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32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2-1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数百年来不变的母亲温柔,持续守护、哺育着她的儿女。
我这漂泊异乡的游子,深深地祈祷、祝愿:但愿佛菩萨护佑这片美丽的家园能永远平静、安详。
●[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释见介]想念佛陀的时候
想念佛陀的时候
每当被人世的无常袭击,内心涌现悲伤不安时,我总特别想念佛陀。
长跪佛前,静静地看着佛陀,想问他,为什么给了我们这面无常的明镜,让生、老、病、死、爱、别、离等人生残酷的苦迫,一一现形,然后又转身离去,留下我们这些愚痴烦恼的众生,仓皇无依呢?
经典说,人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而成佛,但为什么“贪、嗔、痴”灭尽的究竟涅槃,是如此遥不可及?只是佛陀总低眉微笑,沉默不语,一如俯视着所有来到他面前的迷茫众生。
此刻,我轻轻诵读《佛遗教经》,怀想两千多年前,二月十五日的月圆之夜,垂暮病重的佛陀,静卧在梭罗双树林间,围绕的比丘中,有人低声饮泣……
圣人将逝,犹如日月坠地,比丘们内心惶恐不舍。担任佛陀侍者长达廿五年的阿难,转身哭泣着,佛陀即将入涅槃了。
一个年老的外道须跋陀罗匆匆赶来,佛陀吩咐阿难让他近前,并为他说法,慈悲地度化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
分别的时刻终于来临,入涅槃之前,佛陀向弟子们作最后的教诲:
汝等比丘,勿怀忧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自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人间的佛陀,同样经历生、老、病、死,并以此表现无常缘起的真理。对佛陀来说,虽有别离,却无爱着,有的只是对佛弟子修行的慈心指引,以及正法永住世间的恳切叮咛。他殷殷嘱咐着:
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这些话语是如此慈悲亲切,又是这般当头棒喝!如春雷乍响,惊醒蛰伏于烦恼中的我。
是啊!“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之中,日月盈亏、潮涨潮落、花开花谢,乃至人之聚散离合,莫不生生灭...(●[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七集)
...,他等待的心情,却流传了之后八百年的雨季。
只是这样等待的心境,现在的人应该不太能体会了,无所不在的科技全面充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手机、电话、网络邮件、视讯……随时可以零距离沟通无碍,怎能体会那种“有约不来”、“闲敲棋子”的心情?
试想,不知你等的人从茫茫雨雾的何处走来,或许他正穿越青石小径,或许他正转过低矮巷弄,也或许他正被雨困在渡口、长亭,正焦急地来回踱步、望穿烟雨……
这种等待过程中内心的百转千回,也只有静坐观雨、隔窗听雨的人才可能真正明了。没有了等候,也就没有了想象,更没有了孤独面对自己内心的机缘。缺乏酝酿的人生,恬淡宁静与宽恕包容的味道,也就淡薄了。
在弥漫功利主义的当今社会,连修道成佛都标榜可以速成,对于修行人来说,那种“以待时节因缘成熟”的自我锻炼与安住等待,是否也容易点滴流失?
禅宗公案中,唐朝法常禅师体悟“即心即佛”的真谛,师父马祖道一禅师因而赞叹道:“梅子熟了!”印可法常的禅法圆满成熟,法常从此有“大梅禅师”之称。
古德说:“渐修累劫功,顿悟剎那间。”法常豁然大悟之前,也经过了长久的寻师访道、行脚参学,在挑水担柴、吃饭睡觉等行住坐卧、起心动念之间,一点一滴地修行,以求明心见性。由渐修而顿悟,梅子,绝非一夕可成熟。
所以,我们还是得如印顺导师所说:“以念诵忏悔培养宗教情操,安立于闻思经教慧学中,不求速成,以待时节因缘。”把握每个因缘修行,来酝酿、成熟自己的道业。
●[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释见介]歇夏与结夏
歇夏与结夏
夏至,是夏天的极致,将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据说夏至日是中国最早的节日之一。古代有歇夏的活动,不仅文武百官放假三天,以回避夏日酷暑;民间夏至前后也不得曝晒布匹及染布,不可以烧炭—此时野外草木正蓬勃生长,尤其染色用的蓝草尚未长成,伐木烧炭会破坏万物的生机。
在漫长酷热的炎夏,佛教僧人也有着不同以往的修行生活。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这天,寺院会举行结夏仪式,展开为期三个月的安居生活,一直到七月十五日解夏为止,称为“结夏安居”。
这是源自印度佛陀时代的规定:由于印度地处亚热带,气候闷热多雨,夏天雨季长达三个月,此时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比丘若到处游行,容易误杀生命,也可能因河水暴涨、泛滥,漂失衣物,甚至引来居士讥嫌。
佛陀因而制定比丘在此期间,不可外出托钵、游化,而须聚居一处,结夏共修。
如此,比丘避免了游行乞食的困难,不受蛇类蚊虫的侵袭,以及踩伤虫蚁与草木新芽等;同时也借着这三个月期间安心修道,精进修行。
在七月十五日解夏时,大众修学增进,身心更加清净,佛陀因而欢喜,这天也称为“佛欢喜日”。
由于结夏紧跟在佛诞日之后,妆点“蓝毗尼园”的朵朵鲜花尚未完全凋谢,欢庆佛诞的气氛犹在寺里回荡,僧人们已准备进入下一个整肃身心的修学阶段了。
僧团修行生活的节奏,是如此井然有序、明快顺畅,与大自然互相呼应,让初出家、首次结夏的我,印象深刻。
人活在世上,不就该顺应天时来调整生活或修行形态吗?
虽然现代修行人的生活环境已不同于古印度,交通发达也克服了许多不便,但同处于亚热带的台湾,夏日仍是台风频繁、降雨增多、蚊虫滋生的季节。在此安居期间,收摄身心、用功办道,并培养尊重自然的胸怀,以及爱惜万物、守护众生的慈心,自利利他,依然有着千古不移的重要性。
长夏漫漫,暑日炎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