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690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8-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开悟;顶多只是得到一些佛
学常识 看得多、记得多 对于断烦恼、开智慧,是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
亲近老师,老师指出一条路给你走,在刚刚走的时候,一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
这个阶段过去之后,那种欢喜是不可思议的,那是真正得到了东西的喜悦!
今天我们修学,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想「广学多闻」。而古德是从「
断烦恼」学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
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不能越级。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
就是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
法叫「有解无行」,只在解的层面下功夫,对自己真正的功夫疏忽了;不去断烦
恼,不去修清净心,其结果是增长邪见。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
见。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啊!
(二)戒定慧齐修
那么学佛从哪里学起呢?就是从念一部经下手。要不要懂意思呢?不要懂!
因为烦恼未断、福慧不具足,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
要老念这一部经?诸位要晓得,念经跟禅宗参究修禅定没有两样;跟密宗三密加
持没有两样,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诸位
要晓得,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心里面不会乱想
,当然「诸恶」就「不作」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
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因此,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说念经的时候,戒律圆
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的时候,从头
到尾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慧 修慧。所
以念经是「戒、定、慧」三学齐修。如果我边念边研究,那就把佛经当作世间书
,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这个不叫修行。所以读经是修行的基础、是修行的
根本,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修行入门,如果是选用经典,就从这里下手。如果一
天念一个钟头,你就修一个钟头;念两个钟点是修两个钟点,当然修的时间是愈
长愈好。
我在台湾以及达拉斯的道场,有不少同修,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他们大概
已经念了两千遍以上,因此,经文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
一天念十遍,差不多有五、六个小时在修戒、定、慧。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修行
,修上几年,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以后,再去看经,眼睛都放光了。为什么呢?
一看,意思就全部明了、全部懂得。佛经 是佛从清净心流露出来的,我们自
己的心清净,自然跟佛相应,那怎么会看不懂呢!今天我们看不懂佛经,就是佛
心是清净的,我心是散乱的:散乱心跟清净心不相应,不能起共鸣,所以佛讲的
我们听不懂,道理就在此。所以真正要能懂得亲近一位善知识、一位好老师,就
要相信他不会骗你,他教给你的方法,一定不会错的。
老老实实选一部经:修净土的选无量寿经;修天台的选法华经;修华严的就
选华严经。你修哪一宗、哪一派,就修你本宗主修的经典,一门深入。先把本宗
的经典老老实实念五年;换一句话说,在五年当中一定要把烦恼舍掉,恢复清净
心,这是学佛的起步。实在讲五年修得清净心,在从前是可以,现在不行了。因
为从前的人,心地染污少、染污的程度也轻,五年清洗就差不多可以洗干净了。
现在的人染污太严重了,况且从前的人十几岁才受到染污,才会有是非、人我,
才有贪、瞋、痴、慢。现在的小孩两三岁就有贪、瞋、痴、慢,他从那里学来的
?从电视上学来。家里天天在看电视,他不得不受污染,天真活泼的童年没有了
,所以现在的人真的不幸福啊!像我,生长在农村,到十三、四岁才懂事;所以
我的童年时间很长。童年不懂事,是真快乐!世间什么苦乐我们都不知道,整天
就晓得玩耍。懂事,就不快乐了!为什么呢?会看人脸色,这就难过了,所以说
这个时代的人比不上前人,人不能做了,太苦了。修学到自己心地清净了、智慧
开了,就可以参学,就什么都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因为自己已经有定,
不会被外在环境所转。自己有了主宰,见得愈多、听得愈多,愈能增长智能、增
长定力。定、慧,是怎样增长的?不为外境所动,这是增长定力;样样清楚明了
是增长智慧,所以那个时候参学,定、慧更能往上提升。这是古人教学的方法
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后再参学,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就是无所不
知。佛在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先修「无知」,五年学戒
,就是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再接触社会的时候,什么都知道 「无所不知」。
真正修行是用这样的次第、方法,来达到目的的。
古大德不仅仅是遵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这些规矩,更以儒家的基础,作
为修学的基本,这是因为中国佛教把小乘舍弃了,以儒家来代替小乘,特别是以
孔老夫子的德行,作为我们入佛门的根基,就是论语上讲的夫子五德 温厚、
善良、恭慎、节俭、忍让,即「温、良、恭、俭、让」。在这上面再建设的,就
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而达到真正究竟圆满。这样的架构,在
整个大乘佛法,无论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
开这个基础,违背这个原则。换一句话说,按这个架构,次第修学,无论修学哪
一宗、哪一派,没有不成就的。由此,我们可以说:从五德、六和上打基础,是
中国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学上还有一个非常进步的作法,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想到
进修教育。佛当年在世,他的声闻弟子,要留在佛身边,还没毕业,还不能
独立,不能离开佛的教导。已经成就的菩萨弟子,不常跟佛在一起 菩萨要帮
助佛教化一方,代佛弘法,到各地方建道场、讲经说法、推广佛教 但是每一
年有一定的时间,又回到佛的面前来。这好像学校放暑假一样,学生放假了,老
师没放假,老师还要进修 回到佛陀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