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28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2-20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终必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众生本来是佛,一念妄动而为众生”,此理是指背觉合尘,“将一念妄念断了,反归佛性”,是指背尘合觉。此论,与孔老及外道无二。老子之无极是不迷昧的,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三变无量无数,由无量无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时时觉照不迷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说近于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问:法师言众生本来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无明先有?
答:不能说佛性先有,亦不能说无明先有。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妄想,无始以来本有。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我今说一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远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曾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
问: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非是佛性。
问: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阴身,非佛性。乃假业缘投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一面是染缘。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佛性之觉乃大觉,见闻觉知乃识觉。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觉也。
问:真如究竟受熏染有变易?抑不受熏染无变易?
答:真如在未见性时,不受熏染、无变易。未见性时,乃见闻觉知作主,而受熏染、有变易;见性后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体真如乃不受熏染、无变易,为支配见闻觉知者,不被物所转而能转物,即是转识成智也。故如指此转法,亦可谓之受熏染、有变易,但本体固不受染变也。兹将从前三藏法师问慧海和尚之话相告: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如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问:法师讲经,讲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佛性不受熏染,出何经典?
答: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出《华严经》第三十卷;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熏染,出《华严经》第七十三卷。
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本不起念;“见闻觉知”是会起念的,是分两方面:染缘、净缘。净缘者,心中清清净净,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觉悟之念;染缘者,乃起善恶、是非、爱欲、喜怒哀乐、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样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见闻觉知,非佛性也,我们未见性以前乃见闻觉知作主,见性以后乃佛性作 主。佛性与见闻觉知中间有无始无明隔阂,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阳,下暗者如世界。太 阳如佛性,世界如见闻觉知。不见太阳因被乌云遮障,乌云如无始无明也。
问: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
答:自性无两际、无中际、无后际,你唤什么叫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佛云:“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个字。”
问:“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辨别。
答:神秀偈所见,是从见闻觉知说,不外染缘净缘。妄念一起,明镜化为黑板,妄念一灭,黑板化为明镜。起灭无常,有何了期?是染净相对故。六祖偈是从自性中说,自性如如不动,觅染缘净缘了不可得。“本来”二字即是指自性说。
问:马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佛。”
答: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时,怎么说都不是的。假如证悟以后,怎么说都是。如马祖指导学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指自性是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