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7|回复: 14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前 言 净公上人
学佛确实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真正明了这两句话,你就会将学佛当作是人生第一件大事。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立志为先——志在圣贤;其教育目的是要我们立志作圣贤。贤是善人、好人,圣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恢复自性本具的大智大觉,这是教,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唯有智、觉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们要立志作佛菩萨,做一个大智大觉的好人。
圣贤教诲不外解门与行门。佛法以「智」为解门,「觉」为行门。行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六和敬」。我们与一切人、一切物圆融相处,这就是将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解行相应,才能契入佛法。行门对于初学者,极为重要,如果不能真正在行门下功夫,或是解行脱节,就不得其门而入。
古圣先贤的教诲称为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业三福是佛法教学的起点:「孝养父母」是孝道;「奉事师长」是师道;「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师道与孝道的落实,合起来就是《十善业道经》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学佛要从十善做起,先学作善人,生活得自在,没有忧虑、烦恼与牵挂。天天生活在爱与感恩的世界里,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物,没有怨恨与对立,没有分别和执着,这是何等的幸福!
佛法说「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因此,爱人就是爱自己,怨恨人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觉悟的人常生欢喜心,决定没有怨恨、敌对。我们以佛菩萨的教诲为标准,努力修学才能开发自性。如果能像诸佛菩萨那样慈悲、平等,就能广泛的爱护、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离苦得乐,这就是积功累德。
我在澳洲净宗学院创立时,提出净宗教学的宗旨:「一、品学兼优。二、解行相应。三、道德圆备。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能以此宗旨为人处世,且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就是佛菩萨。从哪里做起?我列了六个科目:儒学的《弟子规》、《了凡四训》、道家的《感应篇》和佛家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弟子规》要落实,这是做人的基础。《了凡四训》是讲因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定律;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种不善的因一定有灾难。佛说「境随心转」,天灾人祸是外境,根源是在自己的起心动念。《感应篇》是《了凡四训》的修行纲目,教我们辨明善、恶。改运要远离一切恶,勤修一切善。袁了凡先生即是依照《感应篇》修学而改变命运的。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一部很重要的启蒙经典,虽然是小乘经,却是大乘入门的基础。本经与《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的性质相同,都很注重孝道与师道的落实,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的补充教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要能熟背,常记于心,依教奉行,这些都是好人的标准。以此基础,认真修学,将自己的种种污染——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洗刷干净,你就得大自在,得真解脱,智慧德能自然现前,远离一切灾难。
一、学佛为何有吉有凶?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白」是下对上的敬词。阿难向世尊请教了两个问题: 一、有人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 二、有人学佛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诸事不称心。
同样学佛,果报为何不同?阿难是代替我们发问的,他自己绝对没有这个疑惑。众生有疑说不出来,阿难尊者大慈大悲知道我们的疑惑,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解释。
「事佛」就是学佛,学习佛陀的教诲。学是效法,佛如何做,我 也学着如何做;学包含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说我信了;信而不解,还是没信。信解行证四而一,信包含解行证,信才充实;没有解行证,信是虚幻的,是假信、迷信,不是正信。正信,一定解行相应;把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做到之后求证:信得没错、解得没错、行得没错,改变了自己以往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这是证。解一定具足信行证;证一定具足信解行;信解行证若少一个就有欠缺不圆满。「事佛」一定要将信解行证落实,才是真正学佛。
现在很多人学佛,正如李老师所说:『哪里是学佛!是玩弄、消遣佛法。』佛教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做到了才是学佛。做不到,天天念、天天讲,就是消遣、玩弄佛法,就有罪过!
学佛的果报不一样,有人学佛「得富贵谐偶」,「富」是物质生活不缺乏,包括聪明、长寿;「贵」是有德行、有修养,在社会上为大众所尊敬。这是好的果报,如何能得到?佛教你修因。世间人享受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一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另一种是今世所修。
《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先生是我们的模范。云谷禅师教他修学的方法,他依教奉行,所得到的财富、智慧、寿命都超过命中所有。命中有的是前世修的,他懂得如何去修学,所以现世修,现世就得果报。
「谐偶」是汉朝人的普通话,就是事事称心如意;「谐」是和谐,「偶」是如意。有人学佛得的果报恰恰相反,「衰耗不谐偶者」,「衰」是身分地位衰落;「耗」是财物没有了,贫穷下贱;「不谐偶」是样样都不顺心、不称意。为何同样学佛,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报「不等同」?「愿天中天普为说之」。「天中天」是阿难对佛的尊称,是赞叹佛为天人中的天人,天人导师,为诸天所共同尊敬、事奉。
佛讲「天」有五种。
一、『名天』,名是名字,有名无实。中国人称皇帝为天子,日本称天皇,这都属于名字天,并不是真的天,表尊敬。
二、『生天』,佛法讲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修积善福,来世会生天上。因为修大福德的人,世间没有如此大的福报,所以要到天上去享受。夜摩、兜率、他化自在天,还需要修定和清净心。定能伏烦恼,但不能断烦恼;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老实说烦恼是不会断的,烦恼断了,智慧也断了。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初伏烦恼;念到『事一心不乱』,是真正伏烦恼,使烦恼不起现行;到『理一心不乱』就可以化烦恼成智慧。烦恼转变成智慧,才能出十法界。生天,要自己的心行与天人相应才行。
三、『净天』,指四禅天里的『五不还天』。四禅天很特殊,是凡圣同居土,一共有九天。有三种是修一般的禅定去往生,另一种称『无想天』,是修无想定的人往生的处所。另外有『五天』是修学佛法往生的,八十一品思惑断了前六品,是小乘三果圣人阿那含居住的地方。三果不再到欲界来,所以称不还天;不像初果还要到欲界,经历七次往返才能证阿罗汉果。五不还天也称作『净居天』。《释迦牟尼佛传》记载,世尊示现成道后,无人启请说法,他老人家准备入涅盘,离开这个世间,净居天人看到了,立刻变成人形,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
四、『义天』,能信解大乘佛法心性的义理,但是也通小乘。所以小乘四果罗汉、大乘菩萨都尊称为义天。
五、『第一义天』,是指彻悟心性的如来果位。此地讲的「天中天」,就是指第一义天,这是对佛的敬称。
「普为说之」,为何学佛得的果报不一样?愿佛慈悲,为我等说出其中的道理。
一、学佛得吉祥
⑴、受戒专信.精进不退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复,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得不善报之因;后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着。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有人奉佛」。学佛首要条件是亲近明师。儒与佛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都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我童年的时候念过几个月的私塾。老师是清朝末年的老秀才,在祠堂里开馆教学,有十几个不同年龄的学生同堂,每人学的科目不一样,都个别教学。祠堂有一个大殿,中央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父亲带着礼物,把我送到那里念书,进入祠堂时先向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拜完孔子,再请老师上座,父亲在前我在后,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之礼,然后送上敬师礼物。我看到父亲对老师如此尊重,老师讲的话就如同圣旨一样;老师接受家长隆重的礼节,他要不认真好好地教,他对不起家长,尊师重道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只有尊师重道,学业才有根基;如果学生眼中没有老师,老师再好,即使是古佛再来,也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目无尊长,诸佛如来教你都没用。
「奉」是奉行佛陀的教诲。世尊在入灭之前,留『四依法』给后人奉行。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讲的经典。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的教化才传到中国来;在印度一千年中,有假借佛的名义伪造经典是在所难免。但印度的高僧大德与中国到印度去求学的高僧,他们有智慧,在典籍里慎重地选择。《大藏经》里有《疑似部》,『疑』是怀疑,『似』是相似;不知是否为佛所说?所以学佛,一定要用考证精确的本子。本经是后汉安世高翻译的,确实是从印度传来,没有错误。我们为何要这样慎重?佛是彻底觉悟的人,是妄想分别执着断尽的人,他所说的全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纯真无妄。依靠佛的经典,就是依靠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别人讲的虽然不错,但他的烦恼没有断尽,还掺杂着不善;他不是纯善,不是真纯的智慧,不能依靠。这是为何要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依法不依人讲到什么程度?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说得很清楚:『不能迷信名师。』他虽然有名,但是他讲的是否符合佛法,要拿经典来较量、核对。若与经典相同,我们相信他;若是违背经典,就不能听。纵使是阿罗汉、菩萨来说法,与经上讲的不一样,也不能听,这是依法不依人。佛来了决定是佛佛道同,后佛与前佛讲的一定是一样的,否则必定是假佛,是魔冒充的。
二、『依义不依语』。如果是真佛,证得的境界一样,讲出来当然是一样。譬如两个到美国旅游的人,回来报告美国的情况,他们所讲的话不会一样,但意思一定相同,这就是依义不依语。语言多说少说、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决定一样。明了此理,对经典翻译的疑惑就化解了。一部经传到中国,往往有很多人翻译,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的就有十二种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大藏经》里就收录了六种译本。一个原本,每个人翻译的文字不一样,甚至于序、正、流通三分起止的地方也有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
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何谓了义?何谓不了义?古大德说:能帮助你在今生成佛的经典是了义;只能帮助你证阿罗汉、菩萨果位的经典是不了义。我们连初信位的菩萨都不是,所以了义与不了义,只能降低水平。降到能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就是了义;帮助我们来生得人天福报,这是不了义。能适合我们的程度和修学环境,使我们现前真正得利益,这是了义;得不到利益,就是不了义。
如果学这部经典,连转恶为善的目标都达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白学了。若学了一点佛法,再去骗取名闻利养,这是破坏佛教形象、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我常讲:我们即使去讨饭,也不能造此罪业。为什么?你做乞丐讨饭,人家布施给你不求回报;你自己如果身心清净没有贪求,绝不堕三恶道。今生虽然做乞丐,以善心对待人,来生会有福报的。
乞丐也能修福:知道自己前世没有造善因,这一世贫穷下贱,他虽然行乞,不偷、不抢、不占人便宜,以恭敬心待人,这就是德行,就是修福。在外面行乞,随时随地都能做好事;譬如看见路上不干净,就清理一下。乞丐也能修功德,做了好事不着相就是功德,因此不可以轻视他们。
许多菩萨示现乞丐身。如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他在路上病倒了,遇到一个乞丐照顾他,后来才知道那个乞丐是文殊菩萨化身的。我们在菩提道上也常会遇到乞丐来帮忙,那都是佛菩萨化身。
四、『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要用理智,不能依感情,依感情没有不堕落、不坏事的。亲近善知识学道,一定要依理智而不是感情。
学佛要「从明师受戒」,「明」不是名气大,知名度高;是明白,明心见性、修行证果,对于世法佛法确实通达明了。「明师」是指对一切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皆优,有修有证的老师。学习佛法,要亲近这样的善知识,才不会走错路。
在佛法里,明师达到最高峰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其次是诸大菩萨。如果遇不到这样的老师,只好求对佛法有正信、正解、正行的善知识。他信解行证虽不圆满,但能有解有行,解行相应,亲近他就不会有错误。至于有解而行得不够彻底的老师也很难得。
天台智者大师说:『有解无行,国之师也。』可以跟他学;只学他『解』的部分,不学他『行』的部分。有解又能行,『国之宝也』。有解的人决定是有好的师承,是受老师长时期的熏习。他为何不能行?烦恼习气太重了,浅显的他能做到,境界深一层的做不到。唯有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指错方向,把我们带入歧途。尤其是初学,若是不遇明师,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纵然日后再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所以初发心学佛的第一大事,就在慎重选择老师。
佛在此地教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是『师承』,没有师承,闭门造车不可靠。因为我们是凡夫,以凡夫知见猜测佛经的经义,决定产生错误,所以师承非常重要。
「受戒」,此地不是指受三皈五戒,是接受老师的教诫;包括戒律在其中,但意思比戒律广。「戒」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之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这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戒」通『诫』,接受明师的教诫,才会有成就。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才会有成就。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中国古代皇帝至尊,平民百姓见了必须行君臣之礼,只有老师例外。皇帝跟老师见面时行宾主之礼,他不敢把老师看作是他的臣民。平时皇帝坐的位子在北方是上位,南方是下位。对待老师,皇帝要离开上位,坐到东面主人位,老师坐在西面客人位,以宾主之礼对待。这是皇帝自己做表率,教天下人尊师重道,让全国臣民有依归,社会秩序赖以维持,达到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兴旺的目的。
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的理论,修行的方法,都要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称「专信」;不违教训,称「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民国初年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古人得大成就的根基在此,现代教学一味效仿西方,难怪很少得成就。
「专信不犯」是求学入道的不二法门。「专」是专精、专一,跟一个老师学,接受一家之言,不能亲近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两种思想、两种教法,你无所适从。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究竟走哪一条路?跟定一个老师,这是师承。 我早年亲近方东美先生。老师专教我一个人,一门功课——专信不犯。以后接触佛法,我亲近章嘉大师,也是专听他一个人的。三年后,章嘉大师圆寂了,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专听一个人的,心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涉猎其它典籍,一看就懂。展开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到这时真的法喜充满。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教你修戒、修定、修慧。确确实实一门深入,思想不乱,精神意志集中,这才能有一点悟处。没有悟处,你学的是佛学常识。常识很丰富,没有智慧,真假、邪正、是非没有能力辨别,信心常会动摇,这是现代人修行失败的原因所在。
跟一个老师要跟到出师(现代人讲毕业),就是老师认定你有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离开老师去参学。如果没有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就不能离开老师。 我劝净宗同学,你们找谁作老师?找阿弥陀佛最可靠。跟阿弥陀佛学什么?《无量寿经》。专学这部经,专念这部经,念久了意思就会明白。古人常讲『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一千遍念下来,你心定了,由定生智慧,经的意思自然就现前。晚近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学得太杂、太乱了;心不专一,信不专一,就坏在此地。
善知识可遇不可求,有缘亲近善知识很不容易,遇到之后一定要「专信不犯」。对善知识要有坚定的信心,善知识的教诲决定不能违犯,才会有成就;阳奉阴违肯定不能成就。
《华严经》讲:『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亲近善知识不能懒惰、懈怠,也不能得少为足,否则不能成就。学一两样就觉得很满足,这不是法器。学无止境,从初发心到无上道,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劫中精进不懈,随顺善知识的教诲,他怎么教,我怎么学,永远无厌足。善知识对学生负责,一定帮助学生尽早大彻大悟。他的法能传下去,后继有人,这是做老师的真实功德,是好老师、善知识。
现代高科技的发明为教学传法带来了便利,通过电视、网络传播,在远方有真正的学人,有接受大法的学人,这很值得安慰。能「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那个人就是传人,不一定在面前,不一定认识、见面。
『弗见过失』,不能见老师的过失;见老师的过失,「专信」就没有了,跟老师的法缘就断掉了,这个损失太大了!做学生的对老师要有坚定的信心,纵然看到老师有不善之处,也没有怀疑。甚至有人造谣诽谤老师,也不要放在心里。因为信心一动摇,缘就毁掉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好榜样,当时造谣生事诽谤释迦牟尼佛的人很多,外有六师外道,内有六群比丘,还有提婆达多带头;若受他们影响,信心丧失,道就修不成了。我们亲近善知识,对他不满的人,在我们面前恶意批评,我们怎么办?不要理他,也不要放在心上。遇到一个善知识是百千万劫难逢的,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关系一生成败,所以不能动摇。
真善知识我们不晓得他的本迹因缘,说不定是诸佛菩萨化身来做种种示现,度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肉眼凡夫怎么可以任意批评?别人可以批评,做学生的人不能批评。我对老师「专信不犯」。我的心专、心清净,绝对不受外面境界影响,才会生智慧。外面一点小小风浪,我们的心就动摇了,就生烦恼,不但不能帮助别人,还把自己的道心、道业毁掉了。「专信不犯」的修学态度,老师做不到学生做到了,学生的成就会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将来不能超越老师,老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大成就,所以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
「精进奉行」,「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不退转。依教奉行,把善知识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
佛法的教材——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因为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的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在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不同时代的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利生的大用。这是日日新的精进,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到的。所以佛的教学,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尖端!
「不失所受」,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于退失。善知识的教导,决定不违背经论的教诲。经论是我们的依靠,经论深,我们不能够彻底明了,请善知识指导,离开善知识就太难了。
总之,「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这是世尊对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开示。我们只要具备了,就是法器,就有资格、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⑵、礼拜供养.斋戒不厌
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然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这是讲修学,要将老师的教诫落实,如果不能落实,就得不到利益。求学修道能不能成就,就在善根、福德、因缘;最重要的是善根、福德,当然因缘也不能少。「从明师受戒」,这是因缘;只有因缘,还是不能成就。何谓善根、福德?善根是接触佛法能相信;福德是身体力行。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是好学,一刻都不放松地学习,才能成功。
「形像鲜明」,「鲜明」是说整洁;供养的佛像要庄严、鲜明,要时常保持整洁,这是修习诚敬之道。供养佛像不是迷信,不是拜偶像,而是佛陀教学艺术化的表现。无论是泥塑、木雕、金属铸造的,还是彩画的,一定要干净,不能被灰尘污染,这是表示我们对佛像的恭敬。
供佛像的重要意义有两个:
一、『报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道理,忘恩负义必定堕三途。世间恩德最大的是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才能觉悟。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养育之恩很大,老师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恩德更大!
二、『见贤思齐』。佛是由凡夫修成的,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要向佛学习,学佛的存心,与佛同心同愿。无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所以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我对别人是不是大慈大悲?对自己是不是清净平等?这样供养佛像利益无量无边。如果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天天烧香、磕头,还是得不到利益!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菩萨形像是教学用的,礼敬佛菩萨,用意在见贤思齐、庄敬自强。
佛教表法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它有很深的教育内涵。譬如正规的佛教道场,一进山门首先是天王殿,殿中央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造的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形像。他代表什么?笑面迎人,代表欢喜心;肚皮很大,代表能包容,量大福大。旁边的四大天王是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怎么护?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得护持了。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他的意义就是『负责尽职』。每个人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使社会安定繁荣,这就是尽职责。护国首先要护自己的德行、学问。天王手上的琵琶也是表法的,代表中道(儒家讲中庸)。琵琶的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会断,一定要调整适中。这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取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如果把他当神明膜拜,就是迷信。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是进步;增长什么?道德、智能、才艺、生活水平都要增长。天王手上的剑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斩断情执。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是代表多看;要细心、冷静的观察这个世间。他一手持龙(或蛇),代表多变。告诉我们人情事理变化多端,你要看清楚。另一手持珠;珠表什么?在变化多端中,仍有一个不变的真理,要掌握这个不变的原则,你才能控制变化的境界,否则在这动乱的社会,会无所适从。
北方『多闻天王』,他代表做学问,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万卷书;广目天王代表行万里路。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表环保。伞盖是防止污染的,最重要的是防止心地的污染。所以他提醒我们要保护清净心,不能被境界污染了。
明白四大天王表法所含的道理,如果都能做到;行道有得于心、有得于身,你就是护持自己的法了。所以佛教是了不起的教育,在几千年前就采用高度形象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佛菩萨名号也是表法的,如释迦牟尼,释迦义为『能仁』,表仁慈;牟尼义为『寂默』,表清净寂静。地藏菩萨义为大地资源宝藏,引申为性修的根本——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其它如文殊表智能,观音表大悲,弥勒表大慈忍让,普贤表性德修德广大……。在佛法教学中,使学者眼见佛像,耳闻名号,都兴起见贤思齐的向上之志——依其形像塑造自己真善美慧的高尚品格。释迦是启教的本师,菩萨是我们前期的学长,供养形像正是教人见贤思齐、学诚修敬、返本报始。哪里是迷信?
供养佛像一定要有座席,有供养的处所。家中有佛堂,供在佛堂;没有佛堂,客厅也可以供佛。佛像要供在上方;何谓上方?就是从任何一个门进入,最先看到的位子就是上方。如果进出的人看不到佛像,这就错误了。除了方位,供具也要鲜明、整洁,充分显示它的光彩。庄严的道场,令自己生欢喜心,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形像」是身形仪表。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有什么,会清楚、明白地表现在外。譬如我们有颗真诚心,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很真诚;心清净,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心地清净、慈悲;有的人心胸险恶,人家一接触,就觉得这个人有杀气。无论是善是恶,都很自然的表现出来,想要瞒别人很难,只能蒙蔽愚痴的人;有学问、有道德、有经验的人是瞒不过的。所以学佛要从内在做起,自然就有鲜明的仪表。
佛陀教育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是要求我们反观自身,依照此模式把自己塑造得像一尊佛、一尊菩萨,达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境界,这是真学佛。
没有接触佛法的人,迷惑颠倒,不知道此生到世间来做什么?方向迷失了,很可悲!佛说:『人生酬业。』这是从无尽悲悯的心里说出来的。酬偿业报真是无奈!我们很幸运,此生遇到佛法,毕竟是有善根,又有缘分。能不能成就?关键在自己。能深信不疑、有坚定的愿力,就可以达到今生做人的目标——转凡成圣。
学佛堕落的人也很多。什么原因?对佛法没有真懂。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一般人认为知易行难,那就错了。知得不够彻底,不够深度,不是真知,那是误解!譬如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几个人能警觉到?贪财、好色、好名、好吃、贪睡总是断不了,想不堕三恶道太难了!真正聪明人听懂佛说的话,自然就断掉了。为什么?不想堕地狱。
为什么要念佛?《华严经》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善业道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能把这两句话体会透彻,就知道为什么要念佛。摆在我们面前有十条路(十法界),想到哪个法界去,就念那个法界。为什么?从心想生!『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若想作佛,念佛就成佛;念菩萨就成菩萨;念罗汉就成罗汉;念贪就变饿鬼;念痴就变畜生。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颠倒错乱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这是愚痴;愚痴堕畜生道。面临外境,心里不高兴,愤愤不平,嫉妒障碍,这是地狱道。所以心里有贪瞋痴,就是念贪瞋痴,起心动念都在造三恶道的业因。天天想、天天做,因缘具足时果报就现前,哪能不堕三恶道?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为我们做榜样:离开五欲绝不堕三恶道;离开六尘超越六道,不再轮回。佛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要为我们做出样子来,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这个恩有多大!我们要把世尊的恩德放在心上,并学习佛的存心、生活方式、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向佛陀学习。保持「形像鲜明」,大众与我们接触,他才能生欢喜心、恭敬心,才愿意亲近佛法。
「朝暮礼拜」是修身,狭义地说就是做早晚课。定课非常重要,我在净宗学会成立之后,编了《净宗朝暮课本》。早课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用意是每天早晨提醒我们要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如果以为功课是念给阿弥陀佛听的,就用错了心。功课是念给自己听的,要记住从早到晚依教奉行,不敢违背。晚课是忏悔,改过自新。晚课的经文选择《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这段经文是讲五戒十善、持戒念佛。晚课用意在认真反省——佛教我们应当做的,做到了没有?不可以做的,是否有违背?我们这样做早晚课,才有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如果没有功德,念回向偈,是自欺欺人。朝暮两堂功课要落实在每天的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可以违背。学佛要老实修行,如果早晚课诵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功夫自然不得力。修了十几二十年,丝毫没有进步,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依旧是个凡夫。
「朝暮礼拜」广义地说,是从朝至暮,念念保持真诚恭敬之心。早晚要不要拜佛?拜佛很重要。拜佛真正的意义是把对佛的恭敬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用在对待一切人事物上。功夫用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念不忘,这是行道。《无量寿经》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十善业道经》讲『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善护意业。意清净,身、语哪有不清净的道理?
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修心。使自己的心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永远保持纯净、纯善,决定『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真正会用功。
「恭敬然灯,净施所安」,恭敬燃灯,表存心诚敬。灯象征光明、智慧,对自己而言是破迷开悟;对一切众生而言,是以诚敬心奉献、服务,燃烧自己,温暖、照亮别人。
释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现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每天为大家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精进不懈,不收学费,无私的奉献他的精神、体力、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在其次。再深入一层去想,对现在、将来是否有好处?能如此,你才真正懂得修善。如果现在有好处,对将来没有好的影响,此事就不能做。念头不能随便动,话不能随便讲,事不敢随便做,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尤其是忘恩负义、损人利己的事决定不做!
「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受恶报,果报分明,因行必须清楚。「谛信」,「谛」是审查,道理与事实真相都搞清楚了,此信才是真信。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教导我们,要信自、信他,『他』指圣人、佛菩萨。还要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果然「谛信不迷」,依教奉行,必定「所在常安」——无论何时何地,不会遇到灾难,永远平安、吉祥如意。
《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说「佛语至诚,终不欺人」。凡是欺骗人必定有企图,佛对一切众生毫无所求,完全付出,我们应当深信不疑,依教奉行,做佛的好弟子,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以上是佛陀教我们要破迷执、辨善恶、明果报。
⑷、三宝纯吉.应奉行广宣
佛复告阿难。佛无二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凡是佛叫着阿难,后面就有很重要的开示。「佛无二言」,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句句都是诚实言。
我们接受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求聪明智慧,二是求谋生的能力。真正开智慧、得万德万能,就在佛陀教育里。小自个人生活,大到国家天下大事,无论怎样的繁琐纷争,用佛陀教育就能解决问题。这么好的教育,可惜现代人把它看作宗教、迷信。 佛家讲三宝。佛是宝;佛不在世了,佛所留下来的经典是宝;依照经典学习的人是宝。三宝里的僧宝,不单指出家人,出家人如果不肯实修,就不是宝。在家人能实修实学,他就是宝。不论在家出家,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实修实学就称为僧团;和尚、阿阇梨,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可称之。和尚是梵语,意思是亲教师,是直接教导我的老师。佛门里的大德很多,没有教过我的,我们称他为法师。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出家人的专称。
「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我们在过去生中修积善根福德,今生才有缘分遇到佛法。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世间,下一尊弥勒菩萨示现成佛,还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可见「佛世难值」,可遇不可求。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从佛入灭算起,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第三个有一万年是末法。我们现在处在末法时期,往后还有九千年。末法过后,这个世界就没有佛法了。人们没有机会听到圣贤的教诲,很苦,很可怜!
「经法难闻」,闻佛法的机会得之不易,我们不能轻视。佛在本经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从明师受戒」,把经典的义理搞清楚、讲明白,否则等于没遇到。特别是对现代的知识分子,若非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他怎么会相信?我们之所以对佛法深信不疑,就是凭着对经典有相当深入的理解。解得愈深,信心愈坚定;对世间一切事,看得愈清楚。所以我们不但感恩释迦牟尼佛,还感恩代代传法之人和译经的大德,否则我们今天见不到经典!纵然见到,没有传法之人,经典摆在面前,字认得意思看不懂,还是空过。经法的传承相当艰难,我们有缘遇到,要珍惜不能错过。
经典对我们,现前有拔苦与乐之功,将来有解脱生死之益。听经闻法、读诵大乘的功德利益,在于教导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最终获得解脱。经典归纳为经、律、论三大类。用经论为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用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语、行为。我们如果不依三藏经论为标准,怎么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善还是恶?种种过失,有意犯的人少,无意犯的人多;为什么?因为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不知道自己是在行善还是造恶。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能认清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此生就没有白来。我们有幸遇到圣教,就应当与诸佛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提升自己的觉性。觉悟之后放下身心世界,不再执着身是我。身是什么?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我是什么?我是觉性。真性是我,灵性是我,身不是我。我们的灵性附在身上,就如同身体穿衣服一样。身有生灭,灵性不生不灭;要把灵性不断地向上升华,达到究竟圆满就成佛了。这是一切大圣大贤共同的方向、目标。我们肯定了,也走这条路就对了。
「汝宿有福,今得侍佛」,佛告诉阿难,你过去生中修大福报,所以今生能够做佛的侍者。佛的弟子很多,经上常看到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大经里看到的有一万二千多人,可是佛的侍者没有几个。此话提醒我们要修福,修福决定得福报。《金刚经》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是佛为我们授记的一段经文。可见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很难接受佛陀教育的,我们应当自勉。
当念报恩。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阿难受教。奉行普闻。
世尊嘱咐阿难就是嘱咐我们。今天佛虽不住世了,看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仍然念念不忘。读诵佛经,想到这是佛菩萨对我们最宝贵的教训,能帮助我们脱离轮回,回归极乐世界、华藏世界。
「当念报恩」,「报恩」一定先要知恩。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是指: 一、『父母恩』。自己的道德如果不能成就,就对不起父母;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也对不起父母。谚语常讲:『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们成就了,九世的祖先都沾光得利益,这才是报父母之恩。
二、『师长恩』。佛、菩萨是老师,对我们一无所求,完全付出,苦口婆心地劝导我们超越六道,早日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恩德超过父母。
三、『国家恩』。国家政府有保护人民安和乐利之恩。没有国家保护的人很可怜,到处受歧视,做事会遇到很多障碍。人要离开自己的国家,才知道国家之恩。
四、『众生恩』。我们每天喝的水、吃的饭、穿的衣服,生活所需,无一不是众人成就的。只享受现成没有回报,你就有罪业。不但有情众生于我们有恩,无情众生,树木、花草于我们都有恩。怎么报恩?照顾它,给它足够的阳光、水分,让它蓬勃生长。这世界一切众生互相依存,所以佛常教人『知恩报恩』。
《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佛的恩德实在难报!学佛的四众弟子,几个人知道佛恩?唯有真正知恩,才会有报恩的意愿。知道得愈深、愈广,报恩的心行愈殊胜。诸佛菩萨是诸天人民的师范,四众同修的楷模;我们要在自己现前的生活工作中,为大家做好榜样,这才是报佛恩。
「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这是僧宝知恩报恩的具体作法。第一「颁宣法教」,为一切大众普遍宣扬佛法。不只是言教,身教更重要。弘扬佛法最重要的是讲经说法;印制讲经的书、激光视盘、录音带,向全世界流通,随处结缘送人,就是讲经说法。念念当中,希望把佛法、正法介绍给别人,这就是「颁宣法教」。
第二「示现人民」,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做的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因此,在家居士要做天下居士的榜样,出家法师要做出家法师的榜样。只要认真努力把佛的教训做到了,就是「示现」。
第三「为作福田」。福田有三种:『一、敬田,是三宝;二、恩田,是父母;三、悲田,是贫苦众生。』诚敬、孝顺、慈悲是万善的根本。诚敬由敬佛法僧而生,孝顺由报父母恩而生,慈悲由怜悯一切贫苦众生而生。所以佛菩萨、师长、父母、众生,是我们植福的良田。真正依教奉行,才能种福。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福报是前世所修的,如果今生不懂得修福,还造种种不善,福报就大打折扣,福报享尽苦报就来了。我们把佛陀教诲做出来给一切众生看,就是「为作福田」。众生看到了,时日一久,决定受到潜移默化。改变社会风气,就靠我们的一举一动。
「信者得植」,觉悟了、相信了,也效法学习,身行其道,就是植福;之后才有享受不尽的福报。「后生无忧」有两层意思:一是未得道而命终,以福德深厚,生天享福,身心安乐无忧。二是道业成就,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上生佛国,永脱轮回,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果报。须知入道以智慧为本,智慧以福德为基;要福慧双修,不能偏在一边。我们依教奉行是自利,做给别人看是利他,自他两利,福慧都在其中。这样修行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
「阿难受教,奉行普闻」。阿难是佛的好学生,也是我们的好榜样,他恭敬受持世尊的教诫。「奉行」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示现。「普闻」是把佛陀讲的道理,普遍传播十方,令一切众生普闻生信,破迷开悟,得到富贵谐偶、事事如意。
二、杀生的责任与果报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阿难接着问『杀业的责任』——不是亲手杀生有没有罪?这是属于戒律。戒律的范围很广,佛在此地只举一例,我们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佛门无论是大乘小乘、在家出家,第一条戒都是不杀生。为什么?有情众生都贪生怕死,惨死尤其恐怖。杀生是一切恶业中最重的,所以佛将戒杀列为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去杀人,但蚂蚁、蚊虫来咬你,你杀不杀牠?牠也是一条命,也贪生怕死。牠饿了,来讨一顿饭吃,你要慈悲,学佛欢喜的布施供养牠一顿。不喜欢,赶走就好了,何必杀牠?牠不犯死罪。你不肯布施供养,还要杀害牠,甚至还用杀虫剂来消灭牠们,生怕牠们没死尽。杀牠,牠有仇恨,将来会报复。冤冤相报,太可怕了!我们要懂得,小动物跟人一样,也有灵性,可以与牠沟通,彼此和睦相处。只要诚心对待,牠不会来干扰的。
我们能与小动物和睦相处,就能与人群和睦相处。不同的国土、种族、宗教、文化,都是一家人,这样人为的灾难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如果不懂得互敬互爱、互相尊重,而造成敌对、仇恨,这是很大的不幸。
遭遇灾难,我们要深深的反省:根源在哪里?失去慈悲心——不知道爱人、爱物,不知道爱护一切众生,胡作妄为,随便杀害众生累积无穷的杀业。战争的残酷、灾难的痛苦,都从杀害众生、吃众生肉招来报复的恶果。学佛要了解因果的厉害,一定要遵守戒律。阿难问「人不自手杀」,不亲自动手杀生,有没有罪?问得好!现代人不但天天吃肉,还喜欢吃活的;他自己不杀,让屠夫、厨师去杀。这个杀生的责任谁负?
一、指使他人杀生罪恶更重
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
「教人杀生」,罪重于自己亲手杀。因为杀生的念头出自下达命令的人,执行的人只是奉命行事而已。谁是杀手?下达命令的人,所以他有罪;执行的人有过。执行的人如果故意让被杀的生灵多受些痛苦,那他就有罪;如果他能用技术减轻被杀害者的痛苦,他只有过,没有罪。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
「何以故。」为什么?「或是奴婢愚小下人」,「奴」是男性,「婢」是女性;古时做奴婢的多半是犯了罪,或是父母长辈犯了罪,儿女遭到株连,被发配到官吏家里做佣人。他们都没有自由,要听主人命令行事。主人要吃肉食,吩咐他们去杀生,主人的罪重,奴婢奉命行事,罪轻。「愚小下人」,是家里不懂事的小孩。「不知罪福」,这些下人不知善恶果报,只是奉命行事。
戒经说,杀生得多病、短命的果报;偷盗、侵占别人财物,损人利己,得贫穷果报;夫妇不合,常闹离婚,是邪淫的果报。反之,不杀生的果报得健康长寿,不偷盗的果报得大富,不邪淫的果报得家庭眷属和睦,不妄语的果报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尊敬,不饮酒的果报得聪明智慧。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真相,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知道自求多福。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想知道前世造什么因,今生所受的果报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来生的果报,今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就是。如果今生过得很不自在、很辛苦,就晓得前世造的业不善。希望来生比今生好,就要努力断恶修善,这是真智慧。《无量寿经》教我们『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我们学习经教,常为大众宣讲,普遍劝化社会大众,这是真正的惠以真实之利。以此功德求生净土,肯定往生;如果不求生净土,来生必得人天福报。
人天福报不是好事情,因为人一享福就迷惑了。例如:做大官、发大财的(前世修善),人家在你面前不敢讲真话,怕得罪你,用尽心机来巴结、讨好。你一句真话都听不到,怎能不造业?等到前世所修的福享尽了,今生所造的罪业就现前,第三世必堕三途,所以佛讲人天福是三世怨。真正有智慧的人,福报与大众共享,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众生。可惜世间人迷的时候多,觉悟的时候少。我们虽然学佛,但敌不过烦恼习气,境界现前,马上又迷惑了。这是善根薄、恶习重,所以修行,道业很难进步。自己想要在今生有成就,起一念、说一句话,都要想到「罪福」——是罪报还是福报?自己不能不清楚。
「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譬如说刽子手,杀人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执行上司的命令。虽然如此,世间谋生的职业很多,为何要做这种行业?但「事意不同」,「事」指杀业之事,「意」是存心;杀生时存心不一样,两人虽然都有罪,但轻重不同。如果以极恶瞋恚心教人杀生,罪业极重!从前,唐太宗对侍臣说:『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见,古时监狱执法者,都是菩萨心肠。如果有人犯了死刑,好官也必定想尽方法为他减刑,不至于杀他,以避免冤枉错杀。纵然罪不可赦,也是慈心怜悯,不得已而杀之,并非厌恶、仇恨而杀。所以说「轻重有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能杀生,连伤害众生的意念都要拔除,养成纯善纯净的心,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有把握。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杌命。其罪莫大。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明知杀生不是好事,还命令人杀,特别是杀家禽。现代人利用科技手段,在山野猎取动物,在深海打捞水族,杀生的次数与数量都不断的上升。许多动物已经濒临绝种,有心人在全力挽救;但保护稀有动物,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如果是杀人,罪就更重了。尤其是发动战争的人,害多少人丧失生命、财产,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所以明理之人,绝对不会发动战争,只有不信因果报应的愚人敢做!有智慧的人,连令众生起烦恼都要避免。修善积德,就从此地做起。
人生短暂,何必造罪业?何必与人过不去?自己牺牲一点,奉献、吃亏、忍让一点,肯定有好处。能这样做,心安、烦恼轻、智慧长,后福无穷——来生福报一定比今生殊胜。为什么不修福,只贪图眼前利益?转眼之间,三恶道去了,那个亏真的吃大了!
我们想要过得幸福美满,不学佛,决定做不到。幸福美满从高度智慧来,高度智慧从佛法里来。佛教我们修『戒定慧』,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从哪里来?严持戒律。守住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心才能得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舍去戒定希求智慧,没有这个道理。
「阴怀愚恶」,愚痴、不明事理,暗怀恶心,就是佛讲的无明,是一切恶业的根本。从现象看有三种:一、是瞋恚心重,容易发怒,伤害别人。二、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三、是邪见种子。最明显的是肉食,每天三餐好像不吃肉就不行;逢年过节、祭祀鬼神一定要杀生,这是错误的见解,称为邪见种子。这样的人虽然过去、今生修有福德,有世智辩聪、有禅定,他的邪见不能改正,继续造业,果报还是在三途。安世高的同参道友——宫亭湖的庙神,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见解的错误。
「趣手害生,无有慈心」,虽然没有亲手杀生,但指挥、命令别人去做,与自己动手无异。没有慈悲心,才会伤害众生性命;有慈悲心不但爱自己,也会爱众生。身为三宝弟子,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还杀心不除,就是「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
「三尊」是指『佛法僧』三宝;人间天上极为尊重,怎么可以欺骗?古德说:『皈依佛者,不堕地狱;皈依法者,不堕饿鬼;皈依僧者,不堕旁生(畜生)。何以故?佛为无上医王,法是除病良药,僧是导人知识,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向之则正。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六祖惠能大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皈依觉,二足(指福慧具足圆满)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以后,称觉为师,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都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三宝的定义,以及何谓皈依,六祖在《坛经》说得明白详尽。
「负于自然神」,「负」是亏欠;「自然神」是良心。欺骗三宝的人昧着良心,恶业造多了,精神恍惚不安,睡觉都做恶梦。为什么?冤亲债主来要命、讨债。所以杀生多的人,因为害怕、恐怖,日夜都要人守护。我见过许多军人(军阀),年轻的时候愚痴无知,不知道利害,打仗杀人太多,到晚年自己快要死了,恐惧、后悔,来问怎么办?我们只能劝他念佛。
「伤生杌命,其罪莫大」,伤害一切众生;狭义指有情众生,广义包括植物在内。植物也不能随便伤害,它有生命,也通情达理。「杌命」,树木没有枝叶称为「杌」,是指让众生身心感到威胁、不安。你的心行让别人不安,这个罪过很大。
在佛法里,没有处死这条刑罚,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起心动念就在阿赖耶识中藏有种子。所以阎罗王档案簿就是阿赖耶识里含藏的善恶种子。
卫仲达就向阎罗王请教:『我那卷善的档案是什么?为什么力量这么大,能超越一生的过失?』阎罗王告诉他:『这一卷是当时皇帝想建造一座三山石桥,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上奏折,劝皇帝不要兴建。这一念善心纯粹是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功德很大。』卫仲达说:『我虽然上书给皇帝,皇帝并没有采纳。』阎罗王讲:『如果皇帝接受你的建议,你的功德就更大了。虽然皇帝没有接纳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一念是真心、善心,所以你这个善超过你一生的过恶。』后来阎罗王派小鬼把他送回阳间。 可见无论做什么样的好事,一掺杂个人利害得失就变质,一百分的功德就变成一、二分。如果不掺杂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功德就是纯善,力量很大。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警惕、参考。我们讲经说法,纯是为正法久住,功德是真的。如果要名、要利、求人尊敬,就把功德破坏了。所以自己冷静去想想,所作所为究竟是善,还是不善,就能预知将来的果报是吉是凶、是祸是福,不必问人。
「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三涂」是血涂、刀涂、火涂。『血涂』是讲畜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刀涂』是讲饿鬼时刻恐怖,刀光相见;『火涂』是讲地狱猛火炽盛。「八难」专指没有机缘接触佛法。因为只有闻佛法才有永脱轮回的可能。如果不闻佛法,肯定不能脱离轮回,所以佛称此为灾难。
由此可知,障碍人学佛,破坏人学佛的机缘,罪过很重!反之,帮助、成就人学佛,功德不可思议!凡夫没有智慧、见识,往往有意无意做些障碍人修学的事,或破坏别人学佛的机缘,果报是长劫愚痴。所以损人实在是害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
「八难」是说众生见佛闻法,有八种障难。八难前三种是三途;地狱里不可能有佛法,饿鬼道、畜生道里,诸佛菩萨应化在其中,但他们根性暗钝,很难觉悟。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佛菩萨帮助恶道众生超生到人天两道,再帮助他们向上逐渐提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之可贵,就是闻法容易觉悟。
第四生『北俱卢洲』。这是我们这一个单位世界里四大部洲之一。北俱卢洲人的福报大,寿命长,衣食自然,物产丰富,不需要工作,生活随心所欲。他们认为自己很快乐,所以不相信佛法。韦驮菩萨佛龛上的匾额是『三洲感应』。四大部洲为什么只有三洲?因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人修福报,要是生到北俱卢洲,那也是遭了难,一生没有机缘闻到佛法。
第五生『四空天』。这就是无色界天,佛称为『长寿天』。四空天佛菩萨不会应化到那里。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一个大劫,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世界经历八万次成住坏空,这么长的时间他们没有机缘闻到佛法。真是可怜!八万大劫寿命到了,他必定往下堕落。
第六生『盲聋瘖哑』。『盲』是见不到佛像,看不到佛经;『聋』是听不见,没有机缘闻法;『瘖哑』就是哑巴,心里有问题,想说说不出来。他们有障碍,比一般人修学困难多了,这也是一难。
第七生『世智辩聪』。世间有一些人聪明伶俐,辩才无碍,他自以为是,不相信佛法;从佛法讲,这是所知障严重,『盲聋瘖哑』是烦恼障重。两种虽然不同,但是没有缘分闻到佛法的苦难是相同的。
第八生『佛前佛后』。生在佛没有出世之前,或是佛灭度之后,这时世间没有佛法。由此可知,不闻佛法不知道解脱的道理与方法,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遭难。「巨亿万劫」,是形容时间太长。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话千真万确,没有一点夸张。
「以肉供人」,堕落成家畜或野生禽兽之类,遭受杀害来偿还命债。「未有竟时」,亏负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偿还。往往是一生所造,百世难偿,真是「未有竟时」!所以佛弟子一定要『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我们吃众生肉,都要还牠债,何况恶意杀生。想到此事,岂不可怕?有没有办法挽救?佛说有——这一生好好修,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再还债了。你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被害的众生,他得福之后,就会饶过你,否则他一定会来找你报仇。所以我们今天用功苦修,不全是为自己,也为冤亲债主;以修积的功德来抵债,他也很欢喜接受。我们要认真修行,救自己才能普度众生。不晓得这个道理,还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胡作妄为,必定堕落畜生道;「令身困苦,噉草饮泉」,一生劳苦只能吃草。畜生的生活太苦了!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
家养的叫「畜」,野生的称「兽」;牠们从哪里来的?都是前世做人的时候「暴逆无道,阴害伤生」。野生的禽兽,互相残杀、吞噉,那是牠的冤亲债主都在畜生道里,缘聚就互相报复。「阴害伤生」,包含的范围很广。存有谋害众生的念头,也是「阴害伤生」。我们有没有?有。认清自己有,才知道反省忏悔,改过自新。如果说我没有,这些过恶就永远不能改。罪业的根源很微细,造业不容易觉察,不要以为自己很好,我们有意无意伤害人,自己并不知道。为何会犯这些过?「不信致此」。我们有没有信佛?信佛很难!何谓信?依教奉行是信,没有做到就是不信。
「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结下冤仇之后,生生世世彼此互相报复酬偿,没完没了。所以即使是极小的怨都不可以结,结了一定要想办法化解。
「神同形异」,「神」是神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俗称灵魂。佛说他『来先去后作主公』,投胎他先来,死了他最后走。人断气、心跳停止了,阿赖耶识还没走,这个人还有知觉。所以佛教我们,人死后,最少要八小时之后才能去动他。通常八小时之后神识离开了,他就没有知觉了;十二个小时是最安全的。所以八至十二小时是助念的最佳时机,能帮助亡者提起正念,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形」指六道众生的身形。身形多变,但神魂始终是一个;他受善恶业力的牵引,轮回在六道中,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还有什么名闻利养?嫉妒只能伤害人的名利,不能伤害人的性德,也不能伤害人的善心善行,受伤害的是一般大众,罪是如此结的。
我们敬佛、敬道德之人和善师,能对社会大众产生正面的影响,使大众对他们生起恭敬之心,他们就能发挥教化的功能。你的影响面愈大,时间愈长,功德就愈大。学科学的人都知道,光、电、磁都有波动,人起心动念也有思想波。我们的心念就像发射台一样,一天到晚发射,而且非常快速,一剎那间遍布虚空法界。善与不善的思想,都会影响很多人,存心不可不慎!
世间「道德之人、善师」,这两种人对社会贡献最大。「善师」是好老师,有道也有德,每天苦口婆心地教学。「道德之人」未必出来教学,但是他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可以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两种人,对社会大众有启发的功德。他们的言行思想,发出的波是正面的,对于一切众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舜王是最明显的例子,他是「道德之人」,以身作则,过了三年五载,他所居住的地方,恶人都变成好人。他并没有去劝导大众,而是给大众做出好榜样,不知不觉感动恶人,让恶人自然回头。这是菩萨行,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佛是究竟圆满纯善之人,我们学佛就是要认真努力向善人学习。从什么地方学起?《大学》讲从『格物致知』下手。物是什么?欲望;其中爱欲是轮回六道的根本。 格物是修行的第一个项目,是将物欲这个念头断掉——放下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恋、享受。现实生活中随缘,对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没有留恋。佛法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是求智慧。
佛教是求智求觉的教育。智与觉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欲望。欲望、烦恼不断,智慧怎能现前?所以佛首先教我们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致知就是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不断烦恼,你所学的都是记问之学,对自己分毫受用都没有。
人有两种命,一是生命,得自于父母;二是慧命,得自于老师。佛法是师道,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相等,甚至于超过父母。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生,佛菩萨给予我们的慧命是生生世世的。须知恶意对待有守有为的道德善师,是灭法损害众生的罪行。对他们嫉妒、障碍、破坏,会得类似「恶意向佛」的苦报。
达摩祖师把禅宗传到中国时,遭遇到重重困难,因此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只传了二祖慧可。慧可的障碍困难依旧不能避免,因此五代都是单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外界的嫉妒障碍逐渐消除,时节因缘成熟了,才有机会发扬光大。直到现在,一千三百多年,禅宗不但影响整个中国,也传遍了全世界。从此地去观察,可以知道当时障碍他的人罪过有多重。
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
佛用比喻说明此事的严重性。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万石」是比喻;「弩」是利用机关来射箭的弓,拉开弩弓需要几百斤的力量。「万石弩自射身」,是比喻宁愿用非常强的弩弓,来射自己的身,也不愿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为什么?万石弩自射身,痛苦只是一世的身命,而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果报决定不是只有这一生。太可怕了!
佛问:「阿难,自射身为痛不?」以这么强的弩弓射向自身痛不痛?阿难答复:很痛!很痛!
佛说人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将来遭受的痛苦,比万石弩射身不知道要严重多少倍。因为弩弓射身只痛一时、一生,而堕在地狱(阿鼻地狱)是论劫数,出来太难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道理、事实真相要搞清楚,不能做傻事。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妬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为人弟子」,做学生的人,「不可轻慢其师」,或者用「恶意」对待有道德的人;应当将老师和有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萨一样,不可以轻慢、嫉妒。佛说憍梵波提前世嘲笑一位老比丘诵经时像牛吃草一样。老比丘说:『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嘲笑我罪过很重,要堕地狱的。』他还算不错,赶紧忏罪,地狱果报虽免了,仍堕畜生道,五百世做牛。这一世虽得人身,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但是牛反刍的习气还没改过来,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他到天上应供。天人知道他证果,不致轻慢他;在人间唯恐一般人看到他嘴巴像牛一样不停的在动,讥笑他而遭受果报。
佛一再地说「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可见求学尊师重道多么重要!恶意对待老师是背师叛道。做学生恶意对老师,与做子女恶意对父母,没有两样。求学,要慎重选择老师,选择之后就不能背叛。古礼,学生听到别人说老师的过失时要赶紧避开,无需争辩。因为老师有一些作法,学生不容易体会,但一定有他的道理。时间久了,恍然大悟——这是自己年轻学浅没有看透。如《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去参访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贪爱)。这三位是用贪、瞋、痴度某一类众生,所用的手段能让对方改邪归正,断恶修善。真正学佛,要像善财童子一样,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所以他一生就能成就。
真正会修行的人,见到人的善,我们学习;见到人的恶,我们反省。儒家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负面教。绝不是说看到善人欢喜,看到恶人就痛恶,这样永远不能成就。
对老师、道德之人不敢轻视、嫉妒;对普通人、世间最愚痴之人、造恶之人都不敢轻视。不但对人,对畜生、蚊虫、蚂蚁、小飞虫都要十分尊敬。不但不杀害牠、骚扰牠,连这个念头都没有。看到牠欢喜供养、招待牠——这些小动物是小菩萨,牠成就我们的慈悲心。爱心流露出来,怨恨心完全融化。从这些地方才能体验到自己契入什么样的境界。
「见善代其欢喜」,无论何时何地,见人做善事,要生欢喜心,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赞叹,修随喜功德。不论身之敬事,口之赞扬,意之喜悦,财物之供养,只要助成善行,功德等同。就像钟表的功用在报时,构成钟表的每个零件,都有报时的功德。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功德和做的人并没有两样;为何不肯做?
别人恶心恶行,我们绝不放在心上。众生修行不能成功的根源,就是将别人的不善装在自己的心里。见到别人不善,将不善放在心上,自己就不善;见到别人善就轻慢、嫉妒,将别人的善变成自己的不善。自心本善,结果却装满了别人的不善,这种心行学佛,亏吃大了!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一生心里不放别人的不善,所以她的心变成纯善。李木源居士问她:『你看到别人不善的时候怎么办?』她说:『就像在马路上看到许多人,听到他们讲话,并没有留意,也没有放在心上。』这就对了,虽然也看到、听到,不放在心上,这样就能保持自己的善心、清净心。
我将佛法修行的纲领归纳成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前面十个字是存心,后面十个字是行为。我一生所修的就是这二十个字,我教导别人也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再归纳成『纯净纯善』四个字,净是清净,善是善良;做到纯净纯善,就是如来果地。我们的目标方向在此,时刻都不会走偏,不会受干扰。
「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要重视戒跟德。学戒从十善、五戒下手,每一条都要真正做到,做不到,你没有「戒」。真正做到了,那就是「德」。有得于心,是心清净,对于一切事理明了;有得于身,是调身。佛说『依报随着正报转』,身体是自己最亲近的依报,有德,相貌、体质变了,身心健康,清净不染。表现在外面,自然合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这样的人在世间,当然「感动诸天」;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人不知道,天神知道,天神尊敬。
史传上记载:唐朝道宣律师,当年在终南山修行,他的戒律精严,感动天人来供养。他日中一食,毘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来供养他。有一天,法相宗的窥基大师从终南山经过,顺道去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消息很欢喜,因为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是一流的,但是戒律不严。所以道宣律师想好好教训他,让他中午的时候看看天人送供养,以此来感化他。哪知谈话时间已经过了中午,也没有天人送饭给他们。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为什么没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出一身冷汗,心生惭愧,知道自己错了。窥基大师是菩萨,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可以和光同尘,永保真诚、清净、平等。他的戒行圆满了,也感化了道宣律师。
「戒」非常重要,不可疏忽。《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持戒有事上持、理上持、心上持三种。道宣律师是事上持,窥基法师是心上持、理上持。心上持你看不出来,所以事上持也很重要。为什么?教导初学。修行几个人有窥基大师的境界呢?他是法身菩萨,他接引的是中上根性的众生。但绝大多数的众生是中下根机,因此要在事上持,所以道宣律师的功德很大。
我初学佛时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告诉我:佛弟子凡事求佛不求人,遇到艰难困苦求护法菩萨,韦驮菩萨总护法。大师说:没有感应是自己有业障,障碍在自己这边,不在佛菩萨那边;一定要反省,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了感应就现前。几十年来我屡试不爽,非常灵验!
怎样求佛菩萨?必须要心行都与佛菩萨相应。换言之,就是做的事情是佛菩萨欢喜的,自然就有感应,否则不可能有感应。世间的事我们只须尽心尽力而为,不需要执着。做得圆满,众生有福;做得不圆满,知道众生没有福报。自己尽心尽力了,发的心是圆满的,功德就圆满。戒德之人诸佛护念、韦驮菩萨保佑,「天龙鬼神莫不敬尊」。
「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妬人之善」。人被火烧死、被刀剑杀死,是惨死。佛说这种痛苦不大,如果是嫉妒别人的善,所受的苦报超过这个千倍万倍。嫉妒、骄慢都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儒家要求『傲不可长』,修行就是将这些烦恼修正过来。佛教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六道轮回,烦恼不断,不能超越。有傲慢、嫉妒,念佛不能往生,我们要「慎之慎之」,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嫉妒别人的善!「其罪不小」,都是地狱的罪过。佛一再的警惕,我们不能不慎重。
二、老师应教之以道.不得无理呵斥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
「为人师者」,是否可以随便呵斥、打骂或体罚弟子?「呵遏弟子,不从道理」,没有理由、不讲道理,随便呵斥学生。「以有小过,遂之成大」,或者是学生犯了一点小过失,老师故意渲染成大过失。「可无罪不」,这样老师有没有罪?
社会上确实有这种情形。除了老师,许多长官、老板也常犯这种过失。不小心得罪他,他就公报私仇故意来找麻烦。这样做有没有过失?阿难尊者问得很好,真正的意思在教导我们。会出现这种事情,在于做老师、长官、老板的人,没有受过圣贤教育,才会挟怨报复。今天世界动乱的根源就在此,如果不晓得就没有办法化解眼前的劫难。明白了,至少将来自己做老师就不会犯这种过失。
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
佛一开口就说「不可不可」,那是错误的。「师弟子义」,师生之义是道义、情义、恩义的结合。「义感自然」,弟子有感,老师就有应,就像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有应一样。做父兄师长的,要将自己一生感到遗憾、错误、失败的教训告诉子弟。希望下一代永远不犯上一代的错误,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满、更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儿女、学生。做儿女学生的,也要善加体会父兄师长的恩德。
现在的社会,常听到学生悖逆老师、员工背弃老板、部属背弃长官。这是伦常乱掉了,道义、情义、恩义没有了,只剩下利害——彼此有利就是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接引大众有一些善巧方便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如《高僧传》里的济公长老,一般出家人都说他疯疯癫癫、不守清规戒律,但在民间却非常受欢迎。我们没有入此境界,遇到了怎么办?不诽谤也不赞叹,以清净心、平等心来看一切事理就对了。
「以小成大」,学生犯一点小过,做老师的绝对不可渲染。一个好老师对待学生,用感化代替惩罚,以恩对待学生,学生会受感动。为学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之处,才能长进。老师也要想到学生的不是,其实责任不全在学生;『教不严,师之惰』,是老师没教好。
如果师生不和,那就「还自烧身」。学生不要以为诽谤老师,自己就出了一口气。错了,实际上是在诽谤自己!这种行为会被有智慧、见识的人所不齿。因为你连老师都诽谤,对其他人就不必说了。儿子要是常在外面批评自己的父母,谁还敢接近这个人?他连父母师长都悖逆,你就晓得他用什么样的心对待别人。所以中国古代帝王选拔政府各阶层的领导人,标准是『孝廉』——能孝顺父母又廉洁的人,才会爱国爱民。诽谤别人、造谣生事,最后是害自己。
三、学生恶意向师.天地不容
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
「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老师的恩德跟父母相等。一个人的慧命比身命还重要,因为身命有阶段性,有生死,慧命是长远的。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在古中国,学生对老师与对父母没有两样。当今社会,做儿女的不知道孝顺父母,当然无法体会老师等同父母的深意,自然谈不上尊敬老师、顺从老师。这是时代的悲哀,社会动乱的根源。
家庭的兴旺,国家乃至于整个世运的治乱与兴衰,根都在教育。换言之,都在师道,师道的根在孝道。现在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也没有了,社会所教的是杀盗淫妄,宗教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实质,这问题很严重。《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的治乱兴衰,关键在教育。如果不重视教育,政权很快就会灭亡;教育办得好,则能长治久安。
古时候重用一个人,一定要看他的父母、师长、祖宗是否有积德。现在虽然是民主选举,用同样的办法也不会选错。一般长官任用部属,多半是看他的老师、朋友。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注区),朋友好,老师好,他就不会太差。观徒而知其师,学生不错,老师一定很好。注区:方,谓事情所向,言物之善恶。见《易.系辞上》。
选择老师非常重要,要多了解,看他的师承是谁。我早年亲近方东美先生,他是桐城派方苞的后裔。他家学渊源深厚,国学基础好,又在外国留学,年轻时就成为名教授。再查他所教的学生,香港新亚书院的院长唐君毅是他的学生。学生这么好,老师还会差吗?我从这里奠定了信心。所以要亲近一个老师,一定要先了解,不应盲目追求。李炳老的老师是印光大师,章嘉大师是藏密黄教的传人,四大喇嘛之一,都有师承。自己要有慧眼、有定力,跟定这样的老师,决定没有疑惑,不受外面的影响,才能成就。所以无论别人说好说坏,都不要放在心上,自己要一心向道,做出成绩来给人看,这才重要。
「孝顺于善师」,与《无量寿经》说的『当孝于佛』,是一个意思。『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意思很明显——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孝的理念是从这里建立的。现在外国人讲代沟,有代沟就没有孝道了。
孝的理念落实在生活上就是顺,要从恒顺父母、师长做起,然后推广到恒顺众生。顺字要从舜王纯善的行为中去体会:他的父亲、继母、弟弟三个人,处心积虑要置他于死地。但他只知道自己不是,做得不够好,天天反省、改过自新,没有丝毫怨恨。这样过了三年,父母、弟弟终于被他感化了。
我们把孝顺心推而广之,真诚对待一切众生,蚂蚁、蟑螂、苍蝇就不会来干扰我们,彼此和睦相处。常与牠们对话,常念佛给牠听,为牠传授三皈,牠能够体会我们的善心美意,就能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尊重,不相妨碍。连小昆虫都有感应,何况是人!再恶的人,只要以真诚心对他,都会回头,所以『顺』字重要。
我们初学的人,要想学业、道业成就,不随顺老师,怎么行?随顺老师的教导不容易!我们没有智慧、经验,看到老师用的方法,感觉惊讶、奇怪时,你能否相信老师?当年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要正式拜他作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它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其它书籍,未经过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着我从头学起。』老师的教诫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内必须要遵守。能接受,欢迎你来学习;不能接受,就另请高明。我想了一想,最后接受了。这是顺!半年后,渐渐懂得,也体会到老师教学的方法高明。
这个方法中国历代祖祖相传,现代人忘掉了。这是先成就人的『根本智』,而后再成就『后得智』。它教学真正的用意是在戒定慧;教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绝不让你涉猎太多、太杂。
在澳洲,我的教学比李老师严格多了。老师教我是五年,我现在缩成两年。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学习八个小时,念佛八个小时;一天十六个小时,帮助你得定、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不从此下手,怎么能成就?每天睡眠五个小时,另外三个小时吃饭、洗衣服、工作,所以很紧凑,这样就没有时间去打妄想。我教初学用这个办法:一片讲经的光盘叫你反复听,不准思考,也没有讨论的余地,这种方法就是修戒定慧,求根本智。能够相信,才能接受,才能够顺从。
「孝」用佛法来说是大总持法门,一个字把中国古圣先贤的学说、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都包括了。孝是法性,表现在事相上是顺,无有不顺;顺就是随顺法性,随顺性德没有不通的。
真正通达明了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护持佛法。为什么是魔?魔王无论德行、智慧、学问都比不上佛;但他贡高我慢,器量很小,容不了人。他跟释迦牟尼佛说,他想破坏佛法。佛说:『我的法是正法,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没有人能破坏。』魔说:『等到末法的时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孙都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你的佛法。』佛听到之后一句话都不说,只流眼泪。
现在佛法为何衰微到这种地步?魔王当道,魔子魔孙都出家了,邪知邪见盛行。魔子魔孙多也没有关系,问题在你觉不觉悟。佛魔的辨别就是觉与迷,一念觉,魔就成佛、成菩萨;一念迷就是魔王子孙。觉悟的根源就是放下自私自利的心,否则你永远不会觉悟。起心动念一切为我、为我家、为我的团体,即是迷。觉悟的人无私无我,起心动念为公、为别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觉与迷,一个是公一个是私。修行贵在觉悟,大公无私是觉悟之人,自私自利是迷惑之人。
「比丘四数之中」,「四数」就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但念他恶,不自止恶」,专门看别人的过失,自以为没有过失,这种思想就是魔王的子孙。他们来到这个世间的任务是破坏佛法,给众生带来灾难,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如果是真正佛弟子,起心动念反省自己的过失,不想别人的过失。《坛经》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话非常重要。如果常见别人的过失,清净心就受到污染,不是真修行人。惠能大师常说『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我们这一生如果能恪守这两句话,肯定成功。
儒家讲『反求诸己』——看到别人恶,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批评,立刻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有没有。人知道反省、检讨、改过自新,就有成就。
佛门里,大众互相劝进、批评,一年只有一天。结夏安居圆满自恣法会这一天,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批评,除这一天之外则不许可。规过劝善,要出于真诚的爱心,也不能让第三者听到。他真的能接受,能改过,应当帮助他;他听不进去,不会改过,就随他去,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报应。
古人云:『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好说是非者,无论当面或背地批评,在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来,你一文不值。为什么我们菩提道上障碍这么多?过去、今生造作的恶业太多了,『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学佛了要改过来,不念他恶,常常反省自己,把自己的过错找出来。如果自己不知道,别人告诉我们,无论他是善意、还是恶意,对我们有帮助的都是好人。
「嫉贤妬善,更相沮坏」,「贤」是贤人,是前面所讲的道德、善师,他有能力教化一方,帮助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嫉贤妬善」,心胸狭小不能容人,见不得别人好。见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嫉妒;别人做的事情比自己好,总想方法破坏,这都是地狱的业因。佛无数次教诲我们,贤人善事,应当随喜功德。别人好,就是自己好;别人行善,就是自己在行善,要尽心尽力帮助、成就他。纵然没有能力帮助他,也应当欢喜赞叹。要爱人之善,成人之美,助人善行。别人造作恶行,我们不放在心上,对他敬而远之——不成人之恶。
利益众生是『好』的绝对标准;『大好』是利益众生的层面广、影响深。善人存心行善,你把他破坏了,他的功德仍是圆满的。为何功德是圆满的?他的心、愿是圆满的,他的行不圆满是缘不具足。你不去障碍他,他必须做到圆满才是真圆满;你破坏、障碍了他,使他不能做,他立刻就圆满。
破坏障碍,不是障碍贤人善事,是障碍一切众生的福德因缘。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看到的,比丘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你造谣生事把道场破坏了,比丘功德圆满,听众受到伤害。你将道场破坏了,造成讲经说法的缘不具足,众生没有闻法的机缘,罪是从这里结的。
我们将这些事理都搞清楚、搞明白,就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真实义。吉凶祸福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自己得大利;一念迷,自己得大灾难。
「不念行善,强梁嫉贤」,「不念」是心里没有善念。《十善业道经》上佛教我们:『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你不念、不想,当然更不会去做。你做的是什么?「强梁嫉贤」,横行霸道,嫉贤如仇。「既不能为,复毁败人」,自己不能为善,不能行道,不能利益社会众生,还要毁坏别人。
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这是修道正确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佛告诉我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必须要从断恶修善(持戒)下手,才能够达到破迷开悟(定慧)的目标。但末世比丘的思想、作为,与目标恰恰相违背。「断绝道意,令不得行」,「意」是念头,善的念头与「道」相应;这个「道」是佛道、菩萨道。你将入道的门径关闭了,令一切众生长沦苦海,没有机会脱离六道轮回。这类比丘都是魔子魔孙,在末法时期混进佛门,破坏佛法。所以佛子护法必须有真实智慧才能分辨、防范,否则,很容易与魔子魔孙相牵入火坑(地狱)。今天很多出家人确实有意无意在做毁灭佛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经教的怀疑,因为你是出家人,对在家同修自然就产生影响。
⑶、贪求利养.积财丧道
贪欲务俗。多求利业。积财自丧。厚财贱道。死堕恶趣。大泥犁中。饿鬼畜生。
「贪欲」,是六道生死的根本,一定要断。世间所有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是从贪欲来的。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这是断贪,因为悭贪是生死烦恼的根本;「欲」是欲望。只要有这两样东西,就不可能不造作、不累积罪业,怎能免得了果报?
「务俗」,不守本分,追随流俗。现在社会许多人认为佛教对社会没有贡献、没有爱心。为什么?佛教对社会慈善事业好像都很冷淡。这是真的。佛教做的是什么事业?教学。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所做的比慈善救济事业更彻底、更究竟、更圆满。因为他是教育,你总不能叫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不要上课,到外面去搞救济、慈善事业。做慈善事业是没得吃送吃的,没得穿送衣服,救人身命;佛教是救人慧命。哪个重要?慈善救济是帮助人一时,佛教帮助你永恒。佛教帮助你开智慧、获得能力,在社会上可以独立,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知道圣贤人的生活简单、自在,是世间最高的享受。
世间人为了一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付出的代价那么大,实在是得不偿失。整日匆匆忙忙,忧虑、牵挂、得失、烦恼一大堆压迫着人,能有什么快乐?偶尔快乐,也与佛菩萨的快乐不一样。佛菩萨没有烦恼、忧虑、牵挂、得失,内心一尘不染——清净、自在。这种乐,是真乐,可惜六道的凡夫体会不到!
《礼记.学记》明白地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人民,教学最重要。古代帝王大臣都懂得这个道理,政权一建立,立刻就展开教育。如果他的教育上轨道,他的政权就非常稳固,国家能长治久安;要是疏忽教学,政权不稳定,社会容易动乱。
佛教是东汉明帝派遣特使从西域迎请来的,当时来中国的有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德。皇帝以最尊敬的礼节接待这两位法师,听他们讲经说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恳切地挽留法师在中国教化众生,为他们建立道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寺。古时候皇帝直接管辖的机构称寺,但法师不作官,佛教的法师称住持、方丈,他是属于教学。法师跟帝王、平民依旧保持朋友、师生的关系。由此我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大致情形——朝野跟法师多么融洽,彼此互相尊重,希望佛教教育真正能帮助国家、社会、众生。如果「违法失理」,佛陀教化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学佛从改心做起,改恶为善,改迷为悟。心中恶念的根太微细了,不容易觉察,所以要细心的反省观察。绝对不能有丝毫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这两个念头还没有彻底根除,灾患不能避免。因为想控制人,总有人控制你;想占有,总有人要占有你。没有这个念头,就能得到解脱自在。
改过,首先要将自私自利的念头改过来,这是根本。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学佛一分一毫都不能够契入,这是业障,障的根是私心。舍弃私心,把心量扩大,量大福大。能够认同世界是一家,所有众生是一家人,这样『我执』即使不破,也能淡化。如果只照顾自己,照顾一家、一个团体、一个区域,灾难不能避免,冲突不能化解,世界和平永远不可能实现。
『和平』这两个字有因有果,平是因,和是果报。只要做到真正平等,大家和睦相处,世界和平就能实现。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瞧不起人,只会制造对立、仇恨! 「罪福有证,可不慎耶」,行善一定得福,作恶一定得罪。中国历史是世界上记载最完整的,可以看出善恶因果报应(现前社会现象无一不是因果报应)。修行人最重要的是改过自新,断恶修善,前途才会光明。不能掩饰自己的过恶,掩饰就会积成大罪业,所以佛家常教人『发露忏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恶,勇于改过自新。
四、学佛不妨碍营生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阿难看出我们有疑虑:担心学佛不利家庭幸福,有碍事业发展。所以大发慈悲代我们发问:学佛与世俗生活有没有妨碍?
「末世弟子」,包括现前在家、出家的佛弟子。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现在是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这期间,佛法衰极会慢慢复兴,兴极又会衰退;佛法会衰是人类被恶习气所熏染,衰到极处,人在苦难中省悟过来,发愤图强、断恶修善,这样又兴旺起来。善的熏染兴到极处,福报太大,享受久了就胡涂,胡涂又造恶业,循环的道理在此。
循环就是轮回,就是因果定律。如何能跳出这种循环?佛教我们善恶两边都放下。所谓『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不是不做事,依旧要断恶修善,积极地做,只是不放在心里——心里无事,没有牵挂,这是『无住』。
心里完全没有事,为何还要断恶修善?这是『生心』,为了教化一切众生。善恶已经没有了,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断恶修善是表演给那些迷惑颠倒的众生看,让他们觉悟。
「因缘相生」,佛说万法因缘生,是说善恶之事;更深的意思是:世间的因缘结世间的果报,出世间的因缘结出世间的果报。
思念故乡,是人之常情,我在海外流浪六十多年了,哪有不想家的道理?为何回不去?为何有那么多障碍?都是自己的业因。我年轻时愚昧无知喜欢打猎,杀害不少众生,拆散了很多家庭。因此我想回家回不去,这是我打猎的果报。若非学佛、弘法利生,我的果报必定在三途地狱。今天这个障碍是重罪轻报,我不会怨天尤人,因为我知道「因缘相生」。所以我修功补过,连看到蚊虫蚂蚁都合掌,称蚂蚁菩萨、蚊虫菩萨,绝不敢轻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能改过,改得很快。我如果不学佛,正如看相算命所说的:『没福又短命。』因为学佛,又专心弘法利生,命运转过来了——不但有福报,也有很长的寿命。
人不能不信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定律、真理。我们要深信这个道理,对来自于所有冤亲债主的嫉妒、瞋恨、诽谤、侮辱、陷害都要顺受,没有丝毫怨恨报复之心。因为过去我是这样对待他,今天他才这样对待我。安心顺受,帐就清了,将来再见面就是好朋友,绝不可冤冤相报。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 我们的目标是修到『纯净纯善』,禁得起考验。顺境逆境不起心不动念,善缘恶缘还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纯净纯善的修学方法,也是《华严经》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生,我们的心不但没有怨恨,还充满感恩。
下面阿难代我们四众弟子问:为了生存要经营生计,如何学佛?「理家之事,身口之累」,指衣食住行;「累」是束缚、累赘之意。学佛与日常生活究竟有没有妨碍?许多人想学佛不敢学,怕对生活、工作造成不方便。第一个不方便是吃素,这吓倒很多人。第二个不方便,是见到出家人要跪到地上磕头。同修们要记住,在公共场合见到法师或长老合掌问讯就好,不要去顶礼。顶礼是没错,但不合这个时代接引众生的方式!
关于素食,一定要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素食合乎自然,有益身体健康;杀生食肉,你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托钵,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分别执着。佛教素食是中国梁武帝提倡的,他读《楞伽经》看到『菩萨慈悲不忍心食众生肉』很感动,自己发心吃长素,于是提倡素食运动。对现在社会来讲,素食真好!为什么?现在肉里有许多病菌和毒素。人类大量饲养猪、牛、鸡、鸭,为了避免牠们感染疾病,常常给这些牲畜打抗生素;又喂食禁药、荷尔蒙促进牠们快速生长。听说猪六个月就杀了,鸡只饲养六个星期,就送上餐桌。现在海水污染了,海鲜、鱼、贝等也都受到污染。天天吃这些东西,怎能不生病?从前李老师讲,现代人三餐『饮苦食毒』,过的不是人的生活。即使素食,蔬菜含有过量的农药,不好好处理也会带来疾病。「天中天」是对世尊的尊称。
一、奉佛禁戒.诚信入世
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有受佛禁戒」,「禁戒」是佛教导的修行方法,和自律处众的规范,狭义指三皈五戒、菩萨戒等。「归」是回归,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归?从自己对一切人事物错误的看法、说法、作法回过头来;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依靠佛的教诲,这才是真的三皈。
受戒就是发愿要遵循佛陀的教诲。对于戒律怎么持法;制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戒的相状、形式、果报,都要清楚明白。每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一般情形要坚持,违背就犯戒了;特殊情况有开缘,叫开戒,不是破戒、犯戒。
譬如:饮酒这条戒开缘最多;生病用酒做药引,这是开缘不犯戒。无论出家在家,七十岁以上的人,身体衰弱,血液循环缓慢,每餐喝一杯酒帮助血液循环,这是身体有需要。如果身体很健康,也这样喝,那就破戒、犯戒了。烹饪可以用酒做佐料,这是开缘,不是破戒。要晓得佛制定不饮酒这条戒,是要防止喝醉了犯杀盗淫妄,所以酒这条戒叫遮罪,是预防的;不像前面杀盗淫妄是性罪。对于这些不懂,戒不但没有办法持,可能还会造罪业。因为看到别人破戒你就诽谤,不晓得戒有开缘。开是利益众生,持是利益自己。该开的时候开,该遮的时候遮,这叫持戒;该开的时候不开,该遮的时候不遮,叫犯戒。
佛弟子接受三皈五戒,最重要的是「诚信奉行」。「诚」是真诚心,没有丝毫虚伪疑惑。接引大众应先介绍他多听经,道理明白了可以劝他授三皈。至于受戒,一定要他自动自发,决定不要勉强。如果勉强,他受戒后不能受持,犯戒了,那个罪很重,劝导他的人也要背因果责任。
尤其不应劝人出家。不要认为出家是一件好事,实在讲未必!做个出家人,是好事,如果修行有成就,劝他出家的人有功德。如果不能真正依教奉行,出家之后,破坏佛教形象,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他堕落了,劝他出家的人罪过也很大。所以出家这件事,一定要自己深入经藏,真正明白,发愿终身从事这个工作才可以。
「诚信奉行」,「信」是信受,丝毫怀疑都没有。如何培养「诚信」?一定是深入经藏,还要深解义趣,对于佛法要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认识。能信、能解、能修、能弘扬,具足这样的条件,才是真正佛弟子。「奉行」这两个字很重要。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教导我们依教奉行是:佛教我们做的,一定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不但不做,念头都不生。不能依教奉行,都是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有误解。
我们学佛最大的遗憾是根本有欠缺——从小没有打好基础,疏忽了圣贤的教诲。欠缺如果不弥补,对修学会造成重大的障碍。从哪里修补?儒家的《弟子规》,佛法的《十善业道经》和本经,这都是修行的根本。
「顺孝畏慎」,「顺」的意思很深,前面讲过舜王的故事,他就是从顺做起。他的父亲、继母歧视虐待他,甚至设计谋害他。舜没有丝毫怨恨心,只有孝顺心。后来尧王知道了,便培育他,还将王位让给他。舜能感化一家,就能感化一国;他不负众望,也不辜负尧王,成为历史上一代圣君。
我们不懂得「顺」,总觉得自己对,别人不对,所以固执己见不能顺。舜王为什么能顺?他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对。父母亲对我不好,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孟子说『反求诸己』,不要怪别人,怪别人是错的,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才是正确的。所以逆来顺受就得益,如果不顺,觉得冤枉而抗拒,就造罪业了。
「孝」是世出世间法的根本。「孝」是会意字,上『老』,下『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能分开;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佛家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能够建立这个理念,就是孝道,然后才知道为什么要顺。因为一切众生是一个共同体,当然要顺。这是天经地义,没有条件、没有理由。
佛法讲人与人是一体,族群与族群之间没有隔阂,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之间没有界限,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界限从哪里生?从妄想分别执着生。本来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就是一真法界;划上界限就是罪过,就是反常——违背了自性!这道理要是不懂,轮回心就没有办法转变成菩提心,也就没办法转迷为觉。
「畏」,人不可以没有畏心;「畏」是敬畏,因尊敬而恐惧,战战兢兢的。畏什么?敬畏三宝;敬畏圣贤;敬畏鬼神(鬼神在冥冥之中鉴察我们)。起心动念有所畏惧,就不敢胡作妄为——敬畏因果。佛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头一起,立刻回光返照,这念头是善还是恶?是利他还是损他?念头行于身口,对众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言行举止都有果报,岂能不畏?凡是有畏心的人,肯定能改过自新、断恶修善。
「慎」是小心谨慎;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小心谨慎。如果粗心大意,纵然是善心善行,还是会遭人排斥抵制。我们有欠缺,要反省。修身补过,能避免这些过失,必定功不唐捐。所以日常修行要守住一个原则:『适可而止。』就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绝不过分。佛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什么病?饿病。就是不要吃饱。为什么?饱暖思淫欲——会动坏念头。吃不饱但也饿不死,穿不暖也冻不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 08: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