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17|回复: 4

净公上人讲三学集第八四卷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三学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三学集第八四卷







...觉,提醒我们时时刻刻有这个警觉性,学习尽量对於一切顺逆境界,善恶之缘,把分别心看淡;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执著,这样子苦受你能够减少。苦少,乐就现前,苦乐是相对的!苦多乐就少,苦少乐就多,这是六道里面的现象。
  由此可知,在六道里面上三道,尤其是天道,六道里面天人最有智慧,天人福报也大,真的苦少乐多;愈往下面去愈是愚痴、智慧少,甚至於完全没有智慧。由於愚痴起贪瞋痴慢,心行不善,造种种不善业感召来的苦果;受苦又迷惑,起怨天尤人,这就是因果的循环,愈陷愈深。这种情形,只要你自己冷静观察,到处都是。几个人回头?非常不容易!为什么?没有觉悟的缘,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都是牵引你入贪瞋痴。什么样的缘诱导你修戒定慧,诱导我们向善的方向走,向戒定慧的方向走?在这个时代里头太少太少了,甚至於你终年都听不到一句,这是事实。你今天所接触到的,电视里头、网路里面、报章杂志里面,你所看的、你所听的,全都是贪瞋痴慢,全都是五欲六尘,都是诱导你纵欲,都是诱发你贪瞋痴慢,你怎么会不苦!苦上再加苦。我们看到果就想到因,看到因就想到果报,因果永远不离。底下一句:
  【或名内险。】
  这个名词好,让我们看到之后,自然就生起警觉心。外面的危险不怕,学佛修道的人都知道,对这个肉身不重视,对於外面环境不重视。为什么?这是相,相是幻化不实。『内』,那就麻烦了,「内」是什么?内是起心动念,念头不善,那叫真险。『险』在哪里?「险」在来生的恶报,来生的不如意。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一集)  2003/1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1》)


...含藏著无量的珍宝,让大地众生能够得到受用,这是通常一般的解释。但是,今天这个名号是在集谛里头,我们就想到,集谛是苦因,苦因是惑、是业。大地比喻作阿赖耶识,含藏无始劫来的惑业,它又能生长,生长现行,因此惑、业、苦永远循环,而不中断,这就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业果相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这个相续相就是轮回
  在这个地方,「地」表的意思是另一层甚深的义理,也显示惑业的严重,惑业不容易断除。这个问题不能不解决,不解决,那是无量劫又无量劫的苦难!用什么方法解决?四谛末后的道谛,道里面最重要的是智慧,戒、定、慧是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向上提升,就靠戒定慧三学,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所以戒定慧三学,是一切诸佛如来、一切圣贤,我们讲度众生的不二法门,总的方向,总的目标。
  现代知识分子对於经论欢喜,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也是这个心态,而疏忽戒律。这什么原因?自己放逸成了习惯了,现在一说戒律,戒律就很拘束,好像处处都不能动,被绳索绑起来了,不能自由,不能自在。因此,对於戒律疏忽了,纵然不排斥,疏忽了。疏忽戒律就是疏忽实践,你学的经论里头的道理不能落实,真实的受用当然你就得不到了。就是念佛法门,佛菩萨也慈悲教诲,怎么念佛持戒念佛。这句话实在讲,特别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把戒律疏忽了。佛法之衰,衰在这里。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很多,他提倡、主张,要想把佛法再兴旺起来,真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二集)  2003/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2》)


...瞋痴」,无始贪瞋痴这是地,心地。「从身语意之所生」,这是身体,它发作,迷惑、造业。造业要身、要口、要意,意是起妄念、起恶念,起善恶念头,意业,都是起现行。不起现行的时候含藏阿赖耶识里,叫种子。种子有生灭,生灭相续;现行,现行也有生灭,也是生灭相续。从身语意之所生,身造业,於是「今向佛前求忏悔」,一切业障皆忏悔。
  什么叫忏悔?在佛前面把这个忏悔偈念念,就叫忏悔吗?不是,念念没用处,这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这是真正忏悔,这句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真难,后不再造不容易。什么人才真正后不再造?真正觉悟了。觉悟是智慧,慧能转业,慧能破惑。所以定能伏业,慧能转业,要真正修戒定慧。什么是戒?所有经教都是戒,佛菩萨的教诫!不是狭义的那几条戒律,不是狭义的,广义的。如来的教诫,佛菩萨的教诫,要受持、要读诵,要依教奉行,为人演说,这样才能够转业,才能够破惑。这是地的意思。
  再看第二句『或名方便』,「方便」这个在集谛里面,我们前面曾经念到「净方便」,是在道谛里面,那是出世间法,这是世间法。所以这个「方便」含义很广,善业的方便,恶业的方便。为什么?方便他才会成,才会结业,修善有修善的方法,造恶也有方法。善行,我们考虑的是适合对方的方法;造恶的人,他的方便不是给对方享的,是对自己享的,自己怎样能得利益,不顾对方,这就造业了。造作的时候叫事,事的结果叫业,叫结业。善跟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二集)  2003/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2》)


...到社会大众的尊重;他是个读书明理之人,是一个离欲清高之人,物质生活虽然很贫乏,他的精神生活充沛。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转恶为善,帮助人转迷为悟,这是教育的成果。你要转不过来,你教育失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教学的方法肯定有错误。从事教育,首先要认知「人性本善」,他不善,不善是他习性,他学坏了;他本性是善良的,你要肯定他人性本善,荀子说的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三字经》上,前面那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那是教学最高指导原则、理论的依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荀子讲的人性是恶,那是习性,「习相远」,跟本性愈来愈远了,你要不教他,那愈来愈远了。「教之道,贵以专」,这是教学在方法上把总的纲领说出来了,要专。佛家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儒家也不例外,都懂得这个道理,都能掌握到这个原则,所以他们的教育有效果。
  教育的内容,我在讲席里头常说,夫子教学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是内容。教些什么?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桩事情:头一个「人伦」,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五伦。五伦是道,随顺五伦是德,道德是根本。所以夫子教学头一个科目,德行,比什么都重要!德行建立了,跟大自然的法则就相应,就能随顺大自然,这个人行道。这关系里面说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三个关系你搞清楚,这三个关系里面和睦相处,里面没有对立、没有矛盾,天下太平!这个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其他的是细节。像一棵树一样,这是根...(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三集)  2003/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3》)


...身生灭而生灭,我们这个身灭了,它再去找一个身,所以这个现象就是展转无穷,麻烦就大了。生生世世,不但是这个身,身跟烦恼的关系我们得搞清楚,还有外在的世界,这是我们身所依止的。身是内依止烦恼,外依止境界,境界也是烦恼变现的,这个理就很深了。确确实实,不但世间人不知道,出世间许许多多人也不知道;有些知道的,知道得不够透彻,所以境界转不过来。如果彻底明白了,他就能转境界,就能转物,像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他能转。
  我们为什么转不了?不知道这个事情,从来没有念头,没有起这个念头想转。听到佛经上所说的还是转不了,这个原因我们讲席里面讲得很多。为什么转不了?烦恼习气太重。我们戒定慧的修养不够,敌不过烦恼习气,转不过来,对於境界这个事了解的也不够透彻。在这种状况之下应该怎么办?夏莲居老居士教人读经去,这句话有道理。读经,会读的人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他有能力伏烦恼;智慧开了之后,他就有能力转烦恼,转烦恼就是这个地方讲的「破依止」。所以「唯证灭理」,证是你亲证,证什么?证灭的道理;实在讲,就是般涅盘之理,般涅盘的性体,这个依止就永远断绝了。
  依止是怎么形成的?诸位想想,妄想、分别、执著,是从这儿生的,妄想、分别、执著非常微细、非常坚固,就是相宗所讲的阿赖耶识,「来先去后作主公」。虽然身与烦恼互为依止,这里头烦恼是主,身是客,身有生灭,烦恼常存,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我们这个身不能生生世世带著走,烦恼是生生世世带著走,它不断,但是它在六道里头必然要找一个身做它的依靠。在这里我们用个比喻来说,我们把烦恼比作我们这个人,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四集)  2003/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4》)


...们就明白了,我要依经教,这部经十个法师讲,我不能依他所讲的,我要依经教。他们讲的可以提供给我做参考,每个人把你们自己的心得、感想,学习的经验提供出来,我来做参考,我来比较,我来选择,这对我就有利益,有帮助。经典是标准,他讲的与经典不相应,我们不能够随顺,随顺就错了。这又要有一个条件,你要会听,你不会听你怎么办?你知道他讲的是对?还是错?这不是一桩容易事。
  所以古时候教学,你得要拜老师,拜老师之后,只能听这一个老师教诲,不能听两个人,两个人两个知见、两个方向、两种解释,你就没办法依从了,只能依从一个老师。你不要问这个老师是不是当代第一高明,不要问这些,你只要跟一个,走一条路,一条路里头具足戒定慧三学。你守规矩,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依教奉行,久而久之,心清净了,清净心生智慧。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妄念少了,分别执著淡了,智慧增长,这就是你学习有了成绩。如果你在某个地方参学,你自己要细心的反省检点,如果烦恼习气没有减轻,甚至於烦恼习气还在增长,妄念很多,那你就要留意了,你学习的有问题,你没有得到效果。所以,无论跟什么样的老师,老师一定是依教奉行,他讲的一定是经论,这个经论一定是《大藏经》上有的,绝对不是伪造的。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句重要。要依经论里面讲的道理,文字、言语没有关系,多说少说没有什么妨碍,意思要讲得对、讲得正确。第三句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五集)  2003/11/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5》)


...,心里还胡思乱想,这有什么用处?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但是道场,道场重实质也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形式是表演,是接引大众的,自利利他,实质自利,形式利他。诚於中而形於外,我内心真实,表演就逼真,这个表演能觉悟众生。众生天天在这里看,不是看几次他就觉悟,他的烦恼习气很重,往往这个表演需要看个几十遍、几百遍、几千遍,他真的悟入了!他才能明了。
  菩萨有耐心,我们要学菩萨的耐心,所谓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天天在这个地方认真表演,不要去问有几个人看到我们表演觉悟了,不要去问这个。天天给一切众生种善根,天天给一切众生圣教正法的薰习。我们能这样干,烦恼习气染著才能够渐渐淡化,戒定慧三学一定相对的往上提升。这个道理、事相可不能不知道。所以每天反省,确实自己有进步,烦恼轻、智慧长,这里面就生法喜,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亦悦乎!法喜充满!这就是受用。受用,自自然然就在那里演!
  佛教众生有所谓「三转珐輪」,珐輪是代表教学,三转就是三种方法,第一种「示现」。就是我们天天做,自自然然产生影响力,会影响我们的家人,会影响邻里,我们的邻居、街坊。岁岁月月我们这种真实的演出不间断、不夹杂,三年五载,就变成这个地区的风俗,移风易俗,有这么大的效果。如果世世代代有传人,这个影响的面愈来愈大,影响的时间愈来愈长,无量功德。这是第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确实受了感动,看到你这个道场,看到你这个佛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六集)  2003/11/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6》)


...易学到,我们也能够这样说法,肯定是学不到。为什么学不到?智慧没开;智慧开了,你就学到了。善巧方便是真实智慧,对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的真实智慧;善巧方便的反面就是烦恼习气,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你在这个世间面对一切人事物,哪有不结怨的道理?世间人常讲「不是冤家不聚头」,见面的时候很亲热很好,亲会变成怨。为什么?错用了心,你用妄想、分别、执著来对待。你们两个人的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到哪一天发生冲突,你们的感情就破裂了,亲家变成冤家,朋友变成对头。古今中外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佛菩萨为什么没有?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用的是什么?用觉正净。觉正净就是戒定慧,净是戒,正是定,觉是慧,所以这当中永远不会起摩擦;跟圣人往来没有摩擦,跟凡夫往来也没有摩擦。凡夫用妄想分别执著对佛菩萨,佛菩萨用觉正净对凡夫,摩擦要两面都一样才会摩擦。你这一边有意见,这一边没有意见,它能相合,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一边闹情绪,那一边没有情绪,所以他绝对不会变成冤家,绝对不会变成对头。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学这个方便。为什么?我们这一生当中做人就很圆满,你一生当中很快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受到大众的欢迎,受到大众的喜爱,人人都会帮助你。当然你也为人人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决定不跟任何人起冲突,决定不会起摩擦,你佛没有白学!你真正得到圣贤教诲了。圣贤所教诲的都是自性的性德,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七集)  2003/11/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7》)


...。
  佛来了怎么样?佛佛道同。如果是真的佛,他所讲的跟以前的佛讲的一定是一样的,佛佛道同!如果这个佛讲的跟从前佛讲的不一样,这佛是假的、冒充的。《楞严经》上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现在五十种阴魔充斥在这个社会上,你不认识他。他的境界有的时候示现跟佛一模一样,李老师讲的,百分之九十九像佛,里头有一分是毒素,是魔。你没有智慧很容易上当,跟他走了,最后怎么样?最后堕在魔道,你变成魔子魔孙了,你受他的掌握了。所以《楞严经》在这个世界上头一个,灭法第一部灭《楞严》。你要晓得为什么灭《楞严》?《楞严》是照妖镜,妖魔鬼怪在楞严会会下无法遁形。
  你看讲五十种,五十种类,那都是妖魔鬼怪,神通广大。他们也修戒定慧,什么东西没有放下?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但是他掩饰得非常好,你很不容易发现,他很会掩饰。只有很细心的人,心很定的人,有智慧的人,一眼就看穿了。就是一百分里头,九十九分他表现的是善的,里头有一分狠毒,他不是佛。佛菩萨纯净纯善,只有成就众生、爱护众生,绝对没有伤害众生的这种行为,决定是拨乱反正,这是菩萨事业。现在这个社会,我常讲,众生不知道伦理道德,他一定表现伦理道德,现在人忘恩负义,他一定是表现的知恩报恩,教化众生。佛菩萨住世,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没有丝毫为自己。有丝毫为自己是魔,决定不是佛,无论他怎么掩饰都掩饰不住,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这个地方头一个就是要有智慧。谁有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0卷)  2003/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0》)


...只办了两年就停办了,战争起来了。但是,虽然只有两年,对於佛教的影响太大了。民国初年,无论是在家出家,那些大德都是内学院的学生。太虚大师是内学院的旁听生,梁启超也是里面的学生。
  内学院的院训实在非常殊胜,院训里头特别强调师道,在佛门里面老师第一大,尊师重道!学生不知道尊师重道,你什么都学不到,老师再高明,对你也无可奈何。为什么?你不能接受。就好像老师能够灌输你最好的营养,你的体质反抗,不能接受,你得不到利益。所以,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这讲师道,师资道合;师是老师,资是学生,学生跟老师要密切合作。怎么合作?老师教导的,学生一定依教奉行,不折不扣,这个学生根利的,三年、五年成就了。成就什么?成就戒定慧三学。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完全配合,百分之百配合。如果能够配合到百分之八十、九十,大概要二十年、三十年才能成就。如果只能配合一半,他的一生不能成就,能成就定,不能成就慧,所以大彻大悟没有指望。
  老师对待学生的心是平等的,老师对待一切众生的心是平等的,学生同样接受教育,成就不一样。什么原因?印光大师讲的,「诚敬心」不一样,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恭敬不一样。老师并不要求学生对他真诚恭敬,如果老师对学生一定要求,「你要对我怎么恭敬,我是你老师」,这个老师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老师还没有离开名闻利养,还没有离开贡高我慢,还没有离开自私自利,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但是老师真正传道他会观察,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0卷)  2003/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0》)


...珍惜。这个法门修学的方法,专讲,有净土五经一论,分量并不多,五经一论,而附带讲的,大概有一百多部经典,这是佛讲经说法的时候附带讲到。由此可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法门世尊当年在世常常提起,勉励大家一生成就。但是对於我们修学的人来说,「夹杂」是严重的障碍。念佛叫易行道,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最容易、最稳当、最可靠,无过於这一门。但是你要晓得,这一门跟其他法门比较,容易,容易太多了,而实际上也不是你想像当中那么容易。为什么?经论、祖师大德都常常教人,你要能把毒控制住,它不再扩散,控制也不是个容易事情。所以,人要立志,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克服烦恼习气就是控制。烦恼习气有没有?有!没有断。我有智慧,我有定功,我能持戒,用戒定慧三学把它控制住,不发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办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干,不难办到!
  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古大德教我们读经、听教(听教就是听讲),读经、听教开智慧!开什么智慧?把这些事情,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控制不住?是因为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真的明了,你自然放下;换句话说,化解还是困难,控制不难。确确实实能控制了,遇到极恶劣的逆境、恶缘,不会发脾气,不会生瞋恚心了;遇到顺境,称心如意,没有贪恋心,这就是控制住了。对於一切事理、一切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清楚个什么?佛菩萨在经教里头常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所说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一集)  2003/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1》)


...。同样是「虚称」,作用不一样,我们不能不知道。
  佛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佛说要舍!为什么要舍?虚称,你不能执著。佛举个比喻,比喻得好,让你从比喻当中醒悟过来。法是什么?如过河过渡用的筏,筏有两种,一个是用木头编的,一个是用竹子编的,渡河的工具。几根木头、几根竹子把它捆绑在一起,放在水里面,因为它比水轻,比重比水轻,它漂浮在水面上,人可以依靠这个筏过河,过了河之后,筏就不要了。这就是筏要舍,你过了河之后,还要把这个东西背在身上,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了!佛所讲的一切经教,是帮助你开智慧的,你要是背在身上不肯舍,你智慧不开,顶多得定;戒定慧三学,你有戒、有定,不开慧。怎样才开慧?把它舍掉就开慧了;舍就是对於如来所说一切法,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就完全舍掉了。所以,舍是从内心里面放下,不是经书都不要,不是,那你就完全错误了。我舍了,我到彼岸了,这东西还留给那边还没有过来的人,他有用处。我舍掉了,这个东西给他,给那个还没有渡河的人,这就对了。
  世出世法都没有真实的,都没有实在的,所以佛才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后头还有两句话说得太好了,「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什么是梦幻泡影?因为它根本不存在。梦有没有?有,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但醒过来的时候梦没有,正在作梦的时候,梦又何尝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一集)  2003/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1》)


...则,这绝对不是哪个人设定的。所以在这个世间,世界上这么多人,修道的人、修清净心的人有几个?这是往上升的;修名闻利养的也是修行,修名闻利养、修贪瞋痴慢、修损人利己的人有多少?这些违背道德、违背自然法则,这是往下堕落的。有几个人能懂?
  这两个字,学佛的人常常在经典上读到,听经你也常常听到,听到怎样?耳边风,听过而已,没有记在心上。跟你日常生活,跟你工作、待人接物,一点影响都没有,你还是在染污,你不知道离。尤其是经上所讲,我们现前这个世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有没有能力辨别邪正?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经典。我们从经典上提的纲领,这是最容易记的标准。「净业三福」是标准,「六和敬」是标准,「戒定慧」三学是标准,「六波罗蜜」是标准,「普贤十愿」是标准。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只设定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你很容易记,意思都很清楚。这个东西不是念的,不是背诵的,是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相应不相应?相应,我们是在修行,不相应,我们就被染污了。这五个科目就是道路,相应,你在正道上行,菩提道,这是西方路;违背,你走到歧途,你走到岔路了,哪有不堕落的道理!你不能不懂。
  更简单的标准,实在讲都是最重要的。这么多年来我们提倡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起心动念与这个相应不相应?如果是相应,正确,为什么?这是菩提心,大乘教里面,佛菩萨常常劝你发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四集)  2003/1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4》)


...烦恼就是障碍。什么是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就是烦恼;分别是烦恼,执著是烦恼,一个比一个严重。起心动念是很轻微的,佛法里说之为无明烦恼。你为什么会起心动念?你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事实真相要是真正了解,你不会起心动念。所以把这个烦恼称作为无明,「」明是明白,「无」就是你不明白,不明白事实真相称为无明,这是烦恼的根,虽然很细,它是根。它发展就变成分别,分别已经是造业了,但是这个业还不重,执著那是造严重的业了。
  大乘教里头又把这个称之为三大类烦恼,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分别叫做尘沙烦恼,执著叫做见思烦恼,每一类里头都无量无边。所以,四弘誓愿里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怎么断法?佛教给我们戒定慧三学,断烦恼。烦恼起,是从最微细的无明开始,演变到见思。但是断烦恼要翻过来,先从见思断起,最后再破无明。古人有个比喻说,就好比穿衣服,穿衣服你先穿里面的一件,然后慢慢的再穿外面,好像烦恼是这么生起的;你要断烦恼就好比脱衣服,你要先脱外面这一件,再脱里面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再脱到里头。这个程序不能颠倒,穿衣服决定不能说先穿外头的这一件,然后再穿里面的,这是你办不到的,脱衣服亦复如是。这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程序,你不能违背,这不是哪个人定的规矩,你不能不随顺。你随顺就没有障碍,你不随顺它就起障碍。
  第二类的烦恼,叫所知障,所知本来不是障,障碍你所知的,这种障碍就称为所知障。两大类严重烦恼!这两大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四集)  2003/1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4》)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 2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