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367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3-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法、无畏,你布施得愈多你将来的果报愈殊胜,你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你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真正懂得布施的殊胜因果,这个「与宜多,取宜少」不需要勉强去做,自然他就欢欢喜喜去做。所以学佛有这个好处,能够在佛的高度来学习《弟子规》的话,你这理都明白了,做起来就不勉强,你会欢欢喜喜。请看下面一条: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里就是一条黄金法则,每个宗教都有这么一条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加给我们,我们也不能用这个东西加给别人,这里面包括所有的这些物品、事情、言语都包括其中。你不喜欢人家批评你、骂你,那你就少骂人家,少批评人家。你不希望人家拿你的钱,我们就要止贪,不偷盗。不希望自己身体有病,那要懂得戒杀放生,因为你不伤害众生,你自己才有好报。这一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作为黄金法则,为什么?所有宗教共同的理念,非常好。
要知道『将加人』的时候,你加给别人,就知道,我所加的、给与人家的总是会有因果。英文讲的「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你给出去的,它回来又回到你身上。所以你自己就先问问自己,假如这个事情到我身上,我好不好受?我希望好受的,我就多给人家。多布施财,人家得了财高兴,他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将来我就能够得财富,这都有因缘果报在里面。所以这一条并不是简单,就只是个心理问题,它是个真理,因果报应这个理就含在其中,加给人家的,必定会还到自己身上。正像《太上感应篇》所讲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它会跟住你。下面一条,请看: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里是讲恩要常常记在心里,知恩报恩,古人讲「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怨恨,别人对我对不起,我应该要把他忘掉,不要放在心上。『报怨短,报恩长』,这个短长我们要做到极处,短愈短愈好。我们抱怨,心里面对他有不平,有怨恨,念头刚起这一刹那,我们就要把它压下去。这是短,只在一念之间,不能够让它长期的存在。所以,要放下自己内心的对一切人的冲突、对一切人的怨恨。当我们放下一切怨恨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天地这么美好,心境会放开,真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别人对我有恩,我这个长要长长久久的放在心里,一生一世都不忘记。
当别人对我有怨恨的时候,我们说这真的怨恨吗?其实不然。你觉得他有怨恨,他对我有怨,那就真的有怨,但是我们念头一转,别人真是对不起我的时候,正是成就我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福是逆着加的,逆来的你能够顺受就有福。你看老法师他这一生,受过不少的人家的毁谤、人家的排挤,可是他常常存着感恩之心,对任何人没有怨恨。他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说「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你看处处哪怕在逆境、逆缘当中,老法师都常怀感恩之心。这样子心里都没有怨,所谓「仁者无敌」,真正仁慈的人心里绝对不会有敌人,没有怨恨。最后请看: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这里讲『婢仆』现在通称下级,包括我们的晚辈,对他们一定要自己做得端正,『端』就是端正。为什么端正?因为你希望他们能够学好,必须要自己做好,所谓自己「身正,不令而行」,你的这些吩咐、这些教诲,他们就能够学习。虽然你做得很端正,自己要求自己很严格,但一定要『慈而宽』,对他们一定要用仁慈、用宽厚的态度,不能够看到他们有缺点你就抓着不放。最后一条: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这是讲我们待人一定要用以『理』服人,不应该以『势』服人,就是用我们的权势来压人、压他,他心里不服。你真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你真实的道德、你的爱心去感化他,他对你才是会佩服。
这里跟大家就报告完「泛爱众」这一章,我们休息过后,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请看《弟子规》的第六大点「亲仁」。上面我们学习了《弟子规》的前面的孝、弟、谨、信、和泛爱众,这些都是我们力行的科目。而我们如果这一生真正希望修德立业,成就圣贤的人品,学佛的人祈求这一生了生脱死、往生净土,这都是大的事业,要成就这个大的事业,老师、善友就非常重要。所以这一章讲的「亲仁」,真正有仁德的人,他们有智慧、有爱心,可以帮助我们能够这一生达到成圣成贤的愿望。请看第一条,「亲仁」这一章分成四则,第一则是: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里讲『同是人』,我们大家都是人,不仅是人,而且一切众生我们来看其实本性都是相同的,《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不仅是人,众生之初都是性本善,都有像佛讲的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性所变现的众生,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性,都通自性。不仅是通自性,而且具足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确实具足。我们跟佛菩萨、跟圣贤人本来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说『类不齐』?本来一样,现在又不齐了,为什么?那是因为《三字经》讲的「性相近,习相远」,习性让我们分类了。有的真的成圣贤、做君子,做正人君子,有的人他就变成凡夫俗子,变成小人,甚至变成恶人、罪人。佛讲的六道众生,上自天道下至地狱道,这个类真的不齐,不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烦恼习性。烦恼习性,佛统称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就是我们有妄想有执着,所以类不齐了。妄想愈多、执着愈重的,类别愈差,六道里面最差的是地狱道,那是妄想执着最严重的,完全都迷失了本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