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78|回复: 0

人间天:楞严经–精研七趣略说 (12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4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阿难,这四层空处天,身心都灭尽了,因为能做到殊胜的定,以定力压制,使得识心中的意识流都无法掀起波澜,自然也就没有因心动妄起而招感的业力果报。因为色相灭尽,自然也就不会承受来自于色相方面的业力果报了,到此就算是全部的无色界了。”
  这些天的天人,都是因为不了解自足圆满的自性,不理解这个殊妙的本心,用累积的妄想催发业行,便妄生三界了。因为有这个三界的妄想,在中间没有及时地止住,随这妄想更深地进入到七趣的投生业缘中,自然要在六道中轮回无端了,这里面算来算去也不外乎如此,六道的情况也就是这样的因缘道理了。
  上段是总结四空处天,这段是总结前文提到的全部的六趣,随后还有四类修罗,待以后分享。对四空处天的总结中出现了一个“性”字,那么“性”是什么呢?自然不是男女淫欲的问题,“性”是本性,是一种本有的状态,比如男性、女性,这是出生后就自然拥有的状态。孔夫子说到的食色性也,是说吃东西和对物质有需求,这是人的本性,至于有人对这个色大加阐释,那是个人意图了,或者可以说是为了迎合大众低俗的口味罢了。
  但是如果孔夫子要媚俗的话,他也不会流离失所,直到最后的几年才死心塌地的教书带学生。虽然他的教学成绩斐然,但实际也没有几年,大概五、六年的时间,那是他生命最后一段的全部内容了。他的徒孙——孟子,更不媚俗,所以他们叫做圣人和亚圣,因为不流俗而成就孔孟之高标。但是后人为了普及推广,或者借用理论,比如随后的法家把孔孟的很多内容篡改,最为典型的就是三纲了,孔孟的三纲,那是各自回归本位;而法家篡改后的三纲就要人命了。
  孔孟的三纲是君君臣臣这类的,当领导的要有个领导的样子,做领导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做部下的就做好臣子的职责,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去管你不应该管的事情。在外的君臣关系是如此;在家的父子关系如此;夫妻关系也是如此,那么天下太平,家庭和睦,这是孔孟的理想。篡改后,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三纲了,这是方便统治,文化又一次成了统治的工具。不只是从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给民众带上枷锁,从文化层面也披上镣铐,让人不敢乱做,正是因为重压榨,导致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反而没有实现君王的江山万年的大梦想。
  人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如果说本性,这个说法就非常复杂,所以现在的科学还只能用物质层面来说,佛教里有提五漏体、七宝体,也常常被人说道,或者借鉴到外围中去,回头成了抨击佛法的工具。其中提到女人是五漏体,男人是七宝体,如果就字面理解,就是女人有种种不足,男人就算垃圾也比女人强,这话对吗?佛陀最开始不愿收女人出家,因为会缩短正法像法的时间,佛陀为长远打算也不想收女人出家,但是他的姨妈大爱道求出家受挫后,跑到阿难那去求情。
  阿难就为这些姨妈们嫂子等等的大姐们,到佛前求佛应允,佛陀一看阿难来了,没有办法就收女人出家了。为什么阿难求情就好使呢?因为佛陀涅槃后,衣钵传给了大迦叶,这个我们都知道“拈花一笑”的故事,但是暗中叮嘱迦叶,阿难如果没有证四果阿罗汉,不可以传衣钵给他。所以这佛法的衣钵,阿难还是要传承的,成为领跑者,他会自己接受女众出家,但是收女众出家,杂事繁多,佛陀担心阿难处理不来,没办法才答应的。
  果然大爱道姨妈真没辜负大家的期望,带领一众比丘尼修行有成,比丘中有十大弟子,比丘尼中也出现了十大弟子一般的人物,水平非常高,所以后期佛陀赞叹大爱道,是真正的大丈夫。这个男有七宝,不是你有个男人身就得七宝的受用,而是内心中是否拥有这七种宝,有,那就是七宝身,有,那就是大丈夫,就是真男子;没有就是五漏体,就是女身五漏。
  所以这个 “性”,不只是从物质层面讨论的,但是佛教里已经延伸到了内心,去挖掘发现内心中的种种宝藏和不足,所有的事情都归指于心地,这七宝五漏亦是如此。而“性”如果脱离物质,确实让人很难理解,所以本性也就更难理解,因为看不着、摸不着、猜不透,如果学佛没修持到这个自性的高度,依然对此无法真实地理解。
  但是对我们活人而言,这内心里的性状,也就是我们说的本性,说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也是不纯净的,是夹杂的,乃至有的是错误颠倒的。因为本性里太多地参与了习气和成见,这就让我们如果自然而然地随顺内心走,就绝对是死路一条了。
  推广开来,看看其他道的众生,是否也保有着习气成见呢?依然是的。所以这就是众同分中了,就是共业招感,正是因为大家都有各种成见和习气,所以才都是三界生死客。因为不明白我们真正的自性、真正的自我、真正的源头,就以假为真、认贼做父、追随妄想跑了。这妄想怎么就成了三界?《楞严经》前文提到一念无明生三细,说到器世界、众生世界、有情众生因果相续这三段,这是根源;随后的“五十阴魔”,再次阐释了这五阴都是什么类型的妄想,因为有这样的妄想,自然就会触发对应的妄动。
  内在有这样的妄想,外在自然招感对应的境界,也因为我们有这五重的妄想,就被招感到了这个五浊恶世。说到五浊恶世,不是我们被迫无奈、多可怜、多无辜,而是因为内心的五重妄想,自然招感外在的五重浑浊,你我都跑到这恶世里了,就什么都别说了,我不是好人,我承认了,我希望你是好人,可惜事实不是这样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 16: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