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19|回复: 3

[其它] 禅定入门(一)(修改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9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注:本文是禅定入门(一)(修改1)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

禅定入门(一)修改1
禅定入门略说
(#)本文是我自己读经以及修行得到的个人理解和佛经、佛经注解部份请录。个人理解内容来源于佛经、佛经经论、佛经注解或个人理解、个人论述。来源于个人理解、个人论述部份如果有错误,敬请佛、菩萨、僧给予指正。个人论述如果有错误,本人诚心忏悔罪业,并改正错误。


(#)义理一,行门一,戒、戒定慧、综合一
寂照亡,能所空
万物各殊性中同

色即空,非有二
非待色灭后证空
受想行识亦如是

实修行,非世辩
无心无修是方便
相非相,物非物
无心无修是真实

无念宗,自性核
性空无相即是佛
不动念,不制止
如如不动无去来

不思善,不思恶
一念不生如如佛

无所得,无所思
生灭俱遣悟真义
性自在,如虚空
自性本来无一物

既见真,亦见妄
二相相待非实相
情犹存,智迷隔
无情无障至真实

意无念,性无物
耳根闻性最速疾

微惑尽,离相待
一真法界圆满佛

二乘圣,人我空
一乘法,不二相
一切真,或全妄
实相本际无二相

情存在,妄想执
障存智隔堕六途

念三宝,佛菩萨
楞严咒,令魔离
三宝加持避险途

妄想执,颠倒生
见闻翳,如二月
微惑相待迷失实
性觉必明幻翳除

法尘处,包含多
出世世知及妄想
妄想多,云遮月
修行法,因门入
舍难择易求速证
难易门,均可证
妄念多,易蹉跎
净念亦遣易证入
意根处,妄想源
妄想颠倒失本性
离生灭,或绝念
一念不生全境现
念存在,如法执
离生灭相如无念

不可思,不可量
微妙甚深躬身尝


(#)义理二,行门二,戒、戒定慧、综合二
信佛修行人如果明白义理,但如果缺少修行经验、修行实践,也可能难以修行得好,但如果不明白义理,更无法修行得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佛性、菩提心,因戒、善而扬,因恶、犯而遮。
楞严经义理,有智慧或开悟的信佛修行者于六根任选一根,十八界中任选一处修行,皆可了生死,成佛道,但不同行门难易快慢不同。信佛修行人要学习楞严经那样,要选择又快又简易的行门、方法进行修行。行门难易快慢,各人根据自己的修行实践、尝试,结论是不同的,什么行门最快最易,要根据不同的人,自己的修行尝试、实践,而选择、决定。因为不同的佛经说法是不同,楞严经说最快的行门是耳根,般舟三昧经说最快的行门是念阿弥陀佛
华严经金刚经等大乘了义经没有说最快的行门是什么行门,不同的人要根据自己的修行尝试、实践,而选择、决定什么行门对于自己是最快最简易的。有智慧或开悟的信佛修行者在有利于修行或不利于修行的环境下,皆可修行了生死,成佛道,但不同的难易环境下,修行的难易不同,修行的快慢就会不同。所以修行人在认真学习佛经后,要尽量选择有利于修行的环境下进行修行修行实践、尝试,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信佛修行人而言,学习佛经,领悟义理,进行修行实践、尝试,明白各种、多种行门、修行方法,严守戒律,这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努力才能做好。不杀不盗不淫、远离情欲不妄不饮酒五戒,对于信佛修行人而言,无论是否受戒,都要尽力做好。犯杀盗淫妄即为做恶业。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戒中任何一戒都要花费很多努力才能做好。有的信佛修行人,做好四戒中一戒都要在修行一年后或几年后或十几年后才能做好。
修禅选择行门的原则:
(1.1)用什么行门修行能较易做到严守戒律,就用什么行门。
(1.2)用什么行门修行能修行得最快最简易,较易成就,就用什么行门。
(1.3)当修行时出现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或心生大恐惧时应用念三宝或念佛菩萨名号或念楞严咒的方法进行修行。有的修行人最快最简易的行门是念三宝或念佛菩萨名号或念楞严咒。但有的修行人最快最简易的行门不是念三宝或念佛菩萨名号或念楞严咒,当出现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应改为用念三宝或念佛菩萨名号或念楞严咒的方法修行。
一个刚开始学习佛经、或修行的信佛修行人如果极少念、不念或较少念三宝或念佛菩萨名号或念楞严咒,在学习佛经、或修行后,少则几天,多则三年或几年后,就会出现逆境,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信佛修行人无论任何时候出现逆境,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都要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直至逆境、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消失或大幅改善。逆境者,例如:读经多有不解,戒律差,信心差,生活不顺利,做事多有不顺,很倒霉,运气很差,为了保住、保护自己的佛教信仰、道业,要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精进念三宝或精进念佛菩萨名号或精进念楞严咒,直至逆境、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消失或大幅改善。甚至有时要做到平均一天念三小时以上,念一个月以上或念几个月或念半年以上或念一年以上(平均一天念三小时以上),直至逆境、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消失或大幅改善。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求佛法僧加力加智慧、加力护持,求佛菩萨加力加智慧、加力护持,求护法善神其他信佛修行众生加力护持。
(1.4)什么行门最快最易,要根据不同的人,自己的修行尝试、实践,而选择、决定。

(#)义理三
禅定者,无入无出,不动不转,不生不灭,非善非恶,非垢非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离一切相,如如不动。譬如镜照像,黑来现黑,白来现白,垢来现垢,净来现净,而于镜中,无善无恶,无是无非,非垢非净,而此镜非黑非白,不生不灭,非因非缘,非镜中无像,非镜中有物,镜中亦不取善恶垢净诸相,黑来现黑,镜非是黑,黑消白现,镜性非因黑消而失去,镜性非缘白现而生,镜性非现净而生,非垢去而灭,取一佛像于镜前,镜非佛像,而镜显现即是佛像,取一丑恶画像或粪便于镜前,镜非丑恶画像或粪便,而镜显现即是丑恶画像或粪便。
故金刚经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楞严经说: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楞严经说:
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就好像世界中无处不在的无数圆镜,了知一切处,而不取相。

维摩诘所说经说:
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义理四,行门三,戒、戒定慧、综合三
华严经说:
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这是开悟义理和行门的最关键的要点之一。众生本具佛性,皆因妄想颠倒执著贪嗔痴而迷惑不见,所以信佛修行人不要把义理、行门想得过于复杂、玄秘,学习佛经后,严守戒律,离诸妄想、杂念,令意根一念不生,然后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逐一尝试修行,不断进行修行实践、尝试,于六根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快最简易行门,学会几种最主要的行门,就能领悟智慧。


(#)义理五,行门四
信佛修行者如果于六根中任何一根十八界中任何一处取相,乃至于六尘中一念取相执著,都会导致迷惑颠倒,不能修行得好。关键是六根行门,其他六尘、六识与对应六根相近、相似。信佛修行者要明白六根何为取相,何为离相
,六根行门特点是怎样的,何处产生较多或最多妄想、杂念,何处较易染情,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便。
意根、眼根是最多妄想、杂念产生之处。眼根、意根亦是较易染情之处。眼根是易修行门,意根是难修行门。一念尘心执,十八障门开。或言:一念法尘执,六根障门开。

楞严经说: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文上接“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楞严经中说: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义理六,行门五

因为意根可以包含一切佛法、世间知识、妄想,如果取相、取生灭相,就会变成法执、妄想颠倒迷惑自性。所以说,意根是六根中最复杂,最多妄想产生之处。信佛修行者选择、决定最快、最简易行门时,必先令意根一念不生,然后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逐一尝试修行,不断进行修行实践、尝试,于六根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快最简易行门,学会几种最主要的行门,就能领悟智慧。关键是六根行门,其他六尘、六识与对应六根相近、相似。不用强制制止意根没有念头产生,只需要在修行前有一次、两次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想法即可(轻轻想一下,不执著这念头,然后放开这个念头,不取法尘生灭相,像是心理暗示),然后不执著这个想法,六根中选择一根进行修行,修行时念头就会自然减少。或修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两次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想法(轻轻想一下,不执著这念头,然后放开这个念头,不取法尘生灭相,像是心理暗示)。修行方法,例如: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耳根修行,不取动静二相。不用强制制止意根没有念头产生,当意根有念头产生时,不取法尘生灭相,即得清净。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意思,不但取相、取生灭相的杂念、妄
念要尽量减少,就连不取相、不取生灭相的清净念也要尽量减少。也就是说,修行方法,例如: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不用强制制止意根没有念头产生,当意根有少念头产生时,不用强制制止,不取相,不取生灭相即可,不执着这些少念头即可,修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两次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想法(轻轻想一下,不执著这念头,然后放开这个念头,不取法尘生灭相,像是心理暗示)。又例如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不取动静二相。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身根修行,不取离合二相。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修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两次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想法(轻轻想一下,不执著这念头,然后放开这个念头,不取法尘生灭相,像是心理暗示),前文不是说禅定者,无入无出,不动不转,不生不灭,非善非恶吗?因为意根是很复杂的,义理用在眼根、耳根上,可直接运用,但一念法尘执,十八障门开,如果用眼根或耳根修行时,意根起了妄想执著、妄念,眼根或耳根也难以修行得好,自性即时会被迷惑遮障,这是用眼根、耳根或其他行门不能修行好的重要原因。偏偏意根是很复杂的,可以包含一切佛法、一切世间知识、一切妄想、杂念、幻想、非法之想。而且色声香味触五尘也会映射在意根上(就好像空地上有一竖立的木棍,阳光斜照木棍形成黑影那样,眼耳鼻舌身五根了知的五尘会映射在意根上),如果但是知意根不取法尘生灭相,没有用任何方法减少念头(不管妄念、不取生灭相之净念),意根会不知不觉产生很多妄念,并被妄念所转,所以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或尽量减少意根念头就像变成修行口诀一样,修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提示一下(除非很少念头产生,不取法尘生灭相,修行效果好,则暂时不用提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提示一下,隔多长时间,因不同情况而异,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就像一个堆满一亿不同名称、形状、摆放混乱的物品大房子一样,但知里面有一亿不同名称、形状、摆放混乱的物品,要找到某一个物品是很难的。意根也是这样的,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理,放任自在,但知不取法尘生灭相,没有用任何方法减少念头(不管妄念、不取生灭相之净念,都要减少)(就像但知里面有一亿不同名称、形状、摆放混乱的物品,要找到某一个物品一样),忽然有多处起了妄念,不知不觉中被妄念所转,自性被迷惑遮障,所以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或尽量减少意根念头就像变成修行口诀一样,念头多时提示一下,或每隔一段时间,提示一次、两次(轻轻想一下,不执著这念头,然后放开这个念头,不取法尘生灭相,像是心理暗示)。就像上面说的大房子,如果物品摆放整齐、分类摆放,会较易找到所需物品。或者把一亿个物品贴上名称标贴,分类摆放在一万个容器内,并记录下来。当然,意根很少念头产生,不取法尘生灭相,修行效果好,则暂时不用提示。除此方法外,我也暂时找不到更好方法调伏意根。其他信佛修行者或者可以找其他办法调伏意根。
  一念不生有二义:
  (1.1)意根念念清净,意根虽然有很多念头,但不取生灭相。譬如念佛法门,念念清净,意根虽然有很多念头,
,但不取法尘生灭相,无念而念,念念清净,净念相继,无执无滞,不取法尘生灭相,即是一念不生
  (1.2)尽量减少意根念头,使意根一念不生,不管妄念、不取生灭相之净念,也要尽量减少。不取生灭相之净念,也要尽量使之不要生出。
  在这里,一念不生是指第二种意思,即(1.2),本文大多数地方,一念不生是指第二种意思。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就是指此处第二种意思。

(#)义理七,行门六,戒、戒定慧、综合四

有智慧或开悟的信佛修行者于六根任选一根,十八界中任选一处修行,皆可了生死,成佛道,但不同行门难易快慢不同。什么行门最快最易,要根据不同的人,自己的修行尝试、实践,而选择、决定。同一个人不同的修行时间、不同的修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以下关于行门特点、难易快慢及义理,是我读经以及修行得到的个人理解。

(行门1.1)修念佛法门的修行人,应学会怎样用眼根修行,因为一边念佛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效果是很好,又快又简易(此处念佛为意根默念,不是出声念)。但如果出声念佛的同时用耳根修行,耳根了知念佛声,效果如何?这种方法效果不好。用耳根修行,专修才能较易得到好的效果。一边出声念佛的同时用耳根修行,较难较慢,效果差。一边念佛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可能是修念佛法门中最好的方法。而且出声念佛,时间长了,易伤气伤身。
  一边念佛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在小面积地方来回走动或站立不动,效果会较好。也可以用坐姿
  修行时用坐姿时可以用单盘坐、双盘坐、或用随意姿势坐在平地上或平的木板床上均可。也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

(行门1.2)意根、意识、法尘三处修行时有两种较好的方法。
(行门1.2)专念少的法尘,而不取法尘生灭相。信佛修行人较多妄念、杂念时,反复专念少的法尘而不取法尘生灭相,即调伏下来,例如:反复专念三宝或专念一佛名号或专念一菩萨名号或专念几位佛菩萨名号或专念楞严咒,或反复专念一段不是很长的佛经经文。当然,也可以反复专念世间知识,例如:反复专念:“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也可以反复专念不是很长的关于世间知识的文章。由于念三宝或念佛菩萨名号或念楞严咒能得到较大的佛法僧加力护持,能得到较大的佛菩萨加力护持,所以一般不用反复专念世间知识的方法。
(行门1.3)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意根修行。用此方法修行时,其他色声香味触五尘很多都显现出来而不取诸相,不取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诸相(不取六尘诸相)。显现的五尘中较明显的是声尘。

(行门1.4)念佛法门有以下较易或较常见的方法:
(行门1.41)专念一佛名号或专念一菩萨名号,念一等觉菩萨相等于念佛。如华严经义理,等觉菩萨神通智慧境界等同于佛。
(行门1.41)专念一佛名号或专念一菩萨名号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此即(行门1.1)也
(行门1.42)专念一佛名号或专念一菩萨名号与眼根交替运用修行。也可以长时间交替,也可以短时间交替。例如:
用一段时间反复专念一佛名号或专念一菩萨名号→然后暂停念佛,用一段时间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用一段时间反复专念一佛名号或专念一菩萨名号→然后暂停念佛,用一段时间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又例如:
用一段短时间(例如1秒,几秒或一秒至一分钟)反复专念一佛名号或专念一菩萨名号→然后暂停念佛,用一段短时间(例如1秒,几秒或一秒至一分钟)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用一段短时间(例如1秒,几秒或一秒至一分钟)反复专念一佛名号或专念一菩萨名号→然后暂停念佛,用一段短时间(例如1秒,几秒或一秒至一分钟)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
(行门1.43)念佛法门和其他眼耳鼻舌身五根中的一根交替运用修行。也可以长时间交替运用修行,也可以短时间交替运用修行。


(行门1.5)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耳根修行,不取动静二相。这种修行方法关键是要专修才能得到好的效果,这与眼根不同的。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或尽量减少意根念头的同时用眼根修行,在生活、工作、学习很多时候能够使用,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可以一边工作、学习、处理生活事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也会得到好的效果,修行既快又简易。一边念佛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也会得到好的效果,修行既快又简易。但一边学习佛经的同时一边念佛同时用眼根修行,除非有大神通,否则很难做到或很难有好的修行效果,也是难修的方法修行又慢又难。一边处理生活事的同时一边念佛一边同时用眼根修行,三事同时进行,如果处理的生活事比较简单,有时也会有好的修行效果,但很多时候难得到好的修行效果。一边念佛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专门同时修这两个行门,较易得到好的效果,修行又快又简易。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耳根修行,须专修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一边学习佛经、工作或处理生活事的同时用耳根修行,难得有好的修行效果,修行又慢又难。出声念佛的同时用耳根修行,难得有好的效果,修行又慢又难。但耳根修行得好,比其他行门修行得快。

  用耳根修行的关键,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耳根修行,不取动静二相,在环境安静的时候,修行者周围环境依然有小的声音,用耳根修行时,应清楚了知这些在环境安静时依然存在的小的声音,这些小的声音在修行者没有神通时也可清楚了知。生活环境中,是极少有完全没有声音的地方,除非在一个体积很大、尺寸很大的没有任何众生、没有任何物质的虚空的中间位置或中间位置附近,才有可能没有声音。修行者假如在一个体积很大、尺寸很大的没有任何众生、没有任何物质的虚空的中间位置或中间位置附近修行,修行者不说话,自身也可能会发出微细声响。修行者假如有神足来到一个体积很大、尺寸很大的没有任何众生、没有任何物质的虚空的中间位置或中间位置附近修行,假如修行者自身不发出任何声响,周围也没有任何声音,在此环境下用耳根修行,难得有好的效果,修行又难又慢。用耳根修行者必须知道这一点,是用耳根修行的关键之处,在环境安静的时候,修行者周围环境依然有小声音,用耳根修行时,应清楚了知这些在环境安静时依然存在的小的声音,如果用耳根修行者不能清楚了知这些在环境安静时依然存在的小的声音,是因为不够灵敏,或妄想、杂念较多,被妄想、法尘所转,这些环境安静时依然存在的小的声音在修行者没有神通时也可清楚了知。用耳根修行的信佛修行者要在念头很少且不取法尘生灭相时才可清楚了知环境安静时依然存在的小的声音,不取动静二相,修行才有好的效果。在安静环境下,依然存在的持续不断小的声音,如果修行者误以为完全无声,易导致迷晦无明产生。假如用耳根修行的修行者在完全没有声音的地方修行,易产生迷晦无明在此环境下用耳根修行,难得有好的效果,修行又难又慢。环境安静时依然存在的小的声音有时候持续不断。用耳根修行,须在念头很少且不取法尘生灭相,才易修行得好。耳根修行得好,比其他行门修行得快。
  用耳根修行时,坐或站立不动,效果会较好。
  修行时用坐姿时可以用单盘坐、双盘坐、或用随意姿势坐在平地上或平的木板床上均可。也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文上接“也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

(行门1.6)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或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在眼根、眼识、色尘修行,不取明暗二相。或尽量使减少意根念头的同时在眼根、眼识、色尘修行,不取明暗二相。眼识、色尘二行门于眼根行门有些相近,这里但说眼根。此行门在生活、工作、学习很多时候能够使用,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可以一边工作、学习、处理生活事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也会得到好的效果,修行既快又简易。一边念佛的同时(此处念佛为意根默念,不是出声念)一边用眼根修行,专门同时修这两个行门,较易得到好的效果,修行又快又简易。
  六尘中有些尘是较易染情的,六尘中有些尘是不易染情的,有智慧或开悟的信佛修行者于一切处皆不取相、不染情,于一切易染情的、不易染情的尘,均不取相、不染情。例如:一个人走在街上,听到情歌,这是易染情的声尘
,看到穿着华丽衣服的又长得英俊或端庄的男子或女子,这是易染情的色尘。一个人走在路上,听到鸟儿或风吹物品发出的声音,这是不易染情的声尘,看到山水树木,这是不易染情的色尘。很多修行人在接触的较易染情的尘中,其中较多、比例较大的是色尘。很多修行人在接触所有的尘中,色尘占的比例也很大。眼根是又快又简易的行门,虽然修行速度不及耳根,此行门在生活、工作、学习很多时候能够使用,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可以一边工作、学习、处理生活事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也会得到好的效果,而耳根只有在要专修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楞严经说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佛说楼炭经说:
焰天人男女。以相近成阴阳之事。兜率天人男女。相牵手便成阴阳。无贡高天人男女。相视便成阴阳。他化自转天人。念淫欲便成阴阳。从是以上离于欲。

起世经说:
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并得畅适。成其欲事。

所以用眼根修行,易契入不生不灭的佛性。所以,信佛修行人须学会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眼根修行或尽量减少意根念头的同时用眼根修,才能较易做到远离情欲或少欲。只有远离情欲的信佛修行人才易得出离心,才易得大成就。不能远离情欲的信佛修行人,难以修行升到初禅以上的天,未远离情欲前,更不可能了生死,因为初禅或初禅以上天人都是远离情欲、分段饮食的,已了生死的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都是永断情欲的。而且会用眼根修行,远离情欲或少欲的信佛修行人,学习佛经、读经(学习纸制佛经或电子文件佛经)的速度较快的,又能一边读佛经的同时一边用眼根(或在眼识、色尘)修行,尽量减少意根念头的同时用眼根修行,增加自己的智慧和多闻。

  一边念佛的同时一边用眼根修行,在小面积地方来回走动或站立不动或坐姿,效果会较好。
  修行时用坐姿时可以用单盘坐、双盘坐、或用随意姿势坐在平地上或平的木板床上均可。也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


(行门1.7)
(行门1.71)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身根修行,不取离合二相。
(行门1.72)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鼻根修行,不取通塞二相。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安般。所谓安般者,若息长时,亦当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亦当观知我今息冷;若复息热,亦当观知我今息热。具观身体,从头至足皆当观知。若复息有长短,亦当观息有长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长短,皆悉知之,寻息出入,分别晓了。若心持身知息长短,亦复知之,数息长短,分别晓了。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安般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二卷
听说安般守意。何等为安。何等为般。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

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

(行门1.73)尽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时用舌根修行,不取恬变二相。



(#)义理八,行门七,戒、戒定慧、综合五

何为顺境、逆境?何为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何为好的征兆、预兆?
信佛修行者的初衷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寻求人生的真谛,严守戒律,得清净之乐,如果华严经、佛经所言真实,则应修行求出生死,修行求成佛果,普度众生,不取于相。

但对于修行未有大成就的信佛修行人如果受到较多的逆境、挫折,可能会使信心受影响、大影响甚至大的打击。世间很多人,即使不信佛或不是诚心信佛的人,都有这样的人生经验:有时候,人生有重大事情(有的是好事、有的是坏事)发生之前,都有些预兆、征兆,或者心里有些感觉、预感会好的或坏的,例如好梦、恶梦、身心感到不适、恐惧,身心感到平静喜悦。不好的事情,即反常地出现小事几件或多件不顺利,甚至离奇古怪;甚至有时出现大的凶险,幸好避过,如不能避过将对人身或财产造成大损伤、损害;甚至有时出现大的凶险,没有避过,对人身或财产造成大损伤、损害。即使不信佛或不是诚心信佛的人中,有的相信占卜风水,有的人去占卜问卦,得到的对当年的运程吉凶、一生的运程吉凶很准的。
信佛修行人不能轻信占卜,即使不去占卜,征兆、预兆很多时候会出现,无论征兆、预兆好坏,都不应因此失去对
信佛修行、行道为善的信心,而去作恶业。

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燃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魁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

所以,信佛修行人遇到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都不应因此失去对信佛修行、行道为善的信心,而去作恶业,只要不因此失去对信佛修行、行道为善的信心,而去作恶业,对于遇到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有时候几件小的不好的事连续发生,离奇古怪,虽然无暂时无大的损失,但可能会预示将有大的不好的事发生),不论是否将有不好的事发生,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应要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求佛法僧加力加智慧、加力护持,求佛菩萨加力加智慧、加力护持,求护法善神其他信佛修行众生加力护持,直至逆境、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消失或大幅改善。

为什么即使不信佛或不是诚心信佛的人中,有的相信占卜风水,有的人去占卜问卦,得到的对当年的运程吉凶、一生的运程吉凶很准的?问什么这些人中,有的人有时候,人生有重大事情发生之前,都有些预兆、征兆?依我读经及修行得到的理解,可能原因是:

佛说长阿含经说: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佛告比丘:“设有外道梵志问言:‘诸贤,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守护;其欲死时,彼守护鬼神摄其精气,其人则死者。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设有此问,汝等应答彼言:‘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鬼神都有神通或五种神通,有的人有时候,人生有重大事情发生之前,可能鬼神会预先知道,并告知这个人,这个人虽然无神通,知道鬼神所说,但也会有所感应或预感。占卜风水应验者,可能与鬼神、其他有神通的众生,甚至佛菩萨有关。如经中所说,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因鬼神有的依附在山水上,有的可能依附在物品,不小心冒犯其他有神通的众生,就可能有倒霉事发生。算命有的直接根据前人经验写成的书就能算出,当然有算准,有算不准的。占卜问卦可能是取签的人凭鬼神、其他有神通的众生的告知而得到感觉、感应而取到不同的签(取签的人虽然无神通,知道鬼神所说,但也会有所感应或预感,所以取到的签,有算准,有算不准的)。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理解,并不是我有神通,能证实这些事情,所以上述讲法并不一定是准确的。我暂时没有神通。

如佛经所说,亦如《大藏经名。佛教网站。佛经名及注解。佛经经文部分请录。》一文中请录引用经文所说,信佛修行人会有魔及其眷属来扰乱,信佛修行人若得到较少佛法僧加力扶持,受到魔及其眷属扰乱,或宿怨来寻,或其他原因导致其他有神通众生扰乱,都有可能导致遇事不顺,有不好的事情、征兆、预兆发生。如《大藏经名。佛教网站。佛经名及注解。佛经经文部分请录。》一文中请录引用经文所说的饿鬼,有的也有大神通,对人有大影响。如果一个人有鬼神随逐守护,饿鬼与这个人过去生没有什么仇怨,饿鬼也不会损害这个人或可能难以损坏这个人。

信佛修行人,如果出现周围的人,例如,一切亲友、邻居、同事、陌生人,忽然对你说奇怪的话或不吉利的话,或者出现几件物品反常地连续坏掉,或动物异常,都有可能是不好的征兆、预兆,当然,也有可能没什么事发生。

如阿难七梦经中说,阿难尊者发了恶梦也去问佛问为什么发恶梦。


信佛修行人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有很多好处:
(1.1)佛菩萨能变现化身为修行人说佛法,这个人虽然无神通,不知道佛菩萨所说,但也会有所感应、有所领悟,迁移默化。所以信佛修行人读经出现不明白时,除了读大德高僧的经注求解外,如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能较易领悟智慧而明白义理。
(1.2)佛菩萨能帮信佛修行人化解宿怨,消除罪业,尽快明白大智慧或开悟。宿怨得到佛菩萨加力护持,得到大利益、补偿或好结果,就不会来追究这个信佛修行人。
(1.3)大幅减少或避免魔及其眷属扰乱。
(1.4)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是得到佛法僧加力护持,佛菩萨加力护持,护法善神其他信佛修行众生加力护持的直接有效的方法。
(1.5)就像一个人,年轻时学的世间知识,放下不去看、不复习,过十几年,甚至到老,依然对年轻时学的世间知识部分有较深印象或记忆的印象,反复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也是这样的,信佛修行人希望今生有大成就,如今生未有大成就,希望将来生尽快记忆起佛法僧以及尽快继续修行、了生死、成佛道。多念三宝或多念佛菩萨名号或多念楞严咒能加深与佛教缘分和对佛法僧的记忆、印象。

四十二章经中说:
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1:55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文上接“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所以,信佛修行人未证得了生死的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果前,不能轻信任何灵异事件、征兆、预兆,当然也不能轻慢、轻易否定。因为如楞严经说魔也能变现种种神通或表面吉祥的征兆,能带給其他人祸与福,能引诱信佛修行人颠倒说法、说大妄语、作诸罪业,信佛修行人如没有多闻智慧或定力,受魔扰乱、迷惑,会作深重罪业而因此堕入三恶道或地狱。佛菩萨、护法善神也能为信佛修行人示现神通、灵异、征兆,若轻易轻慢否定,会造成对佛菩萨、护法善神的轻慢、不敬。



(#)义理九,戒、戒定慧、综合六

信佛修行人若已开悟,即使不说自己已经开悟,也会得到开悟的大利益,但如果未开悟,就说自己已开悟,是严重的妄语。开悟须得其他佛菩萨或已开悟的人印证。已经开悟的人说自己未开悟也是严重的妄语。信佛修行人如未证得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辟支佛、佛菩萨果位就说自己证得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辟支佛、佛菩萨果位是大妄语,是深重罪业,如楞严经中所说。证得初果阿罗汉的
信佛修行人,即使不说自己已经证得初果阿罗汉,也能得到证初果阿罗汉的功德利益。但如果信佛修行人产生误判,未证得初果阿罗汉,就说自己证得初果阿罗汉,是大妄语,是深重罪业,如楞严经中所说。

佛说处处经说:
佛言。有比丘行道得一禅。自言我得道迹第一禅福。上生第七天上寿一劫。得二禅自计得斯陀含。第三禅福。上生十五天寿八劫。得四禅自计我得阿罗汉。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寿十六劫。作是言已。便言。佛为两舌耳。即时从天堕地狱中。不觉失天上寿便受地狱罪。

很多六道轮回的众生有大神通。
华严经说:

   世间所有众苦本,一切圣人皆厌患,五欲功德灭坏性,汝应爱乐真实法。
   三十三天闻此音,悉共来升善法堂,帝释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
   彼音无形不可见,犹能利益诸天众,况随心乐现色身,而不济度诸群生!
   天阿修罗共斗时,诸天福德殊胜力,天鼓出音告其众:汝等宜应勿忧怖!
   诸天闻此所告音,悉除忧畏增益力。时阿修罗心震惧,所将兵众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恒出降魔寂静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众生灭烦恼。
   帝释普应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谓:天王独与我娱乐。
   如天女中身普应,善法堂内亦如是,能于一念现神通,悉至其前为说法。
   帝释具有贪恚痴,能令眷属悉欢喜,况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悦!

华严经说: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有一公案:百丈禅师讲经时;常有一个白胡子的老翁来听经。有一天,其他的人都走了,单留下那位老人。百丈禅师便问他:老伯,你贵 姓?”那老翁道:“我姓狐,是山后一头狐狸。从前也是个出家人,有一次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落因果否?”那时我答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为说错一句话,便失去人身,五百世受狐报,现请大师指我迷津。”
野狐遂问:“大修行人,落因果否?”
师曰:“不昧因果”。
言下老人恍然大悟,随即作礼道别:“我今既明白,便可以往生去。明日请法师到山后,处理亡僧事。”
次日,百丈禅师领众至山后,果然在石崖下,发现一头死狐狸,遂用亡僧仪式把它火葬了。


所以信佛修行人要善护口业,不说妄语。

(#)义理十,戒、戒定慧、综合七

修行的重要标准。

长阿含经说:
  云何九难解法。谓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不能说法。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不能养众。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不能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而不得四禅。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又得四禅。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又得四禅。不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不具。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具足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得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然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成就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具足。

这是修行的重要标准之一。

佛说处处经说:
弥勒时人眼见四千里者。本行十因缘得。一者不掩人眼明。二者不舍人眼。三者不覆蔽人眼。四者不藏人善。五者不视杀。六者不视盗。七者不视淫。八者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者诸恶事不视。十者然灯于佛寺。是为十事。

佛说长阿含经说:
“婆悉吒,今当为汝说四姓本缘。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虽来生此,犹以念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此住久,各自称言:‘众生!众生!’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彼初来天性轻躁者,见此泉已,默自念言:‘此为何物?可试尝之。’即内指泉中,而试尝之。如是再三,转觉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乐著,遂无厌足。其余众生复效食之,如是再三,复觉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转粗,肌肉坚硬,失天妙色,无复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转灭,天地大冥。

黑氏梵志经说:
时香山有梵志名曰迦罗。得备四禅。具足五通。彻视洞听。身能飞行。自察心念知人来生。讲说经义。感动释梵及四天王诸鬼神龙并阎罗王。悉往听之。


(#)义理十一,戒、戒定慧、综合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于如来、应、正等觉见闻亲近所种善根?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无有虚诳故,一切愿满故,不尽有为行故,随顺无为智故,生诸佛智故,尽未来际故,成一切种胜行故,到无功用智地故。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佛子,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
  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学佛者的初衷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寻求人生的真谛,严守戒律,得清净之乐,如果华严经、佛经所言真实,则应修行求出生死,修行求成佛果,普度众生,不取于相。佛说出家功德经说,鞞罗羡那比丘,舍欲出家,一日一夜,持净戒故,后生天人,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饥鬼畜生,最后人中,成辟支佛。名毗流帝。贤愚因缘经中说,名难陀的女人,于佛前,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照。灭除一切众生垢闇,世尊,授其记,于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所以信佛修行应发菩提心,努力修行,多做善业功德,希望今生或将来生修行早日了生死,早日成佛果,普度众生,不取于相。
 楼主| 发表于 2022-5-10 01:51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文上接“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所以,信佛修行人未证得了生死的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果前,不能轻信任何灵异事件、征兆、预兆,当然也不能轻慢、轻易否定。因为如楞严经说魔也能变现种种神通或表面吉祥的征兆,能带給其他人祸与福,能引诱信佛修行人颠倒说法、说大妄语、作诸罪业,信佛修行人如没有多闻智慧或定力,受魔扰乱、迷惑,会作深重罪业而因此堕入三恶道或地狱。佛菩萨、护法善神也能为信佛修行人示现神通、灵异、征兆,若轻易轻慢否定,会造成对佛菩萨、护法善神的轻慢、不敬。



(#)义理九,戒、戒定慧、综合六

信佛修行人若已开悟,即使不说自己已经开悟,也会得到开悟的大利益,但如果未开悟,就说自己已开悟,是严重的妄语。开悟须得其他佛菩萨或已开悟的人印证。已经开悟的人说自己未开悟也是严重的妄语。信佛修行人如未证得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辟支佛、佛菩萨果位就说自己证得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辟支佛、佛菩萨果位是大妄语,是深重罪业,如楞严经中所说。证得初果阿罗汉的
信佛修行人,即使不说自己已经证得初果阿罗汉,也能得到证初果阿罗汉的功德利益。但如果信佛修行人产生误判,未证得初果阿罗汉,就说自己证得初果阿罗汉,是大妄语,是深重罪业,如楞严经中所说。

佛说处处经说:
佛言。有比丘行道得一禅。自言我得道迹第一禅福。上生第七天上寿一劫。得二禅自计得斯陀含。第三禅福。上生十五天寿八劫。得四禅自计我得阿罗汉。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寿十六劫。作是言已。便言。佛为两舌耳。即时从天堕地狱中。不觉失天上寿便受地狱罪。

很多六道轮回的众生有大神通。
华严经说:

   世间所有众苦本,一切圣人皆厌患,五欲功德灭坏性,汝应爱乐真实法。
   三十三天闻此音,悉共来升善法堂,帝释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
   彼音无形不可见,犹能利益诸天众,况随心乐现色身,而不济度诸群生!
   天阿修罗共斗时,诸天福德殊胜力,天鼓出音告其众:汝等宜应勿忧怖!
   诸天闻此所告音,悉除忧畏增益力。时阿修罗心震惧,所将兵众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恒出降魔寂静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众生灭烦恼。
   帝释普应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谓:天王独与我娱乐。
   如天女中身普应,善法堂内亦如是,能于一念现神通,悉至其前为说法。
   帝释具有贪恚痴,能令眷属悉欢喜,况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悦!

华严经说: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有一公案:百丈禅师讲经时;常有一个白胡子的老翁来听经。有一天,其他的人都走了,单留下那位老人。百丈禅师便问他:老伯,你贵 姓?”那老翁道:“我姓狐,是山后一头狐狸。从前也是个出家人,有一次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落因果否?”那时我答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为说错一句话,便失去人身,五百世受狐报,现请大师指我迷津。”
野狐遂问:“大修行人,落因果否?”
师曰:“不昧因果”。
言下老人恍然大悟,随即作礼道别:“我今既明白,便可以往生去。明日请法师到山后,处理亡僧事。”
次日,百丈禅师领众至山后,果然在石崖下,发现一头死狐狸,遂用亡僧仪式把它火葬了。


所以信佛修行人要善护口业,不说妄语。

(#)义理十,戒、戒定慧、综合七

修行的重要标准。

长阿含经说:
  云何九难解法。谓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不能说法。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不能养众。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不能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而不得四禅。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又得四禅。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又得四禅。不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不具。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具足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得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然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成就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具足。

这是修行的重要标准之一。

佛说处处经说:
弥勒时人眼见四千里者。本行十因缘得。一者不掩人眼明。二者不舍人眼。三者不覆蔽人眼。四者不藏人善。五者不视杀。六者不视盗。七者不视淫。八者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者诸恶事不视。十者然灯于佛寺。是为十事。

佛说长阿含经说:
“婆悉吒,今当为汝说四姓本缘。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虽来生此,犹以念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此住久,各自称言:‘众生!众生!’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彼初来天性轻躁者,见此泉已,默自念言:‘此为何物?可试尝之。’即内指泉中,而试尝之。如是再三,转觉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乐著,遂无厌足。其余众生复效食之,如是再三,复觉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转粗,肌肉坚硬,失天妙色,无复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转灭,天地大冥。

黑氏梵志经说:
时香山有梵志名曰迦罗。得备四禅。具足五通。彻视洞听。身能飞行。自察心念知人来生。讲说经义。感动释梵及四天王诸鬼神龙并阎罗王。悉往听之。


(#)义理十一,戒、戒定慧、综合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于如来、应、正等觉见闻亲近所种善根?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无有虚诳故,一切愿满故,不尽有为行故,随顺无为智故,生诸佛智故,尽未来际故,成一切种胜行故,到无功用智地故。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佛子,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
  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学佛者的初衷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寻求人生的真谛,严守戒律,得清净之乐,如果华严经、佛经所言真实,则应修行求出生死,修行求成佛果,普度众生,不取于相。佛说出家功德经说,鞞罗羡那比丘,舍欲出家,一日一夜,持净戒故,后生天人,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饥鬼畜生,最后人中,成辟支佛。名毗流帝。贤愚因缘经中说,名难陀的女人,于佛前,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照。灭除一切众生垢闇,世尊,授其记,于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所以信佛修行应发菩提心,努力修行,多做善业功德,希望今生或将来生修行早日了生死,早日成佛果,普度众生,不取于相。
 楼主| 发表于 2022-5-14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文上接“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所以,信佛修行人未证得了生死的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果前,不能轻信任何灵异事件、征兆、预兆,当然也不能轻慢、轻易否定。因为如楞严经说魔也能变现种种神通或表面吉祥的征兆,能带給其他人祸与福,能引诱信佛修行人颠倒说法、说大妄语、作诸罪业,信佛修行人如没有多闻智慧或定力,受魔扰乱、迷惑,会作深重罪业而因此堕入三恶道或地狱。佛菩萨、护法善神也能为信佛修行人示现神通、灵异、征兆,若轻易轻慢否定,会造成对佛菩萨、护法善神的轻慢、不敬。



(#)义理九,戒、戒定慧、综合六

信佛修行人若已开悟,即使不说自己已经开悟,也会得到开悟的大利益,但如果未开悟,就说自己已开悟,是严重的妄语。开悟须得其他佛菩萨或已开悟的人印证。已经开悟的人说自己未开悟也是严重的妄语。信佛修行人如未证得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辟支佛、佛菩萨果位就说自己证得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辟支佛、佛菩萨果位是大妄语,是深重罪业,如楞严经中所说。证得初果阿罗汉的
信佛修行人,即使不说自己已经证得初果阿罗汉,也能得到证初果阿罗汉的功德利益。但如果信佛修行人产生误判,未证得初果阿罗汉,就说自己证得初果阿罗汉,是大妄语,是深重罪业,如楞严经中所说。

佛说处处经说:
佛言。有比丘行道得一禅。自言我得道迹第一禅福。上生第七天上寿一劫。得二禅自计得斯陀含。第三禅福。上生十五天寿八劫。得四禅自计我得阿罗汉。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寿十六劫。作是言已。便言。佛为两舌耳。即时从天堕地狱中。不觉失天上寿便受地狱罪。

很多六道轮回的众生有大神通。
华严经说:

   世间所有众苦本,一切圣人皆厌患,五欲功德灭坏性,汝应爱乐真实法。
   三十三天闻此音,悉共来升善法堂,帝释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
   彼音无形不可见,犹能利益诸天众,况随心乐现色身,而不济度诸群生!
   天阿修罗共斗时,诸天福德殊胜力,天鼓出音告其众:汝等宜应勿忧怖!
   诸天闻此所告音,悉除忧畏增益力。时阿修罗心震惧,所将兵众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恒出降魔寂静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众生灭烦恼。
   帝释普应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谓:天王独与我娱乐。
   如天女中身普应,善法堂内亦如是,能于一念现神通,悉至其前为说法。
   帝释具有贪恚痴,能令眷属悉欢喜,况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悦!

华严经说: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有一公案:百丈禅师讲经时;常有一个白胡子的老翁来听经。有一天,其他的人都走了,单留下那位老人。百丈禅师便问他:老伯,你贵 姓?”那老翁道:“我姓狐,是山后一头狐狸。从前也是个出家人,有一次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落因果否?”那时我答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为说错一句话,便失去人身,五百世受狐报,现请大师指我迷津。”
野狐遂问:“大修行人,落因果否?”
师曰:“不昧因果”。
言下老人恍然大悟,随即作礼道别:“我今既明白,便可以往生去。明日请法师到山后,处理亡僧事。”
次日,百丈禅师领众至山后,果然在石崖下,发现一头死狐狸,遂用亡僧仪式把它火葬了。


所以信佛修行人要善护口业,不说妄语。

(#)义理十,戒、戒定慧、综合七

修行的重要标准。

长阿含经说:
  云何九难解法。谓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不能说法。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不能养众。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不能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而不得四禅。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又得四禅。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又得四禅。不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不具。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具足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得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然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成就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具足。

这是修行的重要标准之一。

佛说处处经说:
弥勒时人眼见四千里者。本行十因缘得。一者不掩人眼明。二者不舍人眼。三者不覆蔽人眼。四者不藏人善。五者不视杀。六者不视盗。七者不视淫。八者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者诸恶事不视。十者然灯于佛寺。是为十事。

佛说长阿含经说:
“婆悉吒,今当为汝说四姓本缘。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虽来生此,犹以念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此住久,各自称言:‘众生!众生!’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彼初来天性轻躁者,见此泉已,默自念言:‘此为何物?可试尝之。’即内指泉中,而试尝之。如是再三,转觉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乐著,遂无厌足。其余众生复效食之,如是再三,复觉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转粗,肌肉坚硬,失天妙色,无复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转灭,天地大冥。

黑氏梵志经说:
时香山有梵志名曰迦罗。得备四禅。具足五通。彻视洞听。身能飞行。自察心念知人来生。讲说经义。感动释梵及四天王诸鬼神龙并阎罗王。悉往听之。


(#)义理十一,戒、戒定慧、综合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于如来、应、正等觉见闻亲近所种善根?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无有虚诳故,一切愿满故,不尽有为行故,随顺无为智故,生诸佛智故,尽未来际故,成一切种胜行故,到无功用智地故。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佛子,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
  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学佛者的初衷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寻求人生的真谛,严守戒律,得清净之乐,如果华严经、佛经所言真实,则应修行求出生死,修行求成佛果,普度众生,不取于相。佛说出家功德经说,鞞罗羡那比丘,舍欲出家,一日一夜,持净戒故,后生天人,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饥鬼畜生,最后人中,成辟支佛。名毗流帝。贤愚因缘经中说,名难陀的女人,于佛前,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照。灭除一切众生垢闇,世尊,授其记,于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所以信佛修行应发菩提心,努力修行,多做善业功德,希望今生或将来生修行早日了生死,早日成佛果,普度众生,不取于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1: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