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0|回复: 5

[学佛文档]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八十五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5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85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二十四面第四行当中看起。今天我们讲这个大段里面的第四小段:

  【四依三昧。】

  『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有很多种翻法,一般都把它翻作正受,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什么样的享受才是正常的享受?心里面离开一切苦乐忧喜舍,才叫做正常的享受。所以这个正受,实在讲就是禅定,也就是净宗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才是正受。佛说经,一定要依定,如果这个心散乱就不可能来说经,所以说经,心一定要清净。底下也以问答来给我们说明:

  【问佛欲说经。皆入三昧。今说此经。依何三昧。】

  佛说经都入定,然后出定之后再说,这通常有个仪式。实在说,佛哪里还要做个样子去入一下定?到他这样的程度,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还要入定吗?佛做出这个样子,实在是教给后人,给后人做一个榜样,就是在讲经之前先要入定。我们现在讲经已经不用从前这些仪规了,因为用那些规矩耽误的时间很长。照一般大座讲经的规矩,前面有香赞、有念经,有很长的一段仪式。仪式大概总需要四十分钟,仪式完了之后,这才正式开讲经。讲经的法师都在座位上入定,定四十分钟这才开讲。

  大座讲经,实在讲也有它的特色,威仪非常的庄严,能够摄受人心。不但讲经的法师心定下来了,来听的,在这番仪式下来,他这个心也定下来了,同时还有个意思,是等那个后到的,有先来后到,也等那个后到的。经讲完之后,又有念佛回向,也有一套仪式。所以两个小时讲经,前后的仪式差不多占一个小时。我们现在所谓是工业时代,分秒必争,所以我们把仪式都省掉了。这是现代我们采取方便法,彼此都不耽误时间。这是佛在经论里头跟我们讲的,讲经之前都入定。佛讲《华严经》,他入的是什么三昧?这下面:

  【答。海印三昧。顿现万机。何者。夫动静唯物。圣岂然乎。示轨后徒。明将有说。必须静鉴前理。承诸佛加。从定起而发言。言必真当。故受者之心自然笃矣。】

  这是大师为我们解释,佛讲《华严经》入的是『海印三昧』,这是这三昧的名称。「海」是比喻深广。这个定不是普通的定,也不是一般菩萨所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大定。「印」是比喻,印是映现,比喻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法尔如是的感应。佛心清净,就像水澄澈不动。水非常的干净,一丝毫污染都没有,又没有风吹它,没有波浪,很静。这样的水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一切境界相都照在里面。这个照在里面就是印的意思。水清净,不动,自然它就照见,不是有意的,自自然然的照见。这个比喻是佛心清净,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事万象都在佛心中显现,这个三昧叫做海印三昧。唯佛如来所证的,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一品生相无明就是不干净,就是波浪,不过他那个波浪很小,非常小的微波,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妨碍。所以等觉菩萨他这照见法界几乎跟佛是差不多。

  『顿现万机』,就是讲他心的照用,我们《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现相,也就是此地讲的万机,皆空是说它的真相。像《金刚经》上跟我们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就是虚妄,万事万物这些现象都不是真实的。怎么不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剎那生灭,只要是生灭就不是真实。佛法里面讲真实,一定是不生不灭,那才叫真实。一切生灭法都不是真实法;不是真实法,就不必去执着它。在虚妄、幻妄之法里面,你要起分别执着,这就是烦恼,这就是迷惑,这就是你看错、想错了,这知见错误。

  底下又说,『何者』,这是假设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夫动静唯物,圣岂然乎』,物是指九法界众生,这里不说动静是人,如果动静是人,那九法界只指一道,其余的不能包括了,所以用物,物比人这个范围就大。用这个物,上面可以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下面天、修罗、人,底下六道,所以这个物就统统包括了。这就是说,九界的众生都有动静。圣是佛,佛心难道还会动吗?刚才讲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就是动,无明是个动相。可见得,等觉以下心都是动的,只是位子愈往上,他动的幅度愈小。什么人才真正不动?成了佛就不动了,因为佛他最后一品无明要破尽,没有无明,他怎么会动?圣岂然乎?这佛根本他心就不动的,不动,他还要入定吗?不动就是定,他不需要再入定了。

  为什么还要做个入定的样子?底下说了,『示轨后徒』。示是示现,做一个样子。轨是轨道,就是一个模范。后徒,后来的徒子徒孙,给他们做个样子,做一个轨范。佛弟子没有成佛,没有成佛,换句话,他心是动的。心既然要动,那你要为大家讲经说法先要把心定下来,然后才说。佛实在不需要,但是也做出这个样子,给后学的人看看,讲经一定心要定下来。因为佛心清净,我们心也清净,才能够与佛的意思有一点相应。如果我们心是动的,这个佛经经义是清净的,我们没有法子得佛真实义。像《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愿解是一个期望,要怎样能解?心愈清净就愈得如来的真实义。心要不清净决定得不到,这一点希望同修们要注意。

  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为什么开头叫你学一部经、学一个法门?容易得定。至于说学一切法门,学很多的法门,那是定了以后才行。没有得到定之前,决定不许可。没有得定之前,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得愈多就愈杂、愈乱,不能成就。不仅是如此,真正要在佛法里面有成就,实在讲,不仅仅是佛法,在过去世间法都不例外。在我们中国古代讲求的师承,师承是什么意思?跟一个老师学,不能跟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一定是两个意思。说老实话,两个菩萨都是两个意思,跟两个佛可以,为什么?佛没有意思,只要成了佛都没有意思,没有意思跟没有意思,那是一样的事情。所以你跟诸佛学可以。菩萨,他一品无明没断,这一品无明没断,那各人各人的想法、看法还是不一样,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就跟大势至菩萨不相同,大势至菩萨跟文殊菩萨也不一样,他们各人有各人,但是佛就一样了,佛佛道同。那我们晓得,我们所事奉的老师都没有成佛,都是菩萨以下的,那换句话说,得跟一个人,不能跟两个人。两个人就两条路,三个人就三叉路口,四个人就十字街头,你怎么修法?

  今天下午有个同修来,有很多疑难问题来问我,给我说他听这个法师讲的,听那个法师讲的,我听了,我说,你很苦。他说,他是很苦、很烦恼。我说苦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找来的。所以我就劝他,你觉得哪个法师好,你这一生就跟定,就跟他一个人。其它人所讲的决定不要去听,你的烦恼就少了,你的心才会清净。广学多闻,那是得清净心以后的事情,不是初学。所以中国过去一般规定的,五年学戒,也就是跟一个老师要学五年,这是佛门规定的。可是我们在《高僧传》、在《居士传》里面,往往看到一个学生跟老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有终生不离开老师的,这为数都很多。那是为什么?第一个是自己谦虚,自己没有开悟,这个开悟是讲明心见性,没有见性,怕接触外面境界,接触别的善知识,信心会动摇,不敢离开老师。第二个不敢离开老师,是感恩的意思。在老师会下,确实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为了报老师之恩,留在老师的身边,帮助同学,帮助那些未开悟的同学,等于说做老师的助教,有这个意思,这叫师承。

  佛家如此,儒家也是这样,都是一生事奉一个老师,所以他会有成就。成就都很快,确实修行、开悟、证果,我们在古德传记里面去看,大概都是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前,他都开悟、都证果。所以要晓得修行要趁年少,年岁太大了修行不容易,为什么?体力衰了。譬如说打个佛七,七天七夜不睡觉,年轻人行,年老的人这个精神就没有法子,像我这个年龄,七天七夜受不了。我在年轻的时候,七天七夜不睡觉,不在乎。年轻的时候,我在公家办事,繁忙的时候,工作三天三夜不休息,精神还很饱满。稍微有一点空闲,还去划船去玩,有体力,有精神,拿这种精神来念佛、来参禅,行。所以什么事情都年轻,年轻才有真正的本钱。我学讲经的时候要写讲稿,常常写讲稿把时间忘掉了。这一篇讲稿将将快写完了,这一看天亮了,不知不觉,就从晚上吃完饭开始,这就天亮了,这个事情常有的。愈写愈欢喜,所以他不会疲倦。这是年轻的同修要把握大好的光阴,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年轻,要玩玩,学佛是老年人的事情,这个观念错误了。老年学佛成就很慢,而且很难有一个殊胜的结果,要珍惜光阴。那佛用这种方法教诫学生,给学生做一个榜样,真是慈悲到了极处。

  『明将有说』,明是明显,指示给我们,你将要有所说。『必须静鉴前理』,必须把心定下来,唯有定才有智慧,才能把这个事实的真相照得清清楚楚。这个鉴就像镜子,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你才不会说错。不但讲经要这样,在世间处世也要定,愈是重大的事情你要去办,或者别人问你,问了一些大事,要紧的事情,你也必须把心定下来。定下来以后,再慢慢的解释,再来指导,不会有错。这一提出来马上就要做,这个心很乱,心在动的时候,往往一个决定就是错误的。人在清净的状态之下,决定的事物不容易有错。所以儒家也讲,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才有虑,虑是考虑、思虑,这个定很重要。心定下来的时候,身心安稳,这个时候考虑问题是属于理性的,不是感情的。可见得学佛跟我们世间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得着。

  『承诸佛加』,这是讲经说法,唯有心在清净才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这个感应就是佛力加持,佛力加持才不至于把佛法说错了。实在讲,真正修行人应当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站着是在定中,走着也在定中,坐在定中,躺在床上睡觉也在定中。所以这个定绝对不是盘腿面壁叫做定,定的真正的意思,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讲得很好,「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是定的意思。其实六祖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许多的说法都是本着《金刚经》。《金刚经》上,佛告诉须菩提尊者,告诉他为大众讲经说法,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这就是入定。佛教给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无碍,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是入定。所以行住坐卧,我都不着相,都不动心。特别是念佛这个法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佛在经上常常赞叹,叫三昧中王。它虽然不叫做海印三昧,实在与海印三昧非常接近。念佛三昧念成功了,自自然然就是海印三昧,所以这是诸佛加持。

  『从定起而发言』,这个定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从清净心、平等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言必真当』。真是真实,当是恰当;当就是契机,真就是契理。所以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真;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当,适当,这叫真当。『故受者之心自然笃矣』,笃是笃实,听的人听了之后,心地非常踏实。我们现在讲落实,听了很有受用,很踏实,不怀疑,能够接受,能够直下承当,这个笃就是有直下承当之意。

  【故于诸会多明入定为说经缘。】

  像本经一共有七处九会,这是清凉大师所判的。李通玄长者判这部经是十处十会,这是两位大德看法不一样,都有道理。实在讲,都没有冲突。诸位要是细细的去看《疏钞》跟《合论》自然就明了了。那每一会都说入定,每一会都入定,这是说经的缘起,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有入定。

  【其所入定皆尽法源。业用难思。】

  所入的定,这个法源,源是源头,发源之处,像长江、黄河有发源的地方,源头。这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找它的源头。佛讲这一切经从什么地方说出来的?这些理论、这些方法,从哪里流露出来的?一切法的源头就是真如本性。六祖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自性里头原来就有这些法;虽有这些法,没有流出来,含藏在自性里面。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能生就是流出来。他里面本来就有,所以他才流得出来;本来没有,从哪里流出来?所以一切法的法源就是自性,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业用难思』,难思是不可思议,业是讲他的事业,也就是讲他的造作,用是讲他的用途。他的造作、他的用途都不可思议。这是给我们解释依三昧,这一点很要紧,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心总要静一静比较好。这个心在浮动的时候最好不要处理事情,特别是比较大一点的事情,有长远影响,心决定不能浮动。这个浮动的心,如果有长远影响的事情,那一个事情决定之后,受害就非常之广大,受害还相当的深远,这是不能不注意的。再看第五小段:

  【五依现相问。凡欲说法。皆现瑞相。如说法华。光照东方等。今依何相。】

  佛说法都『现瑞相』,实在瑞相是表法的。上根的人见到这个相就晓得佛说什么法。上根的人非常聪明,就是佛有一个什么表态他就知道,知道佛是什么意思。可是中下根性的人不知道,看的这个现相,虽不知道,他很惊异。佛今天这个相很特别,引起他的注意,那佛再说的时候,他就会很注意听了。这里举出《法华经》,佛在没有讲《法华经》之前放光,『光照东方』,现这么一个相。我们在《无量寿经》发起序里面也看到,佛在没有讲经之前也是现的瑞相。阿难尊者看到这个相非常的惊奇,佛今天的光明相好,他一生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殊胜的相。这才起来发问,才把这部《无量寿经》给问出来。所以这是现相的用意。此地再问,『今依何相』。佛讲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现的是什么样的瑞相?

  【答谓身剎容持。光云炳曜。】

  这个答得非常之好,这是一部圆满的珐輪,是佛法的根本经典,因此现的瑞相跟其它经论迥然不同。『身』是称佛身,『剎』是讲世界。『容持』,容是圆融,持就是保持。『光云炳曜』,这个意思就是说,佛讲这部经,现的是无量的光明。不但身现,土也现,正是华藏世界大光明藏里面流露出来的。下面跟我们解释:

  【何者。谓法性寂寥。虽无诸相。无相之相。不碍繁兴。】

  『法性』就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是清净的,正如同《坛经》上所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无一物就是『寂寥』之意,虽然没有相,它能现相,不妨碍现相。我们不要说真心,我们就讲妄心,佛在楞严会上问阿难,那心在哪里?七处征心。佛并没有指定是真心、妄心,不管是真心、是妄心,心在哪里?其实阿难所讲的这个心是妄心,妄心在哪里也找不到,何况真心!心确实没有东西,可是到我们晚上作梦,心就找到了。心在哪里?梦就是心,心变的。心本来没有相,找不到。一下变出相出来,找到了,那相就是的。那晚上作梦里头,梦就是你的心,心就是你的梦,全梦即心,全心就是梦,一下就找到了。可是一醒了之后,那梦不见了,你心又找不着了。晚上睡觉作梦是妄心,真心在哪里?我们现前变现的山河大地是真心,心在哪里?这古人讲的,究竟在什么地方,你拿来给我看看?他在地下拔一根草,告诉他,这个就是的,对不对?是的,无有一法不是,拈来就是。统统是真心变现出来的,哪一法不是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跟你作梦一样,心外无梦,梦外无心,一个意思。梦是意识心变现的,现前山河大地、虚空法界是我们真性变现的。

  所以见性之后,证得法身,什么法身?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你想自己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虚空法界没有生灭!里面这些万象,虽然剎那剎那在变现,那个变是唯识所变的,唯心所现。现相是心的功能,相里面起变化,识的作用。识是妄心,所以你妄心没有了,恢复到真心,然后你看这个虚空法界就不生不灭、就不变了。所以变,妄心在变。离开了妄心,一切万法就不生不灭,你证得无生法忍。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才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见到真相。用妄心是永远见不到真相的。

  『虽无诸相』,这是讲真心,真心之体。『不碍繁兴』,繁是多,兴就是现起,无量无边的这个现象生起来,它不妨碍。为什么不妨碍?因为这些相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就妨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跟我们讲的,《华严》四无碍境界,理事无碍,不相妨碍;事事也无碍,事是事相,事与事没有妨碍,这都是真实的。我们今天看到事与事有妨碍,说理事无碍,我们还能够接受;说事事无碍,我们就不能接受了,因为它不是我们常识能够范围的。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我们有分别执着,你有分别执着就有妨碍了,这妨碍是从这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哪有妨碍?就没有妨碍了。所以一切的妨碍都从执着生的。这是「出现品」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执着就是障碍,执着就是烦恼,所有一切烦恼的根是执着。所以是两大障碍,一个是无明,一个是执着。无明是所知障的根,执着是烦恼障的根,只要把这两个根拔掉了,这什么也没障碍了。那对于宇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真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自性的本能完全都恢复了。

  所以佛法的修学,修个什么?无非是叫我们去执着、破无明而已,没有别的。千万经论就说这桩事情,无量法门也就为了这桩事。无量法门当中,实在说,这念佛法门很不可思议。因为这一个法门,两种病根都可以把它拔除。老实念佛,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但把一切烦恼念掉了,念到一心不乱,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烦恼念掉了,先破烦恼障,也就是先破执着。同时念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阿弥陀佛四个字,心里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明也就破掉了。同时把无明跟烦恼都断掉、都破掉,所以这个法门确实非常的巧妙,比参禅高。参禅尤其参话头,参话头得定容易,破无明不容易。所以倓虚老法师常讲,他见到参禅的大德得禅定,没有见到破无明,就是明心见性,他没有见到过,一生当中,没有见到过一个。得禅定的他见到不少。由此可知,念佛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胜过参禅,因为它这两种病根都可以能够同时破除。所以古人赞叹念佛即是深妙禅,这很有道理。我们再看底下:

  【起教多端。相非一准。】

  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讲了许许多多经,开了三百多次的法会,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所以现的瑞相不一样,每一会都不相同,为什么?所现的相一定是代表这个法会里面特殊的目标、特殊的方法,所以现相就不一定,『相非一准』。

  【或放光动剎。】

  『放光』,从每个部位放,不一样。光的颜色不一样,光的大小也不一样,同样放光,里面差别很大。动地,这个剎就是动地,放光动地,我们常讲六种振动,这也不相同。

  【或华雨香云。】

  或者在这个空中雨花,积香成云,所以我们香赞里面,香云盖,这些都是瑞相。

  【皆为发起。】

  都是佛讲经说法发起的方式。

  【故诸会之内。将欲说法。皆多先放光。】

  这是讲到我们的华严会上,前面七处九会,佛每一会在讲经之前都『放光』。所以诸位把《华严经》仔细看一看,佛每次放光地方不同,有从顶门放光,有从肉髻放光的,有从面孔满面放光的,都不一样。每个部位放光代表不同的意思。我们在《华严经》前面九会,在这里说是可以说九会,因为这是第九会最后的一卷,所以九次放光,我们在前面都能看到。

  【通表智光。以被物故。】

  都是代表『智慧』。『被』就是加被,我们也说加持。刚才跟诸位提到,放光现瑞的意思一个是表法,一个是警觉大众,使大家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这样子来听佛说法,他有这个意思在。第六个小段:

  【六依说者。】

  就是说法的人。佛法实在讲,很符合现代人的观念,所以佛法是民主。但是民主不容易,民主比君主难的太多太多了,这诸位要知道。君主好比什么?父母教小孩,小孩子没有成年,很小的时候,要父母管教他。这个时候要没有人管教,那小孩会造反,那就不得了了。什么时候离开父母管教?成年,他懂事了。德行、学问、技能、才艺都具足了,与大众们在一块,这个时候民主。所以民主不是对一般人说的,我们今天台湾实行民主,民主的弊病有多少?毛病太多了。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的程度不够。民主,选贤与能,我们推选出来的是不是真正社会里面有道德、有学问、有良心、有慈悲的这些贤圣?请他们出来为我们谋幸福。所以选举,每个人都有智慧才能够选出贤人出来。贤人,说老实话,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你选他,还未必肯出来。诸葛亮不错,刘备三兄弟去请了三次,人家才勉强答应出来,为什么?他知道,答应你出来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没有了,替你们服务。不出来,自己享福,自己生活悠游自在,一生快快乐乐。换句话说,老百姓是享福,作官的人是造福。他造福,老百姓享福,所以民主不容易。

  佛法的民主建立在三福、三学、六和敬的基础上。《观无量寿经》讲的三福,那是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只要学佛,统统是这个基础。佛是福慧二足尊,学佛的人先修福,没有福,学什么佛?福德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在孝亲尊师,所以第一句话就告诉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世出世间福德的根基在这个地方。真正孝亲尊师,这个人在社会上,不但不会做坏事,起一个恶念都觉得对不起父母,不孝,对不起老师,这不敬。父母、老师教我们在社会上做好人、做好事,没有父母、老师教你在这个社会上为非作歹,没有这种父母、老师。

  与大众相处,六和敬,这六条基本的戒条。见和同解,今天我们讲要建立共识,彼此的想法、看法要一致。大家在一起相处,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才能够同心协力在一起。戒和同修,戒和同修是讲的守法。法,是我们自己制订的,订了之后,人人要遵守,没有例外的。守法社会就安定了。身同住,几个人共修,这个小道场是我们共住的地方;范围再扩大,我们道场建立在这个都市,这个都市的市民跟我们共住;再扩大,我们这个国家全国老百姓,我们共同住在这一块土地上,这都是共住的范围。口无诤,意见不同,好商量,不能有四种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不许可的。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大家心里面都欢欢喜喜,法喜充满,这个社会才祥和,这个国家当然安定、富强。再扩大,促进世界的大同,世界的和平,佛法是这样教给我们的。

  因此说经,不一定佛说的才叫经,不是佛说的,就不叫经,佛法不是这样的。所以经有五种人说,可是这就是民主了。佛只讲一个原则,不管什么人讲,不违背这个原则,佛都承认那是经,我同意,跟我讲的没有两样。我说的是经,他说的也是经,你看这个多民主,绝对不专制,绝对不自以为是。所以此地才问,那这个经是什么人说的?

  【问。如智度论。】

  这是像《大智度论》上所讲的。

  【说法总有五人。】

  有五种人,底下有,底下我们会读到。

  【未审此经是谁人说耶。】

  五种人说经,不晓得这部经是哪一个说的?

  【答。该于万类。触物皆有表彰。所以然者。法无兴废。弘之由人。故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今此能说。通三世间。略唯有五。谓佛。菩萨。声闻。众生及器。】

  他这个地方讲的跟一般所讲的又不一样,这个讲的范围更大,太大。本经的内容确实是涵盖了法界的全体,可以说一法不漏,这才称之为圆满珐輪,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该于万类』,这个该就是包括的意思。『触物皆有表彰』,表是表示,彰是显彰,就是明显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两句话实在就含着「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与无情无不说法,统统都在说法。跟前面我们讲时空的意思就相应了。『所以然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法无兴废』。法是法尔如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法确实没有兴废。『弘之由人』,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是要把它表达说出来,这是人的事情。所以经说,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他不了解佛法。实在讲,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一切法的真相,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

  一切法的本来面目,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不了解,我们要问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聪明智慧。聪明智慧是妄心、妄想,他有妄想,这怎么能了解?没有聪明智慧也不能了解。怎么不能了解?他有无明。他有无明不能了解,他有妄想也不能了解,妄想就是邪知邪见。一个邪见,一个无明,都不能了解,虽慧莫能了。那要什么样的人才能了?没有妄想也没有无明的人就明了了,一切法的真相就在面前。什么人没有妄想、没有无明?佛与诸大菩萨,法身大士。权教二乘还不行,权教菩萨烦恼、邪见都没有断清楚。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还在。他们的定力、智慧比我们是高,真正事实真相他也搞不清楚,没见性。所以此地告诉我们的,真正能够讲经说法是圆教初住以上,这样的人才行。要没有证得圆教初住以上,这讲经总免不了有过失。

  这样这个标准建立就难了,谁能说经?今天哪一个人是初住以上的菩萨?我们是凡夫。我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凡夫,他老人家常常教给我们,我们配讲经吗?不配。不配怎么也上台?讲注子,讲古人的批注。说古来大德,清凉、贤首、宗密,那这是没话说,这真正是菩萨,是法身大士,看他们作的这些批注。我们的能力只不过把这些文言文的批注翻成白话文而已,就这么个本事而已。所以离开批注我们就不能讲了,那一讲决定会讲错。所以我们今天的能力是讲注,不敢说讲经,因为我们的烦恼没有断,无明还在,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可是《华严经》它很特殊,『今此能说,通三世间』。三世间,是讲的有情世界、智正觉世界、器世间,是讲这个三世间,不是讲的过去、现在、未来,不是这个。有情世间是六道,是六道凡夫,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是讲那些修行证果的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四类叫正觉世间,因为阿罗汉已经证得正觉了。这个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辟支佛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他们叫正觉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还有山河大地,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这个地方动物是有情,植物、矿物这是无情的。无情的,在佛法里面叫器世间,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世间。那就统统都说,这个范围大了,比一般这五种人讲经范围就太大了。四圣讲经,声闻、缘觉、菩萨、佛;六道也讲经,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讲。不但这个讲,山河大地也讲,六尘说法,无处不讲,前面说一毛端上就有无量无边的佛剎土,毛端里也转大珐輪,也在那里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毛端是正报之最小,依报最小是微尘,破一微尘,出恒沙经卷,那一微尘也在讲,没有一处不讲。你要问什么人讲?统统都在讲,情与无情统统都在讲,这很奇妙。

  『略唯有五』,这要把它归纳起来略说,五种:『佛、菩萨、声闻』,这就刚才讲了,这是正觉世间,『众生』是有情世间,『器』,器世间。把正觉世间分为三个,佛、菩萨、声闻,缘觉包括在声闻当中,这叫三世间。

  【广则无量。法界品中类非一故。】

  「法界品」就是「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四十华严》。在这里面特别显著,因为这里面确实情与无情都说法。有情方面,你看到这五十三位善知识,真的有菩萨、有声闻、有外道、有出家、有在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是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除此之外,在这里也包括了有情、无情说法。这是在「法界品」,「法界品」文特别长,在我们这个经里面是四十卷,在《八十华严》里面有二十一卷,非常明显,所以是「法界品」中『类非一故』,说经的人非常非常之多。

  【如僧祇。随好。即是佛说。】

  《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经文,李长者判作四十品。李长者判四十品,只有两品是佛说的,其它的统统是菩萨说的。佛说的两品,一个是「阿僧祇品」,一个是「随好品」,只有这两品是佛说的,余会都是菩萨说。所以这部《华严经》,实在说,是许许多多人说的,不是佛一个人说。但是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说法的人都是佛菩萨的化身,都是佛的化身。为什么要现这个相?佛法很重视表法,佛代表法身,法身没有相,没有相怎么能说法?没有相就不能说法了,法身是本体,本体没有言说。菩萨从体起用,起作用的时候就可以有说,所以体上没有说。你看般若,般若的体是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有体有用,佛代表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所以我们供佛像,一佛二菩萨,体只有一个,决定不能供两个。用就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的作用,那要供很多的菩萨像也太烦、也太麻烦了,所以把无量无边的作用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智,代表智慧,一类是行,所以一个代表智,一个代表行。像我们供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代表行,大慈大悲,行,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我们的行要依智慧;华严三圣,普贤菩萨代表行,十大愿王代表行,文殊菩萨代表智。所以这样子就可以了,所有一切的作用归纳成两大类,不外乎智与行。

  王阳明提倡的哲学,「知行合一」,就是从佛法里面脱胎过去的。那也讲解行,智就是解,于一切法的理解,解行相应。行,实在讲,就是生活行为。用两尊菩萨统统代表了,所以这要知道,为什么要供一佛二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在此地。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9 15: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