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回复: 6

[其它]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主讲如何承传中华文化二十一集》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11/12/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12



  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俗话讲「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立定了远大的目标,我们每个礼拜都有励志格言。立了志,我们的每一天,我们的一言一行,以至于起心动念,都是为了往这个目标去迈进。只要跟这个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事情、言行就不做了,因为做了就浪费时间。勿使一秒钟空过,时光有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而且人跟人的缘分是非常难得的,全世界有七十亿人,能够彼此相见,在人生当中都算是奇迹了。七十亿人是指人类,假如把所有的生命合在一起,这个数量有多少?大家有没有去算过一个原始森林里面的蚂蚁有多少?您看这些含有灵知的动物是人类的多少倍?所以这一生当人很不容易,又在七十亿人当中可以相见,这个都是很难得的缘分。俗话讲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个话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珍惜彼此的缘分。珍惜,怎么珍惜?不是每天腻在一起,一腻在一起就一起堕落了。以夫妻关系来讲,「领妻成道,助夫成德」,这个叫惜缘。要「领」,怎么领?我们得有真实智慧。一个人不勇猛地提升自己的智慧,他那个惜缘是嘴巴上讲的,有口无心,看行为就知道是有口无心。我们现在把功夫用在哪?巧言令色。话都讲得很漂亮,心跟不上,事情也没有做。我们很冷静,比方我们去年规划要学习的经典,今年已经到十二月了,做了多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勇猛?根源是志没有真正立下去,对家庭、对人生、对民族国家的使命感没有打从心里发出来。一发出来,你时时刻刻不敢忘怀,一没有往这个目标走了,良心不安,那才是真正发心出来了。人与人这么难得的缘分,我们要珍惜,我们得有智慧德能,才能帮得上对方。智慧怎么来?立了志,照孔老夫子的教诲,我们学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什么是知命?知道这一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所在。我这一生到底来干什么的?很清楚。不然混混噩噩一过去,二十年过去、三十年过去了,百年异境,一百年很快就到了。

  我自己想一想,看到现在青少年,十三、四岁,感觉好像那个日子才刚过没多久,又想到初中那些同学、那些死党,就像昨天一样,怎么已经二十多年了?假如没有前几天小学五年级的同学给我发个短信,「可不可以到马来西亚看你?」我才回想我跟他认识已经二十七年了,快不快?还想到当年跟他一起去看电影的情景,就已经快经过三十年了,「寸金难买寸光阴」,太快了。知命,对家庭,要对得起祖宗,要从我们身上开千年不衰的家道。你说「哪有那么容易?」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曾子做到了、范仲淹做到了、曾国藩先生也做到了,这么多人做到了,我们还不去效法他们,而且都有经验了,那不叫自暴自弃吗?如果都没有人做到,还自己摸索,说做不到还情有可原。历代都有这样的圣哲人,我们都不肯效法,那志就没发出来。所以《弟子规》最后一句话很重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其实我们走在修学的路上,浪费最多时间的是什么?否定自己,好多念头都在那里,提不起劲,还得要人家充电。今天听了课,比较有电力,两天以后又要充电了,不知道自己就是发电器、发电机。有明德、有本善,自己就是发电机了。要启用它,怎么启用?但以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只要把习气去掉,拨云,本有的智慧、阳光就透出来了。智慧不是外求的,是自己本有的,要去掉障碍。

  所以知命是知道这一生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成就自己的慧命,自己很清楚。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信心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不要说远的,就说昨天、今天,有没有办法让自己法喜充满?你连今天都不能保证,你还能保证未来吗?「达摩祖师传」里面讲,「你连你现在的处境都不清楚,你还能保证你以后可以当王吗?」未来跟现在是分不开的,我们目标很远大,每天烦恼丛生,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下的功夫。智慧怎么来?烦恼轻,智慧就长。所以改正习气、改掉习性是成就慧命、改变命运的大根大本,「改习为立命之基」,改掉习气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改变他人的命运。比方我们习气不改,第一个,我们自己没办法提升,第二个,我们一接触人,有一句话讲,「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在学习性的东西,一学很快就会;好的东西要学很久,慢慢的自己才提得起这样的心态。比方我们现在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很尊重师长,师长的哪一个优点我们已经学到了?三年、五年、八年了,学到哪一个优点?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天就会了。我记得念初中、高中的时候,看电视讲粗话,到学校,男同学之间为了表示彼此交情很好,打招呼用粗话的都有,一次就学会了,学坏这么快。我们今天假如负责一个地方的教学,我们傲慢没有调伏,每天跟着我们的人会不会学到傲慢?我们观察到,一个领导只要脾气大、只要强势,他底下的人不出一个月决定有他的影子。

  所以不要急着要去利益人,首先要在自己的习性当中下功夫,甚至于我们的每一个表情有透出傲慢,透出脾气、强势,都会感染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假如很有判断力,他不受影响;他没有判断力,因为他很崇敬你,你什么他都学,不知不觉。甚至于底下的人说,「只要是蔡老师讲的我都觉得是对的,我就听蔡老师讲」,这个话对不对?这个话挺有杀伤力的。他们都听我的,都听我讲,没有冷静一点,名闻利养就上来了,这叫搞情执、执着。因为敬重一个人,到最后偏颇掉,看不清楚了。跟大家讲「慈悲三昧水忏」的一个内容,悟达国师十世高僧,不是开玩笑的,我跟悟达国师比是十万八千里。我二十几岁以前还干了一大堆荒唐事,悟达国师十世都是高僧。皇上送给他一个檀香宝座,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起了欢喜心,觉得自己不简单。他是唐朝的悟达国师,十世以前汉朝的袁盎就是他,袁盎建议皇帝(那时候是汉景帝)杀晁错,是他建议的。他也没私心,那时候也危急,可是毕竟把晁错给杀了,跟晁错结了这个恶缘。晁错的灵魂跟着他,要报他这杀害之仇,跟了他十辈子。他修得好,身边有护法神护着。可是到第十世了,皇帝送给他这样一个檀香宝座,他起了贡高我慢之心,就堕落了,护法神没有了,那个冤魂就进了他的脚,长了个人面疮,差点就没命。

  这一部戏大家印象深不深?(听众答:深。)那对自己的启示很大。他也是广结善缘,他曾经敬重老人,看到一个很可怜的老人,他帮他医治他身上很重的伤,他还帮他吸出来,跟这老人结了个善缘,这个老人就是当初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迦诺迦尊者。尊者告诉他,「你以后有困难到这里来找我」,没结这个善缘,真遇到状况的时候也没人帮助。所以后来去找了这个尊者才化解了冤业。在佛门里面有一本「慈悲三昧水忏」就是化解这些冤结的,这个典故是从汉朝开始的。我们现在年轻,基础都还很差,这些赞叹、恭维的话一听,很容易就倒了。我们看《群书治要》启示也很大,在魏文侯那时候,战国时代,魏文侯是国君,一国之上,他有一天在那里自己哼着歌,他说到,他最高兴的就是所有人都听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他,就唱。突然,唱得起劲的时候,那个乐师,以前乐师为了让自己能创造出更好的曲子,把自己的眼睛弄瞎,这样他的耳朵会更专注听,他才能突破造诣。为了利益老百姓,用更好的音乐供养大众,宁可牺牲自己的双眼,古人那种精神是很可佩的。刚好听到魏文侯在唱这个歌,他因为眼睛已经看不到了,他听着那声音,因为他在弹古琴、在奏乐,文侯在那里哼的时候,他就抱着古琴往文侯那个方向冲过去。因为太突然,所以当下文侯也一下子被他惊吓到了,然后赶快闪开,可是这么一闪也是很惊慌,自己就倒在地上,师经(乐师叫师经)也倒在地上,两个人都倒在地上。

  文侯还有一点回不过劲来,等心神定下来了,很生气,对着身边的人说,「冲撞君王的人该当何罪?」旁边的人说,「他的罪该活活把他煮死,以下犯上」。「好,执行!」两个人把师经带着要去行刑。师经说,「国君,我就要死了,可不可以容我讲两句话?」文侯说,「你说」。他说,「我刚刚听到有人说,他最高兴的就是所有人都听他的,没有人敢违背他。我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想起我的祖先、我的这些前辈们告诉我,说夏桀、商纣这些暴君,都是所有的人都要听他的,他不接受别人的劝谏。我刚刚一听到这个话,以为是夏桀跟商纣。所以国君,我是要去撞夏桀跟商纣,我不是要撞你」。当下魏文侯就说,「把他放了,不是他不对,是寡人不对」。因为他太紧急了,一下倒在地上,他君王的帽子都摔坏了,前面那些玉串都洒地上去了。他说,「这个帽子不要修了,我每天带着它就想起师经对我这段劝告。师经手上的古琴摔坏了,把那个古琴放在我们城墙上,让天下人都看到我的过失,所有的臣民来提醒我,不可以再犯同样的过失」。文侯从小读经书,他有反思的基础,请问诸位学长,我们现在遇到境界,是自己的脾气先上来,还是经典先上来?如何让经典先上来,而不是脾气?我们不老老实实熏习,正念怎么提得起来?真遇到事了,还是强势作主、傲慢作主。我们现在冷静想一想,这一、二个月,谁的劝谏我们听了?听了,我们改了吗?只有听没有改叫应付,比没有听可能还更严重,为什么?他把功夫落在表面上,都不改,变成做样子给人看,那变虚伪了。

  我们现在修行有一个很大的瓶颈,都修到表面上去了。巧言,话都讲得很好听;令色,表情都很恭敬,内心没有真正的谦卑。所以修学路上关卡真的是非常多,以我自身来思考,第一个,我在公务员家庭成长,又是教书的,社会的阅历不足,要带领一个团体需要跟很多前辈学习,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有一个不是很妥当的心态,好像学了传统文化就是最厉害的,学了传统文化好像什么都会,这个是变成传统文化的光让我们形成一个傲慢强势的态度,变成好像不主动请教,连跟我们不同领域的也不怎么主动去请教,不好学。比方管理,我们现在很多各地负责的人,不见得在企业界学过管理,不见得有很丰富的管理经验,可是我们去请教过管理能力很高的人了吗?假如没有,我们所有的恭敬不还是全部落在表面上吗?什么时候恭敬?看到人的时候恭敬,真正遇到事的时候并不好学。所以很多我们本来处事的惯性、习气都要用功夫把它去除。「德不广不能使人来」,人与人是靠感应来的,用德去感应,不是硬去拉人来的,不是把排场话讲得很好,然后把人引进来。你把人引进来了,能成就人、能护念人吗?「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度量不够宏大,你没有办法包容别人的不足,都是盯着人家的缺点看,最后就排斥人。怎么护念一个人成长?度量要大。

  诸位学长,您在一方负责,有没有你身边比较亲近的人,你讲了一句不妥当的话,他马上敢跟你讲?这个很重要,这个就叫道风,叫直心是道场。你最亲的人都不敢把你当下的问题告诉你,「直心是道场」怎么建立起来?怎么落实「善相劝,德皆建」?只要是为团体好、为对方好,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开会的时候,你开会不把问题讲清楚,以后不是继续犯吗?以后犯了,浪费的是团体、大众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在是要顾及对方的面子舒不舒服,还是顾及众生、顾及大局?我们现在学是顺人情,还是顺大众的利益?这个天平要秤好,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情。孔子有一段话很好,「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只要是为了道义,在那里探讨怎么样的观念才是对的,有时候会探讨得比较激动,那也是正常的。「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把众生摆第一位,把大众的利益摆第一位,这才是真正爱护对方,爱他的面子是害了他。魏征爱的是唐太宗流芳千古,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不是为了他一时的高不高兴,所以才有「贞观之治」。所以「在为义之上」可以探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一起把事情讲清楚、厘清,我们不怕讲不清楚。为什么?依法不依人,依经典的标准。所以现在说「只要蔡老师讲的都对」,开玩笑,这句话跟依法不依人一百八十度违背。我假如还觉得听得很舒服,我只有到地狱报到去了。

  给大家讲,对我那些恭维之词不要讲出来,希望大家多保佑我就好了。因为我是站在钢丝上面的人,一不小心就下去了。高处不胜寒,高处有险,低处有道。出了名,名者造物所忌,出名不好修行,为什么?因为你太出名了,每个人都看着你,你就很容易做样子给人家看,你就不容易打破自欺这一关。但是讨论完之后,离开开会现场,绝不讲对方一句不是,为什么?为他好,怎么可能去毁谤他?可是现在我们这些道义的正气提不起来,刚好相反,开会的时候什么都不讲,开完会出来都在那里抱怨。主管开会出来,最后都是说「他们态度不好,他们决定不好」,还讲给底下的人听,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全部都没有了。你说这些主管造的孽有多大?愈高位的人讲错一句话,罪业愈重,因为他影响的面愈大。我们现在是地位愈高愈随顺给自己方便,太危险了。您看《孝经》天子章、诸侯章那些句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丝毫厌恶别人的心都不能起,傲慢的念头都不可以起。一个高位的人傲慢一出来,底下的人就寒心,那对组织的伤害有多大?别人愈尊重你,你愈战战兢兢,因为你要为他负责任,你要为自己的身分负责任,「诸侯章」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有一个地方的负责人在谈论一件事情,他说到,「这件事就是我能够办得到,就是我的本事才能办得到」。请问大家,你是他身边的骨干,听到他这么说,你会怎么做?「是、是,就是你才能办得到,你功劳很大」,讲这段话有点像太监,谄媚巴结。一个领导者讲这样的话还得了吗?你在一个地方能把事情办下来,第一个,当地政府不支持,你怎么干?第二个,没传统老祖宗的教诲,你怎么做?再说你讲的全部是祖宗的话,又不是自己做到的,可是讲出来的话贡高我慢,危险。旁边的人再不提醒,愈偏愈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结果身边的人都被我们的习气给吓到了,都离开了,我们还不反省吗?「没关系,想跟我的人还多着,肯来的人还多着」,你拿着祖先的福报,顺着习气在乱花,还断了人家学习的因缘、法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历史当中体会到什么处世待人的关键?几乎每个朝代宦官都会乱权,身边亲密的大臣都会乱权,我们会不会?请问大家,我们的基础比以前读书人怎么样,弱还是强?弱。我们一被宠爱了,会是个什么状态,是战战兢兢还是恃宠而骄?历史像一面镜子在提醒我们,愈受到重用,愈为大局想、愈为领导者想,要敢于谏言,这是做一个臣子重要的本分,叫劝谏。我们见到领导,只挑好的讲,实际情况都不敢讲,那都还是谄媚。现在哪个团体说是都没有问题?不可能的,传统文化断了那么多代,怎么可能没有问题?不要说别人有没有问题,我们自己问题就很多了。

  诸位学长,四十五天以后回到你的因缘,你会怎么做?具体,我们明天课程研讨讨论这个重点。这很具体,不然大家抄了一、二本书回去,怎么做?不知道。我们具体来谈,怎么思考?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每一个思考都要在根本上,不然所做的事情徒劳无功,为什么?没有根,树怎么可能继续长?迟早枯萎掉。没有根、没有务本,它没有生命力,不可能长久。刚刚跟大家讲的这一段,「小人于为乱之上」,看谁不顺眼,有可能你在团体当中,你们两个愈聊愈起劲,「对,都是他的问题,就是他」,然后就开始排斥他。慈悲在哪里,真诚在哪里?只要聊起来气氛针对某一个人,当下我们就不在道中了,还有什么好批评别人的?可是彼此情绪一调动,憎恨人的心都上来了,愈聊愈起劲,「对,他就是这种人」,然后就在团体里面跟人对立冲突了。为乱之上,好得不得了,如胶似漆,可是真正刚好遇到两个人利害冲突了,以前亲密的人变冤家。诸位学长这一路走来多少年的过程,跟我们很好的道友、同仁,你现在有跟他很不好的,赶紧观自己,内在的爱憎心太强了。这个东西不去掉,在团体里只会增加人与人的冲突而已,决定没有侥幸的,为什么?心态不转,每天遇到那么多境界不现前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的内心不恨一个人,对每个人,跟他相处都能马上提起怎么为他想,真有这样的修养再扛责任不迟。我们现在瞎忙一大堆,对自己的习气都调伏不了,还一直在增长。还自欺,「反正我做这些事都可以利益人,我不做就不慈悲了」,听起来很好听,还是在自己。不自欺,依照经典,君子务本,格物,物真的格了,心才能正,意才能诚,才能跟人交心。

  我们再想到《大学》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叫「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我们看这也是务本的次第。从家庭来看,组织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家道、德行,家里有家道、有德了,你会感来好的对象。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样磁场会感应,有一句俗话叫「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德为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可是我们现在想,我们组织家庭也好、发展事业也好,把什么摆在第一位?对方家里有没有钱?对方学历高不高?有没有稳定的工作?听说是公务员,一个月收入多少?稳了,娶了没问题、嫁了没问题。现在人本末倒置的现象处处可见,我们自己不警觉,我们的思惟也会落成这个样子。你看现在,「诸位学长们,我们这个地方的因缘欢迎大家的参与」,每次抓住每一个机会招兵买马,怎么样?想要有人,问题是没有德留得住人。请问大家,夏桀身边有没有人,商纣身边有没有人?有。纣有三个仁人,达到仁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干、箕子、微子,三个圣人,可是他不用,还杀。真的贤人去了,请问大家,魏征在你旁边高不高兴,你要不要试试看?理论归理论,理有顿悟,事要渐修。你看唐太宗,一提到魏征还是有点害怕的。有一次他在玩一只鸟,很高兴,「报!魏征来了」,赶快把牠闷在袖子里面、闷在衣服里面,怕被魏征看到,又要说他几句。魏征何许人也?马上就察觉其中有蹊跷,故意在那里愈讲愈久,讲得差不多,走了。皇帝松口气,一出来,鸟死了,闷死了。你看,会怕的。

  唐玄宗,大家只知道他安史之乱,唐玄宗之前是开元之治。我们五千年,盛世没几个,唐玄宗创一个开元之治,他也不简单。当时他身边的大臣张九龄、韩休都给他劝谏,他能接受。韩休给他劝谏,有一次他在那里玩游戏,玩着玩着突然想,「韩休知不知道?」他怕韩休知道又要写奏折、又要劝谏他。他才问旁边的人,「韩休知不知道?」马上有人报,「韩休的奏折来了」。他一看,「他又知道了,又骂我了」,他就稍微有点紧张。旁边的人说,「皇上,这韩休太不象话了,让您最近都瘦了好几公斤,要治他的罪,他太不应该了」。为什么那么多直谏的官最后都被流放?叫眼不见为净。你看苏轼劝得最厉害,被贬到海南去。所以魏征能遇唐太宗,这对一个臣子来讲,他觉得是他人生最幸运的事情,要遇到这样的皇上不容易。结果旁边的人就谏言了,处罚韩休,都是他让皇上瘦下去的,不安、不快乐。唐玄宗讲,「虽然有些人讲一些话我很喜欢听,可是我回去冷静想想,他讲的不对,都讲好听的话,粉饰太平,都恭维我而已。每次韩休给我讲,我当下也是很难接受,可是回来一想,这个对老百姓有益,虽然我已经瘦了很多公斤,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他的开元之治从这里来的。可是最后九龄已老、韩休死,韩休去世了,张九龄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不能去给他劝谏了。明朝不复谏书来,明天等不到劝谏的奏折来,结果谁来了?杨贵妃来了,从此君王不早朝,从一个盛世,最后差点把唐朝的国祚整个就断灭掉了。后来是因为忠臣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才把唐朝的国土给保住了。

  所以乱世就看到谁是真正的忠臣。真的有人才了,留得住吗?没有度量、没有纳谏的修养,留不住人才的。我们现在团体里有没有直谏的人?我们现在团体里有没有形成可以没有顾忌的互相直言?当然,「规过于私室」,在直言的时候还是要为对方的面子着想,私底下探讨。但假如是开会,彼此大家的共识是「对事不对人」,可是一定要把事情讲清楚。当然您在讲的时候可以先肯定对方的存心,但事情到底做得妥不妥当要探讨清楚,才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您看我们在德行当中下了多少功夫?我们不是每天烦恼没人、没地方、没钱吗?都是这些东西。我有遇到一个负责人,他就一直讲,「钱从哪里来?没钱怎么办事?」你只要有德,人家送钱来给你做,好心的人太多了,为民族文化承传的人太多了。但重点是,没钱才有道,钱太多胡思乱想,会不会?会。我记得我那时候在海口,后来到深圳去办活动,办了两次幸福人生讲座,大众捐的钱刚好付讲座开支,付完还剩一千多块,真好,刚刚好,不留钱才不会胡思乱想。钱太多了就在那里想,要怎么办,要不要存银行,还要干什么?想一大堆。所以以前教学的人连钱都不碰,不然影响他的清净心,他得还去分配,挺累人。我们拉回来,务本就是在「德」上面。一个家庭,你找对象,德感了一个好的对象,有德此有人,你的下一代一定好,你们夫妻见和同解,有了好的下一代。这个「土」其实就是,在商业上是你的市场,在家庭里就是你的道业、你的家业的承传,甚至于你这个家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你是社会的模范家庭,那你的小区不就是你教化的地方吗?「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你有地方了,你家里的财富、人才的积累都出来了。

  「有财此有用」,你的人才跟钱财用在什么?用在利益社会,用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培养自己的人才,钱要用在这里,不能用在享受,一用在享受马上堕落。我们弘扬文化的单位只要把钱用在享受,团体的人贪念马上提升,吃住方方面面愈来愈讲究,道就没有了。道从哪里来?「以戒为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团队;「以苦为师」,生活跟低层人的享用差不多就好,人太容易贪着了。孔子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志于道,可是却吃得不好,自己很难过、很难为情;穿得不好,觉得不敢见人,那就谈不上论道。他的欲望还很重,一有因缘他就跑去追求欲望了,现在这个现象很多。他还很爱慕虚荣,到了一个团体去,这个团体还有知名度,他去培训一个月,镶金,出来发光,「我可是去哪里培训过的」。诸位学长,我不是讲大家,有点愈描愈黑了,可是我这个话必须讲在前头,我假如顾及大家的面子,那我还是在做人情事,我还得到地狱报到。我这句话不讲,很多人可能就卡在这里。一个人需要说「我爸爸是谁,我师父是谁,我曾经在哪个大学读过书,我曾经在哪里培训过」,名闻利养跟傲慢已经上来了。拿这个东西出来干什么?你要达到什么目的?日久见人心,你还怕人家不认识你吗?而且愈学愈觉得不足,怎么还会标榜?不敢提父母、不敢提师长,为什么?怕羞辱了父母、师长,为什么?我们德行还不够。

  人能弘道,是自己的一言一行跟经典相应,取得人家信任,不是藉由这些外在表相的东西去赢得人家信任,那都是谄媚、都是贪求。这么怕别人不认同,那个「怕」不就是习性吗,不就是求人家认同吗?「人不知而不愠」,其实我们现在太多在意的全部都是习性、都是贪着,要看得到。我们现在看到的,他在某一个单位做过,出来了,他藉单位之名赢得人家信任,最后去工作了,要求工资要多少多少,都要听他的。最后没办法了,把人家搞得问题很大,还不认错,变成还拉笼人跟他一起走,你看这习气当道,对文化的伤害非常大。没有反思的能力,反而随顺习气,都在搞这些,像斗争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人家意见不同,赶快凝聚势力要推翻对方,最后推不了还得自己走。反求诸己在哪?跑到十万八千里去了,我对、我慢都排在前面去了。不着相很难,真的相当不容易。像我在大陆那几年,特殊时期,我从事教学工作,然后又是行政工作,大家对我就非常尊重。尊重过了,连一些实际情况都不敢给我讲,这个就不是真正的尊重,甚至于还变迷信了,说我什么都知道,这个都要用理智去经营好五伦关系,不是用情执,不是用迷信。大家想一想,行政也是我说了算,教学也是我说了算,请问大家,我危不危险?很危险。现在很多跟我接触多的人,他们假如在各地负责,他也学我这个相,行政他也要说了算,教学他也要说了算,相当危险。行政跟教学都管,那是非常不得已的情况,可是一学相了,都是自己。一个人恭维多了、权力多了,他的习性慢慢就冒了,就很危险。

  重点来了,我们现在在各地教学的人,我们也才这几年开始学,怎么可能我们所有的修养都具备了?而且我们现在的能力,行政跟教学都要做,基本上不大可能,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所以这时候不是硬撑,甚至于不想下来,握有权力还是挺舒服的,都是自己说了算。这个时候要用至诚的心,赶紧去祈请一个有行政能力的人,来把行政工作接起来。再来,还要让他时时提醒我教学的不足,我们整个教学的情况都要提宝贵意见。集思广益,现在在团体当中太重要了,因为我们的基础都不算是很厚,再不集思广益,很多事情会看得很局限。而且在上位者都不是在第一线,客观状况没有很清楚,决策一有差距了铁定出状况。而且这个差距愈大,第一线的人愈寒心,他觉得上面的人都不理解,传上去的也都没有反应,下情不能上达,没办法政通人和。教学工作是刚好我们在一些特质当中比较适合做教学,不代表我们的德行已经符合教学的条件,这些假如认知错了就会出问题。因为我们假如觉得自己是老师了,可以当老师了,无形当中傲慢的习气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一般能讲课的老师都是口才比较好,口才好其实很危险,相当相当危险。这不是我说的,假如大家觉得是我说的,又说「蔡老师咒我」。孔子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刚,非常有承担;毅,坚忍不拔;木,朴实无华。口才再好,每一句话没有一句虚的,都是真诚的话,只要有没真诚的话,就不可能是朴实无华。讷是口才迟钝,不善言语,为什么他不善?他怕说了自己做不到,所以他讲话比较保留,他不敢讲过。

  孔子弟子当中谁的口才最好?子贡。这个有味道,子贡问仁,很多学生都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做这些教诲,做到了再告诉别人。不要话都讲得很满,最后自己做不到,那你就取得不了人家信任,人家都不信任我们,就更谈不上去帮助他了,这个机会点就错过了。子贡口才特别好,孔子教给他,「你行仁道,首先要言行一致」,这个是给所有口才好的人最重要的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这么大一个班,各路英雄好汉都来了,有一个情况,不善讲话的人看到很会讲话的人吓得半死,心里都有恐惧,那我们的好口才不就给人家压力了吗?但是大家冷静看看,尤其我们口才好的人去看一下,口才不好的人很实在,你给他分配什么工作他实实在在干,一句抱怨都没有。口才好的人很聪明,明明就是不肯承担,还把话讲得很好听,他把功夫都用在言语上面,可是这些朴实的人不会这么干的。重点又来了,口才好的人看到口才不好的人,很少不傲慢的,瞧不起他。他的存心、他的修养都在口才好的之上,可是口才好的人就被傲慢完全给障住了,所以孔子这些话不得不让我们省思。我们首先要打破以前的惯性,傲慢的惯性、看事情的惯性,觉得口才好是最好的优点。其实真正夫子讲「刚毅木讷」是提醒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去下功夫,还是要实在、朴实,学一句做一句。我们一羡慕口才好,其实我们所有听课的目标全部用在这里。

  像我们讲课的人不知不觉,所有听课不是听到自己的问题来改习气,从头听到尾都是想着怎么拿来讲给别人听。他所听的课完全专注在怎么抄下来,怎么讲给别人听,让别人服。这些东西都是直接就出去,有没有到心里?他没有。没有,心性怎么会提升?都出去了,言行愈差愈大,为什么?你愈讲得好,人家愈恭维你,你愈认清不出自己,因为愈赞叹,你会觉得自己愈高。所以现在是险象环生。一般以前修行要到阿兰若,到什么地方?连牛叫声都听不到的地方,心比较容易静下来,慢慢静心了,他有观照能力。我们现在观照能力不够,统统每天要面对一大堆人事境缘,到底我们的心有没有在道中,自己不容易观照到。这段讲完了,大家开始想,怎么找一个牛叫声都听不到的地方把自己关起来?你有发这个愿好,这是善愿,说不定就有安排,还没安排以前,安住当下。再来,想办法,我感觉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修行都靠别人,自己不善用心去感受自己的状况,去调整自己的心,调整整个自己的修学、因缘,不善。都是什么?「蔡老师,你怎么说,我怎么做」,好不好听?听起来挺老实的。但是你这句话讲出来了,第一个,百分之百信任了吗?假如做着做着又不服了怎么办?第二个,做的过程当中有把实际情况在讲吗?「蔡老师这么说,做!」然后都不讲实际情况,一直做、做、做,做不对了,告诉别人,「蔡老师教我这么做的」,他后面所走的错全部我要负责任。中医把脉怎么把?这个药你先回去吃两天,两天之后我再看看情况,是不是这样?一帖药吃三年,那个情况都不知道已经变成怎么样了,还说「我很老实,我就听三年前蔡老师给我讲的那个事情」。

  君子务本,我们怎么具备一个为人子的正确态度,怎么具备一个为人臣的正确态度,怎么具备一个为人、为圣贤学生、为老祖宗学生的正确心态?要主动汇报、要主动请示,不然我们有时候把信任变成什么?变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最后就变自作主张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不知不觉的。虽然还不一定马上能找到阿兰若的地方,这话还是要讲,讲清楚,不然我要欠大家,到时候一下课,「怎么办,阿兰若在哪里?」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一定给你一个好好静修的地方,因为你发的是真心。因缘是有一个过渡的,它不是马上变的。我们有时候一发愿,贪着的心就起来了,「怎么还没来?」急躁得不得了。先稳住,怎么办?善友为依,自己读经、听经决定不能少,因为你愈听经、愈读经,你的心愈静,你自我的觉察能力高,不要常常想着都是靠别人,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个人。自己的觉照之外,一个是受劝谏的态度,身边的人都可以给我劝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有能听得进别人的劝,你的危险性就大大下降了。刚刚这些态度都是什么?遇到事情不是依赖,而是「宁为成功找方法」。我们依赖,我们所带的人都依赖了,能成什么大器?面对事情要自己有思惟的能力去找方法突破。现在可以靠一些在国内比较有威望的人,靠了以后不是听他的话,变成恃宠而骄。「你们没有通过我,接触不到某某人」,那不是害了他吗?所以人的贪着、情执不去掉,真的让我们接近很好的善知识,有时候是吉是凶都还很难讲。我们的心态要摆正,我们看师父讲的,孟子学孔子,孔子已经不在世了,用什么学?诚敬的心,我们现在不往内在求,都是往外攀求。

  上节课跟大家谈到《弟子规》,还是务本,我们这节课在谈这个本当中,德是根本。我们建立德行的根,要依经典,依儒道释三教的经典,而且是基础经典,儒是《弟子规》,道是《太上感应篇》,佛是《十善业道经》,这个是根。这三个根的大根大本在哪?孝亲尊师。不要小看这个「入则孝」,入则孝你完全入心了,完全记在心上不违背,我们的境界决定不断往上提升。不要小看这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而已,所有的善根全部从这几句话当中流出来,只要这几句话没有,善根就不可能增长。我们在学圣教当中有一个态度要注意,「君子居易以俟命」,居易以俟命是什么?安住当下,尽好为人子的本分、尽好为人臣的本分,才有办法修道。「小人行险以侥幸」就是学习的态度侥幸,想跳过去这些基础,只要跳过基础,怎么修、怎么用功,他就是提升不上去,这一点我们要认知清楚。我们上次讲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责罚我们了,我们应该顺从父母的教诲,赶紧改过来。顺是顺从,承是承接了父母的教诲之后,紧接着要赶紧改过来。你不能顺了以后不改,那叫虚应事情。父母说得对的时候当然要改,当父母指责我们是误解我们,顺不顺、承不承??当然要顺承。顺,内心是什么状态?我们对的时候,惹父母生气了,自己非常的惭愧。我们现在惹父母生气了,父母念我们几句,我们还情绪很不好,根本没体会到我们已经让父母亲很难受了,专注点还在哪?还在自己身上。

  我们可以从生活细节当中感知到一个重点,是什么?是我们的自我中心非常强。父母对了,教训我们,我们还是关注在我们舒不舒服,而不是父母生气了,赶紧让父母不要生气。所以以前的孝子,父母只要教训了,他马上跪下来,为什么跪下来?他惭愧,赶紧希望父母息怒。纵使父母错怪了也跪下来,为什么?生气伤身,赶紧让父母的气先化解掉,这个最重要了,不是去争辩谁是谁非。「不能误解我,怎么可以误会我?」我执又在增长了,父母在哪里?大家不要小看生活的细节,每一个细节完全可以看清自己最严重的习气,一改、一对治,马上提升。但是忽略了生活细节,都觉得读经才是修行,听课才是修行,这个意念可能就增长我们对学习的分别跟执着,而不能掌握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有一个媳妇很孝顺,她先生说,「我妈妈误解我太太了,我觉得她很委屈,她还是一点都不觉得委屈,我还替她抱委屈」。这个媳妇讲,「妈妈纵使误解我,她已经在生气了,我不能让她气出病来,赶紧跪下来说,『妈,是我错了,是我错了』」,顺。我们现在的心不敏锐,都只感觉到「我现在不舒服,我现在忍不住,我就是要讲这句话,我就是要发出来」,却不知道这句话讲出来对自己、对对方、对团体什么影响,感受不到。只能感受到谁?我的感觉。可是你看这个媳妇,她感觉的不是自己,是谁?母亲的身体。婆婆责怪了、误解了,她还跪下来道歉,三天以后婆婆把事搞清楚了,误会这个媳妇了,请问婆婆心里作何感想?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你们没当过婆婆。什么感受?这个媳妇真好,连我错怪她,她还这么恭敬,这个媳妇真值得人疼。

  何必要争一时口舌之快?不都是因为没有孝、没有柔软的心造成的吗?哪是别人指责的问题?今天如果不是父母误会你了,是别人误会你了,你会怎么顺,你会怎么承?他误会你了,火气正在头上,你要跟他正面在那里开个辩论大会吗?还有多少同仁要跟你一起加入,然后开始选边站?顺,对不起,我错了。承,哪怕他误解你,他为什么会误解?我下一次怎么做到他不误解,你做事的成熟度愈来愈高。我们一遇到事就抓住他们,「我不是这个意思,他怎么误会我?」我挺有演戏天分的。这句话好像有点傲慢的气息出来,你们怎么没反应?刚刚我们才讲好的,大家要互相护念,直心是道场,刚刚那句话是不是有点傲慢?(听众答:是。)你看,男人有真感情,都是男人响应的,女人情执太重,一下子还转不过来。您看,当我们的心境是,别人误会了,我们还在想,「是因为我哪个细节没注意到,才造成他误会」。你身边的人学到什么?学到你圆融的智慧,学到你反求诸己,他才真学到东西。不是你讲几堂课,他在那里觉得你好厉害,下来统统顺着习气做事,最后一个都留不住,他会精神分裂。因为他把你看这么高,你实际是这样,他一调不过来,你也没发现问题,又没有适时的给他引导,说「我还学得不好」,你还要装着是圣人,最后他受不了,只好走了。

  今天这堂课讲得好像还挺顺的,因为那都是我走过来错误的经验,也供养给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弘扬传统文化的路上不要掉到这些问题上面去。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1 19: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