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4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8-20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名正法」,这是别说,对於我们修学有帮助,对於弘法更应该要知道。第一个「时节善」。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观机,观机里头就有时节因缘,所以这七种善里头第一个讲时节,时节善。佛教是不违背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这个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运行,我们通常称之为道。随顺自然的法则,不违背,那就叫德。佛法决定不例外。你看我们前面读的「顺违皆顺」,这句就是圆满的道德规范,所以时节善。在经文里面所显示、所表现的,序正流通,有条不紊,这就像时节善。我们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教学要有顺序,由浅而深,这时节。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华严》不算。《华严》是佛在定中讲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十法界里面的凡夫。我们不讲六道,讲十法界。参与法会的人都是法身菩萨。我们凡夫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了,这一下定了二十多天,哪里知道佛在定中开华严法会,讲了佛家的圆满珐輪。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完整的《华严经》,分量多大?龙树菩萨告诉我们,「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个经,我们这个世界能不能放得下去?放不下,太大!
龙树菩萨离开龙宫,回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把《华严经》诵出,这是什么本?小本。《华严经》有三个本,大本、中本、小本。小本是什么?目录提要。就好像我们《四库全书》一样,《四库全书》有目录提要,现在用的精装本是五册;全书是一千五百册,提要五册。我们今天读的《华严经》是提要,目录提要,你就知道这个分量大。所以小乘人不承认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这世间人没有听说过,龙树菩萨从龙宫回来之后告诉我们,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
释迦佛看看当时社会大众的根机,华严大教不能接受,那一种根机要从小乘教起,那就是办学校。目的是要每个人都拿到博士学位,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可是你要教他,要从头教起。你办小学、办中学,再办大学,最后再办研究所,这是顺序,这就叫时节因缘。时节因缘错掉,那你叫浪费时间,徒劳而无功。
我们现在细心观察时节因缘,我们才觉悟、才明白,我们错了。错在哪里?没有按照顺序。所以这些年的教学得不到成果。那要从哪里学?从十善业道学。《十善业道经》我们讲过,学了有没有效果?没有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做不到。你要晓得,做不到原因在哪里?十善业道还是太高了。再找,找比它更低的。更低在哪里?在小乘,小乘有。再讲到最低层的,我们发现的,儒家《弟子规》比小乘方便,道家的《感应篇》也比小乘方便。小乘就是讲这些东西,讲得很散、很广,儒跟道讲得很集中,全部讲纲领,好学、省事,这都是属於时节因缘。所以我们必须从这里扎根,不从这里扎根收不到效果。
所以我是常常想著,现在年岁愈大了,想得就愈多,我不想很多人,真正能有五、六个志同道合,彻底把这四门东西落实。出家人,真正百分之百的做到弟子规,做到感应篇,做到十善业道,做到沙弥律仪,真做到,我们可以学《华严》。在这一部经里面成就了,那就是一切都成就。这个大家知道,《华严》是包罗万象,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华严》流出去的。这是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根就是《华严》。
所以诸位要晓得,学《华严》的条件,你是个善人,你是个持戒的人,还要加上发菩提心的人,就有资格修《华严》。它的对象虽然是法身大士,可是它的当机者有十种当机,里头有一种「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就是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一定具足善德,善就是十善圆满,德就是持戒。然后真的有四弘誓愿,真正发四弘誓愿,舍己为人,世法里头常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都足以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那你就具足学《华严》的条件。人不必多,五、六个就不少了。世尊当年在鹿野苑创教,五比丘。当然,这种人难找,可遇不可求。我们发真心,求三宝加持,能满足这个愿望,我们全心全力来供养。这第一个是时节善。
第二个「义善」。这是讲法宝,讲正法,经的义理善,没有一丝毫恶染,邪恶污染决定没有。我们所学习的也要遵守这个原则,凡是掺杂不善的,我们统统要远离。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哪有时间去看这些东西?要全心全力,一定要求义理至善这样的标准、这样的典籍,还要专精;如果不是专精,就很难有成就。第三个是「语善」,言语。言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经典的文字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语善。
第四个是「独一善」,纯一不杂。换句话说,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觉而不迷。佛在这个经上教导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独一善,纯一无杂。佛陀的教诲,希望一切众生回归本性,功德就圆满,回归本性。本性本来是佛,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经上的术语说,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佛经上的话。换句话说,我们由於一念不觉,这样就起了无明,无明起来之后,跟著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起来。实际上无明就是妄想,把我们前面所讲的性净菩提,把性净菩提扭曲了,扭曲之后就变成所谓的八识。所以八识是扭曲的性净菩提,变成阿赖耶、末那、第六意识及前五识。这些东西,阿赖耶是不觉,一念不觉,末那是执著,严重的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
所以佛在法相宗经典里面教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性净菩提。从哪里转?从六、七转。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转分别为妙观察,就是佛门讲的止观。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末那一转就平等了。我们讲清净平等,第六意识转了,清净心现前,妙观察是清净心;第七识转了,平等现前了。这两个一转,阿赖耶就变成大觉,阿赖耶是果地上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就是《无量寿经》上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无量寿经》不可思议,显示在经题上,内容就是清净平等觉。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是成所作智,成什么?教化众生;眼耳鼻舌身,身教、言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