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9|回复: 1

[法师开示] 弥陀经中“一心不乱”梵文的真实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弥陀经中“一心不乱”梵文的真实义



「主讲」慈法法师
  信愿持名,持名是正行。古来已久,“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这种往生的疑难,大家可能是关注在这个地方了。尤其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一出,提出“理一心事一心”,使许许多多普通的念佛人受到了一次极大的挑战。许多人刚刚接触到念佛法门,信心满满,也生起了很多喜悦。因为了知阿弥陀佛无外乎是我们的心地,没有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地这种光寿本然的回顾或者运用。
   西方阿弥陀佛现已成佛十劫,这样一个报德,这样一个成就者,在西方放光动地照亮我心。我们持名之时本来就是自他不二的一个映照,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我们能看到自己心地的圆明与璀璨。很多人就在这样一个理的支持下,会生起念佛的喜悦。
   那随着学佛的深入,尤其学到蕅益大师这一类严谨行持的祖师们,悲心彻骨的祖师们,这些具有抉择指导性的文字,再来照自己,若用理一心,若用事一心,上面讲“理一心事一心”这样一个很准确的内涵。准确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理一心是什么样子呢?事一心是什么样子呢?一旦说到理一心事一心,那要伏烦恼。伏住烦恼是什么呢?三贤位菩萨,乃至见思惑尽。这是什么呢?登地以上菩萨所运用的善巧。那净土这个易行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大部分行持者在这样一个三贤位菩萨所证的所谓伏烦恼方便,那能不能证到呢?这一对照自己,不光没有把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伏住,更大的烦恼还出来了,甚至连持佛名这种修行净土的愿望也产生动摇。
   蕅益大师、这些善知识们,乃至经典上亦是讲: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那我没有证到一日、七日一心不乱。理一心那就更厉害了,不为二边所乱,因为此指心开见性。那大家一对照,很多人说不如参禅,因为参禅就是明心见性啊!我念佛念得不见性,我这念的什么呢?把这个念佛往生、安心极乐的主题方向,全然回归到所谓的“不乱”上来,所谓的“见性”上来。那这个方向得到了一个大的改变。
   蕅益大师也讲:你要是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任你念得风雨不透,你也不得往生。这后面又讲到,你要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平时要念到,不念到临命终时怎么来接引你呢?这是不是一个设置呢?这个设置是不是我们念佛人的需要呢?是不是我们心中原本具有的东西呢?这里不得不引起这个时代修行人的认真思考、观察实践。这是我们本土化净土里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就怕说矛盾语,前边这么讲,后边那么说。此一说,彼一说,一旦造成矛盾的说法,行持的通途必然受到阻隔。
   前面蕅益大师不断地提到:此法门九界同归,至简至明,易行之极。怎么突然又蹦出来一个“理一心事一心”呢?这样一日、七日不乱的要求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每一个念佛人都会关注,或者说过去没有关注,但是这个地方就会有阻隔地来挡一挡你。那我们怎么来认知这个地方呢?
   我们说这一劫第四世尊,释迦文佛在人寿百岁时应化世间,广宣言教,度化众生,净土教法是这样一个体系中的内容。
   在我们国内,现在读到的《阿弥陀经》译本,大家明确地知道,就是玄奘法师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和罗什大师译的《佛说阿弥陀经》。这两个译本,大家比较明确地在运用。
   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后译的。那么罗什大师译经这一期称为旧译。这个旧译的模式,意译的角度比较多,所以在罗什大师译的《阿弥陀经》中,有六方世尊各出广长舌相,称赞此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样一个翻译内容。
那在玄奘法师直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是十方世尊,原来的梵文本中就是十方世尊。罗什大师到我们东土以后,了解到当时秦人喜简,就是喜欢简单一些,不要那么多丰富的文句。像十方佛他感觉到很复杂,就去掉了四方佛,翻译为六方世尊。
   我们日课的《阿弥陀经》,乃至蕅益大师作这个《弥陀要解》,也是依罗什大师的《阿弥陀经》为蓝本的。
为什么要提这个事情呢?关于直译与意译这两种译经方式。罗什大师是七佛译经师,就是从庄严劫到贤劫以来,庄严劫最后的三个世尊到贤劫最初的四个世尊,这七个世尊,他都作译经师的。每一个世尊出现于世,他都来译经。译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要是没有这些三藏法师,把梵文或者巴利语语系的经典翻译给我们,我们都是没办法学习、读诵的。他有着一个流通的广大善巧,就是推动者。
   在这个译经的过程中,有意译与直译两种方式。直译,就比较简单地保持经典的完整性的状态。因为玄奘法师在读这本《阿弥陀经》的时候,偶遇到了梵本的《阿弥陀经》。怎么十方世尊会变成六方世尊呢?他就感觉到需要尊重梵文原本,直译经典,不能增减。因为圣言量这种不可思议的教言机制,虽含有无量义,但不可削减。
   那他又去印度,把大量的梵文经书带到我们东土。我们都知道大雁塔就是专门为储存、译经等来建的一个寺庙。很多人都去西安待过,就是大慈恩寺,有那么个大雁塔。过去译经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事情,他把各个方面的人才汇聚到一起,在这儿建了一个大的译经场。国家支持他这么做。
我们会看到,我们现在读到的经典的来源,是有直译与意译的,是有新译与旧译的。这个文句,直接受到了像罗什大师、玄奘法师他们自己的修证、心理状态的影响。那你说这不是经典,不是祖师的意思吗?他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就要受到他自身的影响。像罗什大师这个七佛译师,生生世世宿命智不断,宿行方便福德因缘不断。那就是菩萨倒驾慈航,一点点都不会夸耀他。他们就会作无畏说。所谓的“无畏说”就是他不会违背经的本意来意译经典,没有障碍。
因为他遇一世尊又一世尊。像我们这个贤劫以来,从拘留孙世尊,人寿六万岁,他就应世来翻译经典。拘那含牟尼世尊,人寿四万岁,他一样随着世尊来出生,成长,翻译经典。迦叶世尊,人寿两万岁,世尊出世,他一样去翻译经典,流布于世间。那到释迦文佛,人寿百岁,世尊去世以后,他一样来应世,来翻译经典,流传于东土。那他以无畏心,以他的宿命智和善巧,他这个翻译是没有障碍的。就是没有什么顾忌的东西,没有什么担心与顾虑。
   玄奘法师呢?咱们不说他是凡夫,也不说他是菩萨。但有一点,他是这种后得智的表达,就是由学而来的东西偏多。他就会考虑到我们这些学子—就是后学们的需求来翻译,那就是直译—我不能增减,我要保持经典的纯正性。他就会有那种担心:假使是增减了,会不会出问题?增减本身就是出问题。这个思路就不一样了。他与罗什大师这一类人,任何一位世尊一旦出世,他们就来做译经师这样一个威德者,他们的心理状态、所依止的东西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就造成了翻译依据的方式方法不一样。许多人读过《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法师直译的这个经典中,说到这一段:舍利子—诸有众生,得闻阿弥陀佛,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系念不乱。《弥陀要解》里则是“一心不乱”。“一心”跟“系念”这两个词,一凡一圣,差异很大。那么“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讲了:理一心,事一心。这皆是圣者、贤者所守护,伏烦恼与断烦恼者所守护。它含有什么呢?凡夫系念不乱的修持。
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中,他直接就只讲系念了:若有众生,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系念不断。这个“系”,维系着就好了,存念着就好了,“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那就好了,没有要求。没有一心不乱的理一心、事一心,去烦恼,去见思惑等,这样一个圣者、贤位菩萨的要求,没有了。你系念就好。系念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所以在我们汉地,打七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在行位、回向位、住位、信位的菩萨们,有这样实践经验的人,去在理事一心中、明心见性中深入实践;再一类就是系念不断,妄想来了,念佛又拉回来,不排斥妄想,不要随着妄想跑,这样拉来拉去,系念不断,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
   这是对凡夫的一个提示方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有讲:“母若忆子,子若逃逝,母忆何为。”众生心就是逃逝者,随着妄想业习,逃逝三界,淹没在无明业海中。那诸佛如来比母亲忆子更加心切,他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令一切众生无所隔膜,摄化一切众生。
因为我们无明的自我遮蔽,不知不晓,多行不孝叛逆之事、逃离之事,所以“母忆何为”。这个地方并不是说母亲忆我们没有作用,作用我们自己没有体验出来,没有反映出来,如此而已。犹如盲人,日轮广照于阎浮提了,盲人不见不知不用。但是它照到身上一样是温暖的,照到周边一样是有生机的,一样可以使他不得软骨病。他不知道,他不感恩于此,如此而已。
   那么从译经这样一个角度,因为罗什大师生生相续的这种圣功德利益,他的心智就偏于断烦恼、伏烦恼的智者,对阿弥陀佛的存念修持方法,就很直接地写到“一心不乱,若一日二日三日”等。为什么呢?他直下的感受。你说他怎么不为我们众生设想呢?他的位置太高了,如果他就是一个凡夫来译经,可能就译得一塌糊涂。
   玄奘法师是遵照着原典的内容,把它尽量翻译得准确,斟酌再斟酌。这个“系念不乱”凡夫做得到的。你说我做不到,你可以体验的。我们七日去实践系念阿弥陀佛,我们可以去做的。你要是感觉七日系念做不到,可以一日一夜去系念阿弥陀佛,完全可以做的。来存念于此,维系于此,我们做得到。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设置呢?这是对我们无始以来熏修业力的一个事相上的鼓励。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流转的业习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闻声灭无量罪不可思议,灭一切罪不可思议,消除一切障碍不可思议。但我们要是没有系念不舍这样一个熏修,就体会不到这个不可思议。
   那我们去系念、去观察、去体会,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对我们生命的依正二报、心理世界的洗礼,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能令我们生起正信!为什么呢?在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中、接纳的过程中,真正能接纳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摄化、九界同归的利益,如日轮出于阎浮提,一切黑暗一时消除。不管你是万年黑、万年愚,一次就能破除。这一光就能照耀你再多、再久的黑暗,这一光决定能破除千年暗、万年暗。这是真实不虚的!但如果我们不去领纳实践,不去体会这样一个内容,那这个利益就是不隔而隔,我们体会不到。
   所以从翻译文字的缘起上,我们可以看到凡圣是有别的。就是经典中出一妙言“一心不乱”,众生各各随类而解,随类取用。有的人取用于安乐,就是安乐者,就是随顺得入了。好比经典中对“一心”有如是解释:寂灭即一心,如来藏即一心,无用心即一心。若对一心不相知,感恩心即一心。我们感恩于佛陀,赞美于佛陀,随顺于佛陀,就可以得到一心。那我们再念“南无阿弥陀佛”,赞美阿弥陀佛,就可以得到一心。像十大愿王中,礼敬供养,常随佛学,请佛住世等,都可以在“一心”中得到不乱的加持、不乱的摄化。
   若我们一定强制着用蕅益大师对入贤位的菩萨们、入圣位的菩萨们判定的一心,来对照自己,无疑对自己是一个挫伤,是一个打击,那无疑会摧毁你的信心,起码说摧毁大量人的信心,因为方法不得当。
“随类而解”的这个“类”—你没有把自己判定清晰,你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有情!那你用对圣者、贤者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你一对照,感到自己丑陋不堪,你信心全无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定位啊!你是不是具足烦恼的凡夫啊?具足见思二惑的凡夫啊?要是这样你反而踏实了。善导大师对自己有一个定位,说我等决定是具足烦恼的生死凡夫!决定是!
   我们这里面有决定是吗?都不是!都想找一心不乱,就要修到理一心事一心,结果越修越对不上号。好了,信心找不到了,改修密吧,改参禅吧,改学教吧,我们学南传去吧……为什么?深入不进去了,你做不到啊!
   这个没有问题的。净土教法三根普被,利顿全收,凡圣同归。这个起步我们一定要看得到,这个信心我们要有,不能把圣者的事相放在凡夫身上扛着,把自己压垮。这样我们就去除了自己的障碍。
   所谓的障碍就是什么呢?不管事一心、理一心,我先不管你,我知道信愿念佛必然往生,我先把往生心安顿下来,我再去实践,实践到哪一步是哪一步。实践这个法则的功夫不是我的愿望,往生是我唯一的愿望!唯一的趣向!方向不能改变!净土修行的方向一旦改变,变成了一个去证悟,去明心见性,去达到所谓的入贤位、入圣位菩萨的功德,那方向完全变了!大方向一旦变掉,净土的优势荡然无存!
   这样一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一生成办无上菩提的教法,就变成了一个“我要证悟”的另外一个通教中、普通法则中都有的修行方式,遮盖了佛陀真正的悲心—普摄九界众生的悲心!遮盖了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转的阿鞞跋致的即下利益!遮盖了这个利益!当发愿今发愿应发愿,愿生彼国—这可是真真重要的地方!我们能做到系念,若一日二日三日地系念,能在此抉择安心,就是往生抉择安心,不乱的心必然现前,就是安心极乐,归命极乐。那我们就会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管是理上还是事上,都是给我们一个支持,而不是障碍!
   我们要相信一切诸佛世尊、一切善知识,都是予众生无上信心的一个引导、一个起步!这个无上信心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个根源所在,不可摧毁,不可动摇!九界同归是佛修德的证实、接纳、摄化。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真实不虚的根源所在!这个根源中没有什么事一心理一心。这个根源与佛无二无别。一定依止于此!缘起于此!干什么呢?性德中,佛陀的修德中,而不是我们自己现在的业力状态,就是在非量与比量的状态中去迷失自心。
   我们把自己的现量一时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重罪消灭,而不是你自己去消灭你的重罪!我们靠自力消灭重罪,改变自己,增上修持,那是旷大劫的相续修持,才能得到阿鞞跋致。欲一生成办,缘法性,缘佛的报德,我们融入于此,把我们的一切业分九界同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以佛的愿力功德住持故,令九界同归,皆得不退!
   此处当明必明,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不是我们这个九界众生在改变自己什么。不需要改变!百川入海,皆名大海。不是在百川奔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净化,要这样处理、那样处理,不需要处理!归入大海即是!
   这个地方不敢含糊!一丝都不敢含糊!现在我们对这个“百川”的评价:这个是浊水,这个是净水,这个是污水,这个是清水,有赞有谤,全然没有意义!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百川入海。我们要了解净土就是九界同归!九界必归!就是所谓的佛力住持,佛愿所成,皆予无碍的功德,摄化十方九界众生。我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心量就不是念佛者!没有顺性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随顺佛的愿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滞留在九界的业力差别上,那你在念业力,没有念佛!没有系念于佛!这个“不乱”在什么呢?对法性的存念,对弥陀报德的存念,此处不可动摇!不可变异!唯佛是念!
   不敢含糊!一旦含糊,净土教法就淹没在通途的修法与意识上,就是对业力、现行这个比量、非量状态的一个评价,滞留在业力之中不能自拔。“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九界同归阿弥陀佛的愿力,同归阿弥陀佛的修德海中,也就是依正二报中,得到回归与安住,以显自心本自圆明之事实。那中间这个环节,九界众生所有的业力分只是回归,只是随顺,不予评价!这种评价太浩瀚了!这种评价令人迷失!这种评价纠缠不清!所以忆佛念佛,唯佛是念!唯佛是念是一个抉择性的利益!
   大家应该在这个地方细细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因为净土一法不是通途的教法,它是特别法门,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一个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它出生即压群臣,不是为了高尚而高尚,实在是利益所在,是无尽悲心的彰显,不可似是而非。所以不能混同于我们常规的意识与教法所言的一些业力与业力的改变、业力与业力的对治、业力与业力的差别,全然不顾,直奔王家!顾不得了!我们再顾忌九界的业力差别,浩瀚无际,没(注:读mo)人心智。
   我们今天学习持名念佛这个正行的文字,给大家做这个提示,希望得到大家的警觉。
佛说一言词都有无量义,持名念佛,一心不乱,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是什么障碍,是一切善知识对我们的支持。这个支持,就是要了解,不要死在句下,要活在文字上。
   太多人死在这个“理一心事一心”上了,我希望大家都活过来。怎么活过来呢?于业力分中全然不顾,直奔王家!不顾!这个“不顾”甚为重要,不去东张西望,不去评论他人,不去评论自身,但以念佛功德,念佛愿力,佛力住持,即得不退,究竟安乐。在这个地方多实践,所谓的“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此生即行阿鞞跋致,生也无畏,死也无畏,安然无畏。为什么呢?全然来自于佛力住持、佛愿住持、性德具足故。它是这样的一个熏修、认识、实践与回归。
   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九界的摒弃。摒弃它干什么呢?不谈论、不纠结、不言说、不计较,南无阿弥陀佛,九界同归。
   把九界的业力要打包一次,必须打包。用什么打包呢?南无阿弥陀佛!要不然我们太辛苦了,九界业力的差异、内涵太浩瀚了。所以佛给我们一个至简至明的方法,以一句万德洪名统摄十方九界众生同缘菩提,展示一切九界众生同一法性的真实功德所在,就是极乐世界。一切众生顺性回归,必然回入如来会,就是极乐世界。它是这样一个大手笔、大善巧。大雄、大力全显于此。把九界一切业力的幻化,若凡若圣,若智若愚,一时打包了,一包都给阿弥陀佛了—南无,皈命于此。
这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有讲的。只是在我们心目中,一旦被一个东西挡住了,就叫一叶障目,这个东西就把我们障着了,所有的东西都看不到了。
希望这个“理一心事一心”是个放大镜,不要挡着我们。因为这里面直接的说法的确是对贤位、圣位菩萨的一个宣化。     但“系念不乱”的内容,凡夫完全可以作为。功夫的高低我们可以去实践运用的,但那不是我们的方向,不是我们的目标。那是辅佐我们抉择往生彼国的一个过程,让我们体验阿弥陀佛无所障碍的一个过程,让我们体验九界同归的一个过程,不要把目标错失掉!在净土的修行方法上,就是九界业力打包,同归极乐世界。要是觉得不形象,你就念一念“百川归海,咸同一味”。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净土行人就迷失在九界的差别上,不断地计较,不断地比较,不断去找说法,而没有在乘佛愿力咸生彼国、顺性咸生彼国这样一个殊胜的利益上安乐下来。就这一点点障碍。
   诸位善知识可以在下面去思维思维,我想这个问题一定能解决掉。为什么呢?原本不是障碍!原本没有障碍!只是我们在某些角度,造成了对九界业力一个滞留的计较状态,我们滞留在这样一个名言上。我们要站在这个名言之上,让身心解脱出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九界同归,同得安养,同成佛道。


阿弥陀佛是清净庄严真实心地自然产生出来的声音,你了知于此,念佛就不会累了。你不会说哎呀,我喊破嗓子了。你要是从心底里生起了这种圆满觉悟的音声,“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越念越明快,越念越喜悦,越念越自在;你周边的因缘就越来越善良,越来越透达,越来越容易成熟自他二利。我们凡夫众生利益他人无有方便,但是念佛一法中凡夫众生可利九界!
《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慈法法师讲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