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经关于下、中、上三士向善所追求和修行的道路及目标 芸芸众生中,什么是三士道?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三士道也可以这么说,是上中下在各个站位和境界的不同修法。1、有的是认知世间苦,要拜佛的是下士道。2、有出离心是中士道,能面对苦难。3、上士道是菩提心了。简单扼要明了,瞬间就领悟了。 根据《菩提道次弟广论》所述,趣入佛法所修学,按照发愿和追求境界,共分三个层次,称为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对照《成佛之道》等论述,前述三士道分别对应于三乘共法(人、天人、二乘和大乘菩萨共修的)、三乘共法(二乘和大乘菩萨的)和一乘不共之法(菩萨道)。其中,下士道是基础,求在人间和天界福报,不求解脱;中士道,是求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上士道,是求佛道,即利他(为他众生服务)及无上菩提(觉悟)。 所谓下士道,即解脱堕三恶趣怖畏,得到人天善趣果报之修法。世间稍有轮回因果观念的人,或初入佛门者,一般都会畏惧自己堕入恶趣中受苦,而很羡慕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盛事,为此而修习善法,断杀、盗等不善业等,以这些断恶修善为因,而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有生人天善趣之基础,才有圆满机缘听闻佛法,趋入正法之道。 中士道开始发起厌患出离的心了,也是在信心中的三点中观照的。作为皈依弟子的分三种信心:第一清净心,就是表面的净垢的净,躲避烦恼,我不能有痛苦,不能有烦乱,不能有纷争, 就像一个大马一样带上眼罩,眼不见为净, 但是他也见不了,见了就难受。就先给他隔离开。然后是欲乐心,最后到达胜解心。欲乐心就是能够思维得到清静, 也可以说自己要想,也可以说能够认识到最基本的苦集灭道, 这就开始学佛了。能够接受修正自己的一些修法,能够认知到自己的苦,愚痴和颠倒。轮回太苦了, 生生世世自己在轮回的业海里飘零。造了那么多业行怎么解脱啊?都是中士道的一些内容。 慢慢的深入上士道, 也就是广发菩提。广发菩提就是胜解心, 能够胜服业力。能够胜服自己的业力还能胜服法界众生的业力,胜解心。胜解心是能够真正的趋入到根本解脱的方向了。因为欲乐心还是在一种假我上,而胜解心是菩提心, 虽然也有假我,但是已经不是为自己求安乐了, 但愿众生得离苦,升起一种利益众生的心。也可以说真正的真我本性。不断的趋入到解脱的桥梁,也就是胜解心,就是上士道的修法,就是做菩萨了,慢慢才能得到根本的解脱。 所以, 三种三士道, 缘起上士道;然后中士道, 升起欲乐出离之心,但是还是不懂的什么是出离,都是盲修瞎练;慢慢在盲修瞎练中到世俗谛菩提心,最终趋入到上士道以上,达到关键的证悟。能够认知到众生是我,但是还没有证悟。 佛法有什么证悟?就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菩提道次弟广论》等经典分别对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道所修的法门(内容)作了详细介绍。这里归纳如下: 下士道 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它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第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着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跳出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条件唯佛真正具足。 那么,我们从何做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但很不幸,因为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错误的执着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跳出轮回之苦。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 「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为无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着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着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做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着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着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盘。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着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为菩提心,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 「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 (愿人人亲近善知识,完善善根,消除无明业障,早日修成无上菩提正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