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64|回复: 15

净公上人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是最高的禅;如果以密来讲,念佛是最高的密,这是一般人不理解的。这次我们从美国带回来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批注,他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清楚。因为他自己本身可以说是宗、教、禅、密都精通,不但是通,精通,所以他给我们提出念佛法门是禅里面最高的禅,密里面最殊胜的密,尤其在《无量寿经》批注里面讲得非常透彻。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径路』就是近路,最直捷的道路,也就是最快速的道路。

  【吾人果能依教修行。以真信切愿。但念弥陀。则无论时之久近。功之浅深。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

  这几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就圆满的智慧、成就圆满的佛果,你就照这个方法去修决定不错,要死心塌地,不再学其它的法门。这个法门要是你得到了,得到什么程度?不要很高,你只要得到清净心,在我们这里讲是下等的功夫,上乘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叫功夫成片,就是我们清净心现前了,这个时候我告诉诸位,世出世间一切法门都能通达,真的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用功得法不得法就在你有没有这个认识,我们从一部经上深入之后,能通一切经。你要是研究一切经,一切经研究透了才能通一经,那是吃力不讨好,很费事,不如从一部经上下手。从一部经上下手可以能够通一切经,通一切法门。底下说:

  【如其信不真。愿不切。念不专者。不名但念。乃名杂念。虽肯念佛。难臻实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

  『杂念』的效果就差很多,这就是说明念佛不能成就的原因。

  【自古及今。求其真得一心不乱者。罕见其人。过在念不肯但。非法门咎也。】

  这几句话也要记住,绝对不是这个法门有问题,问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没有专心,『但』就是专。如果你专心就决定成就,自己不专得不到成就不能说是法门的过失。底下诸位自己看,这个地方有几句重要的我提出来,就在这一面的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我念一念:

  【云何思惟。云何正受。】

  这个底下几句话很重要。

  【于是佛说三种净业。答彼思惟。说十六妙观。酬其正受。】

  本经的中心就是『三种净业,十六妙观』。后面这一行从第二句看:

  【于十六观中。前十二观。为上根人教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教观像念佛。唯最后一观。为最下根业重恶人。临终狱境现前之时。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

  『最后一观』就是第十六观。『狱境』是临终地狱境界现前,这个人造的罪业很重,马上就要堕地狱了。『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这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讲观想、观像、持名,这些念佛重要的方法都是从《十六观经》出来的。这是很重要的几句话。诸位再翻过来看第四行,我们看看谛闲老法师怎样来看这部经。第四行的第二句:

  【余钝根人。】

  『余』就是谛闲老法师自称,他实在是清末民初了不起的一位法师,天台宗近代的祖师。在香港圆寂的倓虚老法师、宝静法师都是他的学生,他自己称『钝根人』。

  【自受具后。】

  『受具』就是出家,受了具足戒以后。

  【即奉持此经为日课。】

  他老人家就拿这部经作他自己的功课,这是谛闲老法师。

  【忽忽四十余年矣。】

  这是他注这部经的时候,四十多年。

  【只是诵文。未遑修观。】

  每天诵经,拿这部经做早晚课,诵这部经,天天读诵,但是没有依照这部经的方法修行。

  【经云。持是经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足证持经持名。无二致也。】

  因为天天念经念熟了,当然常常就会想经里面的境界,这叫忆佛,我们口里面念佛号叫念佛,《楞严经》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忆佛跟念佛是一个意思。但是诸位要晓得忆佛还胜过念佛,假如我们口头上念佛,心里头不想佛,这不会往生的。往生是心往生的,不是口往生,口里头一天念到晚念十万声佛号,心里头确实没有佛,这个不会往生。反过来,心里面天天想佛,口里头一声也不念,这个人会往生。所以我们口里念佛,心里要想佛,这样才行。口念心不想,那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前年在香港,欧阳老居士是八十多岁往生的,他往生可以说完全就是忆佛,因为没有人看到过他念佛。他读经,天天看经,喜欢看经,从来没有人看过他念佛。他预知时至,他告诉畅怀法师说十二月二十二号他要走了,他说这个话的时候距离十二月二十二号是三个星期,三个星期之前告诉畅怀法师,他要走了。他身体很好,也没有害病,到这一天他果然就走了,他是坐着走的,还是看经,坐着看经走的。所以当时他跟畅怀法师讲,畅怀法师说很难相信,不能相信他,结果他真走了。这就是没有看他念过佛,但这是忆佛,他心里头真正天天在想佛。所以此地大师告诉我们『足证持经持名』,「持经」就是你天天念经,「持名」就是专持名号,是一样的功德。

  【须知持名一法。法尔圆具三观妙行。所谓吾人日用自不知耳。】

  这是很重要的,就是持名一定要晓得怎么个持法。我们读了这部经之后,持名的方法你也就明了了,然后这句佛号才能够念得相应,所以这部经、批注,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去研究。序文就介绍到此地。我们现在看《演义》第一面:

  【观经疏钞演义。】

  这个题是一个简称,底下要说出它真正完全的题目: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这是把他所讲解的原来的疏的题目完全说出来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经题,『疏』是经的批注,『妙宗钞』又是疏的批注,刚才跟诸位介绍过了。什么叫疏?什么叫钞?批注文里面都有,我想大家能够看得懂。「钞」,刚才说了,这是解释疏的。这里头说「钞是显也」,《疏》文意思有隐晦的地方我们不容易看出来,他给我们再加以详细解释,使我们一看就明了了。但是他这个钞,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提了个名叫妙宗钞,妙宗是取疏里面解释题目的大义,宗就是宗旨,妙是讲的一心三观。这个注子里面所说的,讲十六观,每一观都是圆妙的三谛三观。既然是以妙观为修行的宗旨,所以他这个批注就用这个题目,叫「妙宗钞」。底下就是注疏的人,这个疏是谁注的?

  【天台智者大师说。】

  智者大师注的疏。钞是:

  【四明法智大师钞。】

  『四明』就是知礼法师,这里头有一段简单的略传,诸位自己看就行了。我们看下面,这是释文。释文前面有一段很长的序文,就是释疏序,这个疏序是智者大师作的,将这部《观无量寿佛经》的大义,完全在序文里面为我们叙述出来,所以这段文非常重要。这段文要是完全了解,对于全经就很容易懂得,所以我们这次研究要把这个序文做为我们的重点。

  【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

  这四句话是两个世界的比较,悬殊太大了。『乐邦』是极乐世界,『苦域』是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之苦,我相信在台湾年轻一辈的同修很难体会,不容易体会,为什么?你们生长在天堂里面,你们没有尝到过苦滋味。可是年岁大的人知道,年岁大的人尝过苦滋味。但是现在我们国家也开放了,观光旅游的事业非常兴盛,你们可以到世界每个地区去看看,你就晓得这个世界极苦,你才晓得。尤其现在大陆开放探亲,不是探亲,观光的人也大有其人,你去看看大陆上,不仅是大的都市跟我们生活水平相差很远,如果你要看看他们的农村,你才会知道人生真正是苦。像没有开发的地区,非洲、中东、南美,诸位如果去看看,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个世间苦。即使是已经开发的国家还是苦,每个人生活那么紧张。我觉得人生,实在讲在开发中的国家里,人生逐渐麻木了,麻木不仁,这种情形在台湾还不太显著,像在美国,甚至于在日本,这就相当显著。人变成什么?机器一个。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人生的乐趣没有了,每天忙着工作,所享受的是物质的享受,但是这物质享受所付出的代价太大,我觉得不值得,心里的负担太重了。

  譬如美国人,我觉得美国人非常可怜,美国人真正富裕的是资本家,除了资本家之外,我看每个人都非常可怜,为什么?一生都负债。中国人常说「无债一身轻」。美国人统统负债,房子分期贷款买来的,差不多都是三十年的分期贷款,汽车也是分期贷款买来的,可以说他家庭里面所用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分期付款的,所以每个月赚的钱,银行、保险公司都扣掉了。我在那边住了很久,收入比较好的差不多一个月能够赚三千多块钱,这是相当高的收入。纳税差不多要纳三分之一,三千块钱要交八、九百块钱的税,税去掉那么多。如果住一间漂亮、很好的房子,银行分期付款一个月大概要一千块钱到一千二百块钱,一大半去掉了,只剩一千块钱,再有什么医药保险、汽车保险、汽车分期,从中一扣,一个月能剩六百块钱就不错了。一个月三千块钱,实际上他能拿回来的,一个月六百块钱就不错了,所以他三千块钱没有办法储蓄,生活很苦,都是负债。负债负到几时?负到他死了,债还没有还清,来世还要欠债,这在佛法上讲非常可怜,可怜悯者。所以我们中国人比他有福气,虽然生活苦一点,不负债。所以这的确是苦,生活非常的紧张,天天忙着赚钱还债,精神很痛苦。这的确是极苦的,已经开发中的国家都是如此,所以我们真正体会到娑婆之苦。

  『金宝之与泥沙』,这是讲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佛法里面讲依报,我们所依靠来享受的,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这个世界比不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这个地上都是七宝,我们这个地上是泥沙,不能比。我们这个地质是泥沙,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质是琉璃,琉璃就是我们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人家的地质是绿色的玉。黄金人家是铺马路的,我们是泥沙的地质,是用柏油来铺马路。路面就很高级了,不得了,人家黄金是铺马路的。我们今天一点黄金做成手饰,好像戴在身上很美,西方极乐世界一看,铺马路的材料他们都挂在身上,这太落后了,太幼稚了,这不能比。

  人家七宝是建筑材料,我们在经典上看得很清楚,就像我们现在用的钢筋水泥之类的。他们那个宫殿都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玛瑙,这些是建筑材料。这是说几样我们这个世界有的,讲了你会懂,还有更好的珍宝就不说了,为什么?说了你也不懂,说了有什么意思?不必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即使是我们世界有的,他的金跟我们的金成分不相同,我们的纯金要拿去跟它比一比,实在讲连人家的铜都不如。所以那个世界是多么富庶,生活无忧无虑。

  第三句讲生态,我们这边是胎生,这是讲我们人。胎生苦,胎生不净,不干净。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这个清净,只有乐没有苦。第四句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的环境,跟我们这个地方做一个对比,我们这边生活环境处处是荆棘,西方世界是琼林玉树,美不胜收。所以一开端,序文就用这四句把两个世界做一个对比,显示出为什么他那个地方叫做极乐世界。再看底下一段,第四面第一行:

  【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

  这是说明两个世界为什么不相同。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心变现之物,这是这部经里头说得非常透彻。《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世界是这么来的,是由我们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住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秽恶不堪,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我们这个世界人心不清净,所以才有这个现象。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那样清净庄严?那边人心清净,凡是到那里去往生的都是清净心去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善没有恶,所以那边的人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很显然的把这两个世界的条件给我们说出来了。

  我们要想到那边去,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心要清净,行要善良,我们行为只有善没有恶,我们心地清净没有污秽,你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往生,就可以到那边去了。其它的条件都不需要,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需要这两个条件。所以他也不问你是贫富贵贱,或者是地位的高下,那边一概不讲求,只讲求心清净、行善良就行。这个批注诸位自己去看。这个地方的批注有错字,批注的第三行,我念下来,从第二个字念:「唯圆顿教,了三德性」,这是法性的性,竖心边,这里是个错字,大家把它改过来。再看原文第二段:

  【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

  这是比喻。『形端』,我们站得很直,影子看起来就直。端端正正站着,影子就直。『源』是讲水源,水源如果是浊,水一定不清净。源头浊,水就不清净,这就是比喻。前面两句比喻心性,后面两句比喻净土,这四种净土,批注里面都说得很明白。

  【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

  小标题是「就净示修」,把修取净土的纲领给我们提出来了,就是『十六妙观』与『三种净业』。「十六妙观」就是修清净心的,「三种净业」就是修善行的。刚才讲了,心要清净,行为要善良,这是非常具体的给我们说出来。批注里头又给我们讲「妙观是正,净业为助,正助合行」,这是往生净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哀请。】

  到这个地方才把「教起因缘」给我们说出来,这是法会的因缘。实在说这些人都是菩萨大权示现,诸佛与这些弟子们都不是普通人,故意现这个相,做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省悟。实在讲我们是迷在娑婆世界五欲六尘当中,执迷不悟。这些人做出个样子,然后佛来给我们讲解,使我们彻底觉悟,认真的反省,真正知道离苦得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法门保证我们一生当中决定成功,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实在不可思议。

  本经的因缘也特别借着阿阇世王想夺取政权,以这个事情来做为发起,显示出人间贪瞋痴慢、争权夺利,显出这些苦事特别叫人容易觉悟,这个意思都是相当的深刻。可以说古今中外像这种事情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为了利欲不择任何手段,甚至连父母都杀害,这是大逆不道,显示出人世极苦。我们看底下一段文:

  【大圣垂慈。乘机演法。】

  『大圣』是指释迦牟尼佛。

  【曜玉相以流彩。耸金台而显瑞。虽广示珍域。而宗归赡养。】

  这是说明佛趁这个机会来教化这个世界极苦众生。真正了解人世之苦,真正体会到六道之苦,他才有出离的想法,希望能够离苦,他只要起了这么一个念头,这就是佛教化他的机缘成熟了。如果他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出离娑婆世界的念头还没动,佛怎么劝他也是枉然,也是没用处的,必须他自己起了这个念头,有离苦得乐的心愿。

  前面这两句批注里头都有,是说佛放光现瑞,显示出理想的世界确实是有,不是没有,确实有一个很美好、很理想的世界。不但佛劝我们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赡养』就是极乐世界的别名,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普贤菩萨普遍的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华藏世界就不是我们这个地球,范围太大了,诸位读《华严经》就晓得。

  【使末俗有缘。遵斯妙观。】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末』是末法时期,『俗』就是俗人,就是凡夫,正是指的我们,我们是末法时期的凡夫俗子。但是我们很幸运,幸运在哪里?我们与这部经、与这个法门有缘,你要没有缘,你听不到;没有缘,这部经你也看不到。我们今天能够读到这部经,能够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有缘,有缘就应当依教奉行,遵照这部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底下就是简略的显示这部经修行的方法:

  【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

  前面跟诸位提示过,十法界庄严都是我们心现的、识变的,心现识变就与我们分别、想象的关系很密切。实在讲这桩事实的真相很难懂,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用「梦幻泡影」来比喻,尤其经上给我们讲的梦幻的比喻很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我们也会清清楚楚,好像是真的事情一样。梦从哪里来的?梦从想生的。你要没有想,哪来的梦?所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来,梦境是由想象而生的,所以梦境不是实在的。我们现实的境界是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也是从分别想象而生的,所以才有无量无边的法界。由此可知,想象的功能非常之大,不可思议。想象,我们就不能不慎重。你思想清净就现清净的世界,你思想污秽就显五浊恶世,真的是一切唯心造。

  我们过去想错了,天天想贪瞋痴慢,天天想五欲六尘,所以现在这个世界才有这种情形,都是自作自受,现在我们知道苦了。换句话说,首先要晓得因,苦是果,我们尝到苦果了,因就是我们想错了,所以要想改变果报先要从因上改变,就是从我们思想上去修正、去改变。诸位要是真正深入研究这个道理,那都在大经里面,像《华严》、《法华》;论典里面,像《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都是深入、透彻的来说明这个道理。

  这地方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改变思想,先要把那些复杂的思想转变成纯一的思想。复杂就是染污,纯一就清净。所以这十六观第一观教我们观落日,『落日悬鼓』,太阳刚刚下山,像一个鼓一样吊在空中,像那个样子。想这个是什么?想这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教我们先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现象上说。如果从理上讲,理上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换句话说,把一切的乱想放下,单单想一个阿弥陀佛,这就是西方。正如同《华严经》里面表法一样,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在哪里?都在南方。难道西方、北方就没人住,所有善知识统统住在南方?诸位要晓得南代表光明,在五行里面南属于火,火的相是光明,善知识都是有智能的,正大光明的,所以他住的地方都叫南方,不管他是哪个方向都叫南方,所以它是表法的意思。在此地就是表法与事实这个方向是两方面兼顾,所以是使我们的心能够专,它的用意就是先叫我们的心专一,专想西方。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选择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念念不忘,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多供西方三圣,都是帮助我们观想。

  在过去,我也常常劝同修们,你供的佛像,你慎重去选择,选择你很喜欢的佛像,选择好了之后,一生就不要改变,就专供这一尊,为什么?将来你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一定跟你供的像一模一样。你天天看他,天天想他,以后见到的佛就是那个样子,一点都不会错,你心里很安,你会跟他一道去。如果你供养的佛像多了,虽然都是阿弥陀佛,那个样子画的不一样,造的也不一样,供养多了,到临终时佛来接引你,你想想哪个像?你这一怀疑就去不了,所以你供养一尊像不会有这种现象。像太多了就不晓得到底哪个像是真的、哪个像是假的,这个念头会动,那就是障碍太大了。所以选择佛像只选择一尊,这是观想非常的重要。

  『实相为体』,一切大乘经可以说都是以「实相为体」。这个在此地也不必多说,因为他后头有五重玄义。

  【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

  这是简单解释题目。

  【佛是所观胜境。】

  我们观想是以佛为主,就是要想佛。

  【举正报以收依果。】

  佛是正报。观佛,当然佛的世界,佛教化的那些弟子,这些都是说佛的依报,也就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是依报随着正报转。

  【述化主以包徒众。】

  说阿弥陀佛,当然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也都包括在其中。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

  前面这个『佛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的,『观无量寿佛』就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以「无量寿佛」作为我们所观的境界。

  【经者。训法,训常。】

  『法』是法则、规则,永远不变的,不变这叫『常』。

  【由圣人金口,故云经也。】

  这个在玄义里面都会详细讨论。

  【此经义疏。人悕净报。故说听者多矣。】

  因为这部经是专门讲西方极乐世界,讲往生的理论与方法,凡是希望我们将来自己也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部经就非常重要,所以古来观经的注疏很多,知礼大师发心来给我们做详细的批注。

  【所禀宝云师首制记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绝。皆宗智者。】

  底下批注里面有『宝云师』的小传,「宝云」就是知礼法师的老师,就是做这个钞的这个人,是他的老师,他是韩国人,高丽国人。本来他在中国学佛,学成之后(他是学天台的),他就想发心回到高丽去教化自己国家的人,这个批注里面有。他在四明,就是现在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从前温州是一个港口,可以从那边坐船到高丽去,就到韩国去。他经过四明,被四明的郡守(就好像现在的县市长,地方的首长)把他留住了,请他在这边弘法。佛法实在讲是不分国籍的,哪里有缘就应该在哪个地方教化。于是他就留下来,就没有再回去,知礼法师有这个因缘亲近他老人家。宝云也是依智者大师注疏来修学,都是遵守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是从《十六观经》的方法来修行往生的,在传记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他在临走的时候,他的徒弟问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有多高?智者大师说,我因为领众(他是一个寺庙住持,要管事),所以自己修行耽误了,只有五品位,五品位往生,生的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决定不是下辈,中上辈往生。意思就是说如果他不领众,他就可以上品上生。因为领众,自己很多繁杂的事情要操心,不能够完全专心,所以就落个中品往生。这些人往生都是预知时至,都没有病苦,清清楚楚走的。

  【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

  这是说明他作钞的用意。为什么智者大师已经有注了,何必还要作这个钞?这就说明『修心妙观』一定要明显的发明,让我们后学的人清楚明白,我们往生净土才有信心,才有把握。因为这个缘故,这个批注就不能不做。

  【良以悯物情深,适时智巧。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务在下凡,普沾缘种。】

  这是说明末法时期众生根性比不上过去人,尤其是在现代。现代说个老实话,好像物质文明天天是有进步,发达了,可是除了物质文明之外,没有一样不退化。我们念念中国的古文,念念中国古代的诗词,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那个时候人的生活有趣,他们的确享受的是人生,能够生活在诗情画意里面,确实真善美这三个条件从前人具足,现在人没有了。现在除了物质生活之外,头脑里面太复杂,妄想分别太多,这是苦。换句话说,物质生活比从前富足,精神生活衰退了,这是真正的苦,所以根性决定不如从前人。讲起方便实在讲也是不如从前,从前有从前人的方法,有他的便利。我们今天实在讲是有计算机、机械带给我们方便,除这些之外,我们实在是比不上古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为了怜悯末法时期这些钝根的众生,怜悯他们。这才以『适时智巧』,最适合这个时机,最适合众生根性,这种巧妙的智慧,这就是讲的善巧方便。『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所以经里面多半说的事相。

  『务在下凡』。所以这部经,尤其是我们读了善导大师的批注,《观经》批注很多,善导大师的批注叫《四帖疏》,注得也非常好,值得做参考。善导大师明白的给我们指示出来,这个法门是专门为度凡夫而设的。由此可知,凡夫能得度,声闻、缘觉、菩萨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往上说,文殊普贤这等觉菩萨也求生净土;往下面看,地狱众生要遇到这个机缘,他一念回心,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可见得这个法门是诸佛度众生最彻底的法门。就好像药物一样,那个人害了那个病,什么药都没效,这个药能救。一切药物都失效了,不作用了,这个药能救,这才是药当中的第一,这个法门就是如此。在此地特别指示我们,少说观门,多谈事相,是希望一切下凡业障深重的众生与净土统统都有缘。

  【方今嘉运。盛演圆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

  这几句话是说因缘成熟了,『嘉运』就是因缘成熟,『盛演圆乘』,「圆乘」就是指本经。时节因缘成熟了,确确实实,究竟圆满的一乘法就是指的本经,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为我们指出。

  《华严》、《法华》,这是大家公认的,在佛法里面是圆教一乘。净土这三部经,《无量寿经》、《弥陀经》以及本经,古德为我们指出是一乘当中的一乘,这句话说出实在是很不容易,如果不是在佛法真正透彻了,他说不出来。像永明、善导,史传里面记载的都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寿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诸位要是看宝静法师《弥陀经要解亲闻记》,他的批注里面都写得很详细,说明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批注都是非常好的注子,在台湾也流通得相当普遍,不难看到。所以此地讲「盛演圆乘」,究竟圆满的一乘大法。

  『慕学之徒』,这是羡慕、学习的这些弟子、学生。『皆欲得旨而修证矣』,「旨」是宗旨,都希望得到本经的宗旨,依照这个宗旨来修行,希望自己在这一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把底下这一段念掉,这一大段就圆满了。

  【故竭鄙思。】

  这是四明尊者谦虚。

  【钞数千言。】

  这钞是他做的。

  【上顺妙宗,略消此疏。】

  『顺』就是决定不违背智者大师这个疏,这个注疏的宗旨决定不违背。『略消此疏』,把他的注疏再加以解释。

  【适时之巧,非我所能。】

  这是他谦虚,客气话。认为这不是自己能力,好像三宝加持,遇到这个因缘而已,并不是自己有这个能力。

  【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以作也。】

  这是说明他作钞的用意,用意是希望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们『即心念佛』,这四个字很要紧,念佛着重要真正心里头有佛。

  【天禧五年。岁在辛酉,重阳日。】

  『天禧』是宋朝真宗的年号,宋真宗的年号,这是把他著作的时间都记得很清楚。『重阳』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所以这日期,月日都记载得很清楚。

  到下面就是本经的五重玄义。所以前面这一段可以说是四明尊者作这个钞的序文,把大义略略的说出来。五重玄义是遵照智者大师所说的。好,我们今天上午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2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

  【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云云。】

  这是天台家解释经的方式,所用的五重玄义。在中国古时候,每个宗派他们解释经都有一套方法,这些方法不完全相同,那就是在讲解这部经之前,先把这部经的要义特别提出来介绍,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讲概论,没有到经文之前先讲全经的概论。这一段是最值得欣赏的,因为每个人他的见解、他的功夫都在这一段里面,等于说是他的心得报告。讲到经文实在讲是大同小异,依照经文解释,但是心得报告各人不一样,有的非常精彩。古代许多家的,是以贤首、天台的报告最完整,有精密的体系,非常符合现代所说的科学精神,因此自古以来许多批注经的、讲经的都采取他们的方法。贤首的分析更精密,它一共是用十个项目,相当详细,来分析这部经的内容。天台家是用五个条目,就是此地讲的五个条目。

  『名』就是经名,解释经题。『体』是讲这部经的体性,拿现代话来说,就是理论的依据,佛讲这部经是从哪个地方讲出来的,根据什么道理讲出来的。所以「体」是理论的依据。体要是明白之后,我们对经里面所讲的就不会怀疑,就能够断疑生信。『宗』是宗旨,宗旨是讲修行的纲领,也就是修行的方法。如果有理论没有方法,我们无从下手。所以它有理论、有方法,体是理论,宗是方法。『用』是受用,就是你依照这个方法、理论去修学,你会得什么样的结果、得什么好处。「用」就是好处,你真正能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换句话说,这部经我们修学就算是没有白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相』,「教」就是教学,「相」就是仪式,拿现代话来讲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这部书、这部经,等于是教科书一样,应该把它排在哪个学校,第几年来修学,就这个意思。佛法有小乘,有声闻乘、有缘觉乘、有菩萨乘,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小学、中学、大学,它应该放在哪个阶段?放在第几个学年?是初学的,还是摆在后面的几个学期来教的?所以「教相」是指这些,应该要明了,如果不明了,我们就不晓得这部经应该适合什么人来修学。所以这五个项目介绍这部经就相当的完备。

  贤首家用十个项目,有人嫌太繁太多,所以自古以来采用天台家的方式就特别的多。这部经是天台大师自己的著作,当然不会用别人的,这是标准的典范,在此地我们也能看到天台家解释经的方式。我们看第一段,他按照这五个段落:

  【第一释名者。】

  就是解释经名。

  【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

  这种情形也是佛经里面特有的,我们世间书本里头找不到的,很少有这个情形。每部经有通题、有别题。通题就是「经」这个字,这个字是一切经上都用这个题目。譬如我们常看到的《金刚经》,这是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也是经;《法华经》、《楞严经》,后面都有个经字,因此「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别题就是这经字以上的那个题目,那就不一样,每一部有每一部的题目,不会有两部相同的,所以题目只有一个,这叫别题。

  别题的建立也有法则的,它有规矩,这规矩在佛法里叫七种立题,它一共有七个规则,总不会超过这七个规则。这七个规则在此地给我们列出来,就是人、法、喻。人是以人名为题,像我们现在常念的《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就是以人为题目。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人,阿弥陀佛也是人,所以这个题里头没有别的,只有人,『单人』,单人立题。『单法』,譬如《大般若经》,大般若是法;《大涅盘经》,大涅盘也是法,这个里面没有人,也没有比喻,这个叫单法立题。单单只有比喻的,譬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的罗网,这是用比喻,这个比喻里面没有人,也没有法,像这样的经题一看,单喻立题。『或复』,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就是有两条,譬如人法,《文殊般若经》,文殊是人,文殊菩萨,般若是法,这个题目里面就有人、有法。或者有人、有比喻,这样立题的。也有法喻,法跟比喻,这两个立题,譬如《妙法莲华经》就属于法喻,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或者是具足,具足就是人、法、喻统统都有,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人法喻都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这是具足立题。

  现在我们本经是《观无量寿佛经》,这个题里面,观是法,无量寿佛是人,这是人法立题,有人有法。我们再看第二段:

  【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

  这一段也是讲通与别。前面完全是从题目字面上来讲通别,这一段是从教理上。这个教,佛教,要细分,它有教、有行、有理,有教行理。教是言教,就是言语文字,言语文字里面一定含着有道理,那就是理教,所以有言教、有理教。除了理论之外,前面也说过,它有修行的方法,教你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行教。这个批注里也说,像这部经,「佛说」,这是言教;「观」是修行的方法,就是十六妙观;「无量寿」这是理,它是佛名,也代表理。无量寿是自性佛、本性佛,它叫你从名字上去观自性无量寿,所以它属于理。就是有教、有行、有理,所以这一段就给我们说明了。

  『今经』就是这部经。『从能说所说人』,「能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无量寿佛,这是『教别』。但是佛说的是经,阿弥陀、无量寿也是经,所以这就是通,通别一对。『为行不同』,它里头有十六种观法。所以前面讲过了,每一观观成都能够往生,如果十六观次第去观也行,单独选一观来修也行,都能够往生,所以它这是『行别』。『会同常乐』,不管你用哪一观,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结果完全相同。即使功夫有浅深的差别,到西方极乐世界有品位不同,但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离苦得乐是决定相同的,所以他这个地方是『行通』,会同常乐这是行通。

  『理虽无名』,理的确没有名,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将门名理』,「门」是法门,法门也就代表这个理。所以『理随于门』,它有『四四十六』,就是指十六观,这十六观是『即名理别』。但是每一门于理都是通的,门虽然不一样,门门都通一个理,像一个讲堂四周围有很多门,门不一样,但是从任何一个门进来都到讲堂,讲堂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这十六观就是十六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去,总而言之,你都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叫『理通』。这是『约一化』,「化」是教化,就是佛的教学。

  我们现在讲教学,实在讲没有教化这两个字的意义来得深。教学是老师教,我们学生来学,教我们怎么学,我们学得有没有成就还不知道。教化,那就有成就,化是什么?他已经变化,古时候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这就是你书念的有成就了。我们学佛,佛教给我们,我们也要变化,我们怎么变?我们要变凡成圣,这就化了,所以化凡成圣,从凡夫变成圣人、变成罗汉、变成菩萨、变成佛,这就有变化,这就有效果。所以教化两个字比教学要来得深刻。

  现在不但是讲经,讲经本来是一种宣传,不是教学。现在一般大学里面几乎许多教授都采取讲学,而不是教学,所以这个教学恐怕很多同修都没有见过。教学是老师教给学生怎样去学,是教给你学。譬如这部经,我们拿这部经当教科书,如果老师要是教给你的话,这用教学的方法来教,实在讲老师很轻松,学生很苦。我教你怎么学法,我把这部经的重点告诉你,把这些参考书籍介绍给你,你自己去研究,依照这个方法去研究,上课的时候学生上台讲给老师听,这是教学。而不是老师在台上讲给你们听的,讲给你们听的是教小学生的,教初中还勉强,实际上高中以上都应当用教学的方法。诸位要是看看我们中国古书,你看看《礼记.学记》,《学记》可以说是中国的教育哲学,里面所讲教学的方法非常精彩,可惜现在很少人去用它。再看底下一段:

  【更约一题。】

  『约』拿现在话来讲,可以当「就」讲。现在就这一个经题来说。

  【佛说,即教。】

  这个全题上,「佛说」两个字,这是教,释迦牟尼佛言教给我们。

  【观,即是行。】

  是修行的方法。

  【无量寿佛,即是理。】

  这个题里头是:

  【教行理足。】

  『足』就是具足。

  【任运有通别意。】

  前面说过了,通别意。

  【更就一字说者。】

  这个『说』就是单单指一个字,就是佛说,讲这一个「说」字。

  【释论云。所行如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

  可见得不但一个题里面具足教经、行经、理经,就是每个字里面都具足教行理。教经、行经、理经,看这个题目里面,这个味道非常的浓厚。

  【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

  这是从三德秘藏上来解释,为什么?因为三德秘藏是我们学佛人所希求的最高的目的。成佛就是要得这三个东西。这部经上这三个东西有没有?如果没有我们找不到,题目里头显示得很明白,三德秘藏有,圆圆满满。在这部经里面你明白了,诸位要知道,小本《弥陀经》教我们执持名号,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如此。我们在经上讲得很多,我们能念的这个心是始觉,所念这句阿弥陀佛是本觉,当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是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始本一如,所以他就具足三德秘藏,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是许多人怀疑,因为照一般经典上来讲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就是所有法门里面统统不可能,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变成可能?那就是这个道理。始觉跟本觉合起来的时候,这个力量可以破无明。能破无明,你想想看,怎么可以说他不断见思烦恼、不破尘沙?换句话说,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同时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所以他一往生,他圆证三不退。本来是断见思烦恼证位不退,破尘沙烦恼证行不退,破一品无明证念不退,这叫三不退。这在别的法门修,它是有次第的,但是念佛法门它没有次第,就是这一句佛号同时破三种烦恼,妙就妙在这个地方。所以即使是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这真正是不可思议。我们从这个经题上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经题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表法身,观表般若,无量寿表解脱。

  【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

  这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是一桩事情。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尚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

  这一句很重要。这是晓得佛经实在是了不起,就是它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含无量义,你怎么讲都能讲得通,怎么讲意思都很圆满,决定不像现代这些文字,它就是一个意思,决定不能做第二个意思讲。因此也有些学者,现代的学者,不是学佛的,看了佛经他摇头,他说这佛经总是翻译的,翻得糟透了,翻得很糟糕。怎么翻得很糟糕?叫人读了之后怀疑,不晓得是什么意思,这样讲也行,那样讲也行,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他不知道经含无量义。所以严格的讲,佛经是没有意思,我们用它的时候,它就有意思,正是像《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体,体是清净的,它无知,当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因此这部经,经典永远不变,可以说世间文章做不到这个。

  文章有地区性、时代性,过了这个时代就没有用,换了地区也不能作用。譬如法律,中国法律到外国就不能用,它就不相同,它有地区性,有时代性的,过多少年要修改一次,不适用了,它要常常修改。不像经典,经典是几千年永远不会变,无论拿到哪个地区也不会变,普遍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过去几千年,再未来几千年,它还是不会改一个字的,所以这个文章才真正有价值,它叫真理,真理永远不变。但是我们运用它就有时代性,从什么地方看?从批注,你看一部经有许多批注,这个批注里面都不是相同的,如果相同,它就不能流传后世,所以每个批注都不相同,而且每个朝代的批注也不相同。

  你从批注里面去看,你看什么?看它作用。像宋朝时候的批注,隋朝时候的批注,这个《观经疏》就是隋朝时候批注。智者大师是隋朝人,他出生在梁朝,他老人家圆寂在隋朝,所以他是隋朝的人,他批注的就是隋朝时候运用的。四明尊者是宋朝真宗时候的人,所以这个钞是适合宋朝时候的解释。我们今天拿到这个《演义》,《演义》是谛闲法师的,谛闲法师是民国初年的人,所以这三个人的批注代表三个时代性。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哪一个时代需要哪一种的解释法,不相同的,解释法不相同,甚至某个地区它解释法也不相同的,但是经是一样的,随你怎么讲解,它都有道理,一定是利益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叫他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帮助他心地清净、断恶修善、往生西方,这目的就达到。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们展开经,或者展开批注(注疏),我们有现代的讲法,不能完全依照这个批注,我们要依经,不能完全依照批注,批注里面有些现在还用得上的我们采取,有些现在用不上就把它舍弃,这就是采取批注的原则。

  所以佛在灭度之前告诉我们,教我们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人就是佛以后这些菩萨都包括在其中,这些祖师大德们的批注,那是人,我们不能依他,他那些东西可以提供我们参考,我们不能依他,我们要依经。要依经,但是注疏提供我们参考,使我们晓得,譬如唐朝人在那个时代怎么讲法的,宋朝人又是怎么说法的,我们就恍然大悟,我们在今天应该是怎么讲法,今天有这个时代性。就好像一棵树一样,树的根干是不变的,但是它的枝叶花果年年都是新的,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结新果,但是新的花果与它的根本必定是相连的,与过去,就是历代,它也是相连的。像一棵树一样,发新枝条,但是有去年的、有前年的,还有大前年,它整个成了一个体系,虽成一个体系,它有它的时代性、有它的现代性,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所以经典真是万古长青,它不会落伍,它也不会陈旧,永远是新的,这是我们对于佛经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

  末后这句话我提出来讲,特别重要,就有很多人他疏忽了。他看到经上讲念这个经题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于是他天天就念经题,这种现象就像日本日莲宗天天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你问他什么意思他不知道,不知道不行,不知道哪来的功德?你想想看《法华经》的经题,天台宗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今天在那边这么盛行,都念这个题目。智者大师解释这个题目,《玄义释签》就是解释题目的,智者大师就是这个题目讲了九十天,九旬谈妙。这个书以后成为天台三大部,天台三大部就三部书,一个就是《玄义释签》,就是解释经题的,单单一个经题他老人家讲了九十天,《妙法莲华经》五个字讲了九十天。解释经文的就是《法华经文句》,《文句》是解释经的。还有一部《摩诃止观》是修行的,这三种叫天台三大部。我们现在这个《玄义释签》,你看精装本这么厚的三本,解释经题的。经题意思不懂,你念它就跟小朋友唱歌一样,这不行,这是不可以的,所以此地特别说明。

  『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你对于这个经题一定要明了,你念的时候才相应。经题的意义不明了,念的时候不相应,心里面没有感触。如果晓得的话,它有启发性,人念了心会定,会开智慧。下面这解释「佛」:

  【初释佛者。佛是觉义。有六种即。】

  这都是天台家所讲的,「六即佛」,就是佛有六个意思。

  【涅盘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

  为什么?从理上讲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佛性当然是佛。《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圆觉经》上也这样说法。下面从比喻上讲:

  【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存。】

  这是举一个比喻。他家里有宝,他不知道,所以他贫穷,很穷苦。家里有宝不晓得,不是他没有,他有,他不识货,他不会用,这样才贫困。这种情形在现在我们还遇到,现在他知道他有,但是他没有办法。我们看到有些在国外的,初次出国,尤其像现在探亲的,我在香港就遇到。他在台湾,他也带了美金,甚至于也带了港币,到香港去的时候他不会用,他不知道怎么用法。尤其是,如果是带着美金的话,他都不晓得到哪里去换。有些地方的商店不收美金的,他不知道到哪里换,他也不晓得怎么用法,他真的是有,逼着他非常困难,这种情形都有的,这是用这个做比喻。

  【力士额珠。】

  这也是比喻。『珠』是明珠、宝珠,都是比喻佛性,真如本性。

  【圆明顿在。如来藏经举十喻。】

  《如来藏经》里面举了十个比喻。

  【弊帛裹黄金。土模内像。闇室瓶盆。井中七宝。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净名云。】

  『净名』是《维摩诘经》。

  【一切众生皆如也。】

  『如』就是说的本性,说的如来,也就是说的是佛。『一切众生皆如也』,就是一切众生皆是佛也。

  【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

  古德有所谓「如金作器,器器皆金」,体是一个,就是真如本性。相有千差万别,但是千差万别都是从一个真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此地把这个宝、明珠,把黄金、把内像、把瓶盆、七宝,都是比喻作真如本性。把贫女、力士、土模、闇室、井都是比喻器,比喻一切众生,像六道众生。六道众生不一样,但是真如本性没有两样,完全相同,这是从理上讲。从性上讲是佛,所以叫「理即佛」。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此是圆智。】

  『智』是智慧,『圆』是圆满,圆满的智慧。

  【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

  这就是讲到本觉,本来觉,这个觉不是学得来的,也不是修来的,本来觉,所以称之为本觉。本觉就叫做「圆智」,或者叫一切智,或者叫一切种智,或者叫无上正等正觉,它的名字很多,都说的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他有用意,叫你不要执着。名是假名,随便怎么说都可以,但是事是一桩事情,就是不要执着假名。破我们对于名字的执着,破执着的,所以说许多名相都说一桩事情。

  『圆觉诸法』,「诸法」是一切法,确实我们能够圆满觉悟一切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现在我们迷惑了,我们对一切法都不明了了,不明了是我们的过失。佛经上常讲迷了,迷了什么?迷了自己的本觉。不是迷别的,是迷了自己的本觉。将来一旦你开悟了,悟了什么?悟了还是你自己的本觉,到那个时候就可以跟他说迷悟不二,原来是一桩事情。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所以迷悟不二。

  怎么迷的?佛在《华严经.现相品》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跟现在十方已经证得的诸佛没有两样,智能相同,德行相同,能力也相同,可以说是没有差别的,可惜的就是这些众生因为有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毛病。就是你有分别心,就是你有执着心,好了,你本来有的圆觉,本来有的德能都失掉了。佛又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把分别执着舍掉,你本有的智慧德能就又恢复了,不是修得来的,本来有的你就能够恢复。可见得我们的病根就是分别执着,因此修行修什么?就是破分别执着。

  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是转第六识,第六就是分别,我们不用分别了,一切法里不分别就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如果你在一切法里面不执着了,那就是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我们一切法不平等,不是法不平等,是我们的执着不平等,你一有执着就不平等。一切法里没有执着了,万法是平等的,真是清净平等。所以病根就是分别执着,使我们这个理即不能够显现。理就是自性,迷了自性,虽然迷,我们自性并不失去,所以真理永远存在,绝不因为你迷,它就真的没有了;悟,它就真的有,不是的!迷悟,它都是一样的,理上没有迷也没有悟。

  【虽五无间,皆解脱相。】

  这是讲纵然我们堕地狱,这个理没有一丝毫的改变,理上它还是自在的。

  【昏迷倒惑,其理存焉。】

  『昏迷倒惑』是讲六道众生迷惑颠倒,但是我们的佛性不迷,也不颠倒。我们今天虽然是有分别执着,我们佛性确实没有分别执着,诸位要不信,你好好的念念《楞严经》,你就明了了。你看《楞严经》前面,世尊费了很大的力气讲「十番显见」,那一段文很长,说明我们的见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本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一共讲了十条,就是在我们现前。波斯匿王听了之后,他开悟了,他非常快乐了,实际上他没有真正悟,不过他晓得原来我们这个身有生老病死,我们的性不生、不老,也不死,是真常的,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这都是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其理存焉』。

  【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

  『益』是增加,『损』是减少。它真是不增不减。

  【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

  得失是什么?得失是你的观念。其实性上没有得也没有失,所以佛法平等。成佛决定不骄傲,为什么不骄傲?他看到众生,我跟你们完全一样,没有差别。所谓骄傲的,总觉得我很了不起,你哪个地方不如我,他值得骄傲。佛看一切众生跟自己完全一样,那个骄傲的心从哪里生?生不起来。佛所有的,每个众生统统都有。所以从理上来讲:

  【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

  这完全是从真如本性上来说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佛。天台家这六即的解释非常的圆满。为什么?因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的确使我们的傲慢心渐渐收敛,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谦虚恭敬的心才能够生得起来。这个对自己恢复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相』就是讲的八十种好,就是细相。一一相海庄严法身。看佛,先看佛的白毫相、看佛的眼睛、看佛的眉毛、看佛的头发,所以先观大的相,然后逐渐看到八十种好,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里面,常常能够把这个像浮起来,就是时时刻刻我们能想到,我们要做这个功夫。为什么?前面在理上说过,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从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心里面常常想佛,这个心就变成佛,将来这尊佛就会现前。所以,修德要以这个原理。所以观想的力量非常大,它确实能转移境界。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就讲观想讲了一个例子给我们听。他说在清朝初年有一位名医,非常有名,当时曾经就遇到一个病例,一个人生这个病,很多医生看过都说他不行、没有指望,所谓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药力达不到,没有办法救。以后这个人的家人带他去请教这位医生,这很了不起的医生,这个医生给他一诊断就告诉他,他说你放心,你这个病是小病,不必去注意它,没事情。就在他身上另外指出一个地方,你注意这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要是出了问题,那你命就没有了。这就用观想的方法,所以他真的高明。

  他回去之后,开心的说这是名医,那些医生不行,说我的病没救,还是这个医生高明。所以他就天天去注意这个地方,大概过了一个多月,这个地方就发生毛病,就有点疼痛,他心里就慌了,不得了,这下死定了,他没有法子就跑去医生那里。医生说行了,现在可以救了。他说从前你病的那个地方药力达不到,无法可救。他就教他用观想方法,把那个病转移部位,转移到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好下手,药力可以达到,把他病治好。用观想的方法可以把病的位置转变。所以这佛经上讲的观想,这个医生懂得,他也会用,他把这个病人救回来。别的医生不是不高明,真的高明看出来,但是他不晓得这个方法,不知道把这个病的位置可以转移,所以这就是用观想的方法。

  【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

  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为什么?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不要分别执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的,我们今天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不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决定不会怪你,为什么?因为他教你念的。你念阿弥陀佛就对了,你念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你往生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愿望、本愿,他欢喜都来不及,他哪里会怪你?如果你念阿弥陀佛,又念释迦牟尼佛,又念药师佛,念了一大堆佛,释迦牟尼佛看到会摇头,为什么?你心是不错,你不能成就,你这一生不能成就,只能说你在佛法里结个善缘,你不能成就,为什么?你不可能到一心不乱,你也不可能到功夫成片,错就错在这里。所以经只要念一部,佛只要念一尊,我们拜佛、念佛、想佛都想一尊,这样子才能成就,这个叫观行。所以教给我们念一佛与念十方佛的功德决定是相等的,不要再起分别执着了。

  『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现在佛」就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过去了,是过去佛,所以现在佛就是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同时也是念过去佛、未来佛,所以十方三世诸佛,念一尊阿弥陀佛统统都念到了。课诵本里头都有,「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冠上这几个字就是说念阿弥陀佛就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念到了,一尊也没漏掉。

  【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即佛也。】

  『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是《华严》里面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都是从真性上来说这个境界,所以《华严》称这个世界称为一真法界,这是真相。

  『色身』是应身佛,『法门』是报身佛,『实相』是法身佛,三身一体。念佛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念佛想佛,『常运念无不念时』,我们要常常念,这句话要紧。因为你不念佛,你一定就念六道轮回,怎么说念六道轮回?你一天到晚,这个念就是想,你心里不想佛,你就想贪瞋痴慢、就想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五欲六尘就是六道轮回,所以这个事情很可怕。念六道轮回,你怎么能出离六道轮回?我们要出离六道轮回,就从今天起不再念六道轮回。我们要想成佛,我们从今天起就念佛,你要成菩萨就念菩萨,你要成罗汉就念罗汉。真的,这十法界是随着自己选择,你爱选择哪一个,它就会现哪一个法界。所以学佛之后才晓得六道轮回、十法界的主宰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佛法确实自己做得了主宰。看你心里念什么,你念什么将来就变现什么。十法界里面最殊胜的是佛法界,我们想成佛,你天天就得念佛,常常念佛,「无不念时」。

  『念念皆觉』,就是始觉与本觉相应,你在做这种功夫,这叫观行即佛。观行即是功夫真正成就了,就是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确实是常常在念佛,佛没有间断,念佛想佛没有间断。譬如我们有工作,事情来了我们专心做事情,事情过去了,立刻就念佛,就想佛、念佛,这就是观行即。这些方法大家都要特别注意到,决定不能错。譬如在学校念书,你们一面在念书,一面在念经,一面在想佛,书没念好,考试又不及格,佛也没念好。念佛的时候想着功课,做功课的时候又想佛,这就搞乱了,这个不可以的。做功课的时候全心注意在功课上,功课好了;功课放下了,全心全力在念佛,佛也念好了,这样念才是对的。在社会上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工作的时候必定认真工作,佛弟子要给世间人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模范,样样都能做得最好,做社会上的榜样、典型,佛也念得最好,那就是他专心。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念佛的时候专心念佛,这才是对的,才叫做观行即。绝对不是工作的时候也想念佛,念佛的时候也想到工作,那就是一样都搞不好,他不会有成就,这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到,现在搞乱的人很多。

  底下一段讲「相似即佛」,这是第四段。这个功夫又升级了,从观行升到相似。大家要晓得,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只要念到观行就行了,就决定往生。名字位不能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行就往生了。观行就是我们常讲的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这是真的都做得到。这个相似就不太容易,相似是事一心不乱,分证是理一心不乱,这个功夫相当之高,不一定我们能做得到,但是观行可以说是人人都做得到。就是你不要搞乱了,你把这个意思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我教给你的,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念佛的时候专心念佛,就能够做到观行位。

  【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应。念佛法门身,得相似相应。念佛实相身,得相似相应。】

  这个前面说过,就是应身佛、报身佛、法身佛,虽然没有证得,好像有那么一点影像了。底下解释:

  【相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

  『鍮』就是金矿,就是金的矿石。矿石像金,金是已经提炼出来的。

  【若瓜比瓠。】

  这也是样子很接近。

  【犹火先暖。涉海初平。】

  这都是讲相似。火没有见到,但是暖气先接触到了。海水很深,你在海滩上,你走进去是很浅的,由浅而深,但是浅的海滩跟深的大海就相似了。这些是比喻。

  【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略举其要。如法华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

  这要紧的,前面都举了些比喻,就是说明什么叫相似,后面这才把相似的相给我们说出来。这相似的相就是『六根清净』,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这是相似的相现前了。这个地方的清净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清净,我们想象怎么想都不清净,为什么?因为那个想就是污染,它怎么会清净?换句话说,连那个想也没有才真清净。清净之相,就是混浊没有了。什么是混浊?烦恼是混浊。贪瞋痴慢疑恶见,我们有这些东西怎么会清净?这些东西统统没有了,心真的清净。所以相似位拿一般判教来讲是小乘阿罗汉,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真正是「六根清净」。

  我们现在六根不净,就是烦恼不断。我们现在学佛,世间法不贪了,可以舍掉,贪佛法,你们想想看这行不行?佛是教你断贪心的,不是教你换对象,换了对象,贪心还是没有断,有什么用处?没用处,所以学了佛还是不清净、还是污染。从前被世间五欲六尘染了,现在被佛法染了,这个糟糕。佛法也是染污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世间法我们要舍掉,佛法也不贪着。所以《金刚经》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舍弃,晓得佛法是个工具,是我们过渡时期用它做一个工具,我们到达目的一定要舍它。虽然没有到达目的,我们也不必过分的去执着它,我们运用它,不执着它,以这个心态来学佛就对了,对佛法产生执着是错误的。

  所以这部经典里面,前面把纲领、原则提示给我们,就是三善跟妙观。妙观是帮助我们修清净心,三善是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就是三种净业,帮助我们断恶修善,也就是起用。十六观是修心的,修清净心,三善是修行。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用什么态度,《观经》上讲的三善,要用这个态度,用这个原则来处事待人接物,就跟诸佛菩萨住在世间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两样。三种净业就是佛菩萨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十六观,是用这个方法去除我们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恢复我们的清净心,恢复我们的自性,所以六根清净是有标准的,不是我们想象的。

  【分证佛者。】

  分证位就是我们念佛的理一心不乱,相似位是事一心不乱。

  【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三智一心中得。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开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

  这就是我们宗门里面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发』就是大彻大悟的意思,明心见性了。『一发一切发』,这一句是总,就是一悟一切悟,没有一样不悟的,这个地位是在发心住,发心住这个位子是圆教初住菩萨,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跟圆教初住菩萨在断证的功夫上说是相同的,但是智慧不一样,圆初住菩萨的智慧超过别教初地。因为这部经是圆教经典,所以用的判教都用圆教来判。发心住就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所以是理一心不乱,功夫到这个境界,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提到过,你什么都通了。一部经通,一切经都通,如果还有一部经不通,你没有到这个境界,你充其量只是相似位的境界,没有到这个境界。到这个境界决定是一了百了,一通一切通,可是你记住,人家只用一个方法达到。

  所以在我想象当中,有很多不认识字的老太婆,你看她真是无知无识,她就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念上几年她预知时至,她往生了。预知时至往生的,在我相信他不是到理一心,决定是到事一心,否则的话,他怎么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他知道,他晓得什么时候走,日期、时间那么准确,到那时候一点都不差,确实到这个功夫。这个功夫不是自己预期的,我想要什么时候达到,不是的。他就是心清净,清净到极处,这个境界自然现前。

  所以念佛人就是老老实实把这句佛号念下去,你也不要想,我要得一心不乱,我要得功夫成片,因为你这个想都是妄想,障碍你一心不乱,因为一心不乱里头没有一个一心不乱,有个一心不乱就头上安头,就变成障碍。你不想一心不乱,到时候自然一心不乱现前。想,我怎么还没有得一心不乱?你永远不可能得一心不乱,为什么?你乱心,乱心怎么会得一心?由此可知,连一心不乱都不能想,其它的更不必说了。所以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什么都不想。要想,想佛可以,想西方境界可以。也不要想我快快的到那里去,不要着急,这个东西急不得的。这样念才如法,所以「老实」这两个字非常可贵,老老实实念去。

  世间,前面说过了,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或顺、或逆都没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住旅馆,几天就要走了。他好,我们点头,很好;他不好,我们也点头,也很好,都没有事。换句话说,与我们不相干,我们是来旅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地方不是我们的家,一样东西都不是自己的,你操这些心干什么?不要操心。所以把全部的精神集中起来去念阿弥陀佛,去办我们回家的路子,这才是重要的。

  这些年来,我在很多地方讲经,对我自己修持来说有很大的帮助,那就是真真实实给我一个观念,这个世界是旅馆。我每到一个地方,算算在台湾,现在讲是住得最长,最长多久?每回来一次住两个月,最长的,两个月就要走了。国外一共有十二个地方,每个地方住一个星期,就四、五个月了,如果每个地方住半个月,差不多一年就快过去了,所以给我一个观感就是天天都住旅馆,把家的观念淡薄了。所以虽然是出家了,他常住在这个庙,那个庙就是他的家,他还有个家的观念,那个家不容易舍,很难舍得掉。常常到外面去住旅馆,家的观念自然就淡了,容易舍掉,会想到什么?真的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所以对于一切法不贪恋,心理上负担减轻很多,不管到哪个地方都好,没有一个地方不好。所以哪里有缘,哪个地方多住几天,没有缘就少住几天,对于看破、放下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外面机缘很多,你们同修们要肯发心到国外去走一走,能讲经的,讲讲经很好;不能讲经的,带他们念佛。我在每个地方都提倡念佛法门,其它道场没有念佛,凡是我常常讲经的地方,统统劝他们念佛。所以诸位能把念佛、打佛七的仪规学好之后,国外都欢迎,每个地方都欢迎,带着他们念佛。我们这个道场的悟本师现在派到美国就是带他们念佛,道场人数不多,在美国非常难得、非常殊胜,为什么?我们一个星期七天都念佛,这个很不容易。在那边我们每天晚上念两个钟点的佛,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晚上八点钟到十点钟,念两个小时。星期天念经,一个礼拜念一次经,念《无量寿经》,大家在一块诵经。这部经念完之后就上供,中午一起吃饭,吃饭之后就散会。所以每个星期,天天都有修学的机会。所以那个地方不讲经的,他们要听经,听录音带。录音带、录像带,我们在此地讲的带子都要寄过去,他们拿回家去听。所以大家到那边去领导大众念佛。

  这个念佛的方法,我想了一个方法,他们都照我的方法去做。我原本以为这个方法是我发明的,非常受他们欢迎。结果最近去翻旧书,翻到清朝康熙年间行策法师有一个念佛仪规,我一看,跟我想的完全一样,三百年前它已经有了,跟我现在这个做法完全相同。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大家在一块共修没有一点压力的感触,所以非常受欢迎,尤其在国外身心压力很重,他们用这个方法觉得非常好,所以他们有空就会来念佛。

  所以这里说从一门深入就能大彻大悟。法门学多了,要悟就难了。所以古人的成就,我们仔细去研究,几乎都是一门深入的,不管他学哪部经、哪部论,他学一部总是花个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去专攻,然后这一门悟入了,一切经论他都能讲,甚至于他一生著作等身。但是你要晓得,他的功夫是得自一门上的,决不是说他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批注,不是的。他一门入进去之后,才有能力、有时间给一切经论做批注。现代人学佛的方法跟古人恰好相反,现在一开头要博学多闻,结果搞了一辈子,一样也没搞通,这是犯了很大的错误。

  分证就是开悟了,所以底下举了几个例子,『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三智一心中得』。这也就是讲一心三观,才能够成就一心三智,没有一样不现前。三身三德同时现前,所以他说「不前不后,亦不一时」。这个境界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我们在梦中这个境界现前,你说那个梦境有没有先后?有没有次第?没有。像一面镜子照外面境界,它有没有先后?照理论说,你们第一排人应该先照进去,第二排第二次照进去,第三排应该再按照次序照进去,这才有先后,实际上它没有先后,它一照统统照进来,没有先后、没有次第。所以一发一切发,不但佛法里面你一切通达,世间法也一切通达。佛法通达,世间法不通达,你还没有开悟。真正开悟了,世出世间法不但通达,圆融自在,他才真正有受用。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以普现色身,作众色像。一音随类,报答诸声。不动真际,群情等悦。】

  『群情』,就是我先前跟诸位说的,一切善人、恶人、顺境、逆境,他没有不自在的,他能够适应。无论什么环境他都非常自在,真正做到自由自在,我们俗话讲的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任何境界里面都是法喜充满,这是真正修行有了心得、有了收获。我们一般讲法喜充满,第一个得到的受用就是法喜,这种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面的。我们凡夫没有法喜,只有烦恼,外面一刺激,烦恼就现前,顺境生欢喜心,欢喜是烦恼;逆境,瞋恚心、嫉妒心都生了,统统是生烦恼。不像佛菩萨,佛菩萨六根对六尘境界生法喜,法喜里面没有贪瞋痴慢,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这些,那是真正的喜悦。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名分证即佛也。】

  分证位,为什么知道它是圆教初住?如果不是圆教初住,他不可能现八相成道,这个文在此地清清楚楚。圆教初住就是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可以现佛身,《观世音普门品》里面所讲,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示现什么身。他有能力示现藏教、通教的『八相成道』佛威仪,有能力随类化身,初住菩萨就有这种能力。所以从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里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属于分证觉。究竟觉只有一位,就是圆教的佛,圆教佛是究竟即。佛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藏通别佛统统是分证位,不是究竟位,究竟位只有圆教佛。分证位里头有四十一个等级,就是从初住到等觉,这都是在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理一心。那我们就晓得念佛理一心,虽然同样都是理一心,浅深程度不一样,为什么?初住就是理一心,等觉菩萨也是理一心,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理一心里面就有四十一个阶级。

  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这地方讲的圆教等觉,等觉菩萨你看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还要劝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读了这个经文要问一问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去干什么?只有一个道理,他去证究竟觉。他要不去证究竟觉,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所以这样我们才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为什么?十方世界要想证究竟觉,都得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我们今天一学佛,一下手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殊胜,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修别的法门,拐弯抹角,不晓得浪费多少时间,走多少冤枉路,最后还要到西方世界去。我们早就到了。同样两个学佛的人,他学禅的,他学密的,我学念佛的,我已经这一生就到了,他们不晓得多生多劫以后才到,到了之后,老兄,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确实是如此。浪费多少时间,浪费多少精神,到后来还是要到西方世界,他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究竟觉成不了,所以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不是虚赞的,实在有道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四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面,倒数第三行。这是六即佛里面最后的一段:

  【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

  『究竟』就是圆满,圆满的佛。『道穷妙觉』,前面讲等觉,等是等于,还没有到圆满,圆满我们就称他作「妙觉」,没有比这个更高了。后头有比喻,好比月亮,到十五的月亮,这就是最圆,没有比它更圆,这到了极处。

  『位极于茶』,这是什么意思?在《华严经》上讲华严字母,就是印度梵文的字母,它一共有四十二个字母,古人就把四十二个字母配菩萨四十二个等级,它第一个字母发音是「阿」,就把它比作初住位的菩萨,初住位是发心住,一直到最后第四十二个,四十二个就没有了。最后一个字母是念「茶」,到最后一个再没有了,就圆满了,是这个意思。就好像现在英文字母一共二十六个,这个字是梵文字母的最后一个。这就是位次到了极处,再没有比这个高的。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他彻底明了了,没有一样不知道。这种说法大家要注意,一般世间人不能接受。说佛是全知全能什么都知道,他不能接受,不但一般世间人不能接受,还有许多佛门的老法师、大和尚也不能接受,认为这些话都是对佛赞叹的名词,不是真的。佛也有不能的,佛也有不知道的,哪有全知全能的?这种论调都是用我们意识心、凡夫心揣测圣人的境界。其实这些话句句话都是真实的。

  佛告诉我们,这种智慧能力是本能,本来有的智慧。佛并不是说「只有我是全知全能,你们都不如我」,佛在经上没这种说法。佛说这种智慧能力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跟佛没有两样,可见得智慧能力是一切大众个个具足,问题就是我们迷了。你到底迷什么?就是把你圆满的智慧德能迷了,不是迷的别的,是迷失了你自己,不是迷在外面,这个话我们仔细想想的确很有道理。佛教给我们就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来有的智慧德能,就如此而已,所以佛法真的就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自己本来面目是如此。

  所以凡是说这些话,都是赞叹佛的,不是真的,这些人还是迷失了自己,并没有觉悟,换句话说,在佛法里面,在六即佛里头,他连名字即都谈不上。名字位中,虽然我们自己这个迷还没有破除,我们能力没恢复,但是我们相信,相信才是名字即佛。如果你对这个不相信,六即佛当中你只有理即佛,理论上讲你是佛,名字都谈不上,所以名字位也不是容易得来。你对于经典里面所讲的一点都不怀疑,完全能够相信接受,可是你一品惑也没破,这个叫名字位。希望我们同修,观行做不到,至少是名字位中人,我们肯定、相信,不怀疑,然后我们努力去修学,从观行到相似、到分证,最后也得到究竟。

  究竟位实在讲要拿其它法门来说,的确不容易。其它法门,这是古德说得很多,要想在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恐怕都办不到。你说参禅,倓老法师说得好,参的功夫很好的,将来也不过是往生到四禅天,不能出三界,还得要生死轮回,而且生死轮回实在是每况愈下,这个东西很麻烦。学密,密宗里面提倡的是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吗?实在讲成不了。成是能成,佛成不了,成了魔,我看到许多学密的都学成魔了。成魔倒容易,成佛我看是办不到,为什么?我们查遍《大藏经》,你说哪一尊佛有贪瞋痴慢?你们想想看,有没有贪瞋痴慢佛?换句话说,最低限度你要把贪瞋痴慢断得干干净净,你才能成得了佛。这个佛是什么佛?藏教的佛,他的程度只等于阿罗汉,通、别、圆别谈,只不过是成藏教佛而已,诸位可以仔细去研究。印光老法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的法语里头讲得很详细,说密宗即身成佛只是了生死、出三界,这样的程度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他说即身成佛是成这个佛。可是小乘阿罗汉,你们要想,见思烦恼断尽了。我们看看今天学密的人,见思烦恼有没有断尽?如果没有断尽,换句话说,他决定成魔,他成不了佛,这都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

  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没法子成就,唯一可以得度的法门就是念佛往生西方,就是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之所以能成就,就是它带业往生,如果不带业,我们都没有希望,没指望。就是它可以带业往生,它不要断见思烦恼就成就了,虽说不断,它要伏,伏跟断的差别很大,断难,伏容易。

  在六即佛里面,我们前面讲过,你有观行的功夫就伏住了,就决定可以往生;断是要到相似,断见思烦恼是相似位,那个不容易;破一品无明,这才是分证位;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究竟位。这是一切经论里面所讲的事实真相,我们念佛也离不开这个事实。所以往生有三等,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等的,念佛的功夫念得好,到家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理一心不乱,这是上品的,上等功夫。中等的是事一心,无明虽然没破,见思烦恼断了。下等的功夫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没有断,功夫只能伏住烦恼。怎么叫伏?套禅宗的一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用这个方法就行。念是念头,念头不管善恶,不管什么念头,这第一个念头才起来,第二念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这就行了。绝对不叫这个念头相续,第二念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就叫做伏烦恼,烦恼伏住了,它不会再相续生了。

  所以不管是贪瞋痴慢,不管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统统都不要,为什么?善念是三善道的业因,恶念是三恶道的业因,所有起念头统统是六道轮回的因,将来果报都在六道轮回。我们现在想出离六道轮回,就把所有的念头都转成阿弥陀佛,等念头变成阿弥陀佛了,将来的果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这样念法才管用,才能念到观行位。现在一般同修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念头让它相续起来,不晓得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功夫不得力。一个妄念接着一个妄念起来,这不可以的,这样子念法就是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处的。所以诸位要记住,功夫要怎么用法,念佛要怎么念法,这很要紧。

  这一段是讲到究竟圆满之果。『边际智满』,智慧广大没有边际,边际智都满了,可见他真正是到究竟圆满了。『种觉顿圆』,「种觉」就是讲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这个时候达到真正圆满,所以称为『无上士』,「无上士」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士是中国从前读书人的通称,现在讲就是知识分子,他的知识没有比他更超过的,他到顶点了,我们就称为无上士,底下这句就是解释。『名无所断』,他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也断尽,无明也断尽,他再没有得断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可断,他还有得断的,佛没有得断的,他一切烦恼统统断尽,所以称为无上士。菩萨称大士,不能称无上士,为什么?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断,他还有得断的,不能称无上。所以无上士是对佛的称呼,大士是对菩萨的称呼。『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就是没有超过他的,这才是究竟。底下有个比喻:

  【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

  农历十五晚上的月亮,月圆之日。在星宿里面,我们所看到的,肉眼能看到的,月亮是最大的,月光是最亮的,所以在星宿当中它算是王,就是最大的。诸位在此地特别留意到,凡是称佛就是称我们自己的性德,因为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经典里面所赞叹的佛,与我们自己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讲迷就是迷了自己的性德,迷了自己的佛性。佛经上讲悟,也是觉悟自己的性德,悟了自己的佛性,绝对不是悟外面的事情,所以佛法称为「内学」,经典称之为「内经」,一切都向自性当中去觉悟。所以佛法跟其它书籍不相同,完全从心性里面去做功夫。心性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因此这个称号当然也就是无量无边。

  【举一蔽诸。】

  『举一』,就是用这个佛,无量无边的称号用这个做代表就够了。

  【华严有十万号。】

  漏掉一个字,应该加一个字进去,『华严有十万号』,就是佛的称号。「十万」是略举,可见得名号是非常的多,显示佛有万德万能。

  【又经有万号。三世诸佛,通有十号。】

  『十号』,就是在许多名号里面举十个例子,「十」是代表无尽的意思,所以我们讲佛的十种称号、十种通号。

  【净名三号。】

  『净名』就是《维摩经》,里面举了三个号,就是「正遍知、如来、佛」,称这三号。

  【以劫寿说,不能令尽。何况诸号耶。】

  这个三号每个号里头含的意思实在讲是无量无边,说不尽的,何况像《华严》讲十万号?这个地方有个小题目说「兼显佛德明无尽」,说明这个意思是无有穷尽的。经题里面「佛」这个字就解释到此地。下面解释第二个字「说」:

  【说者。悦所怀也。】

  『悦』是喜悦。实在讲,解释这个字,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讲得最好,讲得非常圆满,他怎么说?佛看到这一切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非常快乐,这个意思非常之好。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就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是什么?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成佛的方法。在一切法门当中,这是第一法门,成佛。其余一切大乘经典都没有到成佛,只是成菩萨。小乘经是成阿罗汉,成辟支佛;大乘经是成菩萨,没有成佛的,唯独净土三经是成佛的。你成佛的机会来了,成熟了,我给你讲成佛的方法,这是真正畅悦所怀。所以我觉得蕅益大师那个解释真正是佛的意思,实在是不容易。

  【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

  这是讲佛的一代时教。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因为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他到此地来应化、来示现,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十二部经』是说佛说法有十二种方式,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讲十二种体裁。像《华严经》,这十二种方式具足,统统都有,《法华经》里面有九种方式,每部经多少不一样。《弥陀经》是最少的,两种,第一种是长行,佛经的术语是长行,现在讲散文,《弥陀经》是散文的体裁,另一种是无问自说。所以《弥陀经》十二种方式里头只有两种,这是最少的。「十二部经」,不要看错意思,原来佛经只有十二部,实际上中文翻译的就有三千多部,不止十二部,这是十二种方式,十二种体裁。『八万法藏』是讲里面的意思、义理,所以是八万法门。法是方法,门就是门道,八万法门。

  【六度四等,一切法门。】

  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

  【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施戒进念,而得开发。】

  这是讲智慧德能的开发显露。

  【贪恚愚痴,豁尔冰消。】

  『恚』就是瞋恚。烦恼习气可以断除。

  【革凡成圣,入法流水。】

  『革』是改革,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改造我们心理,改凡心为佛菩萨的心,也就是破迷开悟,改迷成悟了。『法』是圣人之法,圣人同一类。

  【或二三一益。】

  『益』是利益,『或二三一益』,或者是得三种利益,或者是得两种利益,或者是得一种利益,这个在批注里面都有,诸位可以能看到。

  【若都无益,则示默然。】

  像这些地方是我们要学习的。如果什么利益都没有,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我们就不说。学佛的人不开口则已,开口对于别人决定有利益的。实在对方都不能接受,他得不到利益,我们就「阿弥陀佛」,一句话也不说。这阿弥陀佛就有很大的利益,不管他爱不爱听、接不接受,他总听进去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把阿弥陀佛这个种子已经种到他八识心田里面去了,这就行了,这个对他就是很大的利益。所以不必跟他谈别的,谈别的他也不相信。所以不要跟人争论,不要跟人家辩论。佛说法都是如此,看到众生不相信、不能接受,不跟他说,『默然』。

  【若一机扣圣。于一门施四益者。】

  『四益』,通常就是讲四悉檀的利益。

  【余三门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

  这一段是叙说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则。天台家讲四教,有藏通别圆四教,就是于一切法,他分做四门,于每一门又分做四悉檀。这个注子里头注得很详细,希望大家自己去看。

  【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

  这是讲我们实行的原则,我们学了之后要会用,就是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因为这部经里面主要是教我们修观,修观拿现代话来说就是改变思想,修观就是改变思想。修就是改的意思,修正、修改,观就是观念,我们对一切事情的看法、想法。实在讲,我们对于世出世间许多事情的看法、想法都错了,要把这些错误的看法、想法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观。在本经实在说,佛教我们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教我们去想佛,不要想世间拉拉杂杂的事情。心想佛的时候,我们心就变成佛了,想佛就变成佛,将来结果当然成佛,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切法都是心想而成的,可见得心的作用太大了。

  大师给我们提示了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次第三观」,通常讲钝根,中下根器的人。「一心三观」,这是上根之人,当然成就来说,一心三观是高明。本经里面取的什么?取的一心三观,为什么?因为这个教是圆教、是顿教,是叫你一生成就的,当然采取的方式是一心三观。下面这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三观,我们看经文: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

  天台大师发明这种修行方法不是他自己意思创造的,他有根据,都是从经典里面悟到的。他这个方法是以《璎珞经》的理论做基础,建立的修行方法。

  我们先讲「空假中」,空假中你明了之后,这个大意就不难懂。空是讲本体,假是讲现相,中是讲作用,也就是大经上常常讲的体相用。体为什么说是空的?体确实没有,所以佛讲一切法无有自性,自性就是自体,一切法没有自体,所以说它叫空。譬如我们讲这本书,这本书的体是什么?纸张。没有纸张哪来的书?这是我们很显然了解的。纸张是不是书的体?你们说是不是?书之体是纸张,没错。纸张是不是书之体?不是的。(书之体是纸张,这本书的材质是纸。但是,仔细分析,构成书的体应该还有其它,例如油墨、胶水、绳线等;故简单来讲,几十张或几百张纸,上面印有油墨,透过机器与人工合成一本书。若仅有几十张或几百张纸放在桌上,我们会认为那一定就是书吗?不一定!故云:纸张是不是书之体?不是的。)如果纸张是书之体,这个纸只能做书用,不能做别的用处,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一定做书。所以你仔细去观察,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佛给我们讲因缘生法,这个讲得没错。因缘就是种种条件聚合的时候,这个相生起来了;缘要是灭了、散掉了,这个相就没有了。所以相之生与灭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是缘生缘灭。这个道理近代科学家也知道了,所以才说出物质不灭,它确实不灭,物质只是缘聚缘散,它没有生灭。

  现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因此相是假的。相不能说它没有,它有,虽有,它不是真的,是假的。真假的定义在佛法里说,凡是讲真的,永远不灭,永远不会改变,这个叫真的;凡是会改变的,凡是有生灭的,这都不是真的。譬如我们人有生老病死,有改变,这不是真的。在一切法里面,什么是真的?「无为法」是真的。例如,虚空没有改变过,三千年前这个虚空跟三千年以后的虚空,没有改变过,所以虚空是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就是生灭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

  虚空,给诸位说,还不是真正的无为法,它只是相似的无为法,换句话说,虚空前后相似没有变化,我们觉察不出它的变化,但不是真正无为常住,只是假说为常,唯心所变。譬如我们人,人有变化,为什么?年年不一样,一年比一年老,年年不一样,这个很容易看得出来它是在变化的,所以很容易觉察它是个生灭法。虚空不容易觉察得出来,到什么时候才觉察得出来?到大彻大悟。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到那个时候才发觉到原来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所以《百法》里面讲无为法,有六个无为法,六个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其余的五种,因为我们不容易觉察它是生灭法,所以把它列入无为,这个无为是相似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

  由此可知,一切法都是相有体无,所以从体上看是空的,佛经里面讲「万法皆空,万法无常」。讲空,万法皆空,从体上讲;讲无常,从相上讲,这个相剎那剎那在变,不是永恒的,所以说是假相,或者称为妙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是分不开的,就是体跟相是一个,离了体没有相,离了相没有体,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体相是一不是二。你这样观察才能把一切万法的真相,就是前面讲的诸法实相,这一切法的真实相你才能够见得到。见到真相之后,你就会用中了,中是中道。

  佛法主张用中,中国古代的圣人也主张用中。佛法没到中国来,儒家孔老夫子就主张中庸之道,主张用中。中是什么?以儒家的解释是喜怒哀乐还没有起作用,没有发,这个时候中;起了作用,这就偏了,就不是中道,可见得儒家讲的中就是佛门讲的三昧。但是儒家讲的中没有佛家讲三昧那么彻底,因为佛法讲的是烦恼断了,儒家讲的中庸实在讲就是佛法讲的伏烦恼。它有,有怎么样?没有发作,你能够把它控制,叫它不发作。这样子处事待人接物,心里头清净,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可见得这种功夫就是净土里面所讲的观行位,确实我们能够把烦恼降伏住、控制住,没有断。他这个中庸之道只讲到这个程度,所以儒家是人天乘的法,他没有能出三界、了生死。这样修持,换句话说,人天福报是决定能够得到的。这讲儒家的功夫决定能得人天福报,所以用要用中。

  体相用配空假中,或者配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体是真谛,真实的,所以真空。俗谛是配假观,中谛是配中观。谛是谛实的意思,实实在在的,是讲万事万法。三观是讲我们自己用心,我们对于一切法的看法,这个三观是标准。外面一切的境界是三谛,谛实之相,所谓是实相。用三观来看外面一切诸法的体相用,就是看到三谛。这是天台家教给我们改变思想观念的原则。

  这个大前提明白了,文就容易懂了。『从假入空』,就是从现相上观察它本体,这个叫『二谛观』。『从空入假』,就是从本体上观察现相,这个叫『平等观』。为什么?体是一个,相虽然有无量无边,体是一个。譬如有情众生,佛法讲的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在诸法上来讲,我们讲物质,这是植物、矿物,物质上我们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只是换个名字而已,区别动物、植物、矿物,我们现在是三分。在佛法上只分二分,一个叫有情世间,一个叫器世间,器世间就是现在讲的植物、矿物。所以在器世间称法性,有情世间称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只是两个名词而已,是一个性。因为是一个性,所以《华严》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是一个性,这句话就讲不通。

  这个意思我们可以从梦境当中体会到,当我们在作梦的时候,梦从哪来的?梦是我们心变的。我们把能变梦境的心比喻作性,真性,梦中的境界比喻作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我们想想,梦里面那些众生、人,梦中当然有自己也有别人,这个自己跟人当然是自己心里变现的。梦里面也有一些物质,也有房子,也有山河大地,它从哪里来的?还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离开你的心,没有梦境;离开梦境,没有心,梦境跟你的心是一不是二。能作梦的心就是体,体没有相,所以叫空,空是真空。变出来的相,相是假相、幻相,不是真实的。所以空假中的意思在梦境里面我们很容易体会得到。

  你能够把这个意思明白了,你就『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你对于体、相、作用这三样都不迷,这就是「第一义谛观」。所以『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一切种智,「海」是比喻广大,就是圆满广大的智慧,一切种智。这是大师建立三观三谛,理论上的依据是出在《璎珞经》上。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五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5

  底下这一段是解释:

  【今释其意。假是虚妄,俗谛也。】

  『虚妄』是说它的真相,真相是虚妄的,但是事确实有。

  【空是审实,真谛也。】

  『审』是审查,『实』是讲它的真相。

  【今欲去俗归真。】

  也就是我们从虚妄相上见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归真』就是明心见性。所以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一切性,但是离相并不是把这个相不要了,离是离心里面的分别执着相,不是离外面的,外面的你离不掉。刚才讲性相是一不是二,离了相,哪有性?离了性,没有相。这是离我们心里面分别执着这个相,你就见到真实相。相跟性是一体的,是不二的。

  【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

  『会』就是体会,真正明白了。

  【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

  阿罗汉就是入这个境界,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属于这个境界。再看底下这一段:

  【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

  这是小乘人的毛病,就是住在空上,住也就是执着,着了空相。凡夫着有,认为什么都是有的,把假的当作真的,把假相当真,执着有。小乘人知道一切相是假的,所以他不执着假相,执着空。这两个都是偏在一边,都是毛病。执着有的,这就搞六道生死轮回这一套,这很苦;执着空的,虽然没有六道轮回,但是真实的利益他得不到,所以佛常常讲他是焦芽败种,堕落在偏真涅盘里头,不起作用,所以『不成佛法』,也就是不觉。因此,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智慧,他们也没有证得法身,三德里面的般若、法身都没有,只能说得到一点小小的解脱,小小的自在,身心清净。所以他不是像佛菩萨那样的大觉,不成佛法。『不益众生』,不能利益众生。

  【是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

  这就是大乘,就是菩萨。观空不住空,还能入于假相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同时又可以利益众生。

  【知病识药。】

  这是从比喻上说。知病,也认识药了,用这个药来对治这个病。

  【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

  这是解释什么叫做『从空入假』。

  【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

  这是二乘。

  【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

  『均』是均等。

  【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

  『道种智』就是菩萨的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6 16: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