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简体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盘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着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戊三、成就众生 分二 己一、现生成就 分二 庚一、无住生心 分二 辛一、一切无着 
经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
解「聚落」即村落,即今之乡村居民点。「着」者,执也。有所执着,则难离舍。今无所着,故皆可用以布施。
辛二、六度化众 
经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解于布施下,续戒、忍等五度。因诸度咸以无着为本。是即《金刚经》宗旨,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此六度,乃菩萨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盘彼岸。菩萨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导利益众生。故续云「教化安立众生」。《会疏》释曰:「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盖大士以六度教导与摄受众生,使之转恶成善,发起大心,安住正道。此道非是小道,盖为「无上真正之道」。「无上」者,无有更能胜过之者。《净土论注》曰:「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又《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真」者,真实,无迷无妄。「正」者,于理无差曰正。又无邪无曲曰正。又禅门解「正法眼藏」中之正字曰:「正」者,是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云正法眼。「道」,一者,以能通为义。《俱舍论廿五》云:「道义云何,谓涅盘路。乘此能往涅盘城故。」又《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二者,涅盘之体,排除诸障,无碍自在,谓之道。《涅盘无名论》曰:「夫涅盘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由上可知,道者,通至涅盘之路,又即是涅盘也。综上经论,「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者,真正者,真实无差也。无上者,此道穷性尽理,更无有能过之者。大士教令众生,登涅盘彼岸,安住涅盘道果。
下明,由于如上之殊胜妙德,而感如下增上胜果。
庚二、酬因感果 分二 辛一、福智 
经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解「如是诸善根」,指上文积功累德之种种善根,是为能感。感必有应。果必酬因。是故法藏菩萨感得胜果。生生世世,所生之处,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首云「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者,《笺注》曰:「累积珍宝之库藏也。妙法能济众生之苦厄,故以为喻。」「发应」者,相感而自然开发也。《会疏》曰:「菩萨于多劫积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宝藏涌出应其德。」
辛二、感果 
经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解「长者」,乃印度古时,对年长并具德财者之通称。《法华玄赞》云:「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年)迈财盈,名为长者。」「居士」者,在家修佛者之通称。《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又《会疏》曰:「姓贵位高,大富年耆,是名长者。多积财宝,深归佛乘,居家丰盈,名居士。」「豪姓」,指名门、望族、大姓、贵家(如乡里之贵者,称乡豪)。「尊贵」,指高官显吏。「剎利」,梵语,印度四姓之第二。具云剎帝利。据《西域记》义为王种。即今所谓王家贵族。又《智度论卅二》曰:「剎利者,王及大臣也。」二义稍违,或古印度大臣多是贵族欤?「国王」者,一国之主。「转轮圣帝」,或称转轮王、转王。身具卅二相。即位时从天感得轮宝。轮有金银铜铁四种,依其次第,统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如金轮王领四洲,余依次例减。《会疏》曰:「转轮王者,四洲之主。由轮旋转,威伏一切故。」「六欲天主」,乃欲界六天之王。六天者,(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化乐、(六)他化自在。「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梵天总指色界诸天。
己二、多生成就 分二 庚一、上供 
经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解以上盖表菩萨以善根力,感得生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乃至或为人王,或作天帝,上宏下化,能满所愿。更以善根力故,大愿力故,常得值佛,「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作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
庚二、下化 分三 辛一、妙香普薰 
经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解大士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故其胜感,亦不可思议。首云「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旃檀」者,乃印度香木之名,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所无。译作与乐。据《慧苑音义》此木有赤白二种,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故名与乐。「优钵罗」,译为青莲花、红莲花。其花香气芬馥。《慧苑音义》曰:「优钵罗,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喻之。」大士身口常出妙香,是乃戒德之所感。《观佛经三》曰:「常以戒香,为身璎珞。」又《戒香经》曰:「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沈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也。
辛二、随类现身 
经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
解「端」者,端正。《魏译》言「容色端正」。「严」者,庄严。「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则有三十二相。若就报身,则有八万四千相。「八十种好」,指八十随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若是报身,则有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随形好。《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又《法界次第下》云:「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又《智度论》曰:「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由上可见,「相」乃其粗者,共者,显而易见者。「好」乃细者,不共者,微妙难见者。法藏菩萨因地,于卅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无有缺少。
辛三、最上利乐 
经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解「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手出诸宝,如《维摩经》中之宝手与妙臂二菩萨。罗什大师曰:宝手者,手中能出无量珍宝也。又云:「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义寂师判此为十地菩萨之行,以智度成故。妙智融通,故随意无碍。净影曰:「手出供具,供养诸佛。」义寂云:「施诸有情,供养三宝。」可见手中所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所须最上之物」,端为上供与下施也。如《唐译》云:「诸宝香华、幢幡缯盖、上妙衣服、饮食汤药,及诸伏藏珍玩所须,皆从菩萨中自然流出。」普施众生,「利乐有情」。于一手中流出如是无量无边种种最上之物,正显《华严》一多相即、圆明具德之玄旨。
丁十、受化发心 
经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解「由是因缘」,总指以上种种殊胜因缘,能令所化之众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深表法藏大士,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一一皆称真如法界。是故愿无虚发,功不唐捐。故「能令无量众生」,亦称法界,「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
乙二、果德圆满(九品至四二品) 分五 丙一、总示成佛时处(九品至十品) 分四
◎ 圆满成就第九
解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从本品起则是果德成就。本品内容有三:(一)佛赞法藏因圆果满。(二)阿难启问。(三)世尊正答。
丁一、赞因圆果满 分四 戊一、功德无量 
经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
解(一)世尊总结前文,盛赞法藏比丘,修普贤菩萨之大行。积累无量无边种种功德。
戊二、于法自在 
经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解「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今以此语赞因地之法藏,乃赞叹之极也。一切自在,即一切无碍,亦即一切圆成矣。圆满成就,融通无碍,才曰「自在」。又观自在菩萨之圣号,寓此深密之玄旨。「自」者,自性也,自心也。观自在者,了了见性,了了见心也。是即甚深般若。故能照破五蕴,度一切苦厄。亦即「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是则以自在为因,仍以自在为果。因果同时,不可思议。又《会疏》注曰:「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言一切法者,即四十八愿之法也。谓庄严净土法,摄取众生法,庄严法身法等也。」意谓法藏四十八愿悉皆圆满,愿中所摄一切之法,悉皆圆融无碍,成就世间自在王佛之果觉,故云一切自在。清彭际清居士,于此经文亦有深解。简录于下:「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无量故。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斯则悲智双融,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上之二说正好互参。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此语真是金刚王宝剑,直下斩尽众生情见。今此经文,与《妙法莲华经》中「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直是一句。一味一音,等同无异。此非偶合,实因体同。故下引《法华》,以证经义。《法华经》云:「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上明诸佛唯因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佛之开示,既是「佛之知见」,故唯有诸佛,乃能如实知之。众生在情见中,起心动念,皆是妄想分别。故佛虽有种种譬说,但众生于「佛之知见」如聋如盲,不能真实解了。《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显思量分别不能解了「圆觉」。南泉云:「说作如如,早变了也。」(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也。)故云「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当知此之一件大事,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法藏果觉,实非语言之所能宣,亦非众生生灭心、思量分别之所能及。在凡夫分上,语言不能知,无语亦不能知;分别不能知,无分别亦不能知。法藏究竟法身妙果,唯有如如与如如智。故非凡情所能测。
戊三、誓愿成就 
经所发誓愿圆满成就,
解「圆满」者,圆妙具足也。「成就」者,嘉祥《法华论疏》云:「具足无余,不可破坏,故云成就。」又《往生论注》曰:「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又《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上《法华》云成就四法,当得法华经。今则法藏大士,所发一切誓愿,悉皆圆满成就。故得「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戊四、如实严净 
经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解「实」者,真实,亦即实相,真如与法身。「如实安住」即如实而安住于此真实之际。简言之,即安住于诸法之实相。实相者,正本经之体也。又实相即真如,故「如实」即是「如如」。「如实安住」即《金刚经》之「如如不动」也。又实相即法身,《往生论》曰:「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今经「如实安住」,即是安住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即是入清净句。此清净摄二种清净: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此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与上说三种庄严。故云:「具足庄严」。如《往生论注》云:「此庄严事,纵使毘首羯磨(毘首羯磨乃天帝名。此天善工艺,巧变化,司建筑。)工称妙绝,积思竭想,岂能取图(描绘也)。性者,本义也。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故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威德」者,可敬畏曰威。可尊爱名德。《法华嘉祥疏》曰:「畏则为威,爱则为德。又折伏为威,摄受为德。」「广大」,《探玄记》云:「大以包容为义,广则体极(本体极圆)用周(妙用周遍)。」又「广大会」亦为阿弥陀佛名号之一,具广大会聚之德,故有此名。因十方众生往生极乐,法会盛大,圣众无量,全因弥陀盛德之所感。今经曰「广大」,正显此德。
「清净佛土」。经中十一品云,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踰十方」。又《汉译》中,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或无量清净觉。盖极乐乃如来真心之所现,自性清净之所成。故无量清净。又极乐世界即是密严世界与华藏世界之异名。《大乘密严经》云:大日如来「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经明大日如来住于难思之妙定,定中现极乐国土与无量寿佛,故知大日即弥陀,密严即极乐也。又云:「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又《密严法藏疏》云:「密严土者即是诸佛他受用土。」又云:「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又《往生论》曰:「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得入莲华藏世界。」又《金刚顶经》曰:「唯此佛剎,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严。」皆表极乐即密严、华藏。皆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金刚自性清净所成。是以「清净庄严,超踰十方」。故云「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丁二、问成佛前后 
  经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  解(二)阿难兴问。
丁三、答理事无碍 分二 戊一、法身常住 
经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  解(三)世尊正答。
阿难从事起问,世尊如理正答。理事无碍,妙显中道。(本段前六句,见《宋译》)世尊告阿难曰:「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此与《金刚经》中「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味无差。灵峰大师《金刚破空论》解之曰:「以真如无别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此亦正是本经此三句经文之解。盖如来法身遍一切处,更何能言,法身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一切处皆是自性法身故。唯以遇缘而现来去,是故经云:「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即此义也。以上经句「来无所来」,答所问国界,此属空间。表十方虚空不离当处。下则答所问之时间曰,「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如《涅盘》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又《首楞严观音圆通章》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盖证入无生,无生则无灭。「非过现未来」,盖时有过现未者,妄念相续故。前念灭,是过去,下念生,是未来。妄念不生则亦无灭,则时无过去与未来。现在念念不住,故无现在。又既无过去与未来,则何有现在。是以《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信心铭》最末一句为「非去来今」。正显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
戊二、酬愿度生 分四 己一、现依报 
经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极乐。
解上显法身理体,真实之际。下明方便普度,真实之利。理不碍事,寂而常照,悲心无尽,垂迹度生。故下云:「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等等。「酬」者,报也,答也。「酬愿」即俗语之还愿,谓实践其本愿。「愿」即指因地中之四十八愿。今既成佛,则本愿中无量光寿等等三种庄严,无一不实现也。四十八愿一一之愿,皆为法身。今则法报化三身成就矣。又一一之愿,皆为众生。是故必然「酬愿度生」也。
「现在西方」。「现」者,今也,又示现也。佛身遍一切处,身土不二,故佛土亦遍一切处。云西方者,方便示现也。如《法华经寿量品》云:「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盘。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今云「现在西方」,即「随所应度…方便说微妙法」也。因此正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之殊胜方便。善导大师剖示其义,谓娑婆众生,妄心瀑动。指方立相,尚未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又《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
「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极乐」。上句是《宋译》文。《魏译》为十万亿剎。《唐译》为十万亿佛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同《宋译》。《阿弥陀经》同魏唐两译。诸译不同,其故有二:一者,如《法华》所说,随众生根器,所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是故两土距离亦可不同。实者极乐娑婆皆遍一切处,互融互摄,本无距离之可言。二者,「亿」、「俱胝」、「那由他」之数,所表大小不一。亿有四说:(一)十万,(二)百万,(三)千万,(四)万万。俱胝其译为亿,故亦可为十万、百万、千万,乃至万万。但前三者,则为常用者。那由他,可为十万,或千万。亦有解为万万者。其义不一,是故难校。今于十万亿取亿数之最大者,则为十万万万。百千俱胝那由他,取俱胝与那由他之最小者,则为千万万万。较十万亿大一百倍,故不必局限于数量。诸经互参,则可知所示现之极乐世界,距此土至少在十万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国土)。凡夫闻之,常感极乐甚远,惧不能去,此实由于迷自心量故。据《楞严》,则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远之有。故《观经》曰:「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实因本在众生各各自心之内也。又《弥陀疏钞》曰:「分明在目前,亦何尝远。」莲池大师之说,透彻心源。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指时间,过去、现在与未来,所谓三世也。「界」者疆界,指空间,即四维上下,所谓十方也。合时与空,故称世界。「极乐」梵语须摩提,译有多名,亦云安乐、安养、清泰等。《弥陀要解》谓「极乐」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弥陀疏钞》曰:「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故名极乐。
诸佛国土,随机所感,有四种土。《弥陀疏钞》曰:「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经云:「毘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所居。二曰,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三乘圣人所居。四曰,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之所共居。」凡是凡夫,圣指圣人。圣人应迹世间,与凡夫同居一处,故曰凡圣同居土。今娑婆世界亦名凡圣同居,但此土浊重多恶,不净充满,荆棘瓦砾,丘陵坑坎。是乃同居秽土。至于极乐同居,池流八德,树盈七珍;宝莲佛光,遍满国土;水鸟树林,演说妙法;诸上善人,入正定聚,永离众苦,唯受大乘法乐。是为同居净土。又极乐同居净土,圆明无碍,亦通于常寂等上三土。《弥陀疏钞》云:「随其机异,所见亦异。有于同居见寂光土;有于同居见实报土;有于同居见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见本土。如《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或见此处山林、地土、砂砾;或见七宝;或见是诸佛行处;或见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皆随机异见也。」故《弥陀要解》云:「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又云:「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万德庄严,一句清净,以此最极清净、不可思议一句弥陀名号之真因,自然感得不可思议、最极清净之极乐同居国土。极乐世界之同居净土,超越十方,故常曰极乐之妙,首在同居也。
己二、现正报 
经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解「法藏成佛,号阿弥陀。」上明国土,是依报,土为身之所依,故名依报。佛是能依,故名正报。佛有三身;(一)法性身,简称法身,居常寂光土。(二)报身,居实报庄严土。(三)应化身,常现方便有余及同居等土。又佛之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如伊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又化身有二:一者示生化身,即示现八相成道之身,二者应现化身,应众生机,而现胜应或劣应之身。又可分为:(一)佛界化身。现佛界之身。(二)随类化身。随九界之类,而现其身。《弥陀要解》云:「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谓今经中,正在说法之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佛。同时即是报身佛与法身佛。此语精妙。《圆中钞》云:「随土感见,三身有异。随机感见,四土不同。」是故若于同居,但见同居本土者,则说法之佛,只是示生化身佛。若见实报土,则见报身佛。若见常寂光,即见法身。佛之三身,譬如摩尼宝珠。珠体、珠光、珠影,三者不相舍离。法、报、应化三身,亦复如是。同居横具上三土,亦是此义。表上三土,亦即在同居。故往生极乐同居,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又阿弥陀佛即是毘卢遮那如来。如《弥陀疏钞》曰:「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毘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二土也。」因弥陀即毘卢,故云:「一佛」。「土」者净佛国土。「二土」者,华藏与极乐。「双」者兼也,义为兼领,盖谓一佛兼领两净土也。
又东密(日本密宗)亦谓阿弥陀佛即是大日如来。日兴教大师《阿弥陀秘释》云:「一者无量寿。法身如来居法界宫,不生不灭。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二者无量光。法身如来妙观察智光,遍照无量众生,无量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大日即毗卢。)
阿弥陀具无量义。一译无量寿。二译无量光。三译甘露王。密教以此三名,依其次第,表法报化三身。又可译为无量庄严、无量清净等等。又十二光名,亦皆弥陀名号。
又阿弥陀三字,每字亦具无量义。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又《阿弥陀秘释》云:「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弥字,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又阿字佛部义。示理智不二,法界体相故。弥字,莲华部义。妙观察智,生法二空,实相本来不染六尘,如莲花故。陀字金刚部义。如来妙智,自性坚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敌故。又阿字,空义。一心法体本自虚妄相空无故。弥字,假有义。一心平等,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义。一心平等,诸法离二边,无定相可得故。又阿字,有义。一心体相,本有不生,无灭尽故。弥字,空义。一心诸法,自性不可得故。陀字,不空义,一心诸法,本来法身功德,无断绝故。又阿字,因义。佛界众生,因一心觉,因一心迷故。弥字,行义。断人法二我,证生法不空,至佛果故。陀字,果义。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则佛果故。如是差别法门,即名字相。又如是字相,互无定相。如帝网珠,不可取舍。一心平等,不可得故。」又曰:「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以上《秘释》之说顿开诸佛秘藏,直显持名一法,摄盖一切法功德。专念弥陀,即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之无边妙德。如上妙谛,直示佛之知见。正显此法,实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阿字观》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佛号中一个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不可思议,明矣。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表四十八愿圆满成就,成等正觉,号阿弥陀佛。从法藏成佛至释尊说经时,已历十劫。但应着眼,此云十劫,正是为酬愿度生,示现之事相。此乃一期应机之权说。若究其实,则弥陀实久已成佛,弥陀即大日如来,已见于上所引证之《大乘密严经》,兹更引三证:
一、《法华经化城喻品》云:「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又「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是第九子)……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明弥陀乃十六王子中之第九王子,释迦是第十六王子。释迦成佛以来,已无量劫,如《法华寿量品》云:「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又「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释迦于印度成佛,成佛以来,于今二千余年,实为方便之权巧示现。故弥陀于极乐成佛,「于今十劫」亦复如是。实皆久远成佛。
二、灵芝《弥陀经义疏》云:「《楞严势至章》云:『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准大本(指《无量寿经》)中,即弥陀也。(其意为:根据《无量寿经》,《楞严》中之无量光如来即阿弥陀佛)今经(指《阿弥陀经》)、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机之说,不足为疑。」上为灵芝师引《楞严》恒沙劫前有佛名无量光,证明弥陀久已成佛。十劫只是权说。
三、《笺注》云:「依真宗(指密宗)之教意。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证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以弥陀即大日故。
己三、现说法 
经今现在说法。
解「今现在说法」,言「今现在」则非过去与未来,直指当下。故云「今现在」,表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当下此时正为众生说法。故应发愿往生,礼觐听法,依法修行,速补佛位。又彭际清居士曰:「不唯尔时(释尊说法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也。」故知此非三世迁流之现在。而言后后无量,直是常住,故永称现在。且无论今后若干久远时劫,凡有人读到「今现在说法」,则正指此时此刻,弥陀正在说法。因彼佛说法无间也。
至于说法者是何身。据《弥陀疏钞》意,说法者,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观经》云:「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则是报身说法。《疏钞》又云:「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见。」「三身齐说」则说法者虽是应身报身,实亦兼法身矣。
己四、现度生 
经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解「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因彼土圣众无量,复有十方前往礼觐听法之圣众,亦皆无量。悉皆围绕彼佛座下,一心恭敬,听佛说法。
丁四、皆愿作佛 分三
◎ 皆愿作佛第十
解本品唯见于汉吴两古译。品中有两要义:一者,阿阇王子等闻经欢喜,发愿成佛,如阿弥陀佛,释尊即为证明。是为启发我等,今日得闻此经,亦当如阿阇王子,发起大愿也。二者佛说是诸王子,已于无量劫中行菩萨道,过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复相值,此表一切诸法不离因缘。故知我等今日得遇此经,闻是净宗妙法,亦必多生以来,蒙受两土导师教化济度,故于今日方能有如是殊胜因缘也。
戊一、见贤思齐 分三 己一、闻说欢喜 
经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
解此王子与五百长者,正是现在与当来一切含灵之典范。「闻之皆大欢喜」,此欢喜非一切世乐可比,乃因弥陀究竟圆满、超世希有之大愿而喜;为弥陀圆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愿成就而喜;为弥陀证此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为我等与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并为我等亦可辗转教导众生,普令度脱而喜。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欢喜」。
己二、持华供佛
经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
解「盖」者宝盖。以之献佛。「作礼」者礼拜。礼敬供养,表衷心敬信。故上诸句,表「至心信乐」。
己三、皆愿如佛
经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解「却坐听经」以下,表希求佛智,闻法无厌足也。并皆发愿作佛,「皆如阿弥陀佛」。见贤思齐。愿我之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弥陀佛,住真实慧,摄净佛国,普利有情。是即真发菩提心也。故我等闻经之人皆应如是,信乐礼敬,发无上心。
戊二、佛为授记 分二 己一、授记作佛
经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
解「佛即知之」者,「如来悉知悉见」也。《观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以人心与佛心,无毫厘许间隔。故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众发心,「佛即知之」,并立即证明曰:「是王子等,后当作佛」,乃为授佛记也。是表愿力不可思议。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弥陀以四十八愿接引众生。一切皆赖信愿行为资粮而登彼岸。是故省庵师云:「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己二、相值缘胜
  经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
解「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表善根与因缘之不可少也。本经《福慧始闻品》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今我等能遇是经,复能信受,则决非小缘。盖由于过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实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也。
戊三、众皆随喜 
经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解故亦应如阿阇王子等,闻经发愿,持六字之德号,入一乘之愿海,辗转教授,同证弥陀也。
(第二卷终)

解第三卷(从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
上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伴,清净庄严,微妙奇丽,圆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于第廿四品,标显本经纲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之胜行,复于廿五品更广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读者,于如是章句,应深尊重,发起净信也。
上卷明发愿,本卷表愿成。故知经中种种超胜独妙之处,均由于本愿之最胜极妙也。且经中再三拈出「愿」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第廿七品曰:「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愿力宏深品》云:「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由是可见,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国超逾十方,唯因佛愿宏深,恩德无极。
第廿九品末复云:「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故我侪今日,正宜乘阿弥陀佛所施恩德,发愿往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赞品》曰:「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往生正因品》曰:「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故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宝筏。以佛果觉,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趋究竟。自觉觉他,唯此普施真实之利。
又经中从第十一《国界严净品》至第卅二《寿乐无极品》,广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亦即极乐导师本净明心之所现。事理无碍,故经中所宣妙相,悉是实际理体。复以事事无碍故,彼国一毛一尘,无不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乃《华严经》所专擅,今经复广显事事无碍,故知今经何异《华严》,极乐不离华藏。如日弘法大师《秘藏记》曰:「华藏世界义。华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诸法于其中。故曰华藏。是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处。」又《秘藏记钞六》曰:「天亲《净土论》(又名《往生论》),极乐世界名华藏世界。是其证也。以莲华成国土,故云华藏。受最上妙乐,故曰极乐。是一处异名也。」
又《往生论》谓极乐三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昙鸾大师注曰:「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昙鸾大师云:「相好庄严即法身。」是画龙点睛之笔。《宗镜录》曰:「至理一言,转凡成圣。」经此一点,大地无寸土。世多谓净土偏着于事相。然未知极乐世界不可思议。所显事相即是法身。如善导大师所说,「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与此同旨。又如文殊令善财童子采药,童子持一茎草来,并曰:「遍观大地无不是药者。」若能如是会取,则禅密净土,即三即一。尘毛剎土,悉显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境界。
丙二、别明依正庄严(十一品至十三品) 分二 丁一、依报庄严 分二
◎ 国界严净第十一
戊一、正明庄严 分二 己一、总相 
经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解上段正明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是第一「国无恶道」,第卅九「庄严无尽」等愿之成就。「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往生论》明三种功德庄严。一者彼佛国土。二者,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三者彼诸菩萨。(每一皆具无量功德庄严。)具此三种功德庄严,故云:「无量功德,具足庄严」。论又云:「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盖谓极乐世界一一皆应国人机宜而现。如泉池德水,「一一随众生意」,犹如摩尼宝又名如意宝,能随人意而现种种。论中「如彼摩尼如意宝性」者,《论注》曰:「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盘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闾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又「相似相对」者。《论注》曰:「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盖谓极乐国土成就不可思议力,超逾一切,无能比者。今借摩尼为喻,此宝实亦远远不如,故云「相似」。且只是勉强以为对比,故云「相对」。对者,对比也。
又「无量功德,具足庄严」者,昙鸾大师《论注》曰:「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昙鸾大师和盘托出如来秘藏。盖谓菩萨依于法性之实际,入于清净智慧(即经中之「住真实慧」也)。故远离虚伪颠倒,是为真实功德。真实功德即「无量功德」。极乐世界乃如是真实功德之所庄严。故曰「具足庄严」。故成就不可思议之力。《论注》又曰:「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请参阅彼论)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乃由弥陀无上最善住持国土之功德威力所摄成。)」又十七种功德成就中,第一为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论注》曰:「此清净是总相。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指生死)相。如尺蠖(屈伸虫)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今经曰:「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正因此功德成就也。
己二、别相 分三 庚一、反显(永无众苦) 分三 辛一、无境逆 
经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
解「众苦」者,苦以逼恼为义。苦事众多。诸经论中为三苦、八苦等。三苦者,(一)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二)坏苦。此土无真乐,虽有少分之乐,乐不久住。当乐坏时,不胜忧恼,故曰坏苦。(三)行苦。非苦非乐,因念念迁流,故名为行。终归变灭,故曰行苦。上之三苦,极乐永离。如《疏钞》曰:「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又八苦者,乃人间之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五阴炽盛八苦。(一)生居胎狱,是生苦。(二)老厌龙钟,是老苦。(三)病受苦痛,是病苦。(四)死悲分散(自身四大,与今世眷属悉皆分散),是死苦。(五)爱则欲合偏离。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六)怨则欲逃偏遇。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欲求远离,反而集聚,是名怨憎会苦。(七)求则欲得偏失,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圆中钞》曰:「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覆盖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曰五阴炽盛苦。」此土八苦交煎,彼土永离诸苦。《疏钞》曰:「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指分段生死),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怨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诸难」,指八难,谓见佛闻法有障难。又名八无暇,谓无有闲暇以修道业也。八难者,《圆中钞》曰:「一、地狱难。地狱之中,长夜冥冥,受苦无间,障于见佛闻法,是故名难。二、畜生难。畜生道中,受苦无穷,障于见佛闻法,是故名难。三、饿鬼难。饿鬼道中,受苦无量,障于见佛闻法。是故名难。四、长寿天难。谓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无想天也。言无想者,以其心识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障于见佛闻法,是故名难。五、北郁单越难。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谓此处感报,胜东西南三洲也。其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为着乐故,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故名为难。六、盲聋喑哑难。谓此等人,虽生中国,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虽说大法,亦不能闻。故名为难。七、世智辩聪难。谓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惟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故名为难。八、生在佛前佛后难。谓佛出现于世,为大导师。令诸众生,离生死苦,得涅盘乐。人有缘者,乃得值遇。其生在佛前佛后者,由业重缘薄。既不见佛,亦不闻法,故名生在佛前佛后难。」又「此之八处。虽感报苦乐有异,而皆不得见佛,不闻正法,故总称为难。」极乐世界,则「永无诸难」,如《圆中钞》曰:「无三毒之因,不造恶逆之业,故无三途之苦果,无三道之障难也(地狱、畜、鬼三恶道之难)。闻法入定,不堕无想,故无长寿天难也。虽受极乐,常受教化,故无北俱卢洲(即郁单越)难也。六根清净,明利黠慧,故无盲聋喑哑难也。众生生者,皆正定聚。故无世智辩聪难也。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现在说法。经无量劫,观音即补其处,号普光功德山王佛,故无佛前佛后难也。」
「恶趣」。趣者,谓众生趣往之处。有因必有果。从因向果,是名趣。《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又《法华文句记》曰:「从一至一,故名趣。」「恶趣」即「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阿弥陀经》曰:「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此正第一大愿,「国无恶道」之成就。
「魔恼」。魔者,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义林章六》云:「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又《慧琳音义十二》云:「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作留难事,名为魔罗。」又《智度论》中称四魔:一者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二者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三者,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其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因相类,乃从而称魔也。今云「魔恼」者,以魔能恼害身心故。又烦恼即魔故。
极乐世界永无魔恼者,因举体是一清净句也。乃「住真实慧」之所庄严,「真实之际」所开示,故能惠「真实之利」。于真实中,一法清净,尚无魔恼之名,何况有实。如《法华经》云:「佛言: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是明极乐无有诸恼也。至于魔事,秽土众生,以念佛故,尚得免除,何况生彼净土。《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此土修行,若生魔障,则以念佛治之。(见《止观九之二》)又《净土修证仪》云:「十乘之理观,能发九境之魔事。以五蕴生死迷暗之法为境故。净土之事观,以弥陀果人清净之功德为境故,永绝魔事。心无邪念时,则圣境现前,光明发显。」弥陀果德,无量清净。是故彼国,永绝魔事。
辛二、无时戾 
  经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
  解「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四时」者,春夏秋冬。「寒暑」者,大冷大热。「雨冥」者,阴雨。彼国十七种功德庄严成就中,此显第三种庄严性功德成就。《论注》曰:「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今于天,则无四时等异。于地,则无江海山谷之相。唯是宽广平正,黄金色地。于人,如《论注》云:「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此正显性地平等,法海一味之密意。是为庄严性功德成就。
辛三、无地劣 
  经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
解「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无江海须弥等,续显性功德成就。「须弥」者,译为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宝所成。处大海中,出水三百三十六万里。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围名曰「铁围山」,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所居。余卅二天,分住四侧。四天王天,居山半腹。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按太阳绕须弥。过去有人认为须弥山在地球上,显系误会,须弥乃较太阳更大之天体。南瞻部洲即地球。至于所谓「水」者,指流体。「海」者,指流体会积之处,非世间之实海也)。
庚二、正说(宽正自然) 
  经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
解「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自然七宝」者。《会疏》曰:「娑婆秽国,杂业所感,故以泥土瓦砾为地体。彼土专以无漏净心所现,故以七宝为其体。是布施持戒所摄取也。性不造作,故云自然。」文中「性不造作,故云自然」,与《论注》解「性功德成就」曰,「性是必然义」同旨。盖性德自然,非可造作,是自然义。修德有功,性德自显,必然如是,是「自然」义。「七宝」者,诸译及余诸经论稍有差异。本经指「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美玉见《唐译》,水晶见汉吴两译)。《阿弥陀经》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智度论》曰「金、银、毘琉璃、颇黎、车磲、玛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般若经》七宝中包括琥珀。《魏译》亦有琥珀。总之极乐众宝,微妙奇丽,远超世间。聊借世宝之名,以作比况耳。
「黄金为地」见小本经文。今曰:「自然七宝,黄金为地」,乃表性德自然之黄金等七宝,合成为地也。《魏译》曰:「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又《观经》曰:「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今极乐国土,地无土石,唯是性德妙宝庄严。如《往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珍宝性」者,盖谓自性中之珍宝。是故具足一切微妙庄严。此即《往生论》中,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也。
「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心净土净,心平地平,心地平等,则大地平正。《往生论》偈云:「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即此宽广不可限极之意。《论注》曰:「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即《往生论》庄严量功德成就。庄严之「量」不可限极也。
庚三、总结(超踰十方) 
  经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解「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妙」者,胜妙难思也。「微妙」者,则妙中之妙,难思中之难思也。「丽」者,美好也,光华也。「奇」者,异也,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耦也,特也,非常也。「奇丽」者,特异独超之美妙与光华也。如极乐之地七宝所成,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故云奇丽。「清净庄严」。清净者,永离染也,庄严者,具万德也。《论注》曰:「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又曰:「性者,本义也。能生(性)既净,所生(国界)焉能不净。」因安乐国土是清净本性之所庄严成就也。
「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本经《至心精进第五》法藏比丘愿作佛时,智慧、光明、国土、名字,皆闻十方。并曰「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由于法藏菩萨因中发超胜无数佛国之愿,至作佛时,本其所愿,即自得之。如《光明遍照第十二》曰:「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是故极乐国土,具足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戊二、问答释义 分四 己一、蹑山以问 
  经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解「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中央有一天城,帝释所居。四方各有八天城,总数为三十三处。故称卅三天。此忉利天之诸天,与四天王天,皆依须弥山而住。阿难今闻佛说极乐世界无有须弥山,故问上述诸天,依何而住。
己二、反问以明 
  经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解「夜摩」具名须夜摩。欲界天中第三天。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须弥而住。名地居天。夜摩以上住于空中,名空居天。译为时分、善分。《佛地论》曰:「夜摩天者,谓此天随时受乐,故名时分。」「兜率」,译作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乃欲界第四天。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喜足。其内院为弥勒大士之净土。外院为天众之欲乐处。
「色无色界」。「色」指色界诸天,「无色」指无色界诸天。皆位居欲界天之上,住于虚空。故世尊反问阿难,若无须弥,天即无有住处者,夜摩以上诸天,住于何所?今娑婆世界夜摩诸天,尚能不依须弥,能住于空。则彼土诸天,何须有须弥也。阿难答曰:因有不可思议业力,致使诸天依空而住。「业」者,《俱舍光记十三》曰「造作名业」。谓身口意之所作名业,作善名善业,作恶名恶业;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苦果之力用,故名业力。《有部毘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己三、明不思议 分三 庚一、征 
经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
庚二、释 分二 辛一、业果难思 
经汝身果报,不可思议。
解「果报」者,据《笺注》意。果报指过去所行善恶,感得之结果与回报,故名果报。本为一体。若细区分,则吾人今日所遇之境界,由于过去世中,所造业因之结果,是名「果」,又对应于造业之缘而报者,名为「报」。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促使得果者,名曰缘。譬如米麦之种子,因也。农夫之耕耘与雨露之滋润等,缘也。今年米麦之成熟,是以去年米麦为种子,故对应于去年之米麦,则是果。对应于去年之农夫与雨露,则为报也。
「不可思议」者,超情离见,非众生思维语言之所能及。
辛二、心佛难思 
  经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
  解「众生业报」。「业报」指业因与果报。由于善恶之业因,则遭受乐苦之果报。《宝积经九十六》曰:「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又如《普贤行愿品》曰:「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作业无边,报必随之。如《俱舍论九》曰:「上至世尊无能遮抑,以业势力最强盛故。」故云「众生业报,不可思议」。
「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者,如《大集经》曰:「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又临济曰:「你欲识佛祖么?只你能听法的便是。」「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可见众生之日用与境界,均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也。又《法华经》曰:「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深显众生善根,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言诸佛者,通指十方如来。「圣力」。力者力用。又据《梵语名义大集》及《宗镜录》四十八,有五种力:(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种力不可思议。故云圣力不可思议。现约今经,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于无量劫庄严佛土,德如普贤。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令一切众生皆得真实之利。以如是大愿大行无量真实功德,故成就圣力与国土皆不可思议。昙鸾师于十七种国土庄严功德成就下,一一注曰「焉(或安)可思议」。如「光为佛事,焉可思议。」「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此影为佛事,安可思议。」「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最殊胜者,则为诸往生者,「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又《金刚顶经》曰:「唯此佛剎,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严。」(前已明证极乐世界即是密严华严。)如是胜妙国土,皆非微尘所成,本非世间物质,不赖万有引力而维系,故不需有须弥也。且以国土乃金刚自性清净之所成,故云世界不可思议。
庚三、结(生佛共成) 
  经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解「其国众生功德善力」。「其国」指极乐世界。诸往生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种种正行、助行、定善、散善,求生净土。持万德圆具之名,入一乘大愿之海。如是殊胜功德,无量无边,故其力用,实难思议。修善所得之力用,称为「善力」。《净影疏》曰:「依法正修,名为善力。」极乐众生之功德善力均不可思议。又「住行业地」者,《会疏》曰:「行业之地者,是则弥陀如来大愿、大行、大业成就之地也。」极乐众生因有无量功德善力,乃能安住于弥陀如来愿行大业成就之地,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云「住行业地」。如第二卷第四十七愿征引《论注》,谓见弥陀身相,得平等身业,闻名得平等口业,遇光知法得平等意业。是即住于弥陀之行业地也。由于极乐众生功德善力,安住弥陀行业地之力,及彼佛无上威神之力,是故极乐国土,不赖须弥,自然安住。
己四、明问所为 
  经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解阿难至此,始陈明发问之动机,盖鉴于当来众生,情执深重,于此疑惑,故代启问。今世此界众生,往往颠倒,谬执此界之现象与规律,以管测诸佛境界。甚至执一隅之见,以疑佛说。闻佛说极乐无须弥,便疑彼国诸天,依何而住。佛破其惑,故反问之。盖以此界夜摩等天,亦不依须弥。焉能据忉利以下之事相,以疑极乐。阿难大权示现,为众生而问。故不云「住空」。而答「不可思议」。于是引出世尊殊胜开示。道出全经要旨。盖本经通身是一部「不可思议」也。
上述众生情见,不但不明佛法,实亦违反现代科学。因我人所处之世界是三维空间,故人脑之思维分别,在妄念不断之情况下,不能超出此空间之局限性。更焉能依三维空间之规律,以妄测更多维空间之实际?现多维空间之理论已为科学界所承认。佛世界常寂光土之维数应为无量维。
又彼土实超人天,因顺余方,始名人天。所云忉利、四天王天等等,亦皆是顺方适俗之谈。经云彼国圣众,「有在地受经听经者」。又「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又彼土圣众,宫殿随身。故知其国宫殿有居空者,有在地者。故以夜摩(空居)忉利(地居)等天为喻耳。经中《超世希有品》曰:「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故知天人与天皆是顺俗之说。
丁二、正报庄严 分二 戊一、主 分四
◎ 光明遍照第十二
解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遍照,是身遍十方。寿命无量,是竖穷三际。本品赞扬弥陀光明,首赞弥陀光明之独胜。次显光明之因胜。三显十二光之胜名。四显光明妙用之殊胜。
己一、显光独胜 分二 庚一、威光徧照 
  经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徧照东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解此品乃弥陀第十三「光明无量愿」,与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第十三愿曰:「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此愿成就,故「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至于佛果平等,光明何异?望西师答曰:「常同常别。诸佛妙德,内证虽同。本愿别故,光有胜劣。」此正经中「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之意。「恒沙」指印度恒河之沙。「四维」东西南北四方。
庚二、光中极尊 
  经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剎。
解「顶上圆光」佛有顶光与身光,此指顶光。「由旬」乃印度表示距离之单位。古帝王一日行军之里数,为一由旬。或云四十里,或三十里。又《维摩经》肇公注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以上差异,盖由中印两国从古至今,度量衡单位常有变化。且行军一日之里程本非恒量。故不必定执一数也。从一由旬至「百千佛剎」,表诸佛光明所照之远近,以为对比。「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剎」,显弥陀光明之独胜。以证弥陀光明最尊第一,超越十方。是为本品内容之首。
己二、显光因胜 
  经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
解次正显弥陀独胜之因。上品云「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今品又曰「十方诸佛所不能及」。下复云「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于平等法中,而又有如是差别者,盖由于前世求道之本愿不同也。弥陀第十三大愿曰:「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是以「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盖谓至成佛时,每如其本愿而现光明,皆自然成就,不因计划与安排。
己三、显光名胜 分二 庚一、诸佛极赞 
  经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解因果如一,是故「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庚二、十二光佛 
  经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解此段是本品之三,显光明之十二胜名。此十二光明,称十二光佛,均为无量寿佛之异名。亦正是法藏成佛之果觉。《首楞严经》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今经之十二光佛。即彼往昔恒沙劫前之十二如来也。又密部《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曰:「是内坐十二大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其名为一切三达无量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正与本经相合。又《唐译》为十五光,《宋译》为十三光,乃开合不同耳。
「无量光佛」,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大师此赞,深契圣心。直指光明即是智慧,智光不二。「是故稽首真实明」,以此光明即是真实,故应稽首礼敬也。因此大经,唯一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今偈云「真实明」,可见极乐依正因果纯一真实。又宋大慧禅师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是法」指真实法,即真实际也。不离是光说是法,智慧光明不二也。此光即真实慧也。只以此光宣妙法,乃惠以真实之利,亦即光中之妙用。是故《赞佛偈》云「有量诸相蒙光晓」也。因此智慧光明之真实明,能开晓诸有中一切之相,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指开晓一切诸有中之众生。故云「有量诸相蒙光晓」,一切众生蒙此光益而晓了真实之慧也。《论注》曰:「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是等众生,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是即「蒙光晓」之义,亦即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也。
「无边光佛」。《赞阿弥陀佛偈》云:「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昙师此赞,远胜余师。义寂解「无边」曰「无边际故」。净影曰:「广也」。皆不如昙师之圆妙。昙师以解脱光注无边光。解脱者,涅盘三德之一。复名之为「轮」。轮者,圆具之义。表解脱之德圆满具足。「无限齐」者,离一切局限与齐同。「离有无」者,离有无之二边。离一切边,从容中道。边中俱离,究竟解脱,是「无边」义也。亦即《论注》中「毕竟平等意业」也。末后直云「平等觉」(「平等觉」亦弥陀圣号)。顿显第一义谛,毕竟平等,万法一如。昙师此赞,剖显无边光佛号之深义。此真能赞佛者也。
「无碍光佛」。「无碍」者,憬兴、义寂曰「无障碍」。净影曰「自在」。昙师赞曰:「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其意为,光如虚空,故无障碍。本体常寂,妙用无穷。自在无碍,光明遍照,一切有碍(有情),皆蒙光益。故云「难思议」也。
「无等光佛」见唐宋译。《魏译》为「无对光佛」。净影曰:「他光不敌,名无对光。」憬兴曰:「非诸菩萨之所及,故无对。」昙师赞曰:「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无对与无等之义同,无有等对,即是绝待。《首楞严经》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此显无等无对绝待之义。若是文殊,则二文殊,便有等对矣。故知「无对光佛」号,其义甚深。
「智慧光」。净影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憬兴曰:「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又昙师赞云:「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后两者,均以破除无明,而名智慧。彼佛智光,能荡除我等无明心垢,惠予我等真实之利,是故弥陀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常照光」。见《宋译》。常寂光中,寂而常照,故名常照光。《魏译》为「不断光」。净影曰:「常照不绝,名不断光。」憬兴曰:「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不断。」昙师赞曰:「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一切时普照,正是常照之义。
「清净光」。净影曰「离垢称净」。憬兴曰:「从佛无贪善根而现,亦除众生贪浊之心,故清净。」昙师赞曰:「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故知此光明朗离垢,复能为众生消除贪浊与罪垢,故号为清净光。又《往生论》云:「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是知清净一名,体是真实法身。广摄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故《汉译》弥陀名号为无量清净佛,又弥陀密号为「清净金刚」。当知清净二字,其义甚深。
「欢喜光」。净影曰:「能令见者心悦,名喜。」憬兴曰:「从佛无瞋善根而生,能除众生瞋恚戚心,故欢喜。」昙师赞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安乐」者,如《法华》曰:「身意泰然,快得安乐。」佛光能令众生安乐欢悦,故名欢喜光。
「解脱光」见《宋译》。《魏译》无之。故古诸师,未有注释。但《魏译》中有炎王与无称两光,昙师读曰:「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三涂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又「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由上可见两偈之实,皆赞解脱。「神光离相」、「因光成佛」是显解脱光自觉之德;「佛光第一」、「三涂蒙光」,是显解脱光觉他之益。从此两赞合参,正显解脱光之德益。离相成佛,故光普度,正显解脱光之妙德与利益也。于此亦可见,古译差异,往往皆由于开合之不同耳。
「安隐光」见《宋译》。安隐与安稳同。身安心稳也。五浊八苦不能挠,故曰安。山崩地陷不能动,故曰稳。又《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又寂静妙常,即常寂光。是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安义。三际一如,无去无来,是隐义。弥陀于寂静妙常中,妙光普照,咸令众生,安隐快乐,离诸生灭,是名安隐光。
「超日月光」。净影曰:「过(超也)世间相,名超日月。」憬兴曰:「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之辉,故超日月。」昙师赞曰:「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又《超日明三昧经》曰:「日之光明,照现在事。人物蠕动,百谷药木,诸天龙神,皆因日成,普得茂活。日不能照二铁围间,亦不能照人心本,令开达也。但照有形,不照无形。超日明三昧,所以胜者何?殊照十方,无边无际。三界五道,靡不彻畅。」何况弥陀光明。故名超日月光。上之经文,胜余诸解。盖以日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天地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透铁围山(故不能照两铁围山之间)不能照明人之本心。超日明三昧胜之。但弥陀光明,又远胜此三昧。故名超日月光也。
「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开为「难思光」与「无称光」。按难思即不可思,无称即不可议也。净影曰:「过世心想,故曰难思。过世言相,名无称光。」过者超过之义。憬兴曰:「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难思。又非余乘所堪说,故无称。」又昙师赞曰:「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光离光相,故除佛莫测。昙师之解,摄前二者而更胜。(至于无称光既前合于解脱光,兹又合于不思议光,实亦无碍。盖诸译开合有别,错综不一,故显差异。但其实质亦无二致。解脱乃涅盘三德之一,正是不可思议也。)
又「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本经小本之原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有能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亦不可思议。」又莲池《疏钞》释「不可思议」曰:「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广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树林,咸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
又小本依正因果皆不可思议。《疏钞》曰:「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议也。」
又《弥陀要解》曰:「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曰「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要解》所云:「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真是「红心里面中红心」之语,近代印光大师赞叹此书曰:「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诚哉是言!
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故名不思议光。
己四、显光用胜 分三 庚一、普照十方 
  经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解上段是本品之四,显弥陀光明妙用之殊胜。是为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
庚二、见者获益 分二 辛一、遇光善生 
经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
解「其有众生,遇斯光者」,表佛光虽普照十方,无边无碍。但以众生根性不同,其根下缘劣者,喻如覆盆绝照,日光虽遍,但人覆盆于顶,则不见光明,故有能遇与不遇者。若有机缘,「遇斯光者」,则必获如下之光益。「垢灭」,《魏译》为「三垢消灭」,三垢即贪瞋痴之三毒。「善生」者,《十住毘婆沙论》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又《智度论卅》曰:「一切善法,皆从三善根生增长。」是明「垢灭」则「善生」也。又《魏译》为「善心生焉」。善心者,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与之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今约弥陀本愿,则指对净宗之真实信心也。「身意」,即身、口、意三业。「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如《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盖此土众生,刚强难化。若「身意柔软」,便易调服教化。
辛二、三途解脱 
  经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
解「三途」。途者。道也。三途者,火途、血途、刀途也。小狱兼寒热,大地狱唯在热。从热而言,故地狱名为火途。畜生互相噉食,故云血途。饿鬼常被驰逼,故名刀途。恶趣众生,在极苦处,蒙佛光照,其苦休止,而得安息。故云「皆得休息」。因佛本愿曰:「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今此殊胜光益,正是此愿之成就。今云「命终得解脱」。正是愿文中,慈心作善,往生极乐之意。由上可见三途极苦之众生,以见光故,尚能息苦,命终往生,故知弥陀愿力,威光摄受之力,俱不可思议。又《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般舟赞》曰:「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故知真实念佛之人,皆是具缘遇光之人也。
望西师疏曰:「问:人间行者,犹见光难。三途众生,岂辄得见。答:《心地观经》云:『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音,开悟父母令发意。』孝子追善,向以如此。弥陀光益,岂唐捐乎!」
庚三、至心得生 
  经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解「若有众生闻其光明……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此段指闻佛光明之德,日夜称说者,亦皆「随意所愿,得生其国」。《吴译》曰:「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今经言:「闻其光明威神功德」,相当于《吴译》之「闻阿弥陀佛声」。今之「日夜称说,至心不断」,相当于《吴译》之「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今之「随意所愿,得生其国」,相当于《吴译》之「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会疏》曰:「日夜称说(弥陀光明),至心不断,是则生因也……。然则称彼名号(弥陀圣号),至心信乐,是日夜称说义也。」疏谓「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成为往生净土之因。而信乐持名,亦是日夜称说之义。且信愿持名是往生正因,故皆随愿得生也。
戊二、伴 分三
◎ 寿众无量第十三
解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
己一、显伴所依主 
  经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解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寿命之长久,实无法称说,无法计算。此上正为第十五「寿命无量愿」之成就。「寿命长久,不可称计」表阿弥陀佛究竟法身,三际(过、现、未)一如,故寿命无量。复以大愿独胜,超越诸佛,故报身化身寿命亦皆无量。
己二、显伴庄严 分二 庚一、法说 分四 辛一、标举数多 
  经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解「又有无数声闻之众。」乃第十六「声闻无数愿」之成就。佛寿无量,故常觉众生。佛愿无极,故应广摄会众。是以国中声闻等亦复无数无量也。
辛二、神智自在 
  经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解「神智洞达」者,显彼土会众之神通智慧通达透彻。《往生论》曰:「天人不动众(指极乐会众),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智海生。」《论注》曰:「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故皆「神智洞达,威力自在」。
「神智」。「神」谓神通,「智」谓智慧。此是两字分举。若合为一词,则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神」者,明也。此之智慧,神明无极者也。「洞」者,究竟通彻。「达」者,通达无碍。「威力自在」者,威神之力,自在无碍也。
「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深显《华严》广狭自在、一多相容、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又《维摩经》亦显掌中持世界之不可思议功德。经云:「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极乐大众,悉具如是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深显圣众庄严,主伴功德均不可思议。
辛三、别例目连 
  经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解上数句,独标目连功德,举以为喻。知星宿数,见汉吴译,《汉译》曰「摩诃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数星知有几枚也。」
辛四、例显数多 
  经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解上明声闻无数。目连神通第一,假令十方众生同具目连之神通。以毕生之时间,竭尽其智力,以共推算极乐圣众之数。其所知者,未及彼土众数千万分之一。
庚二、喻明 分二 辛一、设喻 
经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
解「一毛」,言其微小也,更分为百分,则更小也。「如微尘」,则极小也。
辛二、显释 
经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解以此毛尘所沾得之水,喻所知之数。其不知者,如大海水,以喻彼土圣众,其数无量也。
己三、结成伴同主 
  经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解末段结合主伴。教主寿命无量,国中一切大众,亦皆如佛,寿命无量。弥陀大恩大德,微妙难思。带惑往生者,一登彼土,便无退转。又复寿命无量,故于彼土皆可于一生之中补佛位而证极果。此土既多退缘,又以寿命不过百年,故末法中,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
又《往生论》偈云:「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佛寿无量,教化之众无量,所教人民皆同补处菩萨,故云善住持也。又偈云:「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指彼佛会众,皆于弥陀国土清净莲华中生,「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亦即皆从弥陀自心中生也。是故彼国人民,平等如佛,寿命亦皆无量。一生补佛。可知极乐主伴悉皆庄严,功德成就。
丙三、重显依报庄严(十四品至十七品) 分四 丁一、宝树徧国 分四
◎ 宝树遍国第十四
解本品重显极乐国土依报庄严。七宝行树,周遍其国,此诸宝树,或一宝独成。或多宝共作。树皆整齐庄严,光色殊妙,随风奏乐,音调和雅。此即第四十「无量色树愿」之成就。
戊一、树之质 分二 己一、纯一宝成 
  经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
解「水晶」与水精同。梵语颇黎,又作玻璃,译言水精。有紫白红碧四色。「琉璃」乃梵语。华言青色宝。此宝青色。一切众宝皆不能坏。体坚色莹,世间希有,故名为宝。琥珀、玛瑙,亦皆世间珍宝。
己二、多宝共成 分二 庚一、总明 
经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
解总之七宝,皆借世物勉强为喻。实则极乐一切万物悉皆微妙奇丽,超逾十方,岂真似此浊世之俗物!
庚二、别明 
  经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解又据《往生论》则此宝树,显国土庄严中,种种事功德成就。论曰:「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树是妙宝所成,是即「备诸珍宝性」之浅义。深言之,盖显弥陀之性德。一切妙宝皆弥陀性德所本具。一一宝中备具一切珍宝之妙德。「具足妙庄严」者,浅言之乃下文中「荣色光曜」与「出五音声」等义,深言之,则一一宝树皆是圆明具德也。
戊二、树成行 
  经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解前段表树之质。上数句表树成行。井然有序,光色明丽。正《往生论》中,「庄严地成就」,偈云:「杂树异光色」,极乐国土,地平如掌,杂色宝树,遍满其国,上覆宝网,下饰宝栏,皆表地庄严也。
「各自异行」。表种种不同之宝树,各各依类成行。「行行相值」,《定善义》曰:「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也。「实」者,《会疏》曰:「实谓果实,不差其处(洽在其位),故云相当。」「荣色」,繁茂之形色。「光曜」者,光明照耀。「不可胜视」者,目不暇给也,亦即五色缤纷,目光难辨之义。
又《定善义》云:「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乃至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何意然者,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准上之义,则彼国宝树,皆阿弥陀无漏心中所流出,无有老死,亦无迁变,故无初生与渐长之相。彼土是无生之界,故林树亦住无生,亦是无量寿。有情无情,平等一味。囫囵是个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故,如下所云,树出妙音,自然相和。
戊三、树具德 
  经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解《会疏》曰:「无漏清净风,故云清风。应时而吹,故云时发」。「五音声」者,指宫商角征羽之五声。此五声可摄一切音声(此五声乃中国古代乐律之本,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加变宫、变征为七声。即现代音乐之七声。)。「微妙宫商」,以宫商代表一切音声,悉皆「微妙」。「相和」者,相应也。《会疏》曰:「愿力所成,不藉鼓吹,故云自然相和」。树出和声,显极乐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圆明具德也。
戊四、树徧国 
经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丁二、道场觉树 分四
◎ 菩提道场第十五
解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树之妙德难思。末显弥陀愿力,举果明因。
戊一、树之量 
  经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解「道场」。此有五义:一、指释尊于印度菩提树下成道之处,名曰道场。二、指得道之行法,如《维摩经》曰:「直心是道场。」三、供佛之处,称为道场。四、学道之处,《维摩经肇注》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五、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诏改天下诸寺,皆名道场。今经所云道场,是第四义,修道之处也。
「菩提树」据《西域记》曰:即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等正觉。故名菩提树。译为道树,或觉树。佛在世时,树高四百尺。后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是为此世界之菩提树。今经云彼土树高四百万里。或以《观经》中「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则显佛高树低,量不相称。实则此亦无碍。种种说量,皆随众生机宜,故不拘于一格。且此经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此处高低纵然有异,若达广狭自在之玄门,则洽入一切无碍之法界。
戊二、树之严 分二 己一、众宝严成 
  经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
解「一切众宝」下,显菩提树之庄严。「自然合成」,表弥陀大愿大力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敷」者,开显。「荣」者,繁盛明丽,「晖」同辉。意为此树亦是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是故华果繁茂秀丽,光明普照。
「复有」下,显树上之庄严。《往生论》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正与此处经文相应。经中璎珞、宝柱、宝网,皆树上空中之庄严。首明四色摩尼宝,此诸宝总摄众宝之善妙,乃最上之宝,故称「众宝之王」。以如是最上之宝,作为璎珞。遍垂树之枝条,以为庄严。「云聚宝鏁」。鏁即锁,此处指建筑物中相钩连之结构。「云聚」者乃宝之名。如《唐译》曰:「有师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鏁。」故知云聚宝锁,即以云聚宝所成之钩连结构也。「宝柱」者,《宋译》云:「彼佛国土,有种种宝柱,皆以百千珍宝而用庄严。所谓金柱、银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砗磲柱、玛瑙柱。」复有二宝乃至七宝共成之柱。如是宝柱,饰以璎珞以及宝锁。「金珠铃铎」。「金」者,纯金,「珠」者,真珠。「铃」者,金属之铃,形似钟而较小。「铎」者,指铃中之木舌,用以击铃使发声。铃与铎皆妙宝所成。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悬于菩提树枝条之间,故云「周匝条间」。「珍妙宝网」者,《唐译》曰:「又以纯金、真珠、杂宝铃铎,以为其网。」故知宝网亦由金珠铃铎之所成,故云珍妙。「罗覆」者,「罗」指开张罗列,「覆」指覆盖。如是宝网,盖覆菩提树上,故云「罗覆其上」。
己二、应现无极 
经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解宝珠放光,「百千万色」。如《观经》曰:「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如是一一妙色,互相辉映,弥增光丽。故曰「互相映饰」。「炎」者火光向上也。故「光炎」即光耀也。一一珠有千光明。今有无量宝珠,故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无极」者,无有极限。「一切庄严,随应而现」者。憬兴云:「如来慈悲善报所现。故应众机,现大小长短,一宝二宝乃至众宝等,无不适意故也。」如是妙现,普应群机,变化不拘,一一圆妙,全显事事无碍。
戊三、说法利生 分二 己一、树说法 
  经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解上显树能演说妙法,不可思议之益。「妙法」者,第一最胜不可思议之法。《法华玄义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风吹宝树枝叶,所发音声,演说不可称量之微妙法音。故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昙师曰:「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佛事」者,指诸佛之教化,亦即一切有益于佛道之事。通常以祈福超荐等法会,称为佛事。极乐国土,树发音声能作佛事,故昙师赞为不可思议也。又此音声,「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义寂云:「清者清净,闻者不生浊染心故。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彼本作「清扬」,今本是「清畅」。畅者通畅,欢畅,能令闻者舒畅。又具通晓之义,能令闻者通达实相法故。)哀者悲哀。闻者能生大悲心故。亮者明亮、响亮,又为透彻,显露。由能开发智慧明故。微者微密。其音微密如梵响故(梵天音乐)。妙者妙善。其喜妙善似鸾声故。和者调和。音韵克调,宫商和故。雅者雅正。其音雅正,顺佛法故。」上述音声之德,非但于天中最为殊特,亦于十方世界中,最为第一。故云:「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己二、树利生 分三 庚一、闻触根净 
  经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解上显树作饶益,广施真实之利。众生若有目见此树,耳闻其声,鼻嗅其香,口尝其果味,身触其光影,或意根忆念树之功德,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任何一根,能缘此树皆得不退、得忍、成佛之胜益。首云「皆得六根清彻」。《会疏》释曰:「耳根无垢为清。彻听众音曰彻。」依此以例余根,则眼根无垢曰清,彻见众色曰彻。乃至意根,则意根无垢曰清,彻了诸法曰彻。六根各发胜智,皆得清彻。故曰「六根清彻」。「恼」者,《笺注》曰:「恼,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举此六者,名为大烦恼地法。)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为恶事而不改,执着至饱(饱者,满也。)不用他人之谏言,但自懊恼烦闷也。又为二十随烦恼之一。(贪、瞋、痴、慢、疑、恶见,名为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流出者,名为随烦恼)谓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于意,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又《唯识述记》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远离恼乱之患,故曰「无诸恼患」。
庚二、不退成佛  
经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解乃至得不退转,直至成佛。故云「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庚三、见树获忍 
  经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解下云见树成忍,前遍举六根,此独云见者,盖标眼根以例余根也。此处见树成忍正是第四十一「树现佛剎愿」与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之所摄。《会疏》释云:「仰唯道场树者,正是正觉果满之标帜也。名号者,即是本愿成就之实体也。故愿以闻名为得忍因。成就以见树明其相。(谓弥陀大愿既已成就,则以见树证明得忍之事相)彼闻名,即道场树之妙声。(如《小本》曰:「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见树,即阿弥陀之果德也。以此况彼,闻名得忍,益弥着明也。」总之,名号与树,皆是果地大觉妙德之所显,皆是圆圆果海,圆融具德。皆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皆是「真实之际」。亦即是当人自性。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议真实之利也。但名号则声闻十方,普被三根,见树则唯有神游净土,目瞻宝树,方能获益。两者相比,则闻名得忍之益,更为显著。故《会疏》曰:「以此况彼,闻名得忍,益弥着明也。」
「得忍」。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净影云:「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又《大乘义章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会疏》云:「智行增进名法忍」。
「获三种忍」者,《净影疏》曰:「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三地已还。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七地以上。」其意谓,闻法悟道,知一切法,如声之回响(回音),如梦幻泡影,名音响忍。是别教三地以下之菩萨所得。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名柔顺忍,是四五六诸地菩萨所得。若证入实相离一切相,名为得无生法忍,则在七地菩萨以上。又《弥陀疏钞》曰:「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前说犹通诸地,后唯八地所专。」故知净影疏中之无生法忍,即《弥陀疏钞》中约行之无生法忍。故净影师谓为七地以上,莲池师指为八地,两说无违。又《仁王经》亦谓无生忍在七八九地。(至于余师异说,兹不具录。)
本经三忍,以音响忍为首,柔顺忍次之。异于《贤劫经》而同于《华严十忍品》及《如来兴显经》。《旧华严经》十忍为:「一者音声忍。二者顺忍。三者无生法忍。四者如幻忍。五者如焰忍。六者如梦忍。七者如响忍。八者如影忍。九者如化忍。十者如空忍。」其初三忍,全同本经。又《十忍品》曰:「若闻真实法,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住,是为第一随顺音声忍。」即是音响忍也。又曰:「此菩萨随顺寂静,观一切法平等正念,不违诸法,随顺深入。一切诸法清净,直心分别诸法。修平等观,深入具足,是为第二顺忍。」此即柔顺忍也。又曰:「此菩萨,不见有法生,不见有法灭。何以故?若不生则不灭,若不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坏,若无坏则不动,若不动则寂灭地。……是为第三无生法忍。」简言之,则安住于不生不灭真如实相之理体,谓之无生法忍。见菩提树能获如是功德,深显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戊四、结功有在 分二 己一、树作佛事 
  经佛告阿难:如是佛剎,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
解佛告阿难,极乐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议,花果树木,皆作佛事,增长有情殊胜善根。令人得忍,证入无生。
己二、功归弥陀 
  经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解其因端在彼佛果德威神之力,与本愿、满足、明了、坚固、究竟之力也。《净影疏》曰:「皆无量寿佛威神力者,由彼如来现在威力,故获三忍。本愿力者,由其过去本愿之力,故获三忍。本愿是总。余四(满足、明了、坚固、究竟)是别。满足愿者,愿心圆备。明了愿者,求心显著。坚固愿者,缘不能坏。究竟愿者,终成不退。以此愿故,生彼国者,悉得三忍。」又满足愿者,义寂、憬兴均谓「四十八愿,无阙减故」。明了愿者,义寂、望西谓「明慧共相应故。」(此胜净影)。憬兴谓「求之不虚故。」(此同净影)。坚固愿者,义寂云「无退精进,所成就者」。究竟愿者,义寂、望西俱谓「期尽有情法界际故。(度尽法界一切有情)」。诸说宜合参。
又本愿力者,《往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论注》曰:「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曰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依法藏菩萨之本愿,乃有今日弥陀如来之神力。以弥陀因中发闻名得忍之愿,以愿力故,成就极乐见树得忍之殊胜功德成就。由愿生力,因力愿成。故曰「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令见树者,悉得无生法忍,顿证八地菩萨。
丁三、堂舍楼观 分三
◎ 堂舍楼观第十六
解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道,皆大欢喜。
(一)、
戊一、教主居处 
  经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解「讲堂」者,说法讲经之堂舍。「精舍」寺院之异名。《新译华严经音义》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谓之精舍也。」「楼观」即楼台。「观」者,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也,台榭也。「栏楯」,即栏槛,俗称栅栏。纵者曰栏。横者曰楯。极乐殿阁皆从弥陀净心流现,众宝所成,非从木石,不假斤斧,随机应现,故曰「亦皆七宝自然化成」。「白珠」乃蚌中所生。白洁者贵。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摩尼」见前释。「交络」谓交互网络。如《汉译》曰:「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交络,覆盖其上。」如是妙珠摩尼所成之网络,覆于七宝楼观栏楯之上,极为明妙。又《往生论》曰:「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又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曰:「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均表极乐之宫殿楼观,皆如明镜,照纳十方。故昙师曰:「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宝树宝栏,互为映饰。」可见极乐之明妙,无能比者。故云「明妙无比」。
戊二、菩萨居处(以因例果) 
经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解至于菩萨所居之宫殿,亦复如是明妙。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
  (二)、
戊三、修学胜境 分三 己一、行道自在 分二 庚一、在平地 
  经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
解上(一)表境,此下表境中人,诸往生者各依其品位,随其意乐,自在修习。或在虚空,或在平地。各各随意讲诵、听受、坐禅、行道。
「经行」旧云行道。乃于一定之地区,旋转或直往直来。用以防睡,并可养身疗病。《玄赞二》云:「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又《法华经序品》云:「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又「思道」,思维于道也。思量于所对之境,而了别之,曰思维。又《观经》韦提希夫人请曰:「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大师注曰:「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坐禅」,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语,具曰禅那。译为静虑,思惟修等。静虑者,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如《俱舍论廿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又思惟修者,指因而言。一心思惟研修,是为因。从此乃得定,故名思惟修。(上言禅者,均指六度中,第五度之禅定。)
庚二、在虚空 
经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己二、得果自在 
经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
解上明彼土人民,随所修习各得其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乃声闻乘圣果之差别。
一、须陀洹果,译为入流,预流或逆流。又名初果。入流与预流同为一义。谓从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瀑流。与上文字虽异。实义相同。断三界之见惑,即得此果。二、斯陀含果。译为一来。又名二果。一来者,断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因尚余后三品,故仍须在人间与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即一度往来之义。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乃断尽欲界思惑残余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之位。尔后受生,则为色界或无色界。四、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乃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之声闻乘极果。以断尽一切见思惑,故名杀贼。既得小乘极果,应受人天供养,故曰应供。于一生中,尽诸果报,入无余涅盘,不再来三界,故曰不生。上云得四种声闻果者,皆指断惑而言。实则诸往生者,悉发菩提心,均是一佛乘。所谓声闻者,只是显示其断惑程度而作顺俗之谈而已。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乃不退转于成佛道路之义。小本《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经一大阿僧祇劫修行之菩萨,方至此位。但净土法门大异于是。《小本》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今曰:「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两本正同。又《弥陀要解》曰:「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此云一切种智海,即如来果海。别教须登初地,圆教至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方能双舍二边,全归中道,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足见念不退之难证。但净土妙法,「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是以灵峰大师赞曰:「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己三、法喜自在 
经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解末后,诸往生者,因随意修行,受用种种大乘法乐,并自在得果,故「莫不欢喜」。
丁四、泉池功德 分二
◎ 泉池功德第十七
解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岸树、池花等别相。(二)池扬妙法,成熟善根。(三)十方生者,莲池化生。
戊一、总标德相 
经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
解「讲堂左右,泉池交流」是总相。表宝树莲池,周遍其国也。《观经》曰:「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可见极乐,庄严微妙,超逾一切。
戊二、别明德相 分九 己一、宝池深广 
  经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解别相中,首为泉池之形量。纵者长度。广者宽度。池之长宽深浅,应机化现,其量非一。称其形体,各为一等。从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皆随应而现。
己二、水具八德 
经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解次表水德。是诸泉池,即八功德池。池水湛洁,清芬芳馥,故曰「湛然香洁」。水具八德。故称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极乐之水能令饮者,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增长种种殊胜善根。可见极乐不可思议。
己三、岸树香光 
  经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解上显池岸妙树庄严之相。「栴檀」见前释。「吉祥果」,印度所产。此方所无。状似瓜蒌,黄赤色。今以此方之石榴拟充之。石榴一花多实,故以石榴拟吉祥果。今经云「池流华树。…皆以无量宝香合成」。是故「华果恒芳」。恒芳者,常香也。「光明照耀」者,即前之「无量光炎,照耀无极。」可见此诸华树,既吐芬香,复放妙光也。「修条」者,长枝也。「交」者,相接。「覆」者,垂盖。岸侧宝林,枝长叶茂。凌空相接,垂覆池上。如是林树出种种妙香,其香殊胜,非世间所有,故云「世无能喻」。「随风散馥」,随德风而散播其香馥。「沿水流芬」,顺池水而流送其芬芳。此乃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之所摄。
己四、池内严相 分二 庚一、宝池体相 
  经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
解上显池中庄严之相。「池饰七宝」者,《吴译》曰:「皆复有自然流泉浴池,皆与自然七宝俱生」。「地布金沙」,地指池底。《汉译》曰:「有纯白银池者,其底沙皆黄金也。中有纯黄金池者,其水底沙皆白银也。…中复有二宝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皆金银也。」乃至「中复有七宝共作一池者,其池底沙皆金、银、水精、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也。」
庚二、宝莲弥覆 
  经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解下明池花有四种妙莲。《会疏》曰:「优钵罗,此云青莲华。钵昙摩,此云红莲华。拘牟头,此云黄莲华。芬陀利,此云白莲华。小本所谓四色华也。」又《笺注》曰:「西方之莲,有青黄赤白四种。又随未敷、开、落之三时而异名,芬陀利为白莲华之正开敷者。又此华最大,花瓣数百,一名百叶花。《妙法莲华经》之莲华,即此白莲华百叶之芬陀利华也。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人间无有,故称为人中好华、希有华等。」又「杂色光茂」。「杂」者,和也,合也,众也,集也。故「杂色」,指众色和合也。「光茂」者,明盛也。小本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亦显杂色光茂也。「弥」者,满也。莲花遍满宝池,覆荫水面,故曰「弥覆水上」。
己五、水如人意 
  经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
解上显水具妙用,善如人意。「过浴此水」者,《会疏》曰:「彼土人天,非水谷身。清净成就,不须洗濯,何须水耶?唯是为随意受乐,荡除心垢故也。」意谓:彼土天人,莲花化生,非依饮水食谷以维身命。本来清净,何须洗浴?盖随意乐而浴。为除心垢耳!心垢消除,自然神开体适,故下文曰「开神悦体」也。
此功德水之妙用,实不可思议。其水位上下、水温高低、水流缓急,「一一随众生意」。若人初欲此水至足,或欲至腰,至颈,或欲灌身。则同一池水随人意念而升降自在。甚至水升虚空,而作淋灌。人间之水,其性向下。彼土之水,上下无碍。更有进者,同一池水,多人入浴,人之所欲,各有不同,或高或低,或暖或凉,或缓或急。而此水能一一知众生意,复能一一随众生意。如其所愿,同时同处,普应现之。当思此水,是何等之水。如斯境界,是何等境界。《法华》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此正是难思之妙法。
兹于不须说中,勉强说之。弥陀因地,住真实慧。庄严净土,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此真实之际,勉强说之,即实际理体。当人自心,亦即是一法句,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水即是真实之际,故能普门示现,广满众愿,一一惠以真实之利也。下曰水演妙法,弥显此意。
「开神」。「神」者,明也。又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俗称为灵魂)。又如《肇注维摩经序》曰:「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是则以真证之不可思议境界谓之神域。又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故知「开神」乃能使浴者开显识性中本有之神智也。又水具八德,调和适意,故「悦体」。「净」者,清澄无垢。「无形」者,表至清也。「净若无形」,水之相也。「开神悦体」,水之用也。相用俱妙,实因水之本体妙也。
己六、宝沙映照 
经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解以水至清,能使池底宝砂清澈映现,故曰「宝沙映澈」。彻照至底,故曰「无深不照」。
己七、水演法音 
  经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密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解上段明本品之(二)水演妙法。广演无情说法之妙谛,以成熟极乐众生之善根。「微澜」,水生细纹曰「波」;大波曰「澜」。今曰「微澜」,乃指细波。「徐回」。「徐」者,缓也。「回」者,回流,水往复也。水波徐缓往复,互相激荡,辗转生波。故云「转相灌注」。水波相击,发微妙悦耳之声。其声之种类无量,微妙亦无量,故曰「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所言「无量微妙」者,以能广说无量妙法故。
「佛法僧声」。佛法僧者,三宝也。《小本》曰:「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波罗蜜」,译为到彼岸。或度无极,简曰度。或事究竟。以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与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盘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止息」。「止」者,停止之义,住止于谛理不动也。「息」者,休息。《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故「息」者,息诸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故止息即止观。又《止观三》曰:「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又「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又《止观辅行》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境智冥一。」「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无生无灭」者,涅盘之真理,本来无生灭。《仁王经》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又《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又清凉云:「若闻无生者,便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
「十力」者,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为力。(详见第四十六品十力注)(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是为「十力」。「无畏」者,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是名四无畏。
「无性」者,《法华经》曰:「知法常无性。」性者体也,一切诸法皆无实体,故曰「无性」。又《楞伽经》、《唯识论》等,明三种无性:(一)相无性。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为我、为法,并迷执为实我与实法,是名遍计所执性。如见绳而误以为蛇,蛇非实有,但因妄情迷执,而有蛇相。此相非实有,但因妄情而现。故曰相无性。(二)生无性。由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谓之依他起性。他,即指因缘。例如绳从麻之因,与它助缘而成,离妄情而自存。但绳无实性,缘散绳空,故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胜义者,谓圆成实性,指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亦名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之体性。例如绳之实性为麻。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离一切相。若见知是麻,则离蛇绳之相。故曰胜义无性。「无作」者,无因缘造作。义同无为。《华严大疏》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探玄记》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故知「无作」、「无为」皆真理之异名。又《法事赞》曰:「极乐无为涅盘界。」涅盘为不生不灭,绝一切有为之相,是名无为。离一切有为造作,是名无作。极乐国土举体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曰无为涅盘界。「无我」。我者,具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也。于人身体执有此,谓之人我。于法执有此,谓之法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如《止观七》云:「以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又《原人论》曰:「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前浪去而后浪来)。如灯焰焰(新焰生而旧焰灭)。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实则剎那之际,生灭无穷)。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击意(攻动意根),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再言法者,总为因缘所生,亦无常一之我体。《大乘义章二》曰:「法无性实(一切法皆无实性),故云无我。」故《十地经论》曰:「无我智有二种,我空法空。」又《金刚经》曰:「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大慈大悲喜舍声」(喜舍见《宋译》)。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一切众生,引无量之福,得无量之果,故名四无量心。
「甘露灌顶受位」。「甘露」者,天人所食之美露,味甘如蜜。《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灌顶受位」者,显教谓等觉菩萨将入妙觉之位,一切十方佛,以智水灌菩萨顶。譬如转轮圣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唱言:「太子已受位竟。」是名灌顶受位。又密典《秘藏记钞》以水灌顶,名甘露灌顶。《大日经疏》曰:「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又《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如上种种微妙法音,皆是水波自然之声,无情说法,遍满国土,池水树林,悉演妙法。
己八、闻声得益 分三 庚一、根熟相应 
经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
解上段明闻者得益。谛闻妙法,心无妄念,离诸垢染,故曰「其心清净」。「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理,以妄分别为体。乃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也。若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平等无差,一味无别,故曰「无诸分别」。「正直」者,方正质直,无邪无曲。《往生论注》曰:「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又《法华经》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中所谓正直,指唯说圆教之一乘妙法之本怀也。「平等」,无差别曰平等。《往生论注》曰:「平等是诸法体相。」因真如周遍于一切诸法。万法一如,故曰平等。又《论注》曰:「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是故极乐国人,得闻种种法音,其心清净,远离分别,正直无邪,毕竟得如来平等口业,故曰「平等」。又《法华科注四》曰:「平等有二:一者法等,即中道理。二者众生等,即一切众生,同得佛慧也。」盖谓:一者,平等是中道之理体,一毛一尘无非中道,故曰平等。二者,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同得佛慧,故曰平等。「善根」者,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圆中钞》疏曰:「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也。」《弥陀疏钞》云:「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彼土众生因闻泉流说法,如上之不可思议善根,悉皆成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唐译》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获得广大爱乐欢悦,而与观察相应、厌离相应…(乃至)涅盘相应。」「相应」者,即契合之义。《往生论注》曰:「相应者。譬如函(匣也)盖(匣之盖也)相称也。」又《起信论》曰:「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唯有实证,方能契入离念境界。)」又《华严论》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今经云「随其所闻,与法相应」,深显弥陀本愿功德,不可思议。诸往生者,善根成熟,所闻妙法,悉能契会。蹑解起行,行起解绝。忘照同时,能所不二。智与理冥,乃至种种所闻,悉能顿契,与法相应。
庚二、随意欲闻 
经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
解下云:「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复表此水圆明具德,自在无碍,妙应无穷。「一一随众生意」也。
庚三、闻法得益 
经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解极乐国土,水鸟树林,悉演妙法。色光声香,皆作佛事。耳目所对,全显本心。举足下足,咸作佛事。故于无上菩提之心,永无退转,纯是增上因缘。
己九、往生胜乐 分二 庚一、体质同佛 
经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解上段乃本品之(三)十方往生者皆于宝池莲花化生。此为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之成就。「自然化生」。自然者,义寂云:「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会疏》曰:「非妄业所感,佛愿令然,故谓自然。」化生,见前第二十四愿注。「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见汉吴译。《魏译》为虚无。其义同。义寂曰:「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非老死所殒没,故无极。」《嘉祥疏》曰:「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极之体。色如光影,故云虚无之身。」又《会疏》曰:「有而若无,纵任无碍,故名虚无之身。一得受生,无有终期,故名无极之体。」憬兴云:「虚无、无极者,无障碍故,希有故。如其次第。」意谓:无障故曰虚无。希有故称无极。诸家之释,可合参。
庚二、享受极乐 
  经不闻三涂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解上文为第一「国无恶道愿」,与廿八「国无不善愿」之成就。小本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论注》曰:「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经云:「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丙四、所摄众生庄严(第十八品至卅一品) 分二 丁一、众生(十八品至廿五品) 分二 戊一、果(十八品至廿三品) 分六
己一、超世希有 分四
◎ 超世希有第十八
解本品显彼土正报依报,悉皆超越世间,甚为希有。
庚一、正报超世 分二 辛一、总赞人天 分二 壬一、容色无别 
经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
解先明正报。「所有众生,容色微妙」。「容」者,形容,容貌。「色」者,色相。「微妙」者,精妙之极。「超世希有」者,《会疏》曰:「非有漏生灭身,故云超世。法性清净身体,故云希有。」又《往生论》偈曰:「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由上可见,所有众生皆是一清净句之流现,超越世间,故云「超世希有」。再者,悉皆莲华化生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故云「超世希有」。色相皆如,故曰「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此即「身悉金色愿」、「三十二相愿」与「身无差别愿」之成就。
壬二、顺俗故名 
经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解又彼土众生,「皆得神通自在」,「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得不退转」,实皆远超天人。唯以他方多有天人,故随方俗,而亦有天人之名。本经《礼佛现光品》谓彼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既皆是圣贤,故知实非世间之天人也。至于彼土中所谓为人与天者,依义寂意,有念佛兼持五戒(人业)往生者,并此以次,皆所谓人也。或念佛兼十善(天业)往生者,是名天也。又地居者,人也。或在虚空者,天也。
辛二、举喻类显(喻) 分五 壬一、乞人比帝王 
经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
解上举喻以显彼土众生容色之超胜。共作五番譬喻校量:(一)以乞人比帝王。乞者,乞丐,讨饭求生之人,形容枯槁。人间帝王,养尊处优,形貌丰润,容颜光泽。以乞人比帝王,则丑陋甚矣。
壬二、帝王比轮王  
经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
解(二)以人间帝王比转轮圣王(见前注),又不如远甚。
壬三、轮王比天王 
经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
解(三)以转轮王比帝释。
壬四、帝释比第六天王 
经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
解(四)以帝释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六天中,顶上之天),又皆丑劣远甚,过于百千倍也。
壬五、第六天王比极乐圣众 
经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解(五)但若以第六天王比极乐世界之菩萨与声闻,则「不相及逮」(不可及),过于万亿倍。极显彼国会众,光颜容色超世希有。
庚二、依报 
经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解上显彼土众生,依报超胜。衣食住三者,皆如欲界之顶第六天之天王。
庚三、显德 
经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解上显正报之威德品位,超世希有。「威德」者,威神功德也。「神智洞达,威力自在」,「住正定聚」,「决证极果」,故云威德无比。「阶位」者,阶地品位。得三不退,位齐补处。故云阶位无比。「神通变化」者,经云,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土声闻「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又一切生者,皆具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尽等殊胜神通。如第十愿云:「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历,供养诸佛。」实已超过二乘神通,何况天人。故云威德阶位与神变三者,一切天人,不能为比。乃至百千亿倍,甚至不可计倍之相悬殊也。
庚四、结叹 
经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解是故末后总赞「无量寿佛极乐国土」曰:「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己二、受用具足 分三
◎ 受用具足第十九
解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如上种种殊胜受用,悉皆具足也。是乃总显正报之身心,依报之胜福,悉皆超世希有。但本品中列显「福德无量」,衣食宫殿,悉皆「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庚一、能受用 
经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解首数句,承上品中彼土众生「容色微妙」,故云,所有众生,过去已往生者,现在生者,将来生者,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端正庄严)」。「如是」二字,即指上品远胜第六天王,千万亿倍也。下显受用具足。「福德无量」。《称赞净土经》曰:「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又本经《决证极果品》曰「唯受清净最上快乐」。是显福德无量也。「智慧明了」。此乃「光明慧辩愿」之所摄。愿曰「成就一切智慧」。又本经《菩萨修持品》谓彼国一切菩萨,「诸佛密藏,究竟明了」,皆「智慧明了」之意。又明者,明明白白。了者,了了分明。是为明了。密教中「如实知自心」者,智慧明了也。又「照见五蕴皆空」,亦是智慧明了也。「神通自在」者,如上品中「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又《菩萨修持品》曰:「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是则「智慧明了」,达神通之本,而变化神通,自在无碍。故曰: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者,本也。种种神通,皆圣末边事。
庚二、所受用 分二 辛一、总显 
经受用种种,一切丰足。
解以福德无量,故感得「受用种种,一切丰足」。
辛二、别显 分四 壬一、随意自在 
经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解又以智慧神通故,「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以下从饮食,衣服,住所三方面,明其受用具足。首明食。
壬二、食自在 
经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解「钵器」,简称钵,梵语为钵多罗。译为应器,或应量器。乃出家人盛饭食之器。「自然在前」。《汉译》曰:「满其(指钵)中百味饮食自恣。若随意则至。亦无所从来,亦无有供作者,自然化生耳。」是知钵器饮食等等,皆弥陀本愿所感。故不须造作,自然出现也。「百味饮食」。百味,指百种好味。又《大论》曰:「有人言,能以百种羹供养,是名百味。饼种数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有人言,百种药草药果,作欢喜丸,人饮食,故百味。」按菩萨之果报食与神通变化食,有无量味。彼土甘露味食,焉可思议。所谓百味者,只是顺此方习俗耳。「实无食者」。因彼土众生,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本无饥渴之苦,故无食者。但为意乐而食也。故「见色闻香,以意为食」,非真食也。又此妙食,具增上用,能增色力,而无便秽。复显彼土一切,悉皆超世希有。又食者「身心柔软」,于此妙味亦无贪着。本经《菩萨修持品》云「于所受用,皆无摄取」。又云:「舍离一切执着」。故「无所味着」也。食已便自然化去,欲食时随意复现。一切自在无碍。
又此经文,正显《往生论》中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偈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论注》曰:「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食讫已化去。若(再)须(则)复现。其事(载)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壬三、衣自在 
  经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解上明衣饰受用自在。「冠」者,帽也。「带」者,衣带。「璎珞」者,印度贵人男女,编玉以悬于身为饰,名璎珞。如是衣饰皆以众宝合成,故云众宝妙衣等等。以由宝所成故,光色微妙,如《观经》云「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是故「无量光明」。又云「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所云百千者,盖极言其多也。又色中复放光明,如《观经》云:「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等。故知光色重重无尽,如是衣饰,具足庄严,自然在身,非因造作。
壬四、住自在 分四 癸一、形色 
经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
解上明住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之屋,俗云,宿舍住宅。「称其形色」者。《会疏》云:「形,其身大小。色,青黄等色」盖指房屋之形体与色彩相调和或舍宅之结构、大小、颜色等等,皆与住居者之形色相称。故形状称身如意,色彩悦目赏心。「宝网」者,由宝珠连缀而成之罗网。「弥覆」者,遍盖也。「悬」者,挂也。「宝铃」者,珍宝所成之风铃,随风能发微妙音声。「奇妙珍异」者,奇特、美妙、珍贵、希异。此赞网铃中诸宝之殊胜也。「周遍」者,遍及无余也。「校饰」者,《会疏》曰:「相交庄饰」(庄饰即装饰)。
癸二、光丽 
经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解「晃曜」「晃」者,光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