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回复: 4

[其它]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第五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第五集)  台湾台北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20-001-0005



  诸位同学,大家好!第三页倒数第三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一章是第八章。蕅益大师解释得很简单,只是把这一章的宗旨点出来:

  【五者,以敬事为主。敬事,又从敬止功夫得来。】

  孔夫子这几句话,可以说说得非常简单、扼要。这几句话是治国的纲领,诸位在其它参考书里面,看到古人对于这一章讲解很多。这个地方的『道』,应当念作「导」,领导的导,指导的导,指导一个国家,领导一个国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一个国家,这五条是必要的纲领。

  第一个要「敬事」。敬事,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尽忠、负责;我们也称之为尽职,能够尽自己的职守,这就叫敬事。所以,负责任是根本。诸位想想,如果一个人做事情不负责任,这个国家还像什么国家?这五条不但是治国的原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原则。

  第二讲「信用」,言而有信!

  第三讲「节俭」,再富强的国家都要注意节俭。不节俭就是奢侈、浪费。如果国民与国家的官吏、老百姓,大家不节俭,都走上奢侈腐化的道路,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不会长久的,不必外面敌人来侵略,自己也就衰败了。

  第四讲「爱人」。我们所提倡的互相敬爱。官员能够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也能爱护官员,上下相亲相爱,这个国家才真正是团结一致。

  第五讲「使民以时」。这一句讲求最多,在许多批注里面,一般讲这就是运用老百姓的劳力。古时候公共事务、筑城、防守、防御盗贼,需要用老百姓力量的时候,一定不妨碍农时。中国过去以农立国,就是不妨碍他们耕作的时候。

  但是这一句我们也不必看得这么呆板,我们要活用着看。现在我们由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诸位晓得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忙碌得多了,农夫耕作确确实实是与四季相配合的,工厂里面的生产不受任何气候影响。因此,在工业先进的国家,每一个星期差不多都有两次休假,星期例假那是当然的;除了星期天之外,还有的星期六也放假;还有的时候,不但星期六放假,星期三还放假。可以说现在利用老百姓劳力的时候,不妨碍他的工作,我们要知道这一个原则。

  可是现在生长在工业社会的人,对于休假他看得非常重视。那么我们认为休假有没有必要呢?实实在在是有必要。对于那个很忙碌的人,他在一个星期当中,有一天轻松一下,确实是有必要。可是这个休假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好像不太重视。所以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参观,看看中国人对休假不重视,他感觉很奇怪?外国人的休假是要争取的,我们中国人可以不必要,还可以加班,宁愿多拿一点加班费,他不愿意休假。这在外国人来说,真是想不通的,这个也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节俭、耐劳。

  这是孔夫子教给我们,治理一个大国应当要遵守这五条纲领。那个时候的大国,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县市长一样,但是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当然无论是治大国、治小国,原则是不会改变的。乃至于我们把圈子更缩小一点,我们经商,治理你的一个商店,在寺院里面管理这个寺庙,甚至于在家庭里面管这一个家,都要记住这五条纲领;用在你的家里面,你的家一定兴旺;用在你的商店里,你的生意一定兴隆;用在国家,国家一定强盛。

  我们读书,看到这是领导千乘之国,「我又不是作国君的,这个对我没用处」,那就错了,要晓得对每一个人都有用处。我们就以一般例子,像经商这个例子来说,从老板到员工,每一个人都能够尽责任,都能够负责尽职,他在商场上就能够自立,对于顾客有信用,你这个生意一定就能够发达。

  第三讲节用,节用是决定不浪费。节用不是吝啬,换句话说,正当的开销,必须要开销的;凡是可以节省的,就应当节省。在民国四十年间的时候,那个时候日本在战后可以说是最艰难困苦的时候,慢慢的再复兴起来。当年这些日本大企业家,生意做得很大,与世界上各国做生意,赚的钱也很多,他们的汽车卖给外国人,老板跟员工自己上下班都是骑脚踏车的。我们那个时候见到了很佩服,换句话说,他们自己有出产汽车,自己可以坐;不坐,卖给外国人赚钱。

  现在的日本人不一样了,现在是赚了大钱,过去他们父亲、祖父那一代,他早就忘掉了,怎么样苦出来的,不晓得!现在都是公子、少爷,长大成人了,趋向浪费奢侈,浪费的风气已经在日本流行了。当时这些企业家创业的时候,非常之艰苦,骑脚踏车,带便当盒,那是老板!很可惜的,他们那些节俭的精神,没有能保留到今天。节俭是美德!能够节俭才能创业。

  诸位晓得,必须要有节俭才能守成,才能够发扬光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不可以以为自己家里有钱,随便浪费一点不在乎,这是错误的。自己能够节俭一分,就可以替社会多造一分的福利。世出世间法都是一样,这里面有个因果报应!自己能省一分,就培了一分福;自己浪费一分,自己的福报也就舍了一分、减少一分。有漏的福报是享得尽的;无漏的福报,一时又不能够现前;无漏的福报是真福报!

  给诸位说,无漏的福报不是财富,这一点诸位要记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福慧二足尊!但是佛还有三个月「马麦之报」,没有粮食。孔老夫子是圣人,也是福慧二足尊,「在陈绝粮」,常常有穷困这种事情。所以那个福慧、福报圆满的具足,并不止世间的财物,财物当然也包括在其中,他有享受,他并不需要积蓄,并不是很多。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的是沿门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的富足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想象得到的,这是教给我们节俭!

  这个「爱人」与「使民」是有连带关系的。「使民」要把这个范围扩大来讲,从老百姓,从小到老,在什么样的年龄,应该怎么样教他,都是在「使民」这个范围之内。童年的时候,应该给他受教育;壮年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给他工作的机会;晚年的时候,要照顾他的健康娱乐。这都是「使民以时」!教育里面要以道学为主,这是我们在《论语》里面几乎处处都见到。底下一章就谈到了,宾主要能分开,在什么样的年龄,要给他什么样的教育?他有什么样的特长,要给他什么样的工作机会?使他能够发展他的长处,报效国家社会,为社会造福,这都是在「使民以时」。

  说到我们学佛的本身,无论是在家、出家的同修,我们一定要晓得「敬事」。没有学佛的人,只有世间事;学佛之人,除了世间事务之外,还有出世间的事。出世间是什么事?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是我们四众弟子,凡是觉悟了的人,都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千万不要以为「弘护的责任,这是出家人的事,我们在家人可以不负这个责任」,那就错了!佛门四众要不知道团结,佛法必定要衰灭的

  佛教必然是要复兴的。但是诸位要记住,佛教的复兴,一定要在教理上复兴,单单要靠这个经忏佛事是复兴不了佛教的。佛教的复兴,一定是有修有证的大善知识,才能从毁灭的边缘再复兴起来,再发扬光大。

  我们今天要觉悟的也就是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负起这个责任。我们从《论语》里面读到很多原理原则,与我们出家人都息息相关,这是要特别注意到的。今天我们不但是要护法,更要紧的还要弘法;弘法与护法,每一个佛教弟子都有这个责任,这是讲「敬事」!

  弘、护从哪里做起?从本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这个才是根本,从教育子弟作起。佛道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上,做人之道,正是儒家所讲的,人能够做好了才能够成佛作祖!所以世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世间法做圆满了,这是更进一步,再向上一步修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乃世间法之延续,是一不是二!

  蕅益大师在此地说这五桩事情,「以敬事为主。敬事又从敬止功夫得来」。「止」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大学》里面讲的「知止」,所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在佛家里面讲「一心」、讲「禅定」。这一些都是真实的功夫;心里面要没有定,心就没有主宰,哪里来的静呢?心有主宰,才谈得上讲到负责尽职!心里面没有主宰,心里面乱,心里面忧郁、怀疑、不定,那什么都谈不上。静止的功夫是从学问当中来的。

  其次,我们讲「信」。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就先要做一个榜样给他看,守信,「言而有信」!从小就养成他。我们现在看小孩两三岁给他说话:「你骗我。」,可见得他对于大人说话都不相信,你给他说什么,「是不是骗我呀」?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呢?大概是大人常常骗他,「言而无信」!所以以后给他一说话,他就会摇头,他不敢相信。可见得这个教育是要从小教的,要培养他忠信。可是现在我们这个教育都疏忽了,现在不但不教信,反过来教他骗人,教他不要守信。诸位想想,这样的小孩长大了,他在社会上如何能够做到诚信?他做不到,吃亏的还是他自己。所以这些要从小来教。节俭也是要大人做出一个榜样,才能够影响小孩。

  真正的爱护子女,一定要从德行上去培养,这是真正的爱护。现在我听说电视广播上,台南现在实施三年级以下的小朋友,不带书包回家。这一点我很赞成,小孩回家去之后,家长最好教小孩背诵《四书》、《五经》。他可以不要带书包回家,可以不用做学校功课了,在家里面应当把这些古籍背背,像《四书》、像《唐诗》这一类的好东西,让小孩背诵,这个是真正奠基础!他要有这样三年基础下来,一生都受用不尽,这是真正的爱护他,这个就是「使民以时」,给他机会教育。再看下面一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看这一章蕅益大师的批注: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养蒙莫若学问』,这是讲为学之道;而『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这几句话是纲领。孔子这一段里面,前面六桩事情是讲学生,「弟子」就是学生,主修的有六样,第一个就是「孝」。「入」是在家,在家要孝顺父母。「出」是什么?在社会。出了家门,就是社会、是国家。要学什么?学悌道。第二是讲「弟」。「弟」是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则为之悌。第三是讲「谨」。谨是讲什么?我们的行为要谨慎,不可以放逸。第四就是「信」。信是言语,言而有信。行能够谨,言能够信。第五是「泛爱众」。「泛爱众」是指交友,与朋友在一起相处。泛爱就是博爱。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平等博爱一切众生,这叫泛爱众。第六是讲「亲仁」。亲仁,仁是仁者,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这是讲择师,对于善知识、对于仁者,我们应当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主修的六门课,这就是学问。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叫助修,前面是主修,这叫助修。我们看看蕅益大师的这个批注,这是讲到学问之道,是讲真正的学问在求放心。这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是放心?放心是心放在五欲六尘上。学问之道是什么?从五欲六尘那个心,把它收回来。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就叫学问。

  孟子那个时候,佛法没有到中国来,我们看看孔子、孟子的见解,与佛法没有两样!求放心就是做学问。学问从哪里做起?莫若格物、致知,这个我们讲了很多。格物是断烦恼,完全做的是克己的功夫!克服自己的妄念,克服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要从这个地方下手。致知就是学问,就是智慧,而智慧是本有的。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童蒙教学,你看一开头人家讲「养蒙」,养是培养,蒙是启蒙。养蒙的教育是什么?就是根本智,而根本智的方法就是读诵。

  我们现在根本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读诵的重要,不知道读诵的利益,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对于自己文化丧失了信心,一味去学西洋人。西洋人不懂!我们觉得西洋人这么做是对的,中国人过去教学统统是错的,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丧失掉了,我们今天落在这样悲惨的局面。

  读诵里面有乐,有大乐在!学什么?学根本智。给诸位说,读诵从养蒙开始,尽形寿都不废弃。大家也许听说过「六经皆可以入乐」,乐章都可以配乐章来演奏的,《四书》、《五经》这些文章都可以配上乐曲来演奏的,都可以唱的。佛经也是如此,尤其是偈颂。所以在从前这个学校里面,你所听到的,不是读书的声音,就是唱歌的声音,那个唱歌还是读书;反而变成讲学讨论的时候不读。或者是一生都在古圣先贤遗教之中,他心是定的,以此为乐!我们现在讲精神的享受。精神的生活非常富足,而对于物质上的享受自然就淡了。

  他重视精神生活,并不是说物质不要了,物质要,可是精神生活为主!这样培养根本智,在我们佛法里面讲三学三慧,从童蒙的时候就开始,而且这个方法是一次完成,并没有把它分作哪一个等级,什么时候学戒,什么时候学定,什么时候学慧。没有!在原则上讲,一开头就统统开始。

  除了读诵之外,童蒙在教什么?洒扫应对,学礼貌,学着如何侍候父母,如何侍奉长上,学这些。我们古礼当中,八岁就教让,就要学谦虚、要学礼让;到了他年岁大了,再教他让,不行了,他不肯让了!这个东西从小就要培养!

  底下所说的,「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这个几句话说得很好,是行解相应!从「孝弟」一直到「泛爱众而亲仁」,都是属于行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解门,行解相应。这个行与解是同时的,这是蕅益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的。

  下面再给我们解释,「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他的看法很有道理,他是从佛法里面行解相应这一个角度来看的,这就是讲童蒙教学在解门上是读诵为主,在行门上面,夫子所讲的「孝弟、谨身、言信、爱众、亲仁」,这是文之实质。

  圣贤的文章所说的是什么?就是这些事情,并不是单单口头上念的;念了是要把它做到,天天这样做。原来圣人就是这么教的,老师教他这样做,也许他不服气,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教我这样做?你看看圣人也是这么教的。所以他这个行门与解门是同时的,从童蒙就开始,这种学问才根深蒂固!

  我们要想求学、要想修道,一定要晓得,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世间法,我们现在学佛学大乘佛法,可以不理会这些,那就错了。所以,我们在讲堂一再劝勉同修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大乘佛法里面四大菩萨就是代表佛门的四大纲领。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教孝教悌!孝悌要跟地藏菩萨学。在此地讲的忠信、讲的谨身、言而有信,可以讲全是地藏菩萨教学的主要功课。到观世音菩萨那个地方,那就学的「泛爱众而亲仁」。所以我们学是从地藏学起,由地藏再学观音,学观音的慈悲;由观音再学文殊的智慧,学普贤的大行。这四大菩萨虽然是代表四乘,在修学的时候也是同时修学,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正是跟此地蕅益大师所讲的一样,是「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这四大菩萨也是同时修学。地藏菩萨的孝、观音菩萨的慈、文殊之智、普贤之行,也是同时修的。

  修是同时的,用可不同时了!用的时候,你在家,那就用上了孝悌,孝父母、敬兄长;在学校里面,这就是敬老师、敬同学。所以,用在不同时,学是同时的;唯有同时的,学、行才具备,才是圆满没有欠缺的,到用的时候,才是大用无方,是灵活的,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

  请看底下一章,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现在的人往往把知识和学问合成一样,这个在儒家和佛教里都不是合一的。知识跟学问是两桩事情,有知识的人未必有学问,有学问的人未必念过书。六祖大师是一等一的学问,他不识字。这个要清楚,决不是书念得多就有学问,这个靠不住,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

  这个地方讲学问,这一段话是子夏说的,这是孔子的弟子。这一章的主旨在「贤贤易色」,这一句话是双关语。为什么?第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第二方面是对自己。我们看批注上说:

  【贤贤,不但是好贤,乃步步趋趋之意。盖自置其身于圣贤之列,此即学之本也。事亲事君交友,皆躬行实践,克到圣贤自期待处,所以名为实学。】

  我们把补注也念下去,补注里面的意思,单单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

  【易色,谓无我相人相也。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自他不二。故曰易色。有我相人相。则妒贤嫉能之心生矣。】

  这个批注里面,把这一句意思可以说讲得清清楚楚。这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是动词,第二个贤字是名词,名词就是圣贤之贤,是圣贤人。第一个贤是好贤,所以是动词,爱好圣贤。这个动词是爱好圣贤之心,下面这个是圣贤之人。

  蕅益大师这个批注以及补注,完全用的佛法这个立场来看的。你看看自古以来,《论语》的讲法不是这个讲法,尤其这个意思没有讲得这么高深,这完全是《金刚经》里面「离四相」,这是圆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没有这么高,但是在佛法里这样说,那是究竟圆满。在世法里面讲,这个色就是好色;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爱好圣贤之心,能够胜过爱色之心。这个「易」,当然是胜过他;不胜过他,是不能够换过来的!这是对待贤人、爱好圣贤人。

  所以刚才给诸位说,这是双关语,这是对圣贤人之敬仰,在他心里面占第一个位置。第二个意思,就是自己希圣希贤的心,也超过了爱好美色之心,自己才能够成圣成贤。

  这一句里面是双关,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双关的意思。所以,不但是好贤,这是对外面爱好贤人。在我们中国古代,贤人是国之宝!国家里面贤人多,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社会一定是安和乐利,国家一定是强盛。尤其是弱国更需要贤人,我们读古代的历史,诸位读读《左传》、读读《史记》、《汉书》,你看春秋那个时候、战国那个时候,有很多小国,只要国家里有一个贤人,邻近的大国不敢欺负。所以,贤人是国家的保障,人人敬仰,敌国敬畏;敌人听到他,也对他很尊重,也不敢侵犯他。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团体,对于贤人不尊重了,这个国家也差不多要灭亡,不会太久了。这个团体如何能不衰?如何能不败坏?这是必然的道理。

  所以我们要尊重贤人,凡是好贤之人,心里面趋向修圣贤之道的人,我们一定要鼓励他,一定要帮助他,他的成就是我们大家的成就。尤其要知道,我们个人在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界里所占的地位极其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看看,诸位善知识自谦推他,推崇别人,这样的美德我们要学。五十三参里面,自谦推他,就是「贤贤易色」,这是真正的大善知识!

  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工作,就是培养底下一代的人。不要以为现在还不是时候,还要再过几年;过几年,说不定明天就死了?哪一个人能够保证,在这个世间还能住多少年?没一个人敢保证!一口气不来,想做好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趁这一口气还没断的时候就要干,没有时间好等待的!能够培养贤人之心,就是自己步步趋向圣贤之道之意!

  弘护佛法的重担,也并不是要什么样特殊的人物,才能够荷担起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是要真正发大心的人才能够担当得起来,谁肯真正发大心,他就能担当起来。诸位为什么不发大心?发大心,你就会有成就;不发大心,永远不会有成就的。发什么样的大心?「贤贤易色」之心,这是大心。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生的过程当中,第一个爱好是希圣希贤,爱好圣贤,希望自己能够成圣成贤,就是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发菩提心,简单的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把这个当作第一桩大事。

  「步步趋趋」,就是我们所谓的精进不懈,正是佛法里面所讲的真实的善根。我们讲世法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佛法里面只有一条善根,就是精进。步步趋趋就是精进,能发心,又能精进不懈怠,这个人怎么会不成就?一定成就。

  再给诸位说,我们现在《六祖坛经》正讲到「参勤机缘」。说实在话,六祖会下开悟的那么多人,诸位仔细去读读这些传记,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本事?真正有智慧天才的、宿根深厚的,没有几个;像永嘉大师算得上是一个,法达禅师不算,无尽藏比丘尼也不算,都是很平常普通的人。神会,就是荷泽大师,最初他是个小沙弥,十三岁亲近祖师的,也表现的平平,但是到后来的时候,六祖是很器重他。所以,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我们今天跟他们比一比,不相上下。他们成就的原因在哪里?就是人家精进不懈怠,而且多半的功夫都是在读诵上。无尽藏比丘尼读诵的是大家都晓得的《涅盘经》,一天到晚就是抱着一部《涅盘经》念;法达禅师人家是抱着一部《法华经》在那里念,没有什么特别能力。如果我们今天也能抱着一部《法华经》或者一部《楞严经》,把世间什么是非人我一起丢到脑袋后去,心里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经文,你要念上个十年,决不在法达禅师之下,怎么能不开悟?

  可是诸位要是把经放在脑后,满脑袋的是非人我、名闻利养,那就完了!这个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不能开悟,你依旧是心为境界转,那个心为六尘境界转,不如心为《法华》转得好!我们是悟后再转《法华》;看到古人那个样子,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比比,不比他差,我们今天就是方向错了!我们用的功夫偏差了,不如他。人家的功夫是纯一,由纯到精,所以遇到善知识给他一点,他就悟入了。

  也许诸位要问,我用了十年功,谁来点醒我?谁来帮助我开悟?那你放心就是了,到你功夫成熟了,诸佛菩萨就化身来点醒你,这个一定的道理。机缘成熟了,佛菩萨就来了,感应道交!所以不怕遇不到善知识,就怕善知识当面错过了,那是真正可惜。这是我们讲的学问,讲的真实的学问。

  「事亲」,这是在家「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就是在社会上。这个「君」也是泛指,就是领导人。我们在一个机关、一个团体,长官、商店的老板都算是「君」,他是领导人。在家庭里面是家长,一家的支柱。「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些都是躬行实践,都是圣贤之行。圣贤之行,很平凡,很亲切而踏实;平常心是道,平常行也是道。所以,大师在此地说这都是「躬行实践」。实践什么?就是实践的「好贤」,实践圣贤之行;在佛法里面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克到圣贤自期待处」,这一句话就是行成证入,要亲证到诸佛菩萨的境界,这才叫作「实学」。《金刚经》里面「无住生心」,六祖从这一句话悟入,悟入之后他就做到了;六祖以后所教人的,就是这四个字的纲领。他那个「本来无一物」,就是从「无住生心」里面脱胎出来的这么一句话,意思是一个,一个意思。所以他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批注,是一样的意思,他就是悟出这个道理。六百卷《大般若经》也就是讲「无住生心」这四个字而已。生心是真心、清净心,也不要去找古人批注,佛在《金刚经》里就讲得很清楚,应生清净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心就是清净心。

  什么叫「不住」?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念、不动心,就叫不住。我们不如六祖的,就是我们在六尘上处处住。处处住,生的什么心?生的不是清净心,生的是意识心、生的是妄想心,所生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生的是这个心。如果我们不住六尘境界,那你生的心是真心,真如本性,这个真是一了百了!这样才能够入法界,入一真法界。我们今天讲「贤贤易色」,要拿这个做目标!做标准!

  补注里面讲离四相才叫易色,到自他不二,别人有的长处,就跟自己有的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没有嫉妒。如果我们见到别人有长处、别人有能力,自己还有一念嫉妒心起来,这个时候自己要觉悟,我们自己又迷惑了、又颠倒了、又要造罪业了。这叫什么呢?这叫修忏悔心,佛法里面讲的责心忏悔!这个力量很大,回过头来要责备自己,这个嫉妒心、毁谤心、障碍心,自然就止住了。

  这种烦恼是无始劫以来的,常常会现前,一现前立刻就反省,立刻就制止;久而久之,在一切境界这个心不生了。要到真正不生起来,一定要培养「贤贤易色」之心,要培养这个大心,然后自自然然不会再有嫉妒了,不会再有毁谤了,成就自己的德行。所以世出世法不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0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