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31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3-2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比喻没有『迟速』。
【经说。譬如摩那斯龙王。将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云。弥覆虚空。凝停七日。待诸众生作务究竟。过已渐降。普润大地。】
这个比喻很好懂。
【佛音亦尔。先兴法云。成熟众生。待根熟已。然后普降。令其满足无上法味。】
实在上来说,佛说法确实如此。因为突然跟我们讲真实话,说出如来亲证的境界,我们决定不能够接受。什麽原因?超越我们的常识,我们也找不到理论的依据,所以就很难接受。因此佛要给我们说真实法,先要培养我们的根性。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先从阿含,再说方等,再讲般若,然后再法华、涅槃,真实法在最后,在最后才说。这就是要先培养我们的根性,慢慢这些理论统统都明白、熟悉了,佛跟我们讲究竟了义的一乘,我们才能相信。
咱们看这一代时教,确实是像这个样子的。但是佛法是圆满的,初后一如,古德也说,初后一味。这个意思必须要入进去才能够体会得到,确实是一味。它是一个方向,一个宗旨,一个目标,只是说法的技巧不同。这个技巧不同,实在讲,佛并没有有意去用什麽技巧,佛没有这个意思。佛如果有意,那就落到意识裡去了。佛没有这个意思,自自然然随着众生的根性,一丝毫没有造作,一丝毫没有勉强,完全顺应自然,法尔如是。这其中最特殊的,无过于讲淨土的经典。讲淨土经典,一般古大德都把它判在方等教裡面,就是第二时所说的。这裡面像《无量寿经》跟《弥陀经》,特别的原因,《观经》它的因缘是韦提希夫人遇难,遭了家庭、国家的变故,感受到痛苦,而启请的。《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不然,是佛观察当时大众的根机,其中有人能够相信,有人能够修学,所以是无量的欢喜心把这个法门先说出来。我们在《大经》参透了,才晓得这部经是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真心话,也是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想说什麽?就是说这个法门。
你们看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所引用隋唐这些大德们所说的,这些说的人是不是有偏见?是不是修淨土,特别来夸张淨土?不是的。怎麽晓得不是的?你如果把一切大乘经都做一个相当深度的研究,你才晓得那些人说的话是真实的。那些人都相当聪明,不傻。所以说一切经典裡面,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综合做一个比较,古德承认《华严》最真实。《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一个比较,《无量寿经》最真实,把《华严》比下去了。蕅益大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老人家出身于天台,他没有学念佛法门,最初学的是天台,他从天台回过头来,专修淨土。这个人聪明绝顶,宗教皆通,都通达,最后回归到淨土。他的体认跟古来的大德没有两样。他看《阿弥陀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祕髓」,这跟古人比法,简直没有两样!《弥陀经》跟《华严》、《法华》两个一比较,《弥陀经》第一,把这两部经比下去。这一部《弥陀经》是《华严经》、《法华经》的精髓。跟古人的这个说法有什麽两样?你看《要解》裡面证据确实。他不是随便说的,随便说,人家不相信,确实有证据。
所以历代多少这宗教通家,宗教是佛门裡面的;讲宗,讲禅宗,讲教,禅宗以外的各宗都称之为教。通宗通教的,我们称为宗教通家,对于古德这些说法都承认。蕅益大师讲它是华严奥藏,这个证据就在《普贤行愿品》。《华严》到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华严》才圆满。如果没有这一着,《华严》最后不能圆满。《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字字句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这部经就是《华严》的总归宿,《法华》的结论,统统结在这上面。这个知道的人确实是不多。所以古德说,这两部大经是我们中国历代佛门弟子公认的一乘圆教,究竟真实的珐輪。
日本的古德说,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这就合了这个意思,佛讲一切经,都是为我们修淨土的预备功夫,这是实在的。真正把一切经论都搞通了,他对于淨土决定没有怀疑,死心塌地的去修学。所以一定要等待『根熟』,然后『令其满足无上法味』。这个无上法味就是一生成佛。而且这个法门必须适合于任何一个人,如果它有特殊的对象,这个法门就不圆满。像《华严》,《华严》的对象是上上根人,它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它那个法门不是真正的圆满,高是高,不能普度。所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这就普度了。西方淨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才圆满;《法华》也不例外。任何一个宗、任何一个法门都有它特定的对象,都不是究竟圆满。唯独淨宗持名念佛这个方法,将一切众生的根性普遍统统都摄受了,真是一个都不漏。只要你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你一生就能够满足无上法味。下面第九个比喻:
【降霔难思喻。】
这是比喻。
【喻虽差别。同一性故。经说譬如海中大庄严龙王。于大海中降百千种庄严雨。而水无差别。龙难思力。令其庄严。佛音亦尔。无所分别。或以十音。百音。千音。八万四千音。无量音等。各别说法。随众生根。皆令欢喜。】
这一段喻法都容易懂。在法裡面来讲,就是佛给我们说了无量的法门,拿现在来说,就是一切经卷。佛的说法不一样,说法虽然不一样,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都是帮助我们归心淨土。佛在这个经论裡面,专说淨土的有三经。我们今天讲的五经,《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华严经》不是专说淨土,只是这一卷说淨土。《大经》有八十卷,《行愿品》有四十卷,除了重複的,一共有九十九卷。九十九卷经裡头,只有一卷说淨土,所以不是专说,是带说。《愣严经》裡面也是这个样子。《愣严经》总共有十卷,裡面说淨土的只有《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只有这一章。文字不多,所以也是属于带说,不是专说。带说淨土的这些经论,古人也有做了一个统计,去查了一下,总共有二百四十多种,带说的。所以古人讲,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虽然经文裡面没有明显的带说,如果这部经义真正通达,除非他没有缘分接触淨土,如果有缘分一接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