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41|回复: 1

[其它] 九九年早餐开示—怎样使内心生出快乐(共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九九年早餐开示》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九九年早餐开示—怎样使内心生出快乐  (共一集)  1999/9/2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20-014-0902



  诸位同学,大家好!学佛,首先要很明确的认识「佛」,佛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佛」这个字,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智慧、觉悟达到究竟圆满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神仙,我们一定要将他认识清楚。中国古时候教育目标是希圣希贤,希望自己作圣人、作贤人,圣贤与富贵、功名、权势没有关系。孔夫子是个平民,晚年从事于教学的工作,他在中国历史上被人尊称第一个大圣人,就如同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被人称之为佛,是一个意思。佛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中国人称圣,也是说这个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因果变化的这些道理,这个人我们就称圣人,所以圣人跟佛意思是相通的。

  佛的教学枢纽,就是破迷开悟。佛说得很好,觉悟之后,在大宇宙当中,你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所以佛家是智慧作主,智慧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圣贤的教育,可以说都是智慧的教育,人智慧开了,自然就离苦得乐。这个乐不是富贵之乐,不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之乐,那你就错了。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乐!他离苦得乐了。夫子赞叹他的学生颜回,颜回在物质生活上贫困不堪,一瓢饮,一箪食;喝水连个茶杯都没有,葫芦瓢当茶杯;吃饭,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一个竹篓盛饭。这样的生活,在一般人讲是苦不堪言,所以夫子赞叹说,这种生活让别人去过,「人不堪其忧」,但是颜回,「回也不改其乐」,他一天到晚快乐得不得了,这叫做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不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完全在心境上做了一个大转变,他明白这些道理,所谓是心安理得。那个安是什么?安是得定,清净心现前,道理明白了;道理明白的时候,就快乐了。

  养这个身太容易了,身的需要不多,何必为这个身去造业?所以有智慧的人、聪明人,决不为这个身去造罪业,愈简单的生活,还愈健康。他为什么会健康?快乐,谚语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只要遇到自己欢喜的事情,就特别有精神。什么事情是最欢喜的?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这个欢喜。这个世间亿亿万万的人,都没有搞清楚、都没有明了,他一旦开悟,他怎么不欢喜!这种欢喜快乐,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佛家叫「法喜充满」,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来五欲六尘的享受,那是刺激,那个乐是无常的、会坏的,所以佛家讲「乐是坏苦」,不能常保持的;但是法喜充满是永远保持的。

  为什么?自性觉,这个自性觉是无有止尽的,无有穷尽的,天天觉悟,年年觉悟,时时觉悟,处处觉悟,他怎么不快乐!不但现前这个社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过去,过去无始,未来,未来无终,统统清楚明了,这个人就叫佛。他生在富贵里面他是富贵佛,他在贫贱里面他是贫贱佛,富贵跟贫贱对他都不相干,他们作佛这个快乐是相同的、是平等的,不是说富贵人多快乐一点,贫穷人少快乐一点,没有,绝对是平等的。所谓是功名富贵权势,与他毫不相关,有也好,没有也好,随缘度日,我们讲这是自在随缘。由此可知,唯有佛法能带给一切众生,真实究竟圆满的幸福。

  诸佛菩萨证得了,所谓证得就是他真的得到。诸佛菩萨在哪里?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个人,佛举这例子给我们做代表,这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都明白、都觉悟了,他们都是佛,都是菩萨。德生童子是佛,童子我们现在讲学生;有德童女是佛,女学生,还在学校念书;男生、女生,他是佛;大光王是国王,他作国王,他也清楚、也明白了,他也是佛。所以我们学佛非常重要,要把佛这个概念搞清楚、搞明白。

  如果不搞清楚、不搞明白,那就是迷信,迷信是决定与智慧相违背,是为世间人所厌弃的。虽然世间人厌弃迷信,可是实际上迷信的人挺多。世间人喜欢智慧,喜欢觉悟,可是真正觉悟、有智慧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知道这个趋向,这个趋向不只现前的社会,过去如此,未来还如是。正因为事实如是,我们才肯定圣贤教育,必定能够恢弘广大,能够普利一切众生,在佛法里面讲普度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希求。佛法何以不能够推广?佛在《华严经》上说过,《大智度论》里头也讲过,「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意思就是说,说的人太少了,不是佛法不好,是没有人说,没有人推行。

  要什么样的人才能推行、才能说?智慧开了才行。可是要想开智慧,必须把障碍智慧的东西舍掉。现在人很希望自己开智慧,很希望自己像佛菩萨一样讲经说法,把佛法介绍给别人,可是自己又不肯把障碍智慧的那个东西舍掉,这就难了。障碍智慧的,我们用最浅显的话来讲,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私自利的行为,这个东西障碍智慧。智慧不开,永远迷在事实真相之中,这是迷惑。人迷惑,必定就随顺他的迷惑,随顺他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思想,于是就造业,造业就是错误的行为。由于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就产生错误的果报;这个错误的果报,在佛法称之为六道轮回。我们今天的处境就在其中,不但这一生,过去世,生生世世都沦落在六道里面。

  佛教导我们开智慧的方法很多,我们今天采取「持名念佛」。念佛真能开智慧吗?能。但是你要懂得方法,你要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了,你有坚定的信心,《华严》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你修学这个法门半信半疑,你不会成就的。坚定的信心,决定不可动摇的信心,这是你成就第一个因素,第一个条件,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用这个方法。古时候的印度,许许多多的宗教,像现在印度教用这个方法,瑜伽用这个方法,数论也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禅定。什么叫禅定?意志专注,我们今天讲集中意志;专念一桩事,专想一桩事,把其它的妄念渐渐的摆脱掉,专想一桩,这个人就能得定。专想一桩事情,这桩事情现前了。如果我们专想和平,你从和平这里就得定了,就会产生效果,和平的社会就能现前。

  古印度婆罗门教曾经用这些方法,所以有人说释迦牟尼佛受他们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两千年,他们的历史悠久,他们现在的历史,追究的时候四千多年了,佛法现在世界上公认才二千五百多年。在我们中国记载,佛法是三千年,照中国记载,他比我们也早一千多年。他们用禅定,他们的境界能够达到大梵天,所以他们称大梵天是造物主。用什么方法跟大梵天沟通?禅定,专注!很可惜他的禅定功夫到这一层次之后,就不能再向上提升了。而佛家讲的禅定,也是用这个方法,层次更高,成就究竟圆满的禅定。在大乘经里面讲「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说「师子奋迅三昧」,往生经里面讲「念佛三昧」,这都是究竟圆满的禅定。所以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圆满究竟的明了,在这个境界我们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这是我们学佛希望达到的。

  当然这样高深的禅定,我们一生当中做不到,我们的寿命太短了,所以我们讲到魔障,寿命短是个魔障。正因为如是,我们才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用现代的话说,我们移民,移民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生活环境好,长寿。寿命长,有足够的时间修学,我们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大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照了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所以我们学佛,对佛的本质要认识清楚,与这些原理原则相应的,这是佛法;违背这个道理,违背这个修学方法,那就不是佛法了,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

  佛法所求的是明心见性,所使用的方法是断烦恼、开智能。什么是假的佛法?什么是魔法?妖魔鬼怪与这个道理、与这个修学的原理原则,正是相反。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能辨别是非、能辨别邪正、能辨别真假,你也有能力识别高下,一接触就晓得它是正法、还是邪法?知道他修行层次,他到什么程度了,你很清楚。我们要想得到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一定要认真努力,一定要万缘放下,要着重心地清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丝毫都不沾染,这是禅定功夫。从定境生智慧,这才能够自利利他,才能把佛法帮助一切众生,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4 0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