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2|回复: 3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永嘉证道歌讲记二十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8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永嘉证道歌讲记二十集


永嘉证道歌  (第一集)  1980/1  台湾圆觉寺  档名:09-013-0001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在圆觉寺讲永嘉大师的《证道歌》。这个寺庙跟我就很有缘分,我在四十二年,刚刚学佛没多久,那时候是玄妙老和尚做住持,他老人家在闭关,正定法师是这边的当家师。朱镜宙老居士跟他们很熟,当年老居士住在此地,我跟老居士的因缘很深,我到此地来玩、来看他,顺便来叩关,来拜访玄妙老和尚。在当时这个寺庙住的人还不少,环境非常的幽静。前年,净定法师请我到这边来讲经,是暑假的期间。讲经的对象是一般的同修,并不是以大专学生为对象的。课程就是《禅宗集》,所以《禅宗集》是在此地讲的。《禅宗集》讲完之后,录音带大概流通有一部分。有很多人听到录音带之后,有打电话来找我,有口头上来跟我说,希望把《证道歌》也讲一遍。我也是一直找不到一个适当的时间来讲这篇东西。

  《证道歌》虽然不长,但是在佛教里面它有很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的,可以说没有不读《证道歌》的。而《证道歌》里面含的义趣,可以说是无有穷尽,彻法底源。虽然说是禅宗的,实在讲是一切大乘法的纲领。我们这一次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在一块共同的研究,这也是非常之难得。尤其是在农历年的前夕,意义就更为殊胜。诸位在假期当中不去游玩,到这个地方来闻佛法,是难能可贵。在未开讲之前,我先要把永嘉大师,就是《证道歌》的作者,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诸位掀开我们页数的第三页,就是《证道歌注》第三页,第三页这个题是「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我将前面彦琪法师的前面一段介绍跟诸位说一说,也可以从这篇介绍里面对于永嘉大师有个认识。因为介绍里面比行状还要清楚一点,所以我们行状省略,就介绍这一段。

  「从缘悟入之谓证」,缘是讲佛法的因缘。佛法自始至终都不离开因缘,像《法华经》里面所说的,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一大事因缘」。可见得从缘悟入并不单单指二乘圣者里面的缘觉。缘觉所谓是从缘悟入,他是从十二因缘。这个地方是一大事因缘。这是解释证这个字的意思。「千圣履践之谓道」,此地的千圣就是指千佛。这个地方是泛指,并不一定指一千尊佛,他就是指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走的这条路,这个就是道。这是无上的大道,不是小道。「吟咏其道之谓歌」,这个歌不必多解释,这是吟咏歌唱,内容就是证道。可见得这一篇的歌词所叙说的是诸佛所证之道,也是佛法里面究极圆满之道。所以它确实有相当的深度,一定要靠我们自己去悟入。

  底下就是解释,或者是有人问难,说「无修无证者,乃诸散圣,助佛扬化,已于往昔证道,不复更证」。这是假设有一个人提出这一个问题。大道无修无证,无修无证的道是真正之道,可见得有修有证的那是小道。为什么说无修无证是大道?因为这是讲到本性理体,本性理体里面哪有修为?哪有可证?虽然无修无证,可是迷惑的众生并不能够见得,因此还得要假藉因缘悟入。入了之后才晓得确实是无修无证,这是见得万法的本性。乃诸散圣,散是指散在十法界当中这些圣人,他们无不是随类化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在十法界中助佛扬化,扬是弘扬,化是教化一切众生。这些诸圣在往昔早已经证了道,无需要再证。像诸位晓得,在我们中国,大家所晓得的观世音菩萨,这是早就成了佛,所谓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退居在菩萨地位上。而文殊、普贤无不如是,地藏菩萨更不用说。所以这些人早都证了。而我们历代祖师当中,也确实有不少是佛菩萨再来的。你像我们比较近一点的印光大师,大家都晓得,这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太多了,而我们肉眼凡夫就是见了面也不认识,也把他当作凡人看待。这是讲的诸圣,散在这个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这些人是不必更证了。永嘉大师,说实在话,我们仔细看看这个也是个再来人,也不是平常人。

  「譬如出矿黄金,无复为矿」,金从矿里面已经提炼出纯金,它不会再回到矿石那个时候,已经提炼出来。这就是比喻已经证了,不会再迷了。底下举出几个人,这几个人都是在佛教史上大家所熟悉的,像「宝公」,宝志公。大家常常晓得拜梁皇忏,梁皇忏主持法会的人就是宝志公,
 楼主| 发表于 2021-2-2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下面像「万回、寒山、舍得、嵩头陀、傅大士」,这一些全都是菩萨化身。寒山、拾得,大家晓得是文殊、普贤。傅大士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这是示现在家身。我们现在看到弥勒菩萨的像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也是弥勒菩萨化身,这是现了一个出家相。由是可知,诸佛菩萨在我们中国示现的化身太多,那些是少数被人发现的,我们历史上有记载的。还有更多身分从来不露的,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人晓得,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这太多太多了。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从这里也能看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这是说明这么一桩事情。

  下面讲,「即有所证,须求师印可,方自得名为证」,这就是讲在一般修行上要讲证果、证道一定要有师承,没有师承,这个是靠不住的。经典里面说得也很清楚,说是「自威音王佛已前即可」,威音王是表法的,这是说久远劫之前没有佛出世,在没有佛出世当然没有人给你印证,所以是还可以,你说你自己印证还可以。威音王之后有佛出世,有佛出世就一定要佛来印证。所以说「自威音王佛已后,无师自悟尽属天然外道」,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为什么?与自己有关系,我们自己好好的学佛,不要学成了外道。要想自己不学成外道,这师承很重要,能不能有所成就关键在师承。

  「是故二十五大士所证圆通从佛印证」,这句话是说的楞严会上,楞严会上二十五位菩萨所证得的圆通是释迦牟尼佛给他印证的,有师承。「善财参五十三位知识从知识印证」,这也是说的师承,这个《华严经》上的。「乃至西天此土」,这是讲释迦牟尼佛以后,西天是指印度,此土是指我们中国,佛教传到中国来。「诸位祖师递相印证。所谓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也」,可见得这个师承是没有间断的,这是一脉相传,没有间断的。这一段统统讲的是师承。

  「大师因看涅盘大经悟入,往曹溪六祖印可」,这是讲永嘉大师证道是六祖大师给他印证的,他也是有师承。在这个地方诸位要特别留意一点的,就是永嘉是六祖的学生,虽然只亲近六祖一天,这一天就是师生的关系了。在《六祖坛经》里面有记载,《坛经》里面所记载的跟这一篇里面是差不多,它都是引用《坛经》里面的。可是在这里特别提醒诸位的是,《坛经》里面所说的,永嘉大师是从《维摩经》开悟的,而这个地方讲的是《大涅盘经》。我们从《证道歌》内容上去看的时候,好像也是《维摩经》。所以我们在后面行状上,底下这一行状上他没有提。这个可能是彦琪大师批注的时候,也许他是弄错了,也许他是别有所依,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前面的序文这也是根据彦琪法师批注写的,所以都是写《涅盘经》。我们将来读到《证道歌》本文的时候,就看出来好像不大像,因为它这里面有提到一句是五眼、五力,提到这么一段,那就是「净五眼,得五力」。净五眼、得五力,这个说法是《维摩经》上的。因为在一般的讲法都是五根、五力,五根、五力讲得多,说五眼、五力说得少。所以从这后文上看的时候,他引用的有《维摩经》上的话。这一点要注意,将来读《坛经》的时候,才晓得跟这个地方所讲的有点不同。

  下面都是《坛经》里面的话了。在这个地方我把他到曹溪参学这一段略说一说。永嘉大师是一位很聪明的人,他四岁出家,四岁小沙弥,那真是小小沙弥,四岁出家。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对于教理就相当通达。他主修的是天台,不但对于天台教义他精熟,而且对于天台修行的方法,就是「止观」,他真正用了功夫。他开悟,实在是在天台止观上开悟的。这个人确实也是个过来人,悟性很高。传记上所记载他的,是行住坐卧心都在定中、都在禅观之中,这种定就是楞严定。所以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当时有一个玄策禅师,跟他是好朋友,他们年龄都差不多,都是很年轻,玄策是六祖的弟子,他们常常在一块聊天、谈道。玄策禅师觉得他的见解与南传的顿教(就是六祖大师所传的顿教)宗旨很契合。于是乎就问他的师承是谁?他就说了,他说我对于教下是各有师承。他学的东西很多,都有老师指导,而对于契入没有人印证。玄策禅师就讲了这段话,说是威音王佛以前即可,威音王以后,你要是没有人给你印证,那你还是算个天然外道。他也很谦虚,他说那就求你给我印证好不好?玄策禅师说我分量还不够。说话的时候,地位、声望都不够。就介绍他,他说你可以到曹溪去叩见六祖,请他老人家给你印证。他说你要愿意去,我可以陪你一道。当时有玄策禅师,另外还有一位,都是禅宗的大德,就是左溪玄朗禅师,陪他一道到曹溪去参访六祖。下面这就是参访六祖这一段话。

  「师到日,值祖坐次,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这是他到了六祖,跟六祖见面,你看看这是什么样的一个风度。他到那里去,六祖是坐在禅床,禅床就是禅堂里面座位,祖师坐在那个地方,他就绕着这个禅床绕三周,这个绕也是礼节,绕佛也是礼节,绕了三周。绕了三周之后,他手上拿着有锡杖,这是从前出家人出门都带锡杖的,锡杖振了一下,就在地上用力振了一下,就站在六祖的面前,一句话不说,就站在六祖面前。

  六祖就说了,「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行无亏,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贡高我慢的态度,没有礼貌。在这个地方,我们从《坛经》里面能看到,真正开悟得道之人非常的谦虚。我们看六祖在黄梅,诸位要晓得,六祖也是证了道以后才到黄梅去的。永嘉证道他是有教理的基础,就是有天台教观的基础。六祖实在是了不起,六祖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也没有研过教,他只是砍柴、卖柴,听到有一个客人念《金刚经》,他站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开悟,他就证入了。这真是千古一人,在我们中国佛教史里头就没有看到有第二个人。所以他是证了道之后再到黄梅,也是请五祖给他印证。到了那里去之后,跟五祖谈了几句话,五祖晓得他是已经证入了。但是并没有给他印证,叫他在碓房里面为大众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21-2-28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他在黄梅每天也是破柴、舂米,做了八个月的苦工。已经证道的人,在寺庙里做八个月苦功。别的人不晓得他,都瞧不起他,而他对于寺庙里上上下下每一个人都恭恭敬敬,这就证道的人不一样的所在,真正是经上常讲的「礼敬诸佛」,一切恭敬,他做到了,那证道人都做到了。我们从大师对每个人的称呼你也就能看得出,六祖大师称一般人,就是小沙弥或者是在家的居士,只要是学佛的人,他称人都称人上人、称大德,从来不轻视一个人。这是在《坛经》里面诸位可以能够读到的,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修学。

  永嘉大师到这儿来请教的、来请印证的,所以这个是属于禅机,不是他没有礼貌,他这个表示就是请六祖大师出题目,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方法,说请他老人家出题目,他是来考试的、来应试的,求老师出题目。老师就是看他那个动作上,给他出了个题目。说是沙门,沙门是出家人,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出家人应当有规矩、有礼貌,行行无亏。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说你到这里来的时候一点礼貌都没有,见到祖师没有礼貌,你是从哪个地方来?为什么这样的傲慢?

  「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他今天来求印证就这两桩事情,在迷悟,关键也就是在这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两个问题,一切众生都免不了的问题。生死事大,在我们概念当中容易了解,这是大事,再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了。学佛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诸位要记住,除了生死之外,那一些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不足以为道的事情,这个是大事。如果不是讲为了生死,其余的事情就是世间的学问能做到,何必要来学佛?正因为生死大事,世间所有的学术、宗教、哲学、科学都没办法解决,佛才出现于世,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无常迅速是讲的行苦,所以是念念不住。世间人常说「光阴似箭」,念念迁流,青春不住,这是很苦的事情。

  六祖就说了,诸位看这个对答,言语非常的简单,确实是解决了问题。「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你既然感觉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那这很简单,你为什么不体取无生?问的里面有生死,六祖答复的时候只有一个无生。无生,死就没有了,不必要无生无死了,无生就行了,问题就解决了。体是体会,取就是证得,这个地方的取不是取舍的取,有取有舍就落到生死里面去了,所以这个地方的取是证。所以你为什么不体取无生?无生之法是佛法。了无速乎,了是了达、明了。无速,无速是什么意思?如如不动。这一句就是禅宗里面常讲的「坐断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不是二,那哪里有迁流?这是佛法的目的。

  「师曰」,这是永嘉禅师说。「体即无生,了本无速」。这个地方注意到一个是体、一个是本。体就是本,本就是体,我们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什么?在佛法里面讲叫真如、本性,也叫如如。它的名称有几十种之多,意思都是一样的。体即无生,就是无生,这就是说明他自己所证得的,他的见解、他的见地。了本,本上也没有速,本体里面没有十方,也没有三际。三际跟十方,十方是方分,三际是时分,时分、方分在《百法》里面都是属于不相应行法,是遍计所执性,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一个见地实在是非常之难得,所以这么一问,这考试就通过,非常圆满,得了个满分。祖师说,「如是如是」,这就给他印证了。祖祖相传,传的什么?就传的这个。你看人家这一问一答,如是如是就是圆满及格了,满分及格的。永嘉证得的,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六祖所证得的也是如此。所以这是同一个境界,给他来做证明。

  「须臾礼辞」,这证明完了之后,印证完了之后,他就告辞了,就要离开了。事情办完了,这很快的,须臾是很快,很快他就离开了。「祖曰,返太速乎」,六祖说,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你说我很快就走了,我这如如不动,我根本就没有动,你怎么说我走太快了?诸位想想看,他没动。实在讲,你们诸位也是没有动而来到圆觉寺,没动就来了,不来不去。如果诸位在此地一个星期当中,你要能证得这个境界,就跟六祖、永嘉把手同行,那个个都能入这个境界。这样才叫不虚此行,真正有成就了,晓得自己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确实是如此。他们是见道,就是能够体会到、通达了,我们是迷了这个真相,就是一个迷、一个悟不同而已,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什么两样。「祖曰,谁知非动」,你说「本自不动,岂有速耶」,哪一个知道不动?底下这几句话很重要。「师曰,仁者自生分别」,这个仁者是他称祖师、称六祖,意思就是说我没有分别,你自己在分别。你看这个一对一答,这个意思都很深。

  「祖曰,汝甚得无生意」,六祖说,不错,无生的义理你是深深的证得了,你是真正的、深深的了解了。永嘉大师说,「无生岂有意」,无生还有什么意义?「祖曰,若无意,谁生分别」,没有意义的时候,谁分别这个境界?谁能够说出这个境界?「师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分别有没有?有分别。有分别、有言说,但是怎么样?不是意。我们现在所难在哪里?就落在意识里头。我们的分别、我们的执着,乃至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所体会的,纵然是讲所证得的,全都落在意地里头。人家是分别亦非意,非意就是非心意识。因为八个识都可以叫做意,都可以叫做心,都可以叫做识。他分别,但是不是心意识。而我们现在所最大的难处,我们的分别是心意识,所以不能够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如果我们像永嘉大师一样离开了心意识,那每一位都是如如佛!善哉善哉,这一句也是给他印可的,跟前面「如是如是」是一个意思,善哉是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

  「既蒙印可,方得名为证也」,这个是祖师给他印证的。底下这个解释说,「实非诸位小乘,天魔外道,未得谓得」,没有得到自以为得到了,没有证道自以为证道了。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非常普遍,我们自己要注意、要留意。就是学佛不可以步入歧途,
 楼主| 发表于 2021-2-28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以学成了外道。「古德云」,底下这一段很要紧,这也是教我们辨别佛与魔。「世间文字法师」,这是指一般讲经说法的法师,依文解义,脱离不了文字的,这文字法师。「暗证禅人」,什么叫暗证?就是没有师承的,所谓是天然外道。「为佛法大患,诚可哀哉」。由此可知,不但参禅难,需要真正的善知识来指导,研教又谈何容易?什么地方找一个超越世间文字的法师,我们跟他学教才有受用。为文字所转,那是佛法大患。

  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没悟的时候为《法华》转,这就是落在文字里头。那《法华经》人家背过三千遍,熟透了。诸位想想,一天背一遍、念一遍,三千遍也得十年,这个功夫多深。那他要讲《法华经》,那是讲得真是天花乱坠!可是怎么样?为文字所转,没开悟。悟了之后转《法华》,正是《楞严》里面所讲的,悟了以后,这才能转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可见得不悟,我们为境界转,读经为经转,见色为色转,听音声为声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为六尘所转,这还能脱得了轮回吗?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随着境界在流转,这就是生死相、这就是轮回相。参禅、研教也不例外,这如何得了?

  所以说是佛法大患,诚可哀哉。正是古德所说的「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这个意思。你要照着经文里面去讲这个意思,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为什么?诸佛一句话没说,一个字也没讲,哪有解释的?所以我常常劝勉同修,佛经没讲解的、没意思的,你要在经典里面,这个字怎么讲、这句是什么意思,那就坏了,这就是佛法大患。没有讲,我们在此地讲,是讲而无讲;你们诸位在这听,那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才能入门。你要认为我这里有讲,你那里有听,那诸佛都流眼泪了,这个路就走错了。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同的地方,的确是的。

  下面说,「今所证者则异于是」,就是永嘉大师所证的,跟前面所讲这个世间文字、暗证禅人,那大大的不相同。为什么?他所证的是「无生法忍」,他所证的是无生法。什么叫无生法忍?忍是承认的意思,同意、认可。什么事情认可?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万法皆如、万法皆真,不见一法生,也不见一法灭,这个就是无生法忍。不但是体性是不生不灭,再给诸位说,现象也不生不灭。哪有生死?哪有来去?所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中观论》里面讲的八不就是无生法忍。人家确实亲证这个境界,体会到这个境界。

  「此之大定,具足六法」,底下的六条,也就是勘验无生法忍的。第一是「正宗非异证」,这是决定正确的,不是外道所证的。第二是「圆契非空证」,是圆满契入,不是落在顽空里面。第三是「究竟不异证」,不异是没有两样,与十方诸佛所证的是完全相同。第四是「设利下济证」,设是设施,利是利益,下济就是下济三途苦。这个地方的下济,包括了九法界有情众生,示现一个榜样做给他们看的,是叫这些迷倒众生能够看到这个样子能够大彻大悟,也能够证入。第五是「道由法尔证」,这一句很重要,这是证入的原则,法尔是自自然然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法,本来就是如此,所以说是无修无证。第六是「了义非偏证」。「故得名为证也」。

  「然如是犹涉义路」,说了这些话,又怕落在义路上。义是什么?就是义理,我们今天讲研究这些道理。义路是什么?是心意识所缘的,所以说犹涉义路。底下有个比喻,譬如有个人,捻这个空,虚空,我们要把这个虚空捻成一条绳索,这怎么能办得到?这「徒废精神」,这是不能成就的。义路要走,走的时候要能舍弃,一面走是一面舍弃,这样才能真正证得。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走这条义路的时候不肯舍弃这个道路,依旧落在心意识里头。诸佛祖师是超越了心意识。「若是本分衲僧,脑后眼开,当自知矣」,两个眼睛在前面看到,你不稀奇;脑后有眼,这个就稀奇!这是举出比喻,教我们要超越。我们一般讲超越常识,佛法里面讲要超越心意识,才能见到诸法实相。

  这个地方就把永嘉大师简单的介绍就到此地,底下一节我们就正式读经文了。     
   
   

永嘉证道歌  (第二集)  1980/1  台湾圆觉寺  档名:09-013-0002

  永嘉大师与六祖大师的对话要把它记熟,非常有味道。请看第七面,下面的页码第七面,序文没有说,诸位自己看。《证道歌》一首,第一句,第三行:

  【君不见。】

  《证道歌》从这里开始。在七天当中,希望同学们把《证道歌》能够背下来。我们讲座完了之后有一个测验,测验就是默写《证道歌》。这个方法最好,错一个字扣一分,自己就可以打分数了,决定公平,就采取这个方法。『君不见』这三个字用意非常深,不能够轻易的把它看过去。因为这一句是全篇的纲领,就是题纲。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内容,实际上的意思太深了,一句话把我们提醒。在批注里面,诸位自己细细去看,批注你们自己去看。我讲不一定会按照批注来讲,可是意思总相差不会太远。一句话能够把人提醒,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它要在某种情况之下才能做得到,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谓叫「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成熟,一句话能把人唤醒。掀开第二面,第一句说: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我们先说这四句。『绝学』,「绝」是什么?「学」又是什么?这首先要把这两个字认识清楚,「绝」是离开,「学」是指世间之学。在这里要问,什么叫做世间之学?什么不是世间之学?这是要辨别清楚。如果搞不清楚,好了,看到这个,什么学问也不要学,你们在学校也不要念书了。这样解释法就叫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所谓世间学,凡是用心意识去学的都叫做世间学。为什么?心意识就是世间。「世」是迁流的意思,有过去、现在、未来。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意识都有过去、现在、未来,它是生灭法。「间」是有界限,我们讲间是十方,有界限。换句话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