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690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8-4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被我蔡某某给破掉的。所以告诉大家,很多团体的规矩,不是被别人破的,是被领导者破掉的。我是有不好的记录,所以我的同仁才会有这样的担忧。我跟他们讲,你们放心,我们是决定不会坏规矩的。但是他来了,你当下想到是我的规矩、我的规矩、我的规矩,还是他的感受?那我们做事不是做到最后,都体会不到人家的心了吗?都是我的规矩了,那我执不也还在增长。
每一个法令的目的,也是在为人着想,在为这个事业能更长久,这个才是规定的意义。那你现在这个规矩一下来,对方你都没有办法为他想,你还要为谁想?所以规矩不能破,但是你要感觉,你时时刻刻都是为他想。那几天我们能安排什么课程给他来参与,以至于有哪些数据可以让他拿回去,已经可以准备的,全部都准备了。这在情理上他能感觉得到了,最后还是我们教务处长亲自送他到机场去,我们是高度尊重他。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体你还是要对大众,不可以常常没有规矩,那整个就乱套了。
「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时时存心都是仁慈、宽恕,就树立恩德,虽然把他的脚砍断了,但他体会到的还是仁恕。「加严暴」,都是对老百姓施加严酷残暴,则会树怨,就结成仇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这是赞叹季羔,他是真正做到了树立仁恕的风范出来,这是念念为对方着想。
我们再看下一个事例,是能念念体恤人情、体恤领导。有时候又有一个现象,只能体恤底下的人,不能体恤上面的人。都觉得让更多人受益很好,可是上面的人不好办事,情况都乱了,他不会替他想。所以这人情事理都要敏锐,都是这个恕道,不然好心容易把事给做坏掉了。我们来看这个事例,大家来体会看看,「子路为蒲宰」,子路在蒲这个地方做县官、县长。「为水备,修沟渎」,沟是田间小道,渎是水渠,因为怕会有水患,赶紧防微杜渐,先把这些沟渎疏通好,这是利民的做法。「以民之烦苦也」,把人民的这些担忧、疾苦放在心上,赶紧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人与一箪食一壶浆」,就是他召集老百姓来修沟渎,还给每一个人,箪是竹器装的饭;一壶浆,浆是米汁,还给他们一壶米汁,因为他们太饿了。
结果「孔子止之」,孔子制止他,不让他送这些粮食给老百姓,当然子路看到这个情况不能理解,就去找夫子。「子路曰:由也以民多匮饿者,是以与之箪食壶浆。而夫子使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您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行仁道,我现在看老百姓饿成那个样子,所以把这些食物送给他们,但是你却制止我,那就是叫我不要行仁德。你看在这些关键,有时候还不一定能理解夫子的用意在哪里。当然当我们的想法、看法,跟夫子的教诲不一样,或者跟师长的教诲不一样,要主动请教。个中的关键在哪,好问,就能问出原来我们考虑事情还不够周到。「孔子曰:尔以民为饿,何不白于君」?你了解到老百姓很饥饿,你为什么不告诉你的国君?让国君能够「发仓廪以给之」,让国君把米谷仓库的粮食,发给老百姓。你为什么不这么做?「而私以尔食馈之」,反而私底下你自己掏腰包买这些食物给他们吃。你这么做的意思,「是汝明君之无惠也,而见己之德美矣」,你这么做不就是彰显国君不会施恩惠给老百姓,只有你是最有美德的。
有一句俗话叫「功高震主」,你自己做,做得很好标榜,都没有考虑到上面领导的感受是什么。当领导人一听,老百姓都是念你的恩,都不念他的恩,他一定很难受的,这个都是人情要体会得到。「让功于众,让名于上,让位于贤」,这都是很重要的心境。好名声要给上面的人,我们宁愿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把利民的事好好去做,没得到人家的称赞,没得到很高的福报位置,这都不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的初心只有老百姓能得利益最重要。当下子路只看到了老百姓的疾苦,没有能理解到国君的感受,以至于会进一步影响老百姓对他有威信,反而说都是子路大人给我们吃的,国君没有,那国君的威信可能就受影响。「速已则可」,你赶快停止这样还好;「不已则尔之见罪必矣」,你假如不停止,那可能你就要遭罪。整个好名声都在你身上,这坏名声都给国君,那领导者怎么受得了?你没有被判罪,最起码要被调走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句里面讲,『有一言而可常行者』,就时时可以奉行的,就是这「恕」,时时能体恤对方的心情,感受对方的需要。接着又讲,『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有一个行为,可以恒常的去落实、实践的,「正也」,就是这个正,就是指正直无私。接着说到,『恕者仁之术也』,时时保持这个恕道,是施行仁德的方法。孟子讲「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就是也能时时提醒自己守这恕道,我们自私自利太强了,得要时时提醒自己念念为人想、念念为人想,就这样去要求自己、提醒自己。强恕而行,慢慢的为人想的心就可以保持,就可以慢慢契入仁慈。所以「恕」是能够真正契入仁德,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很重要具备的一个心态。其实不容易做到,我们假如没有放下强势,没有放下好为人师,我们在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对方的感受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再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见得能有恕道。
比方夫妻之间,我曾经接触一些学长们,他们夫妻,我们在一起探讨。我就感觉到,先生句句他自己认为是在为太太着想,可是我已经看到,他的太太那个眉头愈皱愈厉害、愈皱愈厉害,因为他那个道理一直往下压。恕不容易!我们问问自己,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另一半对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身边人对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知道吗?恕这个字我们看了很多遍,我们能不能提起这个态度来力行,就很关键了。假如没有能去体恤对方的心情,那这个强势还会再增长,不进则退,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心态的错误。所以叫「柔和质直摄生德」,要柔软、柔和、能体恤,而且质直,质直是真诚。我们太麻木,那个强势出来了,硬把道理就要让对方点头,这怎么是真诚?怎么诚得起来?
接着经文里讲,『正者义之要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