯优婆塞(夷)重戒,欲忏悔者,当净洗浴,着新净衣,不食荤辛,当在静处修治室内,以诸幡华庄严道场,香泥涂画,悬四十九枚幡,庄严佛座,安置佛像,烧种种香……。昼夜思惟如来本行苦行,于无量劫受诸苦恼,不生疲厌;为求无上菩提,故于一切众生自生下心,如僮仆心……。至心殷重悔昔所作,一心归命十方诸佛,称名礼拜随力随分。如是至心满四十九日,罪必除灭。是人得清净时,当有相现,若于觉中(注:如拜佛、打坐中)、若于梦中,见十方诸佛与其记别,将诣道场共为已伴,或与摩顶示灭罪相。”若见如是相者,当知是人罪垢得灭,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不至心。
【注】《天台小止观》云:“夫欲忏悔,必须具足十法。何等为十: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佛;十者,观罪性无生。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浴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华,投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二三七日,至七七日,或一月至三月,乃至经于年岁,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相方止。”
【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中问:“依律,犯根本罪者不可忏悔,何故《大佛顶经》云:‘若造五逆四重无间重罪,诵此咒者,悉皆除灭,更无毫发。诸佛菩萨,不但不将为过,亦将功德与之,乃至悟无生忍。’如是观之,罪无大小,只须持咒,曾无发露向彼之科,经律霄坏,义云何通?”
答:“佛顶光聚微妙章句,名为咒心,亦名心咒。即是密诠首楞严王三昧,试观于显说中,最初便敕直心酬问。心言直故,永无诸委曲相;倘罪无大小,不肯发露向人,既违如来一道,岂合无上咒心。经中为显密印神功,故云罪无不灭。不惟此经为然,举凡尊胜、大悲、方等诸咒,乃至三十五佛、五十三佛、五千五百佛名等经或占察、梵网忏法等,皆有此义。正由众生惑业障深,无知造罪,难调难伏,难拔难除,故毗尼严摈绝之科,经咒开自新之路,一折一摄,相为表里,令未造罪者,不敢故造;已造罪者,还得灭除。可谓彻底悲心,胜妙方便。倘无律制,则住持僧宝不尊;倘无经咒,则罪障众生永坠。四悉巧被,同出一音,岂容妄生轩轾哉。”
【注】《摄研磨经》云:“世尊,设若有一人,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即如世间,亦可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是故受戒者,切莫以为尚可忏悔,而不严谨受持也。
【注】《五戒表解》云:责心忏:若意业起杀、盗、淫、妄之心,虽身口未犯,亦当即时呵责己心,不应起犯戒恶念,应即转念念佛,此即责心忏。能使意业清净,身口不犯,防祸未然,亦即转识成智功夫也。若有毁犯,不应覆藏过宿,当于僧前(比丘三人或一人)发露罪相,顶礼忏悔。又应常自礼佛忏悔罪业,或专礼一佛或八十八佛或千佛等,或修大悲、占察、梵网忏法,亦得灭罪。
【注】若行取相忏,真心忏悔者,一定要忏到有结果,没结果表示不至心,不管是七日、四十九日、三月,乃至一年、三年,一定会有结果。如晋道进法师向昙无忏律师求受菩萨戒,师令七日忏悔;忏毕复往,师又大怒不许,进自念正是我业障耳!回去遂精诚礼忏,首尾三年,感得释迦如来亲为授戒。隔日再去见忏师,还未到忏公就遥向他祝贺说:“你已经得戒了!”此即礼忏之结果也。
【注】所造业若忏悔发露可能会转成现报。即《戒学浅谈》中所说:“破戒比丘福报大,老修行的灾难多。”不知者以为老修行怎么反而一直生病,好像没有因果;其实不是这样,是因破戒者必须福报享完才会下地狱,而老修行之灾难则为重报轻受,受完即可解脱,非无因果也。
【注】犯戒能忏,重罪轻受《事钞》云:“《涅槃》云:犯四重者,生报即受。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常怀惭愧,恐怖自责。其心改悔,生护法心,建立正法,为人分别,我说是人不为破戒。若犯四重,心无怖畏,惭愧发露,于彼正法,永无护惜建立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若复说言,无佛法僧,并名趣向一阐提。云何是业能得现报不未来受?谓忏悔发露,供养三宝,常自呵责。以是善业,今世头目等痛,横罹死殃、鞭打、饥饿。若不修身戒心慧,反上诸法,增长地狱。”此即说明,犯戒能忏,重罪轻受,后报转成现报也。
佛法中两种健儿 《涅槃经》云:“二种健儿:谓自不作恶;既作而能忏悔,更不复作,乃是有力量人,故名健儿。一、自不作罪。谓此健儿身口意业,常自清净,永无过恶,故名自不作恶。二、作已能悔。谓此健儿,虽先作恶,后能改悔,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力故水即为清,故名作已能悔。”
不轻犯戒 《本业经》云: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大集经》云:不说己德而起高心,不说他失而起嫌心。《诸法无行经》颂云:若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应当念彼人,久久亦得道。
  
劝修戒法
【注】一、净戒令三宝住世
经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以戒净故,不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功德无尽。”
二、持戒功德殊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谓举果彰因殊胜),应当具足持净戒(佛劝修行)。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诸佛所赞叹(若能持戒清净,被诸佛之所称扬赞叹)。”戒是入道之靖途,超有之明略。(大正藏四○,五上)
三、持益毁损
《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又《大品经》云: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况且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智。
《智论》云: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若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爱敬,所愿皆得。持戒之人,寿终之时,风刀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大正藏二五,一五三中)
《地持论》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成论》云: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度生死河,以戒为桥梁。入善人众,以戒为印。(大正藏三二,三五一中)
四、明定慧是戒所生
《楞严义疏》云: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宜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若无此戒,纵有禅定多智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必落魔邪成有漏矣。(大正藏三九,九一二中)
五、受三皈五戒功德
《法华文句》云:“故论云:若持五戒,释迦文佛在汝家中。经云:无垢优婆夷复白佛言:世尊!我今未知三皈五戒,所有善根,得何福报?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佛告无垢优婆夷言:归佛法僧,受持五戒,我说彼人无量无数善根福报,无穷无尽,后得涅槃(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
六、五戒戒德高胜
《羯磨》云:“经云: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业疏》云:“初受戒时,已行三施尽众生界,故财有量不及此也。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众生界。财施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七、五戒即大施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言五大施者,谓受持五戒,此是如来所说大施,以能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善生》<五戒品>云:“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中,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复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乃至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大正藏二四,一〇六四上)
八、五戒通七众受持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云:“国王曰:‘尔为谁沙门乎?’答曰:‘吾师事佛。’王曰:‘佛有何戒耶?’师曰:‘有二百五十戒。’王曰:‘首戒云何?’
答曰:‘第一、当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视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慈济悲愍,恕己安彼,道喜开化,护彼若身,润逮草木,无虚机绝也。’王曰:‘善哉!佛之仁化,怀天里地,何生不赖焉!’
‘第二、当遵清。无积秽宝,尊荣国土,非有无篡,草芥之属,非惠不取。’王曰:‘善哉!斯可谓清白也。’
‘第三、当遵贞。存心无淫,口无言调。伪声邪色,一不视听,睹彼妇人,以母以姊,以妹以女,宁就丧身,无为淫乱。’王曰:‘善哉!模真景净,佛化为首矣。’
‘第四、当慎言。无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前誉后毁,证入无辜,蛊道鬼妖,厌祷咒诅,宁就吞炭,不出毒声也。’王曰:‘善哉佛化!惴惴栗栗,慎言乃如兹乎!’
‘第五、当绝酒。夫酒者,令君不仁,臣不忠,亲不义,子不孝,妇人奢淫,缺失三十有六。亡国破家,靡不由兹。宁饮毒而死,不酒乱而生。’王曰:‘善哉!佛之明化,令吞德怀道,灭于众恶,兴于诸善,清净为身,淡泊为志。’(大正藏十二,一一一四)
九、坚持净戒随愿往生
《月灯三昧经》云:“宁当舍弃自身命,终不毁犯如来教;于戒护持到彼岸,随其所愿悉往生。”
十、五戒往生中品上生
《观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十一、具足三心上品往生
《济缘》云:然而,浊世障深,惯习难断,初心怯懦,容退菩提,故须期生弥陀净土!况复,圆宗三聚,即是上品三心。律仪断恶,即至诚心;摄善修智,即是深心;摄生利物,即回向发愿心。既具三心,必登上品,得无生忍,不待多生,成佛菩提,了无退屈,此又行人究竟域心之处矣。
十二、犯七种罪皆堕无间地狱
《事钞》云:《观佛三昧经》云:有七罪,一一经八万四千劫入阿鼻狱:一、毁无十方佛(绝所依)。二、断学般若(杜智解)。三、不信因果(拨正信)。四、用僧物,极重于三宝物。五、犯重食他信施。(上二盗胜境。僧物重于三宝者,僧物有四,今简常住常住为最重故。信奉者施,故云信施。犯重非僧,食则成盗。)六、污比丘尼。七、于六亲所行不净。(上二凌辱尊上。准经污尼语通染净;若论戒障,必约净境。六亲者,据经但云姊妹亲戚;今文易之,使通收故。)请将七过反照身心,倘曾有犯,宁不畏乎。(大正藏四○,九六下)
十三、犯五戒者罪重苦深
经云:为人喜杀生者,后生为水上蜉蝣之虫,朝生暮死。为人喜盗偷人物者,后生奴婢牛马中。为人喜妄语传人恶者,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后堕鸲鹆鸦鹊鸟中,人闻其鸣,莫不惊怖,皆言变怪,祝令其死。为人喜淫他妇女者,死入地狱,男抱铜柱女卧铁床,后堕淫象鹅鸡马中。为人喜饮酒,酒醉犯三十六失者,死入地狱堕沸屎泥犁中,后堕猩猩兽中,后生为人愚痴故无所知。
十四、受戒持毁果报有异
《正法念处经》云:有垢戒者,生于天中(谓身口虽不犯戒;念欲,欲为破戒事。此人亦是希有);无垢戒者,至于涅槃(谓下护诸根戒成就,一念相应破见思、尘沙、无明,证得三乘圣道)。世间戒者,则有流动(仁义礼智信,不出六道轮回);出世间戒,则无流动(谓佛为三乘人所制之戒,灭三种烦恼,二种生死故)。
又云:意受持戒故,师则能与戒(谓受戒者预发心,受后坚持,宁舍命不毁犯戒;授戒有戒,能施与戒。又从师得名受,自清净名持);无心谄受戒,必定入地狱(谓受戒者不先发愿,受已坚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无愿故,毁戒堕苦)。(大正藏十七,一四二下杂宝藏经)
十五、严秉禁戒降伏恶龙
《杂宝藏经》:罽宝国有一恶龙作大灾害,有众多罗汉各尽神力,驱此恶龙不去。尊者祗夜多后到龙所,三弹指言:“汝今速去,不得住此。”龙即远去,不敢稍停。诸罗汉白祗夜多言:“我等与尊者俱得漏尽平等法身,云何尊者而能若是?”夜多答言:“我从凡夫已来,严秉禁戒,护持突吉罗轻罪如四重无异。今诸仁者不能动此恶龙者,或戒力有不逮耳。”
十六、杀生吃肉障往生
《净土圣贤录》卷七载云:袁中道,明万历四十二年望夕(十五夜),课毕趺坐,形神静爽。忽入定,神出屋上,飘然乘云,有二童子导之西行。俄而下至地,童子曰:“住。”中道随下,见地平如掌,光耀滑润;旁为渠,广十余丈;中有五色莲,芳香异常;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楼阁极整丽。揖问童子:“此何地?卿何人?”曰:“予灵和先生侍者也。”问:“先生为谁?”曰:“君兄中郎也。今方伫君,有所语,可疾往。”
复取道至一处,树十余株,池水汩汩,池上有白玉扉。一童子先入,一童子导,过楼阁二十余重,至一楼下,一人下迎,其颜如玉,衣如云霞,长丈余。见中道,喜曰:“弟至矣!”谛视之,则宏道也。上楼交拜,有四五人来共坐。宏道曰:“此西方边地也。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生处。既生,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中道问:“兄生何处?”宏道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土矣。终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尚需进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会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诸佛说法,皆得往听,此宝为胜。”
遂携中道上升,倏忽千万里,至一处,光耀无障蔽,琉璃为地;界以七宝树,皆栴檀吉祥,出众妙华,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池中众宝莲,叶五色光;池上隐隐危楼回带,阁道旁出,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宏道曰:“汝所见者,净土地行众生依报也。过此,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万倍于此,神通亦千万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间,不得住也。过此,为十地等觉所居,吾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光耀逾前。
坐顷之,宏道曰:“吾不圆乐之至此极也。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所亲见者多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当相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现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此土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时宗道已卒,因问其生处。宏道曰:‘生处亦佳,汝后自知。’忽凌空而逝。中道起步池上,忽若坠水,跃然而醒,自为记如此。
十七、受持五戒罗刹恭
《譬喻经》:昔有人名萨薄,闻邻国有异宝,欲往采之。因途中多罗刹鬼,惧不敢往。时游行市间,有一道人,唱言:“卖五戒。”萨薄问言:“五戒何益?”答言:“口授心持,后得生天,现世能却罗刹鬼怪。”萨薄以金钱一千,即就受毕,发愿精持。道人复语之曰:“若遇罗刹鬼怪,但报言:我是释迦五戒弟子。即不敢为害。”萨薄恃有五戒威力,即往采宝。果遇罗刹,萨薄即报言如上。罗刹闻五戒已,即恭敬萨薄,悔过自责,竟随送萨薄至邻国,大得珍宝。还家大修功德,后成道果。故知戒力不可思议。
十八、印光大师法语
宗名教外别传,律乃教内真传。须知教、律、宗此三者全,方可以续佛慧命,传佛法道。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戒为一切善法之本,但于心中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均可圆持。倘只在事相上讲究,虽一戒不犯,亦未能称为持戒净人。
十九、弘一大师明学律应注意二点
一、律己。慎独,儒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增一阿含经》云:“自恣时,佛对众言,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贤首云:“菩萨常应于他有情不见其恶,唯见其善。是故忍恶于己,推善于人,心恒清净,此为常行。又他无余善,犹有佛性,即是真善。”
二、慎言。《菩提资粮论》云:“虽由实语死,唯应作实语。”《十地经》云:“是菩萨乃至梦中,无心欲作诳他语。”儒云:“何以息谤,曰无辩。”
参考书目:
1。《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2。《十善业道经》(集于《在家律要广集》中)
3.《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弘一大师)
4.《学佛行仪》(善因法师)
5.《戒学述要》(续明法师)
6.《在家律学》(二埋律师)
7.《五戒表解》(忏云法师)
8.《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
9.《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
10。《戒学浅谈》(广化法师)
11。《济涛律师遗集》(广化法师)
12。《安士全书》(周安士)
13。《在家律要广集》(陈熙愿)
14。《佛光大辞典》

广化老法师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9: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