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88|回复: 2

[其它] 了凡四训(第二十九)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4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29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二十九)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29



  我们看今天这个「云谷大师传记」,这个传记文也相当长,照一般讲法大概总得要讲二到三次,今天我们就简单的说。这篇传记是出在《憨山大师梦游记》里。诸位要晓得,《高僧传》是仿照《二十五史》那个例子来编的,换句话说,后一代的人写前一代的,这里头没有感情、没有关系,写起来比较上要公正。佛门里面的《高僧传》也是如此,譬如说在民国年间,我们要有人发心编清朝的《高僧传》,不编自己这一代的,这一代的要到底下一代的人去写。云谷大师是明朝人,所以明《高僧传》里面所记载的都是宋、元时候的高僧,宋《高僧传》里面的人物都是唐或者五代时候的高僧,诸位要懂这个意思。《高僧传》第一辑那都是隋唐以前的历代高僧,我们《高僧传》现在有四辑,第四辑是明《高僧传》。云谷大师是明朝人,清朝的时候没有人再编一部新的《高僧传》,因此他老人家的传记《高僧传》里找不到,真正是一代高僧。憨山大师是个有心人,因为他老人家并没有著作流传于后世,有著作就好办,为什么?人家一定要追究这个人,没有著作,怕他这一段事迹年代久远就湮没了。所以他给他写了一篇传记,在他的《梦游集》这部书里面,收在这个里面。现在这个根据《梦游集》卷三十里面抄出来的,憨山大师的《梦游集》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好像我们台湾有翻印的本子,分量也相当之大,是一部很好的书,这部书收在《藏经》里面。我们现在看正文:

  【师讳法会。别号云谷。嘉善胥山怀氏子。生于弘治庚申。】

  这个『法会』是大师的法名,称讳就是我们后人为了尊敬大师,不称他的名,但是写传记必须要写出来,写出来上面加一个讳。『别号云谷』,我们通常称云谷大师,这是称他的别号。他是浙江嘉善胥山人,底下有个小注,就是「嘉兴县」。为什么这个山叫『胥山』?底下也给我们注明了,相传伍子胥伐越的时候,大家都晓得吴越之战,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当时吴国有一个贤人,伍子胥,他曾经从这儿过,所以称之为「胥山」。『怀氏子』,他的俗姓姓怀。『生于弘治庚申』,「弘治」是明孝宗的年号,「庚申」就是明孝宗第十三年。

  【幼志出家。投邑大云寺某公为师。初习瑜伽。】

  他很年轻就出家,在大云寺,可见得当代有一些事情都不容易找到了,他出家时的师父是谁,憨山大师都查不出来。憨山大师跟他算是晚辈,大概徒孙一辈,徒孙对师公的事情都搞不清楚,我们现在要去考查当然是不容易。『初习瑜伽』,这个地方讲的「瑜伽」就是现在所讲的经忏佛事,那个瑜伽底下有注,实际上就是经忏佛事。所以莲池大师,明末四大师,憨山、蕅益、莲池、紫柏,这是四个很有名的,中兴佛教的四大师。你看他们所写的文章流传下来,告诉我们,在明朝末年时候佛法就很衰,就不象样子。蕅益大师在《五戒经》注里面就曾经说过,注子里头就讲过,那个时候皈依已经变质了。从前人皈依是皈依三宝,三宝就是我的老师,对三宝是平等心的恭敬,三宝弟子。但是在明末的时候,我们根据蕅益大师所记载的这些文章来看,已经就是以哪一个人是我的老师;换句话说,不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某某大德,这就不成话了。

  现在这种情形更普遍,我们也不必深究,为什么?那时候到现在五百年了,五百年前已经就是这样子,现在当然变本加厉,这是理所当然。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不如法,这是错误。皈依三宝那个皈依师只是给你做证明,三宝当中的一个代表而已。大家要晓得,真正如法的皈依,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天龙的尊敬,你要如法,不如法就没有感应。不能说是我皈依这个法师,他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错了,这是你没有皈依。刚刚初出家,他头一剃的时候,他入了三宝里,你皈依三宝,他就是你的老师,就是师父,你要以平等心看待。你要不以平等心,在三宝里头决定没有感应,你修一辈子也是白修了。为什么?你走的是邪道,不是佛道,你是迷惑颠倒,你一点智慧都没有,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这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就有文字记载,就变质了,不像从前。诸位看弘一大师的《五戒相经笺注》,它里面就摘录的引用蕅益大师的话。我们读了要觉悟,自己要晓得,三宝弟子才尊贵,天人鬼神都尊敬你,你某一个法师大德的弟子,他不理会你这一套,你不是三宝弟子。千万要记住这一点,这一点搞错了就错到底了。为什么?这是一开头,一入佛门,开头就错了,那是错到底了。所以有好多新的同修来找我,法师,你给我皈依。我说随便找哪个都一样,何必找我?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国民党入党一样,入党的时候,派一个老党员给你监誓,你入的是中国国民党,你不是入的他的党,某某人的党,你要懂这个道理。他给你监誓,你就入了他的党,那这个国民党底下党派有几千几百,那不打破头了?还有这种道理吗?佛门也是如此,这个例子一开,立刻就分裂了,就不是佛法,那就是挂着佛的招牌干的是妖魔鬼怪的事,诸位要懂这个。破坏佛法、分裂佛法,那真是前面那个灶神爷给俞净意讲的,你逃祸且不暇,你还想求福?哪有这种道理!破坏佛法这个罪业多重。我没有做破坏佛法的事。你干了这一条就是破坏佛法。所以我们不细心想,想想真是心惊胆跳,大家要懂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说老实话,
 楼主| 发表于 2021-3-4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离四相,无住生心,这样才正确,这才是佛祖之命脉。他所修的跟这个宗旨恰恰相反,换句话说,着相的修学,样样都在事相上讲求,怎样如法,怎样如法,这个就错了,要在离相上讲求,心里面不染不着,这才是禅,「内外脱然」。虽然内外脱然,又不是慧,不是法度,不是说不着相,什么事相都不要,那也错了,事相还是要,心地不沾染,说的是这个道理。云谷大师最初参学,事相上都如法,心里头都染着,着相,大毛病,绝对不能成就。底下就讲了,把重点说出来了。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

  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学净土也是这样,这是八万四千法门,包括门余大道,哪一个法门都是以悟心为主,你要把这句话忘掉了,那就坏了,永远不能开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悟心,理一心不乱跟禅家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没有两样,要说两样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事实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法门虽然是有千万差殊,目标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句话我们要记住,学道要以悟心为主,出家要以生死大事为先,常常能记这两句话,这就叫道心,古人有道心,心里头没有这个,没有道心。

  【师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

  这就是教他参究念佛是谁,禅宗里面有这么一个话头。

  【直令重下疑情。师依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

  这里头有个小注,这两个小注我们要记住,「此心不为积习所牵,便是大彻大悟之因」。什么叫积习?财色名食睡,这叫积习。『寝』是睡觉,『食』是吃饭,这个用功把吃饭、睡觉都忘记掉了,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能够摆脱掉,这就是人家能悟的一个因素,他能开悟。

  【一日受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

  你看这是他开悟,他在什么时候开悟?有一天吃饭,碗里头饭吃完了不知道,可见人家吃饭还是在用功,没有离开功夫,吃完了不知道,碗掉到地下打破了,他开悟了。这个境界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不是过来人,你也吃饭,吃饭也把这个忘掉,你把碗摔碎,摔掉十个,摔掉一百个,大概还是开不了悟。各人开悟的因缘都不一样,云谷大师是这样开悟的,就是二六时中他这个话头不断,疑情不断。换过念佛也是如此,二六时中心里面都有佛号,吃饭的时候归吃饭,佛号不能断,这才叫用功。你要那个心专注在佛号上,你吃饭也就不晓得味道了,那个菜好吃,这个不好吃,不知道。你还晓得这个不错,好吃,那个不好吃,你的功夫早就断掉了,断掉了怎么会得一心不乱?不会得一心不乱。功夫好的人,睡觉的时候,身体睡在床上,阿弥陀佛没有断,这才能成就一心不乱,这是真实功夫。『猛然有省』,省就是开悟,『恍如梦觉』,过去就像作梦一样,现在一下醒过来了,觉悟了。回过头来再去请教法舟禅师。

  【复请益舟。乃蒙印可。】

  问问他开悟的,这个是真的悟还是假的悟,他把这个境界给法舟禅师讲,法舟禅师同意,对的,没错。

  【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

  这就是禅家的办事,禅家说不悟不看经,悟了以后再起修。禅与教的方法就这么一点不同,教下是先从经论里讲解,然后叫你自己去体会,禅宗不是这个样子,先是什么经论都不准你看,单单叫你参个话头或者叫你观心,悟了以后再看经。所以这个方法不相同,一个是先看经,一个是后看经。但是诸位要晓得,禅接引上根利智,中下人可以说没分,为什么?中下人的烦恼太重。你不说别的,我们想不想这样用功?想,但是一吃饭就忘掉了,这就是业障重。稍微累一点就疲倦,一睡觉也忘掉了,作乱七八糟的梦,那有什么办法?这种材料就不是个参禅的材料。诸位要有自知之明,禅那条路走不通,我还有净可以走,换一条路走,别钻牛角尖。学禅的人大抵都是心地很清净,妄念很少,所以他的功夫能用得上力。

  因此我奉劝诸位,说老实话,现在多数人业障都很重,确确实实,我们只有接受印光祖师的教训,用《了凡四训》、《感应篇》来消业障、来培福。果然这样做上三年,像俞净意那样,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生,那就行了。你要能够做到俞净意这样,无论是念佛,无论是参禅,不要多久。如果不能像俞净意、像袁了凡,我们没有指望。就算你有福,也不过带业往生而已,往生得还很艰苦、很困难,不见得有把握。这是我特别勉励同修们,我们必须要学《感应篇》、要学《了凡四训》。在目前我们要拿这个做主课,别的听听可以,说老实话,做不到。我们真能这样做,这是印光大师的苦心,他一辈子就弘扬这三样东西。

  《宗镜录》这部书古人称赞它为小藏经,诸位去想想它这个分量之重,被人家重视。这个书相当的大,有一百卷。如果将来有这个因缘,这部书我们可以来印,刚才讲了,分量是相当大,当然成本也相当高。我手上有一本,大概像我们过去印送的《弥陀经疏钞》三本的厚度,将来如果有因缘我们可以印。这部书非常之好,是永明延寿大师将大小乘佛法之精华都编辑在里面,所以号称为小藏经,道理就在此地。读这部书等于说一切经的大意(要义)你都看到了。他看《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

  【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家中故物。】

  你看看悟后的现象,他有没有读太多的书?一部《宗镜录》之后,一切教理都通了,一通一切通。祖师的语录,就是那些公案,像《五灯会元》、《传灯录》之类的,没有一条他不通,他都通,这真正叫大彻大悟。这一点并不稀奇。我们看底下,悟了以后人家是怎么样?现在人要悟了那还得了,我是天人师,不但一国人要尊敬我,全世界都要我高高在上,那就错了。你看看人家。

  【于是韬晦丛林。】

  「韬光晦迹」,这是干什么?回过头来再修谦德之效,你看看这个谦虚如此的重要,绝没有一点贡高我慢的习气,把自己隐藏起来。

  【陆沉贱役。】

  在丛林里面做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像过去丛林吃饭的时候过堂,做行堂,
 楼主| 发表于 2021-3-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厨房里面烧火、砍柴、挑水。悟了以后还要消业障,还要培福德,我们没有悟之前要不消业障怎么能开悟?不培福德怎么能开悟?没有福德不能度众生。所以悟了以后还是这样做。

  【一日阅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

  《镡津集》底下有个小注,诸位自己去看,这也是一部非常好的书。他读这部书,看到明教大师护法的心切,于是乎他也效法。

  【初礼观音大士。日夜称名十万声。师愿效其行。遂顶礼观音大士像。通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诸位看这个,『终身不懈』,他老人家的功课是什么?一天十万声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天十万声,一生就是这样修行,效法观世音菩萨。

  【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师初至金陵。寓天界毘卢阁下行道。】

  『行道』就是参禅,念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见者称异。魏国先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师住此入定三日夜。居无何。予先太祖师西林翁。掌僧录。兼报恩住持。往谒师。即请住本寺之三藏殿。师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

  我们看看云谷大师,所以这是高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他开了悟之后,在丛林里面做劳役,培福,你看看他修行的方法。以后到金陵,就现在的南京,住在毘卢阁里面,虽然说的话不多,但是你看这个行道,终身不懈。魏国先王听到有这么一个出家人,很有道行,就请他在丛桂庵供养,他在那里也没有多久。是憨山大师的先太祖师,就是他的祖师的师父,那个时候他掌僧录,从前僧录司相当于现在佛教会的理事长,管各寺庙的,他自己是报恩寺的住持,拜访云谷大师,把云谷大师请到报恩寺去,他就住在报恩寺的三藏殿。云谷大师不倒单的,『危坐一龛』,所谓危坐,四面没有依靠。他『绝无将迎』,这个将迎是指什么?对于任何人,说得不好听的,不理不睬,无论是贵贱,他用他的功,他办他的道,他正眼也不看你一眼,是这么一个人。

  『足不越阃者三年』,等于闭关,他在三藏殿,三年不出大门一步。诸位晓得,我们印光老法师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这些都是祖师给我们的典型,给我们的模范,人家的心多清净、多定。到处乱跑不行,乱跑得跑出个名堂来。他从前参学是到处跑,为什么?生死大事。悟了以后,悟了以后就不跑了,跑是为生死大事,不为生死大事不跑,要懂这个道理。『人无知者』,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人。换句话说,也没有人瞧得起他,看他是庸庸碌碌,苦行僧,成天修苦行,不爱跟人讲话,不喜欢跟人打招呼,是个修苦行的苦行僧。

  【偶有权贵人游至。见师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

  也许达官贵人到庙里面来进香,云谷大师理也不理他,你什么大官、什么豪富,与他都不相干。于是,那些人是凡夫,看到这个和尚不理他,心里就不高兴,别的和尚对他们都是恭恭敬敬的,只有他是不理不睬,免不了人家就要侮辱他,说他架子大,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话常听到。

  【师拽杖至摄山栖霞。】

  他遇到这些事情遇到过几次,这不能住了,走了,到栖霞山去。『栖霞』也在南京,大概离南京六十里路。这也是我们佛教的一个古道场。好像去年过世的明常老法师就做过栖霞山的住持。

  【栖霞乃梁朝开山。】

  梁武帝开山的,梁武帝建的道场。

  【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巢。师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影不出山。】

  这个时候栖霞山已经很少人住了,所以说这个古庙已经失修多年,他喜欢这个地方清幽,因为没人去,他就喜欢这个地方,在那个地方搭了一个小茅蓬,住在那里不出山了。

  【时有盗侵师。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尚不离庵。人获之。送至师。】

  这是举一桩感应的事情,也能够看到法师的大德。有个小偷,算不了强盗,偷窃之贼,晚上,法师在山上那么苦,他身边的衣食非常有限,小偷把它偷去了,偷了之后就逃走,逃了一夜,到了第二天,离不开他的庵,这冥冥当中就有护法神在那里阻拦着他。到第二天这个小偷被人抓到了,偷了出家人的东西,送到庵里面去,法师不责备他。

  【师食以饮食。】

  法师就一个人,还不是自己做一点吃的东西,招待这位客人。招待完了之后,我这地方所有的,你喜欢什么尽管拿去。

  【尽与所有持去。】

  你看看他对待强盗土匪是这个办法。

  【由是闻者感化。太宰五台陆公。初仕为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师气宇不凡。雅重之。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

  这个时候遇到一个大护法,这个护法是太宰,这个官阶相当高了,相当于首相的地位。他偶然之间听说这个地方有梁武帝建的庙,现在是荒废不堪,他到这游览,看到了云谷大师,当然一个人有道,仙风道骨,在风采上就不相同,他非常尊重。『信宿山中』,底下有个小注,「一宿为舍,再宿为信」,就是在山上住了两晚,在这古庙里住了两晚上,他就发了心,想把这座庙重修。

  【请师为住持。】

  他老人家跟我们印光法师是一个态度,一生不当住持。

  【师坚辞。举嵩山善公以应命。】

  他推荐了一个人,他自己不干,推荐了一个人。

  【善公尽复寺故业。斥豪民占据第宅。为方丈。建禅堂。开讲席。纳四来。江南丛林肇于此。】

  这几句话很重要,佛法能不能兴就在这几句话。这嵩山善公真正也是了不起的人,他有办事的才干,有方法、有毅力、又有道心。所以云谷禅师就把他找来,请他来当住持,现在有太宰陆公当大护法,你来重兴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就重兴起来了。他办了几桩事情,建禅堂、开讲席、纳四众,四众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都可以到这参学,都可以到这来挂单,这就是一个丛林。唯有丛林才能够办道,唯有丛林才能够复兴佛教,这就是个公务。

  【师之力也。】

  虽然是嵩山善公他在那里劳苦,负责任,实际上这个功德是云谷大师的,因为太宰陆公是看中了云谷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3-29 2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