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3422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8-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社会一定是安和乐利,国家一定是强盛。尤其是弱国更需要贤人,我们读古代的历史,诸位读读《左传》、读读《史记》、《汉书》,你看春秋那个时候、战国那个时候,有很多小国,只要国家里有一个贤人,邻近的大国不敢欺负。所以,贤人是国家的保障,人人敬仰,敌国敬畏;敌人听到他,也对他很尊重,也不敢侵犯他。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团体,对于贤人不尊重了,这个国家也差不多要灭亡,不会太久了。这个团体如何能不衰?如何能不败坏?这是必然的道理。
所以我们要尊重贤人,凡是好贤之人,心里面趋向修圣贤之道的人,我们一定要鼓励他,一定要帮助他,他的成就是我们大家的成就。尤其要知道,我们个人在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界里所占的地位极其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看看,诸位善知识自谦推他,推崇别人,这样的美德我们要学。五十三参里面,自谦推他,就是「贤贤易色」,这是真正的大善知识!
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工作,就是培养底下一代的人。不要以为现在还不是时候,还要再过几年;过几年,说不定明天就死了?哪一个人能够保证,在这个世间还能住多少年?没一个人敢保证!一口气不来,想做好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趁这一口气还没断的时候就要干,没有时间好等待的!能够培养贤人之心,就是自己步步趋向圣贤之道之意!
弘护佛法的重担,也并不是要什么样特殊的人物,才能够荷担起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是要真正发大心的人才能够担当得起来,谁肯真正发大心,他就能担当起来。诸位为什么不发大心?发大心,你就会有成就;不发大心,永远不会有成就的。发什么样的大心?「贤贤易色」之心,这是大心。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生的过程当中,第一个爱好是希圣希贤,爱好圣贤,希望自己能够成圣成贤,就是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发菩提心,简单的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把这个当作第一桩大事。
「步步趋趋」,就是我们所谓的精进不懈,正是佛法里面所讲的真实的善根。我们讲世法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佛法里面只有一条善根,就是精进。步步趋趋就是精进,能发心,又能精进不懈怠,这个人怎么会不成就?一定成就。
再给诸位说,我们现在《六祖坛经》正讲到「参勤机缘」。说实在话,六祖会下开悟的那么多人,诸位仔细去读读这些传记,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本事?真正有智慧天才的、宿根深厚的,没有几个;像永嘉大师算得上是一个,法达禅师不算,无尽藏比丘尼也不算,都是很平常普通的人。神会,就是荷泽大师,最初他是个小沙弥,十三岁亲近祖师的,也表现的平平,但是到后来的时候,六祖是很器重他。所以,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我们今天跟他们比一比,不相上下。他们成就的原因在哪里?就是人家精进不懈怠,而且多半的功夫都是在读诵上。无尽藏比丘尼读诵的是大家都晓得的《涅盘经》,一天到晚就是抱着一部《涅盘经》念;法达禅师人家是抱着一部《法华经》在那里念,没有什么特别能力。如果我们今天也能抱着一部《法华经》或者一部《楞严经》,把世间什么是非人我一起丢到脑袋后去,心里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经文,你要念上个十年,决不在法达禅师之下,怎么能不开悟?
可是诸位要是把经放在脑后,满脑袋的是非人我、名闻利养,那就完了!这个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不能开悟,你依旧是心为境界转,那个心为六尘境界转,不如心为《法华》转得好!我们是悟后再转《法华》;看到古人那个样子,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比比,不比他差,我们今天就是方向错了!我们用的功夫偏差了,不如他。人家的功夫是纯一,由纯到精,所以遇到善知识给他一点,他就悟入了。
也许诸位要问,我用了十年功,谁来点醒我?谁来帮助我开悟?那你放心就是了,到你功夫成熟了,诸佛菩萨就化身来点醒你,这个一定的道理。机缘成熟了,佛菩萨就来了,感应道交!所以不怕遇不到善知识,就怕善知识当面错过了,那是真正可惜。这是我们讲的学问,讲的真实的学问。
「事亲」,这是在家「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就是在社会上。这个「君」也是泛指,就是领导人。我们在一个机关、一个团体,长官、商店的老板都算是「君」,他是领导人。在家庭里面是家长,一家的支柱。「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些都是躬行实践,都是圣贤之行。圣贤之行,很平凡,很亲切而踏实;平常心是道,平常行也是道。所以,大师在此地说这都是「躬行实践」。实践什么?就是实践的「好贤」,实践圣贤之行;在佛法里面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克到圣贤自期待处」,这一句话就是行成证入,要亲证到诸佛菩萨的境界,这才叫作「实学」。《金刚经》里面「无住生心」,六祖从这一句话悟入,悟入之后他就做到了;六祖以后所教人的,就是这四个字的纲领。他那个「本来无一物」,就是从「无住生心」里面脱胎出来的这么一句话,意思是一个,一个意思。所以他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批注,是一样的意思,他就是悟出这个道理。六百卷《大般若经》也就是讲「无住生心」这四个字而已。生心是真心、清净心,也不要去找古人批注,佛在《金刚经》里就讲得很清楚,应生清净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心就是清净心。
什么叫「不住」?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念、不动心,就叫不住。我们不如六祖的,就是我们在六尘上处处住。处处住,生的什么心?生的不是清净心,生的是意识心、生的是妄想心,所生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生的是这个心。如果我们不住六尘境界,那你生的心是真心,真如本性,这个真是一了百了!这样才能够入法界,入一真法界。我们今天讲「贤贤易色」,要拿这个做目标!做标准!
补注里面讲离四相才叫易色,到自他不二,别人有的长处,就跟自己有的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