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7|回复: 7

[学佛文档] 群书治要360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9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货利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道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娛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平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著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道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乙、勤俭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古付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道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惩忿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
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減食作食毒)以中蚤蝨,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蝨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丁、迁善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戊、改过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诗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别人,也很难做到。
二、敦亲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36.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37.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虚伪,二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仙,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著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四、尊贤
38.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道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9.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任用超凡的大臣。任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
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41.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古付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娛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43.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要考虑在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44.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45.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道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却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贰、臣术
一、立节
60.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跡,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吳志下)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跡,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向。
61.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潛夫论)
【白话】贤者作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2.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求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3.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以何为大?」叔向说:「大臣重禄位而不愿力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很大的祸患。」
二、尽忠
64. 人臣之行,有(有作行)六正①则荣,犯六邪②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获得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注解】①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臣」;二、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臣」;三、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臣」;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臣」;五、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此为「贞臣」;六、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臣」。②六邪:一、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具臣」;二、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臣」;三、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此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臣」;五、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臣」;六、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亡国之臣」。
65.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为官时,想著如何尽忠,谋划国事;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著如何来纠正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必定帮助发扬;对于缺点,则必定匡正补救。所以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亲相爱了。」

三、劝谏
66.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的,告诫是最下等的。
【补充】商务印书馆排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进谏作止之」,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67. 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话没有到当说时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话当说而不说,就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注解】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68.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忠臣的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忠臣的谋划如果听从了,国君终身不会出逃,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纳,国君有危难而跟著去死,这样做是盲目地死啊!谋划不被听从,国君出逃时去送他,这样做是欺骗、伪善的行为啊!所以当忠臣的人,能够向君主进谏善言,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
四、举贤
69. 子曰:「……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70.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阿亲近。(卷四十  韩子)
【白话】忠臣推荐贤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废黜不肖之人,不偏袒亲近者。

参、贵德
一、尚道
7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卷七  礼记)
【白话】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就不是道。
72. 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卷一  周易)
【白话】天的运行,保持、调整著孙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万国就都得到安宁。
7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安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则,只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75.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6.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帝王)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适时满足,称为诚信;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7.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然后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停止,不让义理空守。说了却不做,这就是让道业停止;做了却不能坚持,这就是让义理空守。所以,君子的要务,在于践行上述之言。
79.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  周易)
【白话】乾卦。……《象传》说: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80.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  周易)
【白话】坤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地势和顺,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负载万物。
81.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①;仲尼陪臣,谓为素王②。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注解】①独夫:暴虐无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二、孝悌
82.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卷九  孝经)
【白话】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8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卷三  毛诗)
【白话】一片莪蒿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我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辛劳。没有父亲何所依?没有母亲何所靠?离家服役心含悲,回来双亲见不到。父亲是您生下我,母亲是您养育我,抚育我啊爱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著我,想要报答父母恩,恩德似天无以报。
84.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卷七  礼记)
【白话】孝道有三种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绩,大孝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竭力供养父母而忘记自身的疲劳,这可称为用体力;使天下尊重仁德,安行道义,这可称为用功绩;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并能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这可称为永不匮乏。父母喜爱自己,自己高兴而且永不忘怀;父母嫌弃自己,自己应深加警惕而无所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忤逆父母;父母去世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就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应事得其恰当,详尽地体察对方的心意或需要,以及事物的实情,这唯有真诚才能做到啊!
98.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诚,不在其他,唯有信守仁德,实践道义。本此至诚之心以守仁,则能正己以教化百姓;本此至诚之心以行义,则能改变风俗使之去恶。以仁义教化百姓,使迁善改过形成风俗,即所谓与天却德。
99. 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只有君子是能守信义的,一不守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否定废弃,所以君子看重信义。
100.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就会愈来愈长久;效果日益长久,事情就会更清晰;事情清晰,则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呢?」
101.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取得信赖,民众会以为这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规谏;如果未取得信任,君主会以为你在毁谤他。」意谓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为先。
102. 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用信义训道臣属,臣属就会用信义忠心辅佐君主;父亲用信义教诲儿子,儿子就会用信义孝顺父亲;丈夫用信义带领妻子,妻子就会用信义顺承丈夫。上位者秉持常道以教化下位者,下位者就会遵守常道而顺应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还有不被教化的,那是百例中不会有一例的。
103.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表面上装作仁义而实际行为却违背的,叫做虚伪;不用真诚来对待自己的臣属,却希望臣属真诚地侍奉自己,叫做愚昧。虚伪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属。所以《尚书》说君主就像是人的头部,臣属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这是希望君臣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使国家大治。
104. 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  韩子)
【白话】机巧诈伪不如质朴无华的诚实。
105.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卷二  尚书)
【白话】人如积德行善,则心定神闲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悦快乐;人若作假造恶,则心思费尽却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6.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曾子说:「敢问什么叫七教?」孔子说:「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亲;君上尊敬年长者,臣民就更加敬顺兄长;君上乐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宽厚;君上亲近贤士,臣民就重视择友;君上注重道德修养,臣民就不会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厌恶贪婪,臣民就耻于相争;君上清廉谦让,臣民就知道坚守节操。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确定了,那么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事物不端正!」
107.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不用发号施令,想做的事都能畅行;但如当政者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108.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109.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下级侍奉上级,不是光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上级爱好某一事物,下级一定有比他更加爱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厌恶的一切,不能不谨慎,因为这都是民众的表率。」
110. 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上位者倘能有公正之心,臣民就不敢念念想著他们的私欲;在上位者倘能有平直之心,人民就不敢铤而走险;上位者倘有节俭之心,人民就不敢奢侈浪费。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起的作用。
111. 太公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太公说:「将帅要率先遵守『三礼』的礼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执扇子,下雨天不张伞盖,以与士卒却甘共苦,这就是将帅遵守的『三礼』。」将帅不亲身力行礼法,就无从了解士卒的冷暖。
112.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可谓端身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有部属却随意地使唤,这就不是恕道;对父母不能力尽孝道,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恩德,这就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恕道的根本,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113.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  礼记)
【白话】所以有德行的领道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114.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让别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不以被人污辱为耻;以不守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人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任用为耻。因此不被虚誉所引诱,不为诽谤所恐惧,遵循正道而行,庄重整肃,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动搖,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15.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韩子)
【白话】招致光荣和耻辱的事,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116.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卷一  周易)
【白话】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道、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说话真实不妄,而行动贯彻有恒。
117. 衣冠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国君衣冠合乎礼仪,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所说的话符合道义,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自身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118.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 (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声音无论多细小,一旦由内发出,就能让人听闻;德行无论多隐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都不会干枯。积善累德只怕不能坚持,若能坚持,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19.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白话】汉朝光武帝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为大局著想,不会忌恨小的仇怨。」
120. 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 贾子)
【白话】老子说:「不记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人。」
七、谦虚
121.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说:谦卑,则亨通。天道的法则是阳气降下以滋润万物,使大地光明普照,地道的法则是低洼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大自然循环演化、生生不息。天道运行的法则,举凡骄傲自满的就会使他亏损,而谦虚的人就让他得到益处;地道的法则,改变骄傲自满的人得以收歛,而谦卑的人必使他得到润育,就像流水填入低洼;鬼神的道理,只要是骄傲自满的人就会让他受害,而谦让的人就让他受福;人的原则,都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喜好谦恭的人。谦德,内在尊贵而心地光明,外在谦卑而道德无可超越。这是君子德行修养的结果。
122.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卷二  尚书)
【白话】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123.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一  周易)
【白话】《象传》说: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而归服。
124.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卷二  尚书)
【白话】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都会感怀归顺;心志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
125.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道理,按这个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全自身,这就是谦虚。」
126.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卷二  尚书)
【白话】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起步。意谓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
127.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江海所以能成为山谷之河川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应虚怀若谷,谦冲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长。
128.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真正的君子,常能心胸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把别人都看作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贤之人。因此别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129. 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卷二  尚书)
【白话】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才能的高下。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劳的大小。意谓君子不自骄慢好争,只尽道义之本分。不骄慢而能力无穷,不好争而功绩永固。
130.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人有善行,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有不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自傲就会凌驾于别人之上。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人,别人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13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和办事能力,假使他因此而骄傲,而且吝啬不分享,其余虽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观了。」
132.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卷一  周易)
【白话】「处于极尊之位,应当以高傲为戒,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何以要这样说呢?夫子说:「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身分极其崇高,没有人能亲善接近。贤人都处在下位,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字的意义,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这只有圣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八、谨慎
133.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卷二  尚书)
【白话】圣明的本性追逐妄念,就可能变成狂悖之人;狂悖之人克制妄念,就可能变成圣明之人。意谓「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
134.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七  吳志上)
【白话】经传(《国语》)上讲:「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必须时时克服自己的习气;为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135.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卷七  礼记)
【白话】《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端庄稳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谈吐安详稳定,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安定人民啊!
136.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卷九 孝经)
【白话】身居高位,敬上爱下而不傲慢,尽管地位再崇高,也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实行节俭,谨守法度,纵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于身,然后才能安定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诗经.小雅》说:「(诸侯)要戒慎恐惧,好比身临深潭之旁,足踏薄冰之上,事事要小心翼翼,处处要提高警惕。」
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官职愈大而内心却愈谨慎,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
138.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生来就显贵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贵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来自我反省观照,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
139.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卷一  周易)
【白话】干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惧,如却处于险境中而不敢松懈,这样才能免于危难。」怎么说呢?夫子说:「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建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由此可以增进道德;对人民大兴文教,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保持真诚,由此可以积蓄功业。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虑。因而能够整天勤奋不懈而又随时警惕戒惧,虽处险境也能免于危难。
140.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卷七  礼记)
【白话】心是不可须臾偏离正道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要知道,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念头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就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141.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行动,时时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终身能谨慎恪守这四个准则,功名就会相随而至,犹如形有影相随,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
142.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口中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合于规范;自身不会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约束谨慎。说话合规范,行为有约束,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影响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经传(《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43.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无行所悔。(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要引以为戒啊!不可太多话,多话则容易使心轻慢不细腻,而常常说错话,招致许多祸害;不可太多事,多事则容易使心浮躁不安稳,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常常做错事,引来许多祸患。处于安乐要提高警戒,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
144.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是言语作了阶梯。君主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密就会惹祸上身,机密大事不慎泄漏就会造成灾害。所以君子谨慎守密而不随意出言。」
145.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随便的许诺,必定很少讲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将遭遇很多困难。因此圣人处事还要抱著艰难之心,所以终究没有难成之事。
146.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来节制举止,喜好赞扬别人的善行进而引道大家见贤思齐,喜好多交结贤德益友,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贵、才能骄人,喜好散漫游荡,喜好沉迷宴会饮酒、寻欢享乐,这都会使人受损。」
147.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遭遇困顿险厄时,应以节俭为德来避免灾难,不要以追求利禄为荣。
九、交友
148.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平淡却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意谓君子以友辅仁,成就道德;小人利己损人,见利忘义。
149.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就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融于其中,与香气却化了;与不善之人相处,就像进入咸鱼铺子,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却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益处。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于言词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损害。」
十、学问
151.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勤学不厌倦,如此才能对治自身习气,提升自身修养;教学不厌倦,如此才能教育感化别人。
15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有疑难则不耻下问的来明辨真谛,用宽恕厚道的存心来待人接物,用仁慈博爱的精神广行于天下。
1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  潛夫论)
【白话】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顸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扬仁义道德,一定先要深入圣贤典籍。《易经》说:「君子应该多方记取并用心领悟前人的嘉言懿行,来积累、培养自己的德行。」
154.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曾子说:「君子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习气,检查反省自己的过错,尽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义的事,当下去做,这样可以称得上是真实学问了。」
15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毫无获益,不如学习圣贤的经典。」
156.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看到善行,一定一丝不苟地自我对照,并加以学习效法;看到不善,一定戒慎恐惧地反省检点,警惕杜绝。所以批评指正我而又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赞却我而又很得当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谄谀奉承我的人,就是祸害我的人。
十一、有恒
15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两手围抱的粗壮大树,是由细小帅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泥土堆积筑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迈开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15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不积累半步前进,无法远行千里;不汇聚滴水细流,无法成为浩瀚江海。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159.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卷一  周易)
【白话】恒卦第三爻象征: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或许将蒙受羞辱。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必然丧失操行,无法立足容身于社会。

肆、为政
一、务本
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稟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6: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