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0|回复: 4

[宣扬经论] 金刚经讲录……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0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金刚经讲录】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7/58.htm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录

           道源长老讲于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序

  我国人与金刚经特别有缘!念经者,欢喜念金刚经。讲经者,欢喜讲金刚经。注经者,欢喜注金刚;正因为注解太多了,反而有越看越不懂之困惑!尤其上半卷与下半卷之问答,经中之文句相同,其不同之点何在?更加难懂!
  有的注解说:下半卷是「重说」;这样解释,令人难信。世尊说法有「重说」的,这是世尊说法将要说完之时,又来些听法的人,世尊有大悲心,对于无量众生,不舍弃一个众生,对于后来的众生「重说」一遍。但世尊有大智慧,必然变更文体,改用偈颂,令听过者,不感觉重复。所以十二部经中,有「重颂」一部,金刚经之下半卷,既非偈颂,何能是「重说」呢?
  道源初「学教」时,亲近慈舟大师,大师每讲一种经、论,必指定一种注解分科。所谓分科者,即是将这部注解的科文,全抄写在听讲用的经、论本子上。例如,讲大乘起信论时,指定「起信论义记会阅」,讲金刚经时,指定「金刚经心印疏」,心印疏是清朝溥畹大师著的。大师将金刚经正宗分,分为两大科:
  一、首示降住其心,历彰般若妙用。
  二、次明菩提无法,正显般若本体。
看了心印疏,可解释金刚经之下半卷不是上半卷重说之惑。但是听完全部金刚经之后,对于心印疏之分科,亦不能无疑?
  金刚经上半卷开始,长老须菩提之请词:「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之答词:「……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下半卷开始,长老须菩提之请词亦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之答词亦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须菩提是代已发菩提心的众生,请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之答词,亦是为已发菩提心的众生,「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则全卷金刚经只有两个问题,就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亦只有两个答复,就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并没有第三个问题「云何是菩提心?」而心印疏第二大科「下半卷」说是解释「菩提无法……」似乎与经文不太适合?
  再以华严经证之:善财菩萨参访诸大善知识之时,其请法之词,皆曰:「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正是先发菩提心,而后请问,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则与金刚经请法之词相同。即以般若法之体用言之:亦应先显体而后论用。心印疏之两大科文,则先论用而后显体,亦似乎有欠次第。
  予初「学教」时,因慑于慈舟大师之威严,虽有疑而不敢请问!待予学讲金刚经时,因无智慧,未能另立科文,予又因心印疏之释义显理,深合「顿禅」,故仍依据心印疏讲演。民国三十八年,五十岁来台,历年以来,讲演金刚经多遍,亦皆依据心印疏。六十岁母难之日,且影印该疏一千部,送人结缘。六十四岁因讲大乘起信论,需要起信论义记会阅。在卍字续藏中,将「会阅」查出。翻查续藏目录时,看见很多金刚经注解。在无意中发现通理大师所著之「金刚经新眼疏」,该疏既名「新眼」,一定对于金刚经有新的见解。当将该疏查出一看,果不出所料!
  新眼疏将金刚经分为四大科:
  一、略明降住生信分。 二、推广降住开解分。
  三、究竟降住起修分。 四、决定降住成证分。
金刚经上半卷所说的是「信、解」,下半卷所说的是「修、证」。在经中皆有文句可以证明,只是前人未曾发现而已。
  从此以后,对于金刚经之下半卷与上半卷有何不同之疑惑,悉皆消释!于是影印新眼疏三千本以广流通。更复依据新眼疏尽量讲演金刚经,藉报通理大师之法恩于万一!
  七十八岁,在海会寺,创办能仁佛学院,八十岁时,为诸同学讲金刚经一遍,全部录音。函请广化法师,著成讲记,幸蒙应允!乃将全部录音带及参考资料,寄给法师。讵知法师常在病中,未能执笔。予八十五岁,在高雄佛教堂,讲阿弥陀经时,广化法师率其高足净观法师来见,当即介绍净观法师代写金刚经讲记。自民国七十三年六月份在菩提树杂志开始登载;至七十四年元月间,讲记之稿子方写四分之一,又讵知净观法师忽患重病,转住三家医院,动了两次手术,时间经过将及一年之久,方得康复!菩提树自民国七十四年三月份,因无来稿,停载十个月之久。幸法师病愈。继续来稿,乃于七十五年元月份续载,至七十六年元月份方告完成。予已八十八岁矣!因略述经过之因缘,足见好事难成!是为序。

                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元月二十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录

    一 总释名题

  今天要讲的这部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我解释这部经,先把它分成两大科,第一、总释名题,第二、别解经文。现在先讲第一科总释名题,在总释名题内,再分为两小科,解经题和解人题。

  (甲)解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八个字,就是本经的题目。其中「经」字,是通题,「通」者,通于一切经,一切经都叫「经」。「金刚般若波罗密」七个字是别题,「别」者,别于他经,这一部经不是「华严经」,也不是「法华经」,它的别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先讲别题再讲通题;讲到别题,先讲「金刚」两个字,再讲「般若」两字,最后讲「波罗密」三字。
  「金刚」是个比喻,就是金刚宝,我们佛教有个金刚力士,也就是护法韦驮尊天,手中拿的兵器就叫「金刚宝降魔杵」,也叫「金刚杵」。我们人世间也有金刚宝,不过没有天上的金刚宝那么好、那么高明而已。现在人称金刚为钻石,此经用金刚宝作比喻,比喻什么呢?就是比喻般若妙慧。金刚宝有三种意思,即一、其体最坚,二、其用最利,三、其相最明。凡是一法,都有体、相、用三个意义。这个金刚宝之体,最坚固无比,一切物不能坏他,所以「其体最坚」。「其用最利」,金刚宝的功用锐利无比,他能坏一切物,如钻石能刻动黄金,而黄金却不能刻动钻石。「其相最明」,这相就是外相,这个金刚宝的外相所放的光明,超过一切光明。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外国进贡一个金刚宝,有四方一寸那么大,可以照几十里路,那么大的光明,要是我们这讲堂里有一个金刚钻石,全堂的灯光,就射不过他的光明,故说「其相最明」。这是金刚宝的比喻,有三种意义:即是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再讲「般若」两字,首先,要知道这两个字的字音读法,本来是「般若」,但是经教上不能念「ㄅㄢ ㄖㄨㄛˋ」一定要念「ㄅㄛˊ ㄖㄜˇ」,为什么呢?要合乎梵音,梵音上他是音译,不是意译,音译就是照著印度国的梵语的音声翻过来的,在翻译学而言,它是什么音声,我们就译什么音声,译的音声就是「般若」。若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字不照「般若」来译呢?记住这个解释:这个经典的翻译在唐朝译的最多,我们现在讲的这部「金刚经」是在姚秦时代,比唐朝还在前。唐朝京都在陕西的长安,而这个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陕西的长安,长安那个时候说的话叫「官话」,就像现在的国语。那时长安的「官话」对于「般若」就读「ㄅㄛˊ ㄖㄜˇ」的。由姚秦时代到了唐朝一直到了宋朝,这京都就迁到河南的开封叫汴梁。随著时代的变迁,到那时也就变为河南省口音了,再也不是那时的「官话」而带有河南口音了。就是这样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了,再变再变,变到现在叫「ㄅㄢ ㄖㄨㄛˋ」,可知姚秦时代乃至到了唐代都是念「ㄅㄛˊ ㄖㄜˇ」的。现在附带解释「南无」这两个字,也是这意思。本来现在念「ㄋㄢˊㄨˇ」为什么要念「ㄋㄚˋ ㄇㄛˇ」呢?为了要合梵音故。在中国字「南无」有的是字,为什么不用「ㄋㄚˋ ㄇㄛˊ」的字,而用「ㄋㄢˊ ㄨˇ」这个音声,因在唐朝时代,和唐朝以前,陕西长安说官话的音声,「南」字念「拿」,「无」字他念「摩」,这是古音,后来中国人念这个字音慢慢的转变了,但梵音没有转变,要合于梵音故。这就是为什么「般若」要与梵音合,也即译音而不译意之故也。因此念「般若」这音声定要把它念正。那么「般若」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翻成中国话叫「智慧」,为什么不直接了当翻成「智慧」呢?因翻译经典学有一种规矩叫「五种不翻」。那「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一词具六义。(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是非不可翻,以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故也。(五)为生善故不翻;现在讲的就是「生善不翻」。能够生起众生善根,保存梵音故不翻。若你把「般若」翻成中国的「智慧」,这意义不错,但恐怕会与世间所谓「智慧」混同一谈,因世间有学问、聪明、口齿伶俐,这种人都叫有聪明智慧的人。在佛经上来说,他越聪明越不能学佛法,何以故?此叫「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他学佛法,不能学,因为他太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世间法的人,都称他有「智慧」,可是不是「般若」的「智慧」,此处要保存著梵音,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要你知道「般若」的智慧,不是世间法的「智慧」。讲到「般若的智慧」,必须加上一个「妙」字,叫「妙智妙慧」,即不可思议的智慧。「妙」者不可思议也,不可思议的智慧叫「般若」,尤其是在「金刚经」上讲「般若」,它所包含的还有三种意义,这叫做「三种般若」。是那三种?就是(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理体,智慧的理体,真理之体叫「实相」;「观照般若」就是智慧的智慧,因为「观照」是智慧,「般若」也是智慧。「观照」就是心内所起正当观想,此正当的观想就是启发出来的始觉智,而始觉智照其本觉理,就叫「观照般若」。要观察人人本具的本觉理体,必须用智慧来观照,所以能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所观照的智慧叫做「实相般若」。现再讲「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金刚经」,「金刚经」上有文字故。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的「金刚经」,他的语言就是「文字般若」,结集在经典上的梵文也是叫「文字般若」,翻译成中国文字的也叫「文字般若」,但要弄清楚的是,必须由「金刚经」翻译过来的文字才叫「文字般若」,何以故?因世间法的经书多得很,儒教也有经,道教也有经,现在世间的学问书更是多得不可思议,那都是「文字」,不能叫「文字般若」,因为他读了很多文字的书,他的学问增加了,他那学问就是「世智辩聪」的智慧,越是学问大,他越不能学佛,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它只能叫「文字」,不能叫「般若」。那么「金刚经」上的文字呢?叫做「文字般若」。他怎么叫「文字般若」呢?因你研究「金刚经」上的文字,你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你才可以修行起「观照般若」的智慧,也就是说,这个「文字般若」能显明出「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故「金刚经」上的文字叫「文字般若」。但是还有一点你必须注意,「金刚经」上的文字,要我们即文字而离文字,处处要破相,要扫相,要观空。要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这个文字才叫「般若」,要是不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所研究的金刚经就著了文字相。将来讲「金刚经」时,听众越多,著相也著的越厉害,那所讲的「金刚经」只讲了「文字」,不是讲「文字般若」了。为什么?因著了文字相,这一点道理要记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3-7-15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所讲的三种般若叫「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再跟前面所讲的「金刚」比喻配合起来。「金刚」叫金刚宝,「其体最坚」,比喻什么呢?即比喻「实相般若」,真理之体是最坚固的。我们凡夫无始劫就在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畜生,一时地狱饿鬼,我们在六道里一直轮回到现在,可是本觉的理体即「实相般若」却没有变动。其不变动的原因,是「其体最坚」,就如金刚宝,用什么东西也破坏不了它,也染污不了它。比如地狱是最污浊的地方,即使我们堕到地狱,实相理体还是没有变动,因「其体最坚」就像金刚宝一样。它要是变动了呢?变动了我们也不用去学佛法了,因我们的本觉理体坏了,「实相般若」破掉了,被流转坏了,流转坏了又怎能成佛呢?我们已失去了成佛的本钱。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佛呢!那我们就得庆幸自己有这个本觉理体,也就是「实相般若」,虽然流转生死,并没有坏,因「其体最坚」之故。
  金刚宝「其用最利」这是比喻「观照般若」,你不去研究佛经,不会起观照,若你研教闻法起了观照,也就是始觉智被启发出来了。何以始觉智一启发出来,还要去观照本觉理体呢?这问题若你一旦豁然大彻大悟了,你才明白原来我自己有个「实相般若」。何以过去没有发现呢?因过去被无明烦恼所障蔽住了。现在这无明烦恼又如何呢?要讲这无明烦恼可多了,光讲其名相、法相几天也讲不完,要「断」它又谈何容易呢?这是由于你没有起「观照般若」,没有把始觉智慧启发出来,始觉智一旦被启发起来,它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根本就是个没有体性的东西,被始觉智一照便被照空了。这比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千年没开过的房子,虽然是黑洞洞的,但若亮起灯来,黑暗便消失了。因为黑暗是没有本体的,所以始觉智一起,便能把无明烦恼照空了,这就是「其用最利」的原故。
  金刚宝「其相最明」,它的光明能照遍一切,比喻「文字般若」。虽然我们念的「金刚经」是白纸黑字印上去的,但是每个字皆是光明相,因为它能显发出「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实相般若」是理体,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是何等的大啊!所以说每一个字皆是光明之相,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研究「金刚经」,得先从「文字般若」下手,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然后才能找到「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的义理。义理明白了,才能起观照,才能以照实相。将来始觉智启发出来后,观照「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我们亦看不见「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在那里,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有人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这只是劝修的话,叫你了解文字义理后要修行。若是没有了解文字义理之前,怎样修行呢?答曰:「要离文字相」,你没有文字,你离什么文字相?答曰:「即文字而离文字相」,你连文字也不懂,何有相来离呢?所以在中国佛教大兴,兴在顿教禅宗,他扫文字相扫得很厉害,后来流弊到什么义理也不去研究,硬要参禅。若是问:「为什么你不去研究经典呢」?他答:「那文字相执著他干什么,我一旦大彻大悟,什么都有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你看他答得很简单,其实「三藏」是那「三藏」?他可能还搞不清楚,十二部的名字他更背不出来,他又怎样去研究「三藏、十二部」呢?他没有去研究,他心里又具足什么「三藏、十二部」,他连个文字都不认识,小学也没有上,他硬要开悟,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后来使得佛教衰败下来,衰败到出家人不认识字,社会上的信徒都瞧不起,所以中国佛教兴隆,兴隆到顿教禅宗,全中国的寺院都叫禅寺,到了台湾,寺院还叫禅寺;衰败也衰败在禅宗师父不认识字。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文字般若」,而后起「观照般若」再证「实相般若」这是个次第。而「文字般若」是个智慧,所以我们要尊重其文字,每个字都是十方诸佛的法身舍利;要认识佛的法身,在此文字上认识便可。而「金刚经」的文字又是诸佛之母,它能以出生诸佛。若将来你们研究「金刚经」起了始觉智而大彻大悟,在教相上是大开圆解,叫「悟入」,「悟入」再修行便是「证入」,「证入」即成佛。我们是依「金刚经」而成佛的,所以「金刚经」便是母亲,「金刚经」内有文证明,它能出生一切诸佛,它是诸佛之母,所以我们不能轻视「金刚经」的文字。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最大,能以显出「观照」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一起如金刚宝「其用最利」,「实相般若」的理体如金刚宝「其体最坚」,一切法不能坏它,所以这三种「般若」,只有以金刚宝来比喻才容易明白,至此「金刚般若」四字讲完。
  再讲「波罗密」三个字,「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话直译应该是「彼岸到」,因为印度的梵文都是颠倒来念的,名词在上面,动词在下面;如现今欧美国家的语言文字和梵文一样,是反过来念的。中国语叫「李先生」,他却是颠倒念叫「先生李」。所以「波罗密」顺著中国话的意思是「到彼岸」。「彼岸」是个比喻,即是涅槃的彼岸,对著生死叫此岸。依著「文字般若」而起了「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把无明烦恼都照空,即能离开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所以「波罗密」就叫「到彼岸」。再合上面四字,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这又怎能到彼岸呢?即要了解像金刚宝一样的「般若」,得到像金刚宝一样的「妙智妙慧」,才能「到彼岸」,故称「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七个字即本经的别题。再讲本经的经题,一般言之,经题虽多,但不出七种立题,这部经是法喻立题。「金刚」二字是喻,「般若」二字是智慧法,「波罗密」也还是个比喻,所以以法喻来立题,到此把别题讲完。
发表于 2023-7-21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讲「经」之一字是通题,「经」者梵语叫「修多罗」,译成中国话叫「契经」。「契」者合也,合什么呢?即合理合机,上合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这叫契理契机,才是佛的经。要是这部经与诸佛之理不相合,虽然标明是世尊说的,但这是外道冒充的「伪经」因它不合诸佛之理。你怎样去研究也研究不懂,这也不是佛说的「经」,都是外道冒充的叫做伪经。佛经无论是长的经文,如「华严经」六十万字,「法华经」七万字,「金刚经」五千多字,都是契理契机的。若经典不合诸佛之理不叫「契经」,不合众生之机亦不叫「契经」。只要肯听肯研究一定会懂,不懂,释迦佛不会说这部经。再详细的分有贯、摄、常、法四个字的义理叫「经」。(一)什么叫「贯」呢?即贯穿所说的义理,这部经所说的义理很多,每一个字皆有其义理,所以用一个「经」字贯穿起来。如线索把每颗念珠子贯穿起来一样。所以把很多义理贯穿起来就叫「经」。(二)「摄」者摄持所应度之机,每一部经皆有其当机者,也就是说众生的根机它能摄持。(三)「常」者就是常住不变,三世不能易其理。三世者即过去、现在、未来。经上的义理是不能变易的,不论到任何时代都是不变的。不像世间法是随著时代而转变,因世间法不是真理。(四)「法」者,法则、规矩之谓也。佛经上的法则十方皆遵,在印度国的众生得遵守其法则规矩,到了中国,中国的众生也得遵守其法则规矩,如此才能了生死成佛道。所以现在若有人到欧美各国去讲经,一定会有人听,只怕你不去讲,因为这是个大法则、大规矩。
  「经」之一字,是一切佛经的通题,「金刚般若波罗密」是此经的别题,合起来共八字,到此把总释名题的第一科经题讲完。

    (乙)解人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0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