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50|回复: 0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3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一二集)  2013/4/2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12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次刚好课程遇到我们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主办的校长营,刚好就《群书治要》为政教化篇,跟大家交流当中这一些《群书治要》的经句。上一次我们交流到是二百一十三句,而我们在这个教化篇当中,一开始就讲到「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一定要肯定的真相,相信人性本善,进而愿意用这分教育的爱,用这分教育的使命感去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都能成圣成贤。而整个教育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为师者必须要以身作则。上一次,我们一起谈到的二百一十一句,「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而我们古圣先贤几千年,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经验、教育的方法这么多,我们应该掌握纲领来学习。夫子在《论语》当中这段话,就掌握了整个圣学的纲领,就是二百一十三句讲到的,我们一起先把它再念一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段经文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儒家的根本是《弟子规》,《弟子规》就是依据夫子这一段教诲编出来的。也是圣教要学习的七个重要纲领: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每一次念到这一段就让我想到,很多年前在吉打州,我们有几天传统文化课程,跟当地的同胞一起分享。课程还没开始以前,刚好跟一位女士在一起用餐的时候,了解到她是孔子的后代。她就说到,她这几个月才读到《弟子规》这本经典。可是她读的时候非常欢喜,因为她每读一句,比方「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返必面」,她一读到这句经句的时候,她就想到她小时候的情境,她的父母、她家里的长辈,从小她们成长的时候,都是这样子在对待她的父母、对待家里的长者。所以,虽然她是第一次读,但是她对于所有的经句一点都不陌生,非常的亲切。这个感觉跟我们不大一样,我们读起来,原来应该这么做。在她们读起来,都觉得在她记忆当中是再熟悉不过的。

  由于这位女士(这位孔小姐)她的这番话,我们就深刻体会到师长老人家讲,《弟子规》不是给小孩做的,是父母以身作则做给小孩看的,让小孩潜移默化当中就学会了。尤其「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他三岁以前整个家族几十个、几百个长辈都是这么做,他就觉得做人应该这样。现在这几代人忽略传统文化的学习,反而学习的人变成异类,人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还需要注重这些礼吗?时代都这么不一样了。所以整个教育假如没有传承下来,对的都变不正常,不正常的现象都变成正常了。比方以孝的标准来讲,应该入则孝要做到才是孝子。但是我们还没读《弟子规》以前都觉得,能拿钱给父母算孝顺的了,甚至于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这样的标准。反而读了经,看了《德育故事》,才知道原来跟孝子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读到这一段,再想到孔子他们传了二千五百多年之后的家道,都还是依照这些教诲在奉行。所以我们要教孩子、教学生,首先要自我教育才行。因为毕竟客观来讲,我们这几代人都是缺乏伦理道德的一代。如果我们在接到这些教诲,没有先第一步是自我教育,就要去教导学生、教导孩子,这个身教可能就没法到位了。古人又说,「言教者讼,身教者从」。身教,以身作则,孩子他的本善就被长者的行为所唤醒,他就很自然的效法。但是假如老师、父母、长辈本身没有认知到,其实应该从自身来做起的话,都是用言语要求孩子,自己又没做到,可能小孩子心里都不服。

  所以看到『弟子入则孝』,这个「孝」字可以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德行的根本所在。但这句话要落实,坦白讲也不容易。比方《孝经》里面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真有孝心,会很爱护自己的身体,就像曾子他是孝子,他给我们表演到的态度,是临终都是念念想着父母把完整的身体给了自己,他也要完完整整的把它保护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在《论语.泰伯》第八里面就讲到,他病很重了,把学生都找来,让学生看看他的手,看看他的脚,都是完好的。他说到「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这样的态度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能伤害父母给他的身体。他保护身体是这个态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保护自己的德行,一定也是如此,不敢放纵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都熟悉这段教诲,但是每一天我们能真正像曾子这样战战竞竞保护好身体吗?假如这个念头断了,什么念头进来?可能是随便的念头进来,没关系了,或者是自己的性格做主,太逞强了。

  所以真的要奉行传统文化,不从性格改起也很困难。尤其是成年以后学的,几十年成长养成了一些习惯,像我性格当中就是比较逞强,尤其还不会拒绝。比方有时候一个半小时、二个小时,这个课讲下来,有同事还是大众刚好有问题要探讨,他们我上完课就来找我,我就不大好意思拒绝人家,结果有时候再跟他们一聊,感觉声音有点沙哑、气有点不足,这叫透支。其实人只要透支对身体的损害就会比较大,甚至于就要花一、二天的时间慢慢把体力调回来。其实这个都可以很委婉的跟对方讲一下,现在时间晚了,我们明天或那一天跟他们再交流就好,要懂得适当的拒绝跟应对。这个都是人生必修科目。「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个时间应该察觉到,在体力上需要调节一下,不可逞强。这个情况我常犯,也一直提醒自己,还没有彻底把它改过来。同样的人假如应酬多,不懂得拒绝,对自己的体力身体的损害还是会很大。你说一个人讲义气,结果都想不到爱护身体,我想这个义气也是哥们义气,也不是真正的正义之气。所以这个义首先应该是对父母,念念能想到父母。我相信当我们在跟这些因缘互动的过程,我们考虑到的是孝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6 17: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