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39|回复: 15

净公上人讲解闻思修三慧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9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就是「平等清净觉」。你要晓得见性人什么样子?见性人的心绝对清净,绝对平等,觉而不迷,那个人就见性了;见性成佛,他就成佛了。《无量寿经》那个题目太好了,修学的原理、目标,修行的方法、境界,在一个题目里面就全都显示出来,所以「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我们用功的目标。思尽还源,就是思无所思了。”有感于此,笔者敬集净公上人讲演中关于“闻思修or三慧or闻慧or思慧or修慧”的文字于一编,以飨读者。

惭愧佛弟子:妙音
2018年2月3日




...,要契入境界。一切经通了之后,还是专搞这一门,这是佛菩萨、古大德教导我们的方法,我们要细心去想想,要接受,要能体会到。契入之后,永远不会迷忘,你这个念就有根。念有根,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念有根,实在讲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我们这个「念」底下是「定」,「知止」就是「念」,止于至善。儒家的教学,实在讲总纲领就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这八个字,孔孟之道!

  佛陀教人,我们学佛的人懂得,不学佛的人他不懂,学佛的人知道,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就是六字洪名,这个一点都不假。千经万论最后都归这一句佛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几个人懂?不是过来人,他决定不会知道。所以一切经裡面,隋唐大德公认的,《无量寿经》第一。你看会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写的序文,你看看你就明白了。这些人都是过来人,都不是普通人。会集本的经题,真正是无比殊胜,会集得天衣无缝。这个经在中国有十二种的翻译,他取宋译的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再取汉译的「清淨平等觉」,把这两个题合在一起:《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天衣无缝。「大乘无量寿庄严」是果德,我们希求的,「清淨平等觉」是修德,三学三慧都在经题之中。我们怎样去修?要修清淨平等觉,所谓「心淨则佛土淨」。要想修得清淨心,万缘放下。不但世缘放下,连佛法也放下,「法尚应捨,何况非法?」彻底放下,心地清淨,一尘不染,这就对了。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慈悲。我学的是这个法,我劝导同学的也是这个法。

  有一些人在外头也讲经说法,标榜着说是净公上人法师的传人,你们诸位同修要知道,决定没有这个事情,我从来没有传法给人,哪来的传人?但是如果你自己真的要向「清淨平等觉」上去修,不是净公上人法师的传人,是阿弥陀佛的传人,是释迦牟尼佛的传人,是一切诸佛的传人,这是正确的。世间法裡面,是传法给一个法眷,那个法眷靠不住,不足以为信!要真正明白经典裡面的道理,要牢牢记住经典裡面的教训,把这些理论、教训落实在自己生活言行之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你就真正是诸佛如来的传人,自行化他。今天讲的是「念兹在兹」,这是决定不能够忘失的。时间到了,下面还有两句,明天再说。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七集)  2001/2/15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27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讲「五根」的第四句:

...(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六集)  2001/2/14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26》)


...”。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要把法门的门户之见突破。法门所以不平等,法门所以解决不了问题,毛病出在哪里?出在门户之见。门户之见是什么?你想想看,是不是分别、是不是执着?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天大的学问,解决问题是局限的,而且留有后遗症,为什么?不称性,违背性德。

  在中国,你看我们老祖宗,千万年前虽然没有文字,不能说他没有文化,不能说他没有教育,他有道,他有德、有仁、有义,他与性德相应。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归纳成一个字,在中国就是“孝”字。你能说这个孝,几千年的东西,现在人要不要?不要了,不要就天下大乱,管用!人人都讲孝悌,这社会是祥和的,人与人之间不会有相争的,相亲相爱,社会是安定的,社会是和谐的,那怎么不好?你能说它不管用吗?在中国有历史记载,用了五千年,没出毛病,现在不用,问题出来了。讲得详细一点,古圣先贤教育总不外乎伦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讲尽了。在佛法里面,三皈、五戒、十善也就讲尽了,比中国讲得还简单。十善业道一扩充、一展开,小乘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一收起来就是十善业,是纲领,不多。三皈是什么?三皈是觉正净,三皈是闻思修,三皈是戒定慧,一体,一桩事。三皈、五戒、十善讲一桩事,就是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的体相用。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都是讲的当人自己,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不要看轻这个东西,三皈五戒是离苦得乐的津梁(工具),是趣向大涅槃的根本。

  大乘经里面把涅槃的意思讲深了,不是当时印度各个宗教跟学术里面所说涅槃的含义。佛把它扩充,讲得更圆满,大讲的是法身,大般涅槃,灭讲的是解脱,度讲的是般若,这讲得好。释迦牟尼佛出世给涅槃下了三个定义,法身、般若、解脱,这是我们学佛人终极的目标。我们希望证法身,法身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法身里面没有苦,离一切苦厄,无苦那就是乐。佛这种解释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性德,秘密藏在自性里头。惠能大师开悟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就是具足三德秘藏。人人都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没有。这个众生的意思非常广,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肯定具足三德秘藏。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植物也是,矿物也是,自然现象也是,我们抬头看到空中的云彩,云彩也是。有没有三德秘藏在里头?有。一片树叶里头有没有?有。一粒尘沙里...(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三集)  2009/7/26  台湾  档名:12-47-63》)


...的是印光大师这个学系、学派。如果今天有一个禅宗大德到这里来给我们讲禅,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净土宗不好,没有禅高明。我们听了怎么样?一定很不舒服,我这个净土宗请他来,他把我们道场破坏了。对不对?你们一定讲,对!是!他来给我们道场扰乱、破坏了。可是真正修行的人呢?不然!他来,怎么样?成就我的戒定慧。你懂这个道理吗?这就是修行,就是用功!
  我跟印光大师这个学系来学,怎么学?也得要守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印祖这个学派的东西,我得到了,精神我得到了。禅宗来给我讲这一套,我也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成就了。不但是净与禅,你不取相,如如不动,乃至於外道,乃至於一切法,六根接触样样明了,是智慧;如如不动是定,是禅定;这里面没有取、没有舍,就是戒律。於一切法没有取舍,戒律成就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定慧成就了。那怎么不是修行?这就是禅宗古德所讲的:「红炉点雪,立即消融」,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要是不会,哪一法是佛法呢?《大方广佛华严经》、《弥陀经疏钞演义》都不是佛法,药渣,不是药!人家丢了不要的,不能用的!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在修戒定慧,统统是在修闻思修,统统都是在修一心不乱,都是在修明心见性,都是在修无上正等正觉,这叫修行。
  如果要是不会,那麻烦大了!学东西先入为主,主是什么?成见。成见是什么东西?见取见、戒取见。你学佛学的什么?我学了一大堆的见取见跟戒取见。「戒取见」是因地的成见,修因的成见;「见取见」是得果的成见。你学佛学什么?成天到晚在这里学,学了一大堆的见取见、戒取见。学了些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是要破掉的,怎么能增长?天天在干这个、天天在修这个东西,唯恐不多,这不糟糕吗?这样念佛,不要说念几十年,念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都不能功夫成片。一定要觉悟,我们生生世世修念佛法门,错就错在这个地方,现在再不明了,再不改过自新,这一生又空过了。
  学佛先要去五种见惑,五种见惑断掉才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我们讲《华严经》很多同学来问:我现在算不算初信位?我就问:你这五种见惑断了没有?八十八品统统断尽,不错,你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不能不认识,我今天在此地明白的传授给诸位。无论正见、邪见、是见、非见、真见、妄见,一律不著相,著就错了。「邪的我不著,正的要著」,要去的是执著,不是叫你去正邪。正邪是叫你辨别,...(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11》)


...不错,你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不能不认识,我今天在此地明白的传授给诸位。无论正见、邪见、是见、非见、真见、妄见,一律不著相,著就错了。「邪的我不著,正的要著」,要去的是执著,不是叫你去正邪。正邪是叫你辨别,那是智慧,去执著!不能把辨别正邪看作执著正邪,那就错了,一字之差就送了法身慧命,就坏了。辨别邪正是非,那是智慧。一有执著邪正,执著邪法,执著正法也不得了!正法,你有这个执著,就障碍你的功夫。譬如我们念佛,最起码的功夫是求功夫成片,它障碍功夫成片,障碍一心不乱,那是业障。佛真是苦口婆心,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应舍是不能执著。择善固执是对初学人不得已用的手段,只限於初学。功夫往上提升,就要破执著。破我执,得事一心不乱;破法执,得理一心不乱。你要不破执著,怎么能得一心?如果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够体悟到《华严》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与事之所以变成障碍,都在执著上,去了执著就没有障碍,去了执著你就得一心,去了执著你就清净、就平等,你就不可破坏了。
  这两句话里头含的意思非常之多,博大精深。诸位同学记住,『一切法皆吾心体,非离万法别有心体』。我们修戒定慧、修闻思修、修一心不乱、修无上菩提,不能离开一切万法,离开一切万法到哪里去修?性相不二。底下他老人家引用《起信论》上的经文来说:
  演【心真如者。】
  『心真如』就是理一心不乱,就是理一心。
  演【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真心本体,就是心真如,就是一真法界,可惜没人晓得!如果你要是真正明白,这句阿弥陀佛就念得自在,就念得得力,念得有受用。
  演【楞严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都是说的一桩事情。『此见』,这个「见」是讲的性体,『缘』是讲的现相,拿前面这句话说,「见」就是心真如,「缘」就是一切法界。见分与相分,原来是『菩提妙净明体』变现出来的,菩提妙净明体就是真如本性的别名。这个事情很难懂,不容易体会,怎么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自己?这个话很不好懂。《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是说的这个意思。实在没法子,不能不用比喻说,比喻里面,古来大德,佛在经上也常用梦幻来做比喻,因为这个比喻最切近。每一个人都会作梦,一个晚上不晓得做了多少个梦?可见那心之乱!作梦的时候一下醒过来了,你要把佛法这个意思想一想,对照一下,你就恍然大悟。我们把能...(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11》)


...我这里来学,学几天我就给你授记,你就做什么菩萨,证什么果位。他就把家里所有积蓄统统奉献了。那些人不怕因果报应!如果这个人将来没证果,上了当,这个债还是要还的,欠债的还债,欠命的还命,耽误众生的法身慧命又骗取财物,这怎么得了!这种现象现前这个世间不是没有,我们学佛要小心谨慎、要能够辨别。会辨别唯一的方法就是读经,拿他所讲的、所写的跟经典对照,如果十句话里头有九句差不多,有一句有问题,就全部都有问题。
  骗人的人手法很巧妙,拿假的当作真的,初学的人往往真妄莫辨,看上去好像是真的,其实里头掺著假,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护定护慧,要护自己的戒定慧,要护自己的闻思修,如果从总纲领上来讲,要护自己的觉正净,这是非常的重要。经文里面所说的「见佛」,意思就是如此。
  从甚深义趣来讲,见佛是什么?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见性了,你六根怎么不清净?当然清净。而不是说见到外面的佛,见到外面佛是一个缘分。外面佛提醒你自己自性觉、自性净,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要明了的。如果我们见到外面的佛,依然不能提醒自己,这就是见如不见。在佛法里面讲,这个人的业障太重了,见到佛像提不起自性觉,见到菩萨像提不起自性净,展开经典提不起自性正。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住持三宝的功德就是在此地,是常常提醒自己。我们见到之后,依然迷惑颠倒,没有能够自己提醒自己,这是见如不见,达不到六根清净的效果。
  底下说得就很明了,『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见圆觉佛,闻普门法』,这个意思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圆觉」是圆满的觉悟,「普」是普遍,「门」是通达。换句话说,事事物物样样都不迷,样样都不邪,念念都是觉正净,这就叫普门法。『神力乃尔』,这是住持三宝给我们的力量,神奇不可思议的力量。因此,佛弟子供佛菩萨形像真正的意思在这个地方,不是把他当神明看待的。
  也许有人问:既然这...(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3》)


...机施教,因材而教导,他是什么样的材料就用什么方法来教他。因此,遇到佛的人向佛请教,佛教他这个法门,他就是一个法门用功到底,换句话说,佛的学生个个都是一门深入;并不是一切法门都通达,没这回事情的。为什么?唯有一门深入才能做到「思尽还源」,这才能见得了性。这个「思」,他是给你一个范围,让你在范围里面去思,思到无可思的时候就见性。一切经典,你都去研究、都去思考,那就完了,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知道。
  中国自古以来,寺院丛林都有独特的学风、道风,崇尚某几部的经论。华严宗以一部《华严经》为主,与《华严经》有密切关系的经论做为辅助,一个宗派总是以一部经论为主。宗派里面经论最多的就是法相唯识宗,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净土宗自古以来只有三经一论,论就是《往生论》,天亲菩萨作的,到现代由於祖师大德之补充才有五经一论。
  此地这个「思」字,是不是去思考?去研究?不是的。如果用思考、用研究,完全落在第六意识。用第六意识来修行,最高只能得九次第定证阿罗汉果,不能见性。也就是说,我们用第六意识心来念佛,可以得到事一心不乱,这是最高的,理一心不乱是达不到的。因此,这个「思」是菩萨修学的思慧,闻思修三慧这才能还得了源。
  思慧,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真实的意思,它不是用思考,而是用的什么?「体究」,体是体会,这个非常之亲切,研究思考就疏远了。研究思考是第六识,体会、体究是用真如本性,就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离念,所以它是直觉的。也就是说,一接触就明了,这叫做「思」。并没有通过思考,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接触就明了。从接触这个意思,称之为「闻慧」;从明了这个意思,叫做「思慧」;从破迷这个意思,称之为「修慧」。可见得接触、明了、不迷,一桩事情,三慧是一次完成的,并没有次第,不是先闻,然后再思、然后再修,不是的。若是次第,那是二乘、权教菩萨都有的,不能说是三慧唯独菩萨才有。三慧是一次完成,没有次第,此地说的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普通人没有。
  我们看了这一句,如何用在我们自己修行的功夫上,这就很重要了。要怎样用?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念经,念经就是修学菩萨的三慧。我们眼根看到经本,接触就是闻慧;接触之后专心读诵,不起妄想,这就是修慧;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思慧。不要求经里头什么意思,只一味的去念,这个方法就是闻思修三慧一次完成。念经,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三学、三慧都是一次完成。
  可惜你现在没有还源;没有还源,你那个思没尽。几时你这个念头尽了,尽了是无念了,无念无不念,念无了、不念也无了,无念无不念就还源了。我再告诉诸位,你做到无念了,拿我们这个标准来讲,就是事一心不乱,你得到念佛三昧,无念是定;念没有了,无念也没有了,那是慧,那是还源,那就是理一心不乱,这才到思尽还源。「於自本心」,本心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真如本性。「忽然契合」,这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忽然见性。见了性是什么样子?我再告诉诸位,《无量寿经》经题就讲得很好,就是「平等清净觉」。你要晓得见性人什么样子?见性人的心绝对清净,绝对平等,觉而不迷,那个人就见性了;见性成佛,他就成佛了。《无量寿经》那个题目太好了,修学的原理、目标,修行的方法、境界,在一个题目里面就全都显示出来,所以「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我们用功的目标。思尽还源,就是思无所思了。
  演【思无所思者,即念而无念,是离念境界,所谓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又复此即不思之思,是任运清净之意,故佛果第七,亦名为意。】
  思尽还源之后,乃是「念而无念」...(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八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85》)


...,不是研究,教下离心意识才能大开圆解,念佛人离心意识那就是理一心不乱。用心意识是事一心不乱;不用心意识是理一心不乱,这当然不太容易。
  「观照」,在禅家用功是功夫刚刚得力,就像念佛法门的功夫成片,就是这个境界,有能力伏烦恼,还没有能力断;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层,叫「照住」,照住这是得定,在念佛法门是得念佛三昧,见思烦恼断了,无明没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再往上提升就「照见」,《心经》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上层的功夫,照见,相当於我们念佛法门里面理一心不乱;照见,见什么?见本性、见自心,就是还归自心。从这一段注子我们能体会,念佛法门功德成就不可思议。真正体会到了,我们才会老老实实念这句佛号,不会看到其他法门又想去学习了,那又夹杂了。
  疏【以上境法二中,复有三义。】
  上面是讲境界、方法,二者之中还有意思,大师在此地又给我们举出来。
  疏【一者闻说佛名,是为闻慧;二者执受在怀,是为思慧;三者持守不忘,是为修慧。】
  这是二法之中给我们拈出菩萨修学的三大纲领:闻、思、修。这个举得很好,如果不为我们举出来,也许我们误会念佛是小乘,念佛怎么是菩萨法?菩萨修闻思修三慧,念佛是闻思修三慧吗?你知道念佛就是闻思修三慧,才晓得执持名号就是菩萨行。
  钞【闻慧者,阿弥陀佛,虽有无量功德,而此功德,非闻不知,非说不闻。故华严云:得无生慧,先赖多闻。又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或闻经论之所宣扬,或闻知识之所开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是之谓闻。】
  这一段解释『闻』字。
  钞【而言慧者,闻即是慧。对木石说,顽不闻故;对愚人说,闻不餐采,如不闻故。故曰闻慧。】
  大师这个意思解释得很浅显,很容易明了,实实在在说,这里面意思非常的精深。这一段文字里面也显示出来,「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也没有办法完全说得出来,等觉的智慧还不够!这样的功德,『非闻不知』。我们要是没有多听,怎么会晓得?不知道。『非说不闻』,要是没有人给你说,你怎么会知道?什么人说?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唯有佛他才知道得透彻,才能讲得清楚。前面说过,等觉菩萨知道得不彻底,也讲不清楚。九界众生,九界就包括等觉菩萨,如果不是诸佛如来威神加持,他不会懂的,他也不能说。我们六道凡夫如果不是诸佛威神加持,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说老实话,佛菩萨给我们讲,我们也听不懂。
  《华严经》上说:『得无生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3》)


净公上人讲闻思修三慧集第二卷





...为思;从决定没有错误,谓之修,这叫三慧。三慧是戒定慧的慧,我们今天没有定,哪来的慧?所以他这地方意思说得浅。
  『对木石说,顽不闻故』,你对木头、对石头说,它不会听,它不闻!『对愚人说,闻不餐采』,对愚人说,他听了之后,他听不懂,他不能接受,不能采纳,这个如不闻,跟那个不闻没两样。实在说这个意思,就把我刚才讲的含在其中,我们今天听了,听了也是不闻,为什么?没听懂、没明了。一听就明了,才叫闻慧。所以明了,这个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同时的,不是有阶段的。一听,这个听叫闻,明了叫思,不错叫修,所以三慧是一刹那之间同时圆满的,这是菩萨的修学方法。
  钞【思慧者,既入乎耳,须存乎心,谛审谛观,是何法门,是何义理,是之谓思。】
  这是解释『思』,平常人这是讲思考,我们听了别人的言论,一定会去想想他的道理,这是「思」。
  钞【而言慧者,思即是慧。】
  这是一接触就明了才行。
  钞【禽畜虽闻,不解思故;愚人虽闻,入耳出口,不忆想故。故曰思慧。】
  愚人听了,没有深入了解它的义理,不能叫做思慧,叫思可以。
  钞【修慧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谓修。】
  这是单单讲闻思修,不讲那个慧。有许多人把菩萨三慧闻思修分开来讲,那就是这个讲法,没错的。但是这只叫闻思修,不能叫闻慧、思慧、修慧,不可以称慧。闻思修我们一般人都有,愚人也有,读书人更不必说了。世人有闻思修,但是没有三慧。这是修。
  钞【而言慧者,修即是慧。狂人虽思,敝精役神,不实践故。】
  愚狂之人他虽然有思,思考,他也很用心,也很劳神,但是他不能够做到,不能够彻底的做到,不能够圆满的做到。所以,他只能称为闻思修,不能称之为三慧。诸位记住我刚才给你讲的三慧的意义,你就会了解三慧确实不同於三学,有三学才有三慧。底下假设一个问答:
  钞【问:此指三慧,有何证据?】
  『此指』,「此」就是指念佛。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三慧』,有什么证据?念佛的确是三慧,闻思修三慧确实在其中。这一句佛号,一接触的时候,这是闻;接触就明了,这句佛号具足无量无边功德,不需要通过思考立刻就知道;而且立刻就老实念,听到念佛没有不跟著老实念,念就是修。
  钞【佛地论云。】
  莲池大师引经据典,《佛地论》上说:
  钞【菩萨履三妙慧,净土往还。】
  这个证据举得太好!举修净土的菩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履』就是践履,就是实行,实行『三妙慧』是什么?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念这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跟他方世界经常的往还,往返!西方世界的菩萨每天到他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用什么方法?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普度法界一切缘熟的众生。缘不熟,他不接受;缘要是熟了,一听他就接受,度这些众生。『净土往还』。这是论文,底下还有解释:
  钞【以闻思修,得入净土,故知念佛必有三慧。】
  实在说,这是因为许许多多人对念佛法门发生误会,认为念佛要是勉强讲,得一点定,他们还能接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定,念佛人没有智慧这是一般人说的,其实他对这个法门不了解,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产生许多错误的观念。我们初学的人对於净宗经论涉猎也浅、也少,听人家这样一说,心有不甘,算...(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3》)


...够做到,不能够彻底的做到,不能够圆满的做到。所以,他只能称为闻思修,不能称之为三慧。诸位记住我刚才给你讲的三慧的意义,你就会了解三慧确实不同於三学,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三学才有三慧。底下假设一个问答:
  钞【问:此指三慧,有何证据?】
  『此指』,「此」就是指念佛。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三慧』,有什么证据?念佛的确是三慧,闻思修三慧确实在其中。这一句佛号,一接触的时候,这是闻;接触就明了,这句佛号具足无量无边功德,不需要通过思考立刻就知道;而且立刻就老实念,听到念佛没有不跟著老实念,念就是修。
  钞【佛地论云。】
  莲池大师引经据典,《佛地论》上说:
  钞【菩萨履三妙慧,净土往还。】
  这个证据举得太好!举修净土的菩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履』就是践履,就是实行,实行『三妙慧』是什么?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念这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跟他方世界经常的往还,往返!西方世界的菩萨每天到他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用什么方法?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普度法界一切缘熟的众生。缘不熟,他不接受;缘要是熟了,一听他就接受,度这些众生。『净土往还』。这是论文,底下还有解释:
  钞【以闻思修,得入净土,故知念佛必有三慧。】
  实在说,这是因为许许多多人对念佛法门发生误会,认为念佛要是勉强讲,得一点定,他们还能接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定,念佛人没有智慧这是一般人说的,其实他对这个法门不了解,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产生许多错误的观念。我们初学的人对於净宗经论涉猎也浅、也少,听人家这样一说,心有不甘,算了!我不学这个法门了,我去学有智慧的法门,结果误了前途。莲池大师这一段问答非常之好,帮助我们破疑生信,晓得念佛这个法门实实在在是究竟圆满,超胜其他一切法门,我们遇到才真正值得庆幸。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4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四一页:
  疏【复有三义,闻说佛名,心不疑贰,是之谓信;信已而执,心起乐欲,是之谓愿;愿已而持,心勤精进,是之谓行。】
  信愿行,这在净宗非常重要,是净宗修学的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能往生。这句佛号具足信愿行。『闻说佛名』,闻名:一个是佛号,一个是《阿弥陀经 》跟《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三经都是教我们专修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3》)


...佛当面请教。所以这个文我们听了,不要执著,不要去想,为什么?你不想还不错,愈想愈错,为什么?你落在心意识里,心意识不能开悟,心意识不能了解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用心意识是永远做不到的,离心意识才能解如来真实义。因为如来说法没有用心意识,我们用心意识想去了解那个不用心意识的,我们怎么了解法?道理在此地。
  所以世间一般人在佛法上用思考、研究、比较,是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把佛法变作哲学、学术、宗教了。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学术,也不是宗教。佛法确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宇宙体是真如本性,一切万相是真如本性起作用变现出来的,是说明这个事实,决不能用心意识。禅宗离心意识才叫参禅,用心意识叫胡思乱想。教下离心意识才能大开圆解;用心意识,你就堕落在教网之中,这个教就像网一样,很复杂,讲得太多,密密麻麻像网一样,你堕在这里头出不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要诀,就是决定不用心意识。
  所以念佛高明,高明在哪里?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不用心意识。念久了,他就得定,定就开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成就后得智,无所不知。这句佛号是根本智、后得智同时修学,戒定慧三学、菩萨闻思修三慧,净宗信愿行三资粮,一句佛号同时完成。这个法门之殊胜、善巧,难得!我们要认识清楚,要认真的修学。今天时间到了。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6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八页:
  钞【起信真如者,论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这是又举《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的开示。《起信论》也是劝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乘法里面很重要的一部论典。
  演【若观彼佛真如法身者,能观即是一心三观,所观即是三谛一境,谓之观彼佛者,是托彼果佛圆明之体,显我众生性德之佛也。】
  这两句很重要,就是说明为什么要观阿弥陀佛,「彼佛」就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要观他的法身。我们在《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明白了,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三身是一体的,举一即三,无论是化身、报身统统是法身,三身就是一身。
  观,能观与所观是采取天台大师的讲法,《论》里只说观。古德法师用天台止观的方法来解释。「一心三观」拣别不是次第三观,是圆融的,「真假中」这是三观,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叫一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5》)


...毫沾染不得。
  在这个地方同修们不能误会,不是说教你一切放下,你明天也不上班了,家里事情也不做了,光念佛去了,变成佛呆子,佛呆子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那边都是不退菩萨,没有呆头呆脑的。放下是教我们心里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心里起心动念是障碍,事上没有障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事哪有障碍?无碍、交成,一多无碍!事没障碍,理也没障碍,理事、事事统统没有障碍。念头分别、执著、忧虑、牵挂,这个东西是障碍,我们心里决定没有这些东西,心里只有一尊阿弥陀佛,心里只有这部《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 》,大本小本完全一样。我们心里只要一部经、只要一尊佛,其他统统放下,再不去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清净,心净则土净,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个世间贪恋不得!凡是叫你起贪心的,那是魔境。魔不希望你成佛,不希望你离开六道轮回,魔来扰乱、阻挠你,不让你到极乐世界。凡是叫你起心动念的,全属魔障。「受」是我们真的接受,「持」是保持而不能够失掉。今天接受了,接受之后一定要尽形寿保持,尽我们这一生的生命,我们活一天就保持一天,决定不能让它失掉,这叫受持。
  疏【即前三慧三资粮故。】
  闻思修就是前面讲的三慧三资粮。
  钞【闻即闻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
  闻思修是大乘菩萨修行的纲领,小乘人修学的纲领是戒定慧三学。
  钞【闻即信义,思即愿义,持即行义。】
  『闻』就是信,『受』就是愿,『持』就是行。信愿行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个条件,叫三资粮。资粮是比喻,从前出去旅行要带干粮、旅费,叫做资粮。这是比喻我们修行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带什么样的盘费?信愿行,这三条就好比资粮一样。
  疏【闻诸佛名,牒上六方诸佛名也。闻经受持,闻佛名者,亦应受持故。】
  大师假设一个问答:
  钞【问:此经闻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因,何兼诸佛。】
  「及闻诸佛名者」,蕅益大师解释,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莲池大师解释,诸佛就是指前面所说的六方佛。两个人说法都没有错,莲池大师从事上说的,蕅益大师从理上说的,理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诸佛就是阿弥陀佛。
  钞【答:弥陀功德,为恒沙诸佛之所共赞,则闻诸佛名,知诸佛赞,信受此经,倍复亲切,故双举也。】
  莲池大师这个意思也很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为我们介绍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一尊佛所说!我们对於释迦牟尼佛无限的景仰、羡慕,对佛的尊敬无以复加。世尊为我们介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六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68》)


...来就照做,就真干,真的修行,他不是假的。『非如今人』,今人是指明朝时候人,明朝时候就有这个弊端,听善知识说法,听了之后,他不会做,他会讲,所以说是『入耳出口』。「入耳出口」就是道听途说,在路上听了,路上就讲了,没有真正修行的功夫。不像古人,古人是自己修行真正有了心得,他才会说;没有通过真正修持,他不说。要考验证明这个教训是真实的,自己真得受用,这才乐意介绍给别人。我们看到这一句,想想我们现在,都是入耳出口。
  钞【三资粮者,如上闻而信,即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也。】
  『三资粮』是信愿行三个条件。闻而信,这就是信资。信而受,受就是愿了;他不愿,他怎么会接受?受而去,去是去真干、去实行。「资粮」,用现代话讲,就是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资粮」是比喻,从前出远门旅行,很多偏僻地方没有旅馆,一定要带干粮。带一袋米背在身上,带干粮,带吃的东西叫「粮」;「资」,身上带一些钱,旅费。现代方便了,饭店多,不但不要带干粮,钱也不要带,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旅行全世界。
  钞【三慧者,闻即闻慧;欢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者,即修慧也。】
  『三慧』,菩萨所修的闻思修三慧。可见得流通分里面这几句话,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慧,意思都圆满具足。
  疏【又此欢喜,亦具清净三义,如观疏中说。】
  钞【三义者,观经疏谓: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具此三义,故欢喜。】
  在《观经疏钞》末后,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欢喜」有三个清净的意思,所以他能生欢喜心。
  钞【今持名往生,乃佛所说,佛是一切智人,非四人等也,则人清净。遇如是人,宁不欢喜。】
  这是解释第一个清净。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经有五种人说:第一是佛亲自宣说,第二是佛弟子说,第三是仙人说,第四是诸天说,第五是化人说。但是除佛之外,其他人所说的都要得佛的印证,就是佛同意了,这就可以。佛不在身边,找谁做证明?大小乘经上有「法印」之说,符合法印,那就算佛承认,等於是佛说的。小乘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他所讲的义理一定要符合这三个原则。大乘经只有一法印「实相」,他所讲的确实是诸法实相,那就等於是佛说的。五种人里面,除佛之外,其他四种说的人都不清净。佛才是最极清净,佛的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能说的人清净!这个经是佛亲自说的,我们怎么不欢喜?不是别人代说的。
  钞【持名往生,即证三昧,是圆顿教,非权法也,则法清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4》)


...的,那是必修科目,是唯识的根本论,《瑜伽师地论》跟《成唯识论》,是唯识的根本论。这一门学问在我们中国,只是在唐朝时候,玄奘大师回来以后那么昙花一现,现了一下,到以后学这门东西的不多了。不用深入的去研究,就是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
  唯识在佛法里面是共同科目,教义的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规范的共同科目,净土是归宿的共同科目。这是诸位一定要认识,这三门是佛法的共同科目,无论你学哪一宗、哪一派,都离不开。但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决定戒律是第一,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不但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教的,十方诸佛没有例外的。违背了这个法则,给诸位说不会成就,不要戒你就得定,也能得到,不是佛法的定,邪定,不是正定。没有戒定也能开智慧,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法里面讲狂慧。所以你要想得到正慧、正智,一定要按正确的方法来修学。佛法里面的生活教育,就是《沙弥律仪》当中的二十四门威仪。你们不要讲我要学这个东西,那我不是生活太拘谨了吗?那个二十四门威仪是活活泼泼的,你不会学,你死在那里面,那就是拘谨,你要是会学是活活泼泼。所以佛法的戒律它是活泼的,不是呆板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一条戒里面都有开遮持犯,可见得活的,它不是死的。菩萨学的三慧,闻思修三慧,三慧是建立在戒定慧那个慧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误会,菩萨大乘修闻思修三慧,小乘修戒定慧,我们不学小乘,我们就学大乘。
  三慧怎么学法?我们现在在讲台上讲经或者听,闻慧,法师讲我听,闻慧,我都听懂了。听了之后再去研究,研究是思慧,思了,想得差不多了,我应该这么做,我就照它去做,修慧,全都搞错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情?法师在讲台上讲,你在那里听是搞的说食数宝,下了课你在那里面去研究叫胡思乱想,一天到晚修的行叫盲修瞎练。说食数宝、胡思乱想、盲修瞎练,所以你搞一辈子你也成不了菩萨,这哪里叫三慧?你把三慧搞错!大家要记住,你们看看,是这么个关系,你没有戒定慧,你哪有三慧?我给你讲的不会错,说食数宝、胡思乱想、盲修瞎练,你认为那叫三慧,你看错到哪里去!所以大乘法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而且告诉诸位,三学可以等修,也可以次第修。譬如我告诉你的,背诵经典是等修,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等修。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要分开来修,持戒、待人接物,我们日常生活这是戒律,我们早晚抽点时间出来修定,我们读诵经典,当然这是三慧同时修的,著重在慧,是可以渐次,可以同时。但是三慧一定是同时,没有先后这要晓得,所以菩萨高明,小乘人比不上的。
  三慧怎么讲法?这三种都是慧,闻思修都是慧,具...(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13》)


...菩萨大乘修闻思修三慧,小乘修戒定慧,我们不学小乘,我们就学大乘。
  三慧怎么学法?我们现在在讲台上讲经或者听,闻慧,法师讲我听,闻慧,我都听懂了。听了之后再去研究,研究是思慧,思了,想得差不多了,我应该这么做,我就照它去做,修慧,全都搞错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情?法师在讲台上讲,你在那里听是搞的说食数宝,下了课你在那里面去研究叫胡思乱想,一天到晚修的行叫盲修瞎练。说食数宝、胡思乱想、盲修瞎练,所以你搞一辈子你也成不了菩萨,这哪里叫三慧?你把三慧搞错!大家要记住,你们看看,是这么个关系,你没有戒定慧,你哪有三慧?我给你讲的不会错,说食数宝、胡思乱想、盲修瞎练,你认为那叫三慧,你看错到哪里去!所以大乘法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而且告诉诸位,三学可以等修,也可以次第修。譬如我告诉你的,背诵经典是等修,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等修。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要分开来修,持戒、待人接物,我们日常生活这是戒律,我们早晚抽点时间出来修定,我们读诵经典,当然这是三慧同时修的,著重在慧,是可以渐次,可以同时。但是三慧一定是同时,没有先后这要晓得,所以菩萨高明,小乘人比不上的。
  三慧怎么讲法?这三种都是慧,闻思修都是慧,具足小乘这个慧的基础,就是开悟的。它是听讲的时候,耳根接触音声,接触法音这就是闻慧;一接触就悟,悟就是思慧。绝不是在那边去想,一想就落在第六意识去了,那还叫什么思慧,那是烦恼,那是分别。这个思是什么?思这个名词,就是用我们世俗的名词,不是真正有思惟的、有分别的,没有,就是一听觉悟,这个叫思,一悟,你看看悟就破了无明。所以对破无明来讲叫修,对开悟来讲这叫思,对接触闻法来讲它叫闻,所以它是同时的,不是分三个阶段的。我曾经就碰到过好几个,就是误会了把它分作阶段,听了几年经,他来告诉我,「法师,现在不要听经了。」我说为什么?「我已经听了两年,这是闻慧,我回家要去研究,要去闭关去研究,思惟里头意思我再修行。」我明白了,我说你现在还要不要听?他说「我今天还听。」好,今天还听,今天我就讲这个,讲完之后我说你还要不要听?「还要听,我不闭关,不打妄想。」那就是误会了,你把这个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说食数宝,第二个胡思乱想,第三个盲修瞎练,你连小乘都不如。所以这个不能搞错,搞错了就麻烦就大了。这都是讲智慧能破无明黑暗。
  【以中道智。】
  智慧无所偏依的就叫『中道』,无偏谓之中。
...(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13》)


...地方有讲,他都去听,恭恭敬敬听。你们去查查看,一部经听个十几遍,那是常有之事。现在的人哪里像学生,听过一遍之后,那个地方有讲这个经,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他不去。这不是求学的态度。我过去在台中听李老师讲「十四表」(佛学概要十四讲),大概你们都晓得,那是大专讲座里面的教材,我曾经听他讲「十四表」听过十一遍。那个时候我在台中,前面十几届的大专讲座,差不多我都参加,我听过十一遍。诸位要晓得,听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听经有悟处,一遍有一遍的悟处。以后是我到北部去讲经,没有时间来参加他的讲座。
  我那个时候在台中,李老师就《弥陀经》,讲过六遍在台中。我跟我们同学在一块互相研究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自己就有个标准,就是一部东西学会了之后要讲十遍,对自己要讲十遍。我们在一般初学的人来讲,熟透了才是自己的,不熟怎么行?熟是修学的第一步,第一步就是要熟,为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才提得起观照的功夫。我们今天讲的佛法,你们哪个不晓得,为什么在生活当中提不起观照功夫?不熟。熟的是什么?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这东西很熟,眼睛一看、耳朵一听贪瞋痴就起来,熟!这个佛法不像那么熟,如果佛法也是这么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戒定慧、闻思修都起来,那你早就成佛,不等到今天。可见得初学的人熟要紧!绝不是这个东西我学了,我考试应付一下及格,过去了,然后再把它收拾起来,放在书架上面去,不晓得何年何月再去打开它,这不行,这不是修学的态度。所以说是我们对於「三毒四倒」,真正的不知,知道哪有不愿意离开的?哪有不肯离开的?我们今天还不愿离开贪瞋痴,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想离开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就是你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个害处你还不知道。真正晓得,这在《起信论》里面讲「始觉」,你真正开始觉悟了,这个时候谁劝你别离开,都没有用;谁以什么样的力量阻挡你,叫你不要离开,也没有用。为什么?你知道那是要命,现在救命要紧,那是救命要紧。你晓得生死轮回之可怕,晓得五欲六尘的害处,这个毒害之深真正明白了之后,那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非离开不可。这底下有句话说:
  【不知一失足时便堕三涂也。】
  刚才我跟大家讲的这很深的警惕,所以不学佛的人他真的还不晓得,迷惑颠倒。学佛的人看到这个众生,实在是真正可怜、可悯,为什么?处处这个道路都是通阿鼻地狱。你要想能够避免不堕阿鼻地狱,这个事情太难了,就是阿鼻地狱的道路太多,没有办法来设防。贪心大家晓得,上品的贪瞋...(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16》)


...境,晓得我们的立场,晓得我们将来所负的使命,所以大家努力在国学、佛学,在外国语文上要认真的努力。我还告诉诸位,生活上要学著吃苦,为什么?大劫难之后到十方去弘法,未必像今天这样的便利,生活这样的方便不见得,我们要行菩萨道,要能够吃人家不能吃的苦头,为佛法、为中华文化建大功、立大业。所以晓得说法是「随宜说法」。这些人既然明白、觉悟了,所以佛才把这事实的真相和盘托出。底下有几句很要紧,意思是说:
  【汝但知如来以一乘作三乘随宜所说。】
  这是他们已经明了,可以说已经是恍然大悟了。
  【而不知如来复能以一乘作无量乘说。如此功德无量无边。惟佛能知。】
  你看看这是又深入一层,这一层就是在法华会上所说,『三乘』前面也给诸位提示过,那是纲领,展开来无量乘,无量无边。所以诸位学佛务必要明了,佛法是讲开悟,绝不是教你学一个讲法、一个意思,为什么?刚才跟诸位说,无量义!前面讲的《无量义经》。无量乘就是一乘,无量义就是一实相义,无量是一,一即无量,一与无量是无二无别的,你要是不开悟就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学,要学活的,不要学死的,这开悟什么?就是以真诚心读诵受持。我教给诸位背诵是戒定慧三学等运,闻思修一气呵成。你们不要把这个背诵看轻,不要管那个经里头什么意思,怎么个讲法,你那一管就完了,你知道一个讲法,知道两个讲法,死的。里头是无量义,无量的讲法,见人是人说,见鬼鬼话,妙极!譬如说这部《法华经》,对你们是你们那个讲法,我给你们这个讲法;我要对那些军官,那是讲打仗的讲法,不一样;那如果是一批做生意买卖的,我教给他发财的讲法。怎么会一样?无量义!你不懂你经拿来死的,你要是真悟过来活的,横讲竖讲无论对什么人讲,听的人都皆大欢喜。做生意的,你教给我发财之道,正中他的心怀;那个做军人的,我说打胜仗之道,他也认真的学,学了就打胜仗。哪里是个死呆板的讲法?人人能学佛,人人成无上道,佛门里面韦陀菩萨现的是天大将军身,不能说军人不能学佛,韦陀就现的是军人,那就代表军官能学佛。
  所以我跟诸位讲,佛法没得讲的,没得讲是根本智,无量义,无量无边的意思,横讲竖讲都讲得通的后得智。后得智从哪来的?从根本智来的,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要紧的是在根本智。你研究这些注解,记这些讲的,记的有什么用处?真的没用处,要紧的就在读诵受持。读诵受持才是真正的依教奉行,熟透了,义理明白,自受用的,就是日常生活...(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19》)


净公上人讲闻思修三慧集第三卷





...就能够发展为独立的大学,将来以后就是大学学院取代了丛林。可是这里面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他教学的方法、思想,采取现在一般的,现在新潮流的,那这个佛法就变质。这里就要讲「随顺古式」,佛法就复兴!随顺古式是什么?古式跟今式最大不相同地方,古式不著相,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三句话这就是古式。「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十二个字记住,这就是随顺古式,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这是佛佛道同,佛法就现前了。我们今天世间宗教学术都是著文字相、著言说相,不离心缘相。所以欧阳大师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他著相,他用的是分别心,就是用的是第六识、第七识,第七识的执著,第六识的分别,他用这个,用这个这是世间法。古式是什么?不用这个,转八识成四智,佛教我们用平等性智、用妙观察智、用成所作智,这叫随顺古式。诸位千万要记住这句话,这才是随顺古式的真实义。
  【故曰依诸经方求好药草。备诠三学三德等法。故曰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谛审法门。为说劝修。故曰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能依教修。便断烦恼。出离生死。故曰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底下这个几句,诸位细细去看,我不必再说,但是这个话里头句句都重要。『三学』是戒定慧、闻思修,可是这个东西前面给诸位讲,你要随顺古式,古式是古佛所传的原理、原则,你要不会,不会你就死在三学里面,那就是佛讲的「无益苦行」。这个苦行要有利益我们学,苦行没有利益你学它干什么?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戒学起。但是你要晓得,为什么叫你学戒?因为戒能帮助你得定,你这个心一天到晚在外头攀缘,戒是教你什么?这心收回来,这个也不许,那个也不许,叫你摄心,作用是这个。所以戒是定的方便,它的目的是得定。现在学戒的人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他死在戒里头。戒是个楼梯,楼梯是个工具,叫你爬上上一层去,好了,你就执著在楼梯上,我不走了,那一层永远爬不上,这叫死在戒条之下,不晓得它是个工具。定是不是目的?不是的,定还是工具,定是叫你开慧。佛法就是叫你开智慧,叫你大彻大悟,定是开慧的工具,戒又是得定的工具。我们如果说方便,这个戒是方便之方便,你要晓得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是戒不能够执著,定都不能执著。小乘人不能够开悟为什么原因?他执著定,所以佛说的「堕在涅盘坑」,涅盘就是定,堕落在无为坑里面,他执著,他不能舍离。
  《圆觉经》里面,这是我们刚刚讲过的,《圆觉经》第二章,「普贤菩萨」这一章,就是讲的修行最高指导原...(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6》)


...。「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着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这五十七天当中,实际上佛已经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二七日中讲完。谁听?法身菩萨听,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听众之多那是无法计算的。你得要有能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去听法,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去不了,法身菩萨。那是他的报告,明心见性,性是怎么回事情,详详细细的说出来。我们再看中国,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明心见性了,对五祖也报告出来,自性是什么样子。他只说了二十个字,五祖肯定了,他真见性了,没错,衣钵就传给他。那我们要想想,世尊的报告是《华严经》,六祖的报告二十个字,都是明心见性说出他的境界,我们就知道境界是相同的。六祖大师二十个字展开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把它浓缩起来就是六祖的二十个字,不增不减。
    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二十四岁,释迦牟尼佛示现开悟的时候三十岁,怎么开悟的?放下就是。这人有本事,一听,妄想分别执着一下就放下,这个根性在佛门叫顿根,三种烦恼一念顿舍,全放下了。我们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听了说经听了半天,一样也没放下,他们厉害就是听懂了马上就放下。所以菩萨的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闻是听,思是什么意思?明白了,修是什么意思?放下。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他就成佛了。凡夫成佛一念之间,凡夫是一念迷,一念不迷了,不就觉悟了,就成佛了。这个一念诸位要记住,是弥勒菩萨所说的那个一念,也就是说,一秒钟里头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头;一千六百兆分之一那个一念,那一念觉,一念觉念念觉,就成佛了。我们也是,听讲经闻法一念觉了,但是第二念又迷了,不能念念都觉,我们的麻烦在此地。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的善根福德太薄了,没有人家那么厚;那厚他能保持,他念念都觉,一觉就一切觉。我们的善根福德薄,没有这个力量,起先念念对啊对啊,境界现前又迷了,贪瞋痴又现前,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我们不能不下死功夫,印光大师教给我们,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想着我马上就要死了我怎么办?死心塌地,就是一切妄念统统死掉了,只留着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就有救了。这是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求往生的方法。
    真能够死心塌地念佛,《净土圣贤录》里头,宋朝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他造的罪业重,造这么重的罪业帮助他往生,怎么回事情?因为他很清楚必定堕地狱,想到地狱苦他就害怕了。摆在前面就是两条路,一个就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二集)    201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2 》)


...道。根性,佛菩萨能观机,凡夫很难做到,凡夫靠经验,不准,不准确。佛非常准确,佛能够知道一切众生,他有宿命通,你过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遇到佛、遇到菩萨,那是大福报。真正遇到善知识,他能教你、能帮助你,他用的方法契理契机。我们凡夫常常讲,好像是世出世法古今中外,就是老实、听话、真干。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真正有道理。上上根人能做到,这种人成就快。具足这个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佛菩萨一定会帮他忙。我们的根性成熟不成熟佛菩萨都知道,除佛菩萨之外自己知道,别人靠不住。自己怎么知道?对佛菩萨我们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的佩服?是不是真听话?经典上讲的我们真听吗?真听是要做到,没做到不是真听。
    三学、三慧,三学这三个是可以独立的,戒定慧,三慧不是独立的,三慧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菩萨修的。接触叫闻,耳听到叫闻,眼见到也叫闻,用一个字做代表。接触,接触就明了,那叫做思,其实他没有通过思考,一看就明白了,一听就明白了,接触就明白,明白叫思。修是什么?破迷、破障,一接触他障碍没有了,一听没有了,或者一看到就没有了,菩萨叫三慧。三学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它有次第的,三慧没有,这个要知道。他闻思修真是在一剎那完成的,这是上根人,很好教。
    一切诸法的真正觉智,对一切诸法,就是通达诸法实相,对一切诸法的真相明了了,不再迷惑了。一切诸法的真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佛经上讲得多,特别是大乘《般若经》,般若二十二年就是讲诸法实相,这是现代哲学跟科学所探索的,把一切法的真相找出来。佛法讲的,说空说无我们都听不懂,我们认为空无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的,它那个空无什么都有。一切诸法在我们面前,他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他看到什么?他看到当体即空,看到这个现象是波动现象,就像现在的科学家在最先进的仪器里面观察现象一样,所有一切法全是个相似相续相。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没有一样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精神现象亦然,全是高速度的这种波动状况。像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波动的频率多少次?一千六百兆,这个单位是兆,我们怎么会知道?一弹指三百二十兆。所以我说我们看电影,过去电影是幻灯片,相续相,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就以为非常真实。如果我们的眼根有这种能力,一秒钟能把二十四张一张一张都看清楚,那这些电影银幕上的东西没有动,出生就灭了,一出生就灭了。好像现在科学家说的,他们现在讲意念,没有理由,无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五集)    2011/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5 》)


...槃无上,这是自体,这是能生能现,没有比它更高的。在众生中佛亦无上,因为佛是证得究竟,所以佛也无上。「复次,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云无上」。菩萨、法身大士也有感应道交的能力,所以他们也现身说法,众生有感他们也有应,他们依持戒、禅定、般若教化众生。这没有佛那么究竟,没有佛那么圆满,所以菩萨没有办法跟佛相等。相等都做不到,怎么能超过,故称无上,所以称佛为无上士。
    第八个德号,『调御丈夫』。「《净影疏》曰:能善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调是调和,御是驾御、统御,佛有这个能力以真实智慧、善巧方便来调伏众生,调和,伏是降伏,降伏众生的烦恼习气,所以称他为调御丈夫。这下面再跟我们解释,《合赞》里面说,「自既丈夫,复调丈夫。故号佛为调御丈夫」。底下跟我们解释什么是丈夫。在佛法里「若具四法,则名丈夫」,这里头有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都具足则称为丈夫。第一个「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第二个,「能听法」;第三个,不但能够听法,他还真正懂得里头的道理,就是真听懂,不是随便听的,听完之后他觉悟了;第四不但觉悟,他能够「如说修行」,他依教奉行。这在大乘法里头,菩萨!具足什么?闻思修。听法是闻,思惟是思,如说修行是修,闻思修三慧就超过三学,三学是戒定慧。戒定慧是对初学,可以分开来学,先学戒,戒成就了得定,定成就了开慧,它有阶段的。而三慧不然,三慧是一念圆满成就的。所以丈夫这里第一个条件非常重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菩萨。因为三慧是菩萨修的,三学是二乘修的,权教菩萨是三学,只有法身菩萨才是修三慧。他亲近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不是诸佛如来,就是等觉菩萨,不是别人。听法是闻,一听他就明了,明了就叫做思,明了什么?明了就破障、破迷。迷障破了,这就是修行,所以它是一次完成,它不是有三个阶段。三慧跟三学的意思一定要知道。
    「又《会疏》曰: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会疏》里面所讲的,也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德大能,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具大丈夫力用,如来果地上像前面讲的十力,大力、大用。手段还是用教学,说种种法。教化众生手段,确实只是教学,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一个不教学的。只有教学才能调伏,才能制御。这些调伏制御都是自然的,没有加丝毫勉强,为什么?众生听经听多了,慢慢觉悟,第一个阶段,他所获得的真实利益是断疑生信。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目标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0集)    2011/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0 》)


...界」。
    上面这是「赞佛」,这是法藏比丘对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赞叹。下面这是「发愿。法藏比丘于叹佛功德后,随即发起广大誓愿,愿自作佛,愿摄佛土」,愿摄佛土就是兴建道场。「普利众生,速成正觉」,建这个道场干什么?帮助一切众生很快就能成佛,这个地方成正觉就是成佛。「盖发广大愿实为至要」,这个愿不能不发,因为佛土是大愿、大行、大志、大慈功德之所成就,法藏比丘要不具足这四个条件,就没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施工,所以是功德之所成就。现代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念力不可思议。愿力就是念力,念力圆满它会现相,它会变成我们所谓的真实,你看得见的、你摸得着的这个世间存在你面前。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诸位要知道,是释迦牟尼佛的愿力,再加上我们众生的业力,成就这个世间。为什么跟阿弥陀佛不一样?阿弥陀佛也是自己的愿力,加上众生的业力,这么多众生带业往生去的,不也是加上众生的业力吗?是一样没错。不过这里头还有一种不一样的,一样里头还有不一样,不一样的,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闻名,多半都是先闻名去的,到极乐世界才见佛、才闻法、才接触到,那个我们不必说。他那个闻名功德不可思议,闻名里头决定是包含思跟修,闻思修。所以他的条件,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能错会意思。菩提心是什么?简单的说,真相信,真愿意去,真肯依教奉行。佛教我们奉行什么?教我们一心专念。
    大势至菩萨他所教给我们的就是标准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说得更简单、更容易懂,觉明妙行菩萨,这是个居士,志同道合八个人在一起念佛,八个都往生。他们怎么修法?真信切愿没话说,他们念佛的功夫守住三个原则,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句话实在讲,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八个字,「都摄六根」,不怀疑、不夹杂是都摄六根,后面「净念相继」是不间断,念佛人只要把这个原则抓住,你就决定得生。在念佛过程当中声声佛号,经论里头都说,「念一声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没人相信,为什么?没看见过。真的,真有这么大的功德,而且就在眼前。你为什么没有感觉?是因为你信心不纯,念佛夹杂,所以没有感应,感应很弱你没觉察到。如果你真心真信,一点怀疑没有,念佛决定没有夹杂,感应就非常明显。所以问题不在经教,不在佛菩萨,全在自己,自己错在哪里真的不知道,连改过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真诚心不够。如果是真心念佛,净宗里面常说,业障不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六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6 》)


...可以做会集本,留给初学的人做参考。法喜充满就是来自悟处,遍遍都有悟处。所以经教是从心性流出,无量智慧、无量功德。
    有精进才有禅定。禅定是什么?一心无二用,一心专注就是禅定。禅定真正成就了,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着清净平等觉,这是三个阶段。同时做不到,同时做到就成佛了,一般人不可能。从清净下手,清净就是没有怀疑、没有杂念,不被外境所染污。什么叫染污?起心动念是轻的染污,分别是重的染污,执着是最严重的染污。我们会被染污,这个染污要淡化,希望一年比一年轻,你就有进步了。自己功夫得不得力,完全从这里看。就用经题上这五个字做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如果真的一年比一年进步,我们修行功夫得力;如果在心情上,今年跟去年差不多,没进步;如果今年比去年染污还严重,那糟了,你退转了。不是记得多,不是学得多,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清净心,也就是觉正净,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觉就是我们经题末后这个觉字,正就是平等,净是清净。所以三宝是在经题上,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也是三藏,清净是律藏,平等是经藏,觉是论藏,经律论三藏。也是戒定慧三学,清净是戒律,平等是定,觉是智慧,戒定慧三学。菩萨闻思修三慧,全在经题上。
    功夫要用这个东西来检验,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五个字相不相应?相应,天天在进步,你会真的生欢喜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喜悦,不是假的。如果得不到,得不到就生烦恼,生烦恼就很容易退转。那是什么?功夫用得不得力,或者说你错用了心,会产生负面的现象。尤其是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的,你没有成就无所谓,有成就的,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肯定会招来嫉妒障碍。别人对你恶意的批评,诱惑你堕落的那种赞叹,赞叹有的时候不是真的好事,比毁谤还厉害,跟你说。毁谤你有警觉,这个不知不觉的你堕落了,很可怕,你都要小心。处事待人,平常心是道,要保持平常。平是什么?平等,永远保持一个平等,常是永远的意思。你能够持得住,换句话说,赞叹是帮助你,毁谤也是帮助你。遇到毁谤,不必去辩,愈描愈黑,那你已经上当,已经堕落了。怎么样?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他永远是个感恩的心,这就对了,不需要任何表达。再过几年,他自己知道了。用不着辩别,再大的冤枉都是消业障,愈是重大的这种毁谤、陷害,消的业障愈多,要感恩!你看看,他造业,造不善业,帮助我提升,能不感激吗?你还能怨恨吗...(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


...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心量这么小,不能包容别人,自己傲慢,自以为是,不能包容别人?这就是堕落,堕落在十法界,堕落在六道轮回,堕落在三恶道,心量愈小堕得愈深。我们要承认,我们本来的心量,就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本来的心量。我们不能包容别人是我们自己错了,这不能怪别人,我们迷惑了、颠倒了。所以十方世界初发心的菩萨,听到净宗法门,接触到《无量寿经》,听到弥陀名号,得到弥陀第四十五愿的加持,就是这一愿的加持,立刻就登上地菩萨。你看初发心马上就变成地上菩萨,这多快!得诸三昧,住定供佛。住定供佛,成就就快了。供佛修福,闻法开智慧,为什么要?希望我们的定慧早一天圆满,定慧圆满就成佛了,这是阿弥陀佛这一愿帮助初发心的菩萨快速成佛,阿弥陀佛没有舍弃一个人。
  「《疏》曰」,还是《会疏》,「纵虽新发意菩萨,闻名字人,能得定慧相即,真俗相照,顿得上地菩萨也」。这比前面又更进一步为我们解释,纵然这个新发心的、初发心的菩萨,虽然是新发意,就是初发心,闻名字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得定慧相即。这个地方的关键就在「闻」。我们今天听到这个佛的名号算不算闻?不能说算,也不能说不算。为什么?闻思修是三慧,不是三学,戒定慧叫三学,闻思修是菩萨的三慧,真正发菩提心,有,不是真发菩提心的人没有。闻是什么?闻是表接触,它代表的意思是接触。闻思修是一不是三,他一闻就明白了,明白用思做代表。我们一般人给你讲,我想一想再给你说,他要想一想才明白。菩萨不需要想的,菩萨一听就明白,所以就明白来说叫做思。那修是什么?修是迷惑没有了。从断迷叫做修,从明了叫思,从接触叫闻,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不能分作三个。菩萨的闻慧。
  他有这样的智慧,他才能够定慧相即,你看它起作用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相即。真俗相照,诸佛如来所证的是真,世间人情世故是俗,他全都明了、全都通达,没有一样不清楚,这叫闻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听到阿弥陀佛了,我就有了闻慧,错了,意思全会错了!你这个闻不是菩萨的闻,因为前面讲的初发意菩萨,他就有三慧。所以比小乘高,小乘有三学,菩萨有三慧,小乘三学是戒定慧,那是有阶段的,是因戒得定再开慧,它是有阶段;大乘这个闻思修三慧,那是一次完成的,它里头没有界限,它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三个意思,接触、明了、破迷开悟,它是一桩事情里头所完成的,这个高!所以他能够顿得上地菩萨,这把他为什么提升这么快说出来了。
  那听阿弥陀佛的名开悟,真不得了!我们对于这句名号不思议的功德,我们用了多少年的时间在经教里,到现在才搞明白一点,才真正把它讲清楚了一点,还不能圆满。为什么不能圆满?我们年年讲这句名号,年年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年年有进步,没有圆满,随着境界不相同,体会到的意思广狭浅深不一样。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程度浅的人见得浅,程度深的人见得深,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什么人能究竟?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不能究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然后你才晓得,佛的经典奥妙无穷,怎么能讲得尽?天天有新意思,你怎么能讲得尽?跟世间文章不一样,世间文章一个意思,没有什么深意思,所以能讲尽,文章看一遍不想再看了。世间最好的文学,中国古人所谓的中国四大小说,这是著名的文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小说,我想你看十遍之后不想再看了。为什么?意思尽了,它只有这么大的范围。这佛经你看千遍、看万遍,愈看愈有意思,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八集)  201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8 》)


...在十方」,今就是现在,底下现在,现是示现,示现在十方世界,「各得成正觉」,各个都示现成佛了,「皆从彼发愿,闻名定作佛」。海德如来他示现在十方剎土,我们就晓得,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能分身、化身无量无边,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正觉就是佛身。为什么他能现?皆从彼发愿,这句话让我们立刻会想到,世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来在因地的时候,发的愿是真愿,所以成佛之后他发的愿就起作用、就兑现了。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自自然然与十方世界有缘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闻名定作佛,举海德如来做例子,只要闻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跟极乐世界有缘了,就是一生当中听一句佛号,阿赖耶识里头落下这个种子,这个种子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纵然经历无量劫之后,遇到缘它还会起作用,他对于这个法门能信、能愿、能坚持,决定得生净土,决定成佛。
  「上之论证,妙显他力」,妙是微妙、巧妙,他力是佛的愿力,弥陀的愿力、诸佛的愿力。「佛愿加被,使闻名者,证无生忍,定当作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且闻不是但闻」,这一定要特别注意,「必能起行」。所以这是菩萨的闻慧,菩萨闻慧里面,闻一定有思、一定有修,闻思修是一桩事情,这当中没有间隔。跟小乘的三学不一样,小乘三学是戒定慧,它每一个字是独立的。所以修行它有阶段的,先从戒下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持戒的时间多长每个人不一定,利根的人时间短,钝根的人时间长,修定、发慧亦如是,它不是同时的。但是菩萨三慧是同时的。确实有一些初学,对三学没问题,他能搞得清楚,对三慧会产生误会,认为什么?也是三个阶段,闻思修。把它分成三个阶段错了,那哪是菩萨?凡夫。三慧这三个字是代表,闻是代表接触,耳听到了,这接触,眼看到了也叫闻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这个字做代表,你接触到了。接触就明了,用思代表明了,就是你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就不迷惑,不迷惑就是修,明了就是思。所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一剎那当中完成的,它不能分成三个阶段。
  我早年碰过到一个学生,是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遇到一个女学生,名字我都忘掉了。她在我们上课之先跟在我身旁告诉我,她说法师,我今天上这堂课,明天我就不来了。我说为什么?她说我学了两年了,听课听了两年,她说我回家去要多用功去想想。她把闻思修分作三个,我已经闻了两年法,我现在回家要想多思,多深入去研究。我就明白了,我说想通了之后再修行,是吧?她说是的。我说今天这堂课妳要不要上?她说今天这堂课上,上完之后我就不来了。我就把闻思修给大家解释了一下,我说这个人误会是什么?听了几年是道听涂说,回去去思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之后就盲修瞎练,那能成功吗?这是把佛学名词完全解错了,哪是这种解释方法?菩萨难道连小乘都不如吗?菩萨没有阶段,小乘有阶段,那是初学。这堂课上完之后我再问她,明天来不来?她说明天来。所以真的会有这些例子,真的是名词术语解错了,解错麻烦就出来了。
  所以这底下注得好,且闻不是但闻,必能起行。菩萨闻了之后,一定有行,有思、有行,而且他是非常快速,闻思修是一次圆满、一次成就,是不能分开的。例如《涅槃疏》第二十卷说,「若闻常住二字,生生不堕者,闻有多种,若能深思惟,如说行者,即生生不堕」。这个意思是说,「闻后能深思惟,并如说修行,始能得生生不堕之益」,这个堕是堕落,指的是三恶道。这个若闻,这不是菩萨,菩萨闻了他证果,这是说我们一般凡夫、三乘。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听到了,听到之后应当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地方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  2012/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2 》)


净公上人讲闻思修三慧集第四卷





...字是独立的。所以修行它有阶段的,先从戒下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持戒的时间多长每个人不一定,利根的人时间短,钝根的人时间长,修定、发慧亦如是,它不是同时的。但是菩萨三慧是同时的。确实有一些初学,对三学没问题,他能搞得清楚,对三慧会产生误会,认为什么?也是三个阶段,闻思修。把它分成三个阶段错了,那哪是菩萨?凡夫。三慧这三个字是代表,闻是代表接触,耳听到了,这接触,眼看到了也叫闻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这个字做代表,你接触到了。接触就明了,用思代表明了,就是你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就不迷惑,不迷惑就是修,明了就是思。所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一剎那当中完成的,它不能分成三个阶段。
  我早年碰过到一个学生,是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遇到一个女学生,名字我都忘掉了。她在我们上课之先跟在我身旁告诉我,她说法师,我今天上这堂课,明天我就不来了。我说为什么?她说我学了两年了,听课听了两年,她说我回家去要多用功去想想。她把闻思修分作三个,我已经闻了两年法,我现在回家要想多思,多深入去研究。我就明白了,我说想通了之后再修行,是吧?她说是的。我说今天这堂课妳要不要上?她说今天这堂课上,上完之后我就不来了。我就把闻思修给大家解释了一下,我说这个人误会是什么?听了几年是道听涂说,回去去思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之后就盲修瞎练,那能成功吗?这是把佛学名词完全解错了,哪是这种解释方法?菩萨难道连小乘都不如吗?菩萨没有阶段,小乘有阶段,那是初学。这堂课上完之后我再问她,明天来不来?她说明天来。所以真的会有这些例子,真的是名词术语解错了,解错麻烦就出来了。
  所以这底下注得好,且闻不是但闻,必能起行。菩萨闻了之后,一定有行,有思、有行,而且他是非常快速,闻思修是一次圆满、一次成就,是不能分开的。例如《涅槃疏》第二十卷说,「若闻常住二字,生生不堕者,闻有多种,若能深思惟,如说行者,即生生不堕」。这个意思是说,「闻后能深思惟,并如说修行,始能得生生不堕之益」,这个堕是堕落,指的是三恶道。这个若闻,这不是菩萨,菩萨闻了他证果,这是说我们一般凡夫、三乘。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听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到之后应当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地方讲深思惟,它是双关句子,对初学的来说,就是现在讲你要明了佛所说的意思。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真实义,思惟是表示你认真在学习它。佛法里面通常,像禅宗它不用思惟,就怕我们错解了意思,思惟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妄心。思惟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这个一定要知道。佛的意思要用直觉去了悟它,你一听就觉悟,真的就明白了,没有通过思惟,这是真的。我听了不懂怎么样?不懂没关系,不懂不要去想它,你再听第二遍。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因为他不要通过思考,念一千遍之后为什么会明白了?一千遍心定了。读书千遍是持戒、是方法,你只照这个去做,别去理会它,用清净心去读,用恭敬的心去读。
  所以现在人最大的困难,是不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  2012/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2 》)


...声在念,好久,鸟都在念阿弥陀佛。去年十月我在澳洲图文巴净宗学院,停车场两棵枇杷树,树神念佛往生,托梦给我们年轻的出家人。那个是我们看不见,我们也听不见,往生托梦我们这才晓得。花草树木,众灵,在道场周边它都听经、它都念佛,它能往生,阿弥陀佛来接引它。所以根跟力是薰习成就的。精进力,每天没有其他的事务,要拜佛,拜佛消业障、断烦恼。消业障大家懂得,断烦恼呢?拜佛的时候你心里头没有杂念,烦恼就轻智慧就增长。
  「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念根起作用,它起的作用是让一切邪知邪见、邪念不能够干扰你,为什么?因为你有正念。修净宗的正念就是六字洪名,信愿持名。真修,其他的宗派不涉及了,华严、法华都不需要涉及。真正一门深入,净土五经取一种就可以了,无论哪一种。一生一门深入,没有第二个念头,这种人决定往生,而且往生,高品位的往生,为什么?他有定有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视那些念佛的阿公阿婆,他们没有读经,他们就一句佛号,一生一句佛号念到底,他有戒、有定、有慧。他的戒是定共戒、道共戒,比律仪戒高,比律仪戒深广。你问他持戒,他不懂,他就知道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具足戒定慧三学,具足闻思修三慧,闻思修是菩萨修的,戒定慧是小乘修的,闻思修叫三慧。一句佛号里头具足三学三慧,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具足无量法门,为什么?每个法门都是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是成佛的。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还学这个学那个,好像自己很能干,学得很多。虽学得很多,没有一样入进去,一门都没有入进去。不如一个老实念阿弥陀佛的人,他真入进去,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干扰他。他的精进根有力,不受干扰;念根有力,不会有邪知、邪见、邪念。
  「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这个非常明显,大家都知道。妄念、杂念、邪念太多太多了,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无量无边无尽的杂念、邪念,什么东西能降伏?定力。你能定在一处,我们今天定在阿弥陀佛,你的杂念就没有了。修.蓝博士说的,把你阿赖耶识里头这些东西统统清除掉。说阿赖耶,不学佛的人不懂,我们换个名词,你心里头那些妄想、那些杂念统统放下。只留一个念头,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都不要想了,唐太宗说来不及了。你能把念头专了,专想这一念,这一念产生力量,表现在哪里?表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力量一发生你就有感应,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现在,你会有感应,感应什么?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怎么会现身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九集)  2012/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9 》)


...看,那怎么知道?黄念老做这个注解,引用经论八十三种,这八十三种我们能够看到的没有超过二十种,他全看了。这些书很多我们都找不到,除非看《大藏经》,不看《大藏经》找不到,到哪去找?市面上没有这个单行本卖的。这是夏老居士、黄老居士对我们的法布施,也代表阿弥陀佛的法布施。我们有幸,这两位提供我们最好的资料,我们找不到的他替我们找到了。而且这里头引用了一百一十位祖师大德的开示,最宝贵的开示统统抄在这里头,这还得了吗?末法时期学佛,这一部够了,不必再搞多,就圆满了。我们几十年学佛的基础,遇到了才认识,叫识货。如果没有这几十年的基础,摆在我们面前不认识,不认识就不会重视,就不会认真的学习。识货很重要,因为认识,我们对夏老、黄念老从内心发出真诚的恭敬、真诚的佩服,感恩,真正是如获至宝。
  莲池大师解释不可思议解释得好,你看第一个,施法广大功德。阿弥陀佛这个法布施是究竟圆满,十方一切诸佛的法施全部在极乐世界。由此我们能相信,遍法界虚空界各种不同法门的这些诸佛如来,他们都会到极乐世界去授课、去教学,无论你修什么法门,都有最好的老师来教你。无量寿、无量光,还有三宝道品,三宝是佛法僧,也就是戒定慧,也就是闻思修,种种道品它具足,这个不可思议。
  第二,「神化周遍功德」,他的方法。你看极乐世界的水会说法,鸟会说法,风吹树林会说法,「咸宣妙法」,咸是统统都说法,没有一样不说法,这个是不可思议。我在早年是有妄想,也许这个妄想别人会做成。我是一九八二年第一次到美国,在旧金山一个老人公寓,在那个里头讲经,时间只有七天。我看了之后很欢喜。老人公寓里头住了四百多位老人,老人没有事情做,我们这个七天法会在讲经,所以很多人来听。我当时就想到,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应该是像这样的。他退休了,没有工作,专心学佛,专心念佛。像老人公寓里头有个讲堂,有个念佛堂,有个活动中心,那多美!我那弥陀村就从这想出来的,也是看到实际的环境,这个好。对年轻人,他要工作,他要读书,他要工作,向他们做宣传。他们没有办法修行,让他们多听,知道佛法的殊胜,知道佛法好,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来退休再学佛。退休,专心了,一心,一门深入,一心念佛,他会有成就。对年轻人是宣传,对老人院的这些老人是真干真修,真正成就。就有这么个想法。
  如果老人院,像澳洲这样的,因为澳洲地大人少,澳洲土地面积是中国的百分之八十,中国比它大一点,百分之八十,人口只有两千多万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一集)  2012/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1 》)


...个心就是忍,就是心安忍在一处。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修习无生忍,这叫做契合真理。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这个离一切相,不再把一切现象放在心上,叫做离一切相。
  实相,实相无相,说的是理,真如自性;实相无不相,说的是事,幻相。非常难得,世尊当年在世讲这样高深,今天人所谓宇宙的奥秘,居然还有人能懂,我们不能不佩服!那个能懂的人大菩萨,他们在甚深禅定当中见到。所以佛说,他们会点头,他们为佛作证。为什么?他见到了,八地以上见到了。我们难,我们不是八地,八地作证也不行,我没见到。所以这就制造成是疑根,我们有个根本的怀疑,这个怀疑太难突破了。所以我们现在非常感激近代的科学家,他们把佛经讲的阿赖耶揭破,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我们对于佛说的奥秘不再怀疑,对我们念佛往生有太大的帮助!为什么?疑心要不断,可以往生,生边地疑城。这个疑断掉,那决定是高品位往生。这是我们感恩科学家的道理,断疑生信,品位不成问题。所以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又唐代僧」,就是出家人,玄一法师,「于《无量寿经记》卷上,以三忍配三慧」,三慧是菩萨,法身菩萨有三慧。小乘有戒律,三学,戒定慧三学;大乘菩萨有三慧,闻思修三慧。第一个,「闻慧」,音响忍,「谓近从音教而有音响忍」,音响忍是闻慧。「思慧,谓随分调心而有柔顺忍」,柔顺忍是思慧。第三,「修慧,谓观证无生之理而有无生忍」。无生法忍刚才说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真正了解宇宙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科学家知道,还不晓得从哪来的。佛经上告诉我们,它的来源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没有原因,是突然的。这个问题,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请教,无始无明怎么起来?实际上名相已经说清楚,我们是太粗心、太大意,名相上讲无始无明,无始,没有开始,这不就答案解释出来了!这个无明是有的,无明没有开始。可是你没有真正了解它,这个无始无明它起作用、它起障碍,你明了它之后,什么障碍都没有。
  明了无始无明之后,你才晓得真不碍妄,妄也不碍真,真妄可以并存,不相妨碍。妄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点妨碍都没有,为什么?不放在心上。怎样造成障碍?你把什么东西都放在心上,这个麻烦大!障碍不是从外来的,是你自作自受。大乘法教我们把障碍丢掉,就是说一切法决定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它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干什么?你心上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八集)  2012/4/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8 》)


...把它抓住。影响人最大的、最深的,联合国是其中之一,能够在联合国办这种活动,这就会收到很大影响。我们做过一次是佛教为主,应该所有宗教都是为主,来办这个活动就非常有意义。全世界的这些电视台,都能把这个活动全面的报导,唤醒大众回归圣贤教诲,灾难可以化解,不是不能化解的,然后在安定的社会当中提升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得已的办法,这个世界没有人在学好、没有人在修善了,那就是佛菩萨把他放弃,到西方极乐世界。佛菩萨度众生的念头并没有断,在极乐世界等待,这个世间哪一天有人想到求佛菩萨,佛菩萨就来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观世音菩萨是最好的榜样。
  「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他早成佛了,大悲心示现为等觉菩萨,帮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又《观音三昧经》云: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这里头的我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观音菩萨成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当时这一尊佛的德号叫正法明如来,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是修苦行的弟子。佛菩萨真正不可思议,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又《首楞严经》曰: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于古观世音如来,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楞严经》上,经文有说出观世音菩萨的因地,这些公案,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历史,确实久远劫他就有很好的修行功夫。在那个时候,有一尊观世音如来,他是观世音如来的弟子,佛传授给他这个法门,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这是他修的法门。闻薰闻修都是从耳根入门,所以菩萨耳根最利。
  上面这如幻两个字很重要,如幻两个字是真实智慧,照见。为什么?这些法都不是真的,你能用这些方法回归自性。这些方法不是自性,用这个方法可以回归自性。明心见性的时候,这方法就不用了。如果执著这个方法,那你就错了。好像药是治病的,病好了这药就不要。病好了还吃药,你还在生病,你的病没好;病好了就不要药,药就没有了。我们众生有病,这个病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病根。这三类病根统统拔掉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药就没有,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前头如幻,如幻是什么?看破,知道一切法没有一样是真的,如梦幻泡影,佛法亦如是。《金刚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佛法是有为法,有作为的,有作有为,所以它是生灭法。佛法的理是不生不灭,是真常,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理也是真如,一个道理。理是真的,相是假的;性是真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八集)  2012/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8 》)


...两个字很重要,如幻两个字是真实智慧,照见。为什么?这些法都不是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能用这些方法回归自性。这些方法不是自性,用这个方法可以回归自性。明心见性的时候,这方法就不用了。如果执著这个方法,那你就错了。好像药是治病的,病好了这药就不要。病好了还吃药,你还在生病,你的病没好;病好了就不要药,药就没有了。我们众生有病,这个病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病根。这三类病根统统拔掉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药就没有,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前头如幻,如幻是什么?看破,知道一切法没有一样是真的,如梦幻泡影,佛法亦如是。《金刚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佛法是有为法,有作为的,有作有为,所以它是生灭法。佛法的理是不生不灭,是真常,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理也是真如,一个道理。理是真的,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事是假的。所以智慧能够认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对于真假都不能执著,都不能起心动念。真的里面没有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就错了。假的里头本来就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你离不开假,那个假你永远丢不掉,为什么?你起心动念。所以于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就对了。然后才晓得,真妄一如,真妄不二,这才是圆满的觉悟,叫圆觉。
  从闻思修,闻思修是菩萨三慧,戒定慧是声闻的三学。声闻三学是有次第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能够躐等的。菩萨三慧,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没有阶级,它没有先后。什么叫闻?这个字是个代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做闻。用观世音菩萨的例子,观音菩萨耳根最利,耳闻,耳根听到了,眼睛看到了也叫闻,鼻闻到了也叫闻,身体接触到了也叫闻,心里头知道了也叫闻,它是一个代表字。这一闻,思代表明了,你看看、你想想,想就明了,不想不知道,所以思代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这叫思。修是什么?修是断惑,这明了不就没有惑,就不迷惑。所以它是一次完成的,它不是三个阶段,不是像戒定慧三个阶段。菩萨闻思修是一次的,一而三,三而一,要把它分成三个阶段,那就完全错了。
  我在早年,很早了,道安法师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做主讲。我教了四年,三年是总主讲,最后一年我担任一门功课,遇到一个学生,哪个学校学生忘记了,都是大学生。上课之前他来找我,告诉我,他说法师,我听经已经听了两年。我们上课是每个星期天。他说下个星期天我不来了。我说为什么?他学菩萨三慧,我要回去去研究。我说研究个几年你再去实行是吧?对。我说今天这堂课听不听?听,今天这堂课听。我说好,我跟大家讲闻思修。我说这个同学,你看听了两年经。两年经是什么?道听涂说。他要回家去,去研究。研究是什么?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个两年再去行,他要去做、去行,那是怎么个行法?胡作妄为。全错了!戒定慧是分三个阶段的,闻思修不是这个意思,是一次完成。一接触就觉悟、就明了,觉悟、明了就是思,不疑惑,疑惑没有了,那就叫修。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三桩事情,不能搞错。下课的时候我问他,下个星期还来不来?他说还来。这是把名词解释错了,闻思修是菩萨三慧,不是声闻。
  这个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接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这法是修学的方法。这方法是什么?从闻思修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八集)  2012/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8 》)


...三慧,戒定慧是声闻的三学。声闻三学是有次第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能够躐等的。菩萨三慧,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没有阶级,它没有先后。什么叫闻?这个字是个代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做闻。用观世音菩萨的例子,观音菩萨耳根最利,耳闻,耳根听到了,眼睛看到了也叫闻,鼻闻到了也叫闻,身体接触到了也叫闻,心里头知道了也叫闻,它是一个代表字。这一闻,思代表明了,你看看、你想想,想就明了,不想不知道,所以思代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这叫思。修是什么?修是断惑,这明了不就没有惑,就不迷惑。所以它是一次完成的,它不是三个阶段,不是像戒定慧三个阶段。菩萨闻思修是一次的,一而三,三而一,要把它分成三个阶段,那就完全错了。
  我在早年,很早了,道安法师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做主讲。我教了四年,三年是总主讲,最后一年我担任一门功课,遇到一个学生,哪个学校学生忘记了,都是大学生。上课之前他来找我,告诉我,他说法师,我听经已经听了两年。我们上课是每个星期天。他说下个星期天我不来了。我说为什么?他学菩萨三慧,我要回去去研究。我说研究个几年你再去实行是吧?对。我说今天这堂课听不听?听,今天这堂课听。我说好,我跟大家讲闻思修。我说这个同学,你看听了两年经。两年经是什么?道听涂说。他要回家去,去研究。研究是什么?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个两年再去行,他要去做、去行,那是怎么个行法?胡作妄为。全错了!戒定慧是分三个阶段的,闻思修不是这个意思,是一次完成。一接触就觉悟、就明了,觉悟、明了就是思,不疑惑,疑惑没有了,那就叫修。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三桩事情,不能搞错。下课的时候我问他,下个星期还来不来?他说还来。这是把名词解释错了,闻思修是菩萨三慧,不是声闻。
  这个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接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这法是修学的方法。这方法是什么?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是禅定,在禅定里头反闻自性,开悟了。我们一般人闻都对外的,六根全往外头跑,眼缘外面的色,耳缘外面的声,六根都向外,所以人心浮动。佛法教我们从外头收回来,叫反闻,反过来,不向外向内。内是什么?内是自性。向内就见性了,向外你所见的是尘,六尘,向内就见性了,反闻闻自性。这里不能用分别、不能用执著、不能用起心动念。六根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反闻自性,这种功夫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楞严经》自古以来的注解,都用天台大师三止三观来解释,行。三止三观,我们一般人可以做到。但是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讲三止三观,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是「舍识用根」。识是什么?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楞严经》教的方法,教我们不要用识,用什么?用根。根是什么?根中之性。眼是见性,耳是闻性,用见性去见,用闻性去闻,那就性成无上道。见性见色,色不是尘,色是什么?色是性,就见性了。闻性闻声,那个声不是尘,那是性,声性,他就见性了。如果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在里头,眼见的是尘,色尘,耳闻的是声尘,鼻嗅的是香尘,舌尝的是味尘,叫六尘,尘染污自性。交光大师虽然说得好,他作了一部注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八集)  2012/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8 》)


...,最值得尊敬的是谦虚恭敬。
  年轻有才华,最怕的这个障碍,一有这种习气,成就不大。这种德行,古时候从小培养,现在没有了,现在父母教儿女都教你竞争,你要争不过别人将来你就失败。这个教学法错误的,成败不是靠竞争,成败是靠你过去生中修的因;换句话说,成败是命运,与竞争不相干,命!命里头发大财、做高官,有一些自己他不聪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智慧,但他福报大,过去生中修的福大。刘阿斗做皇帝,诸葛亮忠心耿耿替他办事,他跟诸葛亮比差太多了,为什么?他有福报。所以我们要肯定,人在世间贫富贵贱是命里头注定的,绝对不是竞争,竞争决定不是好事,竞争只有折福不会增福,只会惹祸不会消灾。这个道理要帮助别人讲透讲明白,让大家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再走这条错误的道路,要叫他赶快回头。只有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帮助你福慧增长,帮助你消灾免难,消灾免难就增福报,古德所谓灾消了,福来了。不是靠竞争,竞争是相反的,竞争是福消了,祸来了。所以今天这个社会,很多观念是颠倒的、是错误的,必须把它纠正过来。
  「慧日喻菩萨智慧,照破痴暗,以醒群迷」。智慧起作用就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回头。现在痴暗是非常非常普遍。「又《净影疏》以闻思修三慧明此三喻」,用菩萨这个三慧解释这三个比喻,就是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言击法鼓」者闻慧,听到了,听到真正的佛法,听到传统的教育,这是比喻击法鼓的意思。「建法幢」是比喻思慧,「立义称建,义出名幢」。指建立法义,彰愿于众,为建法幢。也就是说听闻正法,改过自新,改过自新是建法幢。这一回头、一改过,真的灾消福来,这是「曜慧日」,他觉悟了,破迷开悟。所以曜慧日就是除痴暗,这是修慧,开悟众生。痴暗就是无明,叫「暗惑」。《华严经》第二卷说,「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所以慧日破痴暗。
  佛经上这些句子在过去没有问题,大家听了都能生欢喜心,都能尊重,在今天这个社会很麻烦,今天社会听的时候,这是宗教、这是迷信,这是佛在那里夸大,对圣教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如来智慧无边际,假的,不可能;一切世间莫能测,这太夸张了,现在多少专家学者看到这个他这样想法,不能接受。那怎么办?这些经句就不能跟他们讲;一定要讲、介绍给他们能接受的,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这种大乘经不是对小乘人讲的,不对二乘、不对三乘,这个法是对大乘上上根人讲的,他能相信。今天这些量子科学家他们相信,他们发现,认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六集)  2012/7/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6 》)


...背,要合觉。凡夫是合尘背觉,这凡夫。现在佛教我们,我们要背尘、要合觉,要跟觉相应。这个觉,就是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觉是佛知佛见。这个舍恶修善、背尘合觉,这一切法门就是佛经语,这就是佛法。
  「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这是特别的,对修净土宗的同修来讲,这个佛经语就是指的这部《无量寿经》,就是指的这个会集本。这部经里面专讲弥陀一乘愿海,一乘是成佛的道路。学这个法门,不是成小乘,不是成就小乘,也不是成就菩萨,决定让你一生成佛。成什么样的佛?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今天成佛是依阿弥陀佛为模范、为典型、为样子,我们要学得跟他完全一样,做弥陀弟子,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六字洪名,这是阿弥陀佛度一切众生的方法,就用名号。名号要不算南无两个字,实际上就是四个字,阿弥陀佛,就四个字,这名号,就用这个东西。所以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就是本经,希望我们深入、专修、悟入,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活学活用。
  「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也。端守不怠,从思起修也。端守者,正守。如教奉行也」。从闻而思,这个地方有一点参考资料,从思而修,这是菩萨的三慧,闻思修三慧。小乘有戒定慧三学。菩萨三慧从哪里来的?就是三学里头戒定慧,就这个慧,这个慧有闻慧、思慧、修慧,菩萨有的。但是这个地方所节录的参考资料是《三藏法数》,三慧这一条出《成实论》的,《成实论》是小乘论,这不是大乘。看看小乘怎么个讲法。第一个「闻慧: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我们听经,经听多了,慢慢就有智慧了。这是「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圣慧」,这智慧来的。第二种「思慧: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你去想,你常常去想它,「能生于无漏圣慧」,想的时候你有悟处。第三是「修慧:由于修习而生智慧。谓既已闻法,思惟义趣,即当随顺修习,因此修习,能生无漏圣慧」。这个地方讲的无漏统统是小乘无漏,《成实论》的标准,不是大乘。所以这是小乘里面这三种,这三种我们都能做到。
  可是大乘里面的菩萨三慧我们做不到,大乘菩萨这个智慧就是以阿罗汉的慧为基础,戒定慧的慧。你看,因戒得定,大乘的修法,因定开慧。所以,修定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什么要修定?是为了要开智慧。定了就有智慧吗?没错,只要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6 05: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