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72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8-1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这一代所有的孩子统统都学过,他们以后彼此都有共同的语言跟价值判断,这个事情做得是太有意义、太伟大了。当然这背后也不乏诸位学长极力的支持,都在大家的因缘当中,尽心尽力在教孩子学习。而熏习这些经典,有正确的思想,他的人生才能走好。
同样的,为什么会有贞观之治?决定离不开这一套《群书治要》。唐太宗皇帝都看过这些教诲落了印象,臣子一讲的跟这些相应,他马上:对,大禹讲过。我们看「外作禽荒」,出去打猎乐不思蜀,不想回来,一年打太多次,不理朝政,这样的情况很多。唐太宗先生他是武将,十几岁就带兵打仗,你叫他不打猎,我看可能手会痒,这是他的拿手本事。所以魏征先生劝他,「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而且只要出现出去打猎太多次了,他的臣子会劝他。有一次又出去打猎了,有一个臣子叫谷那律,他那时候的身分是谏议大夫,也是给皇帝提意见的。刚好在途中遇到下雨,雨下得很大在那里避雨,因为他们穿着雨衣,那个时候的雨衣是绢布涂上漆可以防水。唐太宗就问这个大臣,这个油衣、雨衣要怎么做才能做到完全不漏。在那里等雨谈到这个话题,结果谷那律就说皇帝,用瓦片做就不会漏。诸位学长,「听思聪」,这皇帝一听会不会:好来人,用瓦片做雨衣,会不会这么做?不会。那雨衣不就重死人,路还能走?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听思聪不是他讲的每个字你都听清楚了,叫听思聪而已,还要听懂什么?弦外之意。
为什么?我们年纪不小了,年纪大了人家直接劝我们,我们会恼羞成怒,所以人家只好暗喻,旁敲侧击看我们能不能听懂。我记得师长有一次说,二十岁以前可以劝,二十岁到四十岁不能直接劝,要用暗示的,四十岁以上可能就劝不了。大家听这些教诲要会听,不要听死了,下一次人家说,我最近跟你这样相处,你觉得我有哪些地方不足的,你帮我提一下意见。你可不能跟他说你今年几岁?他说四十二岁。不行,你已经超过四十岁。所以听经要会听,要依义,依那个义理不依语,不是依表面的文字相。有些人十八岁就固执得跟七、八十岁一样,有没有?有。有些人七、八十岁了返老还童,天真得像个孩子,人家劝他:谢谢你,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们真的见过,我现在见过五十几岁返璞归真的人,一看那种天真,让我们很羡慕、也很惭愧。人家愈学愈放下这些习染,看到师长就像孩子一样,在那里手舞足蹈,高兴。我们还在那里想:旁边的有没有在看我怎么样,不能太高兴;自然就好,自然纯真的流露。所以还是看人,看他很愿意听劝谏,那当然要尽一分道义,看他不能听了不能强求。
而当我们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劝我们,不要怪别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人生大道至简,人生其实很简单两个字感召、招感,我们所有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招感来,怨不得任何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人问题来了,不明白这个真相,一不顺自己意怨天尤人,每天念头里都在造业。所以《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十几岁考上秀才,文采、学问不得了,可是就考进士都考不上,都四十岁了考了七次都没考上。每年还写黄疏上奏上天,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满纸怨尤,整个写给上天的黄疏全部都抱怨的多。但是灶神爷提醒他,意恶太重,意念里面都是恶念、邪念多,贪念、嫉妒念、淫念、褊急念,褊急就是心胸狭隘,很急促、很容易动火。高己卑人念,傲慢;恩仇报复念,心胸小,都记人家这些芝麻蒜皮的事,一看到人家就不高兴,甚至还想方法要陷害;忆往期来念,都很期望自己以后会很好,那叫做白日梦。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如何,怎么读圣贤书读了一辈子,思想都不是跟着圣贤教诲,这是不对的。
假如我们在学习经典,思想都跟经典不相应,这叫名不符实了。而且是名过其实,人家都说我们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名也是福气,有了很高的名,结果心念、行为都跟名不符实,那会折很大的福。「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了凡四训》这句话很有味道,多有奇祸。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曾经遇过,小孩子取名字,里面有取尧、舜,都是这些古圣先贤的名,结果一直生病养不好,最后改个名字没病了。就是那个名他承受不起,名也要有福报你才消得了这个福,消受得了。当我读到《了凡四训》说,「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灾祸。我看到这一句冷汗直流,因为我是享虚名享得够严重的,所以我现在出门特别注意看有没有车子来。而且真的不敢出门,人家把我看得太高,我学问差得不得了,习气还一大堆。
所以他一赞叹我,我就又消了一大笔福报,每天都一直消,消到最后银行都没钱了。所以都吃不胖,大家知道了吗?都有原因的!所以现在想到俗语讲的话太有道理了,「人怕出名,猪怕肥」,人一出名坦白讲灾祸真的就来了,受不了。甚至于什么?真的还受,那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就不知道自己有几两重。好,我怎么讲这来?这是有感而发。所以古人留的这些话很有味道,我们得要很好的去领会,这样明理了自己才不会胡里胡涂。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听任何道理依义不依语,依含义。而且时时能反求诸己,这个道理最重要的对照自己,没有人肯帮我们、劝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受教的态度不够。
这个大臣很有劝谏的智慧,他给太宗回答的:你用瓦片做,水就不会漏。太宗是聪明人,一听到讲这句话提醒他什么?你不要出来不就不会淋雨了吗?意思就是说你出来太多了,听思聪听到弦外之意。真的我们成年以后,人家有时候,真的抓不准我们会不会恼羞成怒,有些话都点到为止,人要会听。甚至于看经典,都能懂得这是在讲我,我怎么反思,句句都从心性当中,反思自己做到没有。「父母呼,应勿缓」,这个对父母的恭敬心做到没有?不是只有做表面几天、几个动作。「冬则温,夏则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