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净土经典]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9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尔时’即韦提希夫人选定西方极乐世界作往生处所,而请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世尊未答覆韦提希,先放光照频婆娑罗王,是有原因的。‘即便微笑’微笑是微微的笑,不是大笑,为什么世尊没有放光先微笑呢?这就是频婆娑罗王被他的恶儿子,将他关闭起来,要把他饿死,是频婆娑罗王遭了难,世尊现在要放光照频婆娑罗王,事前先微笑,这是表示安慰之意。一个人遭了难,我们去安慰他,就要面带一种微笑之容,但不是大笑,人家遭了难,你若大笑,违背世间法,现微笑在世间法是一种安慰之意。在佛法讲,频婆娑罗王遭了难,他发心受八戒,每天由目连尊者来给他授八戒,世尊大慈大悲,加派说法第一之富楼那尊者,来为他说法,这个时候频婆娑罗王,已经得了闻法持戒的利益,他的身心非常安泰,所以颜色非常好看。这就是因违逆之境,增进佛道,名为‘逆境助道’。虽然遇到不顺心的逆境,却因而增长他的道心,增加他的道业,得了佛法的利益,所以世尊安慰他,不但于世间法要安慰他,在佛法上亦应当安慰他,你现在用功用得很好,每天持戒,每天闻法,道业增长,所以微笑是安慰他的意思。在世法说,因他遭灾遭难要安慰他,在佛法说,他因逆境而助道,他精进了佛道,应当安慰他,所以面现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刚才佛为韦提希夫人,放眉间白毫相光,那个光明放出来,遍照诸佛净土,再把光收回来,于佛顶上成光明台现净土相,给韦提希看。此时光明从佛口里出,就是代表说法的,佛不用亲自去和频婆娑罗王说法,只要加被他就可得到利益。佛怎样的加被,是放光明加被;放光加被,就等于佛亲口说法,所以光明从口里出。那是代表佛说法的意思。又为什么有五色光?这就是佛的光明,加被频婆娑罗王,叫他了脱生死。生死不出五道,用此光明来加被他了脱五道生死,所以光明有五种颜色。五种颜色,就表示佛有大智慧,放五种颜色的光,能把他的五道轮回生死了脱了。五道亦即六道,我们平时都讲六道轮回,有时亦称五道轮回,六道是天、人、修罗、黄瓜、饿鬼、地狱等,若是讲五道,就将修罗一道,分插于其他各道中,天有天修罗,人有人修罗,其余三恶道亦皆如是,是故有名五道轮回。这五色光,一一光明,都照到频婆娑罗王的头顶上。

  ‘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佛放光作什么?是要加被频婆娑罗王,佛光一加被,大王就得了天眼通,他被关闭在七重室内,佛这时是在幽闭韦提希夫人之内宫,他怎么会看见佛呢?他的心眼开了,佛光照到他,他心里开了智慧,心里面一开了智慧,就发生神通,神通即智慧的妙用,所以学佛法,应求智慧不求神通,开了智慧自然就有神通。大王心里面开了智慧,眼睛就通了,这叫天眼通。他有天眼通,能遥见世尊,便在那里叩头作礼。在他头面作礼这个时候,‘自然增进,成阿那含。’一下子就证到了三果--阿那含果。阿那含果译成中国话叫不还果。不还者不再还回欲界受生死也。自然增进者,不加勉强叫自然,增进就是增益精进,本来应该先证初果,再证二果,再证三果,他这个增进,就是一下子就证得了三果。这初果及二三四果,都是小乘圣人的果位。初果于欲界还有七番生死,但他已是圣人了。为什么他就得称为圣人呢?凡夫的流转生死无穷无尽。初果虽有生死,但只有七次,故称为初果圣人。二果圣人还有一番生死,叫做一来果 -- 一生天上,一来人间。所以初果圣人,叫做预流果 -- 预入圣人之流。二果叫一来果,还来一次欲界受生死。三果叫不还果,欲界生死完全了脱,不再还回欲界受生死了。三果圣人超出欲界,他住那里?住在色界的四禅天,四禅天每一个禅天都分三重天,三四计十二个禅天,这十二个禅天,都是修世间禅者得生彼处。十二个重天以上,再有五重天,即是三果圣人所居之天,叫做五不还天。欲想了脱三界生死,永出六道轮回,必须证到四果阿罗汉道。阿罗汉译成中国话叫无生,无生者不再在三界受生死也。三果虽未证得无生,但他一定可以了生死,因为他已脱离五趣轮回之关系。五道轮回都在欲界,三恶道在欲界,上二界无三恶道,亦没有人道及阿修罗道。欲界六天都在五道轮回的范围内,三果圣人不再回来欲界,就是他已经超出五道轮回了。须知五不还天的三果圣人,不再受五趣轮回生死。而上二界天,修四禅八定,生到色无色界的天人,虽然脱离欲界,但没有超出轮回,他的定力散时,还是要受生死的。可是三果圣人已脱离轮回关系了。他只要超出欲界,任运自然证四果,任运自然悟无生。话说到此,可以知道,佛为什么要放五色光照频婆娑罗王顶,那是佛要加被他了脱生死之苦。他是个小乘根机,现在证三果,即是他已了脱生死也。
发表于 2022-10-31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58:52
讲经讲到这里,有几个疑问,须略加解释:频婆娑罗王是佛的大护法,他被他的恶儿子关闭起来,欲饿死他,他在七重监牢内,遥向灵山为佛作礼,请派目连尊者为他受八戒,佛照遣派目连尊者外,加派了一位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为他说法,佛为什么不在那个时候放光加被他了脱生死呢?当知佛光随时都可以放,只是众生能不能得到灵感,是有它的时机因缘。当初大王被囚禁,请佛派目连尊者为授八戒之时,他有业障,佛纵然放光加被,亦加被不上,所以那时佛不放光。迄大王经过二十一天时间,天天蒙目连尊者授予八戒,又闻富楼那尊者开示佛法,经过三七时间的持戒闻法,道业精进,业障消除,智慧增长,佛在这时放光加被,才能放光得上。其次我们为佛弟子,亦都希望佛光加被我们,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看见佛光呢?因此对佛光发生疑问,以为那只是经书讲讲而已,你若是听了刚才那段业障光的道理,自然会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没有看见佛光呢?那是自己的业障障到了,你欲想看到佛光很容易,先发心持戒,并且多听经闻法。你若是持戒持得干净,听经听得佛理通彻,那时候佛就会放光加被你了。若是你不先学持戒,先求智慧,而先求佛放光加被,不断诚心的求,那是很危险的,一定著魔。因为你被你自己的业障罩著了,佛光加被不上,魔光可照著你了,那些魔在生死道中折磨众生,他看见你通身业障,妄想要佛光加被,他觉得你可笑。他想佛光加被你不上,让我来放点光捉弄你罢!因为你不持戒,又没有智慧,一看见光就生欢喜,就要跟人夸说,把魔光当作佛光,增加我慢烦恼。因为你不闻法,正知见未开,又增加邪知见;因为你不持戒,旧业障未消,又增加新业障,结果变成魔眷属,而非佛眷属。

  再说,佛从灵鹫山来到王宫,就应当先放光加被频婆娑罗王,为什么先加被韦提希夫人?韦提希要求往生无忧恼处,佛已放光摄照诸佛净土她看,韦提希已经抉择好乐生极乐世界,请佛教她修行方法。为什么佛不先教韦提希夫人修行方法,而放光加被频婆娑罗王?须知此十六观经是大乘经,而频婆娑罗王是个小乘根机,非十六观经的当机者,十六观经的当机者是韦提希夫人,为开净土法门修十六种观想,韦提希夫人够资格。她有大乘善根。她请问的就是教她思惟,教她正受。前面讲过,净土法门有二个门,就是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之苦,欣取净土之乐。韦提希夫人此时此地,对娑婆世界的一切,已生厌离而能舍弃,试看她见到佛来,自己用手扯断庄严璎珞等,便可知道她已放下一切了,但是她还有一件事没有放下,就是她的丈夫老国王。须知韦提希夫人虽是大乘根机,但是她的本位还是个凡夫,若是她知道大王此时已死,她会通通放下;若是她知道大王此时还没有死,而且在那里挨饿,过去三七二十一天,是夫人每天给他送点蜜(麦少)和葡萄浆维持生命,这时韦提希亦给她的儿子把她关闭起来,不能给国王送食的东西了。此时因为悲痛所感,便感到娑婆世界苦,又感激佛自动的到内宫来看她,以是要求离开娑婆世界,表示一切放下了。但是要她修行用功之时,她的妄想会翻起来。是什么妄想?是挂念老国王死了没有?我不能给他送食的东西了,他怎么办?这个念头一起来,障碍很大。她是个凡夫,这个障碍一起,教她思惟亦思惟不来,教她正受亦正受不了,所以世尊在将欲开讲十六观行法门之前,先放光加被频婆娑罗王,令得三果,了脱生死。亦令韦提希从佛光看到老王已证三果,把挂念老王之心放下来,才能修行十六妙观。
发表于 2022-11-1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38
现在再讲到十六观,叫做妙观;妙者不可思议,它既能对治掉举,又能对治昏沉。因为修观之时,坐下来先观想一个落日,这须专心系念,非得把妄想心统一不行,心不统一观想不出一个落日来。所以你能修观想的时候,自然而然把掉举烦恼对治了,对治了掉举亦不会有昏沉。昏沉打从那儿来的?怎么会坐著睡觉呢?妄想不起,妄想刚刚歇落下来,昏沉来了,打从这儿来的,就是没有用功人才会有这种烦恼。你现在修观想,观想一个落日,叫他闭著眼睛亦看见,睁开眼睛亦看见。再观想叫它变成水,变成冰,变成琉璃。妄想不起,昏沉亦起不来,因为有个境界贯注著他,要他想观一个落日像鼓那么大;这亦是因为凡夫的心量,观西方极乐世界一时间观不出来,能够把鼓那么大个日头观成功,这就容易了。日观既成,再叫它变成水,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经上虽然没有说,用功的人得知道这里有个放大的观想。因为琉璃地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光观想像个鼓那么大怎么行?须尽你的心量,叫它尽量放大,一直放到一看这个地无量无边,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这个十六妙观,怎么叫做妙?刚才说它能对治掉举和昏沉,它还能够把我们的心从小扩大起来。我们不学佛法,不知道自己有个真心;学了佛法才知道我还有个真心。真心有多么大?真心遍法界,大而无外,没有那一法超出我的心以外,所以一切法都在我的心内。依著经是这么讲,我们现在的心,还是个妄想心,还是个小心。心在那里?心在我们的身体内,身体以外的都不是我的心。这个时候假观想作下手,利用心大无外,叫它尽量的大,大得无量无边的一个琉璃宝地,这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已变成一个大的心了。这个地方有个疑问,就是小本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这里为什么说琉璃为地?要知道,弥陀经经文少,意义简单,它说黄金为地,你就观想黄金为地就对了。它和这个十六观经说琉璃为地,怎么配合?整个极乐世界是琉璃为地,所谓黄金为地者,是指琉璃地上的道路是黄金色的。阿弥陀经下文说饭食经行,经行就在这黄金路上走的,那是指著黄金路说的,不是全体黄金的,而是全体琉璃宝。‘见琉璃地,内外映彻。’前面由水观变成冰观,冰观变成琉璃观,琉璃观观成,看到琉璃地,尽我们的心量,把它放大。既见到琉璃地,内外映彻,再往下观,此琉璃地‘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下就是琉璃地的下面,有个金刚七宝金幢在那里擎著它。幢是什么?幢就像柱子一样,柱子有圆的,有方的,而这根金幢是八方的,有八个楞子。它的本体是黄金的,叫做金幢。上面有金刚宝,还有七宝,叫做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的擎,就是托举起来。西方极乐世界琉璃宝地的下面,有一根金刚七宝金幢,把它擎起来。‘其幢八方,八楞具足。’这个幢有八个方面,八个楞子,叫做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上面说金刚宝、七宝、黄金等,那是从本体简单说,其实那个八面金幢,每一方面都不止七宝,还有其他的宝,这个宝不止七种,是百种宝所成的。‘一一宝珠,有千光明。’此处观想宝,要随著经文按次第观:先观想琉璃地下面有个幢,在那里擎著它;再观想那个幢什么颜色?黄金的;再观想那个上面还有金刚宝、还有七宝;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弥陀经上有明文。再观想它每一方面都有百种宝;这百种宝都是宝珠,它是用宝珠庄严其上。再观想一一宝珠,有千光明。这要先观想这些宝珠放光,放一种光,慢慢的观,观想它能放出一千种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再观想宝珠放出来的光明,起初是一种颜色,愈观愈多,每一种光明都具足八万四千种色。这个光大了,这大光明‘映琉璃地’。宝幢上,宝珠上的光,都照映著琉璃地上。这个光大了,大得‘如亿千日,不可具见。’我们这娑婆世界的光,最大的就是日头,一个日头的光很大,两个日头的光,我们就不能看了。这个光明,如亿千个日头的光那么大。我们作观想的人,虽然能观想成就,亦不能完全看,完全看,眼睛简直受不了。‘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上是观想琉璃地下面的庄严,观想成功,现在把观想的心,转到琉璃地上,再观想琉璃地上面的庄严。这个琉璃地是整体的,全体都是琉璃宝。这个地上面,‘以黄金绳,杂厕间错。’杂厕间错,就是纵横交织。黄金绳刚才解释弥陀经上叫做黄金为地,这绳子是路。可看四帖疏上善导大师的解释便知。我们作观想,应知琉璃地是整体的,地上面一条一条的黄金道路,我们观想它就像绳子一样。绳子是形容和譬喻,实际就是个黄金的道路。黄金的道路,有横著的路,有竖著的路。像我们台湾有纵贯路,有横贯路,这就叫做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把黄金道路,纵横交错的形状,观想成功了,再看那路边的庄严,以七宝界,分齐分明这句,上面那个分字念作份,齐字念作剂,(份剂)下面那个分字读本音(分明)。这是指那个譬作黄金绳的道路两旁的庄严。道路两边有个界限,此地是以七宝来分界限的,有个分齐,就是有个路的边界,这边界的分齐很分明,因为是用七宝庄严出来的。‘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庄严道路的七宝,每一种宝珠放光都放五百种颜色。‘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本来是庄严黄金路的七宝,它放光映射到虚空里,有的像华,又有的像星星、像月亮。悬挂在虚空里,变成虚空的庄严,再变成一个光明台。再变又变成楼阁,‘楼阁千万’千万是说它很多,不一定是一千一万,而是统说他有很多的楼阁。‘百宝合成’这些楼阁是百种宝合成的。小本阿弥陀经说的简单,七宝合成,这个地方说百宝合成的。‘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再观光明台的庄严,这光明台的两边,以华幢庄严。幢,我们平常叫做幢旛,那虚空里,一个一个的幢旛,都是华做的,故名华幢,而有百亿之多。还有无量乐器,以为庄严。乐器就音乐之器,如笙萧管笛等等,在这光明台两旁的虚空里,有无量无数的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乐器就是笙、萧、笛、管、大钟、大鼓等,都在空中悬著的庄严,风一吹它就会响,这风有八种,故说八种清风。风为什么有八种?这是表法八正道分,阿弥陀经讲雀鸟会说法,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就是表示八正道的风。这风通通是从前面,那光明里面出来的。鼓是鼓动,这八种清风,鼓动那空中的乐器,乐器就像有人吹奏一样,自然会响起来。响起来的音声会说法,说的什么法?说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平常说佛教的道理很难懂,是因为不知佛教的基本道理。你想学佛法,应先了解一切都是苦的,再了解一切都是空的,再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再观想根本就没有一个我。这苦、空、无常、无我,为佛教的基本道理,因此,它是三乘共学之法,就是佛弟子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乘人皆当修。专学苦、空、无常、无我,这就叫做二乘人,又叫小乘人,小乘修此法,它就叫小乘佛法。大乘人学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亦以这个法为它的基础,亦得修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大乘法,大乘法亦是最初先学苦、空、无常、无我这三乘共学之法,等于前面的三种福,那三种福,有凡夫的福,有二乘的福,有大乘的福。它可以一一分修,亦可以三种福一齐修。你发了菩提心,就要修大乘的福,而前面凡夫的福,即变成大乘的福,二乘的福,亦变成大乘的福。你若是单修凡夫的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没有发菩提心,这就叫做凡夫的福,修的再多,都是得人天福报,来生来世做个大富大贵的人,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故名凡夫福。发了菩提心的人,还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凡夫福,就是人道的福,你欲想成佛,先成个人,如果人道都不具足,人的资格都不够,那里可以成佛呢?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这十六观的第二观名为水观,你看了经文就可知道,这第二观不是单观想水,而要观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琉璃地下有金幢,地上有种种的庄严,可是它结句结到水上,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观成,第二个叫它变成水很费工夫。只要把水观修成,叫它结冰变琉璃,都省力气了。所以第二观结句结到水上。

发表于 2022-11-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是告诉当机大士求生西方的下手用功之法,虽是告诉韦提希夫人,亦就是告诉未来世的一切众生,亦就是告诉你我大家。‘欲’就是愿意,发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当修三福’。最初下手的修行方法,应当修三种福。这是总标,标出三种福;下面别明,一桩一桩的说明。三种福是那三种?

28#南无妙法莲华经
2022-3-22 18:47:06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一先修世间凡夫之福,就是说,你欲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一生成佛了。既是生到极乐世界一生成办,故今应先修成一个好人,若不先修成一个好人,那就成恶人,恶人造恶业,罪业会起障碍,怎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应先修人间凡夫的福报。修世间凡夫什么福报?第一、孝养父母,第二、奉事师长,因为父母师长对我们有大恩。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没有父亲母亲,根本没有我们这个人;没有父母抚育,纵然生出来了,亦不会长大成人,所以父母的恩最重。第二、奉事师长。师长有教育之恩,没有师长,我们为人的知识、技术、一切做人的本领,统统没有。这统统是师长教给我们的,所以师长对我们有大恩。故应该报父母恩、报师长恩,应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在佛法说,这是末法时代,这时代邪法横行,有谓:对父母用不著孝道,对师长用不著报答他的恩。父母对我有什么恩?父母他们男女要结婚,结了婚应该生小孩,他对我有什么恩要报答他呢?师长教书,他拿了薪水,他为生活来教书,教书是他应尽的义务,他对我有什么恩德?这么一说此世间凡夫分上,最大的恩尚不知报,其他的恩还用说吗!似此世界上既没有恩,便尽是些冤仇,以致小孩子会杀父母,学生会杀老师,社会上你杀我,我杀你,成了家常便饭,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世界还能不乱吗?这叫‘邪说流毒’,是故一定要报恩。报恩最重的莫过于父母,其次即是师长,能知道报父母师长恩,其他亲戚朋友,任何人只要对你有好处、有恩惠,都要报答。这样社会上就安定,就和乐,世界自然就太平,这关系世间的治乱很重大。
发表于 2022-11-3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52:03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不修,即为十恶业。十恶业不犯,是为十善业。修十善业是佛法的基础工夫,你们诸位听讲过大乘起信论修真如三昧,真如三昧如何修?修真如三昧,要一念不生,则真如现前,但是以修十善业为基础,因为若不修十善业,则造十恶业,若是天天在造罪造恶业,怎么能够证得真如三昧?此经叫我们修十六种观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若是天天在那里作恶造罪,怎么能观想成功?所以十善业,是修行的基础工夫。不修十善,便造十恶业,无论那一次讲经,都讲到这里,十恶业就是身口意三业造出来的,身恶业有三种:杀、盗、淫;口恶业有四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即心意所造之恶业,亦有三种:贪心、嗔心、chi心。此上句慈心不杀,即身业第一种,亦即十恶业的第一种,因为十恶业中杀业最重。故特别提出一句不杀,怎么会不杀呢?要发慈心呀!对上面父母师长要发恭敬心,对下面一切众生发慈悲心。慈悲心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佛法以慈悲心为根本,我要度一切众生成佛,怎么能杀害他们的生命呢!众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个,若把它唯一无二的生命断了,那它是最痛苦的事,所以造杀生业,是最重的一种恶业。慈心不杀于佛制戒律,第一不许杀人,若是杀了人,便犯杀戒的重罪,不许忏悔。第二不许杀黄瓜,我们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当然要度chu生,度它还度不赢,怎么可以杀它呢?所以要慈悲心,不可杀生。再进一步身口意三业,都要停止造十恶业,而修十善业。凡夫众生杀害chu生,食chu生肉,本是一种坏习惯;上古时代,尚未发明耕种五谷杂粮,而一切众生,为了维持生命,便大吃小,强吞弱,彼此相杀相食。其中人类众生,他的力量虽然抵不过大的猛兽,但是人的智慧,超过一切黄瓜,人有两只手,亦超过chu生,所以在一切众生互相残杀中,结果人类得到胜利。人类既得到胜利,便杀一切chu生,养自己的生命。那是上古时代,没有粮食可吃,为养自己生命而杀生食肉;现在已经有米面菜蔬果物,可以养生,便不应该杀生食肉。若还要杀chu生,还认为没有罪过,这就是习惯性。要知道这是一种坏习惯、恶习惯。前天的报纸上刊登一则新闻:有一个人,积蓄好多年,才积到十万元存在银行里,前天他到银行里将那十万元提出,想存到另外一个银行,他将钞票提出用帆布袋装好,放在摩托车的后座,乘车而往,岂料钞票在中途失落,他到达目的地时,一看钞票丢掉了,即回头一路上寻找,遍找不著,痛感多年积蓄的财产,全部遗失,万分苦恼,抱著满怀怆痛的心情回家;可是他到家一看,他那遗失了的钱袋,被他家里蓄养的小黑狗在路上给他衔回来了,这可高兴的不得了。那只狗是只小土狗,他本是买来养肥准备杀来吃的,这么一来,他为了报答那小狗的恩,发愿再不杀它了,而且发愿以后永远不食狗肉,不杀狗了。此人因为未闻佛法,故只是发愿从此以后永不杀狗不食狗肉。若是学了佛法,慈悲心扩大,由此类推,一切众生都有灵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统统不应该杀。刚才说:六道简化成五道,就是把阿修罗道记开了。人有人修罗,人道的修罗,就是杀生之人。我们现在闻了佛法,发愿生到西方,欲想成佛。既欲想成佛,就当戒杀,阿修罗型的人,决定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这就是说,十恶业中以杀业最重,先叫你发慈心不杀。再进一步修十善业,就是十种恶业统统不做,变成十种善业,这是修学佛法的基本工夫。这第一个福报,就是世间福报,同于凡夫业。
发表于 2022-11-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38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种福业,同于二乘--声闻、缘觉乘。这二乘人的福,是出世间的福。怎么修?第一受持三皈;三皈者,皈依佛、法、僧也,皈依佛法僧能得大福报,所以第一必须受三皈,受了还要能持,故云受持三皈。在座听众,不但出家者已受三皈,在家居士亦都受过三皈,三皈依是初入佛门的第一步工夫,它是佛教的总纲,在家居士应当受三皈,出家还是要受持三皈,因为三皈,通彻全体佛教,它通于小乘,亦通于大乘。在十六观经的这段经文,把它记在小乘上,这个三皈,就是小乘三皈,实际三皈依通于小乘,通于大乘。现在依著十六观经文来消文,把它算作是小乘的福报,小乘的三皈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中,包括四众弟子(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男居士、女居士。)的戒法。在家二众戒,就是先受三皈依,然后进受五戒和八戒。出家二众戒,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八十四条。具足者各按本位具足圆满受持也。刚才说三皈依通于大小乘,受戒不同,小乘有小乘的戒法,大乘有大乘的戒法。大乘戒法就是菩萨戒,四众弟子都应该受,出家人受出家菩萨戒,在家人受在家菩萨戒。但是这十六观经的经文,却没讲到菩萨戒,只讲到比丘、比丘尼戒,就叫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句话是专对著出家二众说。出家二众,受过具足戒,就究竟圆满了。但是出家人有出家者的威仪,威者很庄严的意思,叫做威严,即孔子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之威,是庄重之意,不作威猛讲。仪者仪则,规则也。出家人受持具足戒法,行住坐卧,都有一种威仪,统名四大威仪,详细分析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当统统受持,不得毁犯。为什么单指出家人讲?出家人是人天师范,不但为人作师父,还要为天道众生作师父,行住坐卧,不庄重怎么行呢?所以出家人不可犯威仪。这持戒和守威仪,都是求福的。佛菩萨像,都是给我们做模范的,我们学佛,要学佛的威仪,此地供的佛像,有坐的、站的、卧的。你看佛怎么站你就怎么站,佛怎么坐你就怎么坐,佛怎么卧你就怎么卧,这就不犯威仪了。过去佛法兴隆的时候,要想学佛法,先讲戒,若是居士便先为讲三皈依,(三皈依就是三皈戒),再为说五戒,再为说八戒,讲过了,你能受持三皈五戒,然后为说其他经论道理。出家人更严格,它有时间的限制,初出家先学戒,一定要学满五年的时间。学满了五年,还得经过考试,考试对于戒学的开遮持犯是否明白,考得到及格了,然后许学经论,若是考的不及格,还得再留级学戒,这都是佛法兴隆时代之情形。现在到了佛法衰落时代,出了家尚无处可学戒,何况居士,所以大家能够受个三皈依,亦就算种了善根。有的人糊里糊涂受了个三皈依,并不了解三皈依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现在有的人,不但佛理不明,连佛与神都分不清,这都是到了末法时代,佛法衰落的现象。学佛学佛者,学佛之学识也,怎样学佛的学识?佛的学识就是三种无漏学。即戒学、定学、慧学是也。应先学戒学,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没有人讲戒学,纵然想学,亦没有地方可学。当知戒学是定慧二学的基础,未能先学戒学,要想学定学慧,结果皆因没有基础之故,想得禅定得不到,想得般若智慧亦得不到。为什么呢?譬喻建造三重楼房,当先造第一重,若不先造第一重,而妄想造第二第三重楼。那成了空中楼阁,怎么会造得起来!戒学非常的重要,释迦世尊垂般涅槃之时,阿难尊者问道: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由此可知戒律非常之重要。我们现在不学戒,亦就不懂得持戒,不懂得持戒,又不明戒学,便以自己的妄想心为师了,这叫‘师心自用’。以自己的妄想心做师父,以为自己就在开口乱道,看见别人持戒,就会说些歪曲的论调:‘那个是著相学小乘,我们学大乘法的不要著那相。’他说的很高很大,他是学大乘法的。须知,这都叫以妄想心作师父,开口乱道。怎么知道那人是以妄想心作师父,开口乱道呢?那人根本没有看过大乘戒,没有学过大乘戒。刚才说小乘有小乘戒,大乘有大乘戒,大乘戒即菩萨戒,而菩萨戒比小乘戒更难持。我们现在不是专门讲戒,我只略举一二条,让大家比较比较就知道了。小乘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八十四条。我们都是大乘弟子,我们知道吃素是重要的一条戒,你若研究戒律就知道,小乘戒没有吃素这一条,比丘二百五十戒没有吃素这一条,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戒亦没有。那么我们中国佛弟子为什么吃素?梵网经菩萨戒本有这么一个专条,‘一切众生肉不得吃’,若吃了众生肉,便犯菩萨戒。由此可知菩萨戒难持。泰国是原始佛教国家,他们那里的出家人不吃素,因为他们是小乘比丘,那个国家的佛教没有菩萨戒。他们受的小乘戒,小乘戒没有禁食肉戒,是故他们食肉不犯戒;可是我们中国的出家人,受了比丘戒要加受菩萨戒,居士们受了五戒(小乘戒)亦可加受菩萨戒,中国的佛门弟子都吃素,是因为大乘佛法要吃素。还有一条戒,大家都知道的,葱、韭、蒜和兴渠号为五辛,概不能吃,小乘戒中比丘、比丘尼戒本没有这一条,而中国的佛弟子都不吃葱、韭、蒜,是为什么?是梵网经菩萨戒本规定的‘一切五辛不得吃’,因此可知说什么我是大乘,我不要著相,这种人根本不懂大乘法,没有看过大乘戒。这是劝请诸位,要注重戒律,现在不是专门讲戒,是讲十六观经,经中这一条是叫我们修福的,犯戒就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而这第三种福业是专讲小乘戒律,不讲大乘戒律。

  ‘三者、发
发表于 2022-11-5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45:24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同于大乘菩萨修的福。我们要学大乘菩萨,第一要先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语为觉有情,即发上求佛(觉)道,下化众生(有情)之心,为发菩提心。第二要深信因果,若是错了因果,背了因果,就造了罪,故当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在凡夫位,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信因果,这是现世因果。能了知因果通三世者为深信因果,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知道知因果通三世,而只顾现世于因果的话,见行善之人,以因果说应当享福,他却生活艰苦;有的造恶之人,理当受苦,他却生活优裕。因此对因果便生怀疑,不敢相信。今示以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当知那行善之人,生活艰苦,是他前世没有修福,故今生受苦;那个造恶者生活优裕,是他前世修了福,故今生富裕。‘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恶人享福,是他前世修来的,但他今生作恶,来世决定没有好结果,不但当个贫穷人当不到,还可能堕落到三恶道。那善人生活艰苦,还能行善,来生一定有好结果,因为他虽是贫穷人,还能行善事,来生一定有好的结果,不但生人,还可能生天,一定在人天道享福。这就是今生作的什么因,来生得的什么果。讲深信因果之‘深’义,以能相信因果通三世,可算是深了。但是这在凡夫位上,可谓深信因果,若较诸二乘因果,则凡夫位的三世因果是世间因果,为浅位因果。能相信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可超出三界,了脱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果,这个信心就深了,叫深位因果。这里讲到第三种福业,发菩提心以后的因果,是大乘的因果。和二乘因果比较起来,那是浅信,一定要相信大乘因果,才得名为深信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作菩萨,果位能以成佛。作菩萨修的什么因?六度万行是也。修六度法门,开为万种行门,这就是成佛之因,将来必定得成佛之果,能相信此等因果,才可谓深信因果。大乘又分权教大乘和实教大乘。权教大乘是权巧方便,为二乘人令回小向大,说的权巧方便大乘法,他们修的六度法,是依事相修的;而实教大乘是真实的大乘,他修六度是按理性修的。所以相信修六度之因,可以成佛,若是著了事相,非深信因果,要相信修六度,而依著六度的理性起修,亦即依自己本具之佛性起修,那才是真正成佛之因,真能证得到成佛之果,要相信这个道理,才是深信因果。楞严经里佛和阿难尊者,辩论成佛之真因,不厌其繁,为什么要那样辩?因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若是差了,绝对得不到正果。修行是因,而权教大乘人修的大乘之因,是权巧方便法,不是真实的大乘之因,这就是因地不真,因地既然不真,欲想得到真实之果,必定‘迂曲’--绕的弯子,得不到真实之果。譬喻‘蒸沙作饭’,饭的真因是米而非沙,蒸沙欲想作成饭,蒸到尽未来际,还是沙子,不会成饭,因为沙子不是饭的真因。这第三种福是大乘福,先发菩提心,次要信因果,而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的工夫,自利利他,发了菩提心,信了因果,那只是个信心,要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了解呢?学佛法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是属‘信’;还得了解甚深的佛理,要求解。求解从那里求?‘读诵大乘’。对本曰读,背本曰诵。先对著大乘经典读,读熟了再背诵。有人说:大乘不是不著相吗,为什么还要读诵经典?须知大乘不著相,是用功用到不著相的时候,才能够不著相。大乘不著相,尤其是不著文字相,今者‘读诵大乘’,拼命的读,拼命的背,若认为是著文字相,那是不懂佛法不著文字相的道理。佛法说不著文字相,是即文字而离文字,不是根本不读大乘经为不著相,为离文字相,这样就和那些不学佛法者一般yuchi,怎能叫做大乘的不著相,应叫做yuchi。所谓不著相者,是即文字而离文字,先当努力读,读熟了再背诵,足踏实地的用工夫。读时和诵时,随文作观,要了解它的道理,先是依文解义的了解,再进一步大开圆解,将经中圆满的道理,统统解悟出来,到那时候,才能说不著相,因为他已经开悟了,这叫做即文字而离文字;若是最初下手,经还没有看,就要不著相,那是十足的yuchi。‘读诵大乘’是自利的行门,大乘经要利他,以下‘劝进行者’这一句,是利他的行门。劝是劝导、劝诱。众生不信大乘法,我要劝他信,这叫劝导;劝导他不听,必须用方便引诱他信,就叫劝诱。进者将众生接引到佛门里来,叫做引进,再进一步,劝他努力修行,叫做精进。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此指新学的菩萨。先进的老菩萨,对未信大乘佛法的众生,劝导他信仰大乘,既信之后,再劝勉他努力修行,这就叫做‘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如上所说修凡夫福、二乘福、大乘福等三事,统名净业。今释净业一词,先释业,后释净。大乘起信论云:业者动义、因义。一动就是业,一动就是因。造业者造即动作义,既造了业即是因。
发表于 2022-11-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47:12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如上所说修凡夫福、二乘福、大乘福等三事,统名净业。今释净业一词,先释业,后释净。大乘起信论云:业者动义、因义。一动就是业,一动就是因。造业者造即动作义,既造了业即是因。

  释净业义:欲界业有二种,善业和恶业。色界、无色界的业,叫不动业。三界内的凡夫有此三种业。欲界中有六道,又分为三善道、三恶道,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合称六道。上二界是修四禅八定生上去的,所谓四禅八定者,八定之中包含四禅,非谓四禅之外别有八定也,即色界修四禅定,无色界修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因生到色界、无色界,都是修的定业,故名不动业(定即不动)也。三界之内的三种业:善业、恶业、不动业,我们先学不要造恶业,停止造十恶业,修学十善业;但是应知道,修行十善生天道,而这修十善业,只是修大乘法的基本工夫,非求生天道也。世尊不叫我们生天道受天福,因为天福享尽,还要堕落。故知此处说修十善业,非是叫我们生天道,而是准备修大乘法的。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若是天天造十恶,还修什么菩萨道!上二界的不动业,是他们现今在定中为不动,定力散时,还要轮回下界,非永久不动也。到此以‘净业’校量之,欲界的恶业固非净业,而欲界的善业亦非真正的净业,它若与恶业比较起来,则可谓净业。但此净业非真正永久之净业,因它不脱出轮回,人天福报尽时,还堕三恶道。上二界的不动业亦不脱轮回,所以三界以内的业,只能叫做善业,不能叫做净业。二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缘出世法,了生死出轮回,证声闻缘觉果,它这个业清净了。然而他们的净业,若是比对三界的凡夫言,二乘业是净业,若比对大乘业,则二乘业还不是清净业。因二乘人虽能超出三界不受轮回,但是他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他证得偏空涅槃,自以为所作皆办,不发菩提心度众生;他起了涅槃的法执,执著涅槃之相。又因度众生要在生死道上,他害怕生死之苦,才超出三界的,所以他著了生死之相。著了生死之相,故不肯到生死道中度众生;著了涅槃之相,故舍不得丢掉涅槃。结果,被法执所染污。他的业对凡夫业而言,名为净业;但被法执所染污,其净业又不得名为净业了。大乘菩萨有权教大乘和实教大乘,权教大乘之业,较诸二乘叫做净业。因他能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他上求佛道,著上求佛道之相,下化众生又著下化众生之相,因他按事相而修六度之故,所以权教大乘之业,对二乘言名为净业,若较诸实教大乘,又不得名净业了。实教大乘修六度行,上求下化与权教同,但实教大乘菩萨是依法(佛)性起修,不著事相,上求佛道不著佛道之相,下化众生不著下化众生之相,这才叫真实大乘。真实大乘,上求佛道,无佛道可成;下化众生,无众生可度,这种业才叫净业。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者。’这即是叫人度众生不要著度众生相。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求佛道是求法身如来,若是著佛相法相,即不能证得法身如来,因为行了邪道,已染污了。所以终日求佛道,若是著了佛相,著了法相,即非成佛的正因,而成了邪道。这是大乘最高的哲理:必须每日求佛道、无佛道可成,每日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每日求佛道、修成佛道之业,每日度众生、行度众生之业,这个业没有著相,这才叫清净业。‘如此三事,名为净业。’经文说这三件事,都是净业,如何融会贯通?刚才我说:凡夫福业 --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不是净业,是凡夫有漏之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亦不是净业,乃是小乘之业。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业,但这大乘业须是真实大乘,权教大乘业还不净。那末,由此看来,只有第三种福才是清净业。还得了解明白,不要落到权教大乘上。怎么这个经文上‘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这就知道这三种福,叫我们要完全修的,因为十六观经是大乘理,修这三种福是作十六观想的初步工夫。要想修十六妙观,先修这三种福。虽然三种福统统修,其目的却在第三种大乘福。此大乘福含摄有前面二种的凡夫福和二乘福。但是前面第一种凡夫福,不含第二第三福。第二福含有第一种,而不含第三种大乘福,这叫‘得前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者必兼前前。’所以这个地方叫我们统统修。实教大乘菩萨修六度万行,尚且不著相,何况他修凡夫十善及二乘戒法,怎么会著相。所以一清净一切清净,统统变成清净业了。

  以上将修三种福的文消通了,今再把它的玄义加以解释。为什么佛叫我们求生西方,先修此三福?福与罪是相对待的,不修福就必造罪,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转凡成佛,把凡夫转变为佛,把凡夫转变成圣人,若天天造罪,怎能生到西方去?若是修福就不造罪了。造罪则生障碍,不造罪没有障碍,天天修福,则福报愈修愈大。求生西方要修净业,要修福,还不要著相,理论愈读愈高,愈读愈深,但是下手必须从事相上下手。学佛本为求智慧,而佛号称两足尊,即福慧两足的世尊,足者修行圆满之意。修福如何修?行布施持戒。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都是培福。其次持戒修福,分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三皈戒、五戒、八戒,及在家菩萨戒等,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萨戒等都是修福的。戒律虽分多种,功能则统归一致,防非止恶。我们众生不知何者为非,何者为恶,佛有大智慧,他为我们抉择出来,何者不应作,作了就是非,何者不应做,做了就是恶,若是为非作恶,就是造罪。若是持戒清净,不为非作恶,处处防非止恶,那就修了福。所以在家居士持戒亦修福,出家比丘、比丘尼持戒亦修福。上说行布施持戒以修福,修福又名培福,即以新福培养夙福。修福培福既已得福,还须惜福,惜福即不要舍福,而尽量保存前生前世布施持戒修得来的福,不要滥用。这等于银行存款,是从前赚得来的钱,现在不要随便乱用。舍福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奢侈浪费,名为舍福。惜福者爱惜福报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俭德。务须明白,俭是节俭,俭非悭吝,节俭在佛教谓之惜福,是对自己的生活,不要奢靡。节俭下来的钱财,拿去布施救济贫民,并不是悭吝不舍,这道理须了解清楚。现在明佛理的人少了,大家都崇拜新学说,而现在的新学说,要提高生活,提高生活享受,就是要大家舒服舒服,‘人生行乐耳,何必自找苦吃’对这一学说,大家都很容易学,因为这种学说,正合凡夫性,凡夫都有贪心,好好的享受享受,正合凡夫之心,故此学说,大家都乐于接受。这种新学说,还有他的新理论支持著,他说:过去佛教讲惜福的俭德,那是旧道德,现在讲提高生活享受,乃是新道德,并不违背道德。此话怎说?因为现在生产过剩,若是大家都节俭惜福,那工厂的货物销不出去,都要关门,工厂关了门,工人没有饭吃,你说你是在惜福,结果是在造罪。若是提高生活享受,工厂可赚钱,工人不失业,这等于救济工人,此乃是一种新道德。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实际其中含有不道德的事,所谓提高生活享受,应打打算盘,量入为出。若不打算盘,光图生活享受,没有钱怎办?没有钱只好去偷去抢,这样岂不是造罪业!是故此等新学说,其中实含有罪过。
发表于 2022-11-7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40
此十六观经韦提希夫人为当机者,等于阿弥陀经的舍利弗尊者,金刚经的须菩提尊者。韦提希夫人既是此经的当机者,佛讲给她听,亦就是讲给我们大家听。‘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在此特别加重解释,就是劝我们相信,要修这三种福。这三种福,已经接著说过名为净业,这个净业,是三世诸佛都要修的正因,过去诸佛已经涅槃,亦是修这三种福的;现在十方诸佛,亦得修此三种福;未来诸佛,我们已发菩提心,我们就是未来诸佛之一份子,未来的诸佛还没有来,还没有成佛,他们怎么成佛的呢?亦得修此三种福。因为这是个清净业,是成佛的正因。前天讲过,成佛是正果,必须修成佛的正因。若是因不正,则果亦不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佛讲给韦提希,叫她知道,就是叫她坚固她的信心,一定要修这三种福。下面十六种观想,随各人的根机,能够齐修十六种观想,是修净土法门的上根利智者,若不修此十六观想念佛,而依著阿弥陀经修持名念佛,亦得修福。福报关系很重要,关乎自利,关乎利他。若是福报不够,福太薄,乃是前生的关系,前生没有修好。佛教不是定命论,定命论者说你该穷,该穷就得受穷。佛教不是定命论,佛教是因缘论,我今生福薄,是前生没有培福,即前生对布施持戒都太差,但可以今生培的,我懂得佛说布施持戒是修福的,我可以今生加紧努力的修,今生还来得及,此名因缘论。若是不注意福报,而听经修行这都是求智慧非修福。没有福报,要修行修不来,魔障太多,第一个是病魔,不修行用功没有病,一欲修行用功,这个病那个病全来了。因为福报薄没有钱,害了病没有医药费,如此怎么去修行呢?此名病魔。福报不够,欲修行不能修,因为福报不够,生活就艰难困苦;因为生活不充裕,就得去谋生活,从早忙到晚,忙得不够吃饭,这种为谋生而辛劳做事,做得精疲力尽,不能修行,就叫事务魔。病魔、事务魔,统属烦恼魔。烦恼者纷烦恼乱,使你身不安,心不安,怎么能修行呢?这是贫穷的佛弟子,前生没有修到福,今生薄福贫穷,只有今生急起努力修福。怎么修?第一、精进持戒,持戒是正对罪业而说,持戒防非止恶,不为非作恶,就不造罪,不造罪回转来就是做善事,那就是培了福。第二、读诵大乘经典,发愿每天读诵金刚经、阿弥陀经和遗教经等大乘经典,那就培了大福报。其他如拜佛、念佛等都是培大福报的,这几种事,都不须要花钱,而能培大福报,当勉力行之。至于布施度,分财布施和法布施,贫穷的佛弟子,不能行财布施可以行法布施,将自己听得来的佛法,转行说给他人听,这是不要花钱的法布施。再说薄福的人,是不是可以行财布施呢?一样可以做,只看你发心不发心。贫穷的佛弟子,财力不够,只要你发心,能在你的生活费里节俭下来一元,诚心布施求福,比那个有钱人布施一千元的功德还大,培福培得还更多。这是说,福薄之人,要想自己修行用功,处处都生障碍,要想利益众生,所求不能满愿。利益众生按世间法的利益,例如到了冬令救济,知道有人生活困苦,我想买点米送他,没有钱!想买几件寒衣送他,又没有钱。你不发心救济众生罢,若是发心欲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满愿,为什么?福报薄,没有钱。福薄之人,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满愿,为什么?福报薄,没有钱。福薄之人,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行,但按出世间法可以行,例如修造佛殿,佛殿是供养三宝之处,人家有钱,十万八万捐献得出,我贫穷人十元八元都拿不出。欲想供养三宝,供养不了。这是贫穷弟子,想按佛法作功德,又不能满愿。那么,怎么办呢?只要你发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造佛殿,他人出大钱,而我出多出不起,我随喜功德,能出十元就出十元,能出五元就出五元,但是要发虔诚心。修造大殿,搬砖搬瓦,需要人力,我发心搬点砖搬点瓦,这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人发心请法师讲经,讲经要印经书,我太多的钱出不起,十元八元总可以;十元八元亦出不起,印出来的经书,我可以出力去搬运和做些分发的工作。人家在讲堂里讲经,我来给你打扫讲堂,安排桌椅,这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是培福的。但这必须发心我是来培福的。由此看来,虽然没有钱,一样可以培福,只要你发心。有钱的佛弟子,培福容易,但是要知道培福的道理,才肯培。若是有钱没有学到佛法,那就没有福报还比较好点,少造些恶业。他有福报是前生培来的,今生没有闻到佛法,他不能以福培福,而是以福造罪。前面说:生逢这个时代,要提高生活享受。没有钱的人,尽打妄想。提高不起来。有钱的人,提高生活享受,非常容易,马上就能满愿。报纸上登载:在台湾吃一桌酒,花新台币伍万元,这算不算浪费?这是提高生活,提高享受,这岂不是把钱糟蹋了吗!糟蹋钱财就是舍福,那个钱是前生培福得来的,不学佛法不懂这个道理。今生乱用钱把前生修来的福舍掉了,又在那里造罪业。想想看,那五万多元的一桌筵席,吃的什么东西呢?完全是拿众生的生命肉体,给自己饱口腹之欲。这种情形,宁可没有钱,有了钱不知道以福培福,而在以福造罪。不学佛法的有钱人,造些非常残忍的杀业,今举清蒸螃蟹为例,那些有钱人,大鱼大肉吃腻了,要吃螃蟹,将蟹置盘中去蒸,蟹就在盘中受热想逃命,发出走动挣扎的痛苦声音,我们听了心痛,但是他们的心灵,为食欲所使已麻木了,无动于衷。其次,有钱人,要喝蟹髓汤,取几十个活蟹之髓,作成一碗羹汤,这种不顾众生痛苦死活,只图自己食喝痛快的行为,岂不是拿钱造杀业、造罪过。香港南洋一带,欢宴贵宾之筵席,必定要上一个烤猪,这是名菜,为了挣面子,不能缺少。这个菜听说是用一只小猪活活烤死的,真是惨的不得了,但是拿上桌来,不是为填饱腹,而是为摆架子,表示有钱,吃得起名贵菜肴,才做这个烤猪的。有人问道:究竟有没有地狱?我们是佛弟子,绝对相信有地狱。地藏经上有明文,婆罗门女问阴府的无毒鬼王:听说铁围山间有地狱,是事实否?无毒答道:实有地狱。有的人还在半信半疑,究竟有没有,谁看见了?当知一定有地狱的,若是没有地狱,那些将钱造罪过、造杀业的人,法律制裁不到他,他为了自己口腹之欲,惨杀那些螃蟹、小猪乃至其他的黄瓜,受无穷尽的痛苦,道德他不管,法律制不了他,这种人应当把他安置在那里呢?非得有个地狱不行。有钱的人,有大福报,福报是前生带得来的,若能以福培福,则福报愈来愈大,刚才说过:有钱的人,若是学了佛法,欲想自己修行,生活不打你的闲岔,因为你有的是生活费。其次,烦恼减少,因为家庭富裕,不随心的事很少。事务亦不打闲岔,自利方面很好用功。欲想利他亦很容易,利他需要有福报有钱财,你已有福报有钱财,想欲利他,要造佛堂寺院,就造佛堂造寺院。我时常对我们志莲精舍曹居士夫妇的这个讲堂,非常赞叹,不是一直赞叹他,是叫大家学样子,你有了钱,亦可以再去造个讲堂,比这个志莲精舍更大一点都可以。有了钱能用之以供养三宝,利益众生,这叫以福培福,福报愈来愈大。这就是听到十六观经说要修三福,你若是自利利他,福报愈培愈大,结果得到的果报是成佛。三世诸佛都要从培福作起,才能够成佛。即是说,若没有福报,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能修行用功?自己生活不具足,怎能够上供三宝,下利众生?所以说一定要有福。前生培的有多少,我们自己不知道;今生栽培,自己可以作得主。望大家努力修福,要修清净福(净福又叫净业),才能够成佛。




  有关“甲二、正宗分”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乙二、辨妙观
发表于 2022-1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06
乙二、辨妙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从此以往,属正宗分的第二大科辨妙观。辨者,辨别说明也,说明十六种观想,都叫妙观。妙观者妙是不可思议,以凡夫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马上把它观想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观想,故名妙观。此十六妙观,是本经正宗分中之正宗。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佛告当机者韦提希,同时告知阿难尊者,因为叫阿难尊者受持佛法,现在听佛说了,回去就要说给大众听,还要结集成经藏,流通后世,利益未来众生。告阿难尊者,是要他负弘法利生的责任;告韦提希,因她是当机者。故同时叫他两人谛听谛听!谛听者,谛是详审为义,我把它说的详详细细、实实在在。听佛法不可粗心浮气的听,一定要静下心来,详详细细、实实在在的听,因为佛法愈讲愈细,若是粗心浮气的听,决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一定要谛听,谛听就是详详细细的听,实实在在的听,听在心中。重说一个谛听,就是加强语气要我们注意了再注意,一定要详详细细的听,实实在在的听。听了以后,还要‘善思念之’,就是要好好的思维研究。妙宗钞解释此二语,配以三慧,谛听生闻慧,善思得思慧,念之即修慧,总为闻思修三慧。前面令修三种福,此处令得开智慧。‘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净土法门按当时情况,是为利益韦提希夫人,实实在在多份为利益末法众生,亦就是利益你我大家。末法众生善根浅薄,业障深重。善根浅薄故福报少,业障深重故烦恼多。烦恼譬作贼者,贼能害命,烦恼能损慧命,故名为贼也。‘说清净业’这句话是牒前标后,牒者重牒,指前面的三福,标者标举,标举后面的十六妙观,皆名清净业。能修三种福和十六妙观,则烦恼贼害不到你了。‘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此赞叹当机大士,佛正欲想说净土法门,利益末法众生,她适时启问,故云善哉!问得称佛的心,合佛的意,故云快问。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此是嘱累阿难,受持法藏,弘法利生。受持者,受是领纳于心曰受,持是忆念不忘曰持。即是我现在要为韦提希夫人,说十六妙观之法了,你得统统听到记住,去替我转法錀。‘广为多众,宣说佛语。’下面经文,有回到耆阇崛山,阿难重为大众宣说一遍之事。‘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不仅是教韦提希一个人,是要教未来世一切众生,都要这样修。修个什么法呢?‘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佛叫阿难应当受持者,即是受持此‘观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观想念佛法门。将来结集法藏,流通未来,利益末世。‘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我下面讲的十六妙观,教韦提希修观想。她是凡夫,修此观想怎能观想成功?有佛力加被。所以净土法门,不完全靠自力,还要靠佛力,有佛力加被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此谓有佛力加被,一定可以见到极乐世界,等你观想成功,见到极乐国土之时,‘如执明镜,自见面像。’看得清清楚楚。若是你依照佛说的十六观行去修观想,决定可以见到极乐国土。‘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能生种种不可思议之乐,故名妙乐。修观想念佛的行人,见到那种种妙乐之事,应(当)时即可证得无生法忍。今略释无生法忍一词之意义:无生法忍是一个修行工夫的名词,在无生法上得一种忍力,名为无生法忍。‘无生法’者,诸法本体自性,原是不生不灭,而众生为无明所覆,一念妄心起,于无生无灭法上,妄见有生有灭。此生灭法,因缘聚会则生,因缘分散则灭,因缘无本体自性,故此生灭法,实是幻生幻灭。等于表演戏法的人,在那戏台上,忽然变出一只马来了,其实没有马的,他只是利用道具的声光影像配合起来,幻化成一只马,在无知的观众看来,以为那是真有一匹马。等他把道具收舍起,幻境即灭,在观众看来,马没有了。实际那个幻马,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在迷的众生,观一切生、灭法,亦复如是,故名如幻。又名如梦;正在作梦之人,见到种种梦境,有生有灭。一觉醒来,那个梦境本来没有生亦没有灭。未曾悟道尚在执迷的众生,对因缘生灭法,亦复如是,妄认有生有灭,一旦悟了道,方知道这本是不生不灭。今者对诸法妄见有生灭的众生,依照这十六妙观去修观想,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到无生法了。此无生法即一切法的本体,亦就是我们的自性,统名本体自性。它的别号有很多,又叫真如,又叫实相,……,都是我们的本体自性。此本体自性,本来不生,名为无生法。此无生法,我们没有得到这个工夫,不知它像什么样子,得到了这个工夫,就叫做得到无生法忍。今释‘忍’字,忍有忍可和安忍二义,忍可者,对无生法认识清楚,即是真正开了悟,真正见到无生法的本体,故名忍可,此属智慧。安忍者,不动之义,一得永得也。悟道之人,对于无生法,安住不动,此属于定。忍字有此二种解释,就是定慧一如的境界,名为忍。对于无生法真正见到了,名为忍可。我既得证无生法,不会再失掉,安住不动,这叫安忍。证此无生法忍,别教须初地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即可证得。当知圆教初住位即等于别教初地位。别教初地菩萨证无生法之后,渐次上进,豁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位菩萨,证到无生法忍,即得一分本体自性,便起妙用,而能‘百界作佛’于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同时示现八相成道。此处谓未来世末法时代修观想念佛之凡夫,见思惑未断,只要依佛所说,至诚修行观想念佛,观想成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心里就生大欢喜,法喜充满故,立即证得无生法忍。以博地凡夫一下子超出别教三贤圆教十信位,所以古德谓观想念佛,是顿教顿超法门。这里是在未讲十六妙观之前,预示修十六观所能得到之利益。
发表于 2022-11-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佛告韦提希,说她是凡夫,此话告诉韦提希,就是告诉我们这些未来的末法时代的众生。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有一个卑劣慢,自己瞧不起自己。自以为我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怎么能够修观想念佛法门?我们比不得韦提希,她是与佛同时出世的大菩萨。这么一来,生了卑劣慢,为卑劣慢所障,不敢望修圣道。佛因此告诉韦提希,叫她不要生卑劣慢,同时告诉我们未来的众生,要发起道心来,跟韦提希学,韦提希就是个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羸者羸弱无力,劣是恶劣,凡夫的心想,羸弱恶劣,想不到远。又未曾得到天眼通,看不到远处,可是‘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净土法门,靠佛力加被。异方便是奇异、特别之意,起信论叫做胜方便。净土宗是个方便法门,但非普通之方便,而是特异殊胜方便。诸佛有特异殊胜之方便,可以令汝得见。这‘令汝得见’,亦是牒前标后的一句经文。重牒前文,前面佛放眉间光,把西方极乐世界摄照过来,再佛顶金台上,韦提希夫人已见到过了。韦提希是个凡夫,她怎么能看到极乐世界?这就是如来的异方便令她见的。此为牒前。标后者,即标明后面十六种观想法门,若是依照所示十六观法去修观,观想成功,便可亲见极乐世界。这亦是如来的异方便。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韦提希此话,是沿著上面牒前标后之句义,而谢前请后也。我刚才看见西方极乐世界,那是蒙佛力加被看见的,我当感谢世尊,此是谢其前。请其后者,佛有异方便,宣说观想念佛法门,我依佛所说,随闻入观,当下修成,即得无生法忍,如下面经文所说,我这还是佛力加被我的,可是末法众生,去佛遥远,怎么能够见到极乐世界呢?此即是韦提希夫人代我们这些佛灭度后的众生请法。如经文云:‘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由此可知,韦提希夫人作当机者,确实是个大乘根器,她自己得到利益,她就关念到众生。‘浊恶不善’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叫做五浊恶世,所以名为不善的世界。五浊在阿弥陀经上有明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因为有此五浊,是故这个世界变成恶世,叫做五浊恶世。‘五苦所逼’之五苦,即是八苦合并起来,叫做五苦。将八苦前面的四苦,生老病死合并为生死苦,再加其余的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等,名为五苦。五苦所逼,是指末法时代的众生,为五苦所逼迫。此五苦所逼,分开来就是八苦交煎。那时候的众生,怎么样修行,怎么能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呢?这都是韦提希夫人替末法时代的众生请法。以下是佛开示修行观想念佛之法,分十六观。




  有关“乙二、辨妙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一、日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发表于 2022-11-1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51
丙一、日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从此以下是十六妙观: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七华座观,八佛菩萨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这十六观文,约分为三:初六观观其依报,次七观观其正报,后三观说明三辈九品的往生。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谓汝韦提希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都当如是修。‘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怎么能见到西方世界?要修观想,把它想出来,怎么个想法?应当专心系念一处。众生之心是散乱心,东想西想,要把它统一起来。专心即是一心,系念就是把心念安制在一个地方,此即遗教经所谓‘制心一处’,把散乱心管制在一处。那制心一处之制与此系念一处之系,同一意义。要把心念控制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果能把凡夫的散乱心控制得住,没有什么事不能办。你要成阿罗汉,就成阿罗汉;要成佛就成佛。那么,你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就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所谓想于西方,‘云何作想’怎么个想法呢?如来有异方便,有一个下手的方法,‘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生盲就是从母胎生出来就是个土豆,这种人从未看见日头,无法修日观,只要不是生盲,就一定看到过日头,这里讲的是快要落山的日头,有目之人,都看到过那种日头的。‘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行者这时候,应当生起想念,想念那个快要落山的日头。行者修行观想,须于清静室中,‘正坐’就是跏趺坐,不能大跏趺坐,半跏趺坐亦可。正坐的面一定要对著西方,因为要观想落日,而且极乐世界亦在西方,故当面向西方。‘谛观于日欲没之处’,这时候用眼睛观心里想,观想那日头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令是使令,使令观想之心,坚固安住,专想那个要落的日头,不移就是不要东想西想。此即前面说的‘专心系念一处’之意。‘见日欲没,状如悬鼓。’专心观想成功,便见到那欲落的太阳,形状就像大殿里悬挂著的鼓一样。‘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观想是用心想的,最初是闭著眼睛想的,想出来一个太阳,状若悬鼓,但一睁开眼睛,它就没有了。再闭著眼还想,想那状如悬鼓的日头,再睁开眼睛看,要修到闭著眼和开著眼,都看到一个状如悬鼓的落日,分分明明,在正前方,这时日观就修成了,此是在静室中打坐观想出来的。还有一个前方便的修习方法,就是先去实际的观落日,这时或坐或立都可以,正对西方,瞪著眼睛看那欲落的太阳,太阳快要落了,发红色,光线不强,不刺眼,这个时候可以开著眼睛看,看一会儿,再闭著眼睛想,若是想不出来,再开著眼看,那个太阳还在,还没落下去,再看,看了再闭著眼睛想。天天这样的用功,直到闭眼开眼,皆见落日,这是方便中之方便。然后回到静室打坐,打坐这时,房间里没有太阳,当先闭著眼睛观想太阳,观想见到太阳,再睁开眼睛,在这没有落日的静室中,开著眼睛亦看见太阳,闭著眼睛亦看见太阳,这就是日观修成了。修这个日观干什么呢?这问题下面有讲到的,是为了修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宝地的前方便。凡夫的心想羸劣,一旦观想大的西方极乐世界,观不成功,所以先教观想落日,观想的落日有多么大呢?有大殿里的鼓那么大,这是凡夫的心,可以想得成功的。想成功了,下面再一个观,再把它放大,再把它生起庄严,这是为了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先观想这个日。‘是为日想,名曰初观。’这是十六观中的第一个观。




  有关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二、水观
发表于 2022-11-11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水观就是将前面第一观观想出来的落日,叫它变成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想见那状如悬鼓的落日里面,通通变成水,那个水非常澄清,没有半点浑浊之象,亦令明了,就是前面观想落日之时,谓开目闭目,皆令明了。此处观想水,亦要观想得清清爽爽,明明了了,故说‘亦令明了’。‘无分散意’者,既已专心观想水,观想成功之时,此心便不再分散,一定把它训练得专心系念一处。‘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这个观,本名水观,其中含有次第观想之意,先观想水,水观成功,再观想水把它结冰。‘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水把它观想成结冰,见冰映彻就是内外通明,水是澄清之水,结成的冰不但澄清,还带光明。光明映照,内外通彻。冰的观想,观想成功,再作琉璃想,叫冰再变成琉璃。琉璃是什么东西?琉璃是宝物之名,译成中国话叫青色宝,它的青色像什么色?就是晴天的天空之色,我们普通叫蔚蓝色,那个就是琉璃色。佛经上说,四大部洲中间的须弥山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合成,我们所居的是南赡部洲,南洲正是应著那个琉璃宝,所以琉璃宝对著日光照射反映出来的颜色,就是蔚蓝天空。此处说作琉璃想,就是要把原已观想成功的冰,冰本色白,再把它观想成琉璃宝色。‘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琉璃宝观想成功,见到的琉璃宝地,亦是内外映彻,因为先观想冰,冰是内外映彻,只是把它变变颜色,白色的冰变成青的琉璃宝色,而琉璃宝的本体仍旧是内外映彻。这个地方有个前方便的观想:上面第一观--日观,有个大小的形状--‘状若悬鼓’,那个鼓有多么大?经上没有说,再大亦大不到那里去,因为是个鼓,再大的鼓亦决不会像西方世界那种范围,于是教观想将欲落山的太阳状如悬鼓那么样。此即前面说的,我们凡夫的心想羸劣,一旦教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观想不出来,因为我们的肉眼,常常看见落日,所以令作此观想,容易观成功。只要把那状如悬鼓的落日观想成功,这第二个观观成水,水再观成冰,冰再观成琉璃,这都很容易了。最难的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虽然只观一个落日,却很费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用过专心系念的工夫,我们的妄想心,是个散乱心,叫它专一,它不专一;叫它不打别的妄想,它愈是妄想纷纷,这就是凡夫的境界。你没有用过功,你不知道这个心多么散乱,它昼夜六时都在散乱,白天东想西想,晚上睡著了还是在乱想,它不散乱,为什么做些乱七八糟的梦?现在我们学了佛法了,叫它专心系念西方,把西方极乐世界观想出来,那可非常费力,就是你叫它不要东想西想,它愈要东想西想,而我们用功,却要控制住这个妄想心,要观想落日,把它观想出来。怎么样的费力,都一定要观想。把它观想出来了,这个心就受了训练了,就是怎么样能把它归一?这个心控制到能听你的招呼之时,再观想水就比观日容易,水观想成冰,冰变成琉璃,这都不太费力气了。所以用功的人说:‘头难头难’!第一步最难,不要怕难,没有观想不成功的。

  初用功的人,最难调伏的有两个心理:第一是掉举心,即妄想心,东想西想,想的都与道不相应;第二是昏沉,即打瞌睡,这是在没有掉举心以后的现象,这比掉举心更可怕,一打坐就昏昏沉沉的睡著了,坐香的时间满了,瞌睡亦醒了,人家坐了一枝香,他睡了一枝香,他不知道,还以为他是在用功呢。这种昏昏沉沉的坐禅,就叫做养无明,这无明愈养愈大,起初是打坐时昏沉,渐渐的看经、念佛、拜佛都会昏沉。所以初学用功的人,有二句警语,叫做‘腿子痛不算病,腿子不痛要老命。’过去大陆上的出家人,初学用功,一定要去丛林里参学,叫做入众参学:在丛林里用功,不容易昏沉,因为上有师长的督导,中有同参们的辅助,叫做依众靠众。举例来说:禅堂里有监香师父,大众坐著他站著,站在禅堂当中,手里拿个香板,静静的监视大众,有没有人打瞌睡?他若看到你在昏沉,就轻手轻脚的来到你身边,拍哒一声,打你一香板,这香板要打的响,而不是要打的痛,打的响可使旁的人听了,提高警觉,免落昏沉,以收打一警百之效。念佛堂有当值的师父,他拿个巡香旛,这旛就像大殿里挂的长旛,旛上一面写著「惺惺寂寂’,一面写‘寂寂惺惺’,在大众师念佛归位止静以后,僧值师就站在堂中,监视大众用功,若你昏沉时,他就用巡香旛,在你脸上打一下,这都是去除你的昏沉,令你提起正念来用功。祖师们制定这些规矩,是要令初学不走错路--不走掉举和昏沉的路。现在大陆的佛教通通没有了,台湾佛教既没有禅堂,亦没有念佛堂,你想入众参学,没有地方可以参学;你想依众靠众,没有个众可以依靠;发心用功的人,只有入山住茅蓬,这既没有师长督导,又没有同参协助,打坐之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昏沉。还有在家居士发心静坐,亦要注意到不要昏沉!因为现在台湾没有禅堂亦没有念佛堂,所以在此讲经之时,多说几句,给大家做参考,发心用功的人,要注意掉举和昏沉这两个烦恼。
发表于 2022-11-12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38
现在再讲到十六观,叫做妙观;妙者不可思议,它既能对治掉举,又能对治昏沉。因为修观之时,坐下来先观想一个落日,这须专心系念,非得把妄想心统一不行,心不统一观想不出一个落日来。所以你能修观想的时候,自然而然把掉举烦恼对治了,对治了掉举亦不会有昏沉。昏沉打从那儿来的?怎么会坐著睡觉呢?妄想不起,妄想刚刚歇落下来,昏沉来了,打从这儿来的,就是没有用功人才会有这种烦恼。你现在修观想,观想一个落日,叫他闭著眼睛亦看见,睁开眼睛亦看见。再观想叫它变成水,变成冰,变成琉璃。妄想不起,昏沉亦起不来,因为有个境界贯注著他,要他想观一个落日像鼓那么大;这亦是因为凡夫的心量,观西方极乐世界一时间观不出来,能够把鼓那么大个日头观成功,这就容易了。日观既成,再叫它变成水,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经上虽然没有说,用功的人得知道这里有个放大的观想。因为琉璃地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光观想像个鼓那么大怎么行?须尽你的心量,叫它尽量放大,一直放到一看这个地无量无边,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这个十六妙观,怎么叫做妙?刚才说它能对治掉举和昏沉,它还能够把我们的心从小扩大起来。我们不学佛法,不知道自己有个真心;学了佛法才知道我还有个真心。真心有多么大?真心遍法界,大而无外,没有那一法超出我的心以外,所以一切法都在我的心内。依著经是这么讲,我们现在的心,还是个妄想心,还是个小心。心在那里?心在我们的身体内,身体以外的都不是我的心。这个时候假观想作下手,利用心大无外,叫它尽量的大,大得无量无边的一个琉璃宝地,这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已变成一个大的心了。这个地方有个疑问,就是小本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这里为什么说琉璃为地?要知道,弥陀经经文少,意义简单,它说黄金为地,你就观想黄金为地就对了。它和这个十六观经说琉璃为地,怎么配合?整个极乐世界是琉璃为地,所谓黄金为地者,是指琉璃地上的道路是黄金色的。阿弥陀经下文说饭食经行,经行就在这黄金路上走的,那是指著黄金路说的,不是全体黄金的,而是全体琉璃宝。‘见琉璃地,内外映彻。’前面由水观变成冰观,冰观变成琉璃观,琉璃观观成,看到琉璃地,尽我们的心量,把它放大。既见到琉璃地,内外映彻,再往下观,此琉璃地‘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下就是琉璃地的下面,有个金刚七宝金幢在那里擎著它。幢是什么?幢就像柱子一样,柱子有圆的,有方的,而这根金幢是八方的,有八个楞子。它的本体是黄金的,叫做金幢。上面有金刚宝,还有七宝,叫做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的擎,就是托举起来。西方极乐世界琉璃宝地的下面,有一根金刚七宝金幢,把它擎起来。‘其幢八方,八楞具足。’这个幢有八个方面,八个楞子,叫做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上面说金刚宝、七宝、黄金等,那是从本体简单说,其实那个八面金幢,每一方面都不止七宝,还有其他的宝,这个宝不止七种,是百种宝所成的。‘一一宝珠,有千光明。’此处观想宝,要随著经文按次第观:先观想琉璃地下面有个幢,在那里擎著它;再观想那个幢什么颜色?黄金的;再观想那个上面还有金刚宝、还有七宝;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弥陀经上有明文。再观想它每一方面都有百种宝;这百种宝都是宝珠,它是用宝珠庄严其上。再观想一一宝珠,有千光明。这要先观想这些宝珠放光,放一种光,慢慢的观,观想它能放出一千种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再观想宝珠放出来的光明,起初是一种颜色,愈观愈多,每一种光明都具足八万四千种色。这个光大了,这大光明‘映琉璃地’。宝幢上,宝珠上的光,都照映著琉璃地上。这个光大了,大得‘如亿千日,不可具见。’我们这娑婆世界的光,最大的就是日头,一个日头的光很大,两个日头的光,我们就不能看了。这个光明,如亿千个日头的光那么大。我们作观想的人,虽然能观想成就,亦不能完全看,完全看,眼睛简直受不了。‘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上是观想琉璃地下面的庄严,观想成功,现在把观想的心,转到琉璃地上,再观想琉璃地上面的庄严。这个琉璃地是整体的,全体都是琉璃宝。这个地上面,‘以黄金绳,杂厕间错。’杂厕间错,就是纵横交织。黄金绳刚才解释弥陀经上叫做黄金为地,这绳子是路。可看四帖疏上善导大师的解释便知。我们作观想,应知琉璃地是整体的,地上面一条一条的黄金道路,我们观想它就像绳子一样。绳子是形容和譬喻,实际就是个黄金的道路。黄金的道路,有横著的路,有竖著的路。像我们台湾有纵贯路,有横贯路,这就叫做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把黄金道路,纵横交错的形状,观想成功了,再看那路边的庄严,以七宝界,分齐分明这句,上面那个分字念作份,齐字念作剂,(份剂)下面那个分字读本音(分明)。这是指那个譬作黄金绳的道路两旁的庄严。道路两边有个界限,此地是以七宝来分界限的,有个分齐,就是有个路的边界,这边界的分齐很分明,因为是用七宝庄严出来的。‘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庄严道路的七宝,每一种宝珠放光都放五百种颜色。‘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本来是庄严黄金路的七宝,它放光映射到虚空里,有的像华,又有的像星星、像月亮。悬挂在虚空里,变成虚空的庄严,再变成一个光明台。再变又变成楼阁,‘楼阁千万’千万是说它很多,不一定是一千一万,而是统说他有很多的楼阁。‘百宝合成’这些楼阁是百种宝合成的。小本阿弥陀经说的简单,七宝合成,这个地方说百宝合成的。‘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再观光明台的庄严,这光明台的两边,以华幢庄严。幢,我们平常叫做幢旛,那虚空里,一个一个的幢旛,都是华做的,故名华幢,而有百亿之多。还有无量乐器,以为庄严。乐器就音乐之器,如笙萧管笛等等,在这光明台两旁的虚空里,有无量无数的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乐器就是笙、萧、笛、管、大钟、大鼓等,都在空中悬著的庄严,风一吹它就会响,这风有八种,故说八种清风。风为什么有八种?这是表法八正道分,阿弥陀经讲雀鸟会说法,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就是表示八正道的风。这风通通是从前面,那光明里面出来的。鼓是鼓动,这八种清风,鼓动那空中的乐器,乐器就像有人吹奏一样,自然会响起来。响起来的音声会说法,说的什么法?说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平常说佛教的道理很难懂,是因为不知佛教的基本道理。你想学佛法,应先了解一切都是苦的,再了解一切都是空的,再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再观想根本就没有一个我。这苦、空、无常、无我,为佛教的基本道理,因此,它是三乘共学之法,就是佛弟子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乘人皆当修。专学苦、空、无常、无我,这就叫做二乘人,又叫小乘人,小乘修此法,它就叫小乘佛法。大乘人学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亦以这个法为它的基础,亦得修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大乘法,大乘法亦是最初先学苦、空、无常、无我这三乘共学之法,等于前面的三种福,那三种福,有凡夫的福,有二乘的福,有大乘的福。它可以一一分修,亦可以三种福一齐修。你发了菩提心,就要修大乘的福,而前面凡夫的福,即变成大乘的福,二乘的福,亦变成大乘的福。你若是单修凡夫的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没有发菩提心,这就叫做凡夫的福,修的再多,都是得人天福报,来生来世做个大富大贵的人,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故名凡夫福。发了菩提心的人,还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凡夫福,就是人道的福,你欲想成佛,先成个人,如果人道都不具足,人的资格都不够,那里可以成佛呢?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这十六观的第二观名为水观,你看了经文就可知道,这第二观不是单观想水,而要观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琉璃地下有金幢,地上有种种的庄严,可是它结句结到水上,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观成,第二个叫它变成水很费工夫。只要把水观修成,叫它结冰变琉璃,都省力气了。所以第二观结句结到水上。




  有关“丙二、水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三、地观
发表于 2022-11-1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地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如此想著,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是说将前面的第二个水观,连地上地下的种种庄严,都观成功了。‘一一观之,极令了了。’再令一一观想,前面曰明了,此处云了了,就是明了再明了,叫做了了分明。闭著目可以看见,开著目亦可以看见,不令它境界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凡夫要吃饭,不吃饭不行,除了吃饭之时,不修这个观想,平时要恒常忆念著前面第二观的观境。‘如此想著,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前面观琉璃地已经观成功了,怎么不叫地观叫水观呢?那还是个假想地,是粗粗的看见,不是真实的详细看见,所以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前面的观想,观想成功,还没有入三昧,梵语三昧,译成中国话叫做正定,就是还没有入定;又译作正受,正受者不受一切诸受,照定力受,叫做正受。若得三昧者,得到念佛三昧。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叫念佛三昧,是持名念佛三昧。而这观经第三观的念佛三昧,是观想念佛三昧。若是修观想,得到三昧了,即‘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看见西方极乐世界,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因为这时所看到的庄严更多了,说亦说不完,故云不可以具说。前面修的观想,没有得三昧看见的,是粗见西方极乐世界;须是得了念佛三昧看见的,这才是真实详细的看见西方极乐世界。若是以答覆韦提希夫人的问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言,前面第一第二观,都是教她思惟的工夫,思惟就是观想,教我正受者,就是用思惟的工夫,离邪倒想,领纳所缘,这个时候,就得到三昧了。三昧即正受。这就是教她正受的工夫。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这第三观结名地观,就可知道第二观观那个地叫做水观,那个地是粗见地相,并不是真实见到地,要到了第三观入了念佛三昧,这才是真实见到地了,所以这叫做地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佛对阿难等说过第三观之后,再告以得第三观的利益:汝持佛语,即是你要受持佛说法的话,为未来世一切大众,给他们讲。为当时其他的菩萨讲可以,为未来大众怎么讲呢?这是叫他要结集经藏;他结集这十六观经,就等于为我们这些未来大众说。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未来的一切大众,他不愿意脱苦,他是众生;若是愿意脱离苦海,就给他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修此地观法者,现在一下子就给你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这就是第一观日观,第二观水观,都是这第三观地观的前方便。因为凡夫的心想羸劣,一下子观西方极乐世界,观不起来,未得三昧之故,故教以先修日观,再修水观,再粗见其地相,再得三昧,得了三昧,就把地观成功了。才观了第三观,你就得了大利益,先消除生死重罪,一下子消掉八十亿劫。‘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这个时候,叫你信心能够成就,阿弥陀经说往生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心,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已成就了。舍身他世,就是你这个身体,果报尽了,再活八十岁要死,再活一百二十岁还是要死的,死后舍了这个身体,来生、他世(第三世)要转生,转生不在六道轮回里转,必生净国,用个必字,是说决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心得无疑’这个心里,丝毫没有疑惑,绝对相信,那信心就成就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欲修地观者,应依佛经所说,包括前面第一、二、三观,渐次修学,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即观想的境界,与经文不合者,就叫邪观;应赶快把它舍弃,还是依照经文来修观想,叫做依文作观。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四、树观
发表于 2022-11-14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59:01
丙四、树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地观成已,谓第三观地观,观想成就之后,再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树,那个树都是宝成就的,所以叫做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王黎)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观宝树当怎么样观?‘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观想那里每一个地方,都有七重行树,行字读ㄏㄤˊ,重字读ㄔㄨㄥˊ,一行一行,一重一重,如此有七重行树,观想七重行树的大相之后,再观想它的高,‘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由旬等于八十华里,此等宝树,有八千由旬那么高。‘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不但树身有八千由旬之高,树上面开的华,生的叶,通通是七宝成就的。‘一一华叶,作异宝色。’每一朵华,每一片叶,作异宝色,它是七宝成就的华和叶,颜色不一样,且放光放的不一样,叫做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王黎)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是白色);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珊瑚琥珀句,是简略词,可作珊瑚色中出琥珀光,或琥珀色中出珊瑚光解。一切众宝,以为映饰,这两句是总结,谓七宝所成的华叶,再出种种的光,以为映饰。因为光是互相照映的,即以此等宝光,互相照映,以为装饰,而资庄严。‘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妙真珠网,即用珍珠串结而成的网,叫真珠网;妙真珠网,妙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真珠宝网。弥覆树上,弥者满也,满覆七宝行树之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即是说每一树上,都覆有七宝宝网,而每一个一个宝网中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此诸宫殿,都是妙华庄严出来的。如梵王宫者,如大梵天王的宫殿那么庄严。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叶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閰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那个像梵王宫那么庄严的妙华宫殿,它里面住的什么人?住的天人,故言诸天童子,自然在中。须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众生,只有两道:天道和人道。这两道众生,还互相交通。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我们在人道,只有黄瓜道,可以交通,人看见黄瓜,黄瓜看见人,其他的天道、阿修罗道看不见,地狱道、恶鬼道看不见。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两道众生,天道和人道,而且随时可以来往的。这里是说天道的众生,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那些诸天童子,每个人身上挂的璎珞,都是用摩尼宝珠制成的。摩尼即宝珠,又叫如意珠,摩尼宝珠的名字不一样,他们佩的摩尼宝,叫释迦毗楞伽摩尼,译成中国话叫能胜,是摩尼宝中最好的宝珠。因为他们有此宝珠璎珞佩在身上,故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他们那个摩尼宝放光,能照百由旬大的范围,这种光明特别大,像和合百亿日月那么多的光明,不可具名,说都说不来多大的光明。‘众宝间错,色中上者。’在这个光明之中,看见众宝的颜色,互相交错起来,是光色之中最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这七重宝树,行行相当,就是一行一行都互相对准。叶叶相次,就是树上一个一个的叶,都很有次序,而不紊乱,这是形容那个树的身很庄严,长的叶也庄严。‘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在这种宝树的众叶之间,还要开华,开的都是不可思议的华,叫做妙华。佛经对妙字的解释,是不可思议为妙。因为华是妙华,华上长的果亦是不可思议的,都是些七宝果。这里须注意,它是华果同时的。其他的树上,开了华,华落了才结果,这个是就在华上结的果,是华果同时的。这华是表因位的。我们念佛生西方,这是观想念佛,你同时观想,同时就生到西方,这叫因果同时。在我们娑婆世界,都是用莲华作譬喻,莲华它就是华果同时的,莲华它有了华,里面就结了果。这个地方是七宝行树的华,并不是莲华,亦是华果同时,所以叫做妙华妙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每一个树叶,叫做一一树叶,每一个树叶,有多么大?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纵是竖,广是横,正等即相等,那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那么大。那树叶为什么那么大?因为树太大了,有八千由旬高的树,所以树叶亦大。‘其叶千色’那个树叶的本体是七宝,表面看它的颜色,有千种之多。‘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树叶上有脉络,即长的纹,一道一道的纹,像画的画。它像个什么?像个天人挂的璎珞那个样子。‘有众妙华,作閰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再说那个叶,那华作閰浮檀金色。閰浮檀金译作胜金,是一种最殊胜的黄金,那个华具这种金色叫做閰浮檀金色。可是它还有光明,看起来像一个火轮一样,像个火轮在那树叶之间旋转,故说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那里华果同时,所以就在华的上面,一下子涌生诸果来。帝释就是释提桓因,我们念弥陀经的人,都知道释提桓因是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的天主,他有个宝瓶,叫做德瓶,这个瓶子,你求什么,它就出什么来,因为瓶口是向上的,由瓶口上冒出东西来,所以叫做涌;帝释天的宝瓶如此,这里是指极乐世界的华,能涌生诸果,故言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这些果上都放光,放出的光明再变化成幢旛宝盖,这都是庄严品,亦是供养品。我们佛教里常以这些东西作庄严。幢就是圆形的庄严,旛是扁形的庄严,宝盖就像一个伞样。‘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在那个光明里面,现出来宝盖,宝盖里面再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 -- 一切佛事,就是讲经说法,或应赴斋僧,或者是诵经打坐,都叫佛事;不但是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十方诸佛的国土,都给你现出来。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见此树已’,修观想者,已见到了这个七宝行树八千由旬那么高,这是总结之语,前面一桩一桩都讲过,到此把它总结起来,你先观想这个树,把树观见之后,亦当次第一一观之,照著前文说的,一样一样把它都观想成功。‘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先观想一个树的大相,再观想树的茎--茎即树的根干部分;再观想树枝树叶和华果。如前面所讲的,华呀!果呀!如旋火轮,及放大光明等种种,都要把它观想成功,一一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是个树的观想,在十六妙观中,这是第四个观想。




  有关“丙四、树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五、水想观
发表于 2022-11-15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水观就是将前面第一观观想出来的落日,叫它变成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想见那状如悬鼓的落日里面,通通变成水,那个水非常澄清,没有半点浑浊之象,亦令明了,就是前面观想落日之时,谓开目闭目,皆令明了。此处观想水,亦要观想得清清爽爽,明明了了,故说‘亦令明了’。‘无分散意’者,既已专心观想水,观想成功之时,此心便不再分散,一定把它训练得专心系念一处。‘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这个观,本名水观,其中含有次第观想之意,先观想水,水观成功,再观想水把它结冰。‘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水把它观想成结冰,见冰映彻就是内外通明,水是澄清之水,结成的冰不但澄清,还带光明。光明映照,内外通彻。冰的观想,观想成功,再作琉璃想,叫冰再变成琉璃。琉璃是什么东西?琉璃是宝物之名,译成中国话叫青色宝,它的青色像什么色?就是晴天的天空之色,我们普通叫蔚蓝色,那个就是琉璃色。佛经上说,四大部洲中间的须弥山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合成,我们所居的是南赡部洲,南洲正是应著那个琉璃宝,所以琉璃宝对著日光照射反映出来的颜色,就是蔚蓝天空。此处说作琉璃想,就是要把原已观想成功的冰,冰本色白,再把它观想成琉璃宝色。‘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琉璃宝观想成功,见到的琉璃宝地,亦是内外映彻,因为先观想冰,冰是内外映彻,只是把它变变颜色,白色的冰变成青的琉璃宝色,而琉璃宝的本体仍旧是内外映彻。这个地方有个前方便的观想:上面第一观--日观,有个大小的形状--‘状若悬鼓’,那个鼓有多么大?经上没有说,再大亦大不到那里去,因为是个鼓,再大的鼓亦决不会像西方世界那种范围,于是教观想将欲落山的太阳状如悬鼓那么样。此即前面说的,我们凡夫的心想羸劣,一旦教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观想不出来,因为我们的肉眼,常常看见落日,所以令作此观想,容易观成功。只要把那状如悬鼓的落日观想成功,这第二个观观成水,水再观成冰,冰再观成琉璃,这都很容易了。最难的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虽然只观一个落日,却很费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用过专心系念的工夫,我们的妄想心,是个散乱心,叫它专一,它不专一;叫它不打别的妄想,它愈是妄想纷纷,这就是凡夫的境界。你没有用过功,你不知道这个心多么散乱,它昼夜六时都在散乱,白天东想西想,晚上睡著了还是在乱想,它不散乱,为什么做些乱七八糟的梦?现在我们学了佛法了,叫它专心系念西方,把西方极乐世界观想出来,那可非常费力,就是你叫它不要东想西想,它愈要东想西想,而我们用功,却要控制住这个妄想心,要观想落日,把它观想出来。怎么样的费力,都一定要观想。把它观想出来了,这个心就受了训练了,就是怎么样能把它归一?这个心控制到能听你的招呼之时,再观想水就比观日容易,水观想成冰,冰变成琉璃,这都不太费力气了。所以用功的人说:‘头难头难’!第一步最难,不要怕难,没有观想不成功的。

  初用功的人,最难调伏的有两个心理:第一是掉举心,即妄想心,东想西想,想的都与道不相应;第二是昏沉,即打瞌睡,这是在没有掉举心以后的现象,这比掉举心更可怕,一打坐就昏昏沉沉的睡著了,坐香的时间满了,瞌睡亦醒了,人家坐了一枝香,他睡了一枝香,他不知道,还以为他是在用功呢。这种昏昏沉沉的坐禅,就叫做养无明,这无明愈养愈大,起初是打坐时昏沉,渐渐的看经、念佛、拜佛都会昏沉。所以初学用功的人,有二句警语,叫做‘腿子痛不算病,腿子不痛要老命。’过去大陆上的出家人,初学用功,一定要去丛林里参学,叫做入众参学:在丛林里用功,不容易昏沉,因为上有师长的督导,中有同参们的辅助,叫做依众靠众。举例来说:禅堂里有监香师父,大众坐著他站著,站在禅堂当中,手里拿个香板,静静的监视大众,有没有人打瞌睡?他若看到你在昏沉,就轻手轻脚的来到你身边,拍哒一声,打你一香板,这香板要打的响,而不是要打的痛,打的响可使旁的人听了,提高警觉,免落昏沉,以收打一警百之效。念佛堂有当值的师父,他拿个巡香旛,这旛就像大殿里挂的长旛,旛上一面写著「惺惺寂寂’,一面写‘寂寂惺惺’,在大众师念佛归位止静以后,僧值师就站在堂中,监视大众用功,若你昏沉时,他就用巡香旛,在你脸上打一下,这都是去除你的昏沉,令你提起正念来用功。祖师们制定这些规矩,是要令初学不走错路--不走掉举和昏沉的路。现在大陆的佛教通通没有了,台湾佛教既没有禅堂,亦没有念佛堂,你想入众参学,没有地方可以参学;你想依众靠众,没有个众可以依靠;发心用功的人,只有入山住茅蓬,这既没有师长督导,又没有同参协助,打坐之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昏沉。还有在家居士发心静坐,亦要注意到不要昏沉!因为现在台湾没有禅堂亦没有念佛堂,所以在此讲经之时,多说几句,给大家做参考,发心用功的人,要注意掉举和昏沉这两个烦恼。
发表于 2022-11-16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30 17:26:38
现在再讲到十六观,叫做妙观;妙者不可思议,它既能对治掉举,又能对治昏沉。因为修观之时,坐下来先观想一个落日,这须专心系念,非得把妄想心统一不行,心不统一观想不出一个落日来。所以你能修观想的时候,自然而然把掉举烦恼对治了,对治了掉举亦不会有昏沉。昏沉打从那儿来的?怎么会坐著睡觉呢?妄想不起,妄想刚刚歇落下来,昏沉来了,打从这儿来的,就是没有用功人才会有这种烦恼。你现在修观想,观想一个落日,叫他闭著眼睛亦看见,睁开眼睛亦看见。再观想叫它变成水,变成冰,变成琉璃。妄想不起,昏沉亦起不来,因为有个境界贯注著他,要他想观一个落日像鼓那么大;这亦是因为凡夫的心量,观西方极乐世界一时间观不出来,能够把鼓那么大个日头观成功,这就容易了。日观既成,再叫它变成水,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经上虽然没有说,用功的人得知道这里有个放大的观想。因为琉璃地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光观想像个鼓那么大怎么行?须尽你的心量,叫它尽量放大,一直放到一看这个地无量无边,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这个十六妙观,怎么叫做妙?刚才说它能对治掉举和昏沉,它还能够把我们的心从小扩大起来。我们不学佛法,不知道自己有个真心;学了佛法才知道我还有个真心。真心有多么大?真心遍法界,大而无外,没有那一法超出我的心以外,所以一切法都在我的心内。依著经是这么讲,我们现在的心,还是个妄想心,还是个小心。心在那里?心在我们的身体内,身体以外的都不是我的心。这个时候假观想作下手,利用心大无外,叫它尽量的大,大得无量无边的一个琉璃宝地,这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已变成一个大的心了。这个地方有个疑问,就是小本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这里为什么说琉璃为地?要知道,弥陀经经文少,意义简单,它说黄金为地,你就观想黄金为地就对了。它和这个十六观经说琉璃为地,怎么配合?整个极乐世界是琉璃为地,所谓黄金为地者,是指琉璃地上的道路是黄金色的。阿弥陀经下文说饭食经行,经行就在这黄金路上走的,那是指著黄金路说的,不是全体黄金的,而是全体琉璃宝。‘见琉璃地,内外映彻。’前面由水观变成冰观,冰观变成琉璃观,琉璃观观成,看到琉璃地,尽我们的心量,把它放大。既见到琉璃地,内外映彻,再往下观,此琉璃地‘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下就是琉璃地的下面,有个金刚七宝金幢在那里擎著它。幢是什么?幢就像柱子一样,柱子有圆的,有方的,而这根金幢是八方的,有八个楞子。它的本体是黄金的,叫做金幢。上面有金刚宝,还有七宝,叫做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的擎,就是托举起来。西方极乐世界琉璃宝地的下面,有一根金刚七宝金幢,把它擎起来。‘其幢八方,八楞具足。’这个幢有八个方面,八个楞子,叫做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上面说金刚宝、七宝、黄金等,那是从本体简单说,其实那个八面金幢,每一方面都不止七宝,还有其他的宝,这个宝不止七种,是百种宝所成的。‘一一宝珠,有千光明。’此处观想宝,要随著经文按次第观:先观想琉璃地下面有个幢,在那里擎著它;再观想那个幢什么颜色?黄金的;再观想那个上面还有金刚宝、还有七宝;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弥陀经上有明文。再观想它每一方面都有百种宝;这百种宝都是宝珠,它是用宝珠庄严其上。再观想一一宝珠,有千光明。这要先观想这些宝珠放光,放一种光,慢慢的观,观想它能放出一千种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再观想宝珠放出来的光明,起初是一种颜色,愈观愈多,每一种光明都具足八万四千种色。这个光大了,这大光明‘映琉璃地’。宝幢上,宝珠上的光,都照映著琉璃地上。这个光大了,大得‘如亿千日,不可具见。’我们这娑婆世界的光,最大的就是日头,一个日头的光很大,两个日头的光,我们就不能看了。这个光明,如亿千个日头的光那么大。我们作观想的人,虽然能观想成就,亦不能完全看,完全看,眼睛简直受不了。‘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上是观想琉璃地下面的庄严,观想成功,现在把观想的心,转到琉璃地上,再观想琉璃地上面的庄严。这个琉璃地是整体的,全体都是琉璃宝。这个地上面,‘以黄金绳,杂厕间错。’杂厕间错,就是纵横交织。黄金绳刚才解释弥陀经上叫做黄金为地,这绳子是路。可看四帖疏上善导大师的解释便知。我们作观想,应知琉璃地是整体的,地上面一条一条的黄金道路,我们观想它就像绳子一样。绳子是形容和譬喻,实际就是个黄金的道路。黄金的道路,有横著的路,有竖著的路。像我们台湾有纵贯路,有横贯路,这就叫做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把黄金道路,纵横交错的形状,观想成功了,再看那路边的庄严,以七宝界,分齐分明这句,上面那个分字念作份,齐字念作剂,(份剂)下面那个分字读本音(分明)。这是指那个譬作黄金绳的道路两旁的庄严。道路两边有个界限,此地是以七宝来分界限的,有个分齐,就是有个路的边界,这边界的分齐很分明,因为是用七宝庄严出来的。‘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庄严道路的七宝,每一种宝珠放光都放五百种颜色。‘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本来是庄严黄金路的七宝,它放光映射到虚空里,有的像华,又有的像星星、像月亮。悬挂在虚空里,变成虚空的庄严,再变成一个光明台。再变又变成楼阁,‘楼阁千万’千万是说它很多,不一定是一千一万,而是统说他有很多的楼阁。‘百宝合成’这些楼阁是百种宝合成的。小本阿弥陀经说的简单,七宝合成,这个地方说百宝合成的。‘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再观光明台的庄严,这光明台的两边,以华幢庄严。幢,我们平常叫做幢旛,那虚空里,一个一个的幢旛,都是华做的,故名华幢,而有百亿之多。还有无量乐器,以为庄严。乐器就音乐之器,如笙萧管笛等等,在这光明台两旁的虚空里,有无量无数的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乐器就是笙、萧、笛、管、大钟、大鼓等,都在空中悬著的庄严,风一吹它就会响,这风有八种,故说八种清风。风为什么有八种?这是表法八正道分,阿弥陀经讲雀鸟会说法,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就是表示八正道的风。这风通通是从前面,那光明里面出来的。鼓是鼓动,这八种清风,鼓动那空中的乐器,乐器就像有人吹奏一样,自然会响起来。响起来的音声会说法,说的什么法?说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平常说佛教的道理很难懂,是因为不知佛教的基本道理。你想学佛法,应先了解一切都是苦的,再了解一切都是空的,再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再观想根本就没有一个我。这苦、空、无常、无我,为佛教的基本道理,因此,它是三乘共学之法,就是佛弟子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乘人皆当修。专学苦、空、无常、无我,这就叫做二乘人,又叫小乘人,小乘修此法,它就叫小乘佛法。大乘人学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亦以这个法为它的基础,亦得修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大乘法,大乘法亦是最初先学苦、空、无常、无我这三乘共学之法,等于前面的三种福,那三种福,有凡夫的福,有二乘的福,有大乘的福。它可以一一分修,亦可以三种福一齐修。你发了菩提心,就要修大乘的福,而前面凡夫的福,即变成大乘的福,二乘的福,亦变成大乘的福。你若是单修凡夫的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没有发菩提心,这就叫做凡夫的福,修的再多,都是得人天福报,来生来世做个大富大贵的人,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故名凡夫福。发了菩提心的人,还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凡夫福,就是人道的福,你欲想成佛,先成个人,如果人道都不具足,人的资格都不够,那里可以成佛呢?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这十六观的第二观名为水观,你看了经文就可知道,这第二观不是单观想水,而要观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琉璃地下有金幢,地上有种种的庄严,可是它结句结到水上,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观成,第二个叫它变成水很费工夫。只要把水观修成,叫它结冰变琉璃,都省力气了。所以第二观结句结到水上。




  有关“丙二、水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三、地观
发表于 2022-11-17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地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如此想著,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是说将前面的第二个水观,连地上地下的种种庄严,都观成功了。‘一一观之,极令了了。’再令一一观想,前面曰明了,此处云了了,就是明了再明了,叫做了了分明。闭著目可以看见,开著目亦可以看见,不令它境界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凡夫要吃饭,不吃饭不行,除了吃饭之时,不修这个观想,平时要恒常忆念著前面第二观的观境。‘如此想著,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前面观琉璃地已经观成功了,怎么不叫地观叫水观呢?那还是个假想地,是粗粗的看见,不是真实的详细看见,所以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前面的观想,观想成功,还没有入三昧,梵语三昧,译成中国话叫做正定,就是还没有入定;又译作正受,正受者不受一切诸受,照定力受,叫做正受。若得三昧者,得到念佛三昧。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叫念佛三昧,是持名念佛三昧。而这观经第三观的念佛三昧,是观想念佛三昧。若是修观想,得到三昧了,即‘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看见西方极乐世界,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因为这时所看到的庄严更多了,说亦说不完,故云不可以具说。前面修的观想,没有得三昧看见的,是粗见西方极乐世界;须是得了念佛三昧看见的,这才是真实详细的看见西方极乐世界。若是以答覆韦提希夫人的问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言,前面第一第二观,都是教她思惟的工夫,思惟就是观想,教我正受者,就是用思惟的工夫,离邪倒想,领纳所缘,这个时候,就得到三昧了。三昧即正受。这就是教她正受的工夫。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这第三观结名地观,就可知道第二观观那个地叫做水观,那个地是粗见地相,并不是真实见到地,要到了第三观入了念佛三昧,这才是真实见到地了,所以这叫做地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佛对阿难等说过第三观之后,再告以得第三观的利益:汝持佛语,即是你要受持佛说法的话,为未来世一切大众,给他们讲。为当时其他的菩萨讲可以,为未来大众怎么讲呢?这是叫他要结集经藏;他结集这十六观经,就等于为我们这些未来大众说。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未来的一切大众,他不愿意脱苦,他是众生;若是愿意脱离苦海,就给他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修此地观法者,现在一下子就给你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这就是第一观日观,第二观水观,都是这第三观地观的前方便。因为凡夫的心想羸劣,一下子观西方极乐世界,观不起来,未得三昧之故,故教以先修日观,再修水观,再粗见其地相,再得三昧,得了三昧,就把地观成功了。才观了第三观,你就得了大利益,先消除生死重罪,一下子消掉八十亿劫。‘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这个时候,叫你信心能够成就,阿弥陀经说往生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心,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已成就了。舍身他世,就是你这个身体,果报尽了,再活八十岁要死,再活一百二十岁还是要死的,死后舍了这个身体,来生、他世(第三世)要转生,转生不在六道轮回里转,必生净国,用个必字,是说决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心得无疑’这个心里,丝毫没有疑惑,绝对相信,那信心就成就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欲修地观者,应依佛经所说,包括前面第一、二、三观,渐次修学,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即观想的境界,与经文不合者,就叫邪观;应赶快把它舍弃,还是依照经文来修观想,叫做依文作观。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四、树观
发表于 2022-11-18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树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地观成已,谓第三观地观,观想成就之后,再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树,那个树都是宝成就的,所以叫做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王黎)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观宝树当怎么样观?‘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观想那里每一个地方,都有七重行树,行字读ㄏㄤˊ,重字读ㄔㄨㄥˊ,一行一行,一重一重,如此有七重行树,观想七重行树的大相之后,再观想它的高,‘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由旬等于八十华里,此等宝树,有八千由旬那么高。‘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不但树身有八千由旬之高,树上面开的华,生的叶,通通是七宝成就的。‘一一华叶,作异宝色。’每一朵华,每一片叶,作异宝色,它是七宝成就的华和叶,颜色不一样,且放光放的不一样,叫做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王黎)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是白色);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珊瑚琥珀句,是简略词,可作珊瑚色中出琥珀光,或琥珀色中出珊瑚光解。一切众宝,以为映饰,这两句是总结,谓七宝所成的华叶,再出种种的光,以为映饰。因为光是互相照映的,即以此等宝光,互相照映,以为装饰,而资庄严。‘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妙真珠网,即用珍珠串结而成的网,叫真珠网;妙真珠网,妙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真珠宝网。弥覆树上,弥者满也,满覆七宝行树之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即是说每一树上,都覆有七宝宝网,而每一个一个宝网中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此诸宫殿,都是妙华庄严出来的。如梵王宫者,如大梵天王的宫殿那么庄严。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叶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閰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那个像梵王宫那么庄严的妙华宫殿,它里面住的什么人?住的天人,故言诸天童子,自然在中。须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众生,只有两道:天道和人道。这两道众生,还互相交通。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我们在人道,只有黄瓜道,可以交通,人看见黄瓜,黄瓜看见人,其他的天道、阿修罗道看不见,地狱道、恶鬼道看不见。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两道众生,天道和人道,而且随时可以来往的。这里是说天道的众生,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那些诸天童子,每个人身上挂的璎珞,都是用摩尼宝珠制成的。摩尼即宝珠,又叫如意珠,摩尼宝珠的名字不一样,他们佩的摩尼宝,叫释迦毗楞伽摩尼,译成中国话叫能胜,是摩尼宝中最好的宝珠。因为他们有此宝珠璎珞佩在身上,故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他们那个摩尼宝放光,能照百由旬大的范围,这种光明特别大,像和合百亿日月那么多的光明,不可具名,说都说不来多大的光明。‘众宝间错,色中上者。’在这个光明之中,看见众宝的颜色,互相交错起来,是光色之中最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这七重宝树,行行相当,就是一行一行都互相对准。叶叶相次,就是树上一个一个的叶,都很有次序,而不紊乱,这是形容那个树的身很庄严,长的叶也庄严。‘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在这种宝树的众叶之间,还要开华,开的都是不可思议的华,叫做妙华。佛经对妙字的解释,是不可思议为妙。因为华是妙华,华上长的果亦是不可思议的,都是些七宝果。这里须注意,它是华果同时的。其他的树上,开了华,华落了才结果,这个是就在华上结的果,是华果同时的。这华是表因位的。我们念佛生西方,这是观想念佛,你同时观想,同时就生到西方,这叫因果同时。在我们娑婆世界,都是用莲华作譬喻,莲华它就是华果同时的,莲华它有了华,里面就结了果。这个地方是七宝行树的华,并不是莲华,亦是华果同时,所以叫做妙华妙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每一个树叶,叫做一一树叶,每一个树叶,有多么大?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纵是竖,广是横,正等即相等,那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那么大。那树叶为什么那么大?因为树太大了,有八千由旬高的树,所以树叶亦大。‘其叶千色’那个树叶的本体是七宝,表面看它的颜色,有千种之多。‘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树叶上有脉络,即长的纹,一道一道的纹,像画的画。它像个什么?像个天人挂的璎珞那个样子。‘有众妙华,作閰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再说那个叶,那华作閰浮檀金色。閰浮檀金译作胜金,是一种最殊胜的黄金,那个华具这种金色叫做閰浮檀金色。可是它还有光明,看起来像一个火轮一样,像个火轮在那树叶之间旋转,故说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那里华果同时,所以就在华的上面,一下子涌生诸果来。帝释就是释提桓因,我们念弥陀经的人,都知道释提桓因是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的天主,他有个宝瓶,叫做德瓶,这个瓶子,你求什么,它就出什么来,因为瓶口是向上的,由瓶口上冒出东西来,所以叫做涌;帝释天的宝瓶如此,这里是指极乐世界的华,能涌生诸果,故言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这些果上都放光,放出的光明再变化成幢旛宝盖,这都是庄严品,亦是供养品。我们佛教里常以这些东西作庄严。幢就是圆形的庄严,旛是扁形的庄严,宝盖就像一个伞样。‘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在那个光明里面,现出来宝盖,宝盖里面再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 -- 一切佛事,就是讲经说法,或应赴斋僧,或者是诵经打坐,都叫佛事;不但是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十方诸佛的国土,都给你现出来。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见此树已’,修观想者,已见到了这个七宝行树八千由旬那么高,这是总结之语,前面一桩一桩都讲过,到此把它总结起来,你先观想这个树,把树观见之后,亦当次第一一观之,照著前文说的,一样一样把它都观想成功。‘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先观想一个树的大相,再观想树的茎--茎即树的根干部分;再观想树枝树叶和华果。如前面所讲的,华呀!果呀!如旋火轮,及放大光明等种种,都要把它观想成功,一一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是个树的观想,在十六妙观中,这是第四个观想。




  有关“丙四、树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五、水想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3-28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