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32|回复: 17

[其它话题] 四书老子选粹白话解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2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四书老子选粹白话解

§四书老子选粹
打开智慧的金钥匙(代序)

贤明的老师、家长与同学们:
欢迎您进入经典的世界,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如四书五经、圣经、佛经
等,都蕴藏着无限的宝藏,等待您来挖掘!
经典的读诵有一定的道理与方法,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可求其速成。首先
应该先熟读、熟记,进一步要求达到滚瓜烂熟的标准;经过咀嚼、消化、涵养的
工夫,方能求解其义,所谓「经读千遍,其义自见」,亲自深刻的体会,您将发
现读经之乐乐无穷。
千万注意的是:不可以在经文仍然生疏的时候,就急着想了解经义,否则看完就
忘了,还谈什么潜移默化、改变气质;当然更无法将经典的智慧运用在生活之中
,结果入宝山而空手回,读经大义全失,岂不可惜!
人生,有钱不一定买得到快乐;但是,有智慧的人生必定是快乐的。贤明的您,
请务必拿出耐心、恒心配以滴水穿石的决心,天天读!一两年之后,必能优游于
古圣先贤的大智慧海中,为自己彩绘出快乐灿烂的人生。您千万不能当面错过唷

诚挚的祝福您!
  为学贵在明理
自古圣贤明王,犹须勤学,何况平凡百姓乎!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未知孝亲者,欲其观古人之顺意承欢,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惭愧自
惕,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尽忠职守,见危授命,不忘诚谏,
以利社稷国家,思欲效之也。
夫学所以求益耳。今人读书,便自高傲,凌忽长者,轻慢同辈,抑或愤世嫉俗,
人恶之唯恐不及;如此以学自损,自私自利,不能反求诸己,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耳。古之学者为人,行道
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富贵名利皆为一己之私也。夫学犹种树也,春赏其花
,秋收其实。读书立志,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礼记》云: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琢磨,互相启明也。
为学与做人,乃圣贤教人第一义,两者不可偏废,尤应虚心涵泳,将圣贤言语在
生活中切己体察,不可先入为主预设立场,方能得学问之真实利益。
参考数据:颜氏家训勉学篇 朱子读书法
四书老子选粹  白话解 目 次
代序:打开智慧的金钥匙一
   为学贵在明理三
壹、原文
 一、大学一
 二、中庸七
 三、论语一七
 四、孟子五九
 五、老子八三
贰、白话解
 一、大学九一
 二、中庸一○五
 三、论语一二五
 四、孟子二二一
 五、老子二六九
参、附录:
 一、礼记学记白话解二九一
 二、礼运大同篇三一一
 后记三一三
 孙中山先生-殷切的期望三一六

壹、原文
 一、大学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
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
谓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
,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
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名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
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二、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
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
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
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
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
,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
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
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
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
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及其
身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
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
与入德矣。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三、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
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入大庙,每事问。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
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
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
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雍也第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
,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
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
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第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
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
量,不及乱。
食不语,寝不言。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先进第十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
生,焉知死?」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路第十三》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
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第十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卫灵公第十五》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
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阳货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
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
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
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万章章句》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
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
,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告子章句》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尽心章句》
 孟子曰:「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
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
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
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
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
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 舜
之知而不物,急先务也;尧 舜之仁不爱人,急亲贤也。」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
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
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
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
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
,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四书选粹 终
五、老子
 道可道,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
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故有道者不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治大国,若烹小鲜。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选粹 终
四书老子选粹 终

§贰、白话解
 一、大学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解: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
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作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
;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
不多不会有错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所讲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天赋所具的灵明德性(明明德)
;在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才德日新(亲民者新民也);在精益求精
,达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然后心志才会有定向;心志有定向,然后心
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
能思虑周详、处事精当;能够思虑周详,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
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
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念(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念,必
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
(格物)。总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三纲八目。
 格者:正其不正,修正、改正也。
 科学的学庸:「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
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
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的修养
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
经营得和睦又井井有条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
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如果根本的修身都
乱了、都做不好,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首要的修身、齐家看得
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来没有会成功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白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刻上铭辞自我勉励说:「假使能够把今天所
习染的污垢洗净自新;就应该天天求自新、求进步;然后继续不断的努力,去涤
除污染,使自己一天比一天更进步。」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白话解:为人君的(领导者、主管),要做到仁爱;做人臣子(部属)的,要
做到敬业;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做父母的,要慈爱子女;与他人交往,言行
要守信用。
 君有如现代的领导人、主管,臣如部属、员工。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白话解:诗经上说:「文质彬彬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像治骨角、治玉
石一般,不断的切磋琢磨,希望精益求精。」像治骨角般的切磋,是说明他研究
学问的功夫;像雕琢玉石般的琢磨;是说明他自我要求,力行存养省察,敦品励
行的功夫。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白话解: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
 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被人欺是聪明,不自欺能够诚实的面对自己,才是大丈
夫。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白话解:一个人内心真诚,必定会表露在外表上。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
必定更为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白话解: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好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只手在
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所以君子不欺暗室,与上文慎独意义相同。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白话解:有钱人,可以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美德来润
泽自身,因为内心坦然宽大平和,身体自然舒泰安稳。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白话解:所谓「修身在于正心」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平正;有恐
惧的时候,心就不平正;有贪图爱恋的意图时,心就不平正;有忧患的时候,心
也不得平正。
 喜怒哀乐爱恶惧等七情,皆使人心受到种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白话解:如果心不专注,受到情绪的支配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
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
什么味道。
 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白话解:俗话说:「人们通常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坏处),也不了解
自家的禾苗已经长得很硕大。」
 中庸说:心有所偏,则不得其正,当然见不到事实真相。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白话解:心里确实有这个念头,诚心诚意努力去做,虽不一定符合目标,但距
离理想也就不远了。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白话解:为人君的(领导者),能够力行仁爱,做为家庭的表率,久而久之,
将会影响全国人也跟着行仁;为人君的(领导者)能够力行谦和礼让的美德,日
子久了,也会影响全国人兴起谦和礼让的风气;如果为人君的贪婪暴戾,日子久
了,全国人民也会跟着犯上作乱。它的影响就是这样大。这叫做:「一句话能把
事情破坏,一个人也能安邦定国。」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白话解:有德行的领导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必
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过错,然后才能指正别人的过错。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白话解:我厌恶上司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我,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对待我的部属
;我厌恶部属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我,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对待上司;相同的道理
,我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也不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
;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
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会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
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会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絜矩:指审度法则而不违理。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白话解: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举用,或是虽然推荐举用却不肯优先,这是
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黜退、拒绝他,拒绝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种行
为是错误的。
 命,郑玄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名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白话解:所以君子必先谨慎修好品德。有品德才会有人民拥护,有人民拥护才
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能生产财富,有财富才能供应国家的用度(教育与国家建
设等)。品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轻视品德的修养,重视财富的聚敛,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异是
与民争利。所以,如果君主(领导者)的财富聚集了,人民反而会背离(失去民
心);君主分散财富以利人民,民心就会聚集在一起,向着君主。所以,如果你
以不合理的言辞待人,别人也会用不合理的言辞来对待你;财富如果以不正当的
手段夺取,也会以不合理的方式挥霍一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白话解: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祸必然
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
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
 「?」、『菑』皆古灾字。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白话解:富国裕民有一个重要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坐食俸禄的人少;生
产的速度快,财货耗用得慢;这样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白话解: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
利用身分地位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解: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
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大学选粹.白话解 终
二、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
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
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白话解:程伊川先生说:「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
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这一篇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得法要,孔子之孙子
思,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误差,所以把它写成书,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
始时祇说一个道理,中间分散为万般事体,最后又汇归到一个道理上。这个道理
展开来可以满天地四方,归纳起来可以收藏在隐密的方寸之间。它的意思无有
穷尽,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仔细思量,用心研究,如果能体会
出心得,用在做人处世上,就是一生也受用不尽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自然的本性形成的各
种规范叫做道;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行为,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自然轨范的正道
,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
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存心无私无我,是道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是很
慎重不敢随便。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细微的事物,也是
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是特别谨慎,不使欲念在隐微
中滋长。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内心是平静没有偏斜的,称之为
「中」;如果感情发动时,没有过与不及,像音乐都能合乎节奏,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遵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
理推而极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依着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
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
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自私自利,没有顾忌,无所
不为。」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认识过了
头,自以为是,以为不足行;愚笨的人,因为不能理解而不能行。中庸之道不能
阐明、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过头了,以为不足以知(不必再说了
);才能差的人根本做不到,又不肯设法求知。就像人们没有不饮食的,却很少
能够真正知道其中的滋味啊!。」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很浅
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涵意。把别人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
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
中道,实施在人民身上,这就是舜之所以被称为大智慧的缘故吧!」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白话解:孔子说:「颜回做人处世,能谨守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领会到一
个好的道理,就奉持在心中,而且守住不失。」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
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
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于此道。至于披铠甲,卧
枕刀枪,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斗到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的强;那些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所
以君子能与人和平相处,却不随流俗移转,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
 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从建立良好的夫妇关系开始。
 有夫妇始有家庭,有家庭才有父母儿女与兄弟姊妹等亲属关系,然后再扩展到
朋友与君臣(长官与部属)等社会关系,因此家庭和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家庭
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枢纽(关键)!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
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
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一致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贪慕本分以外的
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
该做的事;处在夷狄未开化的环境,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境遇,
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知足守分、乐天知命,故能随遇而安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白话解:君子上不埋怨天,下不怨恨他人,所以君子能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
,做好本分的工作,等候天命(机会)的到来;小人却冒险去妄求、希望得到非
分的利益。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身过来(
回头)检讨自己,看看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做好。」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白话解:君子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
低处开始。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记
载在典册(竹简或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一切政治措施都得以依照理
想来推行;他们一过世,他们所推行的政治措施就日渐废弛。由此可知以人推行
政治,在使政教快速推行;利用土地种树,在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的道理就像
蒲苇快速生长一样,只要不违反本性,是很容易见到成效的。」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
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来归附,修身必须依据道(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则)为准
则,修道,要发挥仁心,使人人和谐相处。所谓仁,就是人性的表现,以爱自己
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就是合宜的行为,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族之
爱因关系亲疏而有差别,尊重贤能之士也有程度高下的等级,礼就由此而产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话解:天下人普遍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必须具备智、
仁、勇三种内涵。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的交往,这五种
关系,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气是人人都必须具
备的三种德性,当它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贯穿在其中。
 要五达道通行,必须要三达德合一。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三达德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
人是经过学习才知道的,还有些人则是经过困苦的磨炼才明白;等到明白以后,
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有些人是心安理得的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
利益才去做,还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慧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
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的事而不为,就接近勇了。」
 知耻者,能拒绝羞耻事,不做羞耻事,诸恶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厉
,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即是真正的「勇」者!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白话解: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
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到困难挫折
;行动前先有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
明白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白话解:要广博的学习,详细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白的辨别,确实的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学了,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
,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把道理想通,绝不
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清楚明白,绝不终止;不做则已,既然
做了,不做到确实圆满绝不终止。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游于艺。」
 白话解:孔子说:「立志行道于天下,固守德行修养不间断,与人相处不违仁
,优游于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之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他
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他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
,我是不会再次教他的。」
 本章重在启发学生,要有心向学用心学习,有学习动机,能自动自发,学习才
能事半功倍。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白话解:孔子告诉颜渊说:「国家如果用得到我,我就出来,把治国平天下的
大道推行于世(兼善天下);用不到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
身(独善其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子路说:「如果老师率领三军打仗时,是谁与老师您一起呢?」
 孔子说:「空手与虎搏斗,不顾危险;不借用工具,徒步渡河,至死也不悔悟
的人,只是凭着血气之勇,我是不会同他在一起的。一定要遇事小心谨慎,能事
先策画,而有成功把握的人,我才愿意和他在一起。」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白话解: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作执鞭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
做;如果不可求(求不到),还是顺从我自己的喜好。」
 郑玄注:富贵不可求而得之也,当修德以得之。此言有命亦有道。
 按:了凡四训谈改造命运,皆明指「富贵、功名」都是修来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白话解:孔子说:「吃粗米饭,喝白开水,弯起手臂当枕头睡,乐趣就在这当
中啊!不合义理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般。」
 原来人生的快乐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重要的是自心的充实与
安乐。只要能心安理得,就能自得其乐。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把易经学通之后
,人生就不会有大过了。」
 按钱穆先生注:古文论语的「易」指周易。鲁论的「易」字写作「亦」,只是
何必五十岁才学易,故以「亦」字为正确。则原文应断句为:「五十以学,亦可
以无大过矣。」白话解:孔子说:「再给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也就不会有
大的过失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白话解: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你们的老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子路没有答复。回来后向老师报告。孔子说:「你何不回答他:『他的为人,
一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学习到有心得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快乐,把一切
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你何不这样说呢?」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只是爱好传统文化,喜
欢研读古圣先贤的智慧,又很勤敏用功,努力求来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白话解:孔子平日不说:怪异、好勇斗狠、违法乱纪、鬼神迷信等四件事。
 (因为这些事会使人观念偏差,产生迷惑,误入歧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解: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选择好的榜样来
学习;不好的,就作为自我反省,改正的借镜。」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白话解:孔子以四种涵养教人:一是阅读文章典籍以增广见闻,二是培养修齐
治平的德行,三是存心忠厚,保全天良,四是做人真诚信实。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奢侈浮华,就会逾越礼节,显得过分而不谦顺
,如果过分节俭,就会显得简陋草率;两相比较,与其不谦顺而凌人,宁可简陋
一些。」
 按钱穆先生注:固陋病在自己,不逊则凌人。孔子重仁道,故谓不逊之过失更
大。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洞彻人情事理,自然心胸开朗光明正大,坦然自在;
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白话解:孔子平日待人,态度温和却不失严肃;外表有威严,但是性情平易近
人并不凶猛;对人恭敬合礼,心里又能保持从容安详。(此言孔子之修养,所谓
有诸内而后形诸外。)
《泰伯第八》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解:诗经 小雅篇说:「要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潭旁边,好像走在薄冰
之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诸葛武侯一生唯『谨』,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白话解:曾子说:「读书人心胸不可以不宽大,志气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要
担负重责大任,而且要走的路又很远。他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个责任是不
是很重大?至死方休,这段路程是不是很长远呢?」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话解:孔子说:「为政者可以指导人民怎么做,却无法使每个人都知道为什
么要那样做。」
 因为理解程度不同之故。
 按:本章常遭误解,以为人民只要叫他去做即可,不必告诉他为什么,因此误
认为孔子有有愚民思想。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有人拥有像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德,假使他既骄傲又吝
啬,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要笃信真理,还要好学不倦,弘扬仁道要
至死不渝。危险的国家不可进入,混乱的国家不可居住。国家政治上轨道时,应
该出来为国家服务,好好表现;天下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就要隐居退出官场
。国家政治清明时,仍然贫穷卑贱不能有所作为,那是可耻的;国家政治混乱时
,反而居高位又富有,那也是可耻的事。」
 按:本章常遭误解,以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是
逃避、不负责任的行为。经查春秋时,孔子所言:危国、乱国均指他国而非本国
。他国已乱不可居住,他国已危,情势难以挽救,故曰『不可进入』。读书求学
最怕一知半解、望文生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误人误己不可不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策划那个职位所管辖的事
。」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白话解:孔子平日很少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却常常称许「命」与
「仁」。(孔子所赞同者为知命依仁。)与:赞许也。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特别强调「论语言仁(仁的作用)最多,言命亦不少
,并皆郑重言之。」 利者:或曰个人之私利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话解:孔子绝对不做四件事:一、不臆测未来,二、不武断、不偏激,三、
不固执成见,四、不自私自利,不坚持本位主义。
 毋意:朱注及论语别裁解为「作人处世不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即从善如流
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白话解:孔子说:「我真有学问吗?我实在没有什么学问啊!如果有一个没有
知识的人,很诚恳的来问我问题,我没有办法依他的程度答复他时,我也只是就
他所提的问题,从正反两方来问他,一步一步的诱导到问题的源头就是了。」
 鄙夫虚心向学,孔子善教,如叩钟使自鸣。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白话解:颜渊长叹说:「夫子之道,我越仰望越觉得它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它
坚实;看看好像在前面,一下子忽然又在后面,其高深是无法估计的。幸好老师
善于教导,总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诱导啊!」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话解: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九夷那么落后,文化又闭塞,怎
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可以用德行去感召教化,怎么会落后、
闭塞呢?」(九夷:东方蛮夷之邦)
 可见君子自处、自行化他的功夫到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白话解:孔子在河边感叹的说:「过去的岁月就像流水一样,白天、晚上不停
的流,一去不复返。」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岁月不待人,及时当努力。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爱好德行能像爱好美色(含物欲、嗜好
)一般的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白话解:孔子说:「譬如挑土去堆山,只差一竹笼(畚箕之类)土就可以完成
,却停止不做了,这是我自己停止不前的啊!又譬如填平一块地,虽然才倾倒一
竹笼的土,如果我能持续向前日积月累,终有成功之一日,这样不停的前进,也
是我自己决定的啊!」
 为学与行道,不论停止或前进,皆在己不由人。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所谓
有恒为成功之本,学者当自强不息。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年轻人的潜力是可畏的(不能轻视、小看),怎知道他将
来的成就不如现在这些人呢?但是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是没没无闻,没有作
为,那就没什么可畏的了。」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解:孔子说:「率领三军的主帅,声威虽然雄壮威武,仍有被劫夺的可能
;匹夫一人虽小,若能立志,谁也夺不成。」
 三军之勇靠人,坚守其志则在自己,其志坚定不能动摇,故谓志不可夺。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白话解: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富贵人家穿着华丽的皮衣站在一起,
能不感到羞耻,没有自卑感的,只有子路了!诗经卫风雄雉篇上说:『内心坦荡
光明正大,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行不通的呢?』」子路听了,从此经常诵读
此诗,希望终生不忘。孔子说:「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是一个过程,只守住
这句话,怎么能够算是很好了呢?」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白话解:孔子说:「要到天气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与柏树,依然保持青翠
不凋谢。」
 后凋亦解为:最后凋谢。松柏旧叶未谢,新叶已萌,不但能支撑残局,更能孕
育生机。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解: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心无疑惑;有仁德的人,心无忧虑;有勇气
的人,心无恐惧。」
 智者明理,因为他通达一切事理,处世清楚明白故不惑;仁者悲天悯人,无私
无我,没有敌人,故不忧;勇者见义勇为,直道而行,故不惧。
《乡党第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白话解:(厌者餍也。不厌,不饱食之意也。)饭不因为煮得精致而饱食,菜
(肉)不因为烹调得很细致美味就吃很多。米饭因久味道变了,鱼烂了或肉腐败
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却要向远处去寻求;平天下的事
极其容易,偏要向难的一边去寻求。只要人人亲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兄长,天
下就会太平了。」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白话解:孟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善恶,没有比看他的眼神更清楚明白了;眼
神没有办法遮掩他的恶念。存心正直善良,眼神就很明亮;存心邪恶,眼神就混
浊不明。所以只要听他所说的话,再看看他的眼神,这个人的邪正,还能藏到那
儿去呢?」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白话解:淳于髡问:「男女双方彼此不能直接用手给与或接受物品,这合乎礼
节吗?」
 孟子说:「合于礼节。」
 淳于髡说:「假使嫂嫂掉到水里,那该不该用手去救她呢?」
 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不伸手援救她,简直就像是残忍的豺狼。男女不能直
接用手给与或接受物品,这是常礼;嫂嫂掉到水里用手去救她,这是权宜、变通
的办法。」
 淳于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先生却不肯权宜求见诸侯
,挺身援救他们,是何缘故?」
 孟子说:「天下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要用仁义大道去救他们;嫂嫂掉到水里
,只要用手来救她就行了。你难道要我放弃正道,仅用双手来救天下的百姓吗?

 用手仅能救一人,用仁政救天下百姓,方能救千万人。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白话解:孟子说:「事奉尊长,以哪一项为最重要?应当以侍奉父母亲为最重
要。守护的事,以哪一种为最重要?应当以守护自身,洁身自爱不作坏事为最重
要。能够洁身自爱、品德无亏,又能奉侍父母的,我曾听说过;不能洁身自爱,
做坏事还能服侍父母的,我从没有听说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白话解:孟子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当人家的老师。」
 自以为是,故喜欢指导人。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白话解:孟子对齐宣王说:「假使国君看待臣子像自己的手足,尽心爱护;臣
子就会把国君当成自己的腹心,竭力保卫。假使国君把臣子看成犬马,毫不尊重
;臣子就会把国君当成路人,漠不关心。如果国君把臣子看成泥土、草芥,随意
践踏;臣子就会把国君看成强盗、仇敌,那样切齿痛恨了。」
 故君臣当以道义相结合。 雠与仇通。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白话解:孟子说:「一个人必须具备有所不为的操守,然后可以有合乎义理的
作为。」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白话解:孟子说:「孔子待人处事谨守中道,从不做过分的事。」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白话解:孟子说:「所谓有德行的君子,就是能保持心地像婴孩一般纯真无邪
的人啊!」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的存心。君子存心仁
慈,存心礼敬;有仁慈心的人能爱护别人,有礼的人能敬重人。能爱护别人的人
,别人也会爱护他;能敬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敬重他。」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白话解:君子有终生的忧愁,没有一时偶发的祸患。
 终身之忧:乃指担忧不能致尧 舜,不能行仁道;故非仁不为,非礼不行。至于
一时的意外灾难,只要不是自己的过错,也不是自己能力所能避免,内省不疚,
也就坦然接受了。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白话解:孟子说:「世俗所说不孝的事有五种:手脚懒惰不肯做事,又不能够
奉养父母,是第一种不孝;喜欢赌博围棋,又好饮酒,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二
种不孝;贪爱财物,偏爱妻子儿女,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纵情于耳
目之欲,涉足声色场所,使父母受辱,是第四种不孝;喜欢逞血气之勇,与人打
架争斗,甚至危害到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
《万章章句》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白话解:书经 泰誓篇说:「上天察看事情,是经由我们百姓的眼睛来察看;上
天的听闻,是经由我们百姓的耳朵来听闻。」
 即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从百姓的立场来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以民为本,此即是民本思想。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白话解: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最负责任的人;
柳下惠是圣人中最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最合时宜的人。孔子可以说是集合诸
圣之大成者。」
 伯夷:商朝 孤竹君之长子,父将死,遗命立其弟叔齐。父卒,叔齐让伯夷。伯
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周武王伐纣,伯夷 叔齐叩马而
谏。及商灭,周有天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
。注:薇,野菜也。
 柳下惠:春秋鲁人,即展禽,名获字季,食邑柳下,有贤名。据辍耕录:「柳
下惠,夜宿国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
 伊尹:商之贤相,名挚,耕于田野,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三聘之,始往就任。汤伐桀灭夏,遂王
天下,伊尹之功最伟,汤尊之为阿衡。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把他放逐到桐
,三年后,太甲悔过,复迎归。年百岁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礼。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白话解:万章问孟子说:「请问老师结交朋友的道理?」孟子说:「不倚仗年
长,不倚仗地位高贵,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结交朋友。交朋友,是结交他的品德
,不可以有任何倚仗。」挟者:倚仗自恃也。
 朋友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仗势交友,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孟子白话解
《告子章句》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白话解:虽然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只有一天曝晒,见见阳光,却有
十天遭受阴寒不见阳光,这样子是不可能会生长的。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白话解: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二
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爱惜的;道义,也是我所
爱惜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取道义。生命固然是我所爱惜
的,但是我所爱惜的还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会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厌恶的事,所以有些祸患也就不逃避了。」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研究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将亡失的真心找回来而已
。」
 宋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返。」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白话解:孟子说:「手艺精巧的木匠教人时,必定要使用圆规、曲尺来教;学
的人也一定要使用圆规、曲尺来学。」
 教与学皆不离规矩准绳。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白话解:孟子说:「虞舜本在历山耕田,被尧帝起用后任命为天子;傅说原是
筑墙的工人,被殷高宗推举为宰相;胶鬲是周文王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发掘的;
管仲原被关在监狱中,因好友鲍叔牙的推荐,才能出来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孙叔敖为躲避仇家而住在海边,被楚庄王在南海边地发现,举用为宰相
;至于百里奚本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后,敦请他作大夫,协助治理国家。
   所以上天要将重责大任交给一个人时,必定先以种种苦难来磨练他的心志
,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身体,使他的身家穷困贫乏,在他做事时又遭受种种
挫折打击;这些都是上天有意要激励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增强他本来所缺
乏的能力。」
 注: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晋灭虞,他被俘虏,当秦穆公夫人陪嫁的奴仆到
秦国去。后虽逃走,又被楚人抓去,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将他赎回,并敦请他执
政,故又称「五羖大夫」。羖:羊皮也。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解:孟子说:「一个人往往在犯了过错之后,才知道要改过;做事时有困
难横梗在心,思虑受到阻塞,然后才会发愤振作;看到人家的不满表现在脸色上
,或发出声音来劝诫,才会明白道理。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直言谏诤;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
侵略的威胁,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然后我们才知道,忧患的环境能激励人,使
人成长;安逸的环境反而使人沈迷、堕落,招致灭亡。」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皆在存心,故又曰:「
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召者感召也,语出太上感应篇。
《尽心章句》
 孟子曰:「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白话解:孟子说:「对于生命的长短,毫无疑虑,唯有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这
就是君子顺天立命的道理。」
 不贰:不疑也。『立命之学』请参考了凡四训。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白话解:孟子说:「仁义礼智,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这个『求』是有
助于『得』的,因为所求的,原是我自己本性所固有的。富贵显达有求的方法,
但是得到与否却有命运的定数,这个『求』是无助于『得』的,因为所求的是身
外之物。」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白话解:孟子说:「天地之间,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具备在自己的身上。
只要反省自身,所作所为皆真实无欺,就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了。勉力实践推己
及人的恕道,那么求仁的途径,没有比这个更接近的了。」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白话解:孟子说:「做了一件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已经做得很熟悉
了,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甚至于一辈子都照着做的事,却不明白为
什么这样做的道理,这种人实在太多了。」
 按史次耘先生注:道不须臾离,然百姓日用而不知。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白话解: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能够知道没有羞耻心是可耻的,
就不会有羞耻的事发生了。」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则兼善天下。」
 白话解:孟子说:「古时候的人,得志的时候,就施恩泽于百姓;不得志的时
候,就修身养性扬名于世。穷困的时候,就独自修养己身,显达的时候,就兼顾
天下使同趋于善。」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白话解:孟子说:「等待文王的教化,才能奋发向善的,是平凡的人;至于那
些豪杰志士,虽然没有文王的启发,也能自动奋发向善。」
 凡夫因人成事,志士仁人为所当为。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白话解:孟子说:「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化能得民心。良好的政令,能
使百姓畏惧遵守;良好的教化,能赢得百姓的爱戴。良好的政令只能得到百姓的
税赋;良好的教化,却能得到人民真心的拥戴。」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白话解:孟子说:「一个人不用学习自然就会的,是与生俱来的『良能』;用
不着思考就知道的,是与生俱来的『良知』。两三岁的幼儿,没有不知道爱他的
父母的;等到他逐渐长大之后,没有不知道要恭敬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的表现
;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这没有别的缘故,因为普天下的人都具有仁义的本性啊
!」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白话解:孟子说:「当舜初住在深山时,与大地的木石为伍,和野鹿山猪等禽
兽同游,这时候的他跟深山里的野人差不了多少;可是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看
见一件好事,就立刻去做,那种身体力行的气势,好像江河决了口一样,浩浩荡
荡的谁也阻挡不住。」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不做自己所不应该做的事,不要自己所不应该要的东西,
做人的道理,就是这样而已。」
 孟子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白话解:孟子说:「只有不为君主所宠信的臣子,与不为父母喜爱的庶子,他
们的心常怀着危险戒惧,他们所忧虑的患难也比一般人深刻,因为如此,所以能
成为一个通达事理,人情练达的人。」
 庶子指非原配所生者。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包含在内。父母健在,
兄弟没有什么忧患变故,是第一种快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不愧于人(问心无
愧),是第二种快乐;能得到天下有为的青年来教导,为天下作育英才,是第三
种快乐。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包含在内啊!」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位高权重,并不一定快乐;可见权力与财富不等于快乐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
 白话解:孟子说:「大清早一听到鸡叫就起来,认真努力去作善事的,是舜这
一类的人;一听到鸡叫就起来,非常努力的去追求个人私利的,是跖这一类的人
。想要知道大孝的舜王与大盗跖的分别,没有别的要领,就在行善与谋求私利之
间去分辨罢了!」
 跖与跖同,古大盗之通名。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白话解:孟子说:「有作为的人,譬如挖井,挖到七十二尺那样深,还没有见
到井水就罢手,仍然是一口无用的废井啊!」
 轫同仞。学贵有恒,尤须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教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般滋润化育万物
的;有成就人的德行的;有使人通达,成为有用之材的;有解答他的疑问以启发
人的;还有的是未能亲自来接受教导,只是私下选取君子的嘉言懿行来修养自己
的。这五种都是君子用来教人的方法。」
 达财:财与材通。嘉言懿行:美好的言语和行为,足为典范者。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白话解:孟子说:「天下有道(政治清明)的时候,道就随着君子的现身而施
行;天下无道的时候,身就随着道而退隐。没有听说过以道来迁就人的。」
 殉:徇也,依循、遵从也。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仁爱百姓,再由仁爱
百姓扩展到爱惜万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物,急先务也;尧 舜之仁不爱人,急亲贤也。」
 白话解:孟子说:「有智慧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事,但是他总以当前应做的事务
为最要紧(最优先);仁慈的人没有不爱人的,但是他总以先亲近贤能的人为急
务。以尧 舜的智慧也不能知万事万物,因为要急于先办重要的事务;以尧 舜
的仁心也不能爱尽所有的人,因为要急于先亲近贤能的人。」
 事有先后本末,轻重缓急,优先级不可不知。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白话解:孟子说:「梁惠王真是不仁啊!仁慈的人,从他所爱的,推及到所不
爱的;不仁的人,则是由他所不爱的连累到他所爱的。」
 按:梁惠王因好战,不惜牺牲人民使血肉成浆,殃及子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白话解:孟子说:「完全相信书上的话,不如没有书来得好。我对于周朝书经
武成篇的记载,有关武王伐纣的事,只取信其中两三片竹简之言,其余则不敢尽
信。因为仁者没有敌人于天下;武王伐纣,是以最仁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么会杀
得血流成河,连杵都漂起来呢?」
 读书当深明义理,不可望文生义,误解、曲解都是读书之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白话解:孟子说:「人民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之,君主最轻。」
 因为建立国家,各种制度设施,无非是为了人民。君主只是管理政治的人。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白话解:孟子说:「圣人,可以作为百代的师表;像伯夷、柳下惠就是。所以
凡是听到伯夷清高风范的人,就连顽固贪心的人也会变得廉洁,胆小懦弱的人也
能立定志向;听到柳下惠忠厚的风范,刻薄的人也会变得忠厚,心胸狭窄的也会
变得宽大。他们在百代以前发愤振作所建立的清高、忠厚、随和的美德,百代以
后,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动奋发,起而效法。要不是圣人的教化,怎么能够这样?
何况是亲自接受圣人教化的人呢!」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白话解:孟子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把仁和人合起来说,人能行
仁,就是道。」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白话解:孟子说:「古时候的贤人,自己先明白道理,然后教人明白道理;现
在的在位者,自己本身就胡涂,却要叫人明白道理。」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白话解:孟子说:「人人都觉得他可爱,称赞他好,叫做善;本身具备真实的
善行,叫做信;充实善行而至于完备,叫做美;善行充实完备又能发扬光大,叫
做大;大到能变化,且能融通事理叫做『圣』;圣而达到妙不可测的境界叫做『
神』。」
 孟子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他的为人,小有才干,可惜却没有听过君子做人的大道理
,不知道谦逊礼让,这就足够招致杀身之祸了!」
 指盆成括:战国人,在齐国做官,恃才妄为,其后果然被杀。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白话解:孟子说:「游说有权位的人,不要过份看重他,不要在意他富贵高显
的气势。厅堂高广气派,装饰得富丽堂皇,我得志时决不这样做;山珍海味、美
酒佳肴摆满了一丈长的方桌,侍奉的美妾有好几百人,我得志时决不这样做;大
口吃肉,大口饮酒,疯狂作乐,骑着马来往奔驰打猎,随从的车有上千辆,我得
志了也不会这样纵乐;在他来说他所有、所做的种种,都不是我所要追求的;在
我来说我所希望做的种种,都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法制,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白话解:孟子说:「养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少欲知足:少欲心清净,知足常快乐。幸福在哪里?知足两个字就是。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白话解:孟子说:「孔子得不到谨守中道的人来传道,迫不得已求其次,只有
传给狂放獧介之士了!狂放者有进取心,獧介者知耻、自爱,有所不为(不妄为
)。孔子难道不想教谨守中道的人吗?因为,人才难得,所以才想到次一等的狂
獧之士啊!」獧同狷字。
 人才难得: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是传道,传法之人。
孟子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四书集注 宋.朱熹
     孟子旁通.南怀瑾 四书广解 蒋伯潜
     四书读本 高政一
     孟子今译 史次耘 四书读本 谢冰莹等
四书选粹.白话解 终
五、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解: 可以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
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憨山大师注:真常之道(道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
真常之道。故曰非常道。道本无名,今既勉强名之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也
,故曰非常名。(此言道之体也)
 道不在言语中,不在文字上。坛经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语言、文字
是工具,不可以将工具视为目标,把手段当成目的,更不可以抛弃工具去寻找目
标。
 无名是体,有名是用。无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彰。又老
子所说之「道」即哲学家所说之「本体」,佛法所说的「真如」。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白话解: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曰天地之始。
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之阴阳造化而生成,所
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根源也。(此言道之用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解: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以观照道之奥妙。我寻常日用安心于
有,以观照道用之广大无边际。「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
都可以说是无穷大又深远不可知,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另解:常处于无,以观察天地变化莫测之境界;常处于有,以观察万物变化之
迹象。观无观有,不落两边,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
生有;无不自无,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必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之理。实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虽是有无同观,仍须绝有无之名,离玄妙之迹,忘怀泥物,即能无往而不妙哉!
(既成万物,则物物皆为道之全体所在,故道只在日用平常间,事事物物上!)

 憨山大师曰:此段(从道可道至众妙之门)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功夫,老子
之学,精华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演述唯此一章而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解: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丑乃相对而生,于是大家都追
求美厌弃丑,因此纷争不断,结果反而不美了;既知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恶名
也相随而生,因此纷纷趋善名避恶名,由是诈伪孳生,结果反而不善了。
 此段在说明「相反相因」的观念。
 因「分别」而生计较心,争名夺利因之而起,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白话解:没有「有」,就没有「无」,所以有和无是相生的;没有「难」,就
没有「易」,所以难易是相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所以长短是互相
比较而显现的;至于高下是互相对照而造成的;音声和音响(指回声)是互相调
节而产生和谐的;前后是互相对待而形成顺序的。这些相对的观念产生之后,从
此纷争不断扰攘不安。所以圣人善体天道,崇尚无为顺应自然,实行「不言」的
教导。
 注:音响是指回声。不言:指不用声教法令。
 论语:为政不在多言。己身正,不令而从。(潜移默化功效最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话解:天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建树
,而不自居其功。正因它不居功,所以它的功绩反而让人怀念而永垂不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白话解:名位引人争逐之念,财宝引人贪得之心,所以治国者不崇尚贤名,使
人民不生争心;不以难得的财货为珍贵,使人民不起盗心;不凸显名利之可贪可
得,使人民的心志不会迷惑混乱。
 憨山大师曰:「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
可欲也。……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凡见
名利之可以要、可以得、可以贪,则争名夺利,风俗渐坏,民心乱矣!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解:「多言」指言教法令,「多言数穷」指政令繁苛,加速败亡;反而不
如去除私见,守持虚静无为的中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话解:上等的善人,好比水一样,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因
为他不与人争,所以没有怨恨、过错。
 水的特质:随方就圆,无不自在。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解:富贵又骄傲的人,容易得意忘形,造作诸多恶事,而自取祸害。功业
成就时不自我膨胀,能收敛锋芒才合乎自然之道。
 例一、吴 越相争时,范蠡辅佐越王 勾践复国之后,功成名就即退隐江湖,从
事生意买卖,其后致富为陶朱公。
 例二、汉朝三杰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统一天下后,即退隐从赤松子游。
 老子之「身退」,是功成不居、敛藏、不显露之意,并不是一定要去其位而做
隐士。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白话解:过分追求视觉的享受,将会造成眼花撩乱,甚至视觉迟钝视而不见;
过分追求听觉的享受,将会造成听觉不灵,甚至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觉的享受
不知节制,将会造成味觉的伤害,甚至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沈迷于骑马打猎,追
逐鸟兽,会令人狂野放荡心神不宁;有了难得的珍宝财货,就得时时提防被偷被
盗,因此日常生活处处受到限制妨碍。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
以摒弃物欲的诱惑(去彼),而保持本性的天真(取此)。
 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眼睛。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白话解:世人过分重视外在的名利,因此不论得宠或受辱,皆不免惊慌失措;
重视自己的身体好像防止大患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呢?以得宠为上,受辱
为下,身外的名利紧缚在心,因此得宠时战战兢兢惟恐失去,失宠受辱时更感到
心惊害怕,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防止大患一样?我之所以有大
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
 司马温公(司马光)说:「有身斯有患也,然则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
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情欲,俾之无患可也。」此说较切合老子原义,即大
患来自身体,所以防大患应先贵身(洁身自爱)。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白话解:了解天地万物运行和演变的道理,都是依着循环往复的规则,叫做「
明」。不了解这个规则,任凭私心胡乱作为,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白话解:大道废弃了,才提倡仁义;聪明智巧流行之后,虚伪奸诈的行为也跟
着产生;六亲不和,家庭起了纷争,才显出孝慈;国家纷乱不平静,才显现出忠
臣来。(假使国家安定太平,便分不出谁忠谁奸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白话解:天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虚,委曲可以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低洼得
以充盈,敝旧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若是贪多务得反倒弄得迷惑了(一心只
想多得,越多越好,而不知为什么而得?)。所以圣人抱持一个根本的原理(守
道),作为万事万法的法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白话解:虽有道德学问,也不自我炫耀表扬,所以更显得高明;虽有学问也不
自以为是,因此更令人尊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别人反而更重视你的功绩;不
炫耀自己的能力,更显出自己的长处。因为不与人争名夺利,所以天下就没有人
能和他相争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故有道者不处。
 白话解:垫起脚跟,想要高过别人,反而站不稳;跨大步伐走路,想要快过别
人,反而走不好;好自我表现的不见得高明;自以为是的,反而无法彰显自己的
重要;喜好夸耀自己功劳的人,反而无法建立大功;喜好炫耀自己的才能,志得
意满的人,反而无法保持长久。……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有道之士是不会做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白话解:能体会天道的圣人,善于教化人民,使人人去私欲,存天理,各尽其
才,所以没有无用的人;使万物各遂其性,各安其生,各尽其用,所以没有废弃
的物。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白话解:锐利的兵器(武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讨厌他,所以有道
的人决不肯轻易发动战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白话解:能够了解别人是「智」,能够了解自己是「明」。能战胜别人的,可
以称得上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妄想,才是真正的「强」者。能够知足的
人是真富有,能够勤行不懈的就是有志气。能与道相处而不失(不背离道的根基
),以道为处所的人,将与道长存;身体虽死亡而道(精神)能长存者,才是真
正的长寿。
 诚者,无自欺也。能坦诚的面对自己,内心清楚明白,故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白话解:「道」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的,然而宇宙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治国者若能守住「道」的真谛(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将顺其自性,自生自长,
自行化育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白话解:第一等人听见了道,立即起而行之,而且不稍懈怠;中等资质的人听
见了道,由于见识不足,对道认识不清,信而不笃,所以将信将疑似有若无;下
等根性之人,因为见识浅薄不明白「道」是何物,听了反而哈哈大笑。这些粗俗
浅陋的人不笑,就无法显出道之可贵。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白话解:身外的名位与生命比较,哪一样更亲近重要呢?珍宝财物和自己的生
命相较,哪一种贵重呢?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种对我有害呢?所以过分的
爱名爱财,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珍宝财物收藏丰富,一遇天灾人祸损失必定
很严重。知足者不贪,自然不会受到侮辱;行事有节制,知道适可而止,没有僭
越之举,危险就不会发生,能这样生命自然可以保持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白话解:最圆满的东西,看起好像有欠缺似的,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停止的;
最充实的东西,看起好像很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无穷的。最直的东西,看起来
好像弯曲似的;最巧妙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的样子;最高明的辩才,看起
来好像不善言语一般。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白话解:灾祸发生的原因,没有比「不知足」更大了;罪过产生的原因,没有
比「贪得无餍」的心态更为严重!(餍:满足也。)
 吉凶祸福之道,总在存心与用心而已!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白话解:求学是一天一天的增加学养的深度,求道是一天一天的减少欲念、妄
想。
 求学是希望增加知识才能;学道是学习明理(理得心安),借着身不妄为,心
不妄想、欲念日益减少,心地愈来愈清明,达到返璞归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白话解:圣人无成见(无私、无我故),以老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分者纷也)
 白话解:智者体察道体精微,勤而行之,心与道合,顺乎自然,故不言。多言
者见之不真,未彻事理,故流于口谈没有智慧。智者缄默自守,不事口舌,阻绝
情欲的孔道是塞其兑也;不事耳目之玩,关闭情欲的门径是闭其门也。处事圆润
收敛锋芒故曰挫其锐,消解纷扰以简御繁故曰解其纷;谦抑自处,隐藏光芒曰和
其光,随顺尘俗而不染,故曰同其尘;如此一任自然妙契玄微就是道的境界。
 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智者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智者塞住嗜欲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和尘
俗同处,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与物大同又无迹可见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白话解 :灾祸啊!幸福就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就藏伏在其中。这种
福祸相生的道理,谁能明白究竟?
 白话解 :灾祸来临时,只要从此心存正直,小心谨慎,未必不潜藏着幸福;
反之,当幸福来临时,如果沈迷于享受,胡作非为,未必不潜藏着灾祸。这种「
祸福相生」的道理,谁能明白究竟?
 治大国,若烹小鲜。
 白话解: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一般,不可常常翻动多事更张。
 为政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使人民各得其所、各遂其生,相安无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白话解:处理难事要在容易时着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刚刚开始,还是很细微
的时候着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细
微的(处)做起。
 把握时机而为,必将事半功倍,否则,易者渐难,细者渐大,难矣!
 夫轻诺必寡信,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易必多难。
 白话解:轻易允诺的人,必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时,遭遇的困难一
定更多。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白话解:善于领导的将帅,不逞现他的武勇;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怒
使人失去理智);善于克敌制胜者,不和敌人正面交锋(冲突);善于用人者,
态度一定谦虚卑下。(礼贤下士,士为知己者死。)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白话解:圣人虽自知其能,但并不自我称扬(炫耀);虽自爱其力,但并不自
以为尊贵。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白话解:自然的规律,好像拉弓一样!弦位过高时就抑制它,使它低一些,弦
位过低了,就举高一些;弦太长了显得多余,就截短一些,弦太短了,就补长一
些。自然的规律,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人类就不是这样,常常为了一己的私欲
,剥夺不足的人,来供奉有余的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白话解:天下万物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是冲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水
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取代它。这种弱胜过强,柔胜过刚的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
道,但是却都做不到。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白话解:调解重大的冲突(仇恨),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调解,没有省察、追究
怨恨发生的原因。从根本去消弭、化解问题,虽然以至公无私的态度去调解,必
然还有余怨存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呢?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白话解:自然的规律是无私,没有偏爱的,却经常和善人在一起。
 此句显示出老子「非感情的自然观」,指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所为与自然
相合的结果,并不是有一个人格化的「天道」在赏善惩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白话解:真诚(真实)的言词不动听,动听的言词不真诚(真实)。行为善良
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智慧者未必博览群书;知识广博的人如果不能
深解义趣力行实践,徒有记问之学,不是真智慧。圣人无私不积藏,他尽其所有
来帮助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愈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对
万物只有利而无害;圣人的道理,是付出、服务、奉献而不与人争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现代学术而言,驳杂不精不能深入,则永远无法
进入学问的门墙。
老子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老子新释 张默   新译老子读本  余培林
     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 王云五主编   陈鼓应注译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明.憨山大师注
四书.老子选粹 白话解 终

参、附录:
一、礼记学记白话解
前言:本篇是我国古老的教育哲学,说明一个国家的建立,为政者领导人民,其
当务之急应以教学为重,亦以教学为先,因为只有办学施教化民成俗,才能解决
问题,其余只是辅助的手段,轻重缓急不可不知,更不可本末倒置。
其内容记述学习的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与为人师表的道理,与大学发
明阐述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家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
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也是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善读者,心领神会,
必有所得。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白话解:行事必定思虑,用人必求善良,虽然可以得到小小的名声,但不足以
感动众人。礼贤下士,亲自就教于贤者,体恤远方的人,虽能够感动众人,仍然
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建立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
」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纵然是质地美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珍贵的器物;
人虽贵为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受教,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
候的君王,建设国家,治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
书 兑命篇说:「自始至终常以教育为念。」就是这个意思啊!
 设教兴学是国家建设之首务。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
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明白它的完善。所以说:学习之后
,才知道自己的学问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困惑的所在。知道不足,然后
能反求诸己,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不通达,然后才会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
以说:教学相长。尚书 兑命篇说:「教别人而研理益精,足以当自己学问的一半
。」就是这个意思吧!
 蒋伯潜先生:「教者,半以教人,半以自学,此谓教学相长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二十五家设有「私塾」,一党之中设有「庠」(
五百家为党),一个遂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天子之都,诸候之
国设有「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
读,并辨别其志向所趋;三年后考察学生是否专注于学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21: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