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690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8-16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要做出典型。
譬如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就是现在大家所讲的一条龙的教育。这个一条龙,老师不多,顶多二、三个老师,帮助你做扎根教育的老师、启蒙的老师,全是家学,家庭子弟学校。后人很多,总有几十人,这几十个人请一个好老师来教,老师的德行。中国的教育是圣贤教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中国自己一套的方法,那是主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学成之后,国家每年都有考试,参加国家考试。如果希望从政,在古时候,学而优则仕,仕就是从政。你的德行、学问达到一定的标准,参加国家考试,省考举人,中央考进士,进士的主考官是皇上。考取之后,接受国家学校的培训,那个学校就像现在的党校一样。培训出来之后,分发到各个阶层去做领导,像现在的省市长、县市长,担任这些工作,各个阶层的领导。古时候愿意做。
中国古人所谓三百六十行,从政这一行是人最欢喜的。为什么?在社会上有地位,待遇也不错,而且工作很轻松。这什么原因?家家子弟都学好了,就是家学。家学跟现在学校不一样,现在学校只是负责把东西传授给你,对你的品德修养不重视,于它没有关系。可是家学不一样,家学,主持教育的都是老祖宗,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在,他太老了,他不太管事。你说这些老祖宗对于后辈的儿孙都希望他好,真叫望子成龙,他们来主管教育,跟学校校长、主管教育官员大大的不一样。聘请老师不但要慎重,而且礼貌非常周到。老师请来了,家里这些大人对老师都三跪九叩首。这是什么?教儿孙的,让儿孙看到,你的爸爸、祖父、曾祖父对老师都这么尊重,你还敢不听话吗?你还敢不好好学吗?这种方式教尊师重道,不是口头教的,表演给小孩看的。他看到之后,永远记在心上,一生他会对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员会特别尊敬,当老师的人,这从小学的。
社会上这个行业是神圣的事业,因为做老师的人不计较学费,因为教学不是买卖。在中国古时候,两种人都很清寒,但是这两种人受社会大众特别尊敬,第一个是老师,第二个是医生。医生是救人命的,也不讲求报酬的。古时候没有说治病之前先讲价钱的,没有。病人来赶紧治,治好之后再送一点供养,家里富裕的多送一点,家里贫穷少送一点,送不起的,医生布施医药。救人为目的,他不是赚钱,他不是商业。学校亦如是,老师是教学的,是教育学生的,不能把它当作买卖。所以这两种人清高,都不很富裕,可是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没有不尊重。公共大会的场合,上席一定是他们坐,他们坐在首席,这表示大众对他的尊敬,有钱有财富的坐在下面。中国从前社会排顺序,士、农、工、商,商人位子坐最后。现在颠倒了,现在坐在最后大概是教书的。这社会怎么会不乱,怎么会不出问题?
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不教了,你学校办得再好你请不到,他不来教。如果他要是为了财富、为了待遇,那就是商品教育,学校是商业行为。真正读书人,他宁愿饿死他也不能干这个事情,他不如回家去种几亩地。像诸葛亮,诸葛亮就种几亩地,这一点收成能够过生活就很自在了。所以中国古时候,耕、读传家。干什么?隐士,真有学问、真有德行、真有本事,不出来从政。我在年轻的时候读历史,看到历史上《隐逸传》,我当时很怀疑,这些人有学问、有德行,不出来为社会做事,为什么还要给他立传?我就想不通,没贡献。到后来李老师提醒我,怎么没有贡献?他有什么贡献?他们的贡献是代表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对社会是最大的贡献,我才恍然大悟。这个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不是没有本事,他们真有本事,有争的本事、有求的本事,他不争不求,这就显示他的德行。我想这个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些隐居的人是真正的高人。社会之所以安定,世界之所以和平,就是这些人不出来争,不是他没有本事争。诸葛亮如果没有遇到刘备,他一生不出来,就做隐士去了,隐居。这些隐居的人留下来的东西是著作,著书立说留给后来的有缘人,干这些。所以人各有志,他不一样。这些人藏在深山里头,对社会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他们自己过的生活,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法云地的菩萨做隐士的很多,善慧地出来教书,法云地藏起来了。但是他有大德,他教化,他有他教化众生的方法,肯定是。人做为一切人的好榜样,他做出来了,他的家会做成家的最好榜样,这个贡献就不得了!这是什么?这是社会的根基。根基好,社会怎么会坏?这些人真正有学问、真正有道德、真正有爱心,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这还得了吗?能穿得暖、吃得饱,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他就满足了。真正高人,真正是过诸佛菩萨最高的生活,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隐士,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你看,他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本寂不动」,本寂是清净心、平等心,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杂念,正知正见,清净平等觉,必然感动一方。他住在那个地方,他那个范围被他感化了,这肯定的道理,这一方的人决定是善人。他住的这个小镇、小村,肯定是大家的榜样、是大众的典范。
「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涅盘海,下面有个解释,什么叫「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这篇论文上所说的四德,这些人肯定做到。第一个随缘妙用,你看他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妙用就是六和敬,对待一切人恭敬有礼,自己谦卑,表现出谦德。《了凡四训》里头,袁了凡看人,参加考试一班同学,他预料哪个人这次一定考中,哪个人恐怕考不中,考试之后,几乎他所预料的都非常准确。他凭什么?就凭一个傲、一个谦。这个人很谦虚的人,知道尊重别人,这人一定会考中;这个人很傲慢、很自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这人一定考不中,都被他言中了。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古时候确实如此,现在不同,现在不一样了。古时候考取功名,第一个条件是阴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